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山東戶外愛好者荊茜茜獨自徒步身亡?

很想知道這種以危險方式挑戰自己的戶外行為是否應該得到弘揚?延伸一下說,探險精神和生命安全,哪個更重要?有時甚至給公共安全帶來麻煩,比如一些無腦旅行導致被困求救,包括之前名校大學生黃山探險被救後卻自吹自擂,等等。生命的意義一般人能否通過探險來表達?不黑不吹,本人非常敬佩那些熱愛戶外探險運動的人,儘管有時爭議很大。

原標題:女驢友獨闖洛克線失聯9天 獲救後遺憾去世

4月19日,山東青島女驢友荊茜茜來到四川涼山州木里縣,準備徒步穿越洛克線到稻城亞丁,但從4月20日起,她就一直失聯。4月29日上午,受傷的她被民警和村民找到,送往醫院搶救。4月30日早上,記者獲悉,在野外受傷堅持了9天之後的荊茜茜,沒能挺過最後一關,遺憾去世。

31歲的荊茜茜是一名醫生,愛好戶外運動。她的穿越洛克線計劃是,4月20日一早從木里縣水洛鄉嘟嚕村出發,計劃24日抵達亞丁。不過,從20日開始,她就一直處於失聯狀態。

荊茜茜失聯後,木里縣出動了上百人,分3條線路進山搜尋。4月29日上午10點,水洛派出所民警和當地村民,在距離白水河2小時路程的一條河溝邊,找到了已經失聯9天,腿部骨折且氣息微弱的荊茜茜。隨後,她被救下山,送上救護車,緊急趕往醫院搶救。

荊茜茜被找到的地方,距離她的出發點並不是很遠。據分析,4月20日,她在出發後沒走多長時間,就可能因為失足等原因,遭遇了意外。

正當大家為找到荊茜茜鬆了一口氣時,4月30日早上,一個不幸的消息傳來:4月29日晚,荊茜茜在送往醫院的途中去世。在野外堅持生存了9天獲救之後,她還是沒能挺過最後一關。

得知這個消息,參與救援的民警和村民表示,實在太過遺憾。目前,相關後續工作正在進行中。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徐湘東


好像是知乎首答
==============================
單車狗,三次單車進藏經驗。雖然不屬於戶外徒步旅行的這個群體,但是有很多次輕度徒步非常規路線。其中2014年那次滇藏線我選擇了從麗江到瀘沽湖,再穿越木里到達亞丁,之後西線迴環格卡,格咱,至香格里拉縣,走了單車版的洛克環線。故此深知木里核心區的情況(單車走的是盤山小道並翻埡口過塌方區,徒步穿越則是要在山林中直接翻山穿過去,中間停駐山間牧場,難度更甚。)也因此路上分別結識了兩名徒步的朋友(男性,都是成功獨自穿越,已經回歸生活)聽他們講過穿越時的一些事和準備工作。到達亞丁時徒步了大環山路線,本來有個計劃從環線中岔出反穿卡斯地獄谷因為時間天氣和裝備原因果斷放棄了。

跟荊茜茜同為青島人。

長久以來在知乎只是做一個觀看者。
這次因為跟自己也有些淵源,覺得有必要為驢友群體發出一些聲音。想說的話有很多,索性就一次性說完,打了好多字,不知道有幾人有耐心看完。


從看到這個消息時其實就萌生了在知乎上為這件事怒答一波的想法,這裡要謝謝題主,每次出現戶外旅行者遇險的新聞,總有一幫道德帝迫不及待的佔領制高點從各種角度進行鍵盤批判balabala。相比之下這個提問的方式已經足夠友善了,我覺得也很客觀。

說出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前,首先承認戶外旅行群體存在的兩個問題。

一,是國內的戶外旅行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參與者現在是魚龍混雜,對內展現的是各種骯髒,混帳騙炮的肉體搭車的偷雞摸狗的無賴窮游的。對外展現各種不自律,小到隨手亂扔不可降解的垃圾,大到毫無準備毫無覺悟視大自然如自家客廳拿旅行當兒戲,終極代價搭上了自己的命。

二,是感覺目前很多戶外旅行愛好者對戶外旅行這件事,並沒有很多深入的思考。旅行對人生的意義,對社會的意義,會得到什麼,會付出什麼,會遇到什麼風險,該用怎樣的心態面對這些。。。社會對這個群體,也沒有很明確的認知,有人想過這樣一個群體會給社會帶來什麼嗎?定位缺失,就意味著很多事情無法劃分,比如救援,比如道德,比如該歌頌還是該貶諷。

當然,所有的事物都有著問題和矛盾。一個事物有著再大的問題只要存在也是有合理性的。比如你不能因為軍隊的終極功能是殺戮和戰爭就取消軍隊,你也不能因為政府存在腐敗就倡導無政府主義。尤其第二個問題,我把字打出來都覺得自己說的太大了,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我也肯定沒有什麼資格給出答案,只能說在此說出自己的看法,與所有戶外愛好者們共同思考。

==============================
好興奮,正式答題(??????) ?

先說對標題問題的回答

從現有的資料上看,荊茜茜有較多次的野外穿越經驗。從網上能夠看到的圖片上來看,無法分辨她的裝備準備是否充足,但從荊茜茜的在北京的醫生職業想必至少是有本科以上學歷,從受教育水平結合年齡成熟度再結合各大戶外資料網上關於洛克線徒步的資料,加上她朋友爆出的路書日程來看,我認為她大概率是有充足的裝備的。從失聯9天摔斷腿在那種環境下(具體是哪種環境這個懂的人自然懂,也許有人會質疑憑什麼說我就懂,這個我後面會解釋)能堅持9天還有一口氣,可以推測出體質優秀,進而推測她的體能準備應該也是充分的。看報道資料,她的穿越是有跟家裡溝通的,報警求援的並不是她自己,而是跟她聯繫未果的朋友——雖然這並不能完全證明她是在有充分心理預期的情況下進行探險的,但是我想我能向大家保證,當你有了豐富的戶外穿越經驗,通過來到木里縣一路上眼見了這個區域的發展落後是什麼樣子,並且知道自己即將進入的是無信號覆蓋區域同時也是無人山區,那麼你一定不會在心裡指望自己出現意外能夠及時得到救援,不,也許遇難後你會避免心理崩潰而給自己留一線天真的幻想,但在你進入這片區域你的理智還能幫你思考的時候,你一定是無比清楚你的生命承受了多大的風險。

綜上,我認為31歲的荊茜茜與以前出現在新聞中丟盡天下驢友顏面的花式作死熊孩子不能相提並論。她應該知道自己要走的是什麼路也知道需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也應該知道自己追求的東西是否值得冒這樣的風險。前者是迎風尿一身,後者有著相對充分的準備和覺悟,儘管獨自一人對女生來說風險確實有些大了,但有些巾幗就是不讓鬚眉,獨自穿越洛克線是被驗證過完全可能的,所以我認為還沒到可以指責其為不負責任的地步。

所以,我能對她表達的態度就是:對她致敬 !為她默哀!

以上是我主觀的推斷和看法,不排除隨著事件逐漸清晰而打臉,但是如果打臉我也會保留答案,因為我自己知道我對這件事的真正的想法,是想為驢友群體中走在最險路線上的那一撥充滿冒險精神的可愛的人,說些話。


==============================
在這裡,駁斥一輪道德帝們的批判,並非要pia某位回答的face,而是現在這種輕描淡寫去抹黑別人的道德帝鍵盤俠實在太多了,他們對於自己不了解的東西輕易的扣上帽子,除了彰顯自己道德制高外,對發生的問題毫無實際幫助。今天既然要說話,我就索性都說出來。

擺明了告訴大家,能夠去染指洛克環線的,絕不可能是什麼小資情調,更不可能是女文青,如果你願意對洛克線的資料進行深入了解,你就會知道那條線路與其說是線路不如說是在高原的原始森林中闖出路來,根據線路方向選擇的不同甚至要經過螞蟥區,沒有僱傭嚮導和馬幫的情況下自己負重三四天的乾糧補給和一定量的食水,在海拔三四千米的山間行走,間或有雨雪的侵襲。這些和鍵盤俠們在電腦前看遊記里描寫的布宮廣場拍照,八廓街轉經,拉薩廚房曬餐,吃完去倉姑寺點上一壺甜茶,邊喝邊等到晚上去崗拉梅朵泡吧的旅行有著天壤之別!五天不洗滿身汗泥頭髮結疤拄著登山杖半死不活出現在亞丁青旅的姑娘,我想只能叫女漢子吧。。。可惜,荊茜茜沒有這個機會了。

==============================

然後就要說到我最想說的部分了,關於冒險活動帶來的後果,不光鍵盤俠,我身邊的朋友也有質疑其往小了說家庭責任感缺失,往大了說社會救援付出的代價幾何,這種自願冒險的行為該如何定義。

我想說,比起道德帝直接扣帽子,還是我這個朋友總結的質疑更一針見血,我覺得這兩個質疑與前面我開頭提出的驢友群體存在的兩個問題有著很深切的關係,也是題主在標題之外兩個延伸提問的要義。這種質疑很有必要,如果沒有人站出來,把這群喜歡冒險的瘋子的內心剖析出來,解釋給大家來回應質疑,引發大家對這個群體和他們的行為進行思考,任由主流媒體和道德帝憑想像抹黑,那麼大眾會對這個群體視如瘋子,誤會也只會越來越深。

很榮幸,此時此刻的我,勉強算得上是半個瘋子。就在這裡說一下自己的回答。


第一個質疑家庭責任感的缺失,實際指向失去生命後對家庭造成的創傷,也接近於題主問的探險精神和保全生命之間如何取捨,我認為這種事情沒有非黑即白的答案,關鍵在於「度」。

因為本質上講是沒有人以必死決心去探險的。

所冒風險再大,也是在自己的認知中有一定程度甚至是較大把握才會去嘗試的。只不過人和人之間眼裡看到的的「風險」和「把握」是不同的。一個資深老驢眼裡有很大把握穿越的線路,他的同事一聽海拔數就覺得他一定是瘋了。而一個搞了全套裝備沒什麼訓練和經驗就自己為很牛的偽驢自信滿滿覺得自己能做到,路上遇到的資深老驢可能會極力勸阻他。

風險在於自然,是聽天命。
把握源自準備,是盡人事。

人會評估自己的風險,計算自己的把握,權衡自己如果成功了會在精神獲得的滿足或在物質上的收益。一旦突破正反某個平衡點,就會付諸行動(或者放棄)。而危機就潛伏於這種權衡的誤差之中。

成功走完險境的人,往往都是進足了人事準備,天命上又沒鬧什麼大的幺蛾子。

而出現意外的,要麼是對自己的準備過於自信,要麼是突如其來的意外風險降臨。

缺少經驗明顯該有的準備沒做足,各路牛仔褲+拐杖的穿越青年以及當年名聞天下的黃山十八驢屬於第一種。這種應該如何以謝天下我就不討論了,腦殘者無葯醫也。

荊茜茜我傾向於屬於第二種,她是失足摔斷了腿導致滯留山澗,因為她出事的地方離水洛橋頭出發點並不很遠,大致可以推測是一次令人悲傷的「出師未捷身先死」。而不是進入山區腹地,因為諸如防寒不力/補給不足/缺少關鍵工具等原因而出事的,至少無法證明她是一個沒有準備輕易犯險的人。

但是,是不是就這麼說荊茜茜或者這個驢友群體是家庭責任感缺失呢?要知道在準備充足的情況下出現意外這屬於點兒背。任何一個對抗類運動甚至某些生活活動都不能避免「天命」帶來的意外受傷甚至死亡的風險,前段時間我所在的城市還有業餘足球賽猝死的新聞,有沒有人嘗試過每次打球或者踢球或者開車上高速之前捫心自問「我要是因為這個死了/殘了,我的家庭怎麼辦?」大家進行這些非常需要注意安全的活動行為時,是不是也小小的「責任感缺失」了一下呢?

