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拿香蕉的實驗是真的嗎?
把五隻猴子關在一個籠子里,上頭有一串香蕉,實驗人員裝了一個自動裝置,一旦偵測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馬上就會有水噴向籠子,而這五隻猴子都會一身濕。首先有隻猴子想去拿香蕉,當然,結果就是每隻猴子都淋濕了。之後每隻猴子在幾次的嘗試後,發現莫不如此。於是猴子們達到一個共識: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噴到。
後來實驗人員把其中的一隻猴子釋放,換進去一隻新猴子甲,這隻猴子甲看到香蕉,馬上想要去拿,結果,被其他四隻猴子海扁了一頓。因為其他四隻猴子認為猴子甲會害他們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甲嘗試了幾次,雖被打的滿頭包,依然沒有拿到香蕉。當然,這五隻猴子就沒有被水噴到。後來實驗人員再把一隻舊猴子釋放,換上另外一隻新猴子乙。這猴子乙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當然,一如剛才所發生的情形,其他四隻猴子海扁了乙一頓。特別的是,那隻甲猴子打的特別用力(這叫老兵欺負新兵,或是媳婦熬成婆 ^O^)。乙猴子試了幾次總是被打的很慘,只好作罷。後來慢慢的一隻一隻的,所有的舊猴子都換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動那香蕉。但是他們都不知道為什麽,只知道去動香蕉會被猴扁。這就是道德的起源。
這個實驗是真的嗎,還是只是杜撰的?
研究人員揭示了傳統是如何形成的。五隻猴子被關進籠子里,籠子一角掛著一串香蕉,如果有猴子試圖摘取香蕉,就會被開水潑到。猴子們吃了幾次苦頭之後,就再也不想摘香蕉了。
此時用一隻新猴子替換老猴子,新猴子看到有香蕉剛想去摘,就被老猴子們拉住一頓暴打。新猴子挨了幾次打之後,也不再去摘香蕉了。
此時再換進一隻新猴子,它也看到香蕉想去摘,也被老猴子們一頓暴打,下手最狠的恰恰是那一隻沒被開水燙到過的。
最後老猴子們都被換乾淨了,仍然沒有猴子去碰那串香蕉,因為它們知道——碰香蕉意味著被打,而為什麼會被打,沒有猴子知道。
這個段子常常被人用來黑所謂的「傳統」,看起來說得有鼻子有眼的。那麼真相到底如何?
果殼網有一篇文章已經說得很完備了,這個故事最早出自一本名叫《為未來競爭(Competing for the Future)》的商業書籍,作者表示這個實驗是從「一個朋友」那裡聽來的;文獻中也沒有這個實驗的蹤跡。而人類學教授布蘭布利特和猴子相處過30年,他表示: 如果你把香蕉放在猴子夠得著的地方,就別想再拿回來。
目前為止好像塵埃落定了,這個所謂的「實驗」根本不存在,充其量只算是一個寓言。
這個問題,好像可以終結了?
