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瓦剌頭目到底有什麼忌憚?為何最終還是選擇了釋放朱祁鎮?


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突發奇想,御駕親征瓦剌,因重用宦官王振,一再失策,釀成土木堡之變,最終被人數極少的瓦剌軍俘虜。連瓦剌部太師也先都很吃驚,不明白明軍為何害怕。

皇帝被俘,中國是有徽欽二帝先例的。所以9月15日,經皇太后同意,群臣再三勸進,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再三推脫後登基,即明代宗,年號景泰。同時宣布英宗為太上皇,同時宣布蒙古人通過「太上皇」發布的任何命令無效。這些都是明智的決定。

長話短說,明代宗與宋高宗一樣,不願意太上皇還朝。

也先太師的想法非常多,首先想要很多賠償,後來想讓英宗還朝。也先的想法與瓦剌部的內政有關。

也先挾持太上皇進攻大同,守城明軍拒絕太上皇進城。

也先通過紫荊關達到北京城外。

隨後發生了一系列戰鬥和外交博弈,包圍北京五天後也先撤軍。

也先的部隊雖然完整,但這次外交失敗後,他對一貫不安分的蒙古部落的控制力開始喪失。撤軍後不到幾天,他的君主,蒙古的脫脫不花汗向明朝廷派出納貢使團。這說明脫脫不花面臨的經濟危機已經火燒眉毛,也先無法短期內解決。

也先甚至想到繞道打到南京,讓英宗在南京即位。但部落的散沙現狀與糟糕的後勤只能讓也先組織一些零星攻擊。

最後也先明白扣押俘虜已撈不到好處。為了納貢關係儘快地恢復,也先同意釋放英宗。

這是明代政治中不多見的審慎與明智的時期,瓦剌比金國貧困,更依賴納貢貿易,這是明廷與宋廷面臨困境的不同之處。當然,名臣于謙在朝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明英宗朱祁鎮是中國歷史上混得最好的被俘虜皇帝。看看前朝被敵人俘虜的皇帝們下場多麼悲慘,西晉的最後兩個皇帝晉懷帝和晉愍帝都是被俘後受盡羞辱折磨而死,北宋的宋徽宗、宋欽宗被俘後的凄慘遭遇人盡皆知。而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後沒有遭遇到侮辱虐待,反而受到了相當程度的尊重和優待,主要是因為皇帝雖然被俘虜,但大明國勢仍然很強大,瓦剌部只有數萬人一時間無法吞滅這個龐然大物,朱祁鎮奇貨可居,剛開始瓦剌部也先等人想用他做籌碼敲詐勒索明朝,結果明朝很快擁立了新君,明白無誤的拒絕了瓦剌的勒索,幾乎放棄了朱祁鎮,這樣一來朱祁鎮基本上都失去了政治利用價值。也先曾經打算殺掉朱祁鎮,被他弟弟伯顏帖木兒等人阻止,朱祁鎮被俘後被劫持到塞外草原生活了一年,主要是住在伯顏帖木兒的營帳,與伯顏帖木兒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看到這段歷史你會感覺到,當時蒙古瓦剌部這些草原人有著忠厚樸實善良的一面,要是碰上女真人那幫兇殘歹毒的傢伙就慘了。朱祁鎮的俘虜生涯還是相當愜意的,生活起居有袁彬等人照料,飲食供給也很豐盛,還擁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每天吃完飯還可以背著手在營地周圍遛噠遛噠,見了人就抬手打個招呼,草原上的牧民士兵也極尊重他,見了他就跪拜行禮,還拿他當皇帝看,也先竟然親自主持操辦朱祁鎮的生日宴會,瓦剌大同王、塞刊王向朱祁鎮祝壽敬酒。一年後瓦剌與明朝達成協議,釋放朱祁鎮回明朝,伯顏帖木兒親自千里護送朱祁鎮直到大明邊陲,臨別抱頭痛哭依依惜別,朱祁鎮也是重情重義的人。日後「南宮復辟」重登帝位,派遣使者攜帶重禮去草原賞賜瓦剌部,誰料此前蒙古各部發生內訌仇殺,也先、伯顏帖木兒等人早己被殺死,朱祁鎮只能厚賞伯顏帖木兒的妻子。


