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悟道?
吃飯的時候仔細品味吃的飯菜的色香味,不要看電視、玩手機,聊天
聽音樂的時候仔細聽其中的旋律,歌詞,貝斯,鋼琴,鑼鼓
讀書的時候安安靜靜讀,不要聽歌
睡覺的時候不要亂想,不要看著手機睡過去
走路的時候好好看路,前面的路,腳下的路,兩邊的車
靜坐站樁就放空一切,洞察內心,辨別呼吸
跑步的時候不要聽音樂,就仔細看路,調整呼吸
總之,做一切事情,就仔細做一樣事情,再偉大的天才,一心是絕對不可能二用的。況且你還是普普通通的一般人。
其實本質上講,就是你每時每刻都知道自己在幹啥。不要小看這一點,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知道的那些人,絕大部分時間都不知道。
一朝悟道
必假十年苦修
先拋世事如棄履,再拋性命於兩端
存抱道而亡之心,懷度盡眾生之慈
世之修道者,多逞口舌功夫,自視甚高。為名為利,費盡心機。
於道何益,到死無成
邵雍字堯夫。少時,自雄其才,慷慨欲樹功名。於書無所不讀,始為學,即堅苦刻厲,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數年。已而嘆曰:「昔人尚友於古,而吾獨未及四方。」於是逾河、汾,涉淮、漢,周流齊、魯、宋、鄭之墟,久之,幡然來歸,曰:「道在是矣。」遂不復出。—《宋史?列傳第一百八十六?道學一》
守仁天資異敏。年十七謁上饒婁諒,與論朱子格物大旨。游九華歸,築室陽明洞中,數年無所得。謫龍場,窮荒無書,日繹舊聞。忽悟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明史 王守仁傳》)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莊子·知北游》
每個人的道都是不同的,你用王陽明的方法悟不了道,你用邵康節的方法也悟不了道,道無所不在,卻又無所在,你不是莊子,所以你的道不在螻蟻,不在稊稗,不在屎溺,你的道只在你心中,只在你腳下,要靠你自己去尋,自己去走,別人說的再好也是別人的道
不以自己為尺度衡量他人;
專註過程;
不要讓得失之心超過生命的本能。
老子反手一個茶杯砸到你頭上就行了
送給在座的各位
這就是悟道方法
所謂打破茶杯狂心歇
山河大地是如來嘛
靈量位於我們脊柱底部三角形的薦骨的位置。這塊薦骨( 骶骨) 醫學上稱 Sacrum bone,古希臘文原意為聖骨(Sacred bone)。當人還是胚胎的時候,靈量便從頭頂進入,通過脊柱,潛藏在三角骨的位置,捲曲成三圈半的形狀。靈量是個母性的力量,我們體內的靈量是外界萬物之母的力量的反映。這個母性力量一直養育著我們,照顧著我們。她知道我們的一切,到了適當的時機,在適當的條件下,靈量便會升起,將我們連接到無所不在的整體能量去。這時我們便說那人得到了「自覺」(Self- realisation),他得到了覺醒,他悟了道,他知道了真我,他知道了自己的本來面目。
關於靈量的知識在許多古代文化中都存在,例如在中國,老子所說的那個萬物之母,「先天地生」、「為天下母」的力量,便是靈量,他稱之為「道」。霎哈嘉瑜伽創始人錫·瑪塔吉女士說,老子是個詩人,所以他用文學的手法來說明這個「道」。老子說﹕「譬之若江海」,是用揚子江來比喻靈量的升進。靈量升起時,要通過上面的幾個能量中心,才能通過頂輪而出。如果這些能量中心有阻塞,靈量便很難通過。這種情況,就好像是在揚子江開始航行時很困難,有許多旋渦和大石,但通過重重險阻,接近海洋的時候,便變得風平浪靜了,最後還會進入大海,與整個海洋合一。
若還有一個東西可悟,有一個東西可修,那修行依然是割裂為二的。
本然的存在,只是妄想息下來時的明了。它不是造作的明白,也不曾動搖迷亂,它只是不抗拒的,純粹自然的接納一切存在——內心中的念想情緒,外在的人事境相。
這一切現象的存在與它不相違背,與它本是一體無分卻又空空然一物都無。
除此以外沒有了。
以下是實修方法。
修習觀心法導向悟道的四個階段:
我看到一段話這樣說的:雜念來你就讓它來,反正它也不會待得太久。該走的時候它自然就走了。你是這裡的主人,把雜念當成過客,來去不留。在雜念的來去之間有一個空白,這個空白就是我們所說的靜。可關鍵是太短暫了,頃刻之間就又讓雜念給掩蓋了。
這句話分幾個層次:
1,看得見自己的雜念,即知道自己當下在想什麼。
2,僅僅只是看著,包容、旁觀自己的念頭,不參與不入戲。初始很難做到,因為發現自己的念頭竟然是不受自己控制的——慢慢就可以了。
3,看著看著,發現自己的念頭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在生滅之間,在前念過去,後念沒有到來的時候,有一個空隙,也即南懷瑾先生所說的「空靈」。體會到這種狀態,便算摸著了點邊。很多人以為這樣就是悟道了,其實不然,南老引用憨山德清大師的一句話很中肯:荊棘叢中下足易,月明簾下轉身難。死在這裡的人亦是不少。所以原文這一段話未是究竟。
4,參考虛雲老和尚《參禪的先決條件》,做到「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而後,才有參禪的資格,一旦破參,自然就明白什麼是道:外事不關注,內心無念想,卻不同草木無知無覺,這活著的是誰呢?
