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釣魚城》中蒙哥汗為了救南宋小孩被打死的劇情,在歷史上真實存在嗎?
歌劇《釣魚城》中蒙哥汗為了救南宋小孩被打死的劇情,在歷史上真實存在嗎?
說他是為了救南宋小孩被打死,這已經不是有點扯了,而是非常扯了。。。可以說,這個劇情比金庸在《神鵰俠侶》結尾安排的,被楊過用石頭砸死還不靠譜。歌劇就當歌劇看吧,別當做真實的歷史來看。
孛兒只斤·蒙哥(公元1209年—公元1259年),蒙古帝國大汗,史稱「蒙哥汗」。蒙哥汗祖父是元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其父拖雷。蒙哥汗在即位前,參與拔都長子軍西征,活捉八赤蠻(欽察首領),即位後,矢志一統天下。公元1259年,蒙哥汗暴死於釣魚山下,死因成謎。
蒙哥汗死因不明,但其落幕之地卻是釣魚城無疑。自南宋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始,至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南宋依釣魚城進行了長達三十六年之久的對蒙保衛戰,此戰影響之深,甚至改變了歐亞大陸的歷史,被後人稱為東方的麥加城,也因蒙古大汗蒙哥死於此地,被人們稱為「上帝折鞭處」。
傳說唐代天寶年間,任安奉使合州,閑暇時遊覽至此,見一眉黛遠山的女道人,遂見色起意,欲求約會。任安再來尋那女子時,卻見其已成男兒身,須臾間平地而起,白日飛升。於是人們傳說此地但見一白衣道人垂釣,而蹤跡莫可尋覓,久而久之,便成就了「釣魚山」之名。南宋時,時任重慶知府、四川制置使的余玠為求抵禦蒙古鐵騎,取播州冉琎、冉璞之計,求取險地,「任人、積粟、駐兵、徙城」,於公元1243年在釣魚山築城,是為「釣魚城」。
釣魚城作為南宋首屈一指的「軍事堡壘」,以重慶為屏障,屯兵積糧,不僅有內外城之分,城內還有大片田地及充沛水源。釣魚城作為抗衡蒙古軍數十年的大城,城內甚至有專門的「兵工廠」——專門用來以硝、磺、木碳等原糧配置火藥的地方,也難怪蒙古大軍卡在此處數十年不建寸功。
公元1251年,蒙哥壓服蒙古各部成大汗,穩定了政局後,開始策劃南侵。公元1252年,忽必烈擊破大理,蒙古軍對南宋形成前後夾擊之勢,公元1257年,餓死攻鄂州(今武昌),塔察兒、李璮攻兩淮,蒙哥汗親自以大軍兵壓四川。宋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春天,蒙哥汗大軍至釣魚城下,南宋守將王堅斬殺蒙古使者晉國寶。蒙哥汗大怒,使大軍猛攻釣魚城大半年,終因城池艱險而作罷,其年七月,蒙古大軍撤退,行至金劍山溫湯峽時,蒙哥汗一命嗚呼。
蒙哥的死因,歷來眾說紛紜,最主流的兩種說法如下。
在眾多「死因」中,中箭說人氣最高,如南宋詩人劉克莊《蜀捷》一詩「吠南初謂予堪侮,折北俄聞彼不支,撻覽果殲強弩下」,大部分史料支持此說,在釣魚城舊址,有石碑,上勒蒙哥「中飛矢而死」。
除「飛矢而死」外,還有瘧疾說。釣魚城地勢奇險,守城半年有餘,城中尚糧草充足,甚至投大魚、飛餅於敵軍,示意再守十年無虞,反觀蒙古軍,因地勢、水土等原因,軍中暑熱、瘧癘、霍亂等疾病流行,蒙哥汗死於疾病,絲毫不足為奇,《元史》中也有記載,言蒙哥於六月患病,拉施特著《史集》中明言蒙哥患瘧疾,歷久不治,最終身亡。
