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兩種事物容易被人們混淆?

例:白百何王珞丹,菠蘿鳳梨


房祖名吸*被抓進拘留所。成龍得到通知,來到拘留所看見站在一旁的房祖名。上去一腳踹飛5米遠!!!緊接著一套醉拳......龍叔是誰?別看年紀大了,老當益壯啊!好幾個警官愣是沒攔住!!打了足足有5分鐘。

這時,旁邊角落傳來一個聲音,「爸,別打了,那是張默。。。」


這個段子當年笑死我了。。。

500贊!!!第一次這麼多,誠惶誠恐。
記得這是房祖名出事那年在微博上看到的段子。笑死在街上_(:зゝ∠)_

破千了!!!有好多人不明白。沒辦法,我只能祭出圖片了。網圖,侵刪。


有幾個定量研究裡面經常被混淆的概念

偏倚(Bias)和誤差(Error)

誤差分為系統誤差和隨機誤差,而偏倚是指系統誤差,因此我們說一個研究存在偏倚的時候,指的是研究中計算出的估計值與真實值之間存在系統誤差。經常有同學會問,如果線性回歸的殘差不滿足獨立,正態或者等方差的條件會不會導致偏倚?實際上,這些條件的違背只會影響對隨機誤差的估計,而不會增加系統誤差,因此不會造成偏倚。

偏倚(Bias)和謬誤(Fallacy)

這個混淆經常出現在生態學謬誤 (Ecological Fallacy)的語境中,很多人把生態學謬誤歸為偏倚的一種。其實這是不對的,生態學謬誤在於錯誤地把生態學層面的結論推論到個體水平,是一種結論解讀的錯誤,而不是研究本身存在偏倚。

例如有人分別利用社區和個體級別的數據,研究了外來人口和自評健康得分的關係。用社區水平數據的分析發現,外來人口比例高的社區,其平均自評健康得分也高。而個體水平上,是否是外來人口卻與自評健康得分成負相關。這兩個研究本身都沒有問題,但當把社區層面的結論地簡單推論到個體水平時,就是發生了我們說的生態學謬誤。

無偏估計值和真值

無偏估計值和真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這樣的混淆經常出現在一些論文中,得到了一個正的回歸係數,但標準誤很大以至於統計學上不顯著。作者常解釋說,因為研究控制了足夠多的混雜因素或者使用了工具變數,所以點估計不受影響,進而開始解釋這個回歸係數的意義是什麼。實際上,點估計是一個變數,而無偏估計值是指點估計值的期望等於真值,而不是說當前研究裡面得到的這個點估計就是一個穩定不變的真值。

因果和相關

「相關不等於因果」和「脫離劑量談毒性」已經成為知乎上評論區打臉的標配了,然而當討論到因果和相關性強弱時,卻又容易發生混淆。比如研究中證實A與B存在因果關係,在排除了混雜因素的影響後,是不是A和B一定高度相關呢?答案並不是,如果沒有效應修飾作用,A和B的因果關係是一個與人群無關的量,而相關性卻會隨人群變化而變化,如果在一個人群中A的取值都相同,A和B的相關性為0,但A和B的因果關係卻總是存在的。

效應強度和統計學顯著

這類混淆在解釋回歸係數的時候可能會發生。統計學顯著指的是P值小於一個預先設定的一類錯誤率 alpha 。P值的大小隨樣本量,效應強度變化而變化,P值小不代表效應強度就大。有統計學意義,不一定效應強度就有實際意義。

統計學顯著和統計功效

這類混淆常發生在陰性結果的解讀中。通常論文里會有這樣的句子,A組和B組的均值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85),因此我們得出結論,A組和B組沒有差別。實際上,P值僅代表原假設成立時,觀察到這樣或更大均值差的概率,並不能告訴我們錯誤地接受原假設的概率是多少。得到大P值可能是因為樣本量小,要驗證A組和B組沒有差別,需要計算的是統計功效而不是P值。

效應強度和證據強度

這個混淆很常見,一個因果關係的證據等級不能代表其效應強度的大小。因果關係的證據等級強弱和很多因素有關,包括了效應強度,更重要的是這個問題是不是重要的問題,以至於能有足夠多和足夠嚴謹的研究。常見的混淆是認為IARC對致癌物的分級代表了致癌物效應的強弱,其實這個只是代表了證據是否充分而已。又比如,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證據往往比較充分,而脫髮的危險因素可能證據就不充分了,原因是研究脫髮比研究心血管疾病難拿研究經費。

