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特朗普要求歐洲國家按 2% GDP 出軍費?
@Reinhardt Jin
感覺歐盟軍費問題並不是智豬博弈,而是懦夫博弈。如今對歐洲來說並不存在蘇聯這樣的龐然大物,俄羅斯對中西歐的威脅非常小。另一方面,無論是近東還是中東,隨著伊朗核問題的緩解,這些地區並不存在非常嚴重的大規模戰爭威脅,只是存在治安戰問題。無論是敘利亞、利比亞還是其他地區不穩定因素,以德法為主的歐盟都是有實力單獨和俄羅斯達成協議,或者單獨應對的。比如這些年法國已經先後出兵象牙海岸、利比亞、馬里和中非。歐洲防務之所以還拉上美國,本身就是想搭便車。
現實變了,特朗普不是真的蠢。典型案例就是特朗普在歐洲不重申北約第五條共同防禦,而對東亞地區特朗普則剛當選就宣布日本處於美國核保護傘下,且最近甚至宣布要像保護北海道一樣保護釣魚島。
特朗普之所以在東亞和歐洲完全是兩種言論,原因就是兩個地區局勢根本不一樣。在歐洲,歐盟和俄羅斯相對均勢,而土耳其、敘利亞之類的根本就是蚊子問題;東亞(東南亞)則完全相反,如果沒有美國的介入,可以預見的幾年內,中國對除俄羅斯外的其他國家,都是壓倒性的優勢。
也就是說,在東亞美國更像那頭大豬,日韓新澳等國則是小豬,如果美國不介入,這些國家再拚命,在中國面前其國防投入都不值一提。因此為了地區平衡和全球領導地位,美國就一定要介入。可是在歐洲、近東和中東地區大國間能力平衡,這些地方現在只存在不重要國家的內戰和治安戰問題,不存在大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頁岩氣的技術革新以及超級大油田的發現,近東和中東穩定對美國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所以簡單地說,歐洲的軍事投入問題更像是懦夫博弈,而且如果雙方都選擇不合作,歐盟的損失還會大點,而在東亞地區軍事投入才是真正的智豬博弈,因此特朗普一早就給日本賣了人情。當然,特朗普還讓韓國交薩德錢,這顯然才是cheap talk,因為面對中朝威脅,韓國有沒有薩德對它來說根本不重要。
這個新聞我給大家翻譯翻譯,就是美帝老爺讓英法德出一百八十萬給他出城剿匪,接上北約的腿。
川黑朋友們,別的我不敢確定,不過你還真相信對於催北約各國補交會費這件事情,下面這兩位真能有什麼重大分歧?
2%的軍費本來就是北約之前定下的共同綱領,川普要他們分攤可不是頭一次,這也不是川普上台之後才有的論調,我記得早在09年就聽到過類似的說法,這是美國政界一個很老的話題了。
老美讓歐洲多拿錢這件事,我之前說天經地義可能誇張了,但是理由還是比較充分的。雖然光翼老哥從一個英國人角度給出了不同看法,不過我覺得,儘管英國跟美國文化上相近,但是比起理解老美這種野心家思維,很多時候並不見得會比同樣有野心家潛質的中國人民透徹。某種程度上我倒是覺得美國人和中國人更容易理解對方的意圖。
(我懟了一萬年老美,今天居然要幫老美說話了233)
老美在軍費上是個吞金獸,大小事務都大包大攬更是家常便飯。打腫臉充胖子的事情也沒少干,不過我覺得作為北約成員,還是要認清美國主導的全球軍事部署對於維持西方世界話語權和政治影響力的客觀作用。
歐洲人民不想交錢我非常理解,但是我同時覺得歐洲人民也低估了美國在歐洲安全事務中的地位,我一點都不覺得美國從歐洲抽腿走人之後,現在的西歐三強有能力妥善應對來自東歐的壓力。
美歐在北約財政問題上的對立究其原因,我個人覺得是北約內部存在根本價值觀分歧。
美國還是那個美國,有維持全球霸權地位的剛性需求和主觀意願,雖然由於經濟問題財政能力稍顯疲軟,不過努努力也不至於掉鏈子。而正因為過去北約歷次軍事行動里美國承擔了大部分北約的開銷,現在心裡不平衡想讓其他北約國家也拿出更多錢來,而不是自己當冤大頭,我覺得相當正常。
看看北約國家的軍費支出比例吧:(美國在最底下)
美國顯然出了北約開銷的大頭,至於是不是冤大頭,那就見仁見智了。我個人覺得是有點冤大頭。