---
並非如此。2015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傳統的形成恰恰遵循著類似的方式。
研究人員認為,傳統的形成依賴兩種機制:
- 避免可能的懲罰和威脅
- 社會學習,尤其是在不確定或危險的環境下
動物實驗證明了即使在懲罰被移除後,主動迴避懲罰行為也可長期保持;甚至避免懲罰本身就是一種內在的獎勵。比如社交恐懼症患者們因為不願意麵臨社交帶來的焦慮就會躲避社交,焦慮的減少鼓勵了躲避社交的行為。
但隨著懲罰被移除,總會有人偷嘗禁果,從而打破這一傳統。而傳統能夠延續,社會學習就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人們通過模仿他人的行為來獲取獎勵及避免懲罰,即使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
美國的一對夫妻,妻子在蒸火腿腸時,總是把火腿腸切成兩半,丈夫就問,為什麼要切開啊,這樣一蒸中間就冒出來了。妻子說:「我不知道,自小我媽媽就這樣蒸的。」那好,問問媽媽吧。
媽媽說:「我也不知道,我自小你姥姥就是這樣蒸的。」那問你姥姥吧。
姥姥說:「唉,你不知道,你媽小時候咱家窮,大的蒸鍋買不起,只能買小蒸鍋,火腿太長,不切放不進去,所以得切開啊!」
為了證實這一猜想,研究人員開展了實驗。
- 找來120名被試,並允諾以電影票作為獎勵;
- 實驗前被電擊一下,不舒服但是不痛;
- 他們被告知需要在屏幕上從AB兩幅圖像中選擇一幅,任務進行20次;
- 在任務開始前,他們被安排觀察之前參與實驗的被試(其實是電腦)的選擇視頻,20次選擇中,視頻中的人每次都選了A圖片,但被試並不知道他有沒有被電擊。
- 觀察完畢後,被試開始完成任務。
為了檢驗前述猜想,實驗者進行了微調:
- 懲罰實驗:被試被告知犯錯就要被電(實際上是不會被電的)
- 獎勵實驗:選對了會得到點數,點數可以兌換更多的電影券(實際上也是沒有的)
- 隨機懲罰實驗:被試被告知犯錯就要被電,實際上是否被電擊是隨機的
- 社會學習實驗:被試被告知犯錯就要被電,任務開始前,每個人觀察的是在他之前的那個人做出的選擇
*實驗結果。從左到右依次為懲罰實驗、獎勵實驗、隨機懲罰實驗、社會學習實驗,縱軸表示被試選擇A選項的概率
- 當得知犯錯就要被電擊時,選擇A的概率高達97.5%——這表明避免懲罰的力量是巨大的。
- 而當得知選對了就會得到點數時,選擇A的概率只有58.6%。沒有了電擊的緊箍咒,此時人們更傾向於打破既有模式。
- 而當電擊隨機降臨,既有的社會經驗不能幫我們躲避危險時,選擇A的概率為68.1%,說明仍有不少人選擇探索——也許這就是窮則思變。
- 最後,當電擊的威脅再度籠罩,我們往往會依照前人經驗亦步亦趨。此時選擇A的概率高達96.2%。
這時讓我們再回過頭看那則被「闢謠」的寓言,請自動把猴子替換為人類——
研究人員揭示了傳統是如何形成的。五隻猴子被關進籠子里,籠子一角掛著一串香蕉,如果有猴子試圖摘取香蕉,就會被開水潑到。
——他們意識到了懲罰的存在。
猴子們吃了幾次苦頭之後,就再也不想摘香蕉了。 此時用一隻新猴子替換老猴子,新猴子看到有香蕉剛想去摘,就被老猴子們拉住一頓暴打。新猴子挨了幾次打之後,也不再去摘香蕉了。
此時再換進一隻新猴子,它也看到香蕉想去摘,也被老猴子們一頓暴打,下手最狠的恰恰是那一隻沒被開水燙到過的。
——其實根本用不著「一頓暴打」,新人看看老人們都不去摘,自己也不會去了。
最後老猴子們都被換乾淨了,仍然沒有猴子去碰那串香蕉,因為它們知道——碰香蕉意味著被打,而為什麼會被打,沒有猴子知道。
——傳統形成了。為什麼會被打呢?是一開始對懲罰的恐懼和社會學習的路徑依賴。
不要以為上述情況只會發生在理想狀態下。誰能想到,我們餐桌上常見的兩種食物就曾被「傳統」所累呢?
