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出海,是用司南來辨別方向嗎?


司南是中國古代辨別方向用的一種儀器,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發明。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河北磁山一帶。用天然磁鐵礦石琢成一個杓形的東西,放在一個光滑的盤上,盤上刻著方位,利用磁鐵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別方向,是現在所用指南針的始祖。在我國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公認最原始古老的測向儀器。

古代中國航海技藝相對於現代並不發達,在茫茫大海中甄別方向是一個複雜的技術。單靠司南指引方向並不可靠。古代航海家還依靠以下幾種方式辨別方向和位置。

航海九星是指中國古代的航海家依據長期的航海經驗,確定的9顆恆星。通過觀測這些恆星,來判斷方向。 航海九星是:軒轅十四 · 畢宿五 · 北河三 · 北落師門· 婁宿三 · 角宿一 · 心宿二 · 牛郎星 · 室宿一。

這九顆星的赤緯都不超過南北30°,而且每兩顆星之間的赤經間隔都約為3小時左右,在全球除兩極附近外,各個大洋上都能觀測到這九顆星。」

北斗星找方向:假如在星光絢爛的夜晚,則能夠按照星斗來辨認方向:先找到天上的北斗七星,假如你不曉得什麼是北斗七星的話我也就沒方法了,沿著其「勺柄」,找到第六與第七顆星,按照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的數學原理,將這兩顆星銜接成一條直線,並在這條連線的延伸線上找到比擬亮堂的一顆北極星,從「勺柄」到較亮堂的那顆北極星,正好指示著從南到北的方向。

針碗定向。碗腹內底畫有三大點,中間穿一細劃,樣子像個「王」字。據科學家王振鐸考證,它的用法是碗內盛水至碗壁圓圈水線處,然後將磁針用三片茶葉或者燈蕊草等浮力較輕之物別住,使磁針浮於水面。然後把碗套接於一個有刻度的羅盤中間,這就形成了一個針碗羅盤。用的時侯先將碗內的王字中的細道與船身中心線對直,如船身轉向,磁針和該細線便形成夾角,從而顯示航向轉移的角度,以此來繪製航線,辨別航向。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吳自牧在《夢梁錄》里記道:「風雨冥晦時,惟憑針盤而行,乃火長掌之,毫釐不取差誤,蓋一舟人命所系也。」這裡所說的「針盤」,就是針碗羅盤。一個小小的瓷碗,卻起著相當的作用!千年之前宋代的航海家在茫茫的大海上,水手謹小慎微觀察著碗中浮針的一點一絲地決定舟船的走向。

航海羅盤用於航海之後,不論天氣陰晴,航向都可辨認。史籍中最早記載到航海羅盤用於航海的是在北宋。朱彧在他的《萍洲可談》一書中評述了當時廣州航海業興旺的盛況,同時也記述了中國海船在海上航行的情形,說道:「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航海羅盤。」這時海上航行還只是在日月星辰見不到的日子裡才用航海羅盤,這是由於人們對靠日月星辰來定位有一千多年的經驗,而對航海羅盤的使用還不很熟練。隨著航海羅盤在海上航行的不斷應用,到了元代,航海羅盤一躍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儀器了,不論冥晦陰晴,都利用航海羅盤來指航。

而且這時海上航行還專門編製出羅盤針路,船行到什麼地方,採用什麼針位,一路航線都一一標識明白。元代的《海道經》和《大元海運記》里都有關於羅盤針路的記載。元代周達觀寫的《真臘風土記》里,除了描述海上見聞外,還寫到海船從溫州開航,「行丁未針」。這是由於南洋各國在中國南部,所以海船從溫州出發要用南向偏西的丁未針位。明初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本洋」,擴大了中國的對外貿易,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加強了中國的國際政治影響,增進了中國同世界各民族的友誼,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這樣大規模的遠海航行之所以安全無虞,端賴航海羅盤的忠實指航。鄭和的巨艦,從江蘇劉家港出發到蘇門答臘北端,沿途航線都標有羅盤針路,在蘇門答臘之後的航程中,又用羅盤針路和牽星術相輔而行。航海羅盤為鄭和開闢中國到東非航線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就世界範圍來說,航海羅盤在航海上的應用,導致了以後哥倫布(約1451-1506)對美洲大陸的發現和麥哲侖(約1480-1521)的環球航行。這大大加速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


這個問題,先得要確認你的題目里的關鍵詞的定義——司南是指什麼?

如果你是根據目前大眾所認知的,司南就是指中國國家博物館裡藏有的那款銅盤上的勺子形狀的司南模型的話。那麼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二

第一,這種司南裝置缺乏足夠的證據,幾乎不會是歷史上的指南用具。因為它只是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由歷史學者王振鐸根據個人見解所複製,而王振鐸的依據,只是看到了東漢人王充在《論衡·是應篇》中的一句話:「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其實這種見解是很可笑的。古文惜字如金,常用比喻借代手法,這杓並非就是指做成勺形。可能只是借用勺子一詞,表示司南這種裝置分頭與尾。古人既然已經明白辨別方向可以利用磁石,那麼通過簡單的實驗就會明白,要想讓磁石指向更清楚,那麼磁石要越輕越好,確定方向的摩擦力最小越好,從這個角度來看,做成規則形狀更容易也更精確,何苦一定去做成勺子;

第二,退一萬步講,就是當時迷信,必須要做成勺子形狀。那麼也只能在陸地上應用比較妥。到了海上,船艙顛簸,有幾把磁勺就會摔破幾把。船上必須要考慮其它形狀與適應顛簸行程的指南裝置。

然後,我們再來看第二個定義:古代。指的是哪個時候?跨度太大,沒法回答。所以,綜合來講,古代人航海,最早可以依據的,以及最容易應用的辨別方向的方法就是白天看太陽,晚上看星空,這裡不再贅述。然後可以參考的是不同季節里的風向,雖然有誤差,但是可以作為參考;在晴天,太陽與星空對於方向識別都沒有問題。可是關鍵在於陰雨天怎麼辦?那就只能依靠後來發明誕生的指南針。比較靠譜的航海指南器具應該用指南魚,即用磁化後的鐵片剪成魚狀讓其浮在水面上,再後來就用更細更小的磁針,通過茶葉等浮在水上,原理一樣,都是為了降低摩擦力對方向的影響。


推薦閱讀:

情同父子的范增和項羽,為何會中了如此低級的離間計?
銀魂里的哪些設定與日本歷史有關?
安史之亂如果沒有弒父奪權,安祿山反唐成功的幾率大么?
《水滸傳》一丈青扈三娘身上紋著一條大蛇嗎,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
古今干涉朝政的太監里,為什麼只有高力士沒有遭人唾罵?

TAG:指南針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