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對焦發明以前,攝影師是如何對焦的?
自動對焦發明以前,自然也沒有liveview…取景器那麼小手動對焦感覺精度不夠啊。還有高速運動場景手動對焦速度跟得上嗎?
你可以問這些人,他們說:
「徠卡手動對焦比數碼單反快多了,准多了」
好好回答一下,
可以陷阱對焦。提前調整對焦到一個柱子,等運動員跑過去。
還可以小光圈來保持大景深,這個時候可能會iso不夠高,黑白膠捲可以迫衝到很高的iso比如1600。
還可以用電動卷片的機器,做對焦包圍的操作。就是開連拍,不做仔細的對焦,而是從稍近到稍遠的過程一直拍。總會有對上的。尼康的F3H可以每秒13張。三秒拍完一卷。
剩下的就是經驗了。
之前有好幾位朋友回答了超焦距,這個我就不提了,我說下旁軸和部分大中畫幅的對焦吧
首先是旁軸的對焦,機身是M240,鏡頭是VM40 1.4
這就是黃斑對焦,注意看中心的那個較亮的長方形小框,手動轉動對焦環,當虛影和實影重合時,就算對焦成功了。當然,很多時候我們可以使用陷阱對焦,很多很多老鏡頭都有距離刻度尺,方便我們使用陷阱對焦。
另外要知道的是,因為當年都是手動對焦,所以很多攝影師就用一兩個鏡頭,對鏡頭對焦環的把控已經出神入化了,可以熟練運用盲拍、腰拍,甚至不需要看取景器,拿起相機的瞬間就能把對焦環調好,然後按下快門,這就是所謂的估焦。
上面說完黃斑對焦,下面說說另外一種毛玻璃對焦,這次用的是大藝617,然後鏡頭是施耐德150 5.6。
首先打開光圈葉片。
我對著家裡的植物對焦,下面那個罩子看到了吧,就從這裡面對焦,必要的時候可能還需要帶個黑布子遮一下。
然後你再毛玻璃看到的就是一個倒著的畫面,然後轉動對焦環對焦就可以了。
對這些手動對焦的器材,我也是才了解,了解程度還不夠深,如果有說錯的,麻煩提出來,我修正。
那時候的對焦叫測距更確切,但是測距和對焦聯動起來的話就不用分那麼清楚了。
測距的方法有很多,有裂像,微稜鏡測距,黃斑測距。
至於精度,和很多因素有關,儀器的結構和製造精度,鏡頭焦距,人眼解析度,個人經驗等很多因素有關。
對焦技巧的話,包括陷阱對焦,就是預判你的拍攝對象會過那一點,然後對好焦等著就好,比如對著終點線等著運動員衝線一瞬間按快門。
還有就是超焦距了,利用景深獲得清晰畫面的不對焦的一種操作。
自動對焦發明前,對焦高速物體,只能靠熟悉機器,預判對焦,陷阱對焦。初代af其實並不快的,當時af應對高速運動的物體還不如手動快。
af技術飛速進步也就是近20年的事,當然是得益於飛速進步的晶元處理速度和演算法的進步,感測器的進步。
新技術淘汰舊技術是毫不留情的事情。懶人改變世界。
手動對焦,精度不夠?題主你說反了吧……除了現代的電子卡口機身有合焦提示外,裂像對焦也是很方便的一種手動對焦方式!效率么……看你對鏡頭的對焦阻尼,和轉程的熟悉程度了!練習很簡單,你隨便買一支蔡司,以不同距離和角度拍一萬張人臉!手動頭用習慣了,你換自動對焦的當心……手不自覺會擼上一把……哈哈哈,祝你愉快!
手頭有幾台相機剛好幾種主要的對焦方式都包括了,那就順手來回答一下。
1.通常都是通過單個鏡頭,觀看景物是否清晰,同時通過不同的對焦屏來輔助判斷。對焦屏包括磨砂面、裂像、微棱等等。
基本款磨砂面(俗稱毛玻璃):
關鍵點就是,用放大鏡看,感覺清楚了,就是清楚了。
升級款裂像、微棱:
裂像,需要尋找畫面里線性的物件,在裂像範圍內,沒有對焦會導致線性物件斷開,很明顯地用於判斷是否對焦。
微棱,對上焦的物件在微棱區域不會有微棱的模糊狀。
這種對焦屏的外圍一般都是磨砂屏,所以一樣可以用看清楚了就是對上焦了來判斷。
網路圖片,這是F3適配的各種型號的對焦屏,適用於不同的拍攝場合需求。
2.一般是通過兩個觀察點,判斷景物的遠近。原理類似人類雙眼形成的空間感。一般應用為黃斑對焦。
不合焦情況下,一個景物會在黃斑區域內出現兩個重影。
借一張Leica官方宣傳圖。
3.那麼這一點,就是,終極大殺器:人肉對焦
鏡頭上都有對焦標尺的,我就猜猜我和街上的那位美女的距離是3米,然後我就把鏡頭對焦點設置在3米,然後就好啦。
當然這不是抖機靈,確實是實戰之選。這叫做:估焦。
接著估焦如果配合景深使用,那將所向披靡。
舉一個極端栗子。
我有這麼一個鏡頭,目前對焦在3-6米之間,估計在4.5米。當我把光圈設置在8的時候,景深範圍可以從景深尺上讀得,從2米-無窮遠,都是清楚的。
所以,要拍3米遠處的小姐姐,是不是很輕鬆?