假設(Assumption)和假設(Hypothesis)

這裡的Assumption和Hypothesis在中文裡有時候都叫假設,實際上假設和假設是完全不同的。在一個研究里,Assumption是你假定已經滿足的前提條件,而Hypothesis是要檢驗的命題。Assumption可以是研究中不能證明的部分。比如用身高決定基因的多態性作為身高的工具變數,來研究身高與社會經濟地位的關係。這裡就有三個Assumption,身高的決定基因能決定身高,身高的決定基因不會通過其他因素影響社會經濟地位,身高的決定基因只能通過身高來影響社會經濟地位,其中後兩個Assumption是無法用實證證明的。而這個研究中的Hypothesis是身高與社會經濟地位有關。


美國/西方言語體系下的兩個「自由」:freedom和liberty。

中西方言語體系下的「左」和「右」。

對此,我個人傾向於不做更多解釋,因為任何政經辭彙,都是一系列抽象概念和意識形態的一個語義標籤。涉及到具體問題討論的時候,最好能盡量細分一下,然後就事論事,表明具體觀點態度就好,而不是先撂一句類似「我是純右派」的flag,再去強行站隊甚至撕逼。常見的現象是,兩個人舉著大旗撕了半天,結果發現在很多具體話題上,觀點其實完全一致。


很長時間裡我一直以為美國的白宮是這個:

直到前兩年玩《輻射3》看攻略,說進不了白宮,而我發現自己進去過,這才知道白宮是這個

上面那個其實是美國的國會大廈,只不過在第二次英美戰爭中和白宮一起被英軍燒毀了,於是都刷成了白色


媽媽的手機壞了,準備買個新手機,她覺得我的6p用著還挺不錯的,就問我

媽媽:「你手機是4g還是3g的 我聽說現在都用4g的了」

我:「4g的。「

隔了一會兒我媽媽跑來又對我說:」你這個手機好差哦,我朋友都是128g 的。你給我買128g的」

我.......;...


吳京調侃EXO,憤怒的粉絲爆了普京吧。
楊洋粉絲罵三生三世抄襲,唐家三少慘遭點名。
樂視手撕快播,樂事微博被憤怒群眾轟炸。
開著克爾維特去把妹,女神不屑的說弄輛破五菱就想泡我?做夢!
同學聚會想好好顯擺一下,於是開上了自己的賓士6X6,結果一眾女生圍著開路虎極光的男同學大獻殷勤,只有一個女同學過來說她們太勢利別管那些人,明天我家裝修用你的皮卡幫我拉點建材吧。


一、氧氟沙星與左氧氟沙星

當你的眼睛得了結膜炎或角膜炎,你可能需要使用一些具有殺菌效果的滴眼液。然而,有兩種滴眼液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很容易混淆,那就是氧氟沙星滴眼液和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氧氟沙星滴眼液:

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那氧氟沙星與左氧氟沙星有什麼區別呢?下面我簡單解釋一下。

氧氟沙星(Ofloxacin)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氟喹諾酮類藥物。它誕生於1982年,為高效廣譜抗菌葯。氧氟沙星易吸收,血葯濃度高而持久,藥物體內分布廣,對格蘭氏陽性菌(包括甲氧西林耐葯金黃色葡萄球菌在內)和格蘭氏陰性菌(包括綠膿桿菌)均有較強作用,對肺炎支原體、奈瑟菌、厭氧菌和結核桿菌也有一定活性。氧氟沙星是外消旋體,左旋異構體和右旋異構體各佔一半(如下圖所示)。

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就是氧氟沙星的左旋異構體,它是1991年由日本第一製藥株式會社開發成功的。左氧氟沙星的化學結構如下:

由於去掉了幾乎無效的右旋異構體,所以左氧氟沙星的抗菌活性比氧氟沙星更強。細菌性角膜炎的臨床數據顯示,在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與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療7天後,治癒率分別為63.3%和43.3%。因此,可以認為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是氧氟沙星滴眼液的改進版。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