雖然美國是領頭羊,但是北約畢竟不是只服務於美國利益的,冷戰以來,科索沃戰爭,利比亞戰爭,敘利亞戰爭西歐國家都有重大利益在裡頭的。實話實說,美國在這些行動中都是挑大樑的,銀子也出的最多。以前有錢的時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算了,現在沒那麼寬裕了,開始跟盟友計較起來也是再正常不過。
美國目前尚能維持北約的基本框架,而只是財政吃緊。這種現狀會導致美國會尋求其他成員國的協助,提高支出緩解自己的壓力。
歐洲的北約國家已經對美國那套全球布武的戰略興趣不大了,根本原因是歐洲一體化進程受阻,導致了歐洲作為一個整體的集中輸出力量的能力在降低。其實歐洲國家曾經不是這樣的,冷戰時期由於有毛子的壓力,各國在北約體系下還是比較賣力的,而同時由於毛子的壓力,歐洲一體化進程雖然磕磕絆絆,但是好歹算是慢慢往前推進。甚至內部還有過時間表,比如哪年形成歐洲財政權的初步統一,哪年實現軍隊全面輪換部署,哪年完成歐元區內領導人選舉機制建設balabala,在這種政治大背景下,西歐的政治經濟發展是脈絡清晰的,對於共同目標「整合歐洲資源建設一個超級大國級別的政治軍事聯合體」,是沒有明顯分歧的。
至於歐洲開始在北約事務內掉鏈子,是冷戰結束,乃至2000年之後的事情,少了現實的戰爭壓力,也少了政界對歐洲一體化的強力推進,各國內部的保守主義思潮不同程度抬頭,基於民族主義的政治觀念也有了更大的發言權,對北約的軍事開銷開始不上心了。我還記得那段時間經常看到的新聞是,英法德就某個共同基金的出資問題扯皮,英國對於自己在xx銀行的持股比例不滿,德國要求提高其他xx成員國的會費繳納標準,法國也怎麼怎麼樣。換言之,各國對於形成一股合力越發沒有動力,對於少承擔亂七八糟的支出,西歐各國內部本身就有較強的民意基礎,而少了戰爭壓力的政客在選舉時,也越來越多傾向於迎合這種民意以取得支持。
殖民地時代結束後,西歐各個老牌強國雖然尚存很強的實力,但是由於可支配國土和人口以及派生的經濟體量遭到了大幅縮減,單個國家是很難取得和美國這種超級大國平起平坐的實力的,然而華約國家的軍事壓力,又使得歐洲有著極強的自保需求,這個現實條件,是歐洲一體化的基礎。換言之哪怕是英法德,也必須儘可能統一財權行政甚至軍權,才有可能在潛在的戰爭爆發時,獲得足夠的抵抗能力。至於民族隔閡和歷史問題,我不管,反正你得克服,不克服不行。這是冷戰時期的邏輯。
現在邏輯不一樣了,毛子半死不活,能打烏克蘭,但是對歐洲暫時產生不了根本性威脅。而現在歐洲各國經濟情況普遍欠佳,這種格局下歐洲一體化的吸引力極速降低,各國的保護主義和右翼的市場變大。這種民意的轉變,在西歐的政體下是不可能不體現在各國政策上的,所以出現今天這種互相推脫掉鏈子的行為,我一點都不意外。
中國軍費尚不到百分之二,美國是一直沒低於百分之三,英國曾經是百分之一點九,現在可能更低了?總之目前歐洲德法意軍費比例按照美國的標準,是偏低的。不過對於面對著經濟泥潭和複雜民族問題的國家,北約軍費這種外向型的開支肯定是能砍則砍的,怎麼盤活經濟維持福利是最優先項。如果非要增加,我想歐洲可能更傾向於增加維穩經費。西歐目前的確不太平。
歐洲人民普遍覺得,美國這個世界警察花太多了,而且都沒花到點上。就算不砸那麼多錢在北約,不維持那麼強大的存在,也不會有什麼問題。我覺得這種心態還是太樂觀了,北約在整個西歐範圍內儘可能整合作戰力量,尚不能達到脫離美軍體系完成機動部署和戰略空運的能力。西歐常規軍力最強的法國,在應對馬里暴亂和衛星運輸上尚需要美國的C17幫助運輸超尺寸的機械化裝備,甚至還需要大量租用俄羅斯運輸機。而面對常規局部戰爭,我實在懷疑如果美軍不深度介入,就憑歐洲目前這個鬆散的狀態能否妥善解決。
很多歐洲人對北約組織在維持歐盟乃至整個歐洲地位中扮演一個何等重要的角色,經常只看到付出的成本,看不到獲得的收益,以至於對北約事務不在意,連帶著輕視美國對維持北約框架的作用。我覺得這對歐洲可不是啥好事。北約帶給歐洲的可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名號,它保證了一體化進程停滯之後的歐洲,還能對外形成最低限度的合力,更保證了尚存不老少海外屬地的英法等國還能通過北約框架內的空運和情報機制對這些最後的海外屬地產生影響。而北約框架尚能維持,還真離不了萬惡的老美。
你若跟我講,離了美軍,歐洲人的小日子一樣過得好,我只能回答:
我沒有任何惡意,不過實話實說歐洲人民陷入了一種何不食肉糜的狀態。體現在哪裡呢,花那麼多軍費有屁用啊,也沒見經濟增長,老美花那麼多那是他傻,我們可比老美精明,我們把北約這個燒錢的玩意兒踢開,好好搞自己家的事情就可以了,反正歐洲再不濟也是老牌發達國家,家底子厚不怕。
那麼想沒想過這種可能性:
歐洲目前的地位已經是一個略微超出其自身人口經濟工業體量級別的狀態了,按道理可能本來還沒有這麼高的地位,目前的狀態已經是被某種效果BUFF後的加持狀態。
這個BUFF就是北約啊。北約框架存在著,也許歐洲人民感覺不出得到了什麼,過去幾十年的日子也過得好好的,但是一旦剝離北約框架,我保證歐洲人民馬上就會感覺到自己失去了什麼,絕對立竿見影。
「美國對歐洲其他北約國家提出條件」這種新聞,我想以後會越來越多的。這是歐洲的大勢,越來越傾向於脫離宏大敘事的戰車,專註於過自己的小日子。中國也有不少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只是不得勢而已。冷戰結束對歐洲各國的國民心態和戰略考量影響深遠,很多本來有望實現的宏大政治抱負,離開了冷戰就希望渺茫,歐洲一體化重回世界舞台就是其中之一。
這也是我對歐洲的前景越來越不抱希望的原因,歐洲越來越碎片化,即使老牌強國再強,又能強幾時?人口,工業門類,經濟體量已經封頂了,不通過繼續整合各國資源搞一體化的話是不可能繼續增強的,被印度甩下也只是時間問題。前有123456的英國皇家海軍,後有不知道近程防空為何物的法國海軍,西歐各國大有棄療之勢。或者可以換個詞,小確幸。
對,不要以為只有台灣這種小地方才有小確幸,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照樣很吃這套。
你這個問題其實也反映了美國和歐洲對於北約這一框架的不同態度。
好比兩個想要買房子的人,美國還差兩萬塊就能拿全款了,肯定賣力的到處籌錢。英法德屬於再工作二十年也湊不夠首付的人,自然對買房子不再有興趣,而滿足於住出租房。
對於已經對宏大敘事不再感冒的歐洲,北約顯然是個越來越遠的話題了。
從西歐國家的角度出發,它們主觀上有充分的動機不交北約會費:
第一是主觀認為又沒打仗,我交了就虧了。
第二是保住福利就很勉強了還想增加軍費?拒絕。
第三就是歐洲國家知道,美國雖然是北約的絕對主力,但是也離不開歐洲,所以交不交,美國都不太敢完全拋棄歐洲,這是博弈角度的觀點。
不過歐洲想一點不增加可能性也不大,最後肯定得拿錢,但是拿夠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是意思意思,糊弄糊弄美國,讓美國接著開車,自己繼續搭便車好了。
不過如果歐洲人民如果執意覺得北約沒屁用,維持北約運行是個燒錢沒收益的活。那我只能說,從中國國家利益角度出發,我們倒是十分樂見北約解散。
怎麼?西歐帝國遺老們被印度甩下還真當是個玩笑?我很負責任的講,五十年都用不了。當然,我指的是政治經濟軍事影響力,你若要比逼格,那就早了去了。中國變成二哥好幾年了,還不一樣被人說土鱉。
北約作為整體,在5件事情上令美國非常不滿:
1999年南斯拉夫戰爭,美軍以絕對主力身份打滿全場,南斯拉夫投降後,北約地面部隊以訊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進入南斯拉夫地區。該戰爭的直接後果是為歐洲掃平了最大的地區不穩定因素,為歐洲經濟的騰飛創造了現實的安全基礎。
2001年阿富汗戰爭,美軍以本土遭到襲擊為由要求北約盟國共同出兵阿富汗。這一次歐洲國家集體溜號,有關北約盟國們在阿富汗的新聞笑話,在網路上隨處可見,最後還是美國不得不獨自承受絕對大頭。
2003年伊拉克戰爭,美軍再次要求北約盟國集體出擊,但被歐洲國家以非防衛性質為由拒絕。當年美國國內就開始傳出解散北約的說法。
2010年利比亞戰爭,北約歐洲國家再次主動挑起戰火,並要求美軍再次當冤大頭,美軍出於政治原因僅在第一天發動攻擊後就撤離。然後歐洲盟國們在利比亞戰爭里的表現我們也看到了,關於他們的笑話繼續出現在新聞上。
2013年敘利亞戰爭,北約歐洲國家再次要求美軍去當冤大頭,這次美軍毫不掩飾的拒絕了,於是美國被歐洲嘲諷為不配領導民主大旗