不!

我認為每個人的責任感都沒有缺失,每個人都同樣渴望完好的歸來陪伴家人。不同的只有「度」,驢友間對「度」的掌握不同造成了風險的上升,普通人和冒險者對自己所進行活動的「度」的認識不同造成了認知的差異。對於某個極度不善於開車的資深強驢說不定在心裡的評估甚至認為讓自己開車上高速出差風險還大於某次中等難度的戶外線路。當他走完一條戶外路線回來,聽說自己同事開車在高速遭遇車禍的消息,他可以說出「家庭責任感缺失」這種質疑嗎?

沒有人是自願陷入風險中的,高速車禍者不是,踢球骨折者不是,戶外探險者也不是。

所以說探險精神和保全生命,每個人的選擇都一定是後者佔優(不排除有真正的瘋子:)而家庭責任感的缺失,本質上是一群天天進行低風險活動的人對極少數花一兩年籌備去走一次高風險線路的人的質疑。這是兩種生活方式之間的摩擦,因為喜歡的生活方式不同就去質疑別人,這顯然是不合適的。這種道德指責,根本站不住腳!


然後,就是一個無法迴避的話題:社會責任。走完冒險路線固然精彩無限,一旦出事投入的救援所耗費又該如何定義。這個話題是驢友群體必須正面面對的,是戶外冒險路線對社會造成的直接負面影響:人力物力消耗。我認為國內驢友群體直面這個問題的態度也直接關係到這種活動道德上的正當性,也就是題主問的,是否應該弘揚。

這個問題真的很大,我肯定答不完全,但是我把我想到的說出來,希望能啟發大家,也希望大家能對這個群體了解更深一些。

首先誠心說一句,戶外旅行的尤其是非常規路線的這個群體真的要感謝這幾年來不斷出事不斷組織進行救援的各地方政府(大多還是偏遠地區),不管是無葯醫的腦殘還是有了充分準備卻點兒背的強驢,不管是救回來還是沒救回來的,這個群體受到了很多的救助真的是應該心存感激的。

另外再說一句,在這個問題上也屢見不鮮一些圍觀看客,他們大有效仿我們某些政府部門風格的意思,一邊倒的推給戶外旅行者,名義上誰出事誰買單聽起來很有道理,實際上則是完全放棄了思考,既不想也沒這個智商解決這個社會問題,又樂於見到那些不同於自己安逸生活的異類冒險者破產,這種人與魯迅筆下圍觀砍頭等著吃人血饅頭的看客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不管是留言還是其他回答中出現這樣的人,我都不會也不屑與之辯駁。

風險沒有人能完全迴避,一旦出事消耗的社會資源是驢友們必須要面對的。作為主要責任人肯定要負擔一部分。拋開腦殘驢不談,一名有經驗有勇氣有覺悟的戶外愛好者,應該是一名對自己和社會負責的心智成熟的成年人,要挑戰有風險的路線,他的裝備應該是高性能而價格不菲的,他的旅費和應付意外的資金也應該是充足的,在此基礎上銀行卡里多準備點錢,如果真的出現意外他應該懂得風險自擔默默承受有了挑戰無人區域的冒險覺悟就不要給人添麻煩,而像這次事件中他的朋友發起救援後,至少我認為那些自願幫助搜索的善良村民應該得到按當地工資標準的一些適當酬謝。所以有些錢,你要出去冒險就要準備好,必要的時候要付,這毫無疑問。

然後是政府部門的公共救援。每每出手救援是值得每個驢友心存感謝的,但從另一個方面講,公共資源本質來源於國民的稅金,稅金養活公共部門的職責也有應對這種突發事件的責任部分,所以有些政府部門如果一味將費用推給遇險者,其實也是選擇放棄思考和不作為,沒有想著如何解決問題,只是官本位思想下撇乾淨負擔的習慣罷了。此外,黃山十八驢事件中,有一個論調被全國人民痛批,就是說上海每年援助安徽多少多少,黃山救援居然還要算賬balabala。我認為這個論調讓人厭惡之處在於不思悔改不知感激說的太過理所當然,但你也不能說它完全一點道理也沒有。這背後反映的是中國是一個大一統國家,我們不同於美國的聯邦州權法權經濟權相對獨立,更不像歐盟那種乾脆是若干國家聯合。中國是所有人的中國,是東南沿海的也是西北內陸的,邊遠山區地震雪災時國家調動東南沿海資源資金義不容辭,而有人在山區遇險救援時就有必要清算每一分錢么?戶外旅行者和他們的家人朋友平時也納稅,也有在工作中為社會做出貢獻而成為社會資源被別人使用。而當他們有需要的時候,就忽視他們的貢獻過的價值而要求其全部買單,細細分析下來,相信大家就會發現這並不是一個合理要求。

然而我也不支持費用全免,原因很簡單,總有腦殘驢渾水摸魚,是否有充分準備是否是真的有可靠把握去走戶外路線這點並不容易界定。所以我個人的見解是,最好能建立一種機制,進行部分索償和強制服務相結合,索償的話可以是三分之一或者是其他什麼比例,能夠讓腦殘的偽驢感到玩票帶來的肉疼,也不至於讓有覺悟有準備的真正愛好者一下子破產,進而放棄這項愛好(因為我認為戶外旅行這個群體是對社會有著正面意義的,所以政府和社會確實也應該承擔一部分,換取這個群體的存在,以帶來的正面社會效果,這個後面會講)另外對於實在沒錢的,可以建立強制服務的制度,非商業的業餘戶外愛好者通常受教育水平不會太低,往往生活中有著自己的職業技能,遇險者如果撿回一條命,讓他在如木里這種發現落後的地區進行一年半年的教育支援,醫療支援,或者其他什麼免費公共服務,政府只管吃住,讓他們幫助當地發展來回報救命之恩,我覺得會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當然,上面是十分理想化的想法,只是我個人對這個問題解決方式的思考,實際上按照我們很多政府部門的尿性,把費用一竿子扔給遇險者才是他們的慣用套路。對此我只提出想法,並不抱樂觀態度。

另外,國外很多保險公司對戶外旅行都是有很好的服務的,我第一次長途旅行也購買了國內某家的戶外旅行保險,雖然很幸運沒用上,所以不知道具體服務如何,不過我曾看過一篇遊記對比了在尼泊爾遇險後國內和國外兩家保險公司的救援服務差異,我覺得其實保險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主力,然而我們國內的保險公司大家懂的,另外多大難度的路線能夠納入保險範疇內,具體的承保和救援,都是問題。這些都需要整個社會對戶外旅行群體有更深的認識和接納才會逐漸形成解決方案。

此外還有一些基金設立的專業救援隊,而且專業性據說都很強,我所在的城市也有愛好者自發組織的草根救援隊,多次參與嶗山驢友遇險的救援。驢友們在自己的城市出手救援別人,去了別的地方如果遇險則接受別人的救援。這些都會是很好的補充。

上面我只是說的我個人看法,不代表這個群體,可能會有更多專業人士有更好的建議,那肯定比我這點淺見又會高明不少。但是相信大家可以看到,仔細的分析一下,救援費用的權利和責任,接受救援的的道德成本,遇險者自己該付的代價,喜歡願意動腦思考,其實還是可以想個清楚明白的,還是有希望得出解決方法的。

所以對於那些冷漠的看客,那些打著道德旗號的公共資源捍衛者,我想大家就不要附和了。遇到一個社會問題,多思考,想一想為什麼會有這種問題發生以及怎麼解決,才是對社會有益的。一味地指責太輕鬆了,那絲毫無助於解決問題。

最後,再說說在我眼裡,戶外旅行,非常規路線穿越得這幫愛好者,普通人眼裡的不正常者,他們主動脫離文明社會去吃幾乎是普通人一輩子不會去吃的苦,置身風險之中,他們這樣做既不來財富也不像健身能夠強大肉體,究竟有何意義。

我覺得人類文明中,沒有什麼活動是沒有意義,生產是這樣,生活是這樣,運動娛樂也是這樣。而運動娛樂的項目千千萬,戶外只是其中之一個大類。而進行野外穿越非常規路線挑戰的,又只是其中極少數的一部分人。提到戶外旅行,總是讓人聯想到整套的專業裝備,各種牛貨,針對性極強的功能,以及不菲的價格。這是人們口中關於戶外最多的談資,也是現在睜眼看得見的戶外文化里最醒目的部分。
但是,我覺得,一項運動以及參與的群體,他們的核心永遠不可能是消費,也絕對不可以是。總有一些這項活動所獨有的東西要能夠代表。就像有些運動追求團隊合作,有些追求更高更快更強,有些追求精益求精出神入化。我想如果說這部分喜歡嘗試非常規穿越路線的人身上最顯著的特點,我覺得應該就是冒險精神吧。

荊茜茜這次出事的路線叫做洛克線,大家喜歡可以自行百度查查看,就會知道這條路線和它的探明者洛克,原來就是香格里拉這個詞語概念盛傳世界的源頭。

香格里拉往北過了飛來寺還有一處聞名的徒步美景聖地:雨崩,也是外國人探出來路線出名後國內徒步者才開始進入。

再看看我國坐擁青藏高原,那麼多聞名於世的雪山,又有多少是中國人首次登頂的。

那麼有沒有人想想為什麼中國境內的這麼多東西都是被外國人發現的。。。因為我們國家近代的探險家太過稀缺了。別人文藝復興啟蒙人性的時候我們抱著科舉之乎者也,別人大航海開拓航路的時候我們閉關鎖國。人們習慣安於一畝三分地老婆孩子熱坑頭,普通人再遠大的理想也脫不開家財萬貫福澤後代蔭庇子孫的小農色彩。少有人想要去征服什麼探索什麼,也少有人渴望在自然和歷史中留下屬於自己的一筆。誠然,很多東西是文化傳統造成的,不一定就有高下之分,但中國人也並非一直以來就是這樣的。大漢要驅匈開疆也得有張騫班超投筆從戎出使西域,盛唐文化強盛也離不開玄奘法師西行寫下時代的傳奇。沒人去過的地方總需要有人去開拓,漢唐時期的人骨子裡是尚武的,更是不缺冒險精神的。統治階層利用儒家進行了這麼多年的教化,這種精神是越來越少了,可一個民族裡,總得有一部分人保留一點這樣的精神吧。當大航海時代西方的探險家們探索完世界的各大航路,堅船利炮敲開了我們的國門時,千百年的教化讓中國人血液里的羊性對歐美人那種狼性幾乎快要形成慣性自卑了吧?當你按照習慣坐在飯桌前看著春晚舞台的歌舞昇平,再看看美國人沉浸在超級碗的兇猛對抗中的那種狂熱,巨大的差異就沒有人感嘆嗎?時至今日還有人相信我們的民族靠著勤儉耐勞的傳統美德就能在未來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足嗎?自己的族群站出來一個渴望冒險不輸隔壁的異類時,站在道德上balabala的酸很有意思嗎?不求多點掌聲只求少一點嘲諷這很困難嗎?如果說荊茜茜的層次太低不足以打動你們,那麼郭川呢?

