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朝之前的朝代都很長,六七百年的都有,秦之後的朝代最長也不過三百年?


夏商周三代,被稱作「先秦時代」。這三個朝代的國祚都比較長,然而自秦朝建立封建大一統王朝之後,歷朝歷代的統治,最長也就三百年左右。

先秦時代,整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都比較低,人口不多,統治結構也沒有後世那麼完整複雜,整個社會的階級矛盾也沒有那麼的強烈。因而可以存在比較長的時間。

跨入封建時代之後,人口增加,統治範圍也越來越大,整個社會經濟與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的同時,也讓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加速加深,最終難以控制而崩潰。

其實先秦時代的夏商周,國祚綿長也並非與後世相同,比如周代,分為西周東周,西周時代後期周天子已經衰落,東周時代更是名存實亡,所以「東周」的存在感非常低。

後世的朝代,比如趙匡胤,比如楊堅等,若是肯做一個大權在握的臣子,卻依舊保留著皇帝的尊榮,普通日本的幕府,那可能中國有不少王朝也能延續相當長時間。


古語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通過研究發現,自秦朝統一天下以來,就沒有一個大統一的王朝持續時間超過三百年,兩宋也是合起來才超過400年,就連最強大的唐朝,也僅僅享國289年,這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要來講講中國王朝的覆滅模式:

第一種:

制度奔潰,就是在體制內的人叛亂或者互相爭鬥導致國家滅亡。比較典型的有:秦朝、兩漢、兩晉、隋朝、唐朝。

第二種:

壽終正寢,王朝延續到一定的時期,民亂四起,軍隊四處鎮壓,儘管國家制度沒有大的問題,但是長此以往,國家消耗嚴重,最終覆亡。這種模式的主要作亂者是體制外的人員,比如明朝,要不是明朝被內部消耗太嚴重,估計滿清沒什麼希望入主中原。

第三種:

外敵入侵,這樣的屬於時運不濟,被人滅掉,比如北宋和南宋。

元朝有點第一種和第二種的綜合因素在內,其實主要原因還是制度太差,清朝的滅亡原因有點特殊,暫不討論。

通過以上的分析,中國朝代滅亡的主要原因,制度奔潰佔據絕大多數,體制內的人員追求自身利益,謀權篡位或者武力衝突導致國力衰微,最終滅亡了。

各朝代是怎樣滅亡的呢?

秦朝主要由於胡亥、趙高亂政,才讓王朝早夭;西漢,皇帝聲色犬馬,不理朝政,被外戚把持,滅亡。

東漢,被宦官和外戚把持政權,最後被軍頭篡權,軍閥割據,相互大戰,東漢滅亡。西晉,八王之亂,國家滅亡,東晉,桓玄/劉裕篡位,國滅。

隋煬帝自大膨脹,翻下很多政策錯誤,導致內部反叛,國滅。唐朝節度使權利太大,國家最後失控。

最後來總結下各朝代滅亡的原因:

第一種,是皇帝自己瞎搞,導致國家完蛋;第二種是權力制衡失敗,各方爭鬥,國家奔潰;第三種是軍力制衡失敗,掌握軍隊的將領叛亂,國家滅亡。

實際上,每個朝代都會在前一朝的基礎進行改良,比如兩漢以後,選拔官員由察舉制改為九品中正制,到了後來又改為科舉制。最高權力中心,也由三公九卿演化為後來的三省六部制。

宋朝開始,文官的地位大大超過武官,在此後的明朝和清朝都沒有出現體制內將領帶兵反叛的問題。

還有就是對皇帝權力的制約,不斷的在進步。在西漢,皇帝要是不理朝政,那就可以導致天下大亂。到了明朝,文官們已經不歡迎皇帝來處理朝政了,就算皇帝自己玩一輩子,朝政也沒有太大的影響。此時皇帝的意志,已經越來越難對抗文官政府的意志,可以說這是逐步的向「虛君共和制」的方向在發展。

