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沒有幫助」是一種挫敗感很強的設計嗎?

沒有幫助的答案放在不容易看到的地方就行了,
為什麼要給答案帖上「沒有幫助」的標籤?在回答問題之前,誰也不能肯定自已的回答會讓人滿意,
僅此就被貼上"沒有幫助"的標籤,
會不會打擊用戶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呢?

至少,會打擊知識基礎薄弱的那一部分用戶的積極性,
長此以往,就會產生一大群人在仰望某幾個人在這裡談天論地,
我想,這不是知乎願意看到的吧?


知乎鼓勵認真的回答,高質量的回答,而不是僅僅在鼓勵回答的行為。

建議每次回答前,都想想自己的回答是不是真的切題,對他人有幫助。如果對自己的回答沒有把握,更好的方式是關注這個問題,閱讀他人的答案。

另外,沒有幫助的答案是在底部摺疊起來的,除非特意點開,否則是不容易看到的。


同意周源的看法,這種產品的核心不是問答行為,而是通過互相問答,沉澱下高質量的信息,代價就是讓有些回答被埋了。

「沒有幫助」是保證高質量信息很好沉澱的整體機制中的一個部分,有效的信息,你可以贊同或不贊同,喜歡或不喜歡,挖它,這是借鑒了Dig的成熟機制;同時,無效的信息,用戶可以選擇「沒有幫助」,埋掉,不容易看見。

作為比較重度的使用者,我會經常會點一下「沒有幫助」,看看究竟回答了些什麼,雖然有各種情況,但很多都可以歸為「所答非所問」的情況。

一味的把一些所答非所問的回答埋掉也不好,在有些情況下,這個答案只是不適合這個問題,但卻適合另一個也許還沒有被提出或者已經被提出的其他問題。這是很特殊的情況,但在網站做大以後,這種情況的絕對數量也不少。

如何引導用戶見到這種情況,就想到給這種「流浪」的「回答」找一個「家」,也就是給它找到應該歸屬於的那個「話題」和「問題」,如果沒有,還要添加上這個話題和問題,其實是對產品細節的一個要求了。雖然這是一個很細節,也看似不那麼重要的需求,但如果能夠做到,知乎的話題層可以更完善。


相對於回答沒有幫助提問沒有價值的設置也應該考慮一下,一個巴掌拍不響啊,針對提問的水準而回答,沒什麼不對的。這樣就公平了。


沒有幫助對於過濾垃圾答案很重要,但是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可能會有一種挫折感。

我覺得可以採用兩種方式來改善:

- 事前提醒。對方的答案可能不對題,但很認真。其實可以先建議它修改下,這樣產生沒有價值的答案的機會就會少不少。

- 事後補救。古人云,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因此我覺得應該有一種補救機制,不能一棒子打死。當我的答案被摺疊後,可以通過修改自己的答案使其變為有價值的答案,再次經過社區的投票或者感謝,使我的答案再浮出來。這種方式不僅不會有挫折感,還會帶來一種新的成就感。


應該除非是太垃圾或者負營養的回答才會被人點「沒有幫助」吧。
估計一切設計的出發點就在於「相信用戶都是善良的」(類似的句子= =肯定不是原句),所以才會有修改問題沒有幫助總結這一系列操作。

p.s. 其實我覺得我這個回答很水,有沒有人想要試一試點那個」沒有幫助「?


我覺得很可能讓有人挫敗感。

但是,「沒有幫助」對大家都有好處,這其實是一個讓所有人最終受益的功能。

知乎現在有1000人,未來可能有1000萬人,讓所有人都滿意,都沒有挫敗感,都體面,都有品牌,這不真實,也不可能。

要是有挫敗感,覺得沒面子,那完全可以不來,知乎又不是付費產品,要討好每個人。


1、"沒有幫助"在詞性中本身就是否定的,用否定性質的標籤個人認為會傷害到某些用戶的情感。@負二認為不會有人太脆弱,但我覺得網站要有普適性。
2、「沒有幫助」個人認為是屬於網站文案和情感化設計的範疇,而@周源的回答是從運營的角度,雖然回答的非常好,但對於這個問題,是不是有點跑題了?那麼,也應該帖上「沒有幫助」的標籤,由此,我也判斷出知乎在運營上是在借鑒豆瓣,但豆瓣在文案中卻沒有類似否定用戶的文案,至少沒有看著讓人不舒服的文案。
3、犧牲用戶的情感來支持運營。暫不討論是否正確,但如果只從情感化設計的角度上考慮,「沒有幫助」是不是可以換成中性詞呢?這也是我把這個問題貼上"心理學"標籤的原因。


