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先俘虜了明英宗,為何沒有殺掉他,還主動要求把他送回明朝?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親征瓦剌,誰知卻在土木堡時因為瓦剌領導人也先使用陰謀而兵敗被俘,英宗去時可謂是意氣風發,可歸時卻成了喪家犬。瓦剌放英宗回明朝的目的很簡單,讓明朝兩帝相爭,順便給明朝上點眼藥。

中國歷史上也曾發生過皇帝被俘的情況,北宋的兩條喪家犬——宋徽宗、宋欽宗,徽宗和欽宗國破被金國俘虜,金國也沒有殺他們,讓他們好吃好喝,要女人有女人,然後金國侮辱性地將徽宗封為昏德公,將欽宗封為重昏侯。可是就是不放他們南歸,終老於金國,徽宗運氣還不錯,在死後還能魂歸南宋,欽宗則沒這麼幸運了,死於異鄉也葬於異鄉,連落葉歸根的機會都沒了。

土木堡之變,瓦剌俘虜英宗,是殺是囚還是放?

那麼瓦剌在俘虜明英宗以後為何沒有像金朝那樣將明英宗終生囚禁在瓦剌呢?這便是瓦剌比金國聰明的地方了,瓦剌能夠崛起不是沒有道理的。如果放了英宗,那可以向明朝勒索錢財。如果瓦剌不放了明英宗,那麼他們便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殺了英宗,要麼終生囚禁英宗以示對明朝的侮辱。然而這兩個選擇卻不是最好的選擇,當時的瓦剌還沒有信心和明朝撕破臉皮,瓦剌領導人也先接受明朝的冊封,在名義上也先是英宗的臣屬,如果也先將英宗殺了,那麼無疑是徹底得罪了明朝,英宗死在也先手上的話,明朝會怎麼樣?估計會興兵北上,那時候的明朝這點骨氣還是有的。

如果瓦剌對於英宗只囚不殺的話,因為英宗皇帝的身份,瓦剌只能像金國那樣好吃好喝地養著他,也可以像金國封徽宗為昏德公這種「有文化」的方式去侮辱英宗,這是身份地位所決定的,同為最高統治者,也先是不可能也不會讓手下人去任意欺辱英宗的。這種方式其實還是不錯的,可是浪費糧食啊!

皇帝被俘,是救還是跑?能當皇帝的可不止朱祁鎮一人。

在英宗被俘後,明朝舉國震動,群臣直如熱鍋上的螞蟻,自家的皇帝都讓人給抓了,這可怎麼辦?向瓦剌低頭認錯,向瓦剌求和,然後用錢將英宗給贖回來?這可不行,太滅祖宗威風了,關鍵是太浪費錢了。然後那些個「有骨氣」的文人士大夫開始動歪心思了,管你皇帝還是玉帝,還是保住自己的性命和榮華富貴要緊些,遷都南京吧。這時于謙站出來了,凜然說,遷都是不可能遷都的,英宗既然被俘了,那麼為了我大明江山社稷的千秋萬世,我們擁立郕王朱祁鈺當皇帝吧。于謙的魄力真是讓人讚嘆不已,省錢省事不說,最重要的是通過立朱祁鈺為帝在最短的時間裡讓因為英宗被俘而陷入混亂的明朝穩定下來並且恢復了正常的運轉。

狡詐的也先,陰狠的陽謀。

這邊的明朝因為于謙的魄力而快速穩定下來了,那邊的瓦剌可就鬱悶了,我們俘虜了你們的皇帝,你們卻直接把皇帝給忽略了,也沒來求和也沒來送錢,這是什麼態度?這可不是中原人的作風啊,君是天是地是父,你們怎麼能不救?

這讓也先陷入了糾結,到底要怎麼處理英宗呢?狡詐的也先最終想到了一個陰狠的計謀,你們既然不來救皇帝,那我就給你們送回去唄,到時候看看你們怎麼辦,一個是不合法理僥倖上位的皇帝,一個是走合法程序繼承皇位的皇帝,這回有意思了。可是已經即位的朱祁鈺不樂意了,我已經當皇帝了,你還把我哥放回來作甚,乾脆殺了得了。也先見了明朝的反應,更加確定要將英宗放回去了。

成功的陽謀,「奪門之變」。

英宗回到明朝後,領著太上皇的盒飯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鬱鬱寡歡。同時,朱祁鈺因為私心廢除了朱祁鎮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朝臣對此頗有微言。後來朱祁鈺病重,但是因為朱祁鈺兒子已經夭折,所以太子之位空懸,已經動搖國本,為之奈何?朱祁鎮的舊臣們瞅準時機跳出來搞事了,這幫舊臣們破開南宮的宮門,然後急忙忙興沖沖地將愕然的朱祁鎮再次扶上了皇位,史稱「奪門之變」。