- 西紅柿:
西紅柿原來生長在秘魯的森林裡,叫做「狼桃」。由於它艷麗誘人,人們都怕它有毒,只欣賞其美而不敢吃它。16世紀時,英國公爵俄羅達格里從南美洲帶回一株西紅柿苗,獻給他的情人英國女皇伊麗莎白。從此,西紅柿便落土歐洲,但仍然沒有人敢吃它。當時,英國醫生警告人們說,食用西紅柿會帶來生命危險。
人們被「艷麗的東西有毒」這一可能的懲罰嚇住了,通過社會學習,誰都不敢吃它。
- 土豆:
很久以前,土豆並不受法國人歡迎。宗教界稱土豆為「鬼蘋果」,只因它生長在黑暗的地下;醫生認為土豆是在土裡生長的,由於像附在根上的瘤,於是認為它可能對人體健康有害;農學家則斷言由於土豆大量吸收土壤中的養分而會使土地變得貧瘠。所有這些斷言和假設都為「鬼蘋果」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不吃土豆的傳統就更荒誕了,懲罰來源於人們的臆想,社會學習把禁忌擴散開來。一個「傳統」形成了。
(很顯然,這類「傳統」也並沒有持續很久)
現在看來,「猴子實驗」是一個很成功的寓言。它體現了懲罰和社會學習的力量,「新猴子下手最狠」也頗具戲劇性。
只是,當真相足夠有力,我們本可以不聽故事的。
參考文獻:
- 「濕猴理論」:被科學的寓言 - 果殼網
- Lindstrom, B., Olsson, A. (2015). Mechanisms of Social Avoidance Learning Can Explain the Emergence of Adaptive and Arbitrary Behavioral Traditions in Huma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4(3), 688-703.
小廣告:知乎 Live -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已上架,感謝你的支持^_^
「濕猴理論」只是一個管理學上廣為流傳的寓言故事。
具體解剖過程請參見果殼網的謠言粉碎機:《「濕猴理論」:被科學的寓言》
http://www.guokr.com/article/33868/
其實就沒有人再複製一次嗎?
假的,而且按照科學標準,基本可以斷定,任何關於與人類社會行為類比的動物行為實驗,都是假的;所以,這種所謂的社會實驗,都不應該被叫做科學實驗,他們只是寓言,就像「狼來了」、「農夫和
/^/^
_|__| O|
/ /~ \_/
\____|__________/
\_______
`
| |
/ /
/ / \
/ /
/ /
/ / _----_
/ / _-~ ~-_ | |
( ( _-~ _--_ ~-_ _/ |
~-____-~ _-~ ~-_ ~-_-~ /
~-_ _-~ ~-_ _-~
~--______-~ ~-___-~」一樣,只是幫助人們理解那些未曾被科學解釋的「心理現象、社會現象、經濟現象等等關於人類的各種社會現象
明白道理就行了,不值得做什麼科學的推敲。。
貪官貪錢+被發現槍斃+下任貪官繼續貪=人還不如猴子
可見要不就是新猴子拿香蕉動作不夠隱蔽、要不就是香蕉不夠多
我知道這是個寓言,但是否有真實性呢?
李笑來的版本是這樣的:
把五隻猴子關在一個籠子里,上頭掛著一串香蕉。實驗人員準備了開水,一旦有猴子碰香蕉,馬上就會有滾燙的開水澆向那隻猴子。首先有隻猴子想去拿香蕉,被開水燙,之後每隻猴子在幾次同樣的嘗試後,發現莫不如此。於是猴子們不再試圖去拿香蕉。
然後實驗人員把其中的一隻猴子換走,換進去一隻新猴子。這隻新猴子看到香蕉,當然馬上想要去拿。結果,還沒等科學家澆水,其他四隻猴子就對那新來的猴子一頓暴打。新猴子挨了幾次打之後,也不再試圖去拿香蕉了—怕再挨打。
此後,實驗人員再把另一隻猴子換走,換進去另外一隻新猴子。這隻新猴子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當然,一切如前,等待它的是其他四隻猴子的一頓暴打。於是,這隻新來的猴子也不敢碰香蕉了。
最好玩的是,上次挨打的猴子,這次出手最重。(其他的猴子也許出於愛護,這隻猴子肯定是出於報復),因為它並沒有被開水澆過。
最終,籠子里最初的五隻猴子都被換走了。現在的這五隻猴子並不知道開水的存在,它們只知道一件事情—誰要敢碰那串香蕉,上去就是一頓暴打。(它們的行為與愛護無關,全都是出於報復!)
