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師要如何處理工作中產生的「內疚」?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與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工作委員會聯合舉辦的圓桌「心理諮詢師的進階之路」 ,更多「心理諮詢」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很大程度上,這取決於諮詢師接受的受訓。
對於非精神動力學取向的諮詢師來說,只要確保自己的內疚情感不會導致偏離倫理守則的行為出現,那麼採取的做法都不能說錯。評估的核心原則始終是:由於諮詢師自身內疚感引發的態度或者行動上的變化或者回應是否以來訪者利益為重。
舉一個小例子:
諮詢師遲到了,看著再等自己的來訪者,諮詢師有一點內疚。
諮詢師可以怎麼做?只要是雙方認可,不管是道歉、賠償時間或者免去這部分諮詢費用都是可行的,因為所有的這些態度和行動都考慮到了來訪者的利益。
而對於精神動力學取向的諮詢師而言,情況可能更為複雜一些。除了上面提到的原則以外,諮詢師還需要對內疚的情感進行細緻的自我分析,最終通向對諮詢處境(意識與無意識層面)的理解。(注1)
之所以會多出這部分的工作,主要和動力學派的工作方式以及內疚一詞在精神分析語境中的特殊意義有關。
首先是工作方式。相比其行動層面的即刻變化,動力學派更關注與行為背後的動機和(包含意識和無意識)心理過程。大部分時候,諮詢師相信,對於自身理解的加深能夠幫助來訪者自發地完成變化,而無須諮詢師的強行干預。所以在諮詢進程中,諮詢師通常會優先考慮探索和理解心理過程、而非如何改變行為。
回到前面遲到的例子。以為動力學派的諮詢師在作出具體的回應或者行動之前,可能會先停下來,思考著幾個問題:
- 我在為什麼感到內疚?內疚的感覺更多指向規則的違反、還是對來訪者權益的傷害、還是他等待時候表現出來的情緒、還是對自身表現的不滿......
- 面對這種內疚,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這個第一反應嘗試回應或者解決什麼?例如想道歉是否因為特別害怕受到來訪者的指責,或者特別不願意看到對方發火?
- 我今天是怎樣遲到的,這個過程和準點相比起來有何不同?
- 我所有的這些思考和感受,與我一貫的性格和反應較為一致還是有所不同(橫向比較)?與我和這位個案過往工作的狀態是否一致(縱向比較)?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是很困難的。在日常溝通裡面,人們很少會對這些細節進行深入思考。對於動力學派的諮詢師來說,是需要持續學習、實踐,尤其是在督導中磨練的。最開始的時候,很多內心閃過的情感(即廣義上反移情)甚至不會被自身所覺察,而需要在與督導復盤的探索和討論中逐漸識別和理解。
在完成一定的材料(包括情感、觀點、思考過程、聯想畫面、勾起的其他回憶等等)收集之後,諮詢師會對這些材料進行分析,並形成對於當下情景的一個理解。這一理解指向雙方當下的心理狀態、以及導致這一狀態的諸多前因後果。基於這樣的一份理解,諮詢師將會給出相應的回應,這個回應有可能是一個詮釋,也有可能是一個情感回應、一個處理方案、甚至是非言語的表達。具體應對上的差異取決於來訪者的人格類型、諮詢師的臨床經驗和個人偏好以及二人關係與即刻下的互動狀態。
回到內疚這種情感體驗。內疚可能是弗洛依德最早提出的深具影響力的核心情感: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神經症的出現正是由於個體無法接受自己對雙親的性慾和攻擊衝動而產生了巨大的內疚感,進而導致了各種神經症癥狀的出現。
故在精神分析理論、尤其是經典的心理衝突模型和自我心理學中,內疚是理解癥狀和衡量一個人自我功能的重要情感。如果一個人沒有內疚感,那麼他的人格會是不完整的;但如果一個人的內疚感過於沉重,則會導致諸多神經症癥狀的出現。(注2)
由於這種較為特殊的地位,倘若內疚感在諮詢過程中被識別或者談論到(不管來自何方),諮詢師通常都會傾向於作進一步的探索。