瓦剌的陽謀成功了,不僅給明朝上了眼藥,而且明朝也確實出現了兩帝相爭的情形,如果形勢再好點的話,明朝說不定可能會被「奪門之變」這次事件拖垮,這不是沒有可能的事。當然,事情並沒有這麼糟糕,也並沒有朝著瓦剌預想的方向發展。


也先俘虜了明英宗,為何沒有殺掉他,還主動要求把他送回明朝?首先來看漢人意淫的記載。在《資治通紀》中說:正統十四年八月,上用中官王振計策,親征北虜。十六日,我師敗績於土木驛,上陷虜營,也先屢欲謀害。是夜,忽大雷雨,震死也先所乘青騸馬。上令袁彬出帳房外窺視,但見紅光罩定御帳,虜人見而駭異,其謀乃沮。又雪夜令人行刺,其人見一大蟒蛇繞護帳外,畏怖而去,虜人由是益加敬禮焉。

簡單翻譯一下:就是說英宗被俘虜之後,也先曾經實施過兩次刺殺英宗的行動,但是都被天降異象阻止了。第一次要殺害英宗的時候,忽然有雷電劈死了也先乘坐的馬,也先讓手下去看看英宗的帳篷,發現有紅光罩著英宗的帳篷;又有一次下雪的夜晚找人行刺的時候,發現英宗的帳篷外面有一隻大蟒蛇保護,於是蒙古人更加尊重英宗。

這段歷史純屬扯淡,明顯是明朝後人為了給丟臉的英宗臉上貼金,證明他是真龍天子。想想真是可笑,如果英宗這麼英武,怎麼會被一個太監耍的團團轉,最後御駕親征,做了俘虜。

對於瓦剌也先太師放回英宗的原因,朝鮮王朝的國王有一段話分析的還是很有道理的,有一點政治家的格局:

「也先之意以謂一則正統還入,則與景泰必有猜疑,以成內亂,如此而徐觀其勢,欲施其策;一則聞中國立正統之弟為皇帝,雖使拘留不還,終為無益耳。意不出此二者。」

啥意思啊,釋放英宗無非兩個原因,一是讓英宗與景泰之間互相猜忌,甚至內鬥,瓦剌趁機撈些好處。二是大明有了景泰皇帝,即使扣住英宗不放,也得不到啥好處。

這兩點算是說到了根子上。

要想說清楚這件事,需要簡單介紹一下當時北元的政權格局,這可以用三足鼎立來形容。瓦剌族的也先雖然勢力龐大,但是按照當時蒙古人的傳統,只有成吉思汗的後代才可以當大汗,所以也先只是太師;大汗名叫脫脫不花,實力稍弱,但是也有一定的軍事力量,阿剌知院勢力最弱,但是也是一股政治力量,其中由於也先勢力最強大,後兩者其實更加利益一致一些。

也先這個人其實沒什麼大出息,俘虜英宗之後,有沒有想著一統江湖這樣的宏大志向,而是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大把撈金,說白了就是把英宗當做人質,跑到明朝許多地盤去索要財物,明朝地方官看見皇帝在別人手上,多少會給一點,但是想要誘騙打開城門,卻很難。後來撈夠了錢,也先還想得到更大的利益:把妹妹嫁給明英宗,然後把皇帝送回去重新當政,間接控制明朝政治。但是讓他想不到的是:在這一個月時間裡面,于謙,石亨等名臣已經做好了充足的防禦準備,也先根本沒撈到好處,之後帶著俘虜皇帝回到老巢。而北元此時的態度也不統一,對於脫脫不花和阿剌知院來說,總覺得好處都讓也先一個人得了,但是明朝人嫉恨的卻是他們所有的人,因此早已在暗中和明朝人談判。而也先儘管手中有老皇帝這個人質,但是明朝的新皇帝登基之後,巴不得你把老皇帝弄死在外面,這樣自己半路撿到的江山更加穩固,所以對於和談根本是沒有熱情,這樣下來,也先手中的人質根本沒有多少利用價值。與其放在手上燙手,不如把他送回漢人手裡面,讓他們兩代皇帝搞內戰,將來也可以渾水摸魚。

也先的算盤其實已經打響了一半。後來的確兩代皇帝發生了衝突,奪門之變後,英宗又重返龍椅,但是這些都跟他沒什麼關係了。也先後來謀反,奪取蒙古大汗的寶座,脫脫不花被舊仇所殺,也先由於向來殘暴,奪得大汗寶座之後也沒有坐穩幾天江山,又被讓手下將領推翻,逃亡的時候死的相當憋屈:帶兩個親信到牧民家討要酸奶喝,喝完之後牧民發現他們的身份,直接上去追殺掉他們。