綜合這20年來的表現,北約實際上成為了歐洲利用美國給自己開疆擴土的工具,用完了順便還把戰爭販子的黑鍋甩到美國身上,在美國有需要的時候則推三阻四,更不要提歐洲自己甚至無力主導一次小型戰爭。
現在川普要求歐洲補足2%的國防開支已經是很有涵養的表現了
我覺得這些歐洲國家,能有個國家的樣子,要麼像沙特一樣,知道自己依賴美國的保護,主動送上保護費,答應川普的要求,要麼自力更生,退出北約,像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和戴高樂時期的法國一樣,反正俄羅斯沒能力威脅歐洲,中國太遠,也威脅不到歐洲。沒有美國保護天不會塌下來。不要一方面跪求美國的保護,另一方面連這點錢都不願出。這種國家最讓人瞧不起。
--------------------------------------------------------
以上為原答案,有答主說之前北約內部有默契,歐洲以政治利益交換美國的保護,對此我補充一下,早在2014年奧巴馬還是總統的時候,北約就達成各國至少按2%GDP的比例出軍費的原則,這說明即使在奧巴馬時代的美國眼裡,歐洲的軍費都低了。
歐洲現在很亂,對軍隊有需求,要麼自建,要麼依賴北約。
從利比亞戰爭到敘利亞戰爭,大家都能看出歐洲軍事的疲軟,連一場小規模技術絕對優勢的戰爭都不能組織好,老牌帝國的臉基本丟光了。
估計最後還是要比往年多交一些,能不能到2%,還得另說。
至於川普威脅說撤軍,那是絕不可能的,現在撤軍,違反北約協定不說,歐洲一時湊不齊維穩力量,勢必導向中或者俄,美國從馬歇爾計划到現在向歐洲輸送的血全部白送,這沉沒成本美國付得起嗎?人民答應嗎?少了歐洲這幫小弟,以後怎麼當大哥?
再說了,歐洲現在的亂象還處於可控範圍,要真到不可控了,五大流氓絕不答應。不過歐洲也是自作孽,以前總拿人權大旗敲打別人,現在被教做人了吧~
@Wei William 提到西歐國家被印度超越,單說經濟,我猜可能30年就夠了,歐洲現在是衰落的趨勢,印度是上升的趨勢。很多人看著現在的中國,已經忘了90年代是什麼模樣。不知道印度國內有沒有提出歷史機遇的說法,在我看來,就是現在。
只是落實他競選時候的承諾。
1、首先這筆錢是協議中明確規定的,但大部分國家享受保護而沒有按照約定繳納保護費。
2、這種事情國際上很普遍,最著名的就是「拖欠聯合國會費」。
兌現競選承諾,沒毛病。但要當著北約一眾領導人說出這話,是需要ball滴。
川譜說了一句有意思的話:這大樓挺漂亮,我都沒問它花了多少錢。
美國承擔的北約軍費超過75%。然後28個北約國家有23個沒有交齊2%GDP的防務費用。
美國對北約國家負擔軍費不足的問題,已經不滿很久了。在奧巴馬總統時代就有這樣的聲音,但是奧巴馬顯然沒有當眾表達或者在大會上這樣直奔主題過……所以還能一直和默克爾親密手拉手。
無論北約是歐洲的集體防禦組織,還是美國人的工具,大股東要求大家交齊會費,都是有充分理由的事情。如果你認為北約已經淪為美國人的軍事工具,不符合歐洲利益或者不符合本國利益,可以退出北約啊,還可以解散啊……這也是來去自由的組織吧。
然而……美帝大統領說:大家把會費交了吧,咱們軍事行動捉襟見肘了……有人就跳腳罵,說英美已經不是可以信賴的夥伴了……
嗯,那個,,人不能,,,
然後看一下2016年關於北約新總部大樓的新聞:
新北約總部大樓成各國心病:預算飆升到十幾億歐元-財經頻道-金融界
在拉斯穆森上任後,2010年10月,新北約總部大樓終於破土動工,最初,這個佔地25萬平方米的建築群預計在2015年完工,耗資4.26億歐元(約合35億元人民幣)。但隨著施工進度的變化,新總部大樓的成本不斷上升,預算翻了一倍,工期也延長到了2016年春天。
然而,問題還沒有解決,根據德國布魯塞爾辦公室進行的調查顯示,10.5億歐元(約合86.8億元人民幣)的預算上限無法堅持到竣工,如果沒有新的資金注入,工程將會停止。如今,這座已完成80%的「面子工程」成了北約各國的心病。
特朗普在北約總部的演說中說:我不問你們新的總部大樓花了多少錢,我拒絕那樣做,不過它是一個美麗的建築。嗯,著名開發商,做過上百個項目的老房地產大佬看一眼這棟樓,心裡估算了一下造價,然後繼續說別的事兒……
唉!