覺察和關注、收集材料僅僅是動力學派工作的第一步。後面的分析和干預在不同的分支派別里有較大的不同和爭論,故不在這裡過多展開。需要注意的是,這部分的工作可以說是整個動力學諮詢技術中最為細膩的部分,同時也決定了其只能通過與督導、個人治療師/分析師的工作中反覆打磨習得。
--------------------------
注1:特意說明一下,個人並不認為動力學派和非動力學派的做法存在優劣之分,相較而言,這裡的取捨和不同更像是關注的方向和側重不同所帶來的自然結果。對於很多非動力學派的諮詢師而言,不過分計較這部分的細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需要討論的議題上無疑是更為務實和符合所用理論的做法。這片答案更多在講述動力學派的工作思路,一方面因為其對這樣的細節確實更為注重,另一方面也有我個人對動力學派更為熟悉的因素在。
注2:另一個隨後被重視起來的核心情感是羞恥感。這恰好應對了基督教神話中人類最早體驗到了兩種負面情感:在吃下智慧果實之後,人對於自身的赤裸感到羞恥;而耶和華降下的責罰則讓身懷智慧的人心生罪疚(英文同為Guilty)。
P.S:這次註冊系統大會有來自成都姜啟壯老師的「如何與內疚工作」的主題工作坊,參會的不妨關注下。
(初稿於2017-06-29)
第一,進行自我體驗,提高人格健康度,做好來訪者內心世界的一面鏡子。有時候諮詢師感覺到的內疚感,是過去和原始客體的關係在現在咨訪關係中的重現,也就是常說的移情。如果諮詢師早年被原始客體(父母)不恰當地對待,比如一直挑剔,批評,從來得不到鼓勵,那他心裡會產生深深的沮喪和內疚感:無論怎麼努力,我都不能讓爸爸媽媽滿意。他心裡有一個嚴苛的超我,一雙永遠挑剔的眼睛在盯著他。所以當來訪者抱怨諮詢師不夠理解TA,不能很好地幫助TA時,這個場景激活了早年的客體關係:我是一個不能讓爸爸媽媽滿意的小孩,也因此引發諮詢師強烈的難過和內疚感。
如果是這種情況,諮詢師需要在自己分析師的幫助下,把內在的挑剔的客體外化,經過修正後再內化到自己的內心世界。當諮詢師得到足夠好的對待,溫暖的回應和容納時,他會感覺:不那麼完美的我也可以得到爸爸媽媽的肯定,沒有心理負擔地生活。當他用新的,健康的客體關係取代舊的,糟糕的客體關係時,面對來訪者的指責,他也有能力去體會對方內心的委屈和痛苦,而不是被內疚感擾動,無法很好地利用反移情來理解對方所傳遞的信息。
第二,利用內疚感來理解來訪者的內心世界。當我們能夠感覺到,內疚感並不是因為自己早年的客體關係所導致,而是來自於對來訪者所呈現的刺激的反應,也就是反移情時,那這種內疚感就是很珍貴的材料,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來訪者。比如來訪者一直說「我感覺你從來沒有真正地了解我」「你說的話對我一點幫助都沒有」,讓諮詢師產生深深的,沒有照顧好TA的內疚感,那也不妨直接把自己的感受反饋給來訪者:「你讓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不稱職的媽媽,沒有及時地發現你的需要,很好地照顧你。我也能體會到,你的心裡憋著很多很多的難過和委屈沒辦法說出來。不被理解和滿足,你內心一定很痛苦吧。」
諮詢師能夠用反移情去理解來訪者的言語時,就能夠明白:來訪者其實是把對原始客體的感受轉移到咨訪關係中,把諮詢師投射成早年沒有好好照顧自己的父母。TA的抱怨和不滿,或許並不是針對你,而是通過製造出早年TA所身處的,被原始客體攻擊和傷害的環境,讓你切身體會TA當初所承受的種種痛苦,產生不稱職的父母的內疚感。如果能理解這一點,被針對的感覺和內疚感也會有所減少。
此外,諮詢師也需要與來訪者深度共情,避免潛意識中攻擊性的見諸行動,配合來訪者完成創傷經歷的強迫性重複。在來訪者抱怨和攻擊諮詢師的時候,自卑感沒有修通的諮詢師,內心深處可能有產生嚴重的內疚感和挫敗感,傷害到了「我是一個好諮詢師」的自戀。如果他對自己潛意識中的衝突缺乏覺察,可能會把這種對來訪者的怨恨用行動表達出來:比如憤而反擊,冷落來訪者,或者通過其他方式進行報復。如果是這種情況,來訪者會再次被創傷:「我永遠被冷落,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和照顧」,固化了消極的客體關係。