總結:也先送還英宗,達到了攪亂明朝政局的目的,但是自己並未從中撈到任何好處。相反,北元王朝由於鬧內訌,最後不斷衰落,統一天下的夢想終究破碎,反倒是曾經被蒙古人收拾的服服帖帖的女真部落逐漸翅膀硬起來,100多年後,越過山海關,推翻了明朝江山。


對也先來說,明英宗朱祁鎮是一塊燙手山芋。

也先一開始沒指望能俘虜到明朝皇帝的。結果不僅掠奪了大量的人口牲畜、裝備物資,還把敵方的最高統治者抓到了。狂喜之後就想著大撈一筆。但沒想到于謙堅決果斷,立馬立了朱祁鈺當皇帝,朱祁鎮突然變成太上皇,完全失去了利用價值。

本來憑著土木堡大捷的巨大戰果,也先是足以征服蒙古各部的人心,順利當上蒙古大汗的。可被于謙耍了這麼一道,讓他惱羞成怒,於是發動了北京之戰。而于謙主持的北京之戰又把他狠狠地打敗了,這讓他積累起來的威信幾乎喪失殆盡。之後的大半年裡,他既沒法用明英宗換來好處,又不能在戰場上取得進展,更重要的是,之前瓦剌和明朝在邊境保持的互市也停掉了,對瓦剌而言,一大塊財政收入也沒有了,這才是要命的。

也先後來也想明白了,再把朱祁鎮留在手裡根本沒有任何意義了啊。

好玩的是,到那個階段,事情反而變成了瓦剌不想留住朱祁鎮、朱祁鈺不想接回朱祁鎮。你推我讓了好一陣子,直到朱祁鈺得到了大臣們仍然擁護他繼續當皇帝的保證,才用很不怎麼樣的規格把朱祁鎮接回了北京。

也先把明朝的皇帝都抓住了,最後卻只得到利益最小化的結局,這都是拜于謙所賜。對明朝來說,于謙是避免亡國的大功臣,但是對朱祁鎮來說,于謙是讓他丟掉皇位的元兇。所以在奪門之變後,朱祁鎮能不殺掉于謙嗎?史書上說朱祁鎮原本是不想殺于謙的,是受了徐有貞那幫人的鼓動,我對這樣的說法就呵呵了。


這個和當時的明蒙之間的實力態勢決定的,雖然明英宗所帶領的遠征大軍在土木堡喪失殆盡,但此時的明帝國經過多代皇帝的治理,國力已經達到頂峰,處死英宗或者舞曲無疑能讓蒙古在士氣方面有短暫的提升,但長期來看無疑徹底激怒明帝國,若明帝國傾全國之力報復,蒙古也夠嗆能招架住。

當然蒙古人並不是沒有嘗試借這個大好事件進一步將戰果擴大,然而在於謙的支持下明朝新君迅速登基,天下各路勤王軍隊也快速的向京城靠攏,而蒙古進攻北京城的軍隊也受到了抑制,攻城掠地無望的同事還有可能被圍殲,因此此時已經不能再擴大戰果了!

所以,馬背上的蠻力民族也有了陰謀,將俘虜的皇帝送回去,勢必造成兩個皇帝的情況,老皇帝執政有一段時間,一定有一群忠臣效忠,而新皇帝嘗到了權利的滋味後,顯然不會輕易放權,即使放棄也註定是皇帝的潛在威脅者,下場肯定不好,也就是說會讓明帝國的廟堂陷入相互提防和鬥爭的態勢。

如此削弱敵人,還能留下自己是仁義之師的美名的好事為何不幹?


明英宗被俘虜是在土木堡之變時,當時瓦剌來犯,明英宗朱祁鎮20多歲正是年少氣盛的時候。在宦官王震的攛掇下熱血沸騰,先朝老臣離世,更沒有人能束縛了年輕的皇帝,隧皇帝指揮臨時拼湊軍隊御駕親征。後在土木堡被孚。

之所以此時不殺明英宗是因為瓦剌想以此要挾明朝。但是他們的如意算盤落空,他們的對手是于謙。于謙表示社稷重於君王(在明朝文人是很有氣節的),立朱祁鈺為皇帝,瓦剌的棋子皇帝作廢惱羞成怒進攻大明。于謙軍像敢死隊一樣奮勇殺敵擊退瓦剌軍。

此時朱祁鎮用人格魅力贏得了部分瓦剌人的喜愛 ,都建議不要殺了他。隨著時間的流逝,朱祁鎮越來越沒有價值,而戰敗的瓦剌也不想殺了激起明朝憤怒大軍。所以就讓他回國。


也先俘虜明英宗,覺得奇貨可居,可以用大明皇帝來談判,所以在手下建議後就沒殺明英宗。彼時其弟弟朱祁鈺被留下來監國。英宗被俘,也先以其為把柄,頻頻要挾明朝。此時,為大明綜合形勢考慮,于謙等人覺得國不可一日無主,而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又還太小,於是一致決定擁立朱祁鈺為太子。報太后批准後朱祁鈺登基。