綜合來看,古代中國的政治也是在不斷的發展,在前人的基礎上,尋求解決政治制度問題的方案。

因此,兩漢都是200年就滅亡,兩晉和隋處在激變之中,幾十年就完蛋了。唐朝持續了將近300年才滅亡,宋朝是被外敵入侵滅掉的,在中國歷史上的統一王朝中,非常罕見。

儘管每個朝代滅亡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是總的來說,由於制度的進步,朝代的生命力都在不斷增長。中間也由於一些客觀的原因或者外部難以把控的因素,導致滅亡,因而也不能一概而論。


秦大一統之前本質上不叫朝代,而應該叫部落(諸侯)聯盟時期(相對於外族統稱華夏),夏商都是分封部落(諸侯)聯盟,各部落(諸侯)各自為政,聽調不聽宣,中央權力並不大但有威懾力相當於族長,誰不聽族長的,大家群起而攻之,各邦國之間勢力獨立發展形成平衡,商紂王時國力非常大中央開疆拓土有點像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樣子,也有點要破除分封統一集權的樣子,動了太多諸侯的乳酪,但是紂王常年在外征戰耗費了國力,後來國內空虛被周鑽了空子,周(當時是一方諸侯)和其他諸侯關係好,所以周得到了很多諸侯的支持,把中央(商紂王)幹掉了,周得了天下,為了得到更廣范的支持繼續分封諸侯(和漢朝初期分封目的是一樣的),周朝之所以時間長也是因為分封的諸侯數量太多,而且諸侯勢力也不大,各諸侯也暗地擴充自己的地盤(勢力由小到大發展幾百年直至能挑戰中央),西周亡於犬戎(周奸申侯裡應外合有點像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所以烽火戲諸侯實際是假的而是中央被外來侵略差點亡國,有點靖康恥的味道,西周才200多年結束了生命)這樣周中央勢力得到毀滅性打擊(秦開始抓住機會得到分封,秦一統天下的種子在被犬戎佔領的周都附近紮根),中央沒有了威懾力!繼而東周開始就是諸侯攻伐的戲了,形成了春秋五霸(挾天子以令諸侯300年),周中央就是傀儡一樣!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更是周中央無能威信掃地,開始了戰國(250多年),之後秦國逐漸壯大,雖然只統一15年,但秦從獲分封到一統天下用了600多年,秦滅周開始就是秦為天下共主了,所以秦時間並不短,秦朝是第一次大一統開啟新紀元,時間定為15年是說中央統治全國的時間(和平統一的中央集權),後世朝代以此為標準,單要說秦600多年,時間不短,400年的漢朝也是戰亂不斷,只算中央全統時期也就從漢武帝開始時間也不長,之後王莽改制也15年,加上三國前的動亂,但為了好劃分統一稱為漢朝時期(包括西漢東漢),而夏商周統稱為先秦時期,所以後世王朝是因政權更迭而劃分顯的短,但仔細看,王朝更迭除了元清,都是前王朝的權臣(可以看做諸侯)竊國,像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一樣,政權更迭頻繁,800年的周朝是籠統的說顯的實際長(不然說大齊也800年姜子牙時算,大楚800年,大秦700年也是可以的),細分的話周沒統一集權都不能算朝代


夏朝由於歷史記載相當少,只知道黃帝、炎帝蹤跡。殷商記載的比較完整,譬如:建都河南安陽,商湯、武丁,甲骨文等。其中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它記載著占卜、祭祀、天象、戰爭、收成等。在當時中原大地上,大部分是游牧民族,茹毛飲血。歷史記載中,最早進入農耕民族的是周姓古公亶父,由於受到戎、狄部落的侵擾,古公亶父率領全族到達今天陝西岐山,那裡土地肥沃,他們在那裡營房造地,成為了農耕民族。古公亶父的子孫周武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周公旦頒布了周禮,由於周朝是分封制,各個諸侯國都是獨立的,周禮針對諸侯國的貴族的,原因是大部分部落剛剛脫離游牧民族的生活,離不開血緣近親媾和。比如:父與女、兄與妹、母與子。「史記」里就有血緣近的亂倫,齊文姜與親哥亂倫等。庶民因為不識字,對他們沒有什麼約束力,看漢高祖劉邦和陳平在平民的生活時的亂性,就知道當時社會一二了。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朝為了將儒學推廣到庶民中去,就大力將漢文化、漢字、儒學教授給普通老百姓。這樣一來,周禮的儒學更加深入到庶民中去了,不僅有血緣親的不準媾和,連無血緣的親屬也不能有性生活。如:叔嫂、翁媳、母婿等。當時漢民族是周圍胡人最文明的族群。由於,在秦朝以前的朝代是鬆散的民族聚合體,在加上庶民們大部分還是茹毛飲血,沒有半點文化,庶民也沒有能力去奪取天下。因為沒有什麼人會有意識去奪取天下,只有血緣親的諸侯和貴族去謀天下,所以秦以前的朝代會有較長的壽命。


