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目前在印尼的社會地位如何?
受語言所限的道地華人,不得不加倍努力,才可以維持艱苦的生活,他們因語言不能溝通,不能到工廠找工作;也因沒有地契等權據,不能從事農耕或農園的工作;他們唯有依靠販賣一些生活用品或其它商品為生,經常從一個村落走到另一個村落,或者是從一個小巷到另一個小巷行商;他們即使能在工廠「找錢」,也只不過是在工廠籬笆前面靜待工廠放工時間,向職員們兜售商品。
僑生華人的生活比較富裕,但他們的社會地位還屬於第二等,道地華人可列為低等,而社會地位最高的是受荷蘭教育的華人。受荷蘭教育的華人多數堅持與同等社會地位華人通婚,而道地華人也只要與同個等級的華人通婚。受荷蘭教育華人的長輩經常如此教誨:「若與道地華人結婚,你將來吃飯就要用筷子」,或者說:「如果與僑生華人結婚,你就要赤手吃飯了」。
道地華人的長輩也很關心兒女的婚姻,儘可能阻止兒女與受荷蘭教育的華人結婚。他們會嘮嘮叨叨:「不要使自己變為不通風俗禮儀的人」,或者說:「你將來不會尊重祖先」。
受荷蘭教育的華人通常把孩子送進荷蘭語學校讀書,或者讓孩子負笈海外,到荷蘭或德國受教育;僑生華人通常要子女到附近的學校念書,他們並不計較入學私營或國立學校;而道地華人多數要兒女在華校讀書。
這些都是以前的情況,現在的情況又如何呢?
中國哲人孟子曾經說:「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那些最經得起嚴峻挑戰的華人,他們披荊斬棘,排除生活征途上的一切障礙,終於開創出新的天地,有的成為大工廠業主,有的成為金融市場支柱,有的成為經濟巨擘。
甚至,「新秩序」政府垮台之後,印尼「變天」了,千島各地的政治與社會體系完全變化了,而華人的政治和社會也如變魔術一樣的轉變了。這種變化令人驚愕——不,是又驚又喜。甚至令許多政治與社會觀察家嘖嘖稱奇。這固然是因為我國政治社會不再採用「新秩序」政府的舊制框框,但也是因為華人更明白了「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古訓。
在這種驚天動地的變化之中,確實有許多華人成為「犧牲品」,尤其是在1998年發生的「5月暴亂」,這個駭人聽聞的事件令印尼華人痛心疾首,也因此下定決心與其他兄弟民族一道邁入改革時代。
但是,華族在邁入改革時代的奮鬥並不像阿敏萊斯、瓦希德等民主志士那樣的激烈,印尼華族的奮鬥是正當而溫和的,他們只是要爭取與其他兄弟民族一樣的平等權利。然而,正因為他們的這種不懈努力,也因此自動提高了華族在政治和社會上的地位。
如今的新時代,再沒有所謂「道地華人」、「僑生華人」與「受荷蘭教育華人」的區別。這種區分不僅不合時宜,而且也失去了區分的依據,因為上述三方之間已沒有了通婚方面原有的忌諱,所謂「三大類華人」的政治和社會地位已再沒有了分別,其工作範疇或營業類型也沒有了什麼分別,他們的孩子當然可以選擇任何學校讀書,所以「三大類華人」的稱謂也就回歸「烏有之鄉」了。
我國民主社會的持續發展,不僅自動取消了華人之間的分別和等級,甚至我們以前所說「華人」與「本地人」的區別,也不再容許了,甚至有人提議不再使用這種稱謂。然而這並不表示什麼問題都沒有了,至少有一個問題還待解決,那就是要怎樣說明「華人」的身份呢?
我曾經參加印尼華裔總會在雅加達舉行的某次座談會。這項論壇討論中文要用什麼名詞或稱謂來表達印尼華人的身份;另一方面,「原住民」這個稱謂也已經不適合了,甚至有反對民主化的意味,那麼在中文或華文要用什麼稱謂來代替呢?