李笑來說,「這個故事經查證,大抵上應該是一個teaching aids story 而已。」
羅永浩說的版本是這樣的:什麼是「傳統」,科學家做了一個很深刻的實驗。籠子里放五個猴子,籠子一角掛一串香蕉,猴子看見香蕉自然會過去吃,一過去就從上面澆滾燙的熱水修理它們,吃了幾次苦頭以後猴子是不是都不敢碰香蕉了?再接下來抽掉一個老猴子放一個新猴子進去,新猴子看到香蕉是不又過去吃?這時候科學家驚訝地發現,來不及澆熱水修理,其它四個老猴子摁住新猴子一通暴打,打得它死去活來,不許它碰那香蕉,打了幾次以後,新猴子吃了苦頭,也不再碰香蕉;這時候再抽掉一個老猴子再放一個新猴子進去,新猴子看到香蕉又怎麼樣?又過去吃,其它四個猴子一通暴打,打的最凶的竟然是哪一個?竟然是沒被水澆過的,它不知道為什麼,碰香蕉等同於挨打,打得下死手,打得它皮開肉綻死去活來,最後這個猴子也不碰了,再抽掉一個老猴子放一個新猴子進去,又去吃香蕉,又被其它四個打,打得最凶的是那兩個沒被水澆過的~~逐漸地換逐漸地換,最後全被換過了,現在籠子里五個猴子全是沒被水澆過的,但是誰都不吃香蕉,一個傳統在籠子里形成了:碰香蕉等於挨打!為什麼?沒有猴知道!也不想知道,就知道換上一萬個猴子,只要猴子不斷代,不吃香蕉?你換一萬個猴子,猴子永遠不吃香蕉了,聽懂了嗎?什麼是傳統,
傳統就是這樣子的。你從小由於某種原因接受了一些信念和觀點,是什麼?從來沒想過先接受,接受完了再說,誰要反對打死再說。為了捍衛它把命丟了再說,整天幹這種事情。如果你沒有想清楚它是否有理性的成分,比如說上面已經不澆水了,猴子們是不該吃香蕉了?有思考能力的話,發現上面吊的水桶沒了之類的,是不就該吃香蕉了,但是還在那兒不吃,是伐。這就是傳統,所以如果你沒有獨立思考能力想清楚你過去接受的思想究竟是什麼就盲目地堅持信奉捍衛它,就跟畜牲跟猴子沒什麼分別。怎麼樣才能讓這個猴子的傳統徹底斷代啊?五個猴子一鍋端全拿走,再換五個新猴子當然又去吃香蕉了,就這樣,但我們能不能讓人類的傳統斷代啊?比如說把中國人全殺掉,然後再換一批亞洲的別的人種,可能我們的原來噁心傳統就沒了,是伐,好的傳統沒了,噁心的傳統也沒了。人類當然不可能連鍋端,雖然唯一的、良性的、好的做法就是希望你有一點獨立思考能力。
【微小說】有個國家一群猴子,每個猴子每天只能吃一個饅頭,有猴子敢吃第二個就用水龍頭沖所有猴子,後來所有猴子吃一個饅頭就表示吃飽了。有一天放進一隻新猴子,它吃完一個饅頭還想再吃第二個,周圍猴子對它一頓胖揍!#計劃生育#
可惜還是有很多人以為這是真實的實驗!
最早是一個笑話 時間大概是九幾年 原來還會講 現在忘了 也找不到了
推薦閱讀:
※動物會理解人類對它的救命之恩嗎?
※世界上最可怕的動物是什麼?
※貓和黃鼠狼誰更厲害一點?
※在密雲水庫見到了一種會說話的鳥,有人知道是什麼鳥嗎?
※非洲公象戰鬥力有多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