明英宗面對的蒙古已經不是明太祖、明成祖時期不斷出塞打擊的那個蒙古了。

瓦剌是西蒙古的部落,本身部落規模不大。蒙古興起後,在西征過程中,瓦剌被征服,成為蒙古的下屬部落。蒙古帝國分為四大汗國後,瓦剌屬於察合台汗國。元朝崩潰後,蒙古被明軍逐出中原,是為北元。幾十年後,北元經歷多次內鬥和分裂,蒙古也一蹶不振,分為多個規模比較小的部落,沒有再統一起來。

就是在這種蒙古陷入四分五裂的背景下,原來僻處西北一隅的瓦剌在首領也先的領導下,開始逐步強盛起來,通過不斷的征服戰爭,統一了蒙古西部,又向東擴展,通過聯合等形式,完成了表面上的蒙古統一,形成了一個草原游牧民族聯盟。

但這個聯盟是非常鬆散的,也非常脆弱。東北和蒙古草原中部都有比較強大的勢力,雖然沒有公開反對瓦剌,保持著聯盟,但實際上保持著比較大的獨立性,除了在南下入侵明朝邊境時可以互相配合行動之外,其它時間基本上都是自由行動的,並不完全受瓦剌的約束。

而且,當時北元雖然已經解體,但草原上仍然遵守只有成吉思汗子孫才能稱大汗的習慣,所以也先雖然已經完成了草原上的表面統一,但名義上只是北元的太師。從一定程度上說,土木堡之戰前,南下侵擾明朝邊境的戰爭就是也先希望能夠通過與明朝達成一個穩定的朝貢貿易協定,來維持並加強瓦剌在蒙古草原的優勢地位。

所以,從瓦剌方面來說,這次南侵戰爭只是一次偷襲、騷擾性質的戰爭,也先並沒有在徹底擊敗明軍主力之後就乘勝追擊,進入關內,完全征服內地,建立統一王朝的打算。

明朝此時的情況大家現在都已經很熟悉了,主少國疑,真正掌握內外大權的是太監王振。其實,如果不是土木堡之變,王振應該算是明朝比較有作為的一個掌權太監,形象會比較正面。至少在土木堡之變前,他沒有特別的大奸大惡的事。

王振作為一個太監,掌握內外大權,當然是比較心虛的。而且,王振和後來那種只想著通過權力鬥爭來打擊異己勢力來鞏固自己地位的太監不同,他希望通過邊功來提高和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這個想法其實也不能算是太離譜,畢竟在此之前,鄭和也是太監,奉成祖命之命,多次率龐大船隊遠渡重洋,揚威四夷,已經樹立了一個不太好的榜樣。而且,在這之前,明朝持續七八十年都保持著對蒙古的主動進攻態勢,明成祖更是親率六軍,六掃虜庭。即使到了明英宗的父親宣宗時期,也有御駕親征的記錄。

所以,在得到瓦剌即將大舉南下侵擾明朝邊境的消息後,王振認為自己建立功勛的機會來了,就下令在京的五十萬明軍隨皇帝一起出征,想在邊境一句消滅瓦剌,然後再回朝給自己加官進爵。

史書上寫的土木堡之變中,明軍五十萬人全軍覆沒,而瓦剌只有二萬人。但從相關的情況綜合起來看,這個數字應當有不小的誇大之處。雖然明軍號稱五十萬人出征,但實際上到達前線的可能就只有十萬人左右,並沒有五十萬人那麼多。瓦剌方面,隨也先率先到達攻擊前線的只有二萬瓦剌精銳騎兵,但這只是先頭部隊,後面還有陸續投入戰爭的部隊。

戰爭的過程現在的人們都已經很熟悉了,明軍從出征開始就恐慌不安,到了前線更是手足無措,一夜數驚。大部隊的去向也是游移不定,整個指揮體系非常混亂。當時隨軍的還有三征越南的名將英國公張輔,但也說不上話。王振挾持皇帝,但又指揮無方,導致明軍在宿營時遭到也先所率領的瓦剌先頭精銳騎兵從側翼發動的襲擊,全軍崩潰,王振和隨駕的文武大臣多數死於亂軍之中,英宗則被瓦剌俘虜和挾持。