嗯,這個軍事組織的大樓據說還採用了減少碳排放足跡的技術。
軍事組織節能減排……
德國布魯塞爾辦公室的話,原樣搬遷自新聞,是不是指的是(德國在布魯塞爾的辦公室,存疑)。
一個國家怎麼搞預算是內政,條約也可以隨時撕毀,沒啥大不了。我就不說EU和NATO條約哪個效力更高的扯皮問題了。但很多東西就怕比較,2017年德國國防預算是370億歐元,對於增加防務開支,年初的時候,德國國防部長是這麼說的: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us-germany-military-idUSKBN1522UG
沒毛病,防務開支非戰時,沒大建,不需要一年內從1.22% GDP跳升到2% GDP。
-----------------------------------------------------------------------------------------------------------
然後去找了下德國政府對難民的預算。德國政府準備4年內,在難民身上花936億歐元。有錢不花在自己公民身上,讓它按照條約要求補足自己的國防預算還喊窮,2015年歐盟救希臘也不過花了850億,呵呵。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us-europe-migrants-germany-costs-idUSKCN0Y50DY
因為這是北約協議的一部分,川普把一個依然有效的條約提起來要求履行而已。不過歐洲幹了許多偷雞摸狗的事,比如蘇聯亡了以後原來的軍費都發了福利,所以說這話一放,歐洲佬都深感不妙(沒福利哪來的選票啊......)默大媽很生氣,表示不能依靠英美。
按我說,歐洲人就該趁這個機會搞福利改革,幹掉畸形的福利系統。要是人民抗議還能賴到白宮頭上,多好是吧。
當然,要是歐洲佬沒這覺悟,那活該破產完蛋,完蛋就更好了,美國過來吃屍體,當然中國也有份。
他說什麼不關鍵,關鍵看他能不能改變北約其他國家的支付。換句話說,就是看他手裡有沒有足夠的經濟槓桿迫使北約其他國家以足額繳納軍費為最優選擇(總不能開打吧)。
如果改變不了,那麼以前是智豬博弈,現在還會是,以後很可能也是。
智豬博弈的一個數值例子:假定豬圈一頭有一個大豬和一個小豬,另一頭有一個食槽的開關。如果任何一個豬踩了一下食槽的開關,則兩個豬共得到10單位的食物。從豬圈一頭走到另一頭需要花成本,二者的成本都是2單位效用。若兩豬同時從開關處跑回去,則大豬得7單位,小豬得3單位。若小豬踩開關,大豬等在原處,則大豬得9單位,小豬得1單位。若小豬等在原處,大豬去踩開關,則大豬得6份,小豬得4份。
如是,可寫出兩個豬博弈的支付矩陣(大豬支付在前)
| 踩 | 不踩
踩 |(5,1)| (4,4)
不踩| (9,-1)|(0,0)
對於小豬而言,無論大豬選擇何策略,選擇不踩都是最優的。於是大豬只得選擇踩開關。
不改變博弈支付的聲明叫做「cheap talk」。對於這類talk,它們雖然是talk,但一般關注點不在talk,而在cheap……
我記得前一陣有人在知乎寫了個關於cheap talk的不錯的介紹,忘了是誰寫的了……哪位記得甩個鏈接,我更新到答案里。
很久沒回答特朗普的問題了,我就不說 特朗普了,特朗普就是商人,就是錢錢錢的問題,什麼戰略問題滾到一邊去。就說歐洲。
其實歐洲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差,如果真的和美國鬧翻,歐洲重新煥發生機也說不定,實際上歐洲從1945年就依靠著美國,當年歐洲人想建立歐洲軍隊,不是最後被美國人攪黃的么,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地位一落千丈,現在整個國家GDP和廣東省差不多,打個烏克蘭吭哧吭哧的,土耳其都敢出來和俄羅斯叫板,俄羅斯又有多少能力真的殺向歐洲?不太可能,而且從1991年蘇聯解體後,歐洲情況並沒有轉好,看來靠美國似乎真的已經不咋地了,為什麼不換個思路呢?