我覺得有了這樣願意去冒險的一個群體,中國人骨子裡渴望挑戰的冒險天性才會有滋生的土壤,才會發芽,才會成長。也許終於有一天,世界上會有很多路線和秘境,天上的地上的海上的,都會有中國人首先去發現它,伴隨著漢字的筆畫而載入人類文明的史冊。在遙遠的未來如果可以進行太空的開發,富有冒險精神的中國人又會不會開創屬於自己的「大航海時代」呢?

更何況這個群體,哪怕是業餘的那部分,對社會發展的現實意義也不是沒有。

舉個栗子,前面說的雨崩村,是神湖神瀑是卡瓦格博的聖地,久負盛名的美景也是先有專業性較強的戶外愛好者探出來,水準低一些的拿到資料參考接著挑戰,隨著一份份遊記被大量瀏覽,越來越多的愛好者嘗試著去那裡,然後反饋回更廣泛的宣傳效果。終於2016年我到達那裡時,不通電的小山村已經有人用上冰箱等電器了,也有wifi了,上下兩村全村遍布民宿客棧,村裡經濟越來越好,危險性也越來越低,有了需求和影響力政府也會投錢擴路,道路由峭壁擴便道,便道擴小路,據說西當線有皮卡車能開到離村不遠的地方了。我想有一天,雨崩的美景可以讓沒有戶外基礎的普通遊客盡情遊覽時,遺憾於商業化的同時,那些一波波的戶外愛好者對當地旅遊經濟發展的推動,總不能被否認吧。

所以不求頌揚,只求善待吧。如果大家的身邊有著一名這樣的朋友,請多點掌聲少點嘲諷。畢竟政府怕出事,官媒倡導安全,景區希望你們統統進到人工開發區域大大的消費,沒有一個會鼓勵他們。所以不管在網上,還是在現實里,給這個有勇氣有覺悟,孤獨又小眾的群體留下點生存空間吧。


謝邀。得知山友去世的消息內心十分悲痛。此次出行未找嚮導、遭遇迷路、骨折、以及可能遇到失溫等情況,無一不是戶外運動中極易產生意外的境況。個人無意猜測山友當初是否為此次出行做過充足的準備。但是如果出行之前能夠對於未來遇到的風險作出合理的規劃和準備,也許就不會出現此意外。本內容對於戶外出行可能遭遇到的意外風險做了一個較為細緻梳理,希望能對於戶外出行的山友起到一定幫助。


長文慎讀,歡迎點贊分享。

戶外運動目前在我國蓬勃發展,每到節假日,人們開始走向山野,親近自然,這裡既有多年經驗的老戶外,也有初出茅廬的新人。大多數人在走向山野的時候,安全方面的準備遠遠不夠。如果有適當的訓練和準備將有助應付大自然多端的變化,減少意外發生的風險。

希望本文所介紹的戶外運動中主要危險與識別以及應變措施,能幫助戶外愛好者降低意外發生,促進安全意識提高。

下面所介紹的戶外風險,有些只在特定的季節發生,有些則全年度都會發生。

一、迷路

迷路在四季都會發生,在天氣多變的季節(或準備不充分),比如春季,在大霧瀰漫情況下,最容易導致迷路。在冬季,風雪氣候下,也極易迷路。

安全指引:

行前詳細計划行程,盡量提前做到對於線路心中有數。留意近期的天氣預報,避免在天氣

情況不佳時出行。攜帶必備物品,如:地圖(最好是有等高線的地形圖)、指南針(或GPS)、水、食物、頭燈(手電筒)、雨具、急救藥品、哨子、手機、筆和紙等。

隊伍的前後距離不要拉的太開,最好在視線所及或能互相交流溝通的範圍內。在行進中,選擇有明確路標的山徑或現成的成熟山徑,不輕易抄捷徑或自行開路。

應對措施:

應利用指南針及地圖設法找出所處位置。設法記憶已經走過的路徑,並沿原路折回起點。若不能按原路返回起點,最好留在原地等候救援。切勿再往前進或盲目亂闖,以免消耗體力及增加救援的困難。如果決定繼續前進,尋路前進時應在每一分岔路口留下明顯路標。

如不能辨認位置,應往山脊等高處走,居高臨下較易辨認方向,也容易被救援人員發現。切忌走向山澗深谷,身處深谷不易辨認方向,向下走雖容易,但下山危險性高,要再折回高地時也困難,以致無謂地消耗大量體力。

如果必須派出人員求救或探路,則需遵循二人同行原則。如果天氣寒冷而禦寒裝備不足、雷雨時或遇到山火,可暫離高地待情況好轉時,再到較高位置等候救援。

發出國際山難求救信號,在一分鐘內,連續發出6次長信號,停頓一分鐘後,重複同樣信號,不要中斷直至有救援人員到達為止。(即使已被救援人員從遠處發現,也要繼續發出信號,使救援人員知道求救者的正確位置)

發出信號的方法:

吹哨子。用鏡子或金屬片發出。夜間用頭燈或手電筒發出閃光。揮動顏色鮮艷明亮的頭巾或衣物。SOS求救訊號,在可能情況下,在平坦的空地上用石塊或樹枝堆出SOS大字母。(每個字母最少6米×6米)

二、節肢動物蟄傷與咬傷

  • 蜂螫

安全指引:

沿著現成的路徑行走,切勿自行闖路,避免走蕨叢等,那裡通常是昆蟲等聚居的地方;不要打擾蜂窩,切勿以登山杖或樹枝等拍打路邊樹叢;在身體和衣服上噴塗防蚊劑(驅避劑DEET); 避免使用芬芳氣味的化妝品,因為可能吸引蜜蜂。

應對措施:

若遇蜂巢擋路,可繞路前進。若遇少量蜂類在頭上盤旋,可以不加理會,照常前進。如傷處遺留有螫針,可用鉗子拔除,但不要擠壓毒囊,以免剩餘的毒素進入皮膚。若遇群蜂追襲,可坐下不動,用外衣蓋頭、靜作保護,蜷曲卧地,待蜂群散開後,再慢慢撤離。可以冷水濕透毛巾,輕敷在傷處,減輕腫痛。也可塗抹驅風油、紅花油、風油精之類的藥物減輕疼痛。嚴重螫傷應儘快求醫。

  • 蜱蟲

蜱俗稱草爬子、壁虱、扁虱、隱翅蟲等,是一種危害嚴重的昆蟲,在中國分部較廣。我國已記錄的硬蜱科約100種,軟蜱科10種。蜱是許多脊椎動物體表的暫時性寄生蟲,是一些人獸共患病的傳播媒介和貯存宿主。

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叢、草叢、開闊的牧場、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軟蜱多棲息於家畜的圈舍、野生動物的洞穴、鳥巢及房屋的縫隙中,或寄宿於牲畜等動物皮毛間。不同蜱種的分布又與氣候、土壤、植被和宿主有關。

安全指引:

由於蜱蟲主要棲息在草地、樹林中,夏秋季節,盡量不要進入已知的蜱蟲疫區。為了防止蜱咬,最好穿著淺色的長衣長褲,紮緊領口、袖口、褲腳,盡量避免在野外長時間坐卧。外露部位要噴塗驅避劑【避蚊胺(DEET)】,離開時應相互檢查,勿將蜱帶出。

應對措施:

蜱在叮刺吸血時多無痛感,但由於螯肢、口下板同時刺入宿主皮膚,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腫、急性炎症反應,還可引起繼發性感染。

一旦被蜱蟲叮咬千萬不可用手強拔,以免將蜱的頭部留在皮膚內。一旦發現有蜱叮咬、鑽入皮膚,可用酒精塗在蜱身上,在找不到酒精時可用驅風油、百草油、風油精等塗在蜱蟲頭部,或用液體石蠟、甘油厚塗蜱蟲頭部令其窒息,使蜱頭部放鬆或死亡,再用鑷子取出蜱。實在沒有酒精等,也可用煙頭等燙蜱蟲裸露在外面的部分,使其頭部自行脫離。

蜱蟲取出後,再用碘酒或酒精等做局部消毒處理,並隨時觀察身體狀況,如出現發熱、叮咬部位發炎破潰及紅斑等癥狀,要及時就醫。(注意千萬不要在被咬時用水沖它)

三、污水與腹瀉

野外的水源,往往會被細菌、病毒或寄生蟲污染過,人一旦飲用了被污染過的水,一般會有三種癥狀:急性腹瀉;慢性傳染;無癥狀傳染(病菌攜帶者,傳染給第三者)。

安全指引:

在野外,儘可能自己帶水,儘可能地不要飲用沒有經過處理的水;不要讓有腹瀉癥狀者處理廚事或接觸水及食物;如無它途,則至少經過燒開、物理裝置過濾或使用凈水片等化學物質進行處理後方可飲用;把水燒開後飲用是最佳處置辦法。建議水燒開一分鐘後,再放置幾分鐘後飲用。

動物也是污染的危險之一,在營地,夜間需要把食物和飲水蓋起來,以免被動物偷吃和碰觸而導致污染。

應對措施:

救治腹瀉的關鍵在於補充水分,防止患者脫水。

首先,讓患者飲用經過處理的水或者電解質替代飲品。可使用市場上購買的電解質飲品沖劑。也將一份鹽、三份糖及一升經過處理的水混合在一起,製成電解質替代飲品。

其次,可給患者服用次水楊酸鉍,每半小時服用2片,24小時內不能超過16片。【此藥物詳細用法請諮詢醫生】

癥狀較為嚴重者,如在八小時內腹瀉三次以上,或連續數天腹瀉,或者有其他較嚴重的身體跡象和癥狀者(噁心、發燒、便血、嚴重痙攣等),則需要儘快尋求醫護人員的幫助。

四、滑墜

斜滑的山徑,如濕滑的石面、泥路或布滿沙粒的硬沙地,均容易使人在下坡時滑倒受傷。

安全指引:

穿著有護踝及鞋底有凹凸紋的防滑登山徒步鞋;有可能的情況下,攜帶登山杖,在有需要時使用;避免行走在濕滑石面、泥路或布滿沙粒的硬沙地上。如無可避免,則應小心翼翼通過,不可跑跳。

應對措施 :

在滑倒受傷時,應檢查有沒有扭傷、擦傷或其它傷勢。需要時應立即進行急救;有時骨折並不容易由表面察覺,若發現傷處紅腫或痛楚,不要繼續行走,觀察明確沒問題方可繼續行進;若傷者可以繼續行走,可用手杖幫助或隊友扶持,不可以強行獨自行走,以免加重傷勢。

在傷者行動困難時,應及時用手機等通訊工具求助,或派人求救,並將傷者移至陰涼而平坦的乾爽地面上,用衣物覆蓋保溫,等待救援人員到達。如果是內傷(臟器出血),則不可輕易移動傷者,以免加重傷者內臟出血。在有可能並了解傷者癥狀的情況下,可進行一些緊急治療。實在無法獲得外界救援的情況下,需小心翼翼運送傷者出山就醫,在經過初步的急救措施後,固定好傷者的傷處,搭建擔架用以運送傷員。

