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朝夏在前,那麼夏朝之前是一片怎樣的天地?


中國的殷商社會以前,是我們傳統所謂的「夏」朝。那麼夏朝以前是什麼時代?有一種傳統的說法是堯舜,堯舜之前是黃帝,黃帝之前還有伏羲氏,神農氏等。

但是,由於夏朝文字對其記載不是很確切,還由於我們對中國國家歷史發展的了解也不是很確切,所以,暫時還不是太清楚夏朝的國家大小和統治時間的。那麼,堯舜,黃帝這些時代的具體情況也就不是很清楚了,這應該是非常合理的一個歷史邏輯。

不過,商朝之前的「夏朝」一定是一個帝王國家形態的社會了,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而且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也是說得過去的。但是這個朝代存在了多少年,統治著多少人民和部落,好像還不是很清楚。

但是,我們根據商朝已經在使用文字的情況來推測,關於夏朝,即使是傳說,那也是很可靠的傳說。


我們不能把所有的「傳說」都認為是不可靠的歷史,這不符合歷史發展的邏輯。因為,文字發明和使用之前,人類的歷史主要是口頭語言來體現的,你不能說口頭語言沒有一句是真的吧?所以,對於有文字記錄的商朝,特別是周朝來說,當時還存在大量的口頭語言記錄下來的歷史,這些歷史,關於遠古的例如黃帝,伏羲應該說傳說的成分很大,但是對於夏朝的「傳說」真實的成分應該是相當大的。因為,距離現實越近,那些口頭語言記錄下來的「傳說」成分中,被遺失和被誇張的成分也就越小。所以,對《史記-夏本紀》我們還是不要全盤否定。

而現在我們大量的考古,例如仰韶文化,廟底溝文化,馬家窯文化,大地灣文化,都無法與夏朝有具體的接軌。

不過。夏朝之前,肯定是沒有統一的國家和王制的社會形態。頂多是一種邦聯的性質。因為在長期的族群相處與衝突發展中,族群與族群的合作遠遠大於分裂和鬥爭,這也是在堯舜集團族長領袖的號召下,能夠取得大禹治水成功的客觀基礎。儘管大禹治水的故事傳說的成分很大,但是你不能說沒有歷史上的大禹治水這樣的事實。

關於族群,其實很多也是有血緣關係的,加上婚姻的互通,族群之間尋找合作和統一的基礎也是非常成熟的。例如,黃帝和炎帝的大戰,最後還是和談了。這樣的族群社會衝突模式,應該不是唯一的。

此外,我們大家都知道,「國」在漢代都存在。而在商朝之前,更是千國林立的一番情形。

所謂的「國」就是以城池為標誌的一個共同族群罷了。所以,戰國時期的著作《大學》裡面的「治國平天下」的「治國」,實際就是在一個池城以內行政管理,而「平天下」的「天下」才是真正的「國」而且,很可能也是戰國時期的「國」,而不是秦始皇以後的國。

這麼說來,夏朝的「國」可能頂多就是幾個大部落的統一,而且,還沒有實現所謂的全部落的統一,也就是說,夏朝距離當時所知之部落,並沒有全部統一。但是商朝比夏朝的擁有國要多,周朝就更多了。所以,中國歷史上所謂的「國號」都是以部落首領的發祥地為名稱的,可能不少都是後人那樣稱呼他們。

例如夏朝,應該不是夏朝君主的國號,而是後人根據夏朝國君在夏這個地方才這樣稱呼他們,商朝,周朝都是如此。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國號,大概只有元明清三個朝代,不是按照帝王首領發祥地來取國號的,其他毫無例外的都是以帝王發祥地為國號的,就以這樣的文化承傳來說,夏朝也是存在的,只是這個時代不是多麼強大,有可能商朝的商這個部落,當時都不會是夏朝統一下的一個國。


整個華夏文明建立在仰韶文化的基礎上,在逐漸吸收和融合了北方的紅山文化、東邊的大汶口文化、西邊的馬家窯文化等,形成了夏商周之前的中原文化。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發現了仰韶文化,當時中國的史學家和學者都盲目相信西方的華夏文明起源於西方的言論,不承認殷商文明,崇洋之風盛行,甚至到了魯迅、胡適等一幫人要廢掉漢字的地步,當時中國文人的自卑可見一斑。

