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盛唐時期會發生安史之亂後還能維持統治?


謝邀,盛唐發生安史之亂的原因有許多,可是實質卻是:制度建設的問題,大唐是因為國力發展過快,統治集團內部矛盾而引發的大殘案,結果是中華家輸了,唐風拆了氣度,豪情成了空遺恨!

初唐中央行三省六部,九寺執行制。地方設刺史和都督為首長。沒有節度使一職。唐承隋舊例,開科舉士,盡取天下英才;當時的進士可是:孔夫子配腰刀,允文允武的精英式人才。

唐用賢才治州縣,數代積累,開元時,大唐綜合國力占當時世界百分之四十的GDP,可謂極盛。然國力盛極,可制度的建設卻是遠遠落後於實際國情的。

軍事上,府兵制已被裁廢,實行職業軍人制,故設節度使之位,早期節度使多由沿靠異族的刺史(進士文官)和精通文墨的都督(武勛貴族)出任。一、兩任會積功進升,文官升為儲相,武勛貴族會得虛職相位。這就是出將入相的邊帥制度。到安史之亂前,節度使之位己遍地開花,邊帥制度正常情況都難維繫,更何況還被李林甫惡意破壞。

蕃將上位節度使,武夫久任一節度。君明相賢下,不出問題。君暗相昏下,呵呵了!

再說中央的權力問題,唐初實行多相制,權力由皇帝主導,多相制衡和督導,集中辦公,無人敢妄行不軌之事。玄宗繼位後,行三相制:首相,副相,儲相。權力集中,於國大利矣,終成開元聖世。可前提是:君勤相賢,事必躬親!皇帝必須成為勞模。開元後,玄宗好享樂,無心政事,諸事多由首相 裁斷,事後 擇重點 彙報。人心易變,擅事必專。李林甫久任首相後,斷玄宗耳目,整日歌功頌德,讓玄宗遠離政事;自己則事必躬親無所巨細,其威勢攝人。安祿山對玄宗敬之,愛之,卻不俱,獨畏李林甫。

李林甫死後,楊國忠出任首相,出全力整治安祿山,卻儘是昏招,終把不通文墨的蕃族武夫逼反了。安祿山來了個盛世造反,用私兵把忠於李唐的部曲剪除,以清君側起兵。這時安祿山多半是敗亡命運,因為民心歸唐,四夷多尊皇命,然玄宗卻把一手好牌打個崩盤。盡下腦殘的旨意,作坑神的戰略,完全偏執到無所畏懼的想當然。

蒼天好環回,天道饒過誰!安祿山造反,定不能持久,只要對峙一年半載,一說客,就可讓其部將,取其頭而乞降。可玄宗下令決戰,用洛陽守備兵對決安祿山的百戰老軍,失洛陽。妄殺忠心大將,起用偏癱病人;拒絕固守潼關,用新兵在天險隘口外再次決戰,全軍覆滅,長安己成空城,倉皇出逃,一年不到帝國兩都淪陷!!!馬嵬坡之變己成必然,半頭白髮的玄宗終於品味到了:什麼叫作敬畏,什麼叫作悲涼。

為討逆,諸多封官許願,一時間遍地都是節度使,降將,有功之臣,不辨良莠;為了討逆,准許便宜行事,官制權責更加混亂。固天命屬唐,然民心卻亂了,四夷不再畏服天可汗。

安史之亂,終平!可回頭一望,遍地的節度使,己成尾大難平之勢,亂了的心,回不了的頭。節度使已成藩鎮,獨立的財稅收入,只忠誠於節度使的軍隊,有自己的官僚治理機構。削藩,則眾節度使聯合反叛;不削,則統一的帝國成為了歷史!