無論哪種說法,蒙哥汗磕死在釣魚城下卻是事實——均是源自於南宋守軍的頑強抵抗。
至於問題中的那個說法,笑笑就行了,別當真。。。
我只能說,這個完全是扯淡。蒙哥死前恨不得殺光所有的釣魚城軍民,哪裡會去救南宋的小孩子。
蒙哥當年南下的時候想得就是一鼓作氣拿下南宋,為此不惜一切代價。我在頭條發過相關的文章,想要了解釣魚城之戰詳情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在打到釣魚城之前,蒙哥一路順風順水,偏偏在釣魚城遇到了硬茬。釣魚城久攻不下,已經耽誤了蒙哥的總體戰略,急的他親自上馬只會攻城,。當時的附近的南宋軍民都躲進了釣魚城,留在外面的人生還幾乎沒有可能,被蒙古人發現了絕對難逃一死。據說蒙哥臨死前立下遺囑,有朝一日後人定要屠滅釣魚城。當然後來的忽必烈並沒有這麼做。
釣魚城的抗蒙三十六年的不屈不撓的民族英雄不去謳歌,卻為了歌頌讚美,刻意貶低主體民族,美化捏造歷史,實在為人不恥。這無疑是一種短視行為,必定後患無窮。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民族融合是融合,篡改歷史是篡改歷史,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民族融合不代表要通過篡改歷史來完成。
歷史研究,必須站在正常的歷史觀角度。今天蒙古族是中國的一部分,各民族是平等的也是一家人。但不代表南宋時期,蒙古人也是這樣。
在南宋的漢人角度,蒙古人毫無疑問就是可怕的入侵者,殺人如麻的屠夫。
關於這個問題,只說幾點。
第一,蒙古在四川的屠殺客觀存在。
如果今天還有人質疑這一點,絕對是別有用心。
南宋末年四川人口在1000萬以上。而元朝初年,四川人口最多不過100多萬。相差這麼多人哪裡去?除了少部分被蒙古掠奪為奴隸或者逃亡他省,絕大部分死於長達半個世紀四川戰爭的屠殺、饑荒。
蒙古在四川的屠殺並不是偶然的,以著名的西夏為例,經過蒙古人反覆屠殺,雄霸西南的党項族幾乎滅絕。
第二,蒙哥死於疫病而不是箭矢
現在主流的史學觀點,蒙古並不是被打死的,而是死於蒙古大軍猖獗的傳染病痢疾。
因為蒙古人不能適應四川的特殊氣候,加上長期戰爭導致糧食匱乏,飲用水污染,各種疾病包括痢疾橫行。
在沒有抗生素的當年,痢疾就是絕症,任你是蒙古皇帝也必死無疑。
如果是急性痢疾發作是非常快的,用不了幾天就會完蛋。
蒙哥就是死於這種可怕的疾病,根本不是被箭矢射死,那就更談不上保護什麼漢人小孩。
第三,蒙古人攻城有驅趕老百姓的傳統
蒙古人攻城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通常會驅趕周邊俘虜的其他民族老百姓打頭陣。
這一是可以藉此消耗敵人的箭矢,二是可以乘虛而入,三是一種有效的心理戰。
如果守城漢人官兵不忍心射殺自己的老百姓,蒙古人乘虛攻擊,自然對攻城有很大效果。
如果漢人官兵射殺老百姓,又會造成自己的士氣低落,尤其影響城內老百姓的心態,導致軍心民心崩潰。
既然都驅趕老百姓做炮灰攻城了,哪裡談得上皇帝還去保護漢人小孩?這絕對是扯淡。
研究歷史,大是大非問題要分清楚。如果蒙古在四川和釣魚城屠殺,僅僅因為今天有蒙古族,就可以被歌頌。
那薩沙要問,如果將來日本和中國合併了,是不是也可以寫個劇本虛構情節,歌頌南京大屠殺呢?
有這種道理嗎?
