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20世紀初年中國史學轉型的背景?


20世紀初期中國史學轉型,表現在多個方面,比如新史學的出現、新漢學的出現、整理國故運動的出現,各自又不同的因素和表徵。

整體上看的原因上甲午中日戰爭、戊戌維新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失敗之後,中國人不僅知道自己的政體不行,技術不行,連自己的學術文化也不行,必須要革命。這催生了中國學術由四部之學變成七科之學,開啟了現代化的轉型。有舊的乾嘉考據史學,自然也會有新史學。梁啟超、何炳松、朱希祖、朱謙之等人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梁啟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又是戊戌維新的主將,輿論界的嬌子,他提出舊史學的「四弊二病」,提出「君史——民史」的範式,提出史學要運用社會科學的方法等都深入人心。何炳松主要是引入美國魯賓遜的《新史學》,翻譯了一大批作品,為新史學的興起提供了理論支撐。朱希祖、朱謙之主要是在北京大學和中山大學開展史學社會科學化的改革,但是這個改革最後被傅斯年的「新漢學」所攔腰斬斷。

「新史學」這一批人主要是從日本和美國留學歸來的,「新漢學」則主要是從德國和美國留學歸來的,其中堅人物傅斯年借鑒《聖經》文書學和蘭克學派的觀點,「一切歷史都是史料學」;胡適服膺杜威的「實驗主義」,「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又對中國傳統的乾嘉學術創造性轉化,就研究方法來說更加科學了,但相對於史學的社會科學化來說則是歷史的退步。國學的出現在新舊嬗變之際,西學興起,有一批人,最早是鄧實和章太炎藉助《國粹學報》來宣揚國學。後來胡適等人又來整理國故,中央大學柳、繆等人又提出理董國故,北大《國學季刊》創刊,這實際上是對整個西學體系的反動,和「新史學」、「新漢學」有不一樣。


推薦閱讀:

曾國藩和胡林翼在待人用人上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有人說《大明王朝1566》是架空歷史劇?
元朝時候的龍是什麼樣?
為什麼唐朝處理藩鎮割據不成功,而漢朝處理王國問題卻成功了?
南宋與金穩定的防線秦嶺、京湖、淮河,為什麼在對抗蒙古過程中,秦嶺首先被突破,再也沒有形成有效防線?

TAG:史學 | 中國歷史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