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善沒有當上皇帝,卻有個「鐵帽子王爺」的爵號,這個爵號有什麼用?
和碩禮烈親王愛新覺羅·代善,生於明萬曆十一年七月初三日(1583年8月19日),卒於清順治五年十月十一日(1648年11月25日),清初宗室大臣。建州人,愛新覺羅氏。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 初封大貝勒,與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並稱四大貝勒。崇德(1643),皇太極死,八月,與諸王貝勒擁世祖福臨即位,以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同輔政。
在四大貝勒中阿敏、莽古爾泰先後被革去大貝勒之職,惟有代善表現乖巧,對皇太極誓表忠誠,風光一生。此外代善在順治時曾大義滅親殺死鼓動多爾袞自立為帝的子孫碩托與阿達禮,對清庭確是一片忠心。
代善是滿清一朝唯一獲得古英巴圖魯稱號的巴圖魯。也是努爾哈赤諸子中最長壽的一位,順治五年時年66歲的諸王之首和碩禮親王代善壽終正寢,代善一系還是最顯赫的一支。在他的8個兒子中,3人被封為親王,2人被封為郡王,1人被封為貝子,1人被封為輔國公。在清朝世襲罔替的十二大「鐵帽子王」中,代善祖孫三代就佔了3個,即代善首封的禮親王爵,其子岳托首封的克勤郡王爵,其孫勒克德渾首封的順承郡王爵。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清初「八大鐵帽子王」的說法自乾隆時期才有,是後世之人對他們的尊稱,而非入關之時即已具備。八王之得以入世襲罔替之列,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曲折歷史。
後金時期,努爾哈赤視八旗為私有財產,以嫡出子孫如代善、皇太極、多爾袞等分領各旗,其弟舒爾哈齊之子阿敏、濟爾哈朗也先後領有一旗,稱為大貝勒、和碩貝勒、旗主貝勒等。貝勒即「王」的意思,當時,封爵制度尚不完善,諸王公貝勒的稱呼和待遇也尚不明確。
直至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大清,正式頒行封爵制度。冊封大貝勒代善為和碩禮親王,貝勒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墨爾根戴青貝勒多爾袞為和碩睿親王,額爾克楚虎爾貝勒多鐸為和碩豫親王,貝勒豪格為和碩肅親王,岳托為和碩成親王,阿濟格為多羅武英郡王,杜度為多羅安平貝勒,阿巴泰為多羅饒余貝勒。此次分封基本奠定了後來所謂「八大鐵帽子王」的基礎。
隨著時間的流逝在清朝的中後期,又恩封了四位鐵帽子王,它們分別是康熙帝第十三子和碩怡 親王胤祥、道光帝第六子和碩恭親王奕訴,道光帝第七子和碩醇親王奕譞xuān。乾隆 帝第十七子永璘第六子輔國公綿性長子和碩慶親王奕劻。至此,清朝的「鐵帽子王」增 至十二位。
雖然清朝對王府的規制有著嚴格的要求,但「鐵帽子王」的地位非常尊貴,其 府邸比其他王府都要氣派、豪華。鐵帽子王府相互間規制差不多,都建有五開間 宮門,在宮門外有一院落,該院落非常寬敞,院落兩邊還各有一個供下人出入的門, 被稱為阿斯門。在府門外,還有燈柱、栓馬栓和紅漆轄哈木一對。王府中軸線上 的建築,要嚴格按照規定建造,正殿是整個王府中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 正殿為綠琉璃瓦,殿前有石欄杆環繞。這裡是王府舉行各種慶典的場所。正殿後 建有一個二層殿,二層殿的後面是神殿。神殿分兩部分,西邊部分是滿族薩滿教 祭祀的場所,東邊部分是王爺結婚的洞房,在舉行完婚禮後,王爺必須要在此處 居住滿一個月才能遷至跨院。一般情況下,在鐵帽子王府的側院都會建一座花園,花園建得非常美麗、典雅, 鄭王府的花園甚至還建有瀑布。令人遺憾的是,隨著歲月的流逝,朝代的更迭,絕大多數王府中的花園到今天已經消失了,只有恭親王花園和醇親王花園(宋 慶齡故居)目前保存得還算完好。
事實上鐵帽子王是清朝最尊貴的爵位,不僅可以世襲罔替,而且規格和待遇上是普通親王無可比擬的!但是鐵帽子王的『』鐵『』僅僅是指爵位無比尊榮,王之稱謂萬世永存而受爵之人如果有嚴重的不法行為,同樣會被剝奪爵位,致使鐵帽子王的爵位易主!