孔子說"富貴傳家,五世而斬;詩書傳家,被澤十世"。不僅歷來是家庭教育的警句名言,更是為帝王皇朝的更迭做了準確預言。這裡詩書可延伸為仁義道德。

堯考察舜,考察了二十八年,才放心傳位於舜,可見當時對作為王者的要求之苛刻,堯舜以德治國的美談至今仍被津津樂道。「聖人為王」理念一直貫穿於中國文化中,無分儒道墨等諸子百家。

商湯以仁義治國,享國祚600年,紂王仁義失而國亡,周文王以仁義起於西岐,武王,周公以仁義傳國,享國祚800年,最終「禮崩樂壞」,諸侯不尊周王室。

自戰國始,各君王完全背離了堯舜以德治國的美德,也摒棄了商湯,文王以來以仁義治國的風範,無不以權智來謀求利益,相互攻訐殺伐,最終被秦國逐一擊破,統一天下。

秦始皇不管什麼仁義道德,有嚴刑竣法就夠了,以為秦朝可延續萬世千秋,結果天怒人怨,二世而亡。秦以後,不論是漢唐,還是宋元明清,開國皇帝總能以前朝之亡而哀之鑒之,寬刑減賦,戴上仁義的帽子,以期國家長治久安,可經不住自己子孫無休止的貪慾,把仁義的帽子丟的乾乾淨淨,最終也如前朝一樣滅亡。

漢宣帝對漢元帝的教誨正反映出明君們對治國的心得——"外儒內法"才不失長治久安之策,即表面尊崇儒家,以仁義治國,內里施展法家,以刑罰為後盾。可惜的是沒幾個職業皇帝能理解祖先的智慧,只好在歷史舞台上唱個一二百年的戲便偃旗息鼓,慘淡收場。


夏朝統治時間:470年,傳16帝;
商朝統治時間:554年,傳31帝;

周朝統治時間:786年,傳38帝;
而秦朝及以後的王朝統治時間確實沒有超過300年的,具體原因後人評說不一,也各有說辭。

不過也有人說,秦朝以後的大一統王朝沒有超過300年的根本原因是:

夏商周是:連鎖加盟股份企業;

秦朝以後:家族直營獨資企業;


古話說得好,時世造英雄,那麼我們先來看看秦朝之前夏商周時期的時世如何。

夏禹時期實行禪讓制,禮樂制度開始形成,基本上就是誰的名聲好,有能力誰當老大,那個時候大家都有當老大的希望,所以夏朝穩定了很久,沒人想著去搶王位。

禹死後啟即位實行王位世襲制,由大家的天下變為一個人的天下,由此開始了朝代的頻繁更迭時代,你想想,本來大家都能當老大,你突然說只有你能當,大家當然不服氣,發生衝突是早晚得事情。

周朝實行分封制,從上到下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禮樂制度基本完備,開啟了周朝幾百年的統治時期。