再加上歐洲人實際上一直在俄羅斯眉來眼去的,當年小布希打伊拉克的時候,法國人希拉克就威脅就聯合普京以常任理事國的身份否決美國人提案,搞的小布希非常不爽,後來伊拉克戰爭就以北約的名號去打,後來證明,這場戰爭還真是虧本,德國人更不用說了,實際上因為俄羅斯前段時間和烏克蘭糾紛,默克爾本來制裁俄羅斯就不情不願的,拖了很久,美國人一催再催。
我們看一個2016年12月的新聞
歐盟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被正式延長6個月。本周一,歐盟理事會宣布,針對俄羅斯的制裁措施至少延長至明年7月31日。
上周四在布魯塞爾召開的歐盟峰會上已對此達成共識,延長制裁的理由是,烏克蘭和平進程缺乏進展。
自2014年的烏克蘭危機以來,歐盟對俄羅斯實行廣泛的經濟制裁。布魯塞爾指責莫斯科,吞併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並在烏克蘭東部支持分離分子。
制裁內容涉及貿易和投資限制,另外,俄羅斯國家銀行,進出口武器裝備以及俄羅斯重要的天然氣和石油工業都受到影響。作為回應,莫斯科對歐盟進口食品實施制裁,並將制裁延長到2017年年末。
我們算算時間,現在差不多快到6月份了,按照歐盟的排期,大概7月份制裁到期,別看馬克龍對普京說一大堆話,實際上那不重要,重要是到了7月份以後,歐盟再和俄羅斯私底下聯繫下,普京就坡下驢,因為俄羅斯經濟本來就爛出翔了,再搞下去普京也受不了,雙方喬一喬(台灣人發明的詞真好用),取消制裁天經地義理所應當。
再看新聞
德國聯邦總理默克爾(基民盟籍)本周二(5月30日)會晤前來出席德-印政府磋商的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周三,中國總理李克強訪問柏林;本周四,歐盟-中國峰會在布魯塞爾舉行。
你看,印度人,中國人多給面子,周二見中國領導人,周三見印度領導人,周四歐中峰會,中印兩個是明顯的未來經濟成長大國,歐洲這邊有這個基本盤的保證,再加上像自由貿易也好,氣候保護也好,德國和中國的立場是一直的,雖然德國企業一直抱怨在中國受到歧視,但是還是願意來投資,中國這邊投桃報李,甚至讓德國在華政治基金會成功註冊成為合法NGO機構,這玩意在中國可是很忌諱的,讓他註冊也就註冊了。
德國需要資金和市場,中國印度需要技術,其實沒什麼不好的。
沒有美國人,天也塌不下來。
Thank you for the opportunity to answer this excellent question.
感謝您給我機會回答這個好問題。
The US news media is still reporting and debating on Donald Trump"s blunt message to Europeans about the necessity of increasing their commitment to their own defense. A lot of the criticism of his message and style has centered around German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s comment that "Europe can"t consider the US a reliable ally any longer." But, on the other side, some say it is America"s allies who have been unreliable to the Western alliance and defending the Western world from threats.
美國的媒體們現在仍在就川普對歐洲釋放的這一直截了當的信息進行報道和辯論,他要求歐洲國家增加本國國防體系的投入。對他的這一信息和做事風格的很多批評,都圍繞著德國總理默克爾的「歐洲再不能把美國視為可靠的同盟了」這一評論。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說,一直以來對西方聯盟及保護西方世界免受威脅這一事項不靠譜的,其實是美國的同盟(指歐洲)。
This all takes place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Brexit which some say is a real "tectonic shift" back toward a type of "Anglosphere" in reaction to EU demographic failure (immigration policies), security failure (terrorism), bureaucratic failure (anyone who has tried to do business in Europe knows the difficulty) and even democratic failure. So, with this backdrop of failures and resulting Brexit, Trump delivered what some call a "tough love" speech that the Europeans should get serious at least about their own defense and spend 2% as they have previously committed. Only 5 of 28 members now spend that.
這一切都發生在英國退出歐盟的背景下,有人稱,脫歐是一種面對歐盟人口敗局(移民政策)、安全敗局(恐怖主義)、官僚政治敗局(任何曾經嘗試在歐洲做生意的人都知道其中的困難)、甚至是民主敗局的一種向「英語文化圈」退縮的結構性轉型。所以,在這種失敗及其所導致的英國脫歐的背景下,川普發表了這樣一個講話,,稱歐洲國家至少應該對他們自己的國防上點兒心,投入2%,就像它們之前承諾的那樣;有些人把它叫做「tough love」。現在,28個國家中只有5個在這樣做。
Some also say the hostility of the reaction to that message did not start with Trump, but are consistent with a hostility toward the US from European capitals that has spanned several presidencies, particularly from Germany and France - sometimes call Old Europe. Some of the eastern nations of New Europe are much more agreeable to working with the US particularly when faced with an aggressive Russia.
