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維新派的代表人物,1917年康有為怎麼會接受張勳的邀請參與復辟?
謝邀。
首先了解一下張勳復辟這個歷史事件,張勳復辟又稱丁巳復辟、溥儀復辟,是1917年6月,張勳利用黎元洪與段祺瑞的矛盾,張勳乘機提出"非復辟不可"的主張,率5000"辮子兵",借"調停"為名,於6月7日率"辮軍"北上。黎元洪被迫下令解散國會。於6月14日進北京。入京後,張勳急電各地清朝遺老進京,"襄贊復辟大業"。
經過緊張的策劃,張勳於1917年6月30日潛入清宮,決定當晚發動復辟。1917年7月1日凌晨1時,張勳穿上藍紗袍、黃馬褂,戴上紅頂花瓴,率領劉廷琛、康有為、陳毅、沈曾植、王士珍、江朝宗及幾位辮子軍統領共50餘人,乘車進宮。3時許,廢帝溥儀在養心殿召見張勳。張率領諸人,溥儀行三拜九叩禮。同日,溥儀發布"即位詔",稱"共和解體,補救已窮",宣告親臨朝政,收回大權。他公布9項施政方針,一連下了8道"上諭",大舉封官授爵,恢復清朝舊制。
參與復辟的重要人物均被授以尚書、閣丞、侍郎等要職,而張勳為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並被封為忠勇親王。張勳還通電各省,宣布已"奏請皇上復辟",要求各省應即"遵用正朔,懸掛龍旗",史稱"張勳復辟"。此次復辟前後歷時12天。
康有為之所以答應張勳的復辟的行動可能和自己的政治主張有關。康有為是保皇派,他主張的政治制度是君主立憲制、保皇立憲。而張勳是復辟清王朝,保皇護皇,任用清朝遺老,這和康有為的政治主張相似!所以得到了康有為的支持!
道同則為謀。康有為和梁啟超不同,康有為到了民國,已經成為了所謂清朝遺老遺少。康的思維是君主立憲。君主在,是改革的前提。而中山先生直接割了清朝的命,康南海對此是不贊同,甚至憤恨的!
可以說,在1917年的康有為已經成了保皇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就是這個意思,雖然康有為相比清朝頑固派為新人,但是在革命黨那裡他是舊黨,是社會改革的阻止者。
1917年張勳復辟,頭一個就想到了康有為,認為他有一定名頭。可以起到召集保皇派的作用,因此和康有為一同上演了一場鬧劇!
康有為只是維新改良,不是反皇帝,他是維護帝制的
推薦閱讀:
※賈詡在真實歷史上表現如何 是否如演義那樣眼光深遠?
※如何看待胡人漢化南下的客家人群體?
※淝水之戰為什麼東晉只有8萬人參戰?
※王莽篡漢時,劉姓皇族子孫為何少有人站出來拱衛漢室江山?
※當年美國向長崎廣島投原子彈的時候,這兩個地方有美國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