氨氯地平和左旋氨氯地平(治療高血壓、心臟病);

西替利嗪和左西替利嗪(抗過敏);

布洛芬和右旋布洛芬(止痛、退燒和消炎);

蘭索拉唑和右蘭索拉唑(治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和胃食管反流病等);

哌甲酯和右哌甲酯(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劑,治療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和嗜睡症)。

以上各組藥物中,不標左右的都是外消旋體,其效果往往不如同組的左旋體或右旋體。


二、氧氟沙星與諾氟沙星

氧氟沙星除了能用在滴眼液中,也能製成藥片或膠囊,主治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骨關節感染和皮膚感染等。然而,還有一種生活中常用藥物的名稱容易與氧氟沙星混淆,它就是諾氟沙星。

氧氟沙星膠囊:

諾氟沙星膠囊:

諾氟沙星(Norfloxacin),別名:力醇羅、氟哌酸,也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氟喹諾酮類藥物,其化學結構如下圖所示。

諾氟沙星也是一種廣譜抗菌葯,但最常用來治療腸道感染。它會影響腸道內致病細菌的DNA旋轉酶作用,阻礙細菌DNA複製。諾氟沙星片和諾氟沙星膠囊是治療腸炎和痢疾的常用藥。

其實,除了諾氟沙星和氧氟沙星外,叫X氟沙星的藥物還有很多,比如培氟沙星、托氟沙星、蘆氟沙星、那氟沙星等等,這些全是氟喹諾酮類藥物。總之,用藥之前一定要仔細看清藥品名稱,千萬不要用錯葯了。


關於當年援越抗法的一個基本常識,很多人搞不清楚。

陳賡於1950年7月7日被任命為中共中央代表(不是軍事顧問團團長)前往越南,幫助越軍組織邊界戰役,11月4日返回南寧。

中國軍事顧問團(為保密,代號「華南工作團」)團長是原三野10兵團政委韋國清,也就是奠邊府戰役的實際指揮員,1956年6月回國主政廣西。順手黑一把武元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註中越戰爭史,兼習解放軍其他歷史時期戰史。

微信公眾號「南疆烽煙正十年」


很多留學去國外的吃貨可能會搞錯的兩種東西:水仙和蒜薹

上圖左邊是蒜薹,右邊是水仙,是不是很像?
但是蒜薹很好吃,而水仙卻是有毒的。。。

在國內,水仙一般不會和蔬菜一起出售,所以誤食相對較少。但是在國外,水仙就有可能和蔬菜水果擺在一起,於是不少吃貨出了國看到水仙,就以為是蒜薹了。比如這個關於誤食水仙的例子:

韭菜?洋蔥?蒜薹?水仙?那當然是個美麗的誤會 | 日誌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事實上,每年確實會出現中國留學生在國外把黃水仙當成蒜薹炒了吃結果中毒的事例。比如英國,原先很多超市會把有毒的水仙跟蔬菜和水果擺一起,看起來實在更像蒜薹了,於是中國留學生頻頻中招,估計是買來做了蒜薹炒肉吧。。。 _(:з」∠)_
後來英國公共衛生監督機構不得已只好對超市發出通知,禁止把水仙擺在蔬菜附近,並且一些超市還加上了中文的警示文字:黃水仙非食品,請勿誤食!

英國去年有27例誤食水仙花引起食物中毒的案例,所以今年春天水仙花上市之前,英格蘭公共衛生給各大超市發出了一封「警示」信,提醒他們將所售水仙花擺放在遠離水果和蔬菜的區域。
這些食物中毒事件主要是由於含苞待放的水仙看起來好像中國的韭菜,也有人覺得像洋蔥而誤食,尤其是以往這些水仙花在超市中通常被擺放在水果或蔬菜區域。

常被誤食 英超市被警告將水仙花遠離食品區

好吧,還有人覺得像韭菜和洋蔥的。。。。

下面這幅圖來自微博賬號英國那些事兒,國外超市果然把水仙加上了不可食用的中文標籤:

最後,不單單是中國漂泊在外的吃貨,外國人也有中招的:
台媒:日本男子誤把水仙當韭菜吃 中毒身亡

國內也有中招的,之前知乎上就有個問題:
老太婆偷割了我院子里的洋水仙給他孫子吃,然後他孫子中毒了,老鬧事要求賠償,我是否應該賠償? - 知乎

所以,各位吃貨在遇到「蒜薹」時,還是要多留個心眼哦 ~


關於為什麼水仙在國外會被擺到蔬菜水果旁邊,我沒有查到具體的原因,只知道水仙那樣整齊的切好擺放,是用來做插花用的,下面這個問題也沒有人給出確切的回答。
英國的黃水仙為什麼擺放在蔬菜區? - 知乎


(抖個機靈)不止兩種……
張歆藝、張欣怡、張心怡、張欣奕、張馨予、張欣藝、張予馨、張雨欣、張馨藝、張藝馨、張藝興


白百合出軌你們罵王珞丹
林丹出軌你們噴陳赫
那以後吳彥祖出個什麼事

你們是不是要打死我才開心?


手機的存儲和運行內存
這兩種在正常的交流中都可以說成內存或者存儲,稍微了解一點手機的人都能夠分清楚這兩種的區別,但對手機不了解的人很容易混淆,也有很多線下店的推銷員會用這一點來忽悠不懂的顧客。


「愛」和「佔有」。

「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所以 我愛你」。

「意見」和「事實」。

「我的思考」和「我的直覺」。

「我要挑戰」和「我很魯莽」。

「生活的壓力」和「生命的尊嚴」。

「看不上」和「要不起」。

「無聊」和「孤獨」。

「獨處」和「逃避」。

「我有圈子」和「我愛社交」。

「他的目的」和「他的動機」。

「我要挑戰」和「我很魯莽」。

「漂亮」和「美麗」。

「虛榮」和「傲慢」。

「教養」和「文化」。

「偏見」和「主見」。


太多了,數不勝數。(純原創)


感覺這個問題有點寬泛,一時間不知從何下手……

看到題目首先想到的是:神經病精神病

神經病是是神經系統發生的器質性疾病,比如面神經麻痹、腦膜炎之類。

精神病是各種因素作用下引起的大腦高級神經活動嚴重障礙。病人往往有語言障礙、思維錯亂、情感和行為的失常等癥狀。比如打傘蹲牆角說自己是小蘑菇……

日常生活中,當人們向對方宣洩不滿時,嚴格來講應該稱對方精神病,然而人們往往習慣說:

額,突然想到洛天依的洗腦神曲《神經病之歌》是怎麼回事 (?_?)

對了,我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把羊癲瘋白癜風搞混。四肢抽搐、口吐涎沫的是前者,後者只是皮膚病。是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搞錯…

另外給高三黨們提幾個容易混淆的基本概念吧,小心選擇題丟分哈:

平衡力相互作用力:平衡力是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彼此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上。

生長素生長激素:前者是一種植物激素,成分是吲哚乙酸;後者是人或高等動物內分泌腺產生的激素,成分是蛋白質。

原生生物原核生物: 原生生物是指單細胞真核生物,如草履蟲、眼蟲、變形蟲等,而原核生物的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突然想到軍事裝備易混淆的也巨多,59魔改系列,強5、殲7魔改系列,蘇27魔改系列……不勝枚舉啊。隨便放幾張圖感受一下就行了:

暫時就這些,想到什麼再補充。

PS:我覺得如果以題主的標題作為書名的話,完全可以整理出一本百科工具書來。誰編撰出來了麻煩告訴我一聲,一定買~


I和l
第一個是大寫字母i
第二個是小寫字母L


這個,要分性別來討論。


之前和朋友走在路上,口誤把護膚品說成化妝品了,趕緊更正。結果他很無所謂的樣子,說這倆反正也差不多吧。我當時就開始冒氣了,問他「你覺得哪裡一樣了?」 因為我在內心過了一遍真的找不到這兩個東西一樣的地方。除了都帶了個「品」字。


結果他說了一句讓我無法反駁的話:「不都是用在臉上的嗎?」


後來看我一臉想暈過去又暈不過去的樣子,他又很「好心」的「勸說」我:


「沒事,你們女生不也分不清魔獸世界和魔獸爭霸嗎?」


"呵呵,不就是魔獸嗎,一個遊戲兩種說法,別想忽悠我。"


這回換他想要暈過去了。


看到容易混淆的,想到了這些問題:「橘子」和「桔子」一樣嗎??「柑橘」與「橘柑」到底是什麼區別???柑 桔 柚 橙 檸檬 他們到底是什麼關係???