一些人還說,對這個消息的反應中的敵意,不是從川普才開始的,它與歐洲國家,尤其是德國和法國(有時候把它們叫做 「老歐洲」),對美國已經持續了好幾屆總統任期的敵意相一致。東邊的一些「新歐洲」國家,則更接受與美國合作,尤其是當面對具有侵略性的俄羅斯時。
Finally, this story is also about Trump"s style. Trump said during the campaign a year ago that he would be delivering this exact message to Europe, and now he has. But, like many other of his attempted follow throughs on campaign promises, they are likely more initial negotiating positions where he takes an aggressive stance at first publicly, and then privately becomes less rigid in his demands. We have seen this recently in the Florida meeting, where Trump made some blunt statements before the meeting, and then after the two men seemed to emerge with some sort of positive relationship if not agreement on some issues. Quite a contrast to Trump"s initial position on China.
最後,這件事也與川普的做事風格有關。川普在一年前的競選活動中就表示,他將會把這個消息一字不差地傳達給歐洲,現在他做到了。但是,和他的很多競選承諾的後續行動類似,它們更像是一個協商性的姿態,他一開始會採取攻擊性的立場,然後就悄悄地軟下來。這已經體現在最近的佛羅里達會面上: 他在會面前宣布了一些直截了當的言論,但隨後,他們兩個似乎就達成了一種如果算不上對於某種問題的共識,至少也是比較積極的關係。這與川普最初對中國的立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依我的淺見,這件事的關鍵是歐洲是否願意接納一個普京治理下的俄羅斯。
北約本來是為了限制蘇聯,蘇聯解體後北約繼續存在就很可疑。有北約,基於戰略要地不斷被北約囊括,俄羅斯不可能和歐洲達成戰略互信;沒有北約,一個試圖恢復甦聯時期戰略影響,不斷干涉周邊國家的俄羅斯也不可能和歐洲達成戰略互信。歷史證明,俄羅斯不僅屬於歐洲,但是當沙皇和歐洲王公們站在一起,所有的革命黨人都是渣渣。
所以如果要解決所謂的北約,接納俄羅斯就好了,不過這顯然不可能,所以就拖著唄,美國人出了75%的會費佔了99%好處,歐洲人嘛,意思意思得了,多關注亞投行呀,一帶一路呀這種賺錢的買賣,或者氣候變化呀、難民福祉呀這種賺名聲的買賣。
粗活都是美國人的,這是老歐洲的范。布萊爾和薩科齊就是不懂這個淺顯的道理才輸了選舉的。講道理,北約這組織該到頭的要到頭了,本來就是冷戰體系的殘餘,現在變成了歐洲各國費拉不堪的保護傘。早散早好。這麼多年一直靠美利堅的武德續命,現在讓交點保護費還推三阻四的。
這個問題我以前就回答過了:純屬扯蛋
英法兩個基本達2%標的不提,就說NATO在歐洲的幾個剩餘成員德國/荷蘭/比利時,他們的任務根本不是花錢,而是讓陸軍大量流血。因為那些國家是一線部隊。
當然,流血的意思不是說不花錢就等死就完了,歐洲國家在這個任務體系下,可以不用花錢買出個300架三代機的空軍——這就是為什麼這些年中國空軍可以吊打歐盟內任何一個國家的理由,他們倒是需要有足夠的陸軍。
不過畢竟NATO歐洲本身就一個敵人(俄羅斯),中國不歸NATO歐洲管,所以歐洲的陸軍夠對俄羅斯就夠了。
然後我們來看看歐洲的軍隊到底夠不夠
俄羅斯這邊,西部+南部軍區不算輔助類部隊:
(以下列表出自蘇翻譯的整理)
(不算其他軍區是因為俄羅斯陸軍主力都在這兩個軍區,剩下的也都是一些三流部隊,而且畢竟還要防著萬一某東亞大國真的發瘋了呢)
第6諸兵種合成集團軍
第138獨立近衛摩托化步兵「紅謝洛」旅
第25獨立近衛摩托化步兵「塞瓦斯托波爾」旅
第9近衛炮兵「克列奇科-柏林」旅第1近衛坦克集團軍
第2近衛摩托化步兵"塔曼"師
第4近衛坦克「坎捷米羅夫」師
第27獨立近衛摩托化步兵「塞瓦斯托波爾」旅
第6獨立坦克「琴斯托霍瓦」旅第20近衛諸兵種合成集團軍
第9獨立摩托化步兵「維斯瓦」旅
第23獨立近衛伏爾加哥薩克摩托化步兵「彼得羅科夫」旅
