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諾夫家族為什麼能被推舉成皇帝?推選他的護國功臣們後代在沙俄命運如何?

如題。羅曼諾夫被推選時競爭對手有哪些?為什麼他被選上了,比其他競爭對手有何優勢?
保衛莫斯科的諸哥薩克頭領們和以下諾夫哥羅德為首的衛國集團,都得到了怎麼樣的封賞和優待呢?其功臣團後代的命運如何?
比如米寧,帊沙爾斯基的,南方哥薩克的後代等等。


瀉藥。

米哈伊爾.費奧多洛維奇.羅曼諾夫(沙皇米哈伊爾一世)主要是因為其父親在當時社會上的崇高地位而當選的。他的父親費奧多爾即是當時俄羅斯東正教會的首腦——大牧首菲拉列特,同時又因為反對波蘭而被波蘭國王逮捕,在當時的俄羅斯社會上擁有龐大的人氣,被看作是大俄羅斯人(=東正教徒)抵抗波蘭(=天主教徒)、瑞典(=新教徒)的象徵。

此外,米哈伊爾當時(1613年)年僅17歲,非常年輕(其母也因此一度拒絕讓他加冕),不容易產生較強的主見來妨礙既成抗戰領袖們運作政務,比較適合作為一個統一戰線吉祥物來加以擁戴。

羅曼諾夫的競爭者包括格迪米納斯家族出身的(立陶宛大公格迪米納斯第9世孫)德米特里.季莫費耶維奇.特羅貝茨科伊公。特羅貝茨科伊公是下文提到的波扎爾斯基公的副手,家世高于波扎爾斯基公(因為他的父親就是伊凡雷帝時代的博亞爾),而且因在光復莫斯科之戰中繳獲了波蘭軍隊的糧草迫使其投降而成名,在當時具有「祖國解放者」的至高榮譽。然而,他的問題在於:他的族人多是立陶宛貴族和天主教徒,所以被認為不適合繼承皇位。最後,他不得不放棄了競爭(作為一個立陶宛粉表示可惜233)。其他候選人也多數都因為他們的家人同波蘭和瑞典有各種關係(這在當時的貴族中間很普遍),而被迫放棄競選,或者被排斥在競選之外。

話又說回來,其實當時立陶宛貴族是普遍反戰的。他們不願意為了波蘭國王的個人權力而到俄羅斯同族人交戰,因此作戰大都很消極。特羅貝茨科伊公是否利用了這種關係來進行統戰工作,我還沒有考察過。

衛國集團的大本營是下諾夫哥羅德(曾名高爾基),不是諾夫哥羅德。

下諾夫哥羅德的肉商米寧(庫茲馬.米尼奇.扎哈列夫-蘇霍爾魯基),在1613年(米哈伊爾登基後)被封為貴族,進入了博亞爾杜馬(貴族議會和最高國務機構之一)。1616年7月受封下諾夫哥羅德附近的波戈羅夫茨克鎮,及其周圍的大片土地。同年去世。他的兒子內夫德(Nefed)在父親死後繼承了家業,成為沙皇米哈伊爾一世麾下的大臣,後於1632年死去。由於內夫德無後,米寧一家就絕嗣了,其封地也被沙皇收回。

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維奇.波扎爾斯基是同莫斯科大公家不同支派的留里克家族成員,其祖先曾統治一個小公國(克里濟馬河上的斯塔羅杜布公國,不過早在其出生的200多年前就已被莫斯科大公國吞併),因此德米特里保有公王的頭銜;但此時已經家道中落,淪為中小貴族。1598年,他參加了選舉鮑里斯.戈東諾夫為沙皇的全俄大會(Zemsky sobor),之後獲得鮑里斯的信任而發跡。1602年,他成為鮑里斯沙皇的侍郎(stolnik,當時的第五等貴族)。1605年鮑里斯沙皇死後,他參加了抵抗波蘭侵略軍的一系列戰役和戰鬥,包括科洛姆納保衛戰(1608)、莫斯科保衛戰(1609)和扎賴茨克保衛戰(1611)。1611年,他參加了第一次莫斯科人民起義,負傷後轉到外地療養。1612年,同上文提到的特羅貝茨科伊公一起解放了莫斯科,雖然在此戰中他其實出力不多。1612—1613年間,他和特羅貝茨科伊公一道擔任了臨時政府的共同主席。1613年米哈伊爾一世沙皇加冕後,波扎爾斯基受封為博亞爾(最高貴族,當時全俄只有20名),進入了博亞爾杜馬,還獲封莫斯科周圍的大片土地。此後,直到1642年他去世為止,他都是米哈伊爾沙皇(當然早期是攝政的菲拉列特牧首)麾下的重臣之一,先後擔任地方總督和中央的部長級(如曾歷任交通尚書、莫斯科司法尚書等)職務,也曾在失敗的斯摩棱斯克戰爭中作為副帥出征。德米特里公有三個兒子,分別是侍郎彼得、侍郎費奧多爾和侍中(Окольничий - Википедия,當時的第二等貴族)伊萬,他們都是羅曼諾夫王朝的文臣武將;其中侍中伊萬活到1668年,他的兒子西緬繼承了其侍中的地位。再加上波扎爾斯基幾位遠親(他們同樣參加了救國軍)的後裔,整個17世紀里,波扎爾斯基家族都是朝廷里影響力較大的貴族家族。