」(jú)和「」(jié)都是現代漢語規範字,然「桔」作橘子一義時,為「橘」的俗寫[。在廣東的一些方言中二字同音,「桔」也曾做過「橘」的二簡字。閩南語稱橘為柑仔。西南官話區的各方言中呼為「柑子」或「柑兒」。

但是「柑橘」與「橘柑」是不同的。「柑橘」可以指柑橘屬所有水果,包括柚、柑、橘、橙等;而「橘柑」在有些方言中和橘子同義。

至於柑橘類家族中他們幾個的關係,話不多說放個圖

嗯,大概就是這麼個關係,是不是像是看宮斗劇那麼複雜,哈哈哈哈!!!

作為柑橘類大家族,其實這些水果都要追溯到三個老祖宗:枸櫞(ju yuan)、野生柚、野生寬皮桔。

1.枸櫞及其變種

枸櫞

上面兩張圖就是枸櫞,是不是長的很像檸檬?? 沒錯,檸檬就是它和橙子雜交的呢!它又稱香櫞、香水檸檬,和檸檬的外觀上相似,是芸香科柑橘屬的植物。如果你沒聽說過它沒關係,但是你一定聽過說佛手柑!!是的,佛手柑就是枸櫞的一個變種,此外還有香櫞、雲南香櫞等!

這種柑橘類一般不用作水果類食用。雲南西南部白族,彝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人家的庭院里以香櫞樹做為綠化樹種,當香櫞果實成熟後採摘下來經過簡單加工用糖煮製成香櫞蜜餞,裝入陶罐密封之後可以保存一兩年的時間,是當地人民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宴客時招待客人的一道精美甜點。

它的繁殖方法呢,有兩種。撥開果實裡面的種子也可以,扦插方法也可以。不過對氣候有比較高的要求,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台灣、福建、廣東、廣西、雲南、湖南等省區南部,所以說不僅僅是北方人不怎麼見的到,只要不是太靠南的南方人也不一定常見哦!!!!

2.野生柚子及其變種

野生柚子就是原來山林中自己生長的柚子,當然口感個頭什麼的都要比我們買來的差很多,野生柚子經過人們後來的選育品種增多了,然後口感也變得甘甜起來!!!

我們現在世面上常見的柚子主要有:文旦柚、坪山柚、沙田柚、暹羅柚、強德勒柚、官溪蜜柚、龍都早香柚、北碚蜜柚及本地優良早熟品種東試早等。下面簡要介紹一下幾種常見的:

沙田柚

沙田柚(金柚)原產廣西容縣,已有200多年的栽培史,是目前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樹勢強健,1~2年枝粗壯較直立,果實梨形或葫蘆形,單果重500~1500克,果肉脆嫩爽口,白色或蝦肉色,風味濃甜,品質上等。果實可食率為40~60%,果汁含量30~40%,每100毫升含總酸量0.3~0.6克、維生素c100~200毫克。果實10月上旬~11月中旬成熟。 沙田柚的類型頗多,目前栽培的多用軟枝和硬枝兩個類型。 軟枝型果實較小,梨形,果汁較多,品質優。該類型成熟期較早,豐產穩產。 硬枝型果實較大,葫蘆形,果汁較少,豐產,但較易出現大小年結果。

琯溪蜜柚

琯溪蜜柚原產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是栽培柚類的名品。琯溪蜜柚果大無核質優,適應性強,高產,商品性佳,可謂柚中之冠,平和琯溪蜜柚系福建省平和縣著名的地方傳統名果,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栽培歷史。 琯溪蜜柚屬亞熱帶常綠小喬木果樹,樹冠圓頭形,樹勢強,枝條開張下垂,枝葉茂密,葉片大,長卵圓形,葉經揉後無刺激性味道。琯溪蜜柚果大,1500—2000克,長卵形或梨形;果面淡黃色,皮薄;果肉質地柔軟,汁多化渣,酸甜適中,種子少或無。

