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趙括,長平之戰會戰勝秦國,繼而統一六國嗎?
謝謝邀請,首先亮觀點,整個中國會統一,但不會是趙國
如果沒有趙括,趙國會是什麼情況,要麼繼續任用老將廉頗,那就意味著繼續和秦國在長平對峙,繼續採用消耗戰,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最後和秦國兩敗俱傷,都被戰爭消費大量國力,那麼就看那個國家恢復的快,顯然是秦國.
1.秦國在秦惠文王是統一了巴蜀之後,人口和國土都大大增加,也就意味著更多兵源和兵糧,這個顯然是趙國所不具備的。
2.然後就是看戰爭的動員能力和戰爭意志,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整個國家的戰爭機器都開動起來了,軍功和人頭有了明確和直接的關係,每個士兵都有奮力殺敵的慾望,史書記載這個時候秦國是「勇於公戰,怯於私鬥」,所以這個時候秦國從上到下都渴望戰爭,而趙國雖然是經過胡服騎射的改良後,作戰技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趙國國內農業水平落後,公族勢力強大,戰爭潛力顯然比不上秦國,另外秦國當時是秦昭襄王,本身就是雄才大略,而且秦國當時的目標就是統一六國,而趙國當時是剛剛僅僅當上五年趙王的年輕的趙孝文王,戰爭決心顯然不如秦王。
3.最後,看國際環境,趙國身處中原,和多國接壤,當趙國長平戰敗後,燕國還想著要沾點便宜,可想其他國家也是這麼想的,所以國際環境來看,秦國要好一點。
另外一個情況就是換一個其他將領主動出擊,結果和趙括類似或者繼續採用廉頗的戰術,結國上文已經分析了
再退一步假設,趙國慘勝,威震六國,那立馬成為六國的攻擊目標,而趙國又沒有想秦國一樣的險要的關隘,必然很難抵擋,而且看看後來趙國的君主德行,沒一個有雄心大志的,不把趙國的家底敗玩就不錯了,所以總結一下,趙國很難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即使勝利,也沒法統一六國。
有時候歷史的走向似乎具有很大偶然性,然而當歷史走過之後我們回頭看,會發現偶然之中更多的是其必然的成分。
正如我之前有一篇文章寫道,殺神白起戰功顯赫世人敬仰,趙括兵敗落個紙上談兵的罵名,這麼一罵就是兩千餘年。我們若稍加研究就會發現,縱使不是趙括,馬括、劉括也一樣無法挽回的長平之戰的敗局。
因為兩國戰爭從來都不是雙方將領之間個人能力的比拼。起到關鍵作用的還是軍隊後方的朝廷和國家的實力。
有了這個思路,我們來看一下長平之戰。
戰爭開始進入焦灼狀態時,老將廉頗的死守不出讓秦軍無可奈何、精疲力竭,同時精疲力竭的還是趙國和秦國的朝廷。畢竟大軍長期,吃喝補給是個大問題,哪怕耗一天都是對財政的巨大考驗。
所以秦國使出反間計,趙王中計也並非其腦子少根弦,實在是想儘快要個趙國的無奈之舉。這麼一換帥,名門之後趙括便背起了這口害四十萬大軍坑殺的黑鍋。趙括統兵後原想繼續廉頗的政策只守不攻,無奈,趙國糧倉空虛,盟友齊國與秦修好,說好的共抗秦君,卻不敢借糧給趙國。這樣一來趙括兵敗也就成了必然。
另一個問題,我想說,縱使長平之戰不敗,趙國也沒有統治六國的可能。秦王掃六合,雖然只用了十年,但是秦國卻用了幾代人去準備。反觀趙國,它能有這個實力嗎?