如果嫌棄沒有虛化的背景,那麼,
如上圖,光圈5.6,小姐姐在3-5米範圍內隨意跑動,還有虛化的背景(5米之外到無窮遠失焦),是不是很棒?
不過,注意,估焦這件事情比較時候廣角鏡頭。
倘若你有這麼一支長焦頭,光圈都縮到8了,景深還只有可憐的那麼一點點,就不要任性地去猜測你和小姐姐的距離了。
你們的距離,可能不是美圖秀秀與原片直出毒德大學這麼簡單……(捂臉)
如果只對中心的話,我覺得黃斑手動追焦挺簡單的。
估焦這麼簡單的事,現在的攝影師都不會了?
拍運動估焦就好了。
還有下面這種毛玻璃+裂相,這個跑題了,題主問的是拍運動。
我聽一個老師說,以前攝影師,估焦是基本功,背景深表都是必須的。
所以那個時候攝影師是有門檻的,而且門檻不低。不像現在,有個相機就敢叫自己攝影師。
裂像
黃斑
毛玻璃+放大鏡
我的K5II都換的是裂像屏
以前看新華社攝影世界的採訪報道,講了一個老奶奶年輕的時候用200毫米手動鏡頭,追拍運動員。
左手對焦同時右手還要快速過片,像連拍一樣,要速度更要精度,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題主可以自行去搜索裂像的對焦,就是對焦屏中間有個小圓分為上下兩個半圓,當對焦對準時,兩個半圓合成一個完整的圖像。這種對焦方式非常准。
SLR取景器有裂像,或者微棱,只要像重合了就是對上了。相位對焦的原理也就是這個。
旁軸的話有黃斑對焦,就是取景器中間有一個很像的像,和取景器裡面的像重合了就是對上了
這兩種手動對焦原理都是一樣的,就是三角測距。
不用的話就估焦配合景深表曝光。
樓主聽說過裂相對焦嗎?就是取景器里一個圓圈分成兩個半圓,轉動對焦環上下兩個半圓的圖像能移動,當兩個半圓的圖像正對上時,就說明對焦成功了。如下圖。
我在2005年開始用膠片單反練習攝影,完全手動操作,沒有一點自動的程序,以至於後來看到自動對焦和觸摸屏感覺三觀都被震撼了,感覺這技術真是太高級了。不過正是那時候,我對相機的各個部件以及攝影的各種術語進行了直觀的學習,讓我對相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問:自動對焦發明以前,攝影師是如何對焦的?
答:自動對焦發明以前,攝影師是手動對焦的。
裂像,微棱,黃斑的精度還是可以的,而且最終印成相片面積也不是很大稍微跑一點也看不出來
更大的畫幅用的是磨砂屏,135單反也有腰平取景的磨砂屏
一般單反用裂像,旁軸用黃斑。傻瓜機直接放棄對焦了,直接用小光圈+固定對焦到無限遠。
那年頭照個相都跟玩顯微鏡似的……
超焦距對焦,某種意義上講比自動對焦快多了……
見了好多人吹超焦距的,我只想說,也許過去照片解析度上不來,超焦距好用,我用d750加蔡司25/2,在常規超焦距基礎上再縮小一些光圈,拍出來的照片依舊經不住放大,只能說勉強看清,正兒八經要拍攝清晰還是靠合焦點提示或者lv放大確認對焦
樓上裂像對焦的,我來補一發,微棱對焦,沒對上焦的地方有很多棱狀物,現在的磨砂屏的對焦預覽只達到f2.8,而微棱對焦和裂像對焦只要法蘭距和對焦指示距離相同的話精度接近無限,不過眼力不好真的不合適。除了微棱,還有裂像+微棱的k3對焦屏。還有四向裂像對焦。
推薦閱讀:
※這樣的水平可以去接客片了嗎?另外想繼續提高拍攝水平,求各位大大點評一下照片?
※我有佳能700D,是18~55的鏡頭,想再買一個鏡頭,能推薦一下嗎?大學用,純粹業餘。
※尼康近3年來分別推出了:D4、D4s、DF、D800、D800e、D810、D600、D610、D750,如何評價尼康的機海策略?
※時至今日(2016年底)評價一下索尼微單當前的鏡頭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