「沒有幫助」出發點是好的,既能鞭策答題者謹慎回答,又能對不滿的答案投票否定。
評估「沒有幫助」需要回答三個問題:

  • 對改善回答質量是否有效?
  • 被摺疊負面作用如何?
  • 以及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針對第一個問題,個人認為從回答角度說,回答的質量更多取決於個人經驗,「沒有幫助」本身不能保證回答質量更高;
從評論角度來說,對回答的評判取決於個人經驗和價值觀,如果有兩派觀點對立情況,非但不能提高答案質量,最明確的觀點反而會被最先摺疊。

針對第二個問題,對提供答案者無疑是負面影響,對於又希望了解反饋不斷改進提高的答案,直接摺疊相當於直接判了死刑——杜絕了進一步改進、調整、提高的可能;
對於有非常爭議的答案,正是爭議雙方進一步辯論的好地方,摺疊之後爭議是沒有了,辯論思考也沒有了;
對觀眾來說,大眾投否決票的方式固然會清理掉一些明顯低水平的答案,但不可避免也會篩選掉不合大眾口味的小眾答案,還有可能被濫用——建殭屍號,黨同伐異。

更好的方案:
個人覺得quora的flag就比「沒有幫助」適應性更好也更溫和,又是回答者與觀眾互動的好方式。


支持知乎的這個功能,對於保證答案的品質有幫助,然而當我的答案被投了沒有幫助以後,不得不承認有一種挫敗感襲擊了我……


同意@周中石 「排序的規則,不應該是看支持和反對。而是看價值。」

是否可以把「感謝作者」列入排序的考量?

在考慮一個答案沒有幫助的同時,是否也應當考慮它被感謝的價值?有些答案我雖然持有不同意見,選擇「反對」,但是我樂意見到不同的見解,同時也選擇了「感謝作者」,這種感謝就是認可對方價值的存在,也可以給不太主流的觀點一個展現的機會。

贊成和反對純粹是為了投票,感謝作者和沒有幫助可列入答案價值的考量。

另外,就我個人而言,被摺疊不會產生挫敗感。


沒有幫助,就事實而言對自己解決問題沒有幫助,亦或是看了之後個人的不認同而已,代表的是一種簡單的交互,進一步的話可以補充你的想法在下面.
而從另一個角度,也是一種淘汰方式,就如知道你寫的代碼其他人會看,這樣思考會更加深入.通過評論,完成深入的交流.也不排除一些惡意的打擊,這樣會降低積極性,總的來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經得起摧殘,是個很高的天賦 設置這樣的門檻,是建設高質量群體的必要條件


才上來回答問題沒幾天,有好幾個回答就給貼上了「沒有幫助」的標籤,這個設計除了打擊回答人的積極性之外,還可以看出一些別的東西。比如說有個問題我回答了希望盜版早日消失,就去到了沒有幫助類別,這說明國人大多數熱愛盜版,而且毫不覺得羞恥,看看Cydia的裝機量就知道了。 那這個設計最終將引導答題人去迎合大多數的用戶!


嗯,這個也許是點擊最少的一個按鈕,根據中國人的習慣就算是沒有幫助也會感謝作者的,也不太可能點擊沒有幫助;但,放在這裡似乎要表達一種公平、公正以及對質量控制的意識。


推薦閱讀:

有什麼方面是老車反而可能優於新車的?
如何評價鋒客網文章《Android Design in Action — 以知乎為例》?
有什麼比較好的設計資源下載站?最好是國外的
Framer(framerjs.com)如何入門?
易拉罐拉環為什麼設計成現在的樣子?

TAG:心理學 | 知乎建議反饋 | 用戶體驗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