一戰消滅十萬左右的明軍,而且居然俘虜了皇帝,這對瓦剌來說,不啻於本來想著能中一管牙膏就不錯了,居然中了一個五百萬大獎。但也先這時候也仍然頭腦很清楚,並沒有被從天而降的意外驚喜沖昏頭腦,他的反應是挾持英宗,立即整頓軍隊,進攻北京,希望通過挾持英宗獲得更大的收益。

要注意的是,也先即使到了北京城下,而且圍困了北京之後,也開始進攻,他的目標依然是能與明朝達成一個協議,索取財物、糧食之類,而不是完全征服內地,建立統一王朝。因為他很清楚,這時候的明朝還沒有到該亡國的時候,人心還在,就他帶來的這點人,根本不足以征服內地,所以他想的就是把土木堡之變這個意外收穫的收益最大化,得到儘可能多的財物。

但是也想沒想到的是,明朝的官僚體系此時已經非常成熟,應變能力也很強。雖然各部門的主要官員都已經在土木堡之變中或被俘或死於亂軍之中,但留守北京的官員居然能夠迅速決定,由英宗的弟弟郕王監國,由於謙和石亨組織軍隊進行防禦,同時下令全國各地的軍隊進京勤王。

最後的結果是,也先雖然確實也得到了一些物資上的收益,但與他的預期顯然還有很大差距的時候,各地來的明軍已經集中起來了,不但也先無機可趁,而且搞不好還有被明軍內外夾擊,在北京城下全軍覆沒的可能。所以,也先一看也訛詐不到什麼東西了,就挾持著英宗,率軍出關了。

也先挾持著英宗進出長城的時候,所到之處,都要求地方官員給皇帝貢獻財物,地方官員絕大多數都能給一些,但要求各地駐軍將領和官員開城,全被拒絕了。所以,也先得到的收益與他俘獲英宗之後的期望距離很大。出關之後,對英宗也是好吃好喝的供著,並沒有過多的羞辱他,明朝也不斷派人帶著財物來看望英宗,也先也算是多少能訛詐一點東西。

過了一年多,景泰帝的權力地位越來越穩固,明朝對瓦剌的態度也就越來越不友好了,也不像剛開始的時候那樣,隔三差五就去給瓦剌送東西朝見英宗了,英宗的利用價值也就越來越小了。也先慢慢也明白了,再留著英宗意義也不大了。

更重要的是,也先慢慢也發現,他的兩個隊友脫脫不花和阿剌知院當初進攻明朝的時候很不積極,這時候佔便宜卻很積極。也先還在和明朝使者往返談價錢,想要個更高點的價錢呢,脫脫不花和阿剌知院居然已經快要和明朝達成朝貢協議了。要是脫脫不花和阿剌知院先達成協議,那就等於也先出兵出力打仗,最後便宜都讓脫脫不花和阿剌知院佔了。

所以,也先決定加快和明朝議和。而也先和明朝議和有一個巨大的優勢,就是他掌握著明英宗,可以以送還英宗為條件,來引誘明朝答應他的要價。但很快也先又發現,明朝對迎還英宗也很不積極。

為什麼呢?這時候景泰帝的位置越來越穩固,也不想多出來一個英宗給自己添麻煩。對景泰帝來說,如果能再以議和的名義拖個三五年,慢慢把朝廷里忠於英宗的大臣都打壓下去,用自己的親信掌握內外大權,情況顯然更有利於自己。所以,景泰帝在迎還英宗的事情上表現得態度很消極。

《明史·瓦剌傳》

景泰元年,也先復奉上皇至大同,郭登不納,仍謀欲奪上皇,也先覺之,引去。初,也先有輕中國心,及犯京師,見中國兵強,城池固,始大沮。會中國已誘誅賊奄喜寧,失其間諜,而脫脫不花、阿剌知院復遣使與朝廷和,皆撤所部歸,也先亦決意息兵。秋,帝遣侍郎李實、少卿羅綺、指揮馬政等齎璽書往諭脫脫不花及也先。而脫脫不花、也先所遣皮兒馬黑麻等已至,帝因復使都御史楊善、侍郎趙榮率指揮、千戶等往。也先語實,兩國利速和,迎使夕至,大駕朝發,但當遣一二大臣來。實歸,善等至,致奉迎上皇意。也先曰:「上皇歸,當仍作天子邪?」善曰:「天位已定,不再更。」也先引善見上皇,遂設宴餞上皇行。也先席地彈琵琶,妻妾奉酒,顧善曰:「都御史坐。」善不敢坐,上皇曰:「太師著坐,便坐。」善承旨坐,即起,周旋其間。也先顧善曰:「有禮。」伯顏等亦各設餞畢,也先築土台,坐上皇台上,率妻妾部長羅拜其下,各獻器用、飲食物。上皇行,也先與部眾皆送約半日程,也先、伯顏乃下馬伏地慟哭曰:「皇帝行矣,何時復得相見!」良久乃去,仍遣其頭目七十人送至京。