強德勒柚

 強德勒柚又名強德勒紅心柚,從1979年美國贈送給中國農業大學(原北京農業大學)的19個柚品種中選出的一個雜交品種。經多點試驗觀察後推廣,生產表現良好,是目前推廣的最好的紅心柚品種,果汁含量高於原推廣的紅肉系列,主要優點是早果豐產,品質優,一般偏酸,貯藏後品質好。

龍都早香柚

龍都早香柚由自貢市經濟作物站、自貢市貢井區林果站從本地實生柚選種而來,納入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九五」農業部重點項目推廣品種,系官溪蜜柚無病毒後代,品質極佳,具結果早,豐產性強等優點,為柚中之珍品,於1998年在全國柚類評比中榮獲金杯獎。

玉環文旦柚

原產浙江省玉環縣。生長勢強,果大,單果重1250~2000克,最大可達3500克以上,肉質脆嫩,有香氣。無核或少核,品質優。可食率為60~65%,100毫升果汁含酸量0.8~1.0克、維生素C50~60毫克,果實10月中旬~11月上旬成熟。 文旦柚有扁圓錐形和高圓錐形兩個類型。前者豐產,但裂果較重。後者果實中心柱小,幾乎不裂果。 該品種生長勢強,豐產性好,果大,色艷,有香氣,無核或少核,品質優。  琯溪蜜柚 又名"平和拋",原產福建省平和縣琯溪。樹勢旺盛,果實大,單果重500~2000克,最大果重可達5000克,果肉柔嫩多汁,甜酸適口,化渣,有芳香味,品質優,無核。可食率為60~70%,100毫升果汁含總酸量0.6~1.0克、維生素C50~60毫克。果實10月中旬~10月下旬成熟。該品種生長勢旺,適應性強,栽培容易,結果早,品質優,豐產穩產。不足之處是不耐久貯,久貯易枯水或汁胞過分軟化。

3.野生寬皮桔及其變種

寬皮橘,果如其名,果皮相當的寬鬆,因此內果皮極易分離市面上賣的普通橘子是野生寬皮桔經過人工馴化而來的。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

紅橘

又名綠橘、大紅袍、福橘。樹勢強健,樹冠高大,梢直立;果實扁圓形,中等大,單果重100~110克,果皮薄,色澤鮮紅,有光澤,皮易剝,富含桔絡;肉質細嫩、多汁、化渣,甜酸可口,可溶性固形物11%~13%,糖含量8~10克/100毫升,酸含量1.0~1.1克/100毫升,種子15粒左右;果實11月下旬至12月成熟,果實不耐貯藏是其不足。

南豐蜜橘

南豐蜜桔(別稱貢桔、蜜桔、南豐桔)是我國柑桔中的優良品種,同時也是江西省的名貴特產。主產江西南豐、臨川一帶,是當地名產。果實扁圓形,為橘類中最小的。果皮薄,橙黃色,易剝離;果肉嫩,味濃甜,芳香可口,果心稍大而空。種子無或很少。品質好,但不耐貯藏。11月間成熟。耐寒性強,有大小年現象。

沙糖桔

主產廣東四會、清遠、肇慶一帶以及廣西部分地區,屬於寬皮類小果型柑桔,也是屬於寬皮柑橘。沙糖桔樹長勢健壯,樹冠中等,圓頭形,根系發達,圓頭型,枝細密、稍直立,發梢力強,葉片橢圓形,呈深綠色,葉緣鋸齒稍深,翼葉較小。花較小,完全花。是穩產豐產的柑桔品種之 一。一般種植3年可結果,5 年以後盛產期。單株產量有100—150斤,高產者達350-400斤。

金橘

金橘在中國南方各地栽種,以台灣、福建、廣東、廣西栽種的較多。金橘樹高3米以內,葉質厚,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頂端略尖或鈍,基部寬楔形或近於圓;果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橙黃至橙紅色,果皮味甜;種子卵形,子葉及胚均綠色,單胚或偶有多胚。它通常採用嫁接繁殖,用其他柑橘類植物的實生苗作砧木,選擇一年生粗壯的春梢作接穗。金橘特殊的地方在於它是可以直接帶皮整個吃的一種橘子,也可以做成蜜餞類的腌制食品。金橘含有特殊的揮髮油、金橘甙等特殊物質,具有令人愉悅的香氣,是頗具特色的水果。

