專業生物學家是否有能力準確分辨毒蘑菇?

植物系本身就特別難以分辨,不過蘑菇(真菌)是最誇張的一類。
是因為蘑菇的外觀缺乏特點?


首先蘑菇是真菌。

其次,在野外鑒定蘑菇,包括確定有毒的物種,難度較大。因為:

  • 真菌種類多。每個分類學家一般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不可能知道所有的物種。記得一篇論文稱一個分類學家能夠僅憑大腦的記憶力分辨的物種數是2000種左右(其實我覺得一個受過五六年專業訓練的分類學博士能夠不藉助資料定出幾百個種就非常了不起了),而世界上已經描述的真菌是20萬種(這其中有一小部分是蘑菇,我不知道具體數字),這樣如果在野外什麼資料都沒帶的話,碰上記不住的真菌認不出很正常。但是有一些便攜的小冊子可以幫助人們分辨常見蘑菇,中外都有這樣的口袋本,有經驗的專家應該能認出大部分見到的種類。
  • 大型真菌宏觀形態不穩定。子實體在成熟過程中形狀和顏色紋路都會變化很大,而成熟之後視類群不同,也可能在形態比如顏色、傘蓋大小之類的特徵上變化很大,或者是缺乏可識別的特徵。比如一種蘑菇的傘蓋直徑是10cm-25cm,另一種蘑菇的傘蓋是18cm-30cm,那麼你看到一個20cm的蘑菇時,就不能僅憑這個特徵給它歸類了。又或者在一堆不認識的灌木下的枯枝敗葉上生長了一個圓頭細桿的蘑菇,菌蓋光滑灰色,沒有任何特殊的斑點紋路,菌柄白色無托無環,而且還被同伴踩了一腳看不出中間是否空心,既無法分辨它是菌根真菌還是腐生真菌,也沒有明顯的形態特徵能讓你一眼就認出來,這樣的情況只有回實驗室看顯微鏡查資料了。
  • 有很多類群研究得很少,比如小菇屬Mycena這樣的一些不引人注意的,人們對其生態學特徵了解甚少的類群,對這種一無所知的類群也不會有人敢冒險嘗嘗的。

當然我也不是在為真菌學家開脫,一個真菌分類學家應該根據根據蘑菇的地理位置、周圍環境、宏觀形態來判斷其種類或區分相近種,但在野外總是沒那麼簡單。
但是如果最後他帶著蘑菇回到了工具齊備資料充分的實驗室里還不能確定的話,那就是職業素養問題了。

====================================================================

對於評論中問題的補充:
孟德爾
顯微鏡下形態主要看什麼?每種蘑菇細胞樣子都不一樣?不會吧……


看菌絲體的細胞形態和繁殖結構。繁殖結構是最重要也是特徵最明顯容易區分的。
對於蘑菇來說,繁殖結構位於菌蓋下的菌褶。如果你扯下一片菌褶放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菌褶上布滿了擔子,而蘑菇的「種子」擔孢子,就掛在擔子上準備釋放。
沒有顯微鏡的話可以通過製作孢子印來直觀的觀察這一現象。方法是把蘑菇去掉菌柄,菌褶朝下放在一張紙上,如果菌褶是淺色的就放黑紙,菌褶是褐色或深色的就放白紙。過夜後拿起菌蓋,就會發現紙上沿菌褶方向布滿了孢子。不一定非得野蘑菇,找新鮮的平菇或香菇也都可以做孢子印的。
平時蘑菇也是這樣釋放孢子的。在清晨的林間陽光斜射下,菌蓋下慢慢泛出孢子形成的煙霾,周圍的空氣輕輕拂動,令人感到永恆的美。

由於我平時不注意積累,也不願從網上隨便拿別人的圖,另外也比較忙,所以很少挂圖
不過關鍵詞都在文中給出了,可以自己查找相關圖片,希望大家能夠得到知識

-------------------------------------------------------------------------------------------------------------

這段話本來是回答網友許璋陽評論的,結果扯遠了,乾脆放在這裡,希望對相近專業的學弟學妹們能有幫助。

在分類學和鑒定實踐中,不應完全依賴分子數據。

形態分類是基本功,在學習形態學知識的同時也是了解相關類群的分類系統構建原則。現在多樣性研究的趨勢是分子數據做為主要研究手段。序列比對建樹確實比形態學有很多的優點,尤其是研究方法的量化和標準化。但是這種量化和標準化現在仍是一個非常粗糙的系統,準確度並不夠高,往往需要操作者根據經驗判斷。而在很多新手眼中,這種鑒定操作方法的量化和標準化,往往被理解為生物分類系統的簡化,因此,很多非分類學領域的學生,嘗到了分子鑒定方法高效和適用度廣的甜頭,而不再下功夫深入了解相關的分類學常識。