直到安特生以及建國後考古工作者考察出來仰韶文化是獨立性的,並非通過中亞、河西走廊進入中國,才堵住了西方學者和中國文人的悠悠之口,徹底否定了中華文化西來說。

仰韶文化遺存以黃河中游為中心,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湖北的西北部,西到甘肅、青海接壤地帶,東至河南東部,上下2000年,縱橫數千里。仰韶文化是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中國版圖上涌動的漫漫洪流,展現了我國由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的社會結構、經濟形態和文化成就。

從1954年發現的西安半坡遺址和1956年發現的廟底溝遺址發掘的彩陶可以看出,這兩處遺址極具仰韶文化特點。從2002年啟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以來,考古工作者不斷從紅山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大西文化等文化遺址發現大量的仰韶文化特徵的彩陶,這充分說明了仰韶文化的輻射性擴張,說明了五千年前各地文化在不斷的向仰韶文化靠攏和融合。

以上考古成果充分證明了7000年前起源的仰韶文化在不斷的與周圍文化融合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中華文明起源的母體---中原文化。並在以仰韶文化部落文明的基礎上發展成了夏商周的國家形式。

在夏商周之前,是華夏先民文化的大融合時期,是仰韶文化長大發展時期,在這個時期,湧現出了炎黃堯舜禹等偉大的先賢。可以說,仰韶文化是我們華夏民族的起點,是她,孕育出了五千年的泱泱中華文明。


眾所周知,夏朝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自己的兒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那麼,夏朝之前的歷史是咋樣的呢?你知道中國在夏朝之前的歷史嗎?

網路配圖

  相傳堯、舜、禹時,部落聯盟內採用「禪讓」的方式「選賢與能」,推舉聯盟的共主。如堯老時,把「王」位禪讓給了賢能的舜。

  舜把王位禪讓給禹,禹在塗山召集部落會盟,再次征討三苗。據《左傳》記載「執玉帛者萬國」參加了塗山會盟,可見夏部落的號召力。有一次在會稽(浙江紹興)部落會盟時,防風氏首領因遲到而被禹處死。古文獻中亦記載禹以諸侯部落路途的遠近來分別納貢約多少,可見夏氏族對其周邊部落經濟上的控制。

  所以,中國在夏朝之前的歷史是堯舜時期,傳說的時代:三皇五帝。華夏文明形成於黃河流域中原地區,早期的歷史,口口相傳。神話中有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的說法。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是夏朝以前數千年傑出首領的代表,具體而言有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三皇是燧人、伏羲、神農以及女媧、祝融中的三人,五帝一般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自三皇至五帝,歷年無確數,最少當不下數千年。

我們一般用遠古來稱呼堯舜以前的歷史,遠古是指夏朝以前漫長的社會。那時候,社會生產十分低下,人類進步非常緩慢,經歷了距今有170萬年前到4000多年前的漫長時期。遠古時期,沒有文字記載,全靠神話傳說和世代流傳下來的。

網路配圖

  經炎黃華夏之「人文初祖」再到堯,舜,禹時期,當時部落合盟,他們是由參加聯盟的各氏族部落酋長的推薦,挑選舜當繼承人。我們的祖先當時還處在沒有階級的原始社會後期,做酋長的並沒有將職位和權力當成自己的特權。

  《尚書》、《史記》都從黃帝時代開始記載了。距今約5000年,屬於龍山文化時期。 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是最早的有明確紀年的開始。據現今整理出來的傳說,黃帝原系炎帝部落的一個分支的首領,強大之後在阪泉之戰中擊敗炎帝,成為新部落聯盟首領,之後又與東南方的蚩尤部落發生衝突,在涿鹿之戰中徹底擊敗對手,樹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後來黃帝的孫子顓頊和玄孫帝嚳繼續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

  帝嚳的兒子堯繼位,他是一名賢君,創立了禪讓制,傳位給了舜。在舜時期,洪水泛濫,鯀採用堵塞的方法,結果洪水更厲害了,鯀被處決,他的兒子禹採用疏導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舉為首領。禹在晚年時,曾想仿效堯舜,找一個賢能的人做自己的繼承人,但沒有成功。禹之子啟宣稱,天下是他父親打下來的,理應由子孫繼承。他用武力除去了反對他的所有人,公開宣布自己做了夏王朝的第二代國君,確定了奴隸社會國家。但據《史記》及香港中學課本所述,啟是被推舉為領袖建立了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