蘆柑

蘆柑,也叫椪柑。雖然大家喊它是柑子,但是它確實屬於寬皮桔類的一種,這也算是口誤吧。它的果實碩大,色澤鮮艷,皮鬆易剝,肉質脆嫩,汁多化渣;味道芳香甘美,食後有香甜濃蜜之感,風味獨特。一般來說蘆柑果肉內有種子,果實上來看,個頭大,色澤鮮艷看起來像球形,果皮鬆。果皮是黃色或者橙色。

4.柑子

柑子和橘子是兩種容易混淆的品種,通常也沒有明顯的界限,所以有時候被統稱為柑橘。桔是基本種,花小、果皮好剝、種子的胚多屬深綠色;柑是桔與甜橙等其它柑桔的雜種,花大,果實剝皮不如桔好剝,種子的胚為淡綠色。日常人們往往叫法上的還不一定對,例如:橙柑(蘆柑)是桔不是柑 ,溫州密桔是柑不是桔。柑和桔在植物分類學上是同科同屬而不同種的木本植物。

茶枝柑

茶枝柑又稱新會廣陳柑或陳皮柑,江門新會所產的茶枝柑(也稱新會柑)是製作「廣陳皮」的主要原料。樹矮、枝條細軟,果實扁圓形、中等大,果實成熟時,果皮橙黃,微帶青,柔韌而不易折斷,油胞特大,有濃郁的芳香。柑肉多汁,糖酸比為15:32是甜中帶酸的獨有風味,每百毫升果汁中含維生素C 34.3毫克,檸檬酸0.76克,可溶性固形物11.13%。

溫州蜜柑

溫州蜜柑主產於浙江省溫州市,又稱無核橘。溫州蜜柑的特早熟品種於8月下旬成熟,早熟品種於9月中下旬成熟,皆為鮮食良種。中遲熟品種於11月上中旬成熟,較耐貯藏,適於加工,又可鮮食。其果扁圓,風味濃,優質,退酸稍早。樹勢較弱,果實中等大,單果重90~100克,果皮稍粗厚,含糖量中等,上色早,酸度下降快。

桶柑

又稱為年柑、蕉柑,是柑橘的一種,屬於芸香科植物,早年由於農家將桶柑儲藏於木桶中作運輸,故又稱之為桶柑。主要產地包括台灣中、北部、福建及廣東、廣西。桶柑的盛產期在冬春季,品種又可細分為桶柑、海梨柑、高牆桶柑(大春種無子桶柑)。據推測是寬皮柑與甜橙類之天然雜交種。果形種種,通常扁圓形至近圓球形,果皮甚薄而光滑,或厚而粗糙,淡黃色,硃紅色或深紅色,甚易或稍易剝離,橘絡甚多或較少,呈網狀,易分離,通常柔嫩,中心柱大而常空,稀充實,瓢囊7-14瓣,稀較多,囊壁薄或略厚,柔嫩或頗韌,汁胞通常紡錘形,短而膨大,稀細長,果肉酸或甜,或有苦味,或另有特異氣味;種子或多或少數,稀無籽,通常卵形,頂部狹尖,基部渾圓,子葉深綠、淡綠或間有近於乳白色,合點紫色,多胚,少有單胚。

5.檸檬

檸檬產中國長江以南, 原產東南亞,主要產地為美國、義大利、西班牙和希臘。由於國外種植檸檬已久,烹飪和佐餐上面都有檸檬這種食材,所以品種以外國品種居多。當然國內也有一種本地品種:北京檸檬又稱香檸檬、美華檸檬,檸檬和橙或者檸檬和寬皮柑的雜種,1908年在北京近郊發現,帶回美國繼續選育而成。其抗逆性強,樹姿矮壯,容易管理,早結豐產等特點,一般的五年的檸檬樹高2.1m,冠幅3.1m,干周24cm。枝條零亂,披散,有小刺。葉片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果實橢圓形,平均單果重140g左右,種子4粒左右,品質中等,酸低,略帶苦味,內部結構柔軟,抗性特佳,耐熱耐寒,果皮薄多汁不耐運貯。11月中旬成熟,較豐產,較耐貯藏。


稻花香和驅別院


20170507 更新


為什麼我認為,能不能正確區分「的」「地」「得」三個字體現一個人基本的語文素養呢?

