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球上陸地和海洋正好倒轉會出現什麼情況?
剛看到一張虛構的地圖,陸地和海洋剛好倒轉 這樣海洋面積小很多 陸地面積非常廣闊 請問如果人類生活在這樣一個星球上 文明的進程會不會快很多呢?
雖然沒有直接解決問題,但是作為拋磚放出一點搜索到的東西吧。其中一些涉及專業的知識不一定正確,發現的話請指正,謝謝。(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題主的圖少了一塊呀,把紐西蘭湖給吃掉了咩?完整版在這裡:
首先我們不管這樣的陸地和海洋(或許應該叫大湖?)結構能否誕生出生命,如果有了生命會不會和原先一樣發展。假設人類已經是這個地球上的唯一的智慧生物。
如果從氣候方面來看,單單從題主的圖上看,海洋(大湖)和陸地的面積相差不大,但是別忘了太平洋(現在叫太平大陸)從圖上切掉了。 所以「新地球」更小的全球水體表面積意味著比原來更少的水蒸發、以及更少的水凝結,就是參與水循環系統的水分比原來少了。造成植物覆蓋會更小,陸地上除了靠近海洋(大湖)附近,將會有很大的面積是沙漠。
另一種可能的情況是植物覆蓋率和現在的水平相似,這就需要全球溫度整體升高,只有更高的溫度才能保證參與水循環的水量有足夠植物生長的量。不過更高的溫度代表著兩極的地方將不會那麼冷。
當然對環境影響最大的還是我們的太陽,太陽把赤道附近的空氣加熱,赤道附近受熱上升的氣流在上升到對流層後,分別向兩極方向移動,之後逐漸冷卻,約在緯度30度附近沈降,然而由地表向赤道移動,形成一個循環。這個現象叫做 哈德里環流圈。這個現象只要有太陽存在就會發生,和水的參與多少是沒有關係的。
所以各種氣象上的高氣壓帶、低氣壓帶這些依舊存在,因此形成的季風現象也是存在的。再因為水循環,靠近海洋的地方比大陸中心有更多的植物,另外赤道熱兩極冷也是因為日照的時間長短造成的,和是否陸地還是海洋沒有太大關係,因此把新的地球地圖轉換成平時看到的藍色大海、綠色陸地、黃色沙漠這種形式的地圖的話,大概是這樣的:
別被兩極巨大的冰給騙了,那是投影造成的,其實他們的面積並不是非常大,比如北極被冰覆蓋的大陸就這麼大:
如果想看會轉動的地球請戳這裡http://i.minus.com/ibi71XI1MLCfRY.gif,這個gif太大了(6.3M)貌似傳不上知乎。但在動圖上能更直觀的感受各個大陸和海洋的大小。
不過由於海洋這個比熱容很大的東西的面積減小了很多,地球上的極端氣溫會熱的地方更熱,冷的地方更冷。不過人類應該也會進化成適應這樣氣候的物種吧?
另外前面的這假想地圖上的高山山脈等都是原作者隨機做出的,並沒有嚴格按照現在地球的高山變海溝,海溝變山脈的互換來的。如果要嚴格把海平面作為海拔0米,其餘地貌的海拔前面加個負號也不是沒有,就像這個:
很明顯的部分就是喜馬拉雅深淵以及南極海的深淵(極地被冰覆蓋著),但貌似找不到新的最高峰:太平大陸馬里亞納山脈的挑戰者峰嘛( ̄▽ ̄")。可是這樣轉換陸地和海洋的壞處就是明顯不符合邏輯嘛,比如說這個放大的大西大陸:
大陸中這坑坑窪窪的以前海水腐蝕的跡象不可能出現在陸地上嘛,想想正常地球上的喜馬拉雅山脈在古代也是在海底的,但是從現在來看也沒那麼不堪呀(大概是積雪的原因?)。這種石林地貌(不知道對不對)讓城市建設和交通來往很不方便,更別說貫穿大陸的火車了(我好像跑題了?)。
既然跑題了那就暫時題外話一下吧,其他回答提到了遊戲文明,閑逛中找到有人真做了這個地圖Steam Workshop :: Inverted Earth! 。 電腦跑不動所以沒玩(殘念
恩,話題再拉回來。
由於環境和氣候牽扯到的東西太多,而且難以預料(看看天氣預報准不?),所以真實情況並不一定和上文預測的相同。閱讀時候酌情判斷。
講完了環境講人類。(這部分內容腦洞較大