這個肯定不真實。首先,我們先談談歷史上蒙哥汗之死,然後再談談歷史與文學的關係。
(1)蒙哥汗是怎麼死的無定論,你願意聽誰的隨便。蒙哥汗之死,到底是病死的還是悲南宋軍隊打死的歷史上都沒有定論。
其一:被南宋方面打死,朱元璋和明朝政府不承認。明朝、清朝、民國、波斯歷史學家等方面認為是病死的。
我對《元史》知道的特別少,蒙哥汗時期屬於蒙古帝國後期不是元朝,所以,就更不知道了。蒙哥汗是不是被宋軍打死的,我想朱元璋作為元朝末年人他應該知道的比我們更多。由他命令修撰的《元史》都沒說過,只說「崩於釣魚山」,可見,朱元璋建立明朝時期,除非朱元璋有意識地給元朝、蒙古帝國的人塗脂抹粉。後來的《新元史》(北洋政府時期的柯劭忞)修訂《元史》後也沒說被宋軍打死的。
其二:被南宋打死出於南宋重慶地方志和南宋戰報,及南宋方面其他的說法、馬可波羅等人
1259年,蒙古汗蒙哥被炮風所中,之後病死的故事,現在主要是明萬曆版《合州志》卷一《釣魚城記》的記載。但問題是,蒙哥汗之死同一本地方志記載不同,《合州志·祀名宦王堅》說蒙哥是驚悸而死。
南宋方面對於蒙哥被己方殺死還有其他說法,例如南宋的戰船被宋軍鑿壞了淹死。南宋黃震的《古今紀要逸編》說是因為打不下釣魚台氣死的。除此南宋人還說不是被砲打中是被弓箭射死。
綜上所述,基本上正史認為是病死的,南宋方面和南宋的地方史和民間說是被南宋打死的。綜上所述,蒙哥的死法一共有12種之多。
(2)歷史與文學的關係。
文學有文學的創作觀、歷史有歷史的寫作觀。在文學上,只要你歷史沒有定論的,文學作家可以自由創作。有歷史定論的,都可以打著弘揚「人性」「另一隻眼睛看待歷史」顛覆歷史定論呢。所以,文學的事情文學愛好者去談論,歷史愛好者摻乎基本上也沒人聽,現在又不是某些時代。
文學是文學,歷史是歷史,這個正常人都能分得清,沒有必要為了這個爭論。但我建議,以後這種文學作品塑造,應該找些有歷史根據的。
只要虛構的歷史不傷害現今的民族團結、傷害現今三觀的就行了。比如某媽的作品許多都違反歷史,但那又怎樣。
那些拿著影視劇、小說當歷史史籍的歷史愛好者比較弱,不能怪人家文學家!每個行當都有每個行當的創作觀。
我沒看到過題主所說的歌劇《釣魚城》,但我可以斷言,所謂蒙哥汗為了救南宋小孩而被宋軍石炮打死的劇情簡直荒謬,也可由此看出現在的編劇和導演為了主題先行是多麼無恥的胡編亂造。
十三世紀初葉,蒙元崛起後,四處侵略,富庶的南宋當然也是他看中的一盤菜。1240年,四川制置使彭大雅為了抗擊日漸南下的蒙軍,在重慶合江的釣魚山上築城堡,即為釣魚城,此城堡扼守嘉陵江要衝,易守難攻。
十餘年後,王堅守釣魚城,大規模加固城防,不少不甘被蒙古統治的人民搬遷進城,城中軍民數萬。
蒙古人在征服過程中,血腥的屠殺乃是家常便飯。在這些崇尚武力,以征服為樂事的侵略者眼裡,漢人的性命比草芥還不如,高高在上的大汗居然為了救敵方小孩而自己身死,世界上有如此荒唐之事嗎?
我只能說,這歌劇的編導是不折不扣的無節操、無底線的意淫。
蒙哥南征時,成吉思汗的其它子孫正在西征,戰火一直燒到多瑙河畔,歐洲人驚恐地將它稱為上帝之鞭。隨著蒙哥身死,西征的蒙古貴族要回草原爭奪汗位,於是一夜之間,讓歐洲人驚懼的蒙古鐵騎竟然悄悄撤走了。後來,在知道前因後果後,人們把蒙哥的釣魚城亡命稱為上帝之鞭折了。
直到1279年,在南宋皇帝已投降的前提下,孤立無援的釣魚城守軍才在王立的帶領下降元,這是一個有條件的投降,即蒙軍不可殺城中一人。到此,釣魚城已堅持抗元三十多年。
很顯然,這是為了民族融合,這是為了和諧。對於這樣的民族融合與和諧的做法,我們該怎麼認識呢?