當然也有另一種說法

夏朝之前的朝代是虞朝。這裡所謂的虞朝就是指史書上記載的有虞氏、虞舜,指的就是舜帝姚重華。姚重華字為有虞氏,氏族公社的一個部落。為什麼名字叫「重華」?傳說舜的眼睛是雙瞳仁,故為「重」。「華」字可能為華夏族的華族之意。據運城學者王雪樵前幾年《運城報》專文,「華夏」二字追根溯源到夏縣的「夏」,河津華谷的「華」。這兩個地方是中國華夏民族的發源地。王樹民同志的論文認為,我國古代歷史上,世人通稱夏、商、周三代。

某些古籍卻稱虞、夏、商、周四代。夏代以前,明確稱道的政治事迹,只有堯、舜、禹相禪讓一事,並說舜在位50年。而夏商周各傳位數百年,稱帝王名號都在10人以上者。

有虞氏作為一個朝代而言,似乎十分勉強。但《韓非子?顯學》說「虞夏二千餘年」,按照這種說法,有虞氏絕非只有一代五十年。現今的史書上說「夏王朝統治了四百多年」去年在中央電視台看到歷史學家斷代史的最新研究成果,確定夏為471年,據此虞朝當是1520多年。王樹民同志考證《國語》、《左傳》、《史記》及《五帝德》、《帝系姓》等著作,可以列為有虞氏的世系15個名號,也就是說虞朝傳位有15個帝王(幕、窮蟬、敬康、句芒、蟲喬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戲、虞閼父、胡公滿等)。既然有虞氏的姓氏可以考定,其歷史地位不難得出正確的結論。

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而真正有文字記載的並沒有那麼多,商代到現在,也就是四千年左右,這裡所說的五千年是指從文字記載得知的從炎帝和黃帝誕生時開始計算,也可以說炎帝和黃帝也是夏朝時候的人,而且還是開國皇帝。甲骨文是在距今大約四千年時期出現,而考古學家考證的那些刻在石壁上的文字卻比甲骨文要早最少兩千年時間,兩千加四千,那麼也就是說,在六千年以前中國就已經有文字了,但是夏朝到現在才五千年的時間,那麼還有一千多年,又是什麼朝代呢?

有虞氏是上古時代的一個古國,也是夏以前的一個獨立的朝代名。夏以前的朝代是虞,春秋時人還言之鑿鑿。不幸的是春秋以後文獻散失,有關虞代的史料大量湮沒;戰國以後文獻中所述的虞史傳說又大半經過了諸子的加工改造,可信性大大下降。近代辨偽思潮興起以後,古史辨派的學者們索性從信史中將虞代一筆勾銷,將夏以前的古史一古腦兒歸於「神話傳說時代」。

現在通行的大中學校歷史教科書以夏朝的建立作為中國階級社會的開端,不但使虞非朝代說的影響空前擴大,而且促成了虞非朝代說與虞屬原始社會說的合一。這樣一來,我們在探討中國階級社會的開端時就不得不回頭對虞非朝代說的論據重新作一番驗證了。

「夏商周」和「虞夏商」兩個不同的「三代」概念。最明顯的例子是《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所證史墨的話:「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三後之姓,於今為庶,主所知也」。『後」君也,天子也「庶」者,天子之異姓也。「於今為庶」者,謂此三後在周以前都曾貴為天子而其姓為嫡,今日卻早已隨著天子地位的喪失而淪為庶姓了。春秋時姬姓仍為嫡姓,「於今為庶」的三後非虞夏商三代而何?「三後」中夏商二代均為獨立朝代,何以虞代必須例外?不僅如此,由於虞為朝代與夏商無別,所以西周建國後還對其後裔優予禮遇,「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陳與宋、杞合稱「三恪」同受周人的客禮待遇,正是虞、夏、商三王歷史地位相埒的確證,可知虞夏商的三代概念早在西周初年就已形成。如若不然,周人何以不按後期儒家所謂周世「尊賢不過二代」的說法將陳排除在外而只備杞、宋二恪?又何以不將封於祝的黃帝之後和封於薊的堯後一併增入而合稱「五恪」?