五、山體塌方

暴雨時或多日降雨後,天然或人工斜坡滲進大量雨水後,極易引致山泥傾瀉,引發山體塌方。

安全指引:

暴雨時或多日降雨後,避免走近或停留在峻峭山坡附近;斜坡底部或疏水孔有大量泥水透出時,顯示斜坡內的水分已飽和,斜坡之中段或頂部有裂紋或有新形成的級梯狀,露出新鮮的泥土,都是山泥傾瀉的先兆,應儘快遠離這些斜坡;如遇山泥傾瀉阻路切勿嘗試踏上浮泥前進,應立刻後退,另尋安全路徑繼續行程或中止行程。

應對措施:

如有隊友被山泥掩沒,切勿隨便嘗試自行拯救,避免更多人遇到傷亡,應立刻通知有關部門準備適當工具進行救援。

六、落石

即使是從高處落下的小石頭,有時也會招致人傷亡。

安全指引:

在野外行走,遇有落石地段,如陡峭的斜坡、崖壁、碎石坡等,最好佩戴頭盔,如無頭盔,則可用厚實的衣物和毛巾等蒙頭,迅速通過;如遇見非常鬆動的碎石坡,建議盡量繞路。團隊成隊列在斜坡、崖壁、碎石坡向上攀爬時,盡量按照之字形路線上行;在攀爬過程中,不要抓握鬆動的石塊或樹樁等,以免引發落石;行走時,盡量避免踩踏浮石。一般說來,在多石頭地段,浮石的顏色比周邊其他的石頭新,仔細觀察即可分辨。

應對措施:

如果遇見上方落下的石頭或自己不小心踩落石頭,要立刻喊話通知由下面上來的同伴。同時將身體盡量向內側靠攏,躲避落石。如被落石砸傷,視傷情按照外傷處置辦法予以妥善處理。

七、山洪

在雨季,山洪具有極大的危險性,大家對於山洪暴發的威力和速度應該有充分的認識。小溪的流水由於上游降下大雨,雨水往往會激涌而下,在極短時間內(有時候甚至是數分鐘)演變為巨大山洪,如行人恰在溪谷中,極易為洪水沖走,引致傷亡。

安全指引:

除非是有準備的溯溪活動,否則盡量不要沿溪谷、河道行走;夏天雨季,或暴雨後切勿涉足溪谷、河道;不要逗留在河道休息,尤其在下游;開始下雨時應迅速離開河道,往岸邊高地走;切勿嘗試越過已被河水漫過的橋樑,應迅速離開河道;盡量不要在溪谷、河道中露營,如無可避免,則應留人守夜。

應對措施:

發現流水湍急、混濁及夾雜沙泥時,是山洪暴發之先兆,應迅速遠離河道;如果不幸掉進湍急的河水裡,應抱或抓緊岸邊的石塊、樹榦或藤蔓,設法爬回岸邊或等候同伴救援;如有渡河行動,盡量不要選擇激流地段。山洪暴發時,絕對不可冒險渡河。如有可能,渡河時用繩子等器材助力。

八、山火

在秋冬乾燥的天氣,山火在傾斜的草坡上順風向上蔓延速度極快,登山者絕不可輕視山火的威力。

安全指引:

任何時間都應小心火種;一天的短途活動,盡量不攜帶爐具生火煮食。在營地,炊事盡量使用爐具,避免生篝火和營火。爐具用火時需小心火種,遠離草叢等易燃區域,並隨時注意風向。

在野外,應避免吸煙,煙蒂和火柴必須完全弄熄才可拋棄於垃圾袋內帶走。由於山火於日間比較難於看見,應隨時留意飛揚的煙灰和煙火味。如發現山火,儘速遠離火場。謹記山火蔓延速度極難估計,如發現前路山下遠處有山火,也不應冒險嘗試繼續行程,以免為山火所困。

應對措施:

遇到山火時應保持鎮靜,切勿驚慌。 因炊事活動等個人因素引發的山火,應在山火發生的萌芽階段予以撲滅。切勿隨便試圖撲滅山火,除非

  1. 山火的範圍很小。
  2. 你確實處於安全的地方。
  3. 你有可逃生的路徑。

估計以下情況,以便迅速離開火場。

  1. 山火的蔓延方向,避免跟山火蔓延的同一方向走避。
  2. 附近小徑的斜度,選較易逃走的小徑。
  3. 附近植物的高度及密度,選擇少植物的地方。

沿現有的小徑逃生會比較少障礙,且走得更快。若山火迫在眉睫又無路可逃,則應以衣物包住外露皮膚逃,跑進已被焚燒過的地方,這樣可減輕身體受傷的機會。如情況許可,切勿往山上走,因會消耗體力。切勿走進矮小雜灌叢及草叢,山火在這些地方可能會蔓延得很快而且熱力也較高。

燒傷處置辦法:

如有燒傷,視傷情予以及時處置,並設法迅速就醫。灼傷或燒傷後的處置,首先是給傷者降溫。用乾淨的涼水淋濕燒傷組織。將傷者的所有燃燒的衣物扒掉,並小心去除粘在身體上的衣物碎布,如果皮膚起泡,不要輕易挑破以防止感染。

摘除飾品等,清洗傷處,塗抹一層抗生素軟膏。敷上一層乾燥的無菌敷料。將傷口包紮好,並與空氣隔絕。如有條件,可在敷料外層敷上冰袋等降溫物品緩解疼痛,但要防止燒傷組織凝固。將傷者肢體抬高。多給傷者喝水。給傷者做全面檢查。如有休克,要立即救治,儘快送醫院治療。

九、晒傷

夏季在野外活動,陽光相當強烈,務必要注意晒傷。皮膚長時間暴露在太陽下,會造成1-2度的灼傷,並會引發中暑等熱傷害。紫外線還可以透過皮膚、骨骼,輻射到腦膜、視網膜,使大腦和眼球受到損傷。晒傷會提高皮膚癌的發病幾率。

在高海拔地區,由於空氣稀薄,大量有害的紫外線直射入人體也極易發生晒傷。在艷陽高照之下,行走在雪原或冰川上,會導致晒傷。即使是陰天,也有可能發生晒傷。

安全指引:

艷陽高照的高溫天氣下,應盡量避免走無遮無擋的野外線路。在參與有晒傷可能的活動中,一定要帶上太陽帽、墨鏡、防晒霜(SPF30-50)、頭巾,穿防紫外線的衣物,並帶上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氣丸、清涼油等防暑藥品。

應對措施:

晒傷以預防為主。發生晒傷後,要用不透光的衣物將晒傷的皮膚蓋好。治療晒傷的方法與治療燒傷的方法基本一致。

在雪地或其他對日光反射率高的區域行走,如果不做好對眼睛的保護,極易患上雪盲症。

雪盲症就是眼球被晒傷。雪盲症也是以預防為主,佩戴能阻擋紫外線的太陽鏡,如日光強烈或日光反射率較高,還需要佩戴側面護目鏡。在海拔較高區域,無論陰晴,都需要佩戴太陽鏡。如果雪盲症患者佩戴有隱形眼鏡的話,則需要立即摘下。

十、熱傷害

夏季參加戶外運動,由於氣溫高,運動量大,身體內的熱量積累的比散發的多,如果不注意防範,體溫升高、水分和電解質流失,都可導致熱傷害,如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嚴重的就是中暑。

在溫度升高後,人體有兩種反應:一是皮膚血管擴張,使更多的血液流到皮膚表面,給皮膚降溫;二是流汗增加,通過汗液把體內的溫度帶到體表。

排汗儘管會降低體溫,但大量流汗會導致水分、鹽分、電解質的流失,人體循環到腦部以及其他重要部位的血液也會降低到不正常的程度。有口渴感並不是身體缺水的可靠標誌,人體在流失掉1升多水分後,才會有口渴的感覺。

熱傷害的安全指引:

規劃好整個行程,考慮到氣溫和隊員的實際情況,避免過多地在高溫暴晒下活動。避免在高溫下超越自己的身體極限進行大運動量活動,防止身體過度勞累。

由於活動中為了防晒和防止身體被茅草、荊棘拉傷,行軍中需要戴帽子、穿長衣長褲,但這樣就帶了散熱的問題。為幫助體溫散發,在陽光下行走時,可以用水把帽子浸濕;在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行走時,把帽子去掉;休息的時候,盡量把背包放下來,把上衣領口紐扣解開散熱;休息的地點最好是太陽曬不到和通風的地方。

行軍途中要注意節奏,一次行走不宜超過一個小時,高溫情況下30分鐘左右休息一次,根據具體情況休息5至15分鐘,以免脈搏過快、體溫過高和大量出汗引發熱傷害。

一路上盡量多補充水分,帶齊防暑藥品。補水以少量多次為原則,不要依賴口渴的感覺作為補充水分的依據,不渴的時候也要補充水分。即使在涼爽的天氣或者高海拔地區,都要規劃好補水時間,讓水分均衡地補充。每行走一小時,至少要補充50毫升的水分。為了擔心出汗而控制補充水分是嚴重的錯誤認識。如果水分大量流失得不到補充,嚴重的會引發熱衰竭和中暑。

不要一次性大量飲水。很多媒體廣告中的模特,在運動中或休息時,往往拿起一瓶飲料一飲而盡,看起來很解渴,實際上是非常有害的。運動中和運動後大量飲水,會給血液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特別是給心臟增加負擔,造成更加疲勞。大量飲水的結果只會是出汗更多,導致鹽分進一步流失,引發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中暑。

不提倡直接食用食鹽,除非在水供應充足的情況下,否則不要大量攝入鹽分(如食用鹽或榨菜等高鹽食品)。即使是在高溫天氣,大多數人也可以從日常飲食中攝取足夠的電解質。在沒有大量出汗的前提下,無額外補充電解質的必要。高溫氣候下出行,攜帶少許電解質沖劑是一個不錯的備份。

夏日在戶外運動,可攜帶少許含鹽的小食品(如椒鹽餅乾等)少量進食。部分人在攝入少量鹽分後,會在酷熱天氣中感覺舒服一些。夏季高溫,如身體有輕度不適癥狀,可適度服用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氣丸等防暑藥品。


高溫下活動:

因此,在高溫下為了保持體溫穩定,只能把體力活動維持在輕、中度水平。

熱痙攣和熱昏厥:

身體暴露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大運動量活動,水分和電解質流失後,會導致四肢和腹部痙攣。熱痙攣就是俗稱的抽筋。腦部或身體其他重要器官缺血,乃至腿部充血都有可能導致熱昏厥。

熱衰竭:

人體在大量出汗後會導致熱衰竭。臨床上把熱衰竭分為兩類:缺水性熱衰竭,缺鈉性熱衰竭。熱衰竭並不完全發生在高溫天氣,在溫暖且並不酷熱的天氣下,熱衰竭也有較高的發生幾率。脫水是引發熱衰竭的主要因素。鹽分電解質的流失也是引發熱衰竭的因素之一。

在戶外,不止是登山活動會引發熱衰竭,甚至在越野滑雪過程中,如不注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也有可能導致熱衰竭。

