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吳鉤究竟是什麼?為什麼在古詩中成為了忠義俠士的象徵?


中國尚武精神符號·吳鉤

吳鉤,是春秋時期流行的一種彎刀,它以青銅鑄成,是冷兵器里的典範,充滿傳奇色彩。二千年來,它被無數文人寫入詩詞篇章,或歌或詠,用以寄託情懷抱負,抒發感情志向!因此早已從一種先秦兵器,演變成一種包含尚武、豪俠、勇猛、奮勇殺敵、忠君報國的一種精神文化符號。

吳鉤似雪,長劍如霜。

考古發掘的吳鉤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多數人對吳鉤的最初認識都來自於李白的這首《俠客行》。

而李賀的《南園十三首·其五》,則把「吳鉤」的精神意象進一步提高並豐富。李白詩中的「吳鉤」如果說是個人英雄主義的豪俠飄逸,及至李賀,則上升了一個高度,不僅體現了家國情懷,更有男人渴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豪邁與征戰沙場一往無前決心。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其實在李賀之前,在王昌齡的《九江口作》詩中,吳鉤就有了「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此類意象。

漭漭江勢闊,雨開潯陽秋。

驛門是高岸,望盡黃蘆洲。

水與五溪合,心期萬里游。

明時無棄才,謫去隨孤舟。

鷙鳥立寒木,丈夫佩吳鉤。

何當報君恩,卻系單于頭。

只不過李賀的詩是使「吳鉤」廣為流傳的最佳詩篇,千年中「吳鉤」一再的在詩詞中被提到並強化為固定的意象。

晚唐溫庭筠有「志氣已曾明漢節,功名猶自滯吳鉤」,辛棄疾有「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英雄壯志難酬的感慨。

青年時代的李鴻章曾經寫下「丈夫只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 三千里外覓封侯」。

近代女烈士秋瑾則在風雲激蕩中吟成了「時局如斯危已甚,閨裝願爾換吳鉤」的時代強音。

可見,「吳鉤」到今天,不僅是壯志雄心、渴望建功立業的象徵,也帶著一種悲愴的體悟,就像一個心懷家國,熱血豪情的壯志男兒,在時局困頓、國家興亡之際,發出的一種壯士宣言。



吳鉤詩詞鑒賞

1、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五》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在群星璀璨的唐詩王國中,李賀無疑像一顆劇烈燃燒的隕石劃破盛唐的天空,雖然他的一生只有短暫的27年,但千百年來,這位被譽為「詩鬼」的天才。


2、李白·《俠客行》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3、辛棄疾·《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4、李鴻章·《赴試途中有感》

丈夫只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

一萬年來誰著史?八千里外覓封侯。

定將捷足隨途驥,那有閑情逐水鷗!

笑指瀘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5、高啟·《送劉將軍》

朔風吹沙復吹雪,笑解吳鉤初欲別。

酒酣擊築和悲歌,將軍出關車騎多。


6、元好問·《望歸吟》

塞雲一抹平如截,塞草離離卧榆葉。

長城窟深戰骨寒,萬古牛羊飲冤血。

少年錦帶佩吳鉤,獨騎匹馬覓封侯。

去時只道從軍樂,不道關山空白頭。

北風吹沙雜飛雪,弓弦有聲凍欲折。

寒衣昨夜洛陽來,腸斷空閨搗秋月。

年年歲歲望還家,此日歸期轉未涯。

誰與南州問消息,幾時重拜李輕車?