其實,此時的朱祁鈺並不想當皇帝,只想當個悠閑的王爺。朱祁鈺登基之後,下詔邊關守將不得聽信瓦剌的借口,使得瓦剌意圖用明英宗的名義騙取財物、騙開關門失敗。瓦剌氣急敗壞,發兵攻打北京。朱祁鈺任用于謙等人,組織北京保衛戰,整肅內部,調集重兵,安定人心,最終在同年十一月擊退瓦剌,這就是著名的北京保衛戰。

北京保衛戰之後,明軍多次擊敗瓦剌。瓦剌首領也先覺得,大明已經有了個新皇帝,此時的明英宗已無用處,留著還得派人看守,管飯,費人費食,於是便想放了明英宗,藉此求和。還能把老皇帝放回去,讓大明兩個皇帝自亂。

此時朱祁鈺卻不願意接哥哥明英宗回來。于謙確覺得應該接,最終在大臣努力之下接回了明英宗。

最終是,明英宗再次當上了皇帝,軟禁朱祁鎮(不久病死),石亨等人借明英宗之手殺害了于謙。


土木堡之變瓦剌俘虜了明英宗,覺得奇貨可居,決定留下他好向明朝索要財物。明朝不同意。于謙為首的大臣們建議,國不可一日無君,何況在此危難之時。於是,郕王被擁立為景泰帝,遙尊被俘的朱祁鎮為太上皇。要挾不成,也先惱羞成怒,揮師攻打北京。卻被于謙等明朝文武擊敗。北京保衛戰,明軍擊退瓦剌。瓦剌無奈之下,退走大漠。瓦剌無法從明英宗身上得到好處,又多次被明軍打敗,於是派人南下求和。

放回明英宗是瓦剌人的計策,即使殺了明英宗對大明也影響不大,他這皇帝成為「過時產品」了,放回他去,讓兩個皇帝爭鬥,對瓦剌人更有利。明英宗復辟,是在明代宗病重之際,扶持明英宗復辟,大臣們一看就隨風倒了,因為明代宗病重,跟著死皇帝混也沒大意思,就恭迎太上皇正位了。


當時的明英宗,已經成了燙手的山芋。放也不是留也不是因為明朝已經另立的皇帝,明代宗。現在,明英宗已經成為棄子。如果殺掉,明英宗。勢必引起明朝強烈的反抗。也先,最終的目的,是侵吞大明河山。而明英宗的下台,使他手中的籌碼,變的不值錢。如果主動送回來,那就是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三中,兩隻老虎必將,自相殘殺。果然,明英宗,殘忍地將明代宗殺害。不光如此,還將于謙等一大批忠貞之士,斬殺殆盡。不過幸運的是明英宗吸取了上回的教訓。從內部瓦解了也先。以我來評價明英宗這個人當過俘虜,打過敗仗,從用堅硬,斬殺忠臣。要說他是一個好皇帝,怎麼可能呢?


首先說說土木堡之變當時的歷史背景,當時的北元政權經過明初洪武和永樂兩朝己基本被打殘。蒙古內部又回到了四分五裂的紛亂年代。就土木堡之變時瓦剌的真實實力與大明根本無法對抗。只是襲擾和搶掠而己,這是也先心知肚明的。俘虜朱祁鎮而不殺,那只是做為酬碼而換取更大的到益。但到後期隨著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各地勤王的軍隊紛紛聚來。朱祁鎮也就成了雞筋。最後也先也就水推舟了。(那時于謙己擁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所以才把英宗送回大明。


很簡單的道理——奇貨可居嘛。本來瓦剌進攻大明的原因就是瓦剌像明朝朝貢要封賞,結果王振摳門給少了,才攻打明朝,為了索要更多的封賞,結果沒想到太順利了,連皇帝都給俘虜了,覺得奇貨可居,於是押著明英宗到處叫城門,要封賞。當時明朝另立了一個皇帝,瓦剌人知道明英宗能夠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本著「天無二日,國無二主」的原則,瓦剌把人放回去,就是想引起明朝內部矛盾,他們在一旁看戲


推薦閱讀:

情同父子的范增和項羽,為何會中了如此低級的離間計?
中國古代出海,是用司南來辨別方向嗎?
銀魂里的哪些設定與日本歷史有關?
安史之亂如果沒有弒父奪權,安祿山反唐成功的幾率大么?
《水滸傳》一丈青扈三娘身上紋著一條大蛇嗎,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

TAG:明英宗 | 明朝 | 中國歷史 | 歷史 | 中國古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