最近在良渚發掘出京畿規模的古城了,其土齡在夏商周之上,先人早有記載:《周書》而上是《商書》,《商書》而上是《夏書》,《夏書》而上,赫然便是《虞書》。良渚就是虞朝都城!而且當時良渚文化的波及範圍,談不上小國寡民目前發現良渚文化的地方有浙江 江蘇 安徽 江西範圍也有30萬以上公里。


周朝君主自稱天子,除了分封的72國之外,還有眾多的自立自治國家和部落,比如東夷集團,百越集團等等。有效的統治區域亦不過是以中原為核心的大約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商朝自稱商方,或者大邦商。統治地位和權威比周朝還要不如。但是仔細讀史料的話,會發現,商朝雖然也分封,但是和周朝的分封制是有區別的,尤其是到了晚期,開始了迅猛擴展,想要把更多的土地直接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並因此而亡國。從這方面來說,商朝在某些方面的前進發展,比周朝是要優秀的,有超前的意識。奈何當時方國計以數千,商朝自己的勢力雖然強大,但也受限於生產力和人口的稀少,並未完成這一偉大的事業。

【龍山文化復原圖】

既然商朝總體上來說,不如周朝。那麼順著時間發展下來的夏商周三代,夏朝就必然連商朝都不如了。這不是我們某些人的臆想,而是考古挖掘的證實結果。至今還沒有發現夏朝的古城遺迹,至於二里頭遺址是否屬於夏朝的都城,一直都是存疑的。就算是,如果都城規模都那麼小,也可見夏朝的「弱小」了。頂多是一個較大的部落,是否具有中原方國、部落群族的共主都是值得商榷的。

而且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從來就沒有出現過關於夏朝的記載,成湯滅夏更是無從說起,唯一和夏朝有關的大概是甲骨文里的那個禹字了。但並不足以夏朝是商朝前年的朝代。

【河姆渡文化復原圖】

既然夏朝都這麼糟糕,那麼我們就可以想見,夏商周之前的唐、虞二朝了。春秋戰國人說,三代之前,萬國林立。可見是多麼的渙散。所謂三皇五帝,最多只能是較大部落的首領,而且他們並非出自炎黃後代,而是分屬不同的方國和部落群族。

商周二朝的分封都十分有限,叫我們怎麼去相信三皇五帝時期,能夠出現中央政權,並且大舉分封的事情呢。那些都不過是後世的人的幻想,尤其是儒家一派的構幻。

【原始人生活復原圖】

從考古學上來說,出現在黃河下游的龍山文化,大概在4000——4500年前。東南地區的河姆渡文化大約在5000-3000年前。其出現的時代,和傳說中夏朝時期,是有很大重合年代的。那是新石器文化時期,考古出來的東西都還達不到很高的文明形態。

再從基因學上來說,中國人的單倍群標記是O系,O1a(原O1)、O2b(原O2),O2(原O3),都是在一萬多年前和數千年前進入中國並在中國大規模擴散的。

【新石器時代,製作陶器的人】

綜合一下考古和基因學,一看,不得了了。哪有什麼三皇五帝(也是那幾個人真的存在,但並非是傳說演繹後那麼牛哄哄的人物)。在夏朝之前,乃至夏朝時期,中國歷史都是上古時期,原始人時期。說萬國林立,恐怕都太誇大其詞了,說是千部(落)林立還更加符合實情一些。

因此,問主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夏朝以前,中國處於新石器時期,住的都是原始人,文明剛開始萌芽,打獵的打獵,馴化動物的馴化動物,栽培農作物的馴化農作物……當然了,可能某些進步的部落已經開始朝著「國家」形態演進了。

用中國的語境,再概括一句:「那是洪荒時代。」


夏朝之前,怎麼樣的天地呢?那時候沒有重工業污染,沒有核武器威脅,人們和平共處,天是那麼藍,水是那麼清,烤肉是那麼的美味,果子是那麼的多汁,每個人的分工是那麼的明確,沒有貧富差距……

每年人們跟著食草動物的腳步遷移,冬天來臨的時候,會儲備好食物,夏季到來的時候,男人們會找到一個土肥草美的地方狩獵,女人們會外出採集水果野菜,老人們會留在住所製作工具,修理工具,孩子們圍在老人們周圍人或者幫幫忙,或者玩耍,同時,聽著老人們訴說年輕時的故事和一生的生存經驗……