比較不運的是在競爭中落選的民族英雄特羅貝茨科伊公。他先是受封阿爾漢格爾斯克附近冰天雪地里的申庫爾斯克城(比起前面這兩位虧大了),而後被趕到了西伯利亞做總督。朝廷曾一度試圖對其進行補償,封其為謝偉爾斯克(在今鄂木斯克州)公王;但在確認這個公國無法世襲後,特羅貝茨科伊公感覺這玩意兒就是個雞肋,因此將其交還給了沙皇。不過很快他也不用考慮這個問題了,因為他在1625年即死去,且無後嗣。

1612年解放莫斯科的救國軍中主要的領袖及其後裔,結局如上所述。

同一般的刻板印象不同,當時俄國實際上是一個封建主民主(寡頭制?)比較發達的國家。伊凡雷帝削弱了博亞爾杜馬的權力,但建立了更大範圍內的全俄大會(模仿西歐的三級會議),吸納小貴族、教士和市民參政議政。當然,伊凡雷帝時期的全俄大會基本是橡皮圖章(也有反例,比如著名的「廢除特轄軍」提案就是反雷帝獨裁的);不過雷帝去世後,全俄大會越來越成為重要的國政機關。1613年到1650年代,也就是羅曼諾夫王朝初期,俄國每年都要召開由沙皇、教士會議(Holy Synod)、博亞爾杜馬和市民代表(偶爾也包括自由農民代表,當然不會包括農奴代表)組成的全俄大會,作為最高國政機關討論和通過重要的法案;大貴族組成的博亞爾杜馬(由20名博亞爾和數量更多的侍中組成),則是國政的日常處理機關,掌握實權。這兩個機關,大體相當於當時波蘭-立陶宛聯邦的瑟瑪和參議院(腦洞一下也可以類比為黨代會/中央委員會和政治局,當然這只是就他們的相對關係而言),其權力也要超過當時西歐(因絕對主義專制日益強化而)日漸衰退的封建國會(當時英國國會動輒十多年不開,法國三級會議開會的次數也是越來越少,國王的專制傾向日益明顯)。

然而,到了1650年代之後,俄國走上了同下院掌權的英國和大貴族亂政的波蘭都截然不同的道路:先是全俄大會的召開次數越來越少(當然,將全俄大會召集定期化的企圖在1630年代就失敗了),到1690年代以後終於完全不再召集(我記得最後一次召集全俄大會就是為了廢除大貴族家族的有職故實制度);接著是彼得大帝的改革,在1722年廢除了博亞爾杜馬。此後,俄國就進入了絕對主義專制時期,直到1905年大革命爆發。


_(:_」∠)_謝謝邀請,真的不知道,我對俄國歷史不了解。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國人民接觸不到俄羅斯的汽車?難道軍工如此發達的大俄沒有好車麽?
契訶夫那個時代,一盧布大概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伊朗曾經被蒙古人和突厥人統治很久,請問在伊朗有沒有「伊爾汗國非伊朗」「貼木爾帝國非伊朗」之類的論調?
如何評價奧斯特洛夫斯基及其著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請介紹高加索地區諸民族的歷史與現狀?

TAG:歷史 | 俄羅斯 | 俄羅斯歷史 | 沙皇俄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