吃飯睡覺是悟道
平常心是悟道
道,是指每位眾生的第八識如來藏。
沒有第二種定義。
悟道,是指用第六識意識一念相應找到第八識如來藏,用的是參禪或者叫體究念佛的方法。
沒有第二種方法。
體究念佛
南無佛法僧道可道,非常道。天地之間運行的規律,你可以去領悟它,但它也永遠不只是你領悟的樣子,是你永遠只能領悟到它的一方面;
名可名,非常名。你可以用語言來定義它,但它也永遠不只是你定義的樣子。
學會道德經,你就知道什麼是道了。
道在佛教里是法;在儒家思想里是良知,在現在管理體系裡面是價值觀。
需要知行合一才能逐漸精進。
你想悟什麼道?
基督的道
道教的道
佛教的道
印度教的道
耆那教的道
飛天拉麵神教的道
共產主義的道
都是不同的
你要悟什麼道?
信基督,一定做不到自己長生久視肉身成聖,悟了道教的道,在佛教眼裡還不過是被束縛的眾生而已,而你做到了佛教的解脫,印度教又會說你走錯了路,你要悟了印度教的道,耆那教又笑了,你就算悟了一切宗教的道,飛天拉麵大神還在那裡看著你呢。
所以這個問題太過寬泛,反而無法回答。
不過,我覺得孜孜不倦的探求就是開悟的必須,這個可以通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先找到決定你的 「道」的因素,對人來說,你的決定性的因素是 挫折, 先去尋找挫折吧,無論工作上、生活上、還是感情,你如果想悟道,就一定要主動尋找可能失敗的因素,去激活它。比如感情挫折,假設,你一直受困於紅塵情事,看不開一些事情,你想從感情領域悟道,去了解什麼是愛情,到底怎麼樣才叫擁有愛情的生活?那麼你首先要先去學會尋找疼痛的感覺,疼痛會有效的幫你治療 「麻木」,這樣你才能知道自己還或者,道,就是要從 生命的根源開始悟起,也就是,為什麼活著的人一定要去談戀愛?除卻生理的物質慾望與繁衍的使命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原因?追尋到了,你就得到了此方的 某種意義上的「道」. 如果你看不懂,可以點 沒有幫助,我表示這種抽象話題解釋起來比較複雜,以我的表述能力不確定你是否看得懂。
致知在格物,格物就是探求物理。我覺得從物理學起是個好方法,從哲學學起是笨方法。推薦先讀一些科普的書,培養一下興趣,比如《物理世界奇遇記》,《萬物簡史》或者《量子物理史話》,然後再看一遍《費因曼物理學講義》。物理學差不多了,開始看看哲學的科普,比如《蘇菲的世界》之類的,然後是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感覺理論上差不多了,在做做聯繫,對比一下東西方文化,老子,孟子,韓非子的串聯串聯。最後就可以返回到自己的世界裡,看看你要求些什麼道了。
我的理解是 踐 行 。
吃飯時吃飯,走路時走路。
做任何事都要配合呼吸法,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做事。
比如走路,按照習慣定好一個呼吸走幾步,安心走路,再遠的路也會一晃而過。
能不能悟道很難說,但是很多以前無法堅持的事情現在都能做了。
有一天我端起一杯茶
茶湯清亮,透徹一眼望去,猶如琥珀凝結,又如深水古潭
茶葉半沉半浮,卻又須毫畢現
飄飄洒洒間如萬千世界
那一瞬靈台空明
世間只有自己和這一杯茶
周圍的一切和聲音都理我遠去
我曾無數次手捧茶杯低頭觀看
卻只有這一次,看到了往日不曾看到的
我無法理解,也不知為何
我只知那一刻,手捧著的就是這世界
我等早晚不過塵埃
那一刻的清晰,永遠的印在我心裡
讓我不時拿來揣摩和思考
以後的日子
喝茶時我盡量只沉浸在喝茶中
抽煙時拋開一切只抽煙
放空卻又專註
複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速疾能於無上菩提而現等覺。何等為十。