關於印尼華人的稱謂,在印尼文來說,各方已經同意用「中華」來表達最為恰當,也最令人滿意。「中華」的意思就是「中華民族」,就對印尼華族來說,也可以解釋為「成為印度尼西亞籍民的華人」。對任何華人來說,「中華」這個稱謂完全沒有被「醜化」的感覺,反而讓他們的民族自豪感油然升起。因此「中華」是最適合代替「非原住民」或「支那」這種舊時的稱謂了。
說到這裡,我身為「爪哇人」(雖然我現在的「心」是「華人的「心」),很難說明為什麼如果用「支那」這個稱謂不好,尤其在《爪哇郵報》集團不再用「支那」與「非原住民」,而改用「中華」的稱謂,許多讀者紛紛提問為什麼不可用「支那」?這個稱謂為什麼不好?理由何在?
……(二)在運用「中華」這個名詞上,《爪哇郵報》是印尼自覺主動採用作為印尼華人稱呼的第一個報章。當時確實有人指責《爪哇郵報》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也不根據社會大眾實際生活狀況的,因為人們早已習慣用「支那」這個詞句,憑什麼要更改呢?
如果說「支那」這個代名詞是含有「藐視」或「歧視」,又或者是「貶低」的意義。他們就會振振有詞:「呀!這是無中生有的。」甚至還會說:「為什麼大家沒有感覺到『支那』這個稱謂含有貶低的意味?」
這是實際上的現象,然而另一個實際上的現象,是印尼華族確實對「支那」這個稱謂感到一股無形的壓力,甚至心裡頭會有受痛擊的感覺,而且越來越多的華人也已不喜歡這種稱謂。
說到「支那」這個稱謂,其實有其歷史根源的。始自所謂「新秩序」政府執政以來,強權統治者便居心叵測要醜化華族的形象,其中是引導社會大眾以「支那」稱呼華人,把一切不好的東西都掛在「支那」身上,也禁錮這個族群的優良傳統文化,讓社會各階層產生一種錯覺:凡含「支那」的事物或行為都是不好的,由此孤立華族,讓這個族群一聽到「支那」就會產生自卑感或受打擊。
當然,不是所有的華人知曉上述歷史來由,也有不少華人被稱呼為「支那」時並無受侮辱的感覺,甚至有些印尼華人不知道「Tionghoa」這個稱呼,其實是中國福建省和廣東省及其附近地區居民對「中華」(Zhonghua)的方言發音。
對其他區域的華人來說,也因為上述「醜化支那」的強權措施,後來也就感到「支那」稱謂的貶低意味了。
話又說回來,當時我是這樣向《爪哇郵報》讀者解釋有關應該用「中華」來代替「支那」這個稱謂呢?特別是我必須說服《爪哇郵報》集團旗下各報章的記者和編輯人員,他們都有媒體專業獨立的觀點,而我們在全國各地擁有大約100家報社,這可說是一項艱巨的工作。
對於這個問題,我衷心感謝印尼華裔總會,特別是充滿睿智的汪友山先生(Eddy Lembong)的靈巧說明。汪友山先生當時竟然找出伊斯蘭教規中的一句話,大意是說:「稱呼某人應該用他所喜歡的稱謂。」
從這裡我獲得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像機關槍獲得子彈的供應。我向每一個詢問者解釋說,沒有一個「支那人」 不喜歡被稱為「中華」,反之,沒有一個「中華」或「華人」被稱為「支那」時會感到高興的。
根據這種推理,我們在稱呼上令對方感到舒適,而另一方面又達到遵從教規的目的,這是何樂而不為呵?
這個道理很簡單,當我們見到一個肥胖的人時,何必要稱呼他為「胖子」呢?同樣的道理,我們又何必把某一個頭髮稀少的人稱呼為「禿頭」?更不應該把即使愚蠢的人稱呼為「笨牛」。
如今,《爪哇郵報》集團旗下各個報章,運用「中華」的稱謂已有8年了,各方人士都能坦然接受了,也已逐漸成為習慣了。
若說稱呼方面還有一些問題,也許是印尼華人在對本身的稱呼,是否用「我們中國人」?或者是「華人」?又或者是「印尼華人」?還有,印尼華人在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是否用「中國」?或者還是沿用「國內」這個名詞?