尤其在大量出汗後大量飲水而不補充鹽分,使ADH分泌減少,尿量增加,帶走鹽分導致低滲性脫水。細胞內液增加導致細胞腫脹。脫水嚴重,引起熱衰竭。

一旦發生熱衰竭,通常會出現以下癥狀:皮膚大量出汗潮濕,皮膚溫度較為正常,稍微有偏高或濕冷。嘴部溫度偏高,脈搏加快。患者感覺噁心、肌肉乏力、眩暈、口渴、頭疼等,身體感覺虛弱無力,這就是熱衰竭。如果不及時處理降溫,體內的溫度進一步積累而使身體的關鍵器官溫度上升到危險的地步,就會出現緊急癥狀:脈搏極快、虛弱、頭疼、心理狀態改變(意識模糊或是無法配合,慢慢陷入昏迷)、皮膚熱燙而泛潮紅,如果不及時處理,導致中暑則會有生命危險。

熱痙攣、熱昏厥和熱衰竭的應對措施:

一旦發生熱痙攣、熱昏厥或熱衰竭,必須馬上休息,立即把患者移動到涼爽、陰涼處休息,把患者的雙腳抬高,頭部稍微放低,按摩、拉伸肌肉,以減輕痙攣癥狀。

立即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可讓患者喝一些水、淡鹽水或現成的電解質替代飲料。補充水分或電解質替代飲料要小口,防止其嘔吐。通常熱昏厥者在昏倒後會很快蘇醒過來。熱衰竭患者的噁心、頭疼、乏力、眩暈等身體不適現象會隨著治療的進行而緩解。經過治療和休息,患者可完全康復。患者癥狀完全解除後,可以繼續參加活動,但要避免劇烈運動。同行隊友要觀察患者是否有熱衰竭複發的跡象。

十一、冷傷害

戶外的冷傷害大多是指體溫過低,也就是常說的失溫。體溫過低是指當身體內部體溫低於正常值而引發疾病的現象。

失溫是較為危險的疾病,發病時患者開始可能沒有感覺,但很快其判斷及推理能力就會受到影響,患者會出現反應遲鈍、不愛說話、無精打采、行動遲緩不便等情況,如不能及時發現並加以治療,有可能導致患者血管萎縮、肢體壞死乃至死亡。

當人體產生的熱量小於身體散發的熱量時,就會導致失溫。體溫過低並不單指氣溫低,許多失溫症發生在潮濕、大風,但氣溫在零度以上的天氣條件下(亦即風寒指數數值很高的天氣)。落入冷水、冰裂縫、服裝及身體濕透或遭受寒流侵襲,都有可能迅速導致嚴重的失溫症。

一般來說,失溫分為輕度、重度、嚴重等三種,視程度不同治療措施也不盡相同。失溫的處置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失溫的跡象與癥狀並不與其嚴重程度相一致。很多核心體溫過低的患者,可能仍然有知覺和意識能力;而不少輕微失溫的患者,會出現思維混沌及協調能力差的癥狀。不過,即使是嚴重失溫的患者,也有可能完全康復且不留任何後遺症。

失溫的安全指引:

預防失溫主要是避免接觸冷空氣(冷水、冰雪),防止熱量流失,以及儘早發現和治療失溫癥狀。在身體溫暖的時候,要保證身體有一定的熱量供應。如在行進中野外環境潮濕寒冷,則盡量避開風雨,在體能尚未耗盡、身體協調能力和判斷力沒有完全喪失前及時宿營休息。

多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以使食物能快速轉化成能量,並適量補充葡萄糖等單糖。不要飲酒。酒精會使體表血管擴張,使人感覺溫暖,實則是導致體內熱量流失。

在多風、寒冷、潮濕的環境下,要嚴密觀察每位隊員是否有失溫的跡象和癥狀。失溫越早處置風險愈小。有時候患者會否認自己失溫,因此要相信身體跡象和癥狀,不能輕信患者的判斷。活動時要注意控制運動量和運動節奏,防止流汗過多而導致熱量流失。要注意防風,在寒冷環境下,即使是微小的風也能導致熱量快速流失。在寒冷潮濕的環境下要穿著合適的衣物,可能的情況下多穿幾層,防止對流熱量的散失。

建議至少有三層,內層要保暖、排汗、透氣,中層和外層要防水、防風、保暖、透氣。盡量避免穿著純棉質的內衣,要以保暖、排汗、透氣的化纖材料為主。對放射性熱量易散發的頭部、頸部、手腳做好保暖措施。及時更換潮濕的衣物。將患者與寒冷潮濕的地表用防潮墊之類的物體隔離開來,並防止濕透。將頭巾等蓋在患者的嘴部和鼻部,防止熱量流失。

  • 輕度失溫:

癥狀:身體寒冷、顫慄、雙手活動困難;心理出現變化,抑鬱,無精打采;身體核心溫度在攝氏34度以上。

應對措施:

儘快離開寒冷環境。脫去潮濕的衣物,換上乾爽的衣物。給患者增添衣物,拉上外套拉鏈、戴上帽子等。盡量將患者置身於溫暖的環境中,用熱水袋或其他熱的物體(發熱貼等)幫助患者取暖(要防止燙傷)。在患者恢復意識、能吃東西後,可進食加熱的水和食物。切忌不能服用酒精和咖啡等,這會使體表血管擴張,體內的熱量會散失的更快。如無意外,在處置得當的情況下,失溫者可以完全痊癒。

  • 中度及重度失溫:

癥狀:患者目光獃滯、意識混沌,且不認為自己已患病。言語含糊不清,行走踉踉蹌蹌。身體核心體溫低於攝氏32度以下。更為嚴重的失溫癥狀是:反應遲鈍、心跳減緩、呼吸微弱、停止顫慄、休克。

應對措施:

如有可能,請立即送醫院救治,並儘快離開寒冷環境。脫去潮濕的衣物,換上乾爽的衣物。為防止患者移動,可直接將衣物剪開。給患者增添衣物,拉上外套拉鏈、戴上帽子、包上睡袋等。小心檢查患者是否還有其他傷病和併發症。如有條件,每間隔15分鐘記錄一次患者的身體重要指標。

盡量將患者置身於溫暖的環境中。主動幫助患者恢復溫度,重點是頭部、頸部、腋窩以及襠部,可用熱水袋或其他熱的物體(發熱貼等)幫助患者取暖(要防止燙傷)。觀察患者是否有休克現象。如果在60秒內患者沒有心跳和呼吸,應立即開始實施心肺復甦術。終極解決方案:送患者到醫院救治。

  • 凍傷:

人體的手指、腳趾、耳鼻、臉部等突出身體的部位,在寒冷環境下極易發生凍傷。如果體溫持續下降,血液循環就會停止,凍傷也就產生了。凍傷是指細胞之間的體液凍結,細胞內液體的化學比例失衡,細胞內的液體就會流出來。凍傷分為表層凍傷和深度凍傷。

  • 表層凍傷:

表層凍傷大多發生在臉鼻耳手等部位,如不及時加以救治,則會轉化成深度凍傷。發生表層凍傷部位的皮膚蒼白、刺痛、觸感如蠟,且開始發硬,但皮膚的深層組織還比較柔軟。患者會感覺疼痛,凍傷部位發冷、麻木。

  • 表層凍傷的應對措施:

將凍傷部位放到身體溫暖的地方,同時加以恆定的壓力。不要搓揉凍傷部位,以免損傷凍傷的皮膚。如患者感覺非常疼痛,可服用鎮痛消炎藥。防止凍傷面積擴大。

  • 深度凍傷:

深度凍傷多發生於手腳和臀部、腿部,深度凍傷會導致身體組織受損,更嚴重的癥狀則需要截去整個凍傷部位。深度凍傷的皮膚呈現蒼白、刺痛、觸感如蠟。皮膚髮硬,深層組織也發硬。關節活動困難,甚至無法活動。凍傷部位有痛感,且會逐漸麻木並失去知覺。解凍過程中,凍傷部位劇烈疼痛。

深度凍傷的應對措施:

檢查是否有體溫過低癥狀,如發現體溫過低,需要立即救治,否則會危及生命。先不要給凍傷部位解凍。不要搓揉凍傷部位。防止健康部位受凍。如傷處已解凍,則需要防止再次受凍,且不要負重。讓患者多喝水。如有可能,適當服用鎮痛消炎藥。

只有在保證不會再次受凍,且在無菌環境下,才可幫助患者解凍。一般說來,野外基本不具備上述條件。所以具體應對措施不再詳述。請儘快送醫院救治。

預防凍傷:

凍傷的最有效應對措施是預防。注意身體的保暖,穿著合適的保暖衣物。在寒冷環境下,如有可能,最好戴並指手套。衣物的穿著要寬鬆一些,以防血管受到壓迫而影響血液循環。不要穿太多層的襪子,靴子不要綁的太緊,確保腳部血液循環暢通。留意靴子的襯墊(內靴)是否有冰凍和膨脹現象,防止影響腳部血液循環。如果靴子的質地較硬,特別要注意保護腳部,防止腳部腫脹而影響血液循環。時常活動腳趾和手指,確保血液循環暢通。

不要用裸露在外的皮膚接觸冰冷的金屬以及揮發性的液體(如酒精、汽油等),以防身體的熱量被傳導出去,進而導致皮膚凍傷。時常觀察同伴的臉部、手部和耳鼻,檢查是否有表層皮膚組織凍傷。在寒冷環境下,避免吸煙、飲食咖啡因。

十二、高原反應

高原反應是指人到達一定的海拔高度後,身體為適應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空氣含氧量減少、體內缺氧等變化,而產生的自然生理反應。

一般說來,大多人在超過2500米的海拔高度後,就會有程度不同的高原反應,極少數人在到達1500米偶爾也會有輕微的高原反應癥狀。當到達350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時,通常會發生較為強烈的高原反應。

高原反應因人而異,有些人基本不受高原反應的影響,有些人對於高原反應適應很快,有些人則恢復緩慢,少部分則基本難以適應高原反應。高原病非常可怕,如不及時救治,極有可能危及生命。有些人高原病發作沒有任何徵兆。有心人則會有心跳加速、頭疼、頭暈、厭食、噁心、嘔吐、四肢無力、行動遲緩、睡眠困難等癥狀。

預防高原病:

逐漸上升海拔高度,給身體一個適應的時間。適應極高海拔攀登的最佳方式是分步驟登山,較長時間的適應。充分補充水分,防止脫水,而不論是否有口渴的需要。

剛上高原,要有充分的休息時間,最初的幾天,盡量避免劇烈運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對於海拔的不斷適應,人體會漸漸適應血氧量的減少,高原反正癥狀會漸漸減輕。控制攀登速度,減慢速度,如有可能,在海拔5000米以上區域,最好是每天只上升海拔300米。

如有多次攀登或來回反覆攀登的時候,遵循「攀上高處,睡在低處」的原則。保持飲食合理得當,以保證充沛的體力。多食用富含澱粉類食品,以減輕高山病的癥狀。避免使用含有酒精、咖啡因、麻醉劑的止痛藥,以及安眠藥,這些藥品容易導致脫水,並損害呼吸系統。

5500米以上的極高海拔區域,人體已經沒有抗缺氧的能力,人體雖可以短暫停留,但卻無法適應這樣的環境,需要儘快下降到海拔較低的地方。如出現嚴重的頭痛,且阿司匹林等鎮痛葯已無法緩解癥狀。或者出現咳嗽、嘔吐、協調性差、意識混亂等癥狀,需儘快將患者轉移到海拔較低的區域。但是,人體的高原反應是複雜多變的,諸多反應病症之間相輔相成,任何一種單一的方法都不能防治高山病。

應對措施:

高原病分為急性登山疾病(AMSC)、高原肺水腫(HAPE)、高原腦水腫(HACE)。所有普通或嚴重的高原反應的基本救治措施都是儘快返回到海拔較低的地方,且越低越有效。鑒於高原病的專業特點,具體的急救措施就不詳細敘述了,總之,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二個字:「下山!」

有句老話,叫從害怕開始。害怕遇到意外,所以才會有準備。準備的越充分,出現意外的可能性就越低。了解戶外可能的意外,才能更好的規避風險。


特約作者:老余

戶外探險會陸續推送和戶外安全相關的內容

請關注走向山野 - 知乎專欄


世界的常態就是,大多數人生活循規蹈矩,少數crazy ones與天斗與地斗,其樂無窮。

活著,首要任務是要對自己生命的意義負責,然後根據自己對這個意義的追求,在自己的社會角色和責任層面做出排序和選擇:自由,生存,家庭,愛情,事業,地位,金錢,等等

把探險視為生命的意義一部分的人,他們應該理性地明白,無論自己能力多強,經驗多豐富,準備多充分,探險活動(包括極限戶外)一旦開始,就向未知的風險甚至死亡發出了邀約。

獲得利益或者承擔損失,你是否能為你所有的人生選擇無怨無悔?