一者 得具足施。以善積集成就施故。
二者 得具足戒。成就凈戒無有缺漏亦無雜染。超過一切聲聞緣覺。
三者 具足安忍。
四者 具足正勤。
五者 具足靜慮。
六者 具足般若。
七者 具足方便。
八者 具足勝願。
九者 具足諸力。
十者 具足正智。
菩薩以能成就智故。起過一切聲聞辟支佛地。
由能成就不共智故。又能超過菩薩初地。乃至能超於第九地。由菩薩得智具足故。
世界本沒有「道」,以為有的人多了,便有了「道」。
善養浩然之氣,,,至人之息以踵,,,六根盡攝,凈念相續,,,從聞思修,入流亡所,,,善護念,,,法門無量
經歷 --- 總結
再經歷 --- 再總結
循環
可能是死循環
更可能是放棄
不同時期悟的道不同,只為了最後的大道。
關於「如何悟道」,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此說一說自己對生活的理解,與大家共勉;也許對如何悟道有所幫助。
「我在生活,生活的是我」,這句看似再直白不過的話,其實非常值得品味。但由於大家都熟視無睹,以致於放棄了對這個話題的思考;同時也失去了體道悟道的機會。
把「生活」比作一頭「牛」,也許更有助於思考這個話題。
------- 我們大多數人應該是屬於抓著「生活這頭牛」的尾巴生活的一群人,「生活這頭牛」把我們帶到那裡就是那裡。生活漫無目標,看似有些無聊,倒也悠閑自在,毫不費力。但是,當「生活這頭牛」撒起性子,撩開四蹄奔跑的時候,我們只能追逐著「生活這頭牛」,疲於奔命;有時,由於無法跟上「生活這頭牛」的步伐,被「生活這頭牛」拋棄;甚至,有時還會被「生活這頭牛」的後蹄踢傷跌倒,無法爬起。
-------還有一類人,他們是一直牽著「生活這頭牛」的鼻子,到自己想要到的地方。社會中的那些成功人士、精英人士,應該算作這類人;他們走在「生活這頭牛」的前面,勇敢面對前途荊棘坎坷,執著堅持走在前面;因此,到達他們想要到達的地方,並收穫生活對他們的褒獎。我們普通人有時也會牽著「生活這頭牛」的鼻子前行,但是在面對荊棘坎坷的時候,卻期望「生活這頭牛」在前面為我們開路;殊不知「生活這頭牛」更是知難而退,繞道而行。
大家也許會說,還應該有一類人,騎在「生活這頭牛」的背上,駕馭著「生活這頭牛」,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象這樣生活的人豈不更是自在悠閑。可是,大家忽視了「生活------牛」只是個比喻,騎在「生活這頭牛」的背上,不應是駕馭「生活這頭牛」;正確理解應該是「人」與「生活這頭牛」已溶為一體,「我就是生活這頭牛,生活這頭牛就是我」,也就是說「生活的是我,是我在生活」。
象這樣騎在「生活這頭牛」的背上生活的人,現實中有沒有?我的答案是:沒有見到過。記憶中倒有一位,那就是騎著牛一路西去,在函谷關留下五千的《道德真經》的老子老先生,最後他老人家又騎上他心愛的青牛一路西去,不知所蹤。
多些思考「我在生活,生活的是我」這句話,也許對「如何悟道」有所幫助。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思想具有能量,思想的能量來源於錘鍊:交流、溝通、碰撞、分享------
歡迎分享 森緣
推薦閱讀:
※在物理學和生物學可以解釋宇宙起源和人類起源的情況下,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信仰上帝?
※圣经和史记有哪些异同?
※如何評價7月22日《鏘鏘三人行》這一期嘉賓葉海林在節目里表達的觀點?
※我看有些佛教法師、道士總是戴眼鏡,身為見道之士也需要戴眼鏡嗎?
※基督教、道教、佛教的生死觀有何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