如有紕漏,請不吝指正。歡迎討論何關注。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看一下當時秦趙兩國的基本形式和國力,秦國經過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再經過秦惠文王,秦武王,到達秦昭襄王時期,已經經歷了近百年發現,商鞅變法,獎勵耕戰,秦國北滅義渠,南平巴蜀,向東無限吞噬韓魏兩國,東南方向的除過,經過鄢郢之戰之後,被迫遷都,東方的齊國在齊閔王時期的五國伐齊,已經到了亡國的邊緣,雖然田單復國,但是綜合國力已經與原來不可同日而語,燕國雖然打贏了齊國,但是國力孱弱,後來長平之戰後被趙國打敗就是最好證明,所以當時可以與秦國抗衡的只有趙國。
再說趙國,經過趙武靈王時期的胡服騎射,北滅匈奴,殲滅中山國,綜合國力已經很大提升,但是趙國的強大主要是軍事上的強大,趙國國內土地普遍靠北,大部分適合游牧民族的居住和發展,因此雖然軍事力量雄厚,但是經濟方面和秦國相比還是差了一些,軍事力量的強大主要是因為他們有一支在當時可以說無敵的騎兵兵團。
此時的秦國,在取的巴蜀之後,李冰父子興修都江堰,讓四川盆地成為繼關中平原之後又一塊天府之國,在那個農耕文明時代,有了土地和糧食就是綜合國力的最大體現。
長平之戰開始之後,最早的廉頗對陣王齕,廉頗雖然守住了長平一線,但是三年的戰略相持,也拖垮了趙國,中間趙國廟堂對於是戰是和舉棋不定,與秦國和談,錯失了其他五國救援趙國的機會,秦國廟堂則充分抓准了趙國的心理和弱點,利用間諜在趙國國內散播謠言,使趙國換掉了廉頗,派上了趙括,大舉進攻,最終致使四十萬趙軍命喪長平。
從表面上來說,雖然趙國是敗在了趙括,但是實際是敗在了綜合國力上,因為趙國到了後期已經拖不起,廉頗的辦法雖然不能敗但是也不能勝,最終萬不得已換上了趙括。
秦國雖然勝在了白起,但實際是綜合國力的勝利,源源不斷的糧食和兵源供應,最終獲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
假設當時趙國勝了,但是趙國的綜合國力還是達不到滅國和統一的基礎,充其量也只是將戰國世代多延續幾年而已,秦國即使敗了,但綜合國力還在,往後的幾十年到了秦始皇出現,勵精圖治的發展,秦國一統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趙國戰勝秦國也統一不了天下,秦國20年內翻不了身。如果楚國有明君倒可以一統天下。
長平之戰趙國輸,就是輸在統帥上面了。說秦國國力遠超趙國的,基本就是不讀書之人。
當時沒開通靈渠,糧食走陸地運。秦國也拖不起了。也是沒辦法,舉全國之力運輸糧食。趙國主場之力還是有的。斷糧46天,是被包圍的斷糧了。
只要拖一天,秦國就有可能輸。
可惜在最後五分鐘,趙王犯了大錯。
沒有趙括,長平一戰趙國就滅了。理由如下。
商鞅變法之後,以綜合國力而言,秦強趙弱以經很明確。比長平之戰早幾年的和氏璧完璧歸趙事件中,趙國君臣已經就秦強趙弱達成一致意見。綜合國力反映在主力決戰尤其是消耗戰的耐久力,基本是最重要的決勝因素。趙國雖然也經歷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但趙國尚未進行針對整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改革。所以綜合國力與秦國的差距,比兩軍戰鬥力的差距大得多。
綜合實力差很多,軍隊戰鬥力差不多,這種實力對比之下,趙國從一開始就應該追求速勝。
長平之戰原本只是兩國搶佔新地圖,秦國已經事實上領先。廉頗搶不贏地盤,又不敢撤兵,以傾國之力與秦軍偏師對峙。(秦軍白起部當時正在打韓國,長平肯定不是秦軍全部主力。)趙軍對峙的結果只能是耗干趙國國力,全軍斷糧後一潰千里。而秦軍的節奏就很清晰,先用一部分兵力拖住廉頗主力,首戰必勝,打垮廉頗軍的速勝信心,使其堅守不出,好讓白起騰出手從韓國打出包圍長平的態勢,然後坐等趙國絕糧,然後尾隨潰軍,驅虎趕狼,一舉吞滅趙國。
廉頗的戰法基本上正中秦國下懷。對峙下去,上述結果幾無懸念。
對於這個問題,個人覺得要從三個方面來看。
首先,沒有趙括,趙國也不一定能在長平之戰中戰勝秦國。廉頗雖是老將,但白起也不是吃素的,所以兩個名將對陣的結果也是不得而知,更重要的是,雖然趙國是戰國後期唯一能與秦國相抗衡的國家,但綜合國力始終是比不上秦國的,所以長期對陣下去,趙國的國力肯定拖不過秦國的。