探險與人生的意義很抽象,講一些真人真事或許比缺乏共識的討論更有意義(以下內容均來自公開的媒體報道,不一一表明出處了)

Alex Honnold 徒手攀岩天王

1985年出生的美國人Alex Honnold,天性喜歡冒險,11歲開始攀岩,如今已是世界無保護徒手攀岩界的一個傳奇人物。

Alex作死式的徒手攀岩,即便是在崇尚個人選擇個人自由的美國,也被認為是對自己的極其不負責任。一個年長的遊客直接問Alex:「你干這些,你父母會怎麼想?」 Alex回答是:「我媽挺高興,挺激動的。」

真有這樣的母親嗎?你有一天走到你媽面前說,「hi,媽,我準備明天退學去徒手攀岩,沒有任何保護,一旦失手,我將從900米的高空自由落體,整體下落時間大概是13秒,我將絕望的尖叫,然後回憶我的一生,也許還能最後欣賞一下周圍的美景。如果運氣好,在下落過程中不會碰到岩壁上突出的石尖兒的話,我的身體將保持完整的砸在山腳的岩石上,摔出屎來......」而你的母親微微一笑,溫柔地撫摸著你的頭說:「去吧,兒子,加油,我為你感到驕傲!」......無法想像......如果Alex是瘋狂的,這樣的老媽絕對更瘋狂。

在一個紀錄片的採訪中,Alex老媽似乎的確如Alex所說那樣的「開明」。她對著鏡頭表示自己完全相信自己的兒子,能夠理解他的行為和舉動,並自豪地展示兒子為各種戶外體育雜誌拍攝的封面照。但被問到她是否擔心兒子安全時,她的眼光暗淡了下來,無奈地說了句:「這樣一直擔心下去何時是個頭,有時候你必須放手,我在幾年前就決定隨他去吧。」

也許,在Alex看來,追隨自己的心就是自己的責任,不斷接受挑戰。一個人生命太短暫,容不得你去浪費在你不願意去做的事情上

Aron Ralston 斷臂求生 逆轉人生

Aron Ralston是著名戶外題材電影《127小時》的真實主人公,電影情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美國戶外青年騎個山地車去攀岩,不慎掉落岩縫,右手被石頭夾住,被困5天5夜後,毅然選擇斷臂求生。

最有意義的不是求生事件本身,而是主人公對於這次意外的心態,他說:「這塊石頭一直在等著我,即使它曾經是塊隕石,在一萬萬億年前,穿過大氣層,一直在等我。我的一生都是為了此刻,從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的每一次呼吸,每一個動作,都是為了將我帶到這,地球的裂縫中。

楊柳松 中國低調的戶外大神

前媒體從業人員楊柳松憑藉兩次嘆為觀止的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探險和77天單人單騎穿越羌塘無人區一躍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戶外神人和探險家。

他人的經歷無法複製,但楊柳松在羌塘穿越探險之後的一次總結中說的話值得分享:

嘗試一次艱苦的旅行前,首先要問自己幾個問題。一、為什麼?如果熱愛那就去,如果想證明什麼那還是好自為之

二、準備好了沒有?如果買了一堆昂貴的裝備只能說明你有錢或有贊助,如果你花很多時間了解那片熱愛的土地,裝備配置才會有實際意義,一根水泥釘或許都是最強裝備之一。

三、艱苦的定義?如果宅了十年,第一次就走羌塘顯然是不現實的。從未有長途騎行經歷的人,走了青藏線就是藍波灣,爬三樓都喘的人爬了黃山,那是超藍波灣。不要和人比較,每個人的艱苦旅行都不一樣,只要超越了自己,超越了當下,就是當之無愧的藍波灣。

四、有完美嗎?沒有完美的裝備,完美的計劃,完美的旅行,要有包容,對人對事。

五、一定要去探索嗎?旅行不是生活的全部,還得養家糊口、求學就業、升官發財,做科學家也是探索,玩高難度雜技也是探索,抑制房價也是探索,討暗戀女生歡心也是探索。不要羨慕無氧登珠峰的人,坐在大本營看他們上跳下竄也很幸福,盡興就好。一切問題都解決了,最後才是意志力和運氣的問題,說不清,但很真實,這才是探索的開始。

嚴冬冬 早逝的中國傑出青年登山家

嚴冬冬,1984年11月16日生於遼寧省鞍山市,自由登山者。2001年考入清華大學,在校期間加入清華大學登山隊,並曾任攀登隊長。2008年5月8日,北京奧運聖火成功登頂珠峰,嚴冬冬作為登山隊後援隊員隨隊登頂,成為首位成功登頂珠峰的清華學子。2009年,嚴冬冬和周鵬完成了幺妹峰中央南壁路線的首攀,贏得了世界級的「金冰鎬提名獎」。2011年,他們在一個月內開闢出貢嘎山三條新路線,成為了國內青年登山界的翹楚。

2012年7月9號,28歲的嚴冬冬在4400米左右高度的冰川上不慎掉入暗裂縫被卡住,隊友周鵬以及其他人多次進行努力救援未果,不幸遇難。

許多人攀登雪山是為征服,是為自由,是為超越,而嚴冬冬,在一次次攀登的過程中,似乎找到了新的東西,讓他可以找到不畏死亡的鑰匙,他從來都是沉默而獨特的存在,即使是在他熱愛的登山隊友里,他也是個寡言少語的同伴。

但寡言的人,往往擁有更豐富的內心:「我能明顯感覺到自己的思想變得開放,對世界以及新事物的默認態度,處在從懷疑和敵視到好奇和渴望嘗試的轉變之中。」

我仰望冰雪封山,天高浩渺,層層雲煙騰空而起縹緲在山頭之巔。從山底一步步向上攀登,與我擦身而過的是死神的眼睛:隨時可能發生的雪崩、風雲突變以及斷裂的冰層,輕而易舉可以將小小的我吞噬。

我可能隨時會葬身在這茫茫冰川之中,呼呼的風聲響徹寰宇,那註定是死神展開的風衣,面對白蒼蒼的未知,單單靠著理性和信仰在支撐著我前進,我把生命全數的信任交與這片雪山,時時刻刻都在直面死亡,但我無所畏懼。

登山永遠都是攀登者自己的事情,真正的攀登者首先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作為成年人,如果我自願決定參與某一次登山活動,那麼應當為這一決定負責的只有我自己。

我一直認為,與求知慾和想像力一樣,探險精神是人類最珍貴的品質之一

真正的探險者值得被尊重

1997年蘋果公司經典的廣告Here"s to the Crazy Ones適用於他們

Here』s to the crazy ones, the misfits, the rebels, the troublemakers.

這是一群瘋狂的傢伙,一群桀特立獨行,桀驁不馴,惹是生非的人。

The round peg in the square holes. The ones who see things differently.

他們就像是方形洞里的圓頭釘子,他們用與眾人不同的眼光看待問題

They are not found of rules. And they have no respect for the status quo.

他們不愛喜歡墨守成規,他們也不願安於現狀

You can quote them, disagree with them, glorify or vilify them. But the only thing you can』t do is ignore them.

你可以質疑他們,不同意他們,讚美他們或者毀謗他們,但你唯一不能做的事情是漠視他們

Because they changed the things, they push the human race forward.

因為他們改變了世界,他們推動人類前進

And while some may see them as the crazy ones, we see genius.

或許他們是別人眼裡的瘋子,但我們稱他們為天才

Because the people who are crazy enough to think they can change the world, and the ones who do.

因為只有那些足夠瘋狂的人才確信他們能夠改變世界,而他們也確實做到了


洛克線我以前了解過,也計划過走一下

如果我去走的話肯定得找嚮導

引以為戒吧,論難度這條線路真不算是特別難走的,但是一個人出行的風險就在這裡


順便說一下,我翻了一下所有的答案,好像沒有一個提到這件事的細節的

她遇險的位置離起點並不遠,一天路程,如果傷勢不嚴重,哪怕爬,都能爬回去

她的乾糧沒吃完,可能因為水喝光了,才挪動到水邊去取水


爭取救援的方式有很多,就算她不能生火,就算她沒帶口哨等等等等

但是從主要路線離開的時候為什麼不留標記!

當時她有能力轉移背包,留下標記表明自己的方向不成問題

如果她當時留下了標記,很明顯可以早獲救4天

這是一個戶外行動的基本常識,很可惜,她因為疏忽了這一點而丟了命


=====

更新一下,目前雖然不知道細節,但是比較明顯的一點是她走錯路了

真要是在這地方走錯了,這就更......