作為歷史愛好者,嘗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唐代詩鬼李賀曾有詩云:「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李賀手無縛雞之力,才氣逼人,卻因為父親的名字犯了皇帝的忌諱,而被終生禁止參加科舉考試。李賀雖是書生,詩歌中蘊含的霸氣和豪氣卻氣沖斗牛,彷彿每一首詩都是在用生命去寫作,結果英年早逝。

李賀的這首詩中提到了「吳鉤」這種古代武器,加上詩人的聯想,讓吳鉤成了一件所向披靡、無堅不摧的利器,在孫皓暉所著的《大秦帝國》中,更是對吳鉤有過詳盡的描寫,讓人眼花繚亂,吳鉤又與高強的武功聯繫在了一起。不過,這也是小說家的一己之言,僅供參考。那麼,如果嚴格的按照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去考證,吳鉤到底是一種什麼神秘武器呢?就讓我們綜合一下相關研究資料,做一個梳理。

【吳鉤的傳說充滿了殺戮和血腥】

據說吳鉤這個名字起源於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代的吳國,這與吳王闔閭喜歡收藏名家寶劍有關,所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上行必下效,吳王愛寶器,能工巧匠們為了製造利刃就無所不用其極,甚至殺死親子,用來祭刀,可謂人倫喪盡,畜生不如。比如半史料、半小說性質的《吳越春秋》就有如下記載:

金者,銅也;鉤者,曲也。通過名字可知,吳鉤是一種彎曲的兵器,造工精良,其知名度與幹將莫邪兩把寶劍相同。

【吳鉤其實很普通,只是被後世神化了】

根據學者沈融的考證,吳鉤只不過是春秋戰國時代鉤型兵器的一種,形體彎曲,具有鳥嘴狀的尖鋒,屬於殺人利器。吳鉤並非起源於吳國,而是揚名於吳國,這種鉤型武器的使用年限,上至春秋楚莊王時期,下至西漢宣帝時代,範圍分布很廣。吳鉤是一種格鬥性兵器,屬於當時軍隊的常規裝備,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吳鉤的地位逐級下降,也來越不被人重視。吳鉤的衰落消亡與戰車的興衰密切相關,據考證,吳鉤是一種類似方天畫戟的兵器,但是與之還是有區別。

【吳鉤的真面目到底是什麼?】

觀點之一:吳鉤其實就是古代的「吳戈」。關於吳鉤形態的種種描述,都與「戈」極為相似,大量的文獻資料也支持這種觀點。

觀點之二:吳鉤也是一種短兵器「手鉤」。這種手鉤是從長戈演化而來的,適合於短兵作戰,後來這種武器演化成「秦鉤」,有考古實物。


吳鉤意思是刀刃是曲線形狀的吳國刀,相傳是春秋時期吳王下令鑄造的。

關於吳鉤還有一個小小的傳說。傳說春秋時期吳國大王闔閭下令讓吳國的工匠們制鉤,若是有人能製作出鋒利的好鉤便賞賜黃金百兩,當時吳國的能工巧匠紛紛出動,精心製作後將鉤呈給吳王。其中有一個工匠非常貪財,為了能夠得到吳王的賞賜那個工匠將自己的兩個兒子吳鴻、扈稽殺害,將他們的鮮血塗抹在制鉤的材料上,最後製成兩把鋒利無比的好鉤。

這個工匠帶著沾染了自己兒子鮮血的鉤向吳王求賞,當時吳王已經得到了許多工匠製作的鉤,便問那個工匠:你的鉤和別人的鉤看上去模樣差不多,可只有你來求賞,難道你的鉤有什麼特別之處嗎?於是那工匠便將他把自己的兩個孩子殺害將他們的鮮血塗在鉤上的事情告訴吳王,吳王還是不大相信,便把這兩把鉤混入其他鉤中讓那工匠找出自己製作的兩把鉤。那工匠看這麼多相似的鉤便急中生智大叫自己兩個兒子的名字,話音剛落從那一堆鉤里飛出了兩把鉤到那工匠的胸前,吳王看後大為讚歎,便將黃金賞賜給了那工匠,從此這兩把鉤吳王也隨身佩戴。

在後世吳鴻和扈稽也被代指為吳鉤,例如李白的《結客少年場行》中寫道的珠袍曳錦帶,匕首插吳鴻。吳鉤的這則故事出自《吳越春秋·闔閭內傳》,不過卻是有些神話色彩了,大家且當傳說聽聽罷。

