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先生在《鄉愁》之所以深深地打動中國人的心,一個重要文化的原因是什麼?


余光中先生的一首《鄉愁》,引起全世界華人的共鳴,可以說是眾多描寫鄉愁詩詞中的標杆。


(余光中先生手跡)


鄉愁,是時間與空間都阻隔不了的每個漂泊在外同祖同根的華廈兒女的思鄉情,也是連接炎黃子孫歷史文化傳承的紐帶。

古往今來,歷代文人大家留下了很多描寫鄉愁的佳作。「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些傳頌千古的優美詩篇,與余光中先生的《鄉愁》相比,總是少了一點厚重感與歷史感。《鄉愁》將詩人命運與歷史原因造成的山河割裂骨肉分離的悲傷以及期盼家國一統落葉歸根的美好願望表達得淋漓盡致,拔動人的心弦。


《鄉愁》從一枚小小的郵票著筆,層層遞進,意境優美,最後達到高潮:現在啊,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一灣淺淺的海峽,無法逾越,只能隔海相望。

身在台灣,余光中先生期望國家統一回歸大陸母親懷抱的迫切心情,流露在字裡行間,讓人感同身受。


《鄉愁》是遊子對「闔家團圓」的渴望與落葉歸根的期待。

這是流淌在每個炎黃子孫血液中的中華傳統文化的血脈,也是《鄉愁》能引起每個人的共鳴之所在。

余光中先生走了,留下了《鄉愁》,但願不久的將來,一灣淺淺的海峽,再也阻擋不了台灣回歸的腳步。




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是一個時代的經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華人。

《鄉愁》,因「鄉」而「愁」,體現的是千百年來中國文人的「家國」情懷。


余光中先生去了,他的《鄉愁》卻留了下來,並將世世代代傳下去。

人在夢裡,靈魂去了遠方。

斯人已去,鄉愁更「愁」。


人生無常,嗚呼哀哉!


余光中先生,一路走好!


余光中的江河世界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髮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聽兩側,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兩管永生的音樂。」余光中逝于海島台灣,余光中現象引發國人集體思考。《鄉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余光中的精神世界,這首詩看起來實在很簡單,也許還有一點幼稚。但是,正是這樣的詩,才成為真正的時代之作。這首詩既有時間的流逝,「小時候,長大後,現在」,又有國家的梳理,「我」越走越遠,而那個「故鄉」越來越大,從母親,到家鄉,再到大陸。余光中的江河世界,不僅有歷史的兩岸,更有海峽兩岸的未來。60多年來,余光中鄉音不改,為守護共同的文化之根而努力。當然,也有不同的聲音,台灣的李熬先生是極端鄙視余光中的,李熬批判余光中「過去反共,現在跑回中國大陸到處招搖」,也有學者說,我們應該懺悔的則是對於台港歷史及文學史的無知。暫時拋開這些紛爭不論,探討余光中的「鄉愁」的確很有意義。余光中的「鄉愁」寫的不僅是人情,更是政治,但「鄉愁」的精神氣質也許是屬於國民黨的。從充滿希望,到流離失所,再到思念大陸,這不僅是余光中的命運,也是國民黨的命運。一些國民黨的元老回到大陸,被大陸日新月異的發展所折服,這就是余光中他們這代人的世界觀,台灣和大陸從來沒有分離過。1980年代,海峽兩岸恢復往來,那些50歲以上的台灣人來到大陸觸景生情,很多人因戰爭和苦難而死去,而活下來的人,則擁有了豐富而沉重的人生體驗。他們的腳步跨越過廣袤的土地,最終在他們回到故土的時候,眼淚奪眶而出,尋根之旅緩解同時也再次確認了「鄉愁」的存在,這就是余光中《鄉愁》的意義所在。余光中這一代人離世,台灣人如何能夠繼續維持對大陸「家「的想像?這種「鄉愁」,能否作為一種共同的文化資源?「兩岸」如何能夠更接近為「岸」,而不是彼此遠離的「兩」?對年輕一代來說,他們對大陸的認識,更多來自理念而不是經驗或者情感。余光中這代人身上的「鄉愁」,到了子女那一代就已經遞減了,而到了那些80後、90後那裡,已經難以理解甚至不以為然。一個台灣的中學生寫一篇《故鄉》的作文,他不會想到山西或者河南,而是台灣的某個地方。選擇余光中的《鄉愁》進入課本,我們讚賞《鄉愁》固然有宣教的意味和政治的考量,但這首詩對於他的定位是清晰的。說到底,余光中他們那一代知識分子在台灣島生活了大半輩子,卻一直是客居。他們不是海島型知識分子,而是失陷在海島的大陸型知識分子。對於他們而言,對於大陸,對於故土的思念,是一生都無法平復的創傷。因此,他們活著的每一天,其實都是在維繫著大陸和台灣在文化和情感上的紐帶關係。這一點可以台灣的本土作家作對比。台灣本土作家的作品裡就沒有這種西望大陸的傷感和惆悵,他們的目光的焦點就在台灣島本身,出現的意象都是台灣本地物產,吟詠的是水牛、稻田、玉蘭、檳榔和太平洋,歌頌的是島嶼上的土地、高山、森林,以及周圍的大海和風。台灣本地作家的視角和余光中完全不同,無論創作意圖為何,結果是作品激發了更多的台灣人的本地意識和族群認同。大陸型知識分子,這是余光中的底色。但余光中的所有尷尬也由此而來。余光中的父親、祖父和國民黨高層過從甚密,他自己身為知識分子,也和國民黨關係依舊密切。因此,在政治立場上他反對共產黨,隔海相望而不能歸鄉,於是便有所謂《鄉愁》;與此同時,他不是台灣本地人,堅決反對台獨,在文藝領域內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打壓台灣鄉土文學,極度警惕台灣極端民族主義的崛起。結果是壓縮了自己的空間,大陸廣袤,但是他只有一島棲身;台灣多情,但是他卻為台灣人厭棄。如果不是台海關係在90年代後逐步改善,余光中、林清玄、蔣勛等人作為台灣文化名人引進大陸,余光中可能早已經被台灣文化界邊緣化,最終只能以翻譯家和學人的身份逐步被人遺忘。如今,余光中已逝;他曾經的朋友,也是他後半生的死對頭李敖也罹患腦癌。台灣的大陸型知識分子背影漸漸黯淡,今後吟誦《鄉愁》的又會是一些什麼人呢?誰還會在海峽對岸思念大陸的故鄉呢?在那些老靈魂漂洋過海,魂兮歸來之後,又會是怎樣的一個江河世界?