眼看著英宗的利用價值快要下降到零乃至負數了,也先也著急了,明朝都沒主動提出來歸還英宗,他就自己派人去告訴明朝,讓明朝派人來接英宗。就這樣,明朝還推三阻四,不情不願,慢慢吞吞的。要不是這時候仍然有人忠於英宗,很想把他接回去,英宗這個燙手山芋砸在也先手裡,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楊善奉命出使,但迎還英宗其實並不是他的使命,而是他自己決定的。也是因此,他本以為自己立了不世之功,結果回到明朝,景泰帝也沒有給他太多的封賞,他也很失落。後來到英宗復辟成功,他才終於得到了英宗的信任,幹了不少壞事。

在送還英宗之後,也先的日子也不好過。先是乾脆自己公然稱大汗,結果引發脫脫不花和阿剌知院不滿,發生內戰,瓦剌主導的蒙古草原部落聯盟也就因此而崩潰,重新陷入四分五裂的混戰狀態。此後,終明之世,蒙古草原再未統一起來。


因為朱祁鎮的人格魅力是堪稱一流的!

因為明朝骨氣之硬堪稱是決絕的!

也先想放走這個搖錢樹嗎?不是的,他是無奈之下放走朱祁鎮的


故事要從土木堡之戰說起

寵信太監王振,算的上是朱祁鎮同志的最大敗筆

因為,這個一心想要橫刀立馬的太監,拉著明朝最精銳的部隊,浩浩蕩蕩開赴邊疆,還忽悠朱祁鎮一起去觀光

而觀光的結果就是,王振亂軍之中被人砍翻,皇帝朱祁鎮被俘!

這個消息傳到京城,幾乎所有人都蒙圈了

什麼?三大營全軍覆沒?文臣武將一掃而空?皇帝朱祁鎮被俘?

「完蛋了!」這是當時名朝廷上下一致認同的觀點,不少大臣開始給家裡說收拾東西,準備細軟。

因為,很有可能他們要選擇遷都南京,重蹈宋朝的覆轍

不過,于謙站了出來,並成為明朝歷史上最無爭議的名臣,他挽救了明朝的國運

立朱祁鈺(朱祁鎮的弟弟)為帝,並組織軍民守衛北京

而這一措施,不得不讓人敬佩于謙的臨危不亂!


于謙的舉措帶來了兩個好處

1.也先的夢想破滅

原本,他想著拉著這個皇帝當擋箭牌,一路殺到北京,也是美滋滋。畢竟這是你們大明的皇帝,難不成你們還敢給他砍了?

或者說,讓朱祁鎮寫個文件遞過去,讓守城將領開門投降,難不成還有人能抗旨?

我就拉著他讓他走前面,我們跟屁股後面慫著,溜溜達達就到北京咯!

投鼠忌器的道理,也先很明白,所以他很自信

然而,一道詔令下來,眼前的皇帝搖身一變,成了太上皇,皇位由眼前這個人的弟弟暫時代替,而且太上皇所頒發的詔令全部不算數!

聽到這個消息,也先差點沒一口老血吐出來

靠!這麼絕啊!!!???

2.綁大票要贖金沒戲了

也先曾經威脅要殺掉朱祁鎮,讓明朝皇后籌錢贖人,皇后女人家不懂事,二話不說把後宮的金銀財寶打包完畢就給送了過去

可是結果卻如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的

得到甜頭的也先,又一次準備開口,他把朱祁鎮當成了長期飯票,準備要個十年八年的再說

然而我們的於大人拒絕了他的要求,並且以一種很決絕的方式進行回復

那就是裝作聽不見!你愛咋咋地,反正我大明有新皇帝了,你看著辦吧!