當然了,這個歌劇是藝術作品,藝術作品是允許虛構的。但是,任何形式的虛構,都必須而且只能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來進行。也就是說,雖然這種事情在當時並沒有發生過,但是按照當時的歷史背景進行合理的想像,也是允許的。
(蒙古軍隊)
那麼,虛構蒙哥為救宋人孩子而被打死這個情節,符不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呢?
先說大的歷史背景。就是成吉思汗及其後代子孫發動的四處征伐活動中,有沒有尊重人的生命的事情。這個顯然是極為罕見的。在征伐過程中,蒙古人顯然是很少把人當人看待的,甚至很少把人當生命看待的。他們進行了大量的屠城。他們把人頭砍下來,堆疊成一座又一座的金字塔。他們逼迫被他們俘虜的人充當炮灰軍。據統計,蒙古人在征伐世界的過程中,殺死的人口達到上千萬。
再看蒙哥攻打釣魚城時的歷史背景。蒙哥選擇四川作為攻打南宋的突破口,是金基於蒙哥的上任窩闊台時期,四川防守是最薄弱的,當時蒙古人足足殺了四川人達150萬人以上。這次蒙哥率領王者之師碾壓四川,在前期他們確實也沒有遭到很大的反抗。唯一在苦竹隘的時候,遭遇到了宋將張實的反抗。最後,當他們拿下苦竹隘的時候,不但把張實五馬分屍,而且還屠了城。然後蒙哥在四川遭遇的第二波阻礙就是釣魚城。由於釣魚城十分牢固的城防設施。蒙哥對釣魚城進行了長達七個月的圍攻,損失十分慘重,蒙哥甚至一度差點在釣魚城守將王堅組織的偷襲中丟了命。
(蒙哥大汗)
不僅如此,蒙哥還受到了來自其他方面的重重打擊。一是國內的貴族對蒙哥打仗能力的懷疑,因為當時蒙哥正和他的兄弟忽必烈較著勁兒,而忽必烈在中路打得比較順暢。二是瘟疫等各種疾病正在蒙古軍營中流行。三是蒙古隊伍中有些軍心不穩,大家覺得蒙哥應該放棄釣魚城,打其他地方。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蒙蒙的求勝慾望才變得極為強烈,他不惜以身涉險,跑到釣魚城第一道圍牆和第二道圍牆之間的一座山峰上(這座山峰當時已經被蒙古人攻取),在那裡修築了一座瞭望塔,他親自站上瞭望塔,指揮蒙古軍隊對釣魚城發動總攻。因此被宋軍的炮石無意中擊中。至於擊中以後,蒙哥是當時就被打死了,還是後來才死的,這個歷史上並沒有記載。
通過這個我們可以看出,蒙哥站在那個瞭望塔上,是不可能去救一個宋人小孩的,那個地方也不可能有宋人小孩。同時,蒙哥心裏面憋著一口氣,如果他拿下了釣魚城,絕對是要對釣魚城進行屠城的。
(釣魚城之戰)
蒙哥在去世前,說過一句咬牙切齒的話。就是誰今後拿下釣魚城,必須把整個釣魚城殺得片甲不留。只是後來拿下釣魚城的是與他有競爭關係的忽必烈,而且當時,整個宋朝已經滅亡了,忽必烈為了安撫人心,所以才沒有對釣魚城進行屠城。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就不難看出,塑造蒙哥為救一個宋人小孩,而被炮石打死這個情節,顯然是非常荒唐的。
這當然是一派胡言啦!《續資治通鑒》中,對於這段歷史只有一段簡要的記載:「開慶元年(蒙古憲宗九年),辛己,合州受圍,自二月至於是約,王堅固守力戰,蒙古主屢督諸軍攻之,不克………秋七月癸亥,蒙古主殂於釣魚山,壽五十二,後追謚桓肅皇帝,廟號憲宗,史天澤與群臣奉喪北還。」於是合州圍解。」