印尼華人在東南亞最多,大概500萬人以上,1000萬以內。為什麼數字這麼懸殊,讓因為早在宋代中國人大量移居海外,主要在印尼的群島內。持續幾百年的移民,有的被當地人同化,有的也有中華人民的某些特點,但是由於多種原因,有的人幾代人不與華人接觸,甚至語言文字也模模糊糊。我這裡說的華人其實就是還具有華人特色明顯的人。這樣的人在印尼大概也在500萬以上。
印尼華人分布在幾個島上,主要在爪哇等島嶼上,他們勤勞勇敢,很有修養,勤儉持家,重視家庭教育,為當地的開發做出了獨特貢獻。所以華人經商的多,從政的少,子女崇尚個人奮鬥,所以華人大多生活在社會的中層,與基層群眾有深切的聯繫。
由於華人相對比較富裕,生活相對當地普通民眾好像也好些。但是由於印尼政府動蕩不安,所以總有印尼的官方人員以華人搶佔了他們的飯碗,挑起事端,掀起一次次排華浪潮,造成當地華人商鋪被搶、燒、人被奸、殺。華人也為了自保,也把一部分資產轉移附近國家,子女也送附近國外讀書學習。
最嚴重的一次仇華反華的排華浪潮運動造成印尼50多萬人傷亡,其中華人傷亡30萬人以上。2014年發生的排華浪潮,也造成華人巨大的損失。
現在中國國際實力強大,印尼國內的反華勢力得到遏制,印尼國家華人生活幸福安康。隨著中國活力的不斷強大,敵對勢力也會見風使舵,也會收斂起不檢點的行為。之所以他們掀起反華浪潮,一個是能夠贏得當地居民民族主義情懷,而是能夠穩定大多數選民的支持(畢竟華人在印尼是少數派),三是能夠贏得某些國際敵對勢力的鼎力支持。
總之,印尼華人在印尼屬於少數人,有時候成為印尼政客的政治犧牲品。但是受到當地勤勞勇敢品質高尚的人的愛戴,下層印尼民眾也希望到華人工廠企業打工。而個人好吃懶做的人,總希望渾水摸魚,從中牟利。
所以印尼華人合法經營,堅持勤勞勇敢的品質,團結當地群眾。同時主動聯繫起當地華僑,主動聯繫領事館大使館,有事情的時候,領事館總會代表祖國出面協調,我們的合法權力一定會得到保證。
謝邀!印尼的華人其實很早已經被高度同化了,幾十年來他們不能/不會使用中文,也無處學到中文,名字姓氏也沒有了,都跟隨印尼人。但畢竟他們骨子裡是華人,偶有尋根的想法,近年印尼政府對待華人又似乎比較寬鬆,未知能維持多久。
華人在印尼也跟其他地方的華人一樣,聰慧勤奮,重視下一代教育,基因這東西無論如何就是同化不來,所以印尼大部分商業都華人經營,華人也成了印尼社會比較富裕的一群。在正常的日子,地位沒什麼偏差,多注意打搶盜竊就是。
富裕的一群自然成了被欺壓的對象,無論小商店到大企業,都被欺壓榨取,所以有能力的華人都把賺到的錢,用各種渠道運出印尼,多數去了鄰近小國,而在印尼以借貸去維持業務;孩子也都送到這小國受教育,交由親友照顧,遇上疾病也都飛去小國醫治,負擔得來的都會在這小國置產業作第二個家,度假之餘也順道探望在學子女聚聚,而長大了的第二代更多傾向取得小國居留權。
印尼的華人既然已被高度同化了,那為何仍要在鄰近小國設個窩,以防萬一呢?這因為印尼華人幾十年來受盡委屈,逆來順受但卻並未換得平等對待,無論是印尼經濟出了狀況,或是政府更替,政治利益分配爭拗…,華人都成了替罪羔羊,最近一次就是98年黑色5月暴動事件,加上六十年代慘無人道的排華大屠殺,印尼華人都歷歷在目,都被嚇怕了。
美國駐印尼大使館歷史檔案周二剛解密,證實印尼六十年代發生反共排華大屠殺,造成至少五十萬人死亡(三十萬華人)。檔案還揭露了,當年印尼政府,競誣捏中國策動及支持印尼共產黨,而美國政府當年對這宗大屠殺事件的整個過程是知情的,並暗中向印尼軍方提供支持。
可見美國的所謂【是非黑白】與【人權標準】是多麼的具「彈性」!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增強,以及印尼政府政策走向較為開放,印尼華人的地位近年漸次得到認可與提高是事實。
喜愛本文可收藏分享。鼓勵點個「贊」