用一套標準程序來實現物種的快速鑒定,是分類學家追求的目標之一,但在當前,使用者必須時刻認識到,目前的系統並不完善,對於自己不熟悉的問題,不要魯莽的下結論。

在對不認識的標本進行分子鑒定時,要記住:
目前沒有一個片段適用於所有類群,有的類群,ITS的種間差異可能為零,而有的類群,ITS的種內差異可能低至92-93%。
分子資料庫不一定可靠。序列資料庫的建立也是基於形態學的物種概念的,如果是一些專有類群,比如DNA barcoding、AFTOL等專門的研究計劃產生的資料庫,或者CBS、UNITE等專業機構產出的資料庫,這些資料庫中每一條序列都可以連接到一個正確鑒定的菌株或標本。但是GenBank這樣的資料庫由於不負責驗證,裡面是有很多錯誤的序列的。尤其是對於形態相似或者分類關係混亂的類群,用ITS鑒定並不可靠。而毒蘑菇中是有很多種類和無毒種類形態相近,如果有一個不知道什麼人鑒定錯誤並上傳了序列,那麼別人擴增出了相同的序列時就容易得到同樣的錯誤結果。因此,你在使用Genbank這樣的資料庫時,需要知道怎麼分辨可靠和不可靠的數據。

今天說的有點多,是因為前幾天見到一篇文章,裡面引用了個錯誤的種名,本來沒什麼,沒誰是全能專家,給作者說明改正就是了。後來我檢索了一下,發現從09年到現在,有13篇國內期刊文章,和3篇碩士論文里用了這個錯誤的名字。你可以想像一下,一篇文章一個作者和至少兩個審稿人,一篇學位論文除了作者自己,往往還有師兄師姐、導師來把關,最後還要三個評審,以及另外兩個答辯委員,有可能還要加上盲審的委員。作者從來源可疑的地方找到了一個可疑的命名,自己的基礎薄弱沒能看出來問題也就罷了。其他這麼多的領域內專家,居然能在自己的研究對象的基本生物學概念上犯錯誤。這其實反映了學界不求甚解的浮躁之風和國內學術出版界的不負責任。我真的十分惱火。我雖然是個位微言輕的小青年,但這個事我還是要寫個短文說一說的。

最後,落到我手裡的文章,我肯定會抽查那些分子鑒定的結果的。在基本概念上犯錯誤或明顯的由草率鑒定而造成的錯誤,視情況大修至退稿。


如果提主是指專家不藉助任何設備,僅憑知識儲備和個人經驗,簡單地觀察辨別的話,分辨毒蘑菇確實不是個容易活。

另外,生物學家範圍太廣了,研究方向也各有不同,就當你說的是專門研究真菌的專家好了。

恰好我有親戚就是專門研究食用菌的教授,從業也有十幾年了,每天都在跟菌類打交道,我也特意請教了她。

記得有一次我們在山上徒步遊玩的時候,發現了不少不同的蘑菇,於是都採集起來讓她辨別。

這些蘑菇里,有一部分是確認有毒的,這一部分基本都是她有印象或研究過的毒菇,通過它的形態、顏色等特徵能夠辨別出來,包括它的種屬。而另一些,饒是她這個研究食用菌多年的專家也不能輕易下結論。

大部分人對毒蘑菇的印象是顏色非常鮮艷,特別與眾不同,還有諸如生物都避而遠之。但實際上,這些都是謠言。比如我們在山裡採到的一種蘑菇,跟日常吃的平菇長得非常相似,但是它是有毒的。

事實上,食用菌和毒菌單從宏觀特徵上來說特別難以區分,不是簡單的外部觀察就能夠辨別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野外經驗多的專家經年累月地觀察研究,確實更容易辨別毒蘑菇,但準確與否,也必須實驗室分析。

在實驗室鑒別毒蘑菇,大致有三步:一是在顯微鏡下觀察,進行形態鑒定;二是對蘑菇的分子進行鑒定,這一步就需要藉助之前的資料記載完成;如果還是鑒別不出來,就需要進行藥理、毒素實驗,通過化學實驗提取相應的成分進行進一步分析。