從釣魚城遺址的新東門望出去,對面不遠處,是一座樹木蔥鬱的小山,叫腦頂坪,距離東新門的直線距離大概300多米。1259年7月9日,決心對釣魚城發動總攻的蒙哥命令自己的御營西軍在那裡修築了一座瞭望台樓,樹以桅杆,以便自己親臨登高瞭望,指揮。」根據明代《合州志》(卷一)的記載,正是在蒙哥一行「至竿末,方欲舉首」之時,守將王堅就下令「發砲擊之」,將上桅的蒙哥「遠擲,身殞百步之外。」在《東方見聞錄》中,馬可·波羅記載蒙哥大汗因箭傷膝骨而死,受傷地為一座要塞,名為「Caaju」,正是「合州」的輾轉音譯。他評價這位大汗的陣亡說,「與18年前窩闊台大汗的死相似,蒙古帝國的現狀為之一變,南宋因此和歐洲一樣,奇蹟般地獲救。」
從新東門往下行,就是當日釣魚城的南水軍碼頭,近年來,考古人員在南水軍碼頭南部的二、三期臨江擋牆上發現了由西向東一字排開,分布規律的柱洞八處,另在碼頭中部及江邊的天然巨石上發現有石臼、栓船石孔多處,淤塞在堂奧的泥沙里,宋代瓷器碎片,以及鈀釘等殘留物隨處可見。在碼頭在遺址區內,考古工作人員還發現了礌石40多件,以及大量鐵箭簇,當時戰況激烈,可見一斑。
在南水軍碼頭西北部臨山體斷坎處,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了兩座砲台遺址,所處位置都為碼頭制高點,安置在這裡的拋石器,可以有效地封鎖嘉陵江面。在宋仁宗時期編輯的《武經總要》中,就記錄有手砲,單梢砲,旋風砲等八種稱為「砲」的拋石機兵器,威力最大的七梢砲擁有21尺長的梢架腳柱,125根拽索,需要250名拽索軍士操作,發出的砲石可達90至100斤,最大射程為400米開外。
在長達三十餘年的釣魚城保衛戰中,駐守於此的宋軍肯定也運用了這項技術,在南一字城牆遺址上,時常可以發現一些間距整齊的孔洞,這就是為了保護在城牆上指引拋石器射擊觀察員的設備「排叉木」留下的遺迹。
1251年,蒙哥在大多數蒙古宗親王室的擁戴下繼位,野心勃勃的他決心繼續擴張,建立超越父親拖雷以及祖父成吉思汗的工業,很快擬定了「圖蜀滅宋」的戰略方針。寶佑六年十二月,蒙哥派遣宋降人晉國寶至合州釣魚山,意圖招降王堅,失敗後決心以兵強攻。開慶元年(1259年)蒙哥汗率領諸軍發動了攻勢,這是一場兵力對比懸殊的殊死之戰,根據粟品孝的統計,前來進犯的蒙古大軍,包括蒙哥汗親率的蒙古征蜀軍4萬,由鞏昌等二十四路便宜都總帥汪德臣率領的利州戎守部隊數千,元帥徹里國寶所帥階州戎軍數千,以及應詔從征的蒙古,探馬赤軍,阿速軍,漢軍等三十餘部共十餘萬等,總兵力達二十萬以上,而釣魚城守軍僅有興戎司駐軍四千六百人,以及各山寨寨兵,合州下五縣土兵等,總數不過兩萬。
慘烈的釣魚城攻堅戰,從二月三日起打響。在攻擊城西各門受挫的情況下,蒙古軍隊分別嘗試從南面水軍碼頭,東新門等地展開突破。在釣魚城遺址西北部城牆外,大約距離奇勝門以北約100米的地方,還有一處入口處被茂密雜草遮蔽了大半的洞穴遺迹。曾是一處攻城元軍開鑿的地道,為配合釣魚城公路滑坡治理工程,考古工作隊對其進行了清理。這條開鑿於砂岩及泥岩構成的山體中的地道,距地表約5米,由主通道、六條短支道及豎井組成,總長度約35米,寬1.5,高1.3米,平頂,橫剖面略呈倒「凸」字形,廢棄原因可能為釣魚城守軍發現後填埋。「我們挖進去的時候,發現隧道內填滿石塊,出土大量擂石、鐵彈片、鐵釘及少量宋代塗山窯瓷碗、盞殘片。」 