周后期,諸侯勢力做大,有實力了當然就需要有話語權了,諸侯開始不再聽天子的管轄,禮樂制度開始崩壞,進入了諸侯割據的局面。

秦朝以及後來的朝代,人們的思想越來越不受禮樂制度束縛,並且各方勢力越來越大,所以各個朝代都十分動蕩,做不長久


這個原因是多層次的。

首先我們來說一個最簡單的原因,吃飯的原因,從古至今都是民以食為天,老百姓吃的飽飯,能夠生活下去,鬼才願意造反,一個王朝的前期,剛剛歷經戰亂,人口經濟都處於低谷的狀態下,這時候土地資源被重新分配,人均擁有的土地面積較大,足夠一家人衣食無憂,況且天下剛剛統一,人心思安,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基本不會出現在可以顛覆王朝的百姓們身上。行至王朝中期,人口有了較大的增長,這就導致了人均土地面積的減少,但是仍舊能夠保障一家人的溫飽問題,再加上工商業的復甦為此承擔了部分壓力,就算遇上點天災人禍什麼的,也能夠生活下去,所以老百姓還是不會造反,行至王朝末期,人口較中期的時候又增長了許多,人均擁有的土地面積已經很少了,就算參與手工勞動補貼家用,也只能勉強維持生計,而且一部分沒有手工技能的人已經將土地售賣給了貴族鄉紳了,沒有了土地的他們只能另尋出路了,土地兼并的結果就是窮則越窮,富則更富,貧富差距的拉大直接導致了矛盾的產生,這還不算貪污腐化現象所造成的矛盾,這時候一旦遇上點什麼天災人禍的,土地大面積減產絕收就會導致原本只能勉強維持生計的人活不下去,這時候再有那麼一兩個人的挑撥,於是乎農民起義就爆發了。而為什麼秦之前的王朝就能比後面的王朝多那麼幾百年的壽命呢?這就涉及到了另外一個原因——生產技術

秦之前的周朝其實壽命並沒有想像的那麼誇張,畢竟春秋戰國的時候也算周朝的,雖然名存實亡,但確實如此,夏商周的時候,基本還是青銅時代,生產技術有限,所以資本兼并的速度沒有後來的那麼快,貧富差距拉大的時間就相對延長了,那時候又盛行無為而治,百姓愚昧,也沒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老百姓造反基本都是沒有的,都是貴族鬧事兒,人口較少,醫療效率低下,所以人口增長緩慢,再加上未經開發的土地還有很多,所以人均土地面積不會有較大的波動,吃得飽飯活的下去,就不會有別的心思。

而外族入侵所導致的覆滅夏商周的時候,中原還是青銅時代,外族恐怕連弄出青銅都困難,就更談不上什麼入侵我朝了,再加上地理認知有限,所以基本排除,後來隨著技術的發展,游牧民族相對於農耕民族有了第一個優勢,那就是機動能力,在你也會鐵器技術,我也會鐵器技術的時候,你速度比我快,自然就佔優勢了,所以外族第一次有了威脅中原王朝的能力。

可能還有說的不足的地方,但打字好累,不打了。


秦朝之前的夏商周享國都很長是因為當時經濟水平低,各個部落差不多是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所謂皇權不出京城,各地的諸侯擁有很大的權力,有自己的軍隊、司法、行政,犯不著和天子叫板,天子也沒有多大的權力,所以天子和諸侯關係很疏遠,大家相安無事。

秦朝以後都是大一統,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皇帝的權力空前擴張,人人都盯著這塊肥肉,但凡皇帝昏庸,天下豪強

莫不揭竿而起,所以改朝換代勢在必行。朝代最長也就不過三百年。


如果將西周和東周(春秋戰國)合併計算,則為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共825年,其間,西周於公元前771年因遷都而結束;東周的歷史基本上均處于軍閥割據的狀態,故有東周列國之說。


推薦閱讀:

如果扶蘇主政,蒙恬、李斯不死,秦的歷史又將如何?
如何評價大秦帝國之縱橫?
為何秦朝大將王翦父子在統一六國後便銷聲匿跡?
秦代的餐桌上有什麼?
秦朝是贏姓趙氏,趙國是同宗,為何秦朝國君我們叫姓(贏政),而趙國的叫氏(趙雍)?

TAG:秦朝 | 中國古代史 | 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