搞陰謀的也先失敗了,但他也不想就這麼放走朱祁鎮

但是,不得不說,朱祁鎮的個人魅力,堪稱是頂級,他真的是一個左右逢源的人

明明戰敗被俘,卻在也先軍中有很高的地位,他很受人尊敬的原因,也和他當時被俘的時候有關

在刀林劍雨中,朱祁鎮沒有慌張,他靜靜的坐了下來,閉上了眼睛。後來被俘虜後,有個將領蠻橫的問他,你到底是誰?

得到的回復卻是:「你讓你主子來吧,你不夠格」趕到的也先也不相信,坐在眼前的這個淡定的青年人,就是大明的皇帝,在場所有人都為朱祁鎮的鎮定自若而暗自稱奇

其後,朱祁鎮和也先手下的不少高官都成為了朋友,互相之間極為尊敬

這也讓我們驚嘆他的個人魅力,能和這些天天茹毛飲血的游牧民族打成一片,只能說,朱祁鎮你實在是太牛了

而這些高官,不僅和他關係很好,經常送吃的送喝的。但凡和也先老大喝酒,都會勸說他把朱祁鎮放回去

俘虜做到這份上的,真算的上是絕了

也先最後選擇放走了朱祁鎮,倒不說他關係處的多麼好,是因為他已經感覺到朱祁鎮對於他來說毫無利用價值了

一得不到錢(勒索贖金)二得不到經濟(之前還能和明朝通商,現在都沒法正常交往了)

留著他還真的浪費糧食(挺能吃的),再加上一幫大臣們的勸說(朱祁鎮拉攏關係的水平真的可以)

綜合考慮下,也先選擇放走了朱祁鎮

後來,朱祁鎮重新登基並殺掉了于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己的遭遇和于謙有一定的關係,他立自己的弟弟當皇帝,還不管他的死活!

但實際上,若無于謙,他估計此生也難以再回北京,更不用說再接著當皇帝了


蒙古這個時候,已經分裂成瓦剌和韃靼兩部,自己本身就是敵對關係,打來打去。

瓦剌本身就不敢長期大軍在外,怕遭到突襲。再說了,大軍在外長期作戰,瓦剌經濟基礎薄弱,靠以戰養戰,搶不到東西,大軍也養不起。

此時瓦剌大舉進攻大明,儘管俘虜了明英宗朱祁鎮,但是明英宗弟弟朱祁鈺迅速登基,把哥哥定位為太上皇,全國不再聽他的,斷了明英宗的價值。

瓦剌孤軍深入,面臨著內憂外患,攻打大明無功,損兵折將,消耗巨大的危險。

此時,鐵木真後人,黃金家族,一代不如一代,打仗治國不行,但是政治鬥爭還是知道的。主張攻打大明的,是權臣也先,也先囂張跋扈,乾剛獨斷,君臣早就不和了。也先也不敢在外太久,怕有變,擔心後院起火,所以只能考慮和大明講和。

太上皇不殺,送回來,比留著或殺了用處都更大。

因為新皇帝不願意哥哥回來。殺了,大明將更加團結,哀兵必勝的道理,誰都懂。送回來,則增加大明皇室的矛盾,還可以得到點銀子回去。兩兄弟差不多大,肯定會鬥來鬥去,大傷元氣。

這一步,走的太對了。

後來兩兄弟果然不和,關係惡化,鬥來鬥去。

8年後,弟弟朱祁鈺病危,太上皇朱祁鎮乘機發動政變,英宗複位成功。再次當上皇帝後,明英宗進行報復,把民族英雄于謙等當年擁立的大臣殺了,這是明廷的巨大損失。


明英宗朱祁鎮是個可憐蟲!一輩子被人利用!皇帝做到這個份上,講什麼人格魅力實在是太可笑,完全是遮羞布而已!

朱祁鎮九歲繼位,朝政由張太后把持,內閣有「三楊」!所以他不懂什麼是朝政也不需要懂什麼是朝政!他只認識太監,在他身邊陪他玩耍的也只有太監!張太后死了,他親政了,可是內閣的老頭總是板著臉說教,讓他厭煩!有個叫王振的太監告訴他,你是皇帝,你想咋樣就咋樣!