可是有一天,男人們狩獵回來發現原本儲存過冬的食物都沒有了,現場一片狼藉,工具散落一地,老人們倒在血泊里,孩子們全都不見了,出去採集的女人們回來後,看到如此場面也嚇的不輕。他們的小部落被洗劫了,沒有了過冬的食物,這些倖存的人也活不久的……

入夜,男人們聚在一起開始研究接下來怎麼辦,女人們則哭泣著磨著石斧,磨著石制矛頭……

夜深了……男人們出發了,目的地就是離他們最近的小部落……

近了,已經看到了零散的火光……

就這樣,男人們殺進了這個小部落,有心算無心之下,很快就結束了戰鬥……這次男人們不僅收穫了過冬的糧食,還搶到了不少孩子和女人……這比狩獵來的快多了,危險性也低。

日子還在繼續,嘗到了甜頭的男人們,把附近的小部落通通洗劫一空……搶到了人口,食物,逐漸成了一個大型部落……

這種吞併在其他地方也時常發生……

最後終於到了幾個大部落的交鋒了,幾次交戰誰也奈何不了誰,怎麼辦?同盟就在這時候形成了,不打了,大家做朋友,互通有無,我這果子吃不完,別客氣,給你們了,把你們上次搶來的肉乾給我們一些就行……交易就這麼簡單的完成了……

這一天,兩個部落首領又開始喝酒擼串吹牛逼了。沒錯,他們就是黃帝和炎帝。炎帝先倒苦水了,說蚩尤欺負他小弟共工,給他小弟打的嗷嗷跑,黃帝一拍炎帝的肩膀,老哥給你出頭……然後黃帝和蚩尤真的掐起來了……最後蚩尤失敗了,被砍了腦袋……

三個最強大的部落剩下炎帝和黃帝兩個了,炎帝開始玩路子,要當老大,但是下面小弟都想讓黃帝當大佬,支持黃帝的和支持炎帝的兩伙人又掐起來了……

眾望所歸,黃帝統一了所有部落,成立了華夏部落組織聯盟委員會……這是最早的一次統一,也是華夏文明的起點……

往後的日子,人們又開始了安居樂業生活……


眾所周知,夏朝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自己的兒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那麼,夏朝之前的歷史是咋樣的呢?你知道中國在夏朝之前的歷史嗎?相傳堯、舜、禹時,部落聯盟內採用「禪讓」的方式「選賢與能」,推舉聯盟的共主。如堯老時,把「王」位禪讓給了賢能的舜。

  舜把王位禪讓給禹,禹在塗山召集部落會盟,再次征討三苗。據《左傳》記載「執玉帛者萬國」參加了塗山會盟,可見夏部落的號召力。有一次在會稽(浙江紹興)部落會盟時,防風氏首領因遲到而被禹處死。古文獻中亦記載禹以諸侯部落路途的遠近來分別納貢約多少,可見

夏氏族對其周邊部落經濟上的控制。所以,中國在夏朝之前的歷史是堯舜時期,傳說的時代:三皇五帝。華夏文明形成於黃河流域中原地區,早期的歷史,口口相傳。神話中有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的說法。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是夏朝以前數千年傑出首領的代表,具體而言有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三皇是燧人、伏羲、神農以及女媧、祝融中的三人,五帝一般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自三皇至五帝,歷年無確數,最少當不下數千年。我們一般用遠古來稱呼堯舜以前的歷史,遠古是指夏朝以前漫長的社會。那時候,社會生產十分低下,人類進步非常緩慢,經歷了距今有170萬年前到4000多年前的漫長時期。遠古時期,沒有文字記載,全靠神話傳說和世代流傳下來的。經炎黃華夏之「人文初祖」再到堯,舜,禹時期,當時部落合盟,他們是由參加聯盟的各氏族部落酋長的推薦,挑選舜當繼承人。我們的祖先當時還處在沒有階級的原始社會後期,做酋長的並沒有將權力當成自己的特權。《尚書》、《史記》都從黃帝時代開始記載了。距今約5000年,屬於龍山文化時期。 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是最早的有明確紀年的開始。據現今整理出來的傳說,黃帝原系炎帝部落的一個分支的首領,強大之後在阪泉之戰中擊敗炎帝,成為新部落聯盟首領,之後又與東南方的蚩尤部落發生衝突,在涿鹿之戰中徹底擊敗對手,樹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後來黃帝的孫子顓頊和玄孫帝嚳繼續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帝嚳的兒子堯繼位,他是一名賢君,創立了禪讓制,傳位給了舜。在舜時期,洪水泛濫,鯀採用堵塞的方法,結果洪水更厲害了,鯀被處決,他的兒子禹採用疏導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舉為首領。禹在晚年時,曾想仿效堯舜,找一個賢能的人做自己的繼承人,但沒有成功。禹之子啟宣稱,天下是他父親打下來的,理應由子孫繼承。他用武力除去了反對他的所有人,公開宣布自己做了夏王朝的第二代國君,確定了奴隸社會國家。但據《史記》及香港中學課本所述,啟是被推舉為領袖建立了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至於有人所說史前文明這個就不多說了。