愛新覺羅.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次子,由於長子 禇英早死,實際上代善是長子。最初封為和碩貝勒,參與國政,為四大貝勒之首。在清初的開國中,可以說屢立戰功。智勇雙全。深得努爾哈赤的喜愛,在努爾哈赤死後。代善支持皇太極繼承帝位。代善被皇太極加封為和碩禮親王,世襲罔替,與國同休。後來支持多爾袞主張讓福臨繼位。多爾袞攝政以後,自請迴避,不予多爾袞爭鋒。1648年11月25日病死於北京,終年66歲。總算有一個安詳的晚年。最終成為大清八大鐵帽子王之首。後配太廟。
在努爾哈赤在世的時候,代善統領正紅旗和鑲紅旗兩旗。可謂位高權重。在努爾哈赤諸子中,代善是最有資格和競爭力爭奪帝位的一位,既是實際長子,又是戰功赫赫,而且在群臣中有一定威望,努爾哈赤也是比較滿意這個兒子的。但這位最有競爭力的皇長子卻因為一場緋聞徹底失去的資格,這就是清初著名的代善與父妃大福晉有私情,天命五年,努爾哈赤的庶妃塔因查向丈夫告密,說大福晉勾引大貝勒代善,兩次送飯食到大貝勒府,還經常深夜出院子,兩人來來往往不知道有啥勾當。努爾哈赤未經調查,就認可此事。就此事的處理結果是大福晉可不殺之,幼子患病,令其照看,我將不與該福晉同居,將其休棄之。沒有處置代善,但代善也沒有辯駁,但從此失去父親的寵愛。
至此以後,代善深居簡出。不參與帝位爭奪。正因為如此才有一個平安的晚年,也給家族掙下一個最好的長期飯票,而且直到大清亡國為止。
大清的宗室爵位是逐代遞減,第一代為王,二代為郡王,三代為貝勒。四代為貝子。一共是十二個級別。最低為散秩宗室、只是領一份錢糧而已。
但鐵帽子王就完全不一樣了、鐵帽子王是皇帝特封,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是指和其他親王相比多3項特權,一是「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大清開國一共是八大鐵帽子王,這八王是指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庄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清代中期和後期又加了四位鐵帽子王是指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禮親王代善後代親王排序即:第一代巽親王滿達海,為代善第七子。第二代康親王傑書,為代善八子祜塞三子。第三代康親王崇安,為椿泰子,第四代禮親王永恩,為崇安次子。第五代禮親王昭槤,為永恩子。第六代禮親王麟趾,為昭槤從弟。第七代禮親王全齡,為麟趾長孫。第八代禮親王世鐸,為全齡三子。大清到此亡國。
禮親王代善一共傳爵八代,終清一世,富貴榮華。
清朝的鐵帽子王數量不多,這個稱號更多是一個俗稱,指向的是世襲罔替的爵位繼承方式,好處是有的,但是和丹書鐵券類似,有的時候也沒那麼管用。
根據文獻記載,研究者統計了清朝宗室可以獲得的爵位有以下這些,共計12等「清代宗室封爵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一般來說,爵位承襲需要降等襲爵。比如一個親王的世子能夠繼承的爵位就是郡王,下一代如果不出意外,最高能承襲的爵位是貝勒。這樣幾代之後,隨著爵位降低,相應的俸祿也會減少,可以節省財政開支。親王和郡王在國家大事中有一定發言權,但是到了貝勒貝子,其爵位帶來的權力加成就不多了,對於政治穩定性也有所裨益。
獲得「鐵帽子王」的途徑有兩種,「功封指開國時期以軍功卓著而受封者,恩封指皇帝降恩特封者。」代善獲封禮親王,世襲罔替是因為軍功,影視劇中常露臉的十三爺允祥,清晚期的不倒翁——慶親王奕劻則是恩封。
清初所謂的「八大鐵帽子王」並不是當時的稱謂。專註清史的學者的研究成果表明,清初「鐵帽子王帽子不鐵」。努爾哈赤時期,八旗由其子孫分別統領,一般的稱呼都是貝勒,比如大貝勒代善。皇太極時期,才封了親王郡王和貝勒數人:「大貝勒代善為和碩禮親王,貝勒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貝勒豪格為和碩肅親王,阿濟格為多羅武英郡王......」
但是此時的爵位分封還沒有制度化,究竟爵位是降等承襲還是不降沒有一定之規。而且,清初的政治鬥爭中,一些人的爵位還會被削減和提升,不過大部分的「鐵帽子王」的爵位此時還是沒有降等承襲的。