華人有自己的圈子,很難與當地土著融合在一起。
印尼南部大島爪哇島,面積12.67萬平方公里,世界第十三大島,印尼第五大島。印尼首都雅加達就在爪哇島上,此島是印尼最重要的島。
鄭和在爪哇島很多地方留下過足跡,東北部的印尼第三大港口三寶壟,就是以三寶太監鄭和命名的(鄭和兒時小名為三寶)。壟的意思是墳,三寶壟就是鄭和墳。
1431年1月,鄭和率艦隊從南京龍江船廠出發,開始第七次下西洋航程。1432年年底,船隊抵達天方國(沙烏地阿拉伯麥加),1433年三四月間,船隊返航抵達古里國(印度南部)。艦隊在古里停留了9天,鄭和就在這9天中病逝。
隨後船隊載著鄭和遺體繼續返航,盛夏時節抵達爪哇國。由於天氣炎熱,無法繼續保留鄭和遺體,王景弘下令將鄭和葬在爪哇島,也就是現在的三寶壟。7月份,船隊返回南京。
如今三寶壟華人非常多,建築物多是中國風格,港口叫三寶港,當年明軍開鑿的水井叫三寶井,中式殿宇三寶公廟供奉鄭和,是爪哇島極為重要的一座建築。
現代隨著馬六甲海峽崛起,爪哇島的戰略地位下降。隨著一帶一路倡議進入印尼,爪哇島的發展又重現曙光。
爪哇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有一個巽[xùn]他海峽,最窄處有24公里,而馬六甲海峽最窄只有2.8公里,通航條件比馬六甲海峽要好。馬六甲海峽航線在新加坡有個拐彎,中國去往東非、南非的貨輪,走巽他海峽更近。
隨著中國與東非、南非的經貿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貨輪會走巽他海峽,爪哇島上的雅加達,也必將成為這條航線上極其重要的中轉站。
印尼華人通常指的是在印度尼西亞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國人。由於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國,所以印尼華人也分布在一些主要的島上
例如,居住在印度尼西亞棉蘭的印尼華人(北蘇門答臘)大多以流利的福建語言(福建方言接近台南閩南)進行交流,與周邊的本地人口形成語言邊界。他們在該地區擁有相當龐大的當地印度尼西亞社區,為他們提供了緊密並且封閉的商業和經濟活動。
印尼華人在巴東(西蘇門答臘)則是人口比較少,因為當地穆斯林人口眾多,他們被視為邊緣化的少數群體,有時候會受到歧視性的當地法律的要求,以遵守一些穆斯林的選擇方式。因此,生活在巴東的印尼華人可能會感到一些不適或不喜歡周圍的本地人口。
印尼華人在坤甸有相當大的當地人口,大多是說潮州和客家方言。
生活在爪哇島的印尼華人可能比其他地區的印尼華人更加融入印尼本地社會。所以他們大都失去了說普通話或任何中國方言的能力。在這裡生活的大多數印尼華人都會用爪哇語,印度尼西亞語或其他當地語言作為他們的第一語言。
印尼華人作為印度尼西亞成功的少數民族群體,對他們的刻板印象和歧視仍然在印尼社會存在。儘管實際上許多印尼華人也出生在普通的家庭。當印尼華人在國外時,沒有能力說普通話或任何中國方言,而且經常用不包含中文姓氏的名字,由於缺少屬性,他們經常被同齡人認為是印度裔人,而
印度尼西亞的中國血統的情況(我相信在周邊的東南亞國家也是如此)是相當複雜的,值得更多的學習。