走錯路這事本來難免,可她這個完全就偏離方向了,如果遇見不明岔路,獨行探路的話,是要訂正自己的方向的,我一個人出去的時候也遇見過沒問清的岔路,肯定得自己探一下,走一段再回去探另一個,要對比下兩邊的垃圾數量、指路痕迹甚至腳印等,看哪邊更像有更多人走過,所以說獨行的話這點確實麻煩。

但是看來她走了很遠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方向出大問題了,這實在是麻痹大意……


首先一句:逝者安息,一路走好。

我對其獨行洛克線表示理解:因為我曾經也一個人走過尼泊爾的ACT。與人同行必須考慮到性格、體能、節奏等諸多問題,所以在沒有合適隊友情況下,我寧願一人獨行,隨著自己節奏,只聽自己呼吸,感受周邊山水,在野外獨行的魅力就是如此,極致孤獨下才能感受極致自我。也正是有一些敢於冒險的人,去探索自然,人類才能不斷發現新的風景和世界。

我對其受傷獨自支撐9天表示敬佩:腿部骨折的經歷我也有,真是鑽心之痛,每挪一步都是煎熬,在9天中,她一人該是承擔多大的痛苦與恐懼、張望與期盼,或許有過後悔、或許有過孤單,我們無從感受,這需要內心足夠強大。

我對其獨行表示遺憾和痛心:永遠要尊重自然,城郊的一條小溝也能讓人喪命,更別說大山大川這樣的地方;作為女性,而且獨行,實在是不太負責任的表現。我在網上看了其裝備照片,太過於簡陋,甚至不顯專業水準,推斷其戶外經驗一般,就去走難度極大的路線,對自己沒有一個準確的認識。

戶外有風險,參與需謹慎,敬畏自然。


昨天在別人分享給我的「今日頭條」里看到這個新聞,因為是微信里看的,只看到頭兩個評論,全是罵姑娘活該,罵是偽驢友等等。我看的很氣憤,我也不知道這個姑娘到底是帶什麼裝備走的,走的什麼路線,我就以我一個徒步過稻城亞丁的人回答一下吧。

首先,如果你只是去景區玩,其實沒任何危險係數,但是,如果你要是從尼龍村反穿到稻城亞丁,那就麻煩了。不是說山路有多危險,主要是大,大到你很容易迷路。沒有當地的嚮導,在那片原始森林裡很容易迷路。路上徒步的人,也是三三兩兩。

再來談談裝備問題,說實話,誰也不是傻子,明知道很危險,就弔兒郎當的去了。前期準備的多少,一定和危險係數成正比。前面我說了,徒步稻城唯一的危險就是迷路,所以下載好詳細的地圖數據是唯一的方式,就那麼一小片地圖包,六隻腳上下載大小2G不算大,能再詳細就更好不過。

有人說什麼衛星電話,衛星GPS什麼的,我不知道什麼東西。這個路線上,也不是一直沒有手機信號,但是,也就那麼一兩個地方會有點信號。

再說「失足」這件事,當然你要是在家躺著,怎麼會「失足」。「失足」本身就是個偶然突發的意外情況。我能把迷路的危險考慮很周全,但是,失足這種情況,或者突然的高反,或者昏迷,誰能百分百掌控?所以,一個人徒步,有危險,最好至少找一個人結伴。

再來說一說,什麼戶外團的問題。不是戶外團就能避免失足,至少能減少失足帶來的後續不可控的危險,就比如這次姑娘的失足。如果戶外團的話,可能就不會危機生命,但是,本質上「戶外團還是人多,和你找人結伴是一樣一樣的」。

本身姑娘選擇的這個玩法,就是有小概率的生命危險的,難道她不知道嗎?她傻嗎?當然不是,那是因為她知道,有些事情,可以讓生命變得寬起來。這是種正面人生態度的好姑娘。我相信如果她這次沒死,她會更愛惜生命,更愛自己的生活,走更多類似稻城亞丁這樣,經典的徒步路線。


先寫到這吧,手機碼的,姑娘走好


獨自一人或是兩三個人去闖蕩這些風險性大的地方,出事故的非常多。

他們勇氣可嘉,但是自信過度。

貝爺那麼兇猛的人,也沒說獨自去闖蕩天涯;電視節目上的那些勇者不過也是在保護之下的考驗;

在戶外生命脆弱的如同枯草,大風大雨都能輕易的摧毀。


2016年在柴達木盆地,我和司機師傅兩人,獨闖哪些被廢棄的公路,在路上狂奔了500公里後,依然沒有信號和任何生命,除了鹽鹼地和雅丹山體,什麼都沒有。車輛的油只夠150公里的路程了,心裡已經慌了,不知所措。在柴達木盆地乾燥,缺水,大風,夜晚溫度零下,白天溫度40度左右。如果走失活不過3天。當時那種緊張與焦慮真是前所未有,內心想著家人,想著自己做過的所有事情。我跟師傅兩個人一路無言,本來瞌睡的我,全身發汗,手心流水一般。最讓人絕望的是,看到了房屋,當走進看的時候,是都被廢棄的地方,也不敢大聲喊叫。在郵箱的油只能走大概50公里的時候,手機終於有了信號,我發出了第一條簡訊是給我的同事:如果今晚12點我沒有給你電話,報警搜救我們,我們在柴達木盆地裡面。 第二條簡訊發給我了家人:好久沒回家了,我都挺好的,放心。 在走了大概30公里,繞過一座大山的時候,終於看到了跑著的車輛,看到了人,當時興奮的不止如何是好,內心唯一想的就是,有人的地方真好,真好。


他們很勇敢,但是在大自然面前,真的不值一提。自然環境不會偏袒你是人類還是昆蟲,它的法則是適者生存。曾經也是戶外探險愛好者,現在乖巧了很多,就算去也是做好萬全的準備和足夠的夥伴同行,而不是獨自一人或是簡單幾個人。


探險是人類前進的動力,就跟好奇心一樣,因為好奇,我們想探索宇宙,因為好奇,害死了貓!


好難過好難過好難過
前幾天看到新聞上說她失聯了沒當回事,知道她體能好又是醫生基本上不怎麼擔心,沒想到今天看到這個知乎推送,心一下子跌入了萬丈深淵。。
作為同類我無比能理解她的探險行為,這是漫漫人生的一種樂趣所在,人畜無害,任何指責謾罵她的人都是庸庸碌碌的無能之輩,不值一駁。
去年五一我想去天山狼塔C+V線徒步,因為充分估計了冰河的危險性,加之沒有衛星電話最終因為沒有搭檔兩次被迫放棄行程,作為單騎進過藏地的熱血青年,曾經一個人徒搭六個省浪跡天涯的探險家,對於風險的考量遠在一般人之上,這點青島姑娘應該和我一樣謹慎,無可指責。
未進險境沒有滑墜如何能摔斷腿?在出發地不久拚命盡己所能延續生命長達九天之久令人吃驚之餘,也為這麼久都沒有村民什麼的路過被救而感到非常的疑惑和遺憾!令人非常詫異!
看過一部登山電影,男主腿斷了被隊友拋棄了,求生慾望極強,拖著斷腿自己爬了出來,無意對逝者不敬,她太不幸了,天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


戶外有風險,講兩個親身經歷。
09年貢嘎穿越,我們隊伍跟另一個隊剛好同行,兩個隊都是8264分別約的,另一個隊整體戶外經驗很豐富,但是有幾個驢友是第一次上高原。
問題就出在這兒了,第二天要翻個5000多的埡口,有個驢友在埡口上嚴重高反了。
幸運的是他們隊一直有人跟著他,不幸的是他們沒有對講機。當時他做出了最正確的選擇,讓高反同學在埡口往下100米的地方歇著,自己飛奔下來找嚮導,追到嚮導都已經在營地生火了,然後嚮導牽著馬回埡口。
高反同學是綁死在馬上運下來的,沒過多久就天黑了,人已經暈的說胡話了。
此事兒後怕點無數,單就收尾人員,大部分AA團都是沒有的,其餘問題不表了。

10年的七藏溝穿越,有兩驢友是全程騎馬,問題又出在第二天翻個5000米左右的埡口。
埡口太抖,在快到頂的地方讓二位下來走了,等他倆吭哧吭哧上到頂的時候,發現馬隊嚮導已經牽著馬下山沒影了。
我們純步行的幾個多繞了個遠,從遠端不那麼陡的地方過的埡口,所以跟他倆剛好錯過。
其結果就是兩個體力本來就沒那麼好的驢友在沒嚮導的情況下走了一天的路,還好沒高反沒迷路。
等我們到營地的時候發現馬在人不在,馬隊嚮導則以為人會跟我們一起。於是嚮導又牽馬上去找人,大概在半程的地方接到的。
我至今不敢想像,蜿蜒的山路要是他倆錯了一個,恐怕不是一天可以找回來的。

最後說下洛克線,當年是有計划去的,隊伍都約好了,最後我鴿子了。
為什麼?
因為領隊各種不靠譜,其他那些人都是些新驢。我鴿子後部分新驢也鴿子了,那個隊後來怎麼樣了我就不清楚了。

最後總結下我的座右銘:寧跟老驢下地獄,不跟新驢上天堂。

至於單身俠,那是另一種超凡脫俗的存在,不予評價


不請自來 極限運動愛好者
戶外不是很懂 只是看到標題覺得很眼熟 極限運動一直以來都被這樣質疑但是仍有人在從事 相比於全盤否定 我覺得更好的方式是提高個人素質和安全意識 我見到了太多因為安全意識不足造成的悲劇也見過更多因為安全措施做的完善沒受過傷的人們


作為青島戶外圈中的一下員,在此緬懷逝者!


正文:
看了幾個答案,真是各有各的觀點,各有各的見解,無論什麼樣的答案,我覺得應該是朝著「提醒即將要去的人」為主,告訴後面的人不要一個人獨自前往,至少要兩人結伴並擁有一定的戶外技能和裝備。這樣才能避免再次出現「茜茜事件」。

一個人的探險或戶外驢行,都是對家人的不負責!
無論你在出行前準備的多麼充分、多麼細緻,風險依然是無處不在,比如:萬一失足摔暈、摔傷,是沒人第一時間救助自己,或許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自己付出代價的同時,家人也需要受到嚴重的心裡創傷!


所以,但凡身邊有一個人出行的消息,我都是極力勸阻!

我覺得,人有時不能活的太自我,過於自我就是不負責的體現!


我沒真正玩過戶外,但也很憧憬騎行和徒步旅行,自己也買了一輛山地車,但一直沒時間沒錢出去浪。。。
我偶爾會有短途騎行,那感覺真的很愜意,很能釋放壓力,騎一次能開心好幾天。一般很懶的人都不會騎行或者徒步,他們更喜歡開車或者坐車,也永遠體會不到那種清風拂面,不緊不慢的愜意。


剛寫完發現自己偏題了。不好意思,如果有人覺得嚴重偏題,我會刪掉這個回答。
……………………………………………………………………………

其實每一次出去徒步,我最擔心的反而是在高速路上,最怕的是車禍,其次是滑坡泥石流。而我們選擇徒步的地方對我來說反而危險係數非常低,危險係數高了,我根本不會去。比如我特別怕滑,有些路線即使風景很好,但如果下雨天路滑,地勢又險到跌倒很可能隕命,那我是不會前往的。然而沒有徒步經歷的人靠著想像勸我不要跑去雞不拉屎的山裡冒險,我真想告訴他,你要算勸的話,勸我不要上高速還好一些,因為高速路上的車禍於我而言風險大多了。然而我能不上高速嗎?就算假期我讓自己像坐牢一樣足不出戶,不上高速,甚至一般道路也不上,因為有路有車的地方就有車禍,但工作上領導讓我出差,我能告訴領導我不要走高速,咱們走老路好不?我不能……工作上我冒險有意義,為了自己冒險就是大傻逼???別說工作產生價值,自己的興趣愛好只是利己。大家捫心自問,你在工作時有多少動機是出於造福社會的,大多數人工作原始動機還不是為了自己。至於社會救援,驢友群體也是大雜燴,各種各樣的人都有,我認為並非所有驢友都能自覺承擔自己涉險的代價。我只能做好自己。既然我決定去涉險了,我就會做好受傷甚至死亡的準備,這點就像既然我上高速了,我就做好了出車禍受傷或者死亡的準備一樣,甚至上高速頻率更大,我的心裡準備更充足。如果我有幸(或者不幸)被救,首先我會感到愧疚,給大家添麻煩了;其次我會感激,感謝救援之恩;最後我會儘力補償或者回報。說不幸被救是因為被社會救援的人按網友的尿性,肯定會受到口誅筆伐。大家對驢友的不理解,我明白解釋了也沒多大作用。其他不多說,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你別罵我傻逼吃飽了沒事幹找死,我也不吐槽你只會填飽肚子安穩坐等老去。有啥想法私下愛咋想都行,公開開罵就是挑釁。有那個精力,不如好好思考如何建立完善的社會救援機制,讓社會資源充分合理利用又不被浪費。


從木里到稻城的洛克線,我以前走過,是從水洛鄉到亞丁風景區,3天,路不難走,有山口也不很高,整個的難度一般;如果找個嚮導,是較容易走的。

獨自徒步的話,需要較好的體力和野外基本能力,比如辨認方向、判斷簡單的路線、吃住安排等;主要危險是個人無支援導致的不能出大錯,一旦出了大錯就不容易挽回,所以更需要有經驗、細心和冷靜。


一個人就這麼沒了,遺憾惋惜說啥都沒有用了.......