我們都在小學學了這三個字的用法,但想要在日常的文字表達里正確地區分這三個字,確實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和漢語語法常識。如果不了解漢語句子的基本結構、不知道主謂賓定狀補,那能寫出通順的句子就可以了,不能指望正確區分這三個字。

當然,就算不知道這些語法常識,如果有足夠的閱讀量,也可以把這三個字的用法內化為習慣,用錯了的話總會感覺怪怪的,這也是一途。

如果既沒有語法常識,閱讀量也少,說話還沒有把門的,那寫出來的句子甭說「的」「地」「得」了,通不通順還不一定呢。


我認為,人類語言的發展總伴隨著兩種看似矛盾的趨勢,一是提高語言表達的效率,二是減少語義的歧義。然而提高效率與減少歧義是有矛盾的,為了提高效率,我們需要少說些「廢話」,但為了避免歧義,得多說些「廢話」,怎麼在這兩者間取得平衡呢?我們要看到,語言是信息的載體,我們真正關心的是語言內含的語義,所以與語義無關的部分會被逐漸拋棄,能夠細化語義的成分會被擴充

可是語言這個東西,沒有固定的標準說誰是先進的,誰是落後的。我覺得英語中區分單複數太麻煩,他們還覺得漢語不區分單複數太不精確呢。自然語言不像編程語言那樣經過精巧的設計,一定會有各種冗餘和不合理的地方,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而且改變的軌跡誰也預測不了。所以語言發展有一個原則:從民俗。官方可以規範語言標準,但不能隨意更改語言標準,官方標準的作用應該是承認並標準化語言中已經發生的變化,而不是規定語言應該怎麼變化,這也是我不希望把學術界的爭議擴大到官方語言規範上來的原因。


--------分隔線------------


20170505 更新

關於「的」、「地」、「得」三個結構助詞的用法,我雖然不是研究漢語言的,但是對語法有一些興趣,所以想說一下。

我之前一直以為,「的」「地」「得」三個字的合用,是網路時代才出現的事情,但田野《「的」「地」「得」的合用與分用》一文中提到,《儒林外史》和《紅樓夢》等書中就是不區分結構助詞的,那時候的白話文還沒有發展到現代漢語的精細和準確,對於結構助詞也沒有太多的講究。

真正對「的」「地」「得」三個字的用法進行明確區分的標誌是 1956 年的《暫擬漢語教學語法系統簡述》,明確把合用「的」「地」「得」規定為不規範的用法。在此之後,1965 年出版、通行全國的《現代漢語詞典》(試用本)也把這三個字分列三個詞條,明確說明它們是不一樣的助詞,表明不同的結構關係。中小學教育里也嚴格遵守了這個標準。在此之後的相當長時間內,官方標準里的「的」「地」「得」三個字是明確區分的,合用這三個字是不規範的行為

但語法研究界一直有兩種聲音,有人認為要分用這三個字,也有人認為可以合用這三個字。但爭論一直停留在學術界內部,官方口徑很穩定。然而 1984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的《中學教學語法系統提要(試用)》里罕見地以官方聲音提倡「的」 、「地」合用,都用「的」(未提及「得」),把學術爭論放到了官方層面,我認為這個現象很不好,學術界應該對能夠進入官方標準的東西嚴肅謹慎一些,不能因為學術界的風向變動了就隨意影響官方標準,這對學術氛圍不好

-----------以下為原答案------------

處理有些文檔和表格總會覺得難受:

省略號和幾個英文句點是不一樣的
空格和首行縮進是不一樣的
間隔號(·)和英文句點是不一樣的
全形符號和半形符號是不一樣的
空格和兩端對齊是不一樣的,特別是用在名字上

還有拼音的坑

「在」 和 「再」 語法功能是不一樣的
「的」、「地」、「得」 語法功能也是不一樣的

最後,聊天的時候,逗號和回車是不一樣的


亨利?基辛格和伍迪?艾倫


推薦閱讀:

從3000米高空下落,沒有降落傘,在空中做些什麼可以提高生還幾率?
知乎的中醫黑多於其他論壇代表了什麼?
大家怎麼看拉普拉斯的決定論?
你們小時候遇到過哪些的帶有奇幻、靈異色彩的經歷?

TAG:生活 | 科普 | 水果 | 明星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