可能一個更好的方式是,在來訪者攻擊和貶低諮詢師,誘使諮詢師產生內疚感和報復心時,堅決不配合TA的引誘,繼續用溫和的,容納的態度和TA交流。諮詢師和來訪者深度共情,傳遞出對TA的理解而不是惱羞成怒時,那TA會獲得一些新的客體經驗:我的負面情緒和攻擊性是被理解和接納的。在這樣安全的,抱持性的環境中,治療聯盟逐步建立起來。來訪者也可以敞開心扉,更好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將依戀的需要掩藏在充滿攻擊性的試探中,將人際關係搞砸,強迫性地重複早年糟糕的客體關係。
——————————————————————————————————
遠程心理諮詢請私信聯繫,
經授權發布的案例可見:(個案記錄1)自愈力:在苦難中燦爛的向日葵女孩 - 知乎專欄。
紙媒及公眾號合作請私信
——————————————————————————————————
拓展閱讀:談戀愛時總忍不住「作」,要怎麼辦才好? - 覃宇輝的回答
我時而社交能力特強,時而特別恐懼社交怎麼辦? - 覃宇輝的回答歡迎關注我的專欄:心視界 - 知乎專欄
心理諮詢師在受訓中常常提到,要以「空」的心態面對來訪者,但在實際工作中,心理諮詢師因其生而為人,不可避免帶有自己的生命經歷,不可能完全達到「空」的狀態。
那在諮詢中,諮詢師內心產生的情緒情感,要怎麼處理,才會有利於和來訪者工作?這涉及到心理諮詢中的一大類,即移情與反移情。我想就從內疚這一塊談一談我的理解。
在弗洛伊德早期的理論中,他認為是沒有反移情這個東西的,所有的都是來自來訪者的移情,正性負性。這不可避免帶有權威的自戀性,後期,這個理論得到修改。反移情也會在分析家身上出現。
反移情並不一定是壞的東西,某種程度上,這是可以給諮詢工作帶來進展的助益。以內疚為例:
1.諮詢師識別這個情感。內疚是一個具體的辭彙,但情感來的時候,我們不一定足夠快的察覺到這個情感就是「內疚」,情感通常是複雜混合的。諮詢師需要去辨認,去區分,這是內疚、羞恥、罪惡感還是什麼?
2.辨認之後,確定這種情感是你生命經歷里的還是來訪者帶給你的,這兩個不同的來源也會造成處理方式的完全不同。(引用:霍夫曼認為,內疚是個體危害了別人的行為,或違反了道德準則,而產生良心上反省,對行為負有責任的一種負性體驗。他的研究認為,內疚感一旦發生,即能採取補償行為的動機力量。)假如這個是來訪者帶給你的,諮詢師內攝產生了內疚。諮詢師需要去承接住這樣一個情感,在合適的時機和來訪者探討。利用自己的反移情,觀測來訪者想把你放在這個位置上的動機,有沒有在他現實關係中或早期經歷中找到證據,去探索他背後的東西,助力他的成長。
3.假如這個情感是諮詢師自己生命經歷里的,是來訪者此刻的事件激起了諮詢師無意識中自己的類似的東西,如果可以意識到這一點,諮詢師要去處理自己的問題。你可以選擇自我分析,找分析師分析等等。
4.假如你也不確定此時此刻的情感來源,又感到對這個個案的把握度不是很大,那麼,你需要找一個案例督導師,找一雙眼睛一個頭腦幫助你。
移情
反移情
工作
諮詢師的內疚感在諮詢中,叫反移情,有兩個來源:一是在諮詢過程中觸碰到自己的問題所產生,二是來訪者的情緒反應刺激所致。
首先要區分反移情是屬於誰的部分,當然,有時候在諮詢中太短的時間不易覺察,或沒時間覺察,事後反思,找督導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屬於自己的部分,找個人分析師,解決內疚感,這樣不會干擾來訪者的諮詢。
如果屬於來訪者的部分,正好可以利用內疚感,發現來訪者可能在諮詢室重現了現實生活的人際關係,由此反饋給來訪者,使他獲得自我認識。
諮詢師諮詢完若感到內疚,千萬別急著自責,否定自己,這些都是對自己的評判,對自己也要中立。沉浸在那個感覺中,好好感受,體會,雖然痛苦,但它又是一次成長的契機。
關於這個,總是把這想成不是自己的心理,沒有疼在自己身上,把它放在一邊,不要在意,反正不是自己的,就這樣直接把自己催眠了。
通過自我察覺,分辨內疚感的由來,讓這部分心理能量化做自由的。
推薦閱讀:
※兩人在一起怎麼才算是有共同語言?
※特別傷心難過時怎麼自我調節變的開心一些?
※丈夫出了車禍致使殘疾,目前還沒孩子,我想提出離婚,又擔心對殘疾的他是個巨大精神打擊,我糾結該怎麼辦?
※和男友不合適 怎麼說分手 ?
※你都經歷過什麼,讓你理解了「物是人非」這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