其實吳鉤就是曲形的刀,曲刀歷史悠久,在青銅器時期出現,多用於南方。因中國南方山嶽連綿,江河湖泊眾多,多水戰,所以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之下曲刀成了他們近身作戰的一個理想武器,順便還可以把它當做採伐和穿上作業的工具。

到了唐宋這種曲刀盛行,最初的吳鉤千百年輾轉肯定沒有被流傳下來,於是人們便仿製原先的吳鉤又製作出了許多這樣的曲刀,便送了這曲刀一個雅稱「吳鉤」。

吳鉤鋒利無比,充滿傳奇色彩,慢慢地演變成了馳騁疆場,精忠報國的一種精神象徵,在古代也有許多詩人將吳鉤寫入詩篇,例如:李賀的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杜甫的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李白的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等等。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這兩句詩出自李賀《南園》十三首中的一首,後兩句是「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詩中的吳鉤,文學意義來講,指鋒利的刀劍。單講吳鉤,得先說說鉤。

鉤是一種刃部向內,用於近戰鉤殺敵人的白刃格鬥兵器。據歷代兵書記載,鉤大致可以分為三類:飛鉤、短柄鉤、長柄鉤。

飛鉤不用多說,扔出去或者射出去的鉤。短柄鉤是從刀劍演化而來的。《漢書·甘延壽傳》註:「鉤亦兵器,似劍而曲。」《墨子》、《六韜》則記載戰國時城防戰和坑道戰中曾大量使用短柄鉤鉤敵。後來為了提高殺傷力,又出現了刀狀的鉤。長柄鉤則是從戈、鐮演變來的,柄可長達一丈五尺,主要用於城池攻守戰。

吳鉤,顧名思義,當是吳地產的鉤。《吳越春秋·闔閭內傳》:「闔閭即寶莫耶,復命於國中作金鉤,令曰:『能為善鉤者,賞之百金。』吳作鉤者甚眾。」 吳鉤這二字大概就源於此。百度上更進一步解釋為吳地(今蘇州一帶)所造的一種彎形的刀。究竟是刀還是劍,顧哥手頭資料有限,無法究竟。記得《封神演義》中木吒使的是吳鉤劍,小說中也好像也沒有叫吳鉤刀的兵器。其實,鑽是刀是劍的牛角尖完全用不著。當吳鉤進入文學作品後,就成為利刃的代名詞,李賀南園詩外,杜甫有「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之句,當然還有武俠愛好者無人不知的李白《俠客行》——「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若因李白詩出現在《俠客行》中而以為「吳鉤在古詩中成為了忠義俠士的象徵」,就太狹隘,而且偏差了許多。吳鉤不僅是遊俠、豪傑、好男兒的標配兵器,更是男子漢大丈夫效力疆場,以身許國,為國立功的一種精神符號。


吳鉤相傳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闔閭下令鑄造的一種刀刃為曲線形的青銅刀,其製作者為中國傳說中兵器大師之一莫邪。《吳越春秋·闔閭內傳》當中說,「闔閭即寶莫耶,復命於國中作金鉤,令曰:『能為善鉤者,賞之百金。』」這裡的金鉤就是吳鉤。吳鉤全身由刀首、刀身、護手(格)和刀柄所構成。

中國南方山嶽江河湖泊眾多,受地理條件制約,山地戰和水戰較多,空間狹小地帶多,長兵器固然重要,但相對短且迴旋餘地大的兵器更能發揮。吳鉤刀身呈曲翹狀,刀刃呈曲線狀,非常適合劈砍。這應該是吳鉤能夠盛行於南方的重要原因。