於是他親密的小夥伴王振開始利用他!王振為了擺譜、炫耀,叫皇帝親征,於是發生了「土木堡之變」!王振被捶死了,害得英國公張輔這種武將世家都把命丟那了!

朱祁鎮被也先抓住了,也先直來直去,在他的概念里要麼殺要麼放!還是他弟弟伯顏帖木兒比較會做生意!每天拉著這個皇帝當肉票,到處跟明朝要贖金!

幸虧大明出了個不抽煙、不喝酒、不燙頭的于謙,擁立朱祁鈺為皇帝,並在劣勢之下保衛北京成功!不致「靖康之變」重演!

失去價值的朱祁鎮面臨的是被殺頭!但是,伯顏帖木兒雖然死了,瓦剌還是有聰明人,首先提出了朱祁鎮不能殺!因為人家已經有了新皇帝,殺了所謂的「太上皇」,結果就是大明和瓦剌的仇就算結下來了!明朝會同仇敵愾攻打瓦剌,今時不同往日,這個虧瓦剌不能吃!其次,把朱祁鎮送回大明,把朱祁鎮這個燙手的山芋送還給明朝!一山不容二虎,一國不能二君!麻煩的必定是大明朝!

可憐的朱祁鎮被瓦剌人用獨輪車推到邊關,沒人肯開城門!硬是沒人搭理!我真不知道可憐蟲朱祁鎮內心是有多麼悲涼!瓦剌不停要送,大明充耳不聞,就是不接這茬!

當大忽悠楊善出使瓦剌的時候,朱祁鎮內心應該是興奮的!畢竟這個大忽悠終於把他接回了他熟悉的紫禁城!但朱祁鎮沒想到的是,他沒有能進太和殿,而是進了一個叫南宮的地方,並且一呆就是七年!這個和牢籠一樣的地方比起大漠更容易讓人內心荒蕪!但唯一的安慰是那個糟糠之妻!

但就這樣,朱祁鎮再一次被人利用,利用他的人叫石亨、徐有貞、曹吉祥!這次朱祁鎮再次變成了皇帝,這次荒唐的政變叫「奪門之變」!躺在病床上一病不起的朱祁鈺不知道心裡是怎麼想的?奪門功臣徐有貞一心獨攬大權,對吃相難看的石亨嗤之以鼻!但他們還是聯合起來,利用了朱祁鎮的手殺了于謙!而《新龍門客棧》里的那個死太監曹吉祥最終還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最終獨攬大權!

而關鍵是朱祁鎮一輩子被人利用,成為權力鬥爭的傀儡!最後還能被追謚為英宗,真是莫大諷刺!也可能是這個皇帝的出奇軟弱吧,內閣最後以朱祁鎮的名義發布了一道遺詔,廢除人殉!或許這就是他能被追謚英宗的最主要理由吧!


這和蒙古族和明朝的外交關係,以及瓦剌部首領也先個人的野心有關。

蒙古族被趕出中原後,在北方分裂成了瓦剌和韃靼兩部。漸漸地,也先率領的瓦剌部強大起來,急速擴張。但是也先有個天生的劣勢,他不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不能使用「汗」的稱號,所以他上面還有一個傀儡汗:脫脫不花。他們兩人貌合神離。也先一方面,有著強烈的復仇明朝的願望。另一方面,他又不想徹底交惡明朝,因為他要從對明朝的朝貢中獲得巨大的商業利益來支撐自己的實力擴張。

說是朝貢,不如說是明朝花錢買平安。

朝貢的方式是:瓦剌部向明朝進貢馬匹,明朝則按照馬匹的數量照單全買,同時還要按照朝貢使節團的人數進行打賞。否則,瓦剌部不能獲益,就會在邊境進行掠奪,挑起爭端。

但是,瓦剌部單方面不遵照約定,肆意增加使節團人數和朝貢的馬匹數量,強買強賣,使節團一開始規定不超過五十人,後來逐年增加,馬匹則從一開始的幾萬匹增加到十幾萬匹,當中還充斥了劣質的馬種。