自此,唐朝中央政府和節度使們玩起了合縱連橫的遊戲。君明相賢則臣服,君暗相昏則不臣;內戰此起彼伏,城頭變換大王旗!直到唐滅,節度使依然風聲水起。直到宋朝,才廢節度使職權,設轉運使全面加強財稅管理,建立完備的統一財政。固宋雖喪土失地,卻可南渡後又一統舊河山。


謝邀 「微觀君」樂意為您解讀:


首先安史之亂的原因我們就不介紹了,先說一下結果: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關鍵節點,各地藩鎮割據,中央皇權的生存空間受到極大的壓縮,開元盛世的輝煌已經一去不返。

但是讓人奇怪的是,安史之亂之後,唐王朝還依舊延續了150年的時間,這是不科學的。按照部分詩書記載,在唐王朝後期出了不少奇葩皇帝,如:穆宗李恆驕奢淫逸,荒廢朝政;文宗李昂受制於宦官,鬱郁而死……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安史之亂之後唐王朝存在半個世紀的原因:

一:大部分皇帝給力,能做到「天子守國門」

肅宗李亨,756年—762年在位,共6年。一直在平叛。

代宗李豫,762年—779年在位,共17年。收復兩京、 登基除奸、蕩平餘孽。

德宗李適,780年—805年在位,共26年。德宗皇帝初總萬機,勵精治道。思政若渴,視民如傷。

順宗李誦,805年—806年在位,共1年。重用新黨二王劉柳(王叔文、王伾、劉禹錫、柳宗元),永貞革新,打擊宦官勢力,革除弊政。

憲宗李純,806年—820年在位,共15年。他就是韓愈《送董邵南遊河北序》里的「明天子」。勤勉政事,力圖中興,從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並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稱「元和中興」。

二、經濟命脈唐王朝依舊掌握大頭

安史之亂主要一安祿山一方為主,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唐玄宗倉皇出逃,雖然河南、陝西等地全部落入安祿山的手中,但是也僅僅是一條線,其餘的如富饒的江南地區依舊是在唐王朝手中。

有一種說法:「唐王朝其實完全依靠江南地區養活」,因為河北、遼東地區根本不給中央繳納一分錢;中原和嶺南一帶時交時不交。

三、唐朝一直在試圖改變地方權利大於中央的形式

眾所周知,安史之亂之前,唐王朝的節度使的權利過大,無奈之下唐王朝只能改府兵製為募兵制;安史之亂之後,各方藩鎮清楚的明白中央還是有不小的軍事實力,單依靠自己一個或者兩個的藩鎮是不行的,因此選擇回歸之前偃旗息鼓的狀態。

安史之亂之後,唐王朝也是痛定思痛,建立神策軍這支強大的武裝,這支武裝曾經打敗了吐蕃和南詔的聯軍,挽救了唐朝的統治。唐德宗上台以後就想削藩,但是他的動靜搞得太大了,藩鎮勢力又不傻。結果出現了五大藩鎮聯合叛亂的局面,唐德宗狼狽逃往漢中。

唐憲宗時期,神策軍被發陽光大,財政打理的井井有條,軍事上又有名將支撐,首先滅了越來越放肆的淮西藩鎮,保證了唐朝江南水運的通暢,大體控制了全國藩鎮,但是憲宗死後,一切努力都付之東流,唐朝最好的翻盤時機也隨風而去。


謝邀!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向唐朝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促使唐代開始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由於發起反唐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安史之亂之後,唐王朝走向沒落,一直到李純的出現(中興大唐之主)在他的統治下,唐朝的藩鎮割據稍微緩和,唐朝壽命也延續了。但在他之後,皇帝的廢立均由宦官掌控,自此唐朝走向滅亡。


1因為人民已經認可了唐朝,認為自己是唐人。就像當年的東周一樣,儘管諸侯的實力甚至比君主還強,但是周天子依舊是人心所向。那種文化認同感。

2開元盛世積攢下了大量的財富,有錢。

3科舉制,大量的人才依舊為唐王朝辦事。

這就夠了


安史之亂後唐政權與節度使形成一種類似春秋時期的關係,節度使掌握地方軍政實權,處於半獨立狀態,各節度使之間實力比較接近,唐皇自身擁有壓制單一節度使的實力,同時在各節度使之間玩平衡術,盡量維持節度使之間的制衡狀態,這種國家狀態因為互相實力變化很容易發現同時維持制衡的方法簡單,所以很容易延續很長時間。比如春秋和歐洲,但一旦局部失衡會迅速崩潰。


唐玄宗是唐朝由強漸弱時期,安史之亂是藩鎮割據機制痹症的初現,由於唐朝政治根基深,政權難以短時間顛覆,但這種痹症,隨著時間推移,終究瓦解了強大 唐朝的傳襲,出現了五代十國,分裂局面。


推薦閱讀:

李隆基登基後為何容不下上官婉兒?

TAG:唐玄宗 | 歷史 | 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