世襲罔替的制度正式確立則要到乾隆時期,在為多爾袞平反時,恢復了「清初諸王的爵位名號。恢復原則一是以「以各王去世時的爵位名號為準」,二是子孫犯錯降爵的,小錯可恢復,嚴重的或者本人謀逆的不恢復,清初的「八大鐵帽子王」則是由此而來。不過事實上清朝一共有12個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在犯錯時,並不像持有丹書鐵券一樣有豁免權,執行力度還是很嚴格的,爵位或者被削,或者給其它支的子孫。但是鐵帽子王對獲得者的出身而言,限制則不那麼嚴格。比如清末的慶親王奕劻,本身是罪人之子,沒有爵位可以承襲,但是在道光年間,由皇帝降旨,將其「過繼給無嗣的綿悌,承襲永璘所遺爵位」,獲得了輔國將軍這樣比白板好不了多少的爵位。在進入總理衙門後,事業飛黃騰達,獲得了 「鐵帽子王」的地位。因此,鐵帽子王的用處是政治地位和俸祿待遇的相對穩定,營建府邸時規格也更高,其它的還要靠本身經營。
參考文獻:
周增光《慶親王奕劻:從「罪宗之後」到「鐵帽子王」》
劉文鵬《鐵帽子王:清代宗室王爵世襲罔替制度》
劉文鵬《清代的鐵帽子王其實不「鐵」》
馬天驥《清朝八大「鐵帽子王」王府的變遷》
「鐵帽子王」是民間的說法,嚴謹的叫法應該是清朝推出世襲罔替的親王爵位。
清朝的爵位分為十四等:和碩親王、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明朝的皇子一般都會被封為親王,到了清朝這項制度進行了改革,皇帝之子可能被封為親王,也可能被封為郡王、貝勒、鎮輔國公等。以往朝代封爵有逐代遞減的規定,比如漢代封出去的王國後來來慢慢就成了侯國,這一點清朝倒是繼承了。
比如,一開始封爵位為親王,其第二代繼承人只能封為郡王,第三代封為貝勒,第四代以後降至鎮國公,到鎮國公就不降了。
如果一開始只是郡王,那也逐代降爵,降至輔國公就不降了。
如果一開始只是貝勒,那逐代也要降爵位,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就不降了。
按照上面這個次序,如果被降到奉恩將軍以下,就被稱為「閑散宗室」。
被封為親王、後代爵位又可以不執行「逐代遞減」的規定,就成為一項胡為特殊的待遇,這就叫做「世襲罔替」。在整個清朝歷史上,享受過這種殊榮的人只有12位,他們就被稱為「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一般享有3項特權:一是「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當然,就像「丹書鐵券」能否免死一產,「鐵帽子王」真的「鐵」不「鐵」就是另一回事了,被降爵、被殺頭的「鐵帽子王」有的是,但至少制度規定是很「鐵」的。
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次子,作戰英勇、屢立戰功,被賜號為「古英巴圖魯」,「古英」是「刀把頂上鑲釘的帽子鐵」,「巴圖魯」是「猛將」之意,這個稱號整個清代只有代善一人獲得過。
代善先被封為和碩貝勒,並被努爾哈赤立為太子,但後來發生了代善次子碩托「離家出走」事件,努爾哈赤派人調查後認為代善的繼妻虐待了自己的孫子,對代善不滿,竟因此廢黜了代善的太子之位,代善為表心跡親手殺了繼妻。
努爾哈赤死後代善的八弟皇太極繼位,代善尚能顧全大局,維護皇太極的權威,為回報這位哥哥,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封代善為和碩禮親王,並「世襲罔替」,代善成為大清國第一位「鐵帽子王」。
皇帝的榮耀是無限的,競爭也是殘酷的。代善沒當上皇帝說明他的政治智慧沒有那當上皇帝的高。
那鐵帽子王爺的爵號對他來說也是名至實歸的。皇帝的落選人能力也是超強的!皇帝之下不算太子的話,鐵帽子王就是第二號政治人物了!每個鐵帽子王都得有自己的政治勢力範圍吧!在朝中的大小事物上都有一定的發言權吧。
如果皇帝沒有後代的話選太子一定會在這些鐵帽子王爺的後代里遠吧!光緒宣統兩位皇帝都是在親王后代里選出來的吧?在有就是如果那一位有超強的能力還可以起兵把現任皇帝敢下台去!燕王朱棣這一類型的。能得到鐵帽子王的封號的人能力都有帝王之才的人。他們的爵號就是他們能力和地位的象徵!
鐵帽子王不是一個固定的爵位,核心是「鐵」字,表示傳承中不會降等,即所謂「世襲罔替」。
親王,郡王都有可能是鐵帽子王。
所謂「鐵帽子」,就像「鐵飯碗」一樣,穩定不變,也就是世襲罔替。但這個只是說的好聽,也是權術的一種,籠絡人心、穩固政權時用用罷了。
鐵飯碗都給砸了,鐵帽子還能戴得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