從唐宋開始,中國人就開始下南洋謀生,既包括台灣,東南亞,也包括菲律賓,印尼這些國家,而且成批成批地移民,弄得中國南方人口總是下降,長久不能開發,所以歷代政府無奈只能海禁,禁止人民離開,就是如此,在南洋的華人也是極多的,最多的就是印尼,據說有一千萬華人,他們分為三類,道地華人,僑生華人,殖民化華人,僑生華人基本已完全當地化了,身上基本不帶中國特徵了,說當地話,用手抓飯吃,他們是最早,約在明清時期來到印尼的,由於是成批次而來的,所以雖歷經多年還知道自己從那兒來,而更早時候,如元朝以前來印尼的,就認為自己是當地人,也只有基因檢測才能知道是否中國人種,道地華人應該是清朝以後移民的,數量眾多,群體性遷移,僑生華人多聚集在爪哇,棉蘭老島,道地華人居住在北蘇門答臘以及坤甸地區,基本都是福建移過去的,說的福建方言或閩南語,保留了華人的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因此很受當地人排斥,生活最苦,地位最低,多以小本經營,也是被迫害的對象,還有少部分華人是被殖民化了的,他們曾服務於荷蘭殖民者,比較有文化,但也是最易受當地人攻擊的群體,社會地位比較高,普通富有,是道地華人的一部分,你一個外來族群,又不肯被同化,生活還富裕,甚至非常有錢,怎能不受迫害,這都是政客們為了選舉的需要而挑起來的,九八年的排華,死了無數的華人,這種排華浪潮每隔幾十年就有一次,這使得華人更不敢從政,多數是經商辦企業,不過據說最近華人的地位有所提高,只怕是暫時性的,如果他們不能完全融入當地,則未來仍是難保。
我沒有在印尼的朋友,也沒法說。但是,我認識一個在馬來西亞的華人朋友,他家大概好幾代人前就去馬來西亞了。他說,在馬來西亞同等機會下,肯定會先考慮本國人。比如說最好的大學,華人是不可以考的,就算考了也不會被錄取。比如說華人是不可以做公務員的,也沒有資格去考。極端組織會公開在媒體上鼓動國民排華,但是至今為止還沒發生像印尼那樣的事情。所以,在馬來西亞的華人大多數選擇經商,或者去歐美留學。
謝謝邀請。印度尼西亞的華族,源自於過去數百年來從中國南方的遷移,印尼華人擁有不同的祖籍地,分布在印尼不同地區。印尼華人大都來自於中國南方的省份,如福建、海南、廣東。
印尼是世界上華人最多的國家,一般估計全國2.2億人中,華人在800_1000萬之間,華人在印尼經濟領域發生著重要作用。印尼在全國有100多家銀行,華資銀行超過70家,佔一半以上;印尼實力雄厚的企業集團,華人企業佔據主導地位,著名的三林集團、阿斯特拉集團、力寶集團、金光集團、巴里多太平洋集團均為華人華僑創建。
現在基本上不會受到不乎等待遇,在印尼的華人華僑經營的企業遍布各個領域,發展前景很好。印尼屬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邊緣,國家多海嘯和地震,但在中部爪哇島上,這種情況極少發生。印尼當地的保安及警察很多,治安很好,安檢很仔細,大部分的恐怖襲擊威脅已被清除。
不咋樣,反華很嚴重,屠殺過華人,華人很富,我們去過巴厘島,是人間天堂美麗極了。
可看到華人和當地人生活狀態,落後我國很多年,是個宗教的國家,去看的也是廟宇文化。
那摩托車型小烏泱泱的堵車道,低矮的簡易的木板房。
自然災害多,海嘯吞沒過幾萬人,最近火山又噴發了。
到那旅遊可便宜了,租個車帶人從小到晚開,不管司機吃喝二百元人民幣。
盛產熱帶水果,咖啡很有名,我喝過貓屎咖啡有味貓騷味。
華人從宋代起便開始移民南洋,包括印尼,直至清末民初,歷經六、七百年,其間有幾次大規模移民,即明末清初及清末民初,現代所謂的印尼華人多為清末民初的移民,人數大約五百萬人至一千萬人之間,其後裔目前在印尼的社會地位分為很多等級,因印尼政府長期排華,致使華裔日漸趨於上下兩極化,中產階級華人則傾向移至星馬,上層華人需印尼化並官商勾結以保有家族財富。但這十年來在中國崛起後印尼高層華人已日漸趨向中國化,其子女皆精通印尼文英文及中文,但在印尼穆斯林及本土排華文化的陰影下,華裔除依附印尼政權勢力外,其餘並無任何社會地位。
推薦閱讀:
※為什麼新加坡沒有被馬來西亞或者印尼吞併呢?
※印帝安捕夢網 的起源 使用的方法 ?
※如何評論2016年6月17日印尼海軍艦船襲擾槍擊中國漁船漁民?
TAG:印度尼西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