吳鉤因其形制似劍而曲,是冷兵器時代近距離格鬥理想兵器,成為曲刀的重要典範。唐朝時期中國國力空前,開疆拓土萬里,曲刀非常流行,文人墨客賦予其馳騁疆場,勵志報國的精神內涵。忠國家之事,全國家之義才是他們的追求。李杜詩篇傳千古,李白和杜甫這兩位大詩人都寫吳鉤。杜甫的《後出塞》當中曾寫男兒義氣:「男兒生世間,及壯當封侯。戰伐有功業,焉能守舊丘。召募赴薊門,軍動不可留。千金買馬鞭,百金裝刀頭。閭里送我行,親戚擁道周。斑白居上列,酒酣進庶羞。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李白的《俠客行》更為世人所熟悉,現摘其中一段:「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詩人李賀有千古名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唐代詩人們的這種氣象很難再為後世文人所有。宋朝時中國為北方少數民族的強大力量所壓制,國家版圖縮小,氣勢也大不如前。看看金庸小說裡面寫的宋朝朝廷,就感覺像個草台班子,洪七公等民間人士動不動跑到御廚吃喝——你不要說洪七公是例外,在封建時代,國家真正強大的時候,不應該萬民歸心,所有能人異士為國家所用么?你看看人家李賀寫的是,好男兒應當為國家開疆拓土五十州,凌煙閣上封侯才是正理,到了宋朝忠義俠士想要報國都無門了。當然,放在當時整個世界大歷史當中去看,宋朝也沒有想像的那麼弱。蒙古騎兵橫掃歐洲才用了多長時間?在游牧民族最為強大的的時候,宋朝抵禦契丹、蒙古和女真等超過百年時光,中國人覺得國家太弱,卻為歐亞大陸其他民族所艷羨。但不管怎麼說,宋朝大體上是屬於守勢,這個毋庸諱言,所以一心想要打回北方的辛棄疾一腔報國熱血只能化作詩行:「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滿朝文武偏安江南,只把杭州當汴州,又有幾個能體會忠義之士的心情呢。


中國古刀類型很多,大概有幾百種。我們熟知名稱的除了「吳鉤」之外,還有唐刀、環首刀、蝴蝶雙刀、九環刀、朴刀、太極刀、子母刀、雲頭刀、斬馬刀、儀刀、蜀刀、連環刀、狼牙刀、戒刀、鉤刀、鬼頭刀、掇刀、割刀、猨刀、雁翅刀等等,不一而足。

用「吳鉤」代指兵器,是因為在春秋時期「吳鉤」的名氣很大。《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記載:「闔閭即寶莫耶,復命於國中作金鉤,令曰:『能為善鉤者,賞之百金。』吳作鉤者甚眾。」

這裡的「吳鉤」,是一種彎刀或曲刀,適合劈砍。彎刀由刀首、刀身、護手(格)和刀柄所構成。單側有刃,呈曲線狀。刀刃使用經過硬化處理的優質銅,刀背部分用韌性好的金屬製成。

曲刀在中國的鼎盛是在唐代以後。當時一些唐朝的文人賦予曲刀一個雅稱,稱之為「吳鉤」。丈夫腰配吳鉤、行俠仗義,是一種行俠和英雄氣概的表現,文人對此很推崇。誰寫詩不吟詠幾句吳鉤,那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詩人。

翻檢唐詩,涉及「吳鉤」的句子很多,我們來看上幾首:

李益《邊思》:「腰懸錦帶佩吳鉤,走馬曾防玉塞秋。莫笑關西將家子,只將詩思入涼州。」

李賀《南園十三首》:「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盧殷《長安親故》:「楚蘭不佩佩吳鉤,帶酒城頭別舊遊。年事已多筋力在,試將弓箭到并州。」

鄭錫《邯鄲少年行》:「家住叢台近,門前漳水流。喚人呈楚舞,借客試吳鉤。見說秦兵至,甘心赴國讎。」

王昌齡《九江口作》:「鷙鳥立寒木,丈夫佩吳鉤。何當報君恩,卻系單于頭。」

杜甫《重送劉十弟判官》:「經過辨豐劍,意氣逐吳鉤。垂翅徒衰老,先鞭不滯留。」

李白《俠客行》:「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王維《燕支行》:「麒麒錦帶佩吳鉤,颯沓青驪躍紫騮。拔劍已斷天驕臂,歸鞍共飲月支頭。」