雖然不知道現實中古代的人類為什麼會從非洲遷徙到了各個大陸,假設這個地球也的古代人也一樣會遷徙吧,由於全球的大塊陸地都可以通過陸路連接,文明的誕生或許和現實地球一樣在大型河流附近,但文明發展起來之後,除了太平洋沙漠以及兩極地區以外,全球適合生存的地區應該都會覆蓋人類的活動,而且發展程度和人口密度應該差別不大,不會產生現實中類似美洲大洋洲這樣的移民而非土著是主要人口的區域。
世界將以南半球為中心,有一種說法忘了哪裡看到的:「在同樣緯度上,比同樣經度上的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大洋大陸和印度大陸還有部分大西大陸連起來可以在同一緯度形成一個環,這個區域的發展應該要比其餘地方更快速一些。
因為不太清楚現實中民族是怎麼產生的,這個假想地球中是否有不同民族來建立不同的國家就不清楚了。但應該會有不同的國家,或者說王國/聯盟吧……
這個世界會比現實中更早知道地球是園的,因此也會更早誕生世界地圖。
太平大沙漠可能形成類似現實中南極洲的情況,人跡罕至,由不同勢力互相瓜分,但是沒有勢力可以獨佔這塊地方,夏威夷綠洲是戰略要地。如果腦洞再大一些可能會有這種交通工具:
人類發展出國家後,只要是大國一定會有部分靠海,人們不會圍海造田(荷蘭?)而是拚命挖運河一類的工程。
在學校里的地理課會變成必修科目。
陸路系統將十分發達,反而水上運輸可能發展十分緩慢。
除了海洋上的島嶼,其他國家不會明顯地區分民族,畢竟在國家形成前人類的互相交流沖淡的不同民族的特性。
歐亞海上以及北美海上的幾個島上會發展出獨特的生物環境。
巴拿馬橋一定會被挖開一條連接南美海和北美海的水路,然後再加一座橋。同樣地,蘇伊士人工橋也會有船可以通行的水路。直布羅陀一定會有運河的(笑)。白令運河也挖通的話世界幾個海都連起來了呢。
總覺得國際日期變更線還是會在同一個地方。
地中海依舊是旅遊勝地。
小黃鴨和漂流瓶的故事不會有了。
腦洞太大,收不回來了。就寫到這裡吧 ( ̄▽ ̄")
天啦,生活在貝加爾島,巴爾喀什島,青海島,維多利亞島上的人類是多麼孤獨啊。
還有喜馬拉雅群島上會有居民嗎?爬上去會遇到什麼奇怪或恐怖的動植物嗎?
要穿越太平洋中心沙漠,對驢友們會在怎樣的一種挑戰。多少人嗮成肉乾都看不到夏威夷湖,大溪地湖。
唯一不變的就是南北極,以前是冰,現在還是冰。只不過下面剛好相反。
駱駝和大象能走上萬公里穿越太平大陸中央大沙漠,並且憑基因記憶,找到沿途的密克羅尼西亞珍珠湖,波利尼西亞珍珠湖補充飲水。不幸迷途的大象,在茫茫沙漠中漸漸消失,最後成為看不見的點,餓死在永遠沒人涉足的地方。Discovery的考古學家們找到它們已經是幾萬年之後了。
南極大坑只在夏季露出個茶壺口透氣。一大壺水能養魚嗎?就算有,黑黢黢呆裡面真不好玩,夏天那僅有的幾個通氣孔,不用打漁,直接可以撿了吧。
有錢人周末一般去馬達加斯加湖,或者裏海共和國。黑海共和國可以直接開車走達達尼爾大橋。
直布羅陀運河,很好玩地說。好奇的海豚和鯨魚都會游過去玩玩吧。
坐在澳大利亞湖邊,感覺怪怪的。
馬里亞納山脈主峰,1萬多米高,平流層上面終於可以建一個瞭望哨了。
日本終於如願以償,沉海底了。
有趣的問題,從大洋循環的角度回答一下。手機碼字,全靠腦中知識儲備,如果有幫助的話會繼續進行更為專業的修改。大總結在最後,蹲坑的可直接跳最後一段防止術語太多便秘。
全球的大洋循環簡單可以分為風海流和溫鹽環流。前者是靠表面的風吹動的,影響較淺層的水;而後者主要是依靠海水的密度(由鹽度和溫度決定)而影響深層水。上面有知友通過大氣環流的基本原理分析季風不會有顯著改變,因此先假設淺層水的模式與現在相似。對於深層水來說,現在全球深層水的形成主要有兩個地方,一個是北大西洋,另一個是南大洋。這兩個地方的水很冷,鹽度也比較大,因而密度大所以下沉形成深層水(兩個地方海水密度大的原因其實還有微妙差別,這裡不展開描述了)。從圖中看,北大西洋變為陸地,南大洋完全封閉。這就使問題變的很有趣了。