第28獨立「辛菲羅波爾」摩托化步兵旅
第1獨立坦克「烏拉爾-利沃夫」旅第76近衛空降強擊「切爾尼戈夫」師
第98近衛空降「斯維爾」師
第106近衛空降「圖拉」師第49諸兵種合成集團軍
第150摩托化步兵師
第34獨立摩托化步兵旅
第20獨立近衛摩托化步兵「喀爾巴阡-柏林」旅第58諸兵種合成集團軍
第8獨立近衛摩托化步兵「切爾科夫」旅(山地)
第17獨立近衛摩托化步兵旅
第18獨立近衛摩托化步兵「葉夫帕托里亞」旅
第19摩托化步兵「沃羅涅日-舒姆林」旅
第205「哥薩克」獨立摩托化步兵旅
第136「烏曼-柏林」獨立近衛摩托化步兵旅
6個師17個旅,看似很多,但是大一批都是旅級。
NATO這邊也不算輔助,不算美國——不過德國1955年鬆綁後美國陸軍也不佔歐洲的主力了。也不算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倆離俄羅斯太遠= =)
British Army
1st Division
3rd DivisionDeutsches Heer
1. Panzerdivision (裡面混了河南人)
10. Panzerdivision
Division Schnelle Kraefte (裡面混了河南人和羅馬尼亞人)Armee de terre
1re Division Blindee
3e Division BlindeeEsercito Italiano
Divisione Acqui
Divisione FriuliH?ren
Danske DivisionFortele Terestre Romane
Divizia 2 Infanterie
Divizia 4 InfanterieWojska Ladowe
11. Dywizja Kawalerii Pancernej
12. Dywizja Piechoty
16. Dywizja Piechoty
整整15個師
所以說對於歐洲國家來說,現在的軍費已經足夠了。真要是想要逼他們多干點事,也應該是的要求歐洲的陸軍更多的參與到最近美國主導的治安戰當中,而不是光花錢買美國的裝備,。但是問題是現在NATO戰爭中有幾個適合上陸軍的。。。。。利比亞和敘利亞NATO方面的政策是不派陸軍光轟炸(雖然Trump上台後派了US Army的炮兵但是這也不是一般人所想像的陸軍啊)。如果你說阿富汗的話,Deutsches Heer已經去過了。西非的話法外也去過了。
上面是一些國家的軍事預算、人口、以及人均軍事預算。
到底是其他國家花得太少了,還是美國自己花得太多了?
---
美國總統認為其他北約夥伴花得還不夠。呵呵。
拜託,所有這些國家已經花了那麼多。巨多。太多。無論看比例還是看總量,已經完爆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只是不如美國那麼誇張而已。
(而且美國的實際軍事預算很可能不止上面那個數)
個人看法呢?歐洲國家已經花了太多錢干這些。和平才好。花更多在窮人身上不好嗎?美國更加浪費呢,完全不值得去學習。特朗普,你繼續吼啊。。。
北約不是為了對抗蘇聯或俄羅斯嗎?那麼,就算排除美國,歐洲自己的軍事預算已經是俄羅斯的四五倍了。難道真的還不夠?
川普要求歐洲建軍抗俄,這個也是通俄的證據?
說不定北約就解散了呢,反正川普當美國總統,接下來發生核戰爭我都不會太過於震驚,慢慢看唄。
歐洲這些國家現在已經進入了一種混吃等死的狀態,從長遠看基本可以說是廢掉了。軍事力量不是一年兩年可以迅速提高的,戰鬥機艦艇導彈等裝備的研發時間動輒以十年二十年記,一旦放棄了某個領域基本沒有追回來的可能。現在沒有明顯的外部威脅就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等過一些年後出現了嚴重威脅時就已經晚了。歐洲有著強大的經濟和科技實力,卻寧可將資金投入到近乎無底洞的福利上也不願多花一丁點軍費,實在是無比愚蠢短視。沒有強有力的軍事實力就註定了永遠當任人擺布的二流國家,在面對敢於使用武力的其它強國時極易狼狽被動進退失據。
Trump怎麼要求他們也沒用的。一個人自甘墮落,別人是很難拉回來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微商花25萬與奧巴馬合影?這對他們的生意有多大幫助?
※壞女孩莎拉?盧卡斯還代表美國參加了威尼斯雙年展?
※川普的小兒子巴倫現在很火,美國人怎麼評價他?
※奧巴馬為什麼要離開白宮?
※2016年美國大選,希拉里輸在哪兒?
TAG:政治 | 美國 | 歐洲 | 國內生產總值GDP | 唐納德·約翰·特朗普DonaldJTrum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