2017年12月14日,據媒體報道,台灣當代著名詩人、評論家余光中病逝,享年89歲。

台灣當代著名詩人、評論家余光中

個人簡介

余光中(1928- ),祖籍福建省永春縣桃城鎮洋上村,1928年生於江蘇南京,當代著名詩人和評論家。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1946年考入廈門大學外文系;

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

1948年發表第一首詩作;

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台,就讀於台灣大學外文系;

1952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

1953年10月,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及《創世紀》詩刊,致力於現代主義詩歌創作;

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LOWA)藝術碩士。 先後任教台灣東吳大學、師範大學、台灣大學、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

後來居住在台灣,任台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主要代表作

主要詩作有《鄉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

主要詩集有《靈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詩選》等;

主要詩論集有《詩人之境》、《詩的創作與鑒賞》等。

余光中為何自稱為寫作的「四度空間」?

余光中是個複雜而多變的詩人、文學家。集詩歌、評論、散文、翻譯技藝為一身,故自稱自己為寫作的「四度空間」。多年來,他的作品軌跡走遍大江南北,可以說是台灣整個詩壇的一顆璀璨「明珠」。

他經歷過奔波和遷徙之苦,曾多次與親人聚散離合。所以,作為一個摯愛祖國文化傳統的身居海島的中國詩人,在詩的感情上很自然就繼承了古典詩歌的民族感情傳統。

在80年代後期,余光中創作出許多動情鄉愁詩集,無不體現了他專註的文學態度與精湛的學術技藝。同時,也體現了他對國家民族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

走進余光中《鄉愁》的內心世界

1971年,那時余光中已經有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思鄉情切的他在台北舊居內創作了《鄉愁》這首詩。

下面,帶著思鄉的愁緒一起走進余光中《鄉愁》的內心世界吧!

余光中《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全詩情深意切,將思鄉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不但表達了余光中對故鄉,對祖國的深切懷念,也體現了渴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

這一刻,您永遠離開了,但您卻永遠留在了每個人的心中,願您安息。



今天神州大地普遍飄起了期盼已久的雪花,本應該是洋洋洒洒,可雪花似乎有點戀戀不捨的落地,似乎夾雜著離愁!陰沉的天空,那稀薄的星星點點的雪花,落在枯草上,像是夜間下了一層大霜一樣,似乎是民間傳說的百草戴孝的情景!

習慣的打開了今日頭條,映入眼帘的頭條新聞,著名詩人余光中老先生離世的噩耗傳來,不覺得心頭一振,看著眼前的雪天,似乎是蒼天再為這位偉大的老人哭泣!一位老人一生期盼著祖國統一,可幾隻小雕蟲推遲著老人的夢想!心痛之餘,不由得想起了他老人家的《鄉愁》,輕輕的背誦著:

就是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歌,說出了炎黃子孫的心聲,也是因為這首詩歌,讓華夏兒女記住並熟悉他——台灣有一位老人無時無刻在盼著兩岸統一!