軒轅黃帝和炎帝,以及禹夏,都是信使時代流傳下來的說法,所謂信使時代,就是沒有文字記載,僅憑口口傳說下來的歷史。夏朝從考古上至今沒有發現比較有說服力的證據,不像商,有大量殷墟的出土文物,還有甲骨文,都是比較明確的考古證據。所以西方有歷史學家認為中國的文明史基本上只有2500年可考,而不是我們從小學習的上下五千年。有鑒於此,國家專門組織了一個名為『』夏商周斷代工程』』的考古工程,以期能儘快從考古證據上確認夏朝的存在和持續時間。


夏朝之前有三黃五帝之說。至於具體的三黃五帝,沒有定論。一般認為三黃類似於西方創世紀的神話和與之對應的母系社會,當指盤古,伏羲,女媧。盤古作為開天闢地的神,像西方所說的天主一樣,伏羲,女媧,就像天主教中亞當,厄娃吧,東,西方的人類應該在好多認知世界的方面大體相同。當然三黃定義很多,眾說紛雲,神話嗎,各人按自己的理解了。這其間有了人類,當然是母系社會。再聊五帝吧,一般認為是黃帝,炎帝,堯,舜,禹。這期間當屬父系社會,先是黃帝,與傳說也相符的,伏羲女媧在天水卦台山,後輩繁衍後隨渭水東下,進入關中,戰勝,融合其它部落,進入中原,兼并炎帝部,隨後禪位於炎帝,這些部落聯盟進一步向東,南,北 兼并融合,炎之後禪讓於堯,舜,再後就是禪讓給治水有功被封於夏地為伯的夏地,也有人認為禹是夏氏。禹認為他功勞很大,且兒子能力也不差,就傳位於兒子鯀,之後就是夏朝了。


來我詳細而簡潔的給你回答一下:夏朝之前是禪讓三賢帝:堯舜禹時期。再往前是三皇五帝。再往前主要就有兩個支線了。

第一條支線:從後往前追溯分別是涿鹿之戰(炎黃對蚩尤),板泉之戰(黃對炎),神農嘗百草,伏羲畫八卦,女媧補天,共工怒撞不周山,女媧造人,盤古開天,鴻鈞老祖出世,陸壓最前。

第二條支線就比較長了,依然從後往前推,大概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半坡河姆渡文化遺址,舊石器時代,智人驅逐直立人,第四紀冰川時代,山頂洞人時代,北京人時代,藍田人時代,元謀人時代,更新世早期,鳥類王朝,漸新世時期,恐龍王朝,似哺乳類爬行動物時代,兩棲動物時代,魚類崛起,節肢動物時代,單細胞生物群落,地球誕生,宇宙大爆炸。再往前面不知道了。


中國古代真正形成所謂的朝代應該是從黃帝開始,從黃帝往後,基本正統王朝都是黃帝的後人,比如說堯舜禹的禪讓,其實他們從血緣上都是黃帝的子孫,算不得真正的禪讓,只是比較正直的世襲。黃帝的後裔沒有功績的都被貶謫到了塞北荊蠻之地,所以少數民族有很多也是黃帝的後裔。所以說,我國的王朝從黃帝時期的部落就開始生根發芽了,周朝的史書把虞夏並稱也是這個道理。只是歐美人覺得不可思議,老想作個區分。其實從黃帝開始,我國每朝每代開始都是一脈相承的。


推薦閱讀:

兩千塊請的「五十年」老金剛,是不是真的?
你對一些名家的楷書有什麼看法?
你喜歡瓊瑤的哪一部作品?
賈母是想把薛寶琴說給甄寶玉嗎?
地藏王明知誰是真假孫悟空,為什麼不敢說?

TAG:夏朝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