考古工作人員說,「根據發掘結果,初步斷定該地道是蒙軍為攻克釣魚城,在城外由北至南開鑿的一條直通城牆下,或城內的進攻地道,被我們發掘的這一段,剛好是整個地道的末段。」從地道的開鑿痕迹和地道的結構上看,地道挖鑿到城牆腳下,就未繼續向城內延伸,並在城牆根附近朝多個方位開鑿通向地面的支道口,而這種設計,能使攻擊釣魚城時屯集在隧道內的兵卒迅速從多個出口向外出擊。《元史·憲宗本紀》中所載,1259年6月,蒙哥率師繞道釣魚城西北部,「丁酉,夜登外城馬軍寨,殺宋兵甚眾…..遲明,遇雨,梯折,後軍不克進而止。」根據考古專家的實地考察,馬軍寨所在地就是今日釣魚山西北外城馬鞍山,與地道發現所在地相吻合。鑒於四月初,元軍已經嘗試從此地登城,被擊退,所以這一次的攻勢以地道奇襲為手段,似為合理。經過一夜激戰,汪德臣以為釣魚城外線防禦洞開,守軍傷亡慘重,應鬥志大挫,所以貿然單騎前往陣前,試圖招降王堅,結果被宋軍礌石集中,於21日不治而亡。無疑,愛將的陣亡極大地激怒了蒙哥,他在隨後的軍議中斷然拒絕了術速忽里等人提出的「水陸東下,出荊楚」,從而使「上流重慶,合州孤危無援,不降即走」的策略,力求速戰速決,攻克釣魚城——這個決定最終成為蒙哥最後身亡的直接原因。
誰寫的歌劇?這得有多扯淡!蒙哥救南宋的孩子?這的多傻x的編劇才能寫出來呃。我簡直要粗話罵人了。
元滅南宋,戰爭進行了50年,幾十年間,四川人口下降了96%!,1300萬人,剩了80萬不到!
那時候的蒙古人是野蠻人,敢抵抗就屠城!一次殺幾十萬人都有很多次!
蒙哥為了救南宋小孩被打死!也就是守城的都是壞人了?
釣魚城孤城守了三十多年,期間,還重傷蒙哥致死。在南宋滅亡後,為了保全城中百姓,在得到不傷害百姓承諾後開城投降,32名將軍自殺殉國!
這些民族英雄,居然成了壞人。
嗯,照這個謳歌民族融合之美的標準,岳飛不是什麼好人,金兵來了抵抗個啥?反對民族融合嘛!文天祥有病,反對民族融合嘛!吳三桂人不錯,幫著清兵民族融合嘛!史可法?壞人,抵抗清兵,惹怒了人家,結果讓人家殺了30萬人!對了,說起這個來,我記得有一年瀋陽還搞過紀念清軍入關360年的活動。
我說這些混x蛋,數典忘祖,都是禽x獸!!!!
這個應該是戲曲作品中的虛構情節,因為從歷史來看,蒙哥大汗恨還來不及呢。公元1259年 ,蒙古號稱幾十萬人馬圍攻釣魚城。
在當時的釣魚城下,蒙哥汗可謂是打得非常狼狽,久攻不下。南宋軍民依靠釣魚城地勢險要,多次挫敗敵軍,使得蒙哥汗的戰略企圖受到嚴重影響。要知道,蒙哥汗臨死前可是發過誓的,攻下該城後一定要屠城。
南宋滅亡後,釣魚城軍民才同意投降。不過其中最主要的條件便是不得傷害城中百姓。棄城後,城中守軍32名將領全部自刎殉國,非常悲壯。
這歌劇是誰編的?是蒙哥汗的後人,還是那個小孩的後人?這不是睜著眼瞎咧咧嗎?餓狼在吃羊的時候,會因為一隻小羊羔就不吃它嗎?那樣編的話還不如直接把文天祥編成為了民族的大融合幫助大元滅了南宋算了!編這歌劇的不是腦子進水就是被驢踢了,要麼就不是漢族人而是蒙族人來美化蒙哥的。
推薦閱讀:
※趙敏和周芷若,你會選擇哪一個?
※為何說包拯審理狸貓換太子一案是歷史的杜撰?
※魏延這個人怎麼樣?
※崇禎帝自縊於煤山,為何最後還能葬於明十三陵?
※如何評價蘇聯227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