從北半球來說,原先可以使水變的更冷的位置下移了,由於太陽輻射不變,這就導致該位置的水並沒有原先那麼冷,又因為位置下移很可能處在降雨帶,所以海水密度一定下降。而赤道地區由於蒸發強烈而海水鹽度增加,儘管海水溫暖,但相比而言很難說跟下移了的"北大西洋"相比誰的密度更佔優勢。所以我們很難斷定在這張圖中深水在哪裡形成。有知友可能會問了,深水形成跟氣候有關係嗎答案是當然有啦。舉個例子。現今的深水形成,加上表面的風海流驅動,使得北大西洋暖流沿歐洲海岸線而上,從而帶來了暖濕的氣候。想像深水如果在赤道下沉,那勢必需要有表層水來填補深水下沉形成的空缺,那從高緯度流過來的表層水勢必更為乾冷,進而會影響大陸氣候。。從南半球來看,由於南大洋被完全封閉,且沒有溫暖的表層水可以補充,所以很有可能形成大冰蓋,並通過氣候機制(冰蓋反射率增大等)進一步放大影響,從而使全球進入寒冷冰期,其原理與"雪球地球"相似。到那時生態系統與人類文明會受到不小的挑戰。初步估計淘寶上秋褲先會斷貨,進而各大時裝周開始推出各自的概念棉褲,微博年度流行語變成"你若胖著便是春天"之類。
總之,海洋作為巨大的熱量攜帶體和二氧化碳庫(二氧化碳的事兒實在太多說不動了),在全球海陸分布變動如此之大的情況下必然受到顛覆性影響。到時全球氣候會變成與現在截然不同的形態。物種生存、人類文明、國家強弱,甚至到哪度假裝逼結婚等等都會受到影響。展開了盡情想像,就會理清自然史和文明史的發展,以及看到人類的無力和渺小。上一張自己做的圖。這張圖是基於 @greendyj 的地圖的地形製作的。
右邊的圖例從上到下依次是: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地中海式氣候,高山氣候,極地氣候。
由於海洋面積較小,特別是熱帶地區海洋更是少的可憐,所以在這個平行世界中大氣水循環對氣候的決定作用要遠小於我們的世界,氣候特徵可能非常不同,但仍然可以用我們世界的氣候類型來做個類比。雖然這個世界陸地面積廣大,但適於文明發展的地區之間仍然有早期文明難以逾越的地理障礙。世界會與我們一樣形成多元的文化。
================================================================
這張圖雖然是一時腦洞大開畫的啦,但也稍微說一說這麼畫的理由
圖片來源 百度百科
這張圖中學地理認真聽過的人應該都熟悉吧。假設地球是個均勻的球體,由於受到太陽輻射量不同,形成大氣熱力環流,空氣從高壓帶流向低壓帶,再受到地球自轉的影響,方向發生偏轉,就出現了三個緯向的環流圈。這些氣壓帶和環流圈的位置不是固定的,北半球的夏天它們會整體向北移動,冬天相反。
另一個對大氣運動有重要影響的因素是海陸差異。海洋比熱容較陸地更大,冬暖夏涼,導致冬天風由陸地吹向海洋,夏天海洋吹向陸地。這被稱為季風。
這兩條因素加起來塑造了地球的氣候環境。在赤道附近,始終處於赤道低壓帶中,全年多雨,形成熱帶雨林氣候。南北緯15°-30°的地方,始終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終年炎熱乾旱,形成熱帶沙漠氣候。緯度稍高的地區,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影響,冬季受盛行西風影響,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在陸海差異較大的地方,比如歐亞大洋的兩岸,季風的影響蓋過環流圈,這些地方夏季海風帶來了濕潤空氣,形成了雨熱同期的氣候特點。
得票率最高那位的地圖承認是很叼啦!但是-----------
歐亞大陸為什麼民族各異呀?所以題主這種情況下,大陸地形更加複雜,地理隔絕情況依然嚴重 甚至更嚴重。你能想像從太平大陸西岸經過更加乾燥比撒哈拉沙漠大了不知道多少倍的太平沙漠,殺到東岸去嗎 逗我呢!