到英宗朱祁鎮的正統十三年(1148年)時,使節團竟然來了一千多人,這就不說了,他們還虛報成 2500 人。掌權的大太監王振下令,只按實際人數打賞,並把馬價壓到只有五分之一。

也先自然大怒,第二年就率軍犯邊,這才有了英宗親征和土木之變。

皇帝被俘虜,明朝震動,有人甚至提出遷都南京,于謙極力反對。在皇太后的命令下,英宗弟弟朱祁鈺先是監國,然後即皇帝位。

也先之所以進犯,而後抓住英宗朱祁鎮也不殺,因為他的目的是希望以英宗為人質,以此來和明朝達成更有利於自己的貿易和外交約定。但沒想到明朝另立了新君,那手裡這枚棋子自然喪失了原來的作用。而鑒於蒙古族內部的實際形勢,也先始終還不想和明朝徹底交惡,而明朝正好又一直派遣使者爭取迎接英宗回朝,也先兩相權衡,當然樂意做這個順水人情了。


瓦刺在土木堡之變中,打敗大明王朝幾十萬軍隊,殺死很多大明的皇親國戚和朝臣,甚至俘獲了明英宗朱祁鎮,可謂大捷。

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後,兵部尚書于謙等大臣和太后商議,立朱祁鎮之弟郕王朱祁鈺為帝,是為明代宗。

瓦刺頭目也先俘獲明英宗朱祁鎮之後,大喜,於是獅子大開口,向大明王朝要求割地賠款,被大明拒絕後,惱羞成怒,組織大隊人馬,分幾路殺向北京。

在明代宗朱祁鈺的執政下,于謙組織北京保衛戰,阻擊瓦刺於北京城下,各地勤王的軍隊也陸續趕到,瓦刺看形勢不對,被迫撤軍。

瓦刺屬於游牧民族,居無定所,靠天吃飯,最怕的是天災人禍,每到災年,時刻就想掠奪大明邊城。俘獲明英宗朱祁鎮之後,本來想狠狠敲大明一筆,卻沒有想到,空歡喜一場,還在突襲北京的戰爭中損兵折將。

瓦刺看大明已經在明代宗朱祁鈺的統領下,恢復了政府的運作,人心得到穩定,被俘獲的明英宗朱祁鎮的作用不大了。

那麼,瓦刺也先到底是在忌憚什麼呢?使他不得不放了明英宗朱祁鎮呢?

第一、瓦刺打敗大明王朝的精銳之師,俘獲明英宗朱祁鎮,可能都在他們的意料之外。如果沒有王振的慫恿,明英宗朱祁鎮不會御駕親征,準備倉促、糧草不足、駐紮土木堡等一系列錯誤作戰方案,使瓦刺大獲全勝,但瓦刺純屬僥倖。

第二、瓦刺如果和大明拼國力,想必是必敗無疑,而之前的明成祖朱棣,把瓦刺等北方民族收拾得夠慘,所以瓦刺還心存忌憚。瓦刺屬於聯合部落,自身矛盾也挺多。

第三、如果瓦刺殺了明英宗朱祁鎮,勢必激起明王朝和瓦刺的仇恨,世代的仇恨不利於瓦刺的生存。

第四、大明王朝已經立明代宗朱祁鈺,朝廷恢復了正常運作,明英宗雖然被尊為太上皇,不過已經是一個普通人,對瓦刺失去了作用。殺之,就一普通人,反而會激起大明王朝仇恨瓦刺,刺激大明君臣一致對外,放之,則可以緩解大明王朝和瓦刺劍拔弩張的關係,日後可能也會有大作用。

因此,瓦刺在忌憚和長遠打算之下,放了明英宗朱祁鎮,而日後的奪門事件,也證明他們放明英宗回來是正確之舉。

有人可能不同意以上觀點,說北宋時,金人不是俘獲北宋二帝嘛?後來不都折磨致死了嘛?怎麼不怕以上四點呢?

北宋時,雖然經濟發達,但軍事羸弱,後來的南宋也羸弱,年年給金人歲幣,半臣服金國,所以被俘獲的二帝,才無緣回家。如果當時南宋政權,把金人打痛打殘,你看二帝能否回家,當然,得看南宋皇帝想不想讓他們回家!