31歲了還獨行既不熟悉又有難度且無法及時與外界聯絡的線路不是太能理解。十幾年前我走過瀘沽湖—亞丁這條線,既有信得過同伴又找了嚮導且租好馬匹就這樣上路兩、三天後的晚上還是有人要求退出為此大家還聚在一起開會商議,要不是嚮導說退出也必須再走N公里山路才能到某個村莊嘗試有機會租到拖拉機再跑N公里山路才可能租到車輛出山沒準大家的一致決定會是另一種結果.......我們連嚮導一共八、九個人出發到了亞丁已經是二十幾人的大隊伍了,一路上天天能撿到前面出發掉隊的同行者(我們速度較快,六天半走完全程)

每個人都只能來這世界一次,不管你有沒有父母、親人、孩子、愛人.......說到底生命是自己的,是我們唯一能肆意揮霍的,希望她不後悔!


首先呢 回答問題 是否應該弘揚?

當然是不應該 登山 徒步 探險 戶外運動必定伴隨很高的不確定及危險性

對於經驗 體力 頭腦 前期準備要求非常高 即便準備充分也可能出現危險

加上現在很多新驢的盲目自信 事故其實出的非常多

然後 探險和生命安全 哪個重要?

這個問題只有你自己知道 你認為即便冒著生命安全也要去探險 那麼探險重要

反之 就是生命安全重要了

但是 前提是 你要對你可能的危險做出客觀的判斷和對策 最壞的情況 就是死嘛

如果你接受了風險 那麼我認為 沒有問題

最後 對於普通人探險是否能表達生命的意義?

表達生命的意義有很多方式 你可以奮鬥 你可以照顧好家人 你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

你也當然可以選擇探險

意義這種事情 只對 個人 有效 你認為這是你表達生命的方式 那麼它 就是


評價下這次事件 那年我去墨脫時 也差點死在裡面 翻過埡口你會看見一座墳墓

那個人叫做黃春燕 低溫 高反 死在埡口 他老公在接到消息後 在那裡給她立了個碑

我在第一天翻過埡口時就崴了腳 同一隻腳 一天之內崴了3次 就這樣我拖著一隻腳走了4天 穿過塌方和螞蟥區 幾次差點掉進雅魯藏布江

如果 你問我後悔不後悔 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 絕不後悔 連一絲一毫的猶豫都沒有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 在進入墨脫前 我已經清楚的知道我將要面臨的東西

我鍛煉了3個月 了解了全部的路程和可能遇見的問題

最後 在接受了我可能死在裡面的前提下 我出發了

人在做出選擇的時候 要明確你要付出的代價

如果你付的起 就不要猶豫 不要彷徨 出發就好了

回到問題 這個人31歲了 是一個長期戶外愛好者 選擇獨自出發

那麼第一 在經驗和體力上是沒有問題的

第二 31歲並且是女性 那麼我相信她的基礎準備應該是充分的

第三 發生意外 意外是一定的存在的 出了這樣的事情 只能說她對意外的準備和處理是不足的

最後 我相信如果她能活下來 她不會後悔的 同時 出了事情 也告訴我們對於意外的準備有多麼重要

獨自穿越是非常非常危險的 補給 急救藥品 定位 衛星電話 對氣候及路途的判斷 缺一不可

穿越本身 沒有問題 人都有自己想要完成的事 有人想賺錢 有人想組建家庭 有人想進入荒野

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區別 唯一的問題在於 你對於你選擇的路 是否準備好 是否準備好付出最壞的代價

最後的最後 也要提醒下 新驢們 一個老驢都遇到這樣的境地 那麼我希望所有的新手戶外愛好者

你們要明白 不是爬了幾次野山 就是老驢了 在自然面前 你永遠只是一隻螻蟻 所有經歷過生死的老驢都會告訴你一件事

不是你去征服自然 是自然開恩 允許你走進

永遠保持敬畏 永遠做足準備

以上


戶外有風險,出行需謹慎。

前幾天看到這個新聞,一般這種新聞出來後結局都不大好。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

情侶困喜馬拉雅47天:誰先死 就吃對方的肉活下去

即使是專業人員,玩兒戶外依舊有風險。

比如

世界登山界最強的「瑞士機器」,「任何事情都阻止不了他,除了死亡」

瑞士登山運動員烏里·斯特克,以其驚人的攀山速度,被人們賦予「瑞士機器」的封號
「我知道他不會停的,任何事情都阻止不了他,除了死亡。」英國登山攝影師喬納森·格里菲斯(Jonathan Griffith) 沒想到,前兩天還在籌劃與自己一起挑戰珠峰攀登新路線、被稱為「瑞士機器」的烏里·斯特克(Ueli Steck),這一次真的被死亡絆住了向上的腳步,只留給他一個孤獨遠去的背影。
按照斯特克的原本計劃,他們將於在4月底登頂努子峰。位於珠峰以西,海拔7879米的努子峰是世界第19高峰。和珠峰的高度相比,努子峰雖然稍遜,但其山體相當特別,南平西凸,儼然是「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典型。
斯特克制定的攀登橫跨珠峰和洛子峰,路線長度約8000米。這是一條非常規的登山路線,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人成功嘗試。一旦登頂成功,斯特克又將創造新的世界紀錄。
不幸的是,斯特克的生命永遠停滯在了4月30日上午。在二號營地等待當地嚮導夏爾巴人的斯特克,在9點30分得知對方因凍傷無法陪同出行後,仍堅持一人獨自上路,且沒帶任何防止墜落的繩索和設備。意外就這樣發生了。在珠峰腳下一號和二號營地之間訓練時,斯特克從1000米高的山壁上滑落。一個疏忽,讓這位世界著名的速攀和超輕攀選手壯志未酬。
斯特克真正在登山界名聲大噪,是在2008年。那年,他以 2 小時 47 分獨自征服了素有「死亡之牆」艾格峰北壁,創下記錄。儘管,艾格峰海拔僅為3970 米,但其北壁是猶如刀削般的絕壁,連積雪都難以在此駐足,其平均坡度達70 度,垂直落差 1800 米,又被稱為「歐洲第一險峰」、「阿爾卑斯山最後難題」。從Youtube留下的視頻來看,當時,每走一步,斯特克都要將登山鎬用力扎入冰冷刺骨的北壁岩石,幾乎是徒手向上攀登。在此前,他大約花了一年時間進行了速度和耐力的訓練。

大自然永遠比你自己想像的要殘酷的多,不管是新驢還是老手,不經意的一個錯誤可能都是致命的,但是當你征服你的夢想的那一刻,是這一輩子都可能驕傲的事情。

比如96年珠峰最嚴重的登山事故中的 Yasuko Namba(難波康子) ,完成了七座七大洲最高峰。96年5月11日死於亞洲的珠峰。 一個傑出的女性,如果沒有留在珠峰,該是怎樣一幅畫面。

所以戶外的風險一直都存在,即使你有最專業的裝備,最周密的計劃,也僅僅可能是降低風險發生的危害,而不能從根本上杜絕危害、意外的產生。

當你面臨選擇的時候,即使有一點點風險,就需要你評估值不值得,還是96珠峰山難,

然而,行進計劃很快就有了變故。擔任開路者的夏爾巴人未能在計劃時間內完成對跨越冰縫的橋梯的組裝和維護。正因為如此,三支登山隊在Balcony附近被迫停留了一個多小時。Balcony的海拔已經超過8000米,極度缺氧。這額外一個小時的停留消耗了大量的氧氣,為後來的災難埋下了隱患。到了陡峭的Hillary Step的時候,他們發現,陡坡上原本應該早已被夏爾巴人布置好的繩梯,竟然無法使用。於是在海拔8700米的地方,他們被迫又多等了一個小時。
在等待的過程中,探險諮詢登山團里,經驗豐富的美國隊員、曾經登上過其它六大洲的最高峰的勞烏(Lou Kasischke)感到情況有些不妙,於是申請返回四號營地。他的兩位隊友,曾經攀登過喬戈里峰和珠峰北坡的加拿大人斯圖亞特(Stuart Hutchison),以及歲數最大的澳洲人約翰(John Taske)和他一起返回了四號營地。
1996年珠穆朗瑪峰事故_百度百科

所以,有人死去很痛心。也希望即將出去和已經出去的人,都平平安安。


前有古人,後有來者。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這些登山者們應該建立基金,反正很多人也是有錢的,將來出事的時候僱傭人進行搜索,這樣就不會佔用公關資源,也沒道德障礙了,你們選擇探險選擇刺激,死亡了不應該懊悔怨恨傷心因為這很正常,但是你們小時候動不動幾百人搜山,他們都辛苦你們是不是要理解?尊重自然之前請先尊重同類,他們是保障你們成人,乃至危險時的最好庇護。很多罵人的都只是不認同這種佔用公共資源的方式,我也是


沒想到第一次認真的回答要以這種方式。
其實荊茜茜是煙台人,我跟她是高中同學,但並不是同一個班,以前都忙於學習並沒在意隔壁班的同學,所以直到後來的時候才關注到她。
第一次見她的時候具體的情節有點模糊了,但我記得那天穿了一件紅色的衣服(為什麼記得這麼清楚後邊有原因),可能是高二下學期。在一次同年級大的培訓課上,她坐在距離我不遠的地方,側臉很好看,頭髮長長的,烏黑髮亮。見她第一眼就不自覺的笑了,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心跳的有點快,再也沒有心思聽什麼培訓了。猶豫了很久給她寫了張紙條請旁邊的人傳了過去,大體意思是:可以給我你的聯繫方式嗎?(那時候主要是QQ吧)我知道現在快高考了,不會打擾,高考後會聯繫她,並註明是旁邊紅色衣服的那個人給的。不出意外的拒絕了,但她並不像一般的小姑娘緊張局促或者反感,而是大氣的回復了我給的字條並報以微笑,不會給你聯繫方式,但你是個勇敢的boy,並註明給旁邊紅色衣服的那個人。這令我對她的好感大增。
以後的日子還是那麼苦逼,但是有了這樣一個人一直關注著。知道了她在哪個班,偶爾給她送送飲料。她那時候就特立獨行,皮褲還沒開始流行的時候她就開始穿了,那時候覺得皮褲好醜,但她就是與眾不同。很遠的路,別的同學都是坐公交車上下學