正常情況下,在古代,長距離而言海運比陸運要靠譜安全的多,不然這麼強大的東方大國怎麼難以堅持絲綢之路,為什麼歐洲人要開闢海上新航路!?
那麼還是只有海邊的才能有效溝通,但是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跨越歐亞大洋的。所以還是會形成不同的文化民族圈。
至於那個更叼的航母 大家笑笑就好了 表當真。
目測發達文明出現在現東南亞地區日本群島島嶼眾多。
地球大聯盟就算了 歐洲一體化都沒實現呢 !
說一下氣候學基礎吧。
地球大氣的根本熱源在於太陽輻射,地球繞日旋轉造成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形成四季變化。同時地球自轉形成晝夜變化。不考慮其他因素時,由於海洋比熱大於陸地,因此白天全球平均氣溫相對之前要高,夜晚全球平均氣溫相對之前要低。
太陽輻射在全球的分布不均形成了哈德萊環流圈,又因為地球自轉效應與氣壓梯度力形成了三圈環流。這個基礎模型與海陸比是沒什麼關係的。因此三風四帶還是繼續維持。(三風即地面,低緯偏東風,中緯偏西風,高緯偏東風;四帶即赤道低壓帶,副熱帶高壓帶,副極地低壓帶,極地高壓帶。)
下面疊加海陸差異。根據海陸差異,夏季北半球副熱帶海洋上是個冷中心,大陸上是個熱中心。海洋上是高壓,大陸是是低壓。高壓對應反氣旋,低壓對應氣旋。同理可確定全球的大氣的季節性尺度氣旋。這些大氣特徵確定下來之後,海洋環流中的風生流就基本確定了,之後深層的密度流也可以初步有所判斷。
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這些海洋相互之間是否連通?如果連通的話就存在交換必然存在環流,而且這一環流很有可能會不同於以上以風生流為主導的格局。
爪機沒電了。回頭有空補。
————20140226刪改————
我本科是大氣科學專業的,現在是中高層大氣方向研一。
(背景需要割一下么……)
為什麼說很可能不同於這種以風生流主導的格局呢?因為連通的管道寬窄會影響流體的運動。
如果海洋之間不聯通並且海洋環流就是以風生流為主導的話,那麼根據現在的氣候學知識,暖洋流經過的岸邊偏暖濕(地中海地區);冷洋流經過的岸邊偏乾冷,多沙漠(美國加州沙漠和非洲北部沙漠的形成都和冷洋流有關)。
還有就是漁場的所在地也能判斷出來。漁場多在深層海水上涌的地方,深層海水上涌對應的是風場輻散,風生流四散的地區。
以上回答純憑記憶,表述得不甚專業,如有錯漏,懇請不吝賜教。
我覺得更合理的情況應該是海水量不變 以海平面為準 高度變成深度 深度變成高度 如果這樣的話海只是換了換位置 面積還是那麼大 甚至會更大 因為陸地的高山變成的海溝遠沒有現實的海溝深 盛不下的海水就會吞沒更多"陸地" 由此就不會出現過於乾旱的局面 然後剩下的地方都是由現實中的海底突出來的高山和峽谷 估計不會有太多平原 因為現實中的平原都已經在海底了 這樣人類估計就不會發明輪子也不會馴服馬 由於天天爬山可能全部肌肉發達 但因為高山缺氧可能個子變低 可能會騎山羊之類善於攀爬的動物 因為海洋面積變大風肯定會變大因為海面摩擦力小 人人文明以後偏向空中發現 或者在山裡打洞 這個問題只是對創造世界的感覺的意淫 所以不要在意細節了~
那樣的話海洋調節氣候和濕度的功能大為削弱,陸地多了,溫差增大,氣候不穩定了。個人認為將更不適宜生存。水是生命之源啊!