天在哭泣,人在悲痛,偉人的時光停滯!願老人一路走好,祖國不會忘記你!


謝謝邀請!

余光中先生1928年10月21日生於南京,2017年12月14日在台灣高雄病逝。享年89歲。台灣著名詩人,散文家,批評家,翻譯家。

余光中先生在《鄉愁》之所以深深地打動中國人的心,一個重要文化的原因就是一個海外遊子對祖國母親的深深思戀之情。

他的鄉愁是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一曲。他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過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台灣與大陸人為的隔絕,漂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

《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寄託了詩人作為海外遊子的思鄉之情。《鄉愁》猶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而美的戀歌。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關注余光中先生!關注《鄉愁》!母親、妻子、祖國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經常面對的主題詞,特別在詩歌國度的中國,在中國千年詩歌傳統和作品中,也是永遠的關鍵詞,描寫母親的,有「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等,描寫妻子的,有「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描寫祖國的,有「死去元知萬事空,但輩不見九州同。」……中華傳統文化更有忠孝的傳統思想觀念,所以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成為當代中國詩歌的有關鄉愁主題的代表作,傳遍海內外華人足跡到達的地方。中國文化現象中,有離鄉的更思鄉,離國和更愛國。所以,余光中先生用平淡淺顯的語句,卻抒發不僅僅是他心裡的鄉愁,更多的是海內外華人心裡的鄉愁,引起更多的共鳴,離鄉離國的華人,更為強烈的激動和寄託。(附:余光中先生和雙親的合影)

余光中先生的去世,是中國又少了一個傳承和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旗手,大陸和台灣血脈相連,同祖同宗,兩岸一家親,據有關媒體報道,到釣魚島、沖之鳥礁的中國人傳統漁場的台灣同胞,甚至是到南海,也不斷有懸掛起中國國旗的台灣漁船,有日益強大的祖國依靠,不再任人欺辱,還有台灣被曾經日本侵略者強佔奴役歷史的國恥,真正的中華兒女不會忘記!12月13日是在南京舉辦的國祭日,12月14日是余光中先生又一次遠行,這位出生在南京的中國詩人,最難捨是思鄉念家的鄉愁,會走過淺淺的海峽……等到大陸和台灣團圓的日子,再祭告余光中先生!
問答篇幅所限,今天就說到這裡,歡迎有時間到於秋水工作室,一起聊聊交流文化和詩歌,謝謝你的關注!

附:余光中先生的《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一葉秋》夜來寒霜急驟,半片冷月照小樓。西窗珠簾舊,風中一葉飄零,恰似離人淡淡愁。二兩龍井豆,往事又上心頭,壺中粗茶嘆未休。門前春刀已銹,滿樹金棗耀晚秋。東坡歸馬瘦,夕陽十里殘血,彷彿青衫愧愧羞。三杯桂花酒,紅塵任他空流,夢裡清歡醉如狗。 《數天數》數天數,三六五,年少常恐光陰誤。日出東山時不待,飛花踏雪一劍書。十七美朝華,便向天涯策馬渡,何曾問歸路。數天數,三六五,老來又悔歲月枯。月下西樓詞空賦,吟風度弦半杯曲。兩鬢白頭翁,偷得浮生清歡顧,夢裡回瀉爐。 《蒲公英》廬溪曉岸板橋斜,欣欣爭奇鬥妍,千朵萬朵野山花。點點星,蒲公英,群芳傲首下,散作孤草任荒雜。一世寂寞無人畫,淡淡絨光淡自華。夏日輕風拂臉頰,亭亭黃絮小傘,三片五片落天涯。蕩蕩傾,去無影,萬里紅塵煞,別後驚鴻映晚霞。夜來幽夢多情掛,淡淡清輝淡思她。


鄉愁

——新疆版致敬余光中

鄉愁是一根細細的電話線,

我在這頭媽媽在那頭。

鄉愁是一條窄窄的公路,

我在這頭爸爸在那頭。

鄉愁是一張薄薄的車票,

我在這頭你在那頭。

鄉愁是一個小小的房間,

我在裡頭在思念外頭。


打動中國人心的重要因素是兩岸同屬炎黃子孫這個根。根和枝,葉都是心連心,中華民族的重新復興,與海外的炎黃子孫開枝散葉是分不開的。那些在海外的中國人,都寄託有對祖國深深思念的鄉愁情結。

老先生一路走好,待到祖國統一了台灣,我們遙祭您在天堂的靈魂,告慰您的鄉愁情。


推薦閱讀:

余光中的《鄉愁》寫出了遊子的心聲,你的鄉愁是什麼樣的?
關於鄉愁的詩詞,你知道多少?
2018年春節離我們越來越近了,是不是有一種鄉愁呢?

TAG:余光中逝世 | 鄉愁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