韋應物《寇季膺古刀歌》:「高山成谷蒼海填,英豪埋沒誰所捐。吳鉤斷馬不知處,幾度煙塵今獨全。」


所謂「吳鉤」,意思是指刀刃為曲線形的吳國刀。這種刀刃呈曲線狀的曲刀,是春秋時代由吳王(相傳為闔閭)下令製造的。因其鋒利無比,所以留下這個美稱。

在唐代復興起來的曲刀,到了宋朝就更加流行了。在宋代《武經總要》中,已經看不到直刀的圖樣,但是仍完整地保留著手刀這一曲刀的流派圖形。雖然當時的軍隊也裝備有直刀,但是,從《武經總要》的記述來看,曲刀的裝備率仍占明顯優勢。由於宋朝的法律沒有把這種曲刀列為民間禁用的兵器,所以,不僅軍隊,就是在民間也極為普遍。

因為其中國南方山嶽連綿,植物繁茂,還有很多適於艦船水戰的江河湖泊,在這種地理環境下,曲刀當然就成了用於白刃格鬥近戰的最理想兵器。南方對於吳鉤的保留更多,就是在現今的中國、泰、苗、西瓦等少數民族還沿用著本民族獨自式樣的曲刀。

而吳鉤作為軍隊的一種象徵,而軍隊就是為了報效國家的存在,保衛祖國,拓展邊疆,將士們用手中的吳鉤,奉獻著自己的生命,所以在後來的文人騷客中,往往將吳鉤寓意為忠義,被廣為流傳。

下面列舉幾首名家古詩:

李賀的《南園》: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杜甫的《後出塞五首》:男兒生世間,及壯當封侯。戰伐有功業,焉能守舊丘?召募赴薊門,軍動不可留。千金買馬鞍,百金裝刀頭。閭里送我行,親戚擁道周。斑白居上列,酒酣進庶羞。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

李白的《俠客行》: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煊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閤下,白首太玄經。

辛棄疾的《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這是李賀先生的一首詩,其實聯繫詩句就可以大致猜想出吳鉤是什麼,男兒帶的,打仗用的,那肯定是武器了!其實吳鉤本意就是春秋吳國所產的一種彎刀,後來人就拿它借指寶刀!

吳鉤是俠義的代表,這個我就不太了解了!


先謝謝大家欣賞!吳鉤是古時一種武器,文人逐漸把它神情化;化作一種文攻武威的心志情感;有詩為證:《七言·江湖游》

離華三尺驚天友,不下凡程喜多愁。

吳鉤軍旅西塞外,我度湖光野人優。

詩詞大意:

離天地繁華有三尺遠,驚動上天神仙朋友。

我不退出凡間征程,去多多了解百姓憂愁。

男兒有兵器,可以隨軍出塞忠勇保衛邊疆。

我也遠遊湖海,體現當年野外軍人的優秀。




我真不熟悉十八般武器都是什麼,您問到的「吳鉤」,我僅想到早年小學語文課本中講到闖王李自成青少年時代為大戶當僱工時,拿鐮刀跨禾壟鏟地之事,在他稱王忘本為遮「丑」殺同鄉時,另一同鄉怕掉頭把持鐮割地炫稱:「大王曾記否,當年騎著青鬃馬,手使鉤鐮槍,打到罐州城……」其中這鉤是否是吳鉤?是戰鬥武器之一,也不知這「吳」是吳地還是吳國。我不想搜度娘,那裡有現成答案,僅憑自知多少猜多少,不懼見笑,貴在參予是不是?


推薦閱讀:

都知道雍正皇帝很殘暴!為何雍正和皇十三子胤祥為何感情那麼深厚?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強國,為何被餓死?
中國對蒙古報以善意,為什麼蒙古卻依然處處跟中國作對?
雍正為何一生不進避暑山莊?
中國史教材為什麼說是袁世凱殺了宋教仁?

TAG:文化 | 古詩 | 歷史 | 考古 | 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