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這種比例的大陸和海洋,水早就蒸發乾了。所以不可能有這種比例,如果有水,就是現在地球的比例,要麼就是一片乾旱的地表。
關於樓主的設想,我有個看法,應該不會形成這樣的,但是可以設想另外的大陸。新盤古大陸 印-太大陸。
海陸反轉的話,那就是 亞洲版塊、非洲板塊、北美洲板塊、南美洲板塊下沉,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上升。
先說南極洲板塊,南極洲大大陸架基本上是沉入水底2000米左右的,實際上是南極洋。反轉之後,變成南極高原大陸,然後也是冰雪覆蓋,其實和現在差別不會太大。環繞的南極高原大陸的是南冰洋。
再說太平洋板塊,太平大陸隆起,四面被水環繞東面是 亞美利加洋,北面是北冰洋,西北是歐亞洋,南面是南冰洋。太平大陸中間是一片廣袤而地勢低洼的大平原,四周隆起巨大的山脈、地震斷裂帶,想像一下把北美平原放大的感覺,就是這樣。
這片大陸的陸地面積幾乎與現在歐亞非美面積差不多。要維持地球大氣的汽-水平衡,不能再也有更的大陸初現了。也就是,這就是一個盤古大陸的現代版罷了。地球上的動植物和人類絕大多數都生活在環太平大陸的山脈兩側。大陸中間是炎熱乾燥的無窮無盡的大沙漠,沒有綠洲。
接著說印度洋板塊,板塊的北部印度陸地沉入水中,板塊的東部澳大利亞與太平洋板塊相撞,擠壓形成世界上最高的山脈 印-太拉雅山脈 及 最高的高原 印-太 高原。
嗯,世界陸地大抵就是如此了。
由於地球上的易居帶都在新盤古大陸的沿海地區,即印-太大陸的沿海地帶和印度大陸地帶,那麼這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假設科技還是老樣子,人類不會有現在這麼多。
一條環印-太大陸的沿海鐵路線將串起整個世界。
放心,不會有跨太平大沙漠的飛機航線的。太平大沙漠是絕對的無人區。只有少數冒險家去試一試。
如果地球上的水覆蓋的面積只佔地球面積的29%,這些水會滲透到海綿結構的地幔中,最後的結果是不會有地表水,地球上將是一片荒涼。哪怕當初地球上的水是現在的一半,地球也是一片荒涼。
陸上生命會出現慢許多。
進化類型多以抗旱型,因此代謝速度減緩,會是節奏相對平緩的世界 。生產者將減少,大氣o2濃度下降,生物size將變小。
若人類能出現,從地形看不太可能成就多個長久的大帝國 。由於代謝速度減小,可利用資源又減少,人類之間競爭程度應該和現實相當水平。因為地形,戰爭將增多,充滿野蠻競爭的人類文明進展將被拖緩。
在水量不變的情況下,僅僅是陸地和海洋反轉……陸地輪廓不是這樣的……
文明4/文明5 自己建立玩一把就知道了
土地太多 會導致戰爭太多, 文明的同化程度增高
海洋太少,會導致 高山 乾旱 內陸沙漠化
知乎不愧是知乎。我曾經在龍空發帖討論過同樣的問題 《海陸反轉的地球,文明發展會是怎樣的》http://lkong.cn/thread/682763 ,那裡的討論遠不及知乎這裡的深度,不過回復中也有知乎沒有考慮到的部分,比照著看,也有啟發。
我的設定是:地球上每一個點都有其高程,譬如某處標高海平面以上8848米,另一處為海平面下12000米。現設定某平行世界地表高程均為本世界同經緯度處的地表高程取反,標高100米對應得新世界海平面下-100米,原來深達-5000米的海溝,對應新地形標高+5000米。結果是地球上目前是陸地的地方對應成海洋,山脈映射成海溝,而海洋則變成了大陸,海溝變成了連綿的山脈。
沒理解錯的話,題主的設定應該也是這個意思。
然後就是談論這個新世界的有趣特性。
地球會被叫做「 水球」。
蒙古海軍不是夢
應該夠我買套房了吧!
只坐火車就可以環球旅行!
大西洋或成最大贏家。
太平洋竟成最大輸家。推薦閱讀:
※如果《長城》讓吳宇森導演執導會怎麼樣呢?
※兩個能預知未來並且都想贏的人,剪刀石頭布,誰會贏?
※如果諸葛連弩沒有失傳,世界會怎樣?
※如果喬布斯還在的話,iPhone X 會是什麼樣的?
※如何看待袁騰飛的微博言論「柏林戰役中兩個德軍機槍手撂倒蘇軍 600 多人,己方一死一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