瓦剌放回朱祁鎮的原因不再於忌憚,而在於怎樣利用他可以得到更多的好處,代宗登基後,英宗的利用價值陡然降低。為此,也先考慮如何讓「英宗」可以「廢物利用」再升值,最終,積極催動英宗回國,這時他應該有些失望——我只想落個千年好名聲。

沒看過這句,今天仔細看了看他叫啥名字兒,記住了霍建華,說明英宗總有人提起他

(1)英宗土木堡之變咎由自取,其後「扣關」更是有違君道

劉定之(1409年—1469年9月15日)正統元年(1435年)的探花郎,曾任禮部左侍郎。他在寫「土木堡之變」的回憶錄時就說,五十萬大軍乃是「官軍、私屬」。從決定親佂到出征兩天的時間,也就是他帶著後宮、官員們帶著小老婆們匆匆忙忙地就出發了。路上皇帝一路玩兒,王振一路搶。

如此打仗,是合格君主所為嗎?因此,可見為何明朝的精銳部隊為什麼幾萬幾萬地被消滅。戰爭打到這個份兒上您說,瓦剌會忌憚明英宗嗎?之後,英宗讓手下人去「扣關」的行為,更是為人不齒,難道他就想不到,你這樣做會帶入蒙古軍隊嗎?

(2)也先決定放回英宗前的思考

也先抓住英宗後,一方面怕明軍知道皇帝被抓而瘋狂進攻,自己的人馬畢竟不多,所以撤回;一方面也是顧慮後院起火,蒙古各部落間並不團結。更重要的是,他認為抓住了明朝皇帝,那麼,在他眼裡他要什麼就會有什麼,還需要打仗嗎?哪知,最後景帝登基。

也先算盤落空後,又想帶著英宗讓他複位。但最終盤算落空。那麼,也先最想要什麼呢?主要就是「朝貢貿易」,他們需要茶葉、鹽等物資,需要用皮毛、牲畜換取糧食、錢財等物。

(3)于謙力主郕王稱帝,使英宗失去利用價值,面對接他的明朝朝臣,也先說了實話「要他也沒用」

英宗被抓後,多虧于謙等人識出了也先利用英宗「敲詐」好處的心理。

「君王再大大得過社稷」!由此力主朱祁鈺登基。

因為,「儒家忠君思想」的束縛,代宗被迫派人去迎回英宗。面對英宗,使臣李實直接斥責明英宗「昔日任用非人,當引咎自責,謙退避位。」

也先決定放回英宗的時候,是這麼說的:「太上皇帝留在這裡,又做不得我每皇帝,是一個閑人,諸事難用。我還你每,千載之後只圖一個好名兒。」(李實回憶作為使節迎回英宗的回憶錄,個人猜測蒙古人口中的「每」,翻譯過來就是我們的「們」)。


很簡單的幾個道理 一開始捉住朱祁鎮之後 瓦剌想以此要挾明廷 換來豐厚的物資和金錢回報 可沒想到大明朝那麼有骨氣 皇帝被捉了 就另立一個 但是錢和物資你一毛也別想得到 沒辦法 打吧 結果打到北京城下還被打回來了 這時候如果瓦剌將朱祁鎮殺了 那可是冒天下之大不韙 不僅徹徹底底得罪了明廷 更使整個大明自上而下同仇敵愾 以當時瓦剌的實力完全抵抗大明舉全國之力的征討 再一個就是朱祁鎮的個人魅力確實很強 在瓦剌當人質的時候 和瓦剌很多高官貴族都能扯上關係 最後瓦剌實在也是沒辦法了 這麼一個燙手的山芋 換錢換不了 殺又不能殺 倒不如放了還能讓他記住個人情 還能讓大明朝自己窩裡斗 結果正好 英宗回國後代宗處處防範根本沒空和瓦剌打拳擊 後來奪門之變後 英宗復辟 和瓦剌關係趨於平穩 兩國之間也開啟了貿易往來 互通有無。


推薦閱讀:

土木堡之變後,也先為什麼沒有殺掉明英宗?
于謙有再造大明之功,明英宗知道他無罪,為何不顧太后阻擋,一定要殺他?
朱元璋和朱棣在地下見到朱祁鎮和朱由檢分別會是什麼場景?

TAG:明英宗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