所以說,想要準確地鑒別毒蘑菇確實不容易,否則也就不用那麼複雜的工序了。

最後奉勸大家:珍愛生命,遠離野生蘑菇。


題主,我想了解什麼是「專家」,類似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所謂「專」家,即在「專」業上高度精通,精通得越深,研究的內容越「專」。現代學術上不可能存在一個人對整個大專業方向都很了解的,所以,一個生物專家未必比一個生物愛好者的「生物常識」更廣泛。


德國有句諺語: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但是有的只能吃一次


生物是一個很大的學科的,動物植物細菌病毒蛋白基因等等等等,教授們也就是其中一個很小很小領域的知道的比較多而已。題主要是問專業研究蘑菇的專家能不能認出來才有意義。


樓上的幾位答案都挺好,補充一點哈。最初的真菌分類是歐洲開始的,然後大家就直接照著歐洲的分類把美洲的真菌歸類了。可是,有些蘑菇只是長的像啊,沒有分子測序技術之前,很難區分。比如說Amanita有一個種,在歐洲是可食用的,可是美洲的是劇毒的。。。但是因為形態相似,就被劃歸成一個種了。

所以,最安全的辦法是問問當地人哪些可以吃。


準確分辨每一種蘑菇是否有毒我覺得不太可能。

但只是在一堆蘑菇之中找出一種能吃的應該不難。


來吧,如果就是嘴欠就是要吃些不明不白的東西還不知道有沒有毒,我教你一個野外花樣覓食的辦法。
把你想吃的東西碾碎,碾出汁液,然後取少量液體塗抹在手腕處,等待6小時,看看有沒有過敏或者不適,沒有,再取少量塗抹腋下,等待6小時看看有沒有過敏或者不適,,沒有再取少量塗抹在你的小夥伴上,等待6小時看看有沒有過敏或者不適,沒有,再取少量塗抹在口腔上顎等待6小時,還沒不適,你可以微量食用,等待6小時,還沒事就微量加大食用量,等待6小時,如此反覆加大食用量直到你能吃飽為止。
這麼複雜,你確定你還想吃?你是有多想吃。


不能,首先蘑菇是真菌,不屬於正常植物學的範疇。另外,搞系統分類的生物學專家也不見得可以徒手分清所有蘑菇類的科屬種。


「這草有毒!」

——————————神農氏臨終語


比如…微博上的博物君,拒絕辨認雲南的蘑菇。


這種問題下怎麼能沒有微博鑒聯第一人博物君的關於雲南蘑菇的文章(づ ̄ 3 ̄)づ:《雲南人的日常:吃了小菌子,生活好魔幻》http://card.weibo.com/article/h5/s#cid=1001603861603337537313from=wm=ip=10.13.113.99


不想就生物學家這個名謂做更多的界定。只想說,在很多歐洲國家,比如瑞士,是有蘑菇檢驗站(mushroom inspection office),由專業的真菌專家為采蘑菇的人免費提供鑒定和甄別的。瑞士首都伯爾尼的蘑菇檢驗站,號稱已經為市民提供蘑菇鑒定服務達一個世紀之久了。Inspectors pick out poisonous fungi 雨季豐潤的秋天,據說檢驗站門口都是排了長隊。

歐洲溫暖濕潤,加上大面積的森林草原,采蘑菇是非常常見的家庭活動。曾經看一個瑞典劇,提到家家都有採金色雞油菌蘑菇Chanterelle 的秘密地點。歐洲的采蘑菇有一定的文化氛圍,很多家裡都有詳盡的蘑菇書籍,生活中有野外采蘑菇組可以加入。因為教育比較普及,所以危險度並不是很高。


專業的蘑菇學家應該可以


其實。。。。只要吃你認識的無毒蘑菇就好,不認識的不要吃。


人裝逼,就會死


你啥時候看見貝爺吃蘑菇了(?_?)


不可能完全分辨。即使是無毒的蘑菇,在自然環境下也有可能突變為毒蘑菇。

非專業人士,如有錯誤請指教


有能力鑒別,要通過器材實驗等。不過憑藉記憶和經驗學識也算一種能力吧。


招一堆研究生博士後

有毒嗎? 好你們仨去嘗一下


至少能分辨出一次,當然是在吃掉的情況下~


「聽說你是學生物的?」
「嗯.....」
隨手指「那棵樹叫什麼名兒?」
「額...不知道」
「這都不知道你還學什麼生物的」
「......」


推薦閱讀:

黏菌是什麼生物,真的有這麼神奇嗎?

TAG:生物分類學 | 生物學 | 真菌 | 真菌辨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