其次,就算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戰勝秦國,也只是將秦國的統一步伐向後拖延一段時間而已,哪怕是秦國失敗一次,也不能說明趙國就能一舉翻身,趙國的國力並不能支持其完成六國的統一。
最後,秦國的商鞅變法比趙國的胡服騎射改革要來的更加徹底,再加秦國的政治經濟等都已經對六國形成壓倒之勢,所以一次的失利並不能打斷秦國一統六國的既定戰略,秦國一直以來的攻勢並不會因此而改變,而就算趙國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也不會改變其一直以來守勢的戰略態勢。
因此,沒有趙括,趙國不一定能戰勝秦國,就算是能戰勝秦國,也不會出現趙國一統天下的局面,只是將六國滅亡的時間推遲一點罷了。
我覺得勝負難以預料,因為秦國國力強勝(農業發達),但補濟線太長,畢竟上黨離秦國遠,離趙國近,士兵多有怨戰情緒,越國堅守不出,以逸待勞,戰場形勢對秦國不利,如果一直僵持不下,那就是比兩國綜合實力,實際上趙國糧草已經供應不上了,跑到齊國去借,齊國沒借,如果秦國繼續堅持,那必然是趙國失敗,秦國也要付出很大代價,但秦國也難以戰勝趙國,畢竟趙國大將廉頗是經驗豐富的名將,這時候就看誰先沉不住氣~誰就敗,比如三國時期蜀吳之間的夷陵之戰,劉備見陸遜堅守不出,移營于山林之中,被火燒連營~所以失敗了,比如安史之亂~唐軍與叛軍相持於潼關,唐玄宗先沉不住氣~逼哥舒瀚出戰,所以唐軍敗了,相持階段,比的是兩國綜合實力,雙方主帥和國君的意志,但長平之戰,趙國就快沒糧草了,所以趙國國君先沉不住氣了,所以敗了。趙國如果要戰勝秦國,只能像吳國陸遜一樣堅守陣地,等秦軍疲勞,士兵怨戰等情況出現,一舉反擊,還是能戰勝秦國的,畢竟趙國廉頗是一代名將,他肯定知道這個道理
不會,長平之戰前沒人敢幫趙國,遠謀趙不如秦,經濟,人口,地利趙不如秦,趙國四戰之地,戰國後期已經形成一統天下的格局了,廟堂思想不如秦國,不是趙括,廉頗李牧軍事才能不行,而是君主與上將軍的某些想法不同,趙不如秦,基本沒有勝算,只是能拖的時間長短得問題,除非白起死了,接任的才能不如白起或是冒出來倆能左右秦王的奸臣。
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決死之戰,也是兩國政治經濟走向的風水嶺。在戰國後期七國在政治經濟上發生了巨大變化,趙、齊、秦仍然走在歷史的前列,其它幾國以處於衰退階段,齊全沒有經歷大的變革,仍然延續舊制,只是它國土廣大,人口比較多,經濟耐力持久,趙國雖然受益變法,國力經變法變得強大,可沒有堅持持續的改革,仍然在政治延續舊制,秦國至孝公開始進行了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巨變,讓廣大的百姓受益,國力處於持續增長之中。
三國的政治核心人物君王在這個特殊時期,政治抱負及遠見也有很大不同,趙王在治國雖不算平庸,但其政治才能也沒有啥建樹,守國有一班賢臣和能征慣戰之將還可以,齊王雖有心征霸天下可力不足,沒有認清當時天下形勢,自己剛愎自用以大國自居,很快江河日下退出了隊伍前列,秦王以統一六國為目標,圍繞目標任用人才強其國力。
長平之戰首先趙國是敗在國力,而後敗在戰將,廉頗方針守可以維持趙延續幾年或幾十年,但最終也要敗,他的戰略需要強大的經濟為支撐點。趙括的戰略是想速勝,以他的理論要點,趙軍人數戰鬥力不在秦軍之下,對攻可以於秦軍抗衡,加之國力不濟,戰或可一勝不主動出擊日後必敗,對秦軍實際作戰能力沒有徹底了解,擊是出了可後路沒有了,至少大軍被悉數全殲。這就是趙王的政治才能遠不及秦王,向比較趙國必敗的原因。
會的,趙國在秦國的一連串打擊下,國力衰退。沒有趙括,秦趙兩國拼的是兩軍的後勤。拼的是兩國的經濟,最終趙國不堪重負導致經濟崩潰。趙國也知道守城是戰勝秦國圍攻的最好辦法。可是他的後勤被秦軍掐死,城裡的糧食會逐漸消耗光的。秦軍孫然是勞師遠征,但是後勤糧草還可以勉強接續。從秦軍坑殺趙國兵卒造成趙國一蹶不振,就說明繼續圍困下去趙國最終失去全國僅有的勞動力。而秦國已經攻佔富庶的巴蜀之地,部分韓國魏國的土地以及西部游牧民族的土地。秦國勢力空前的強大,所以秦趙交鋒趙國必敗!
推薦閱讀:
※長平之戰坑殺四十萬人是怎麼做到的?
※面對長平之戰的40萬戰俘,有沒有什麼比殺掉更好的辦法?
※像《喋血長平》這樣大開腦洞真的好嗎 ?
※如何評價央視紀錄片《喋血長平》?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精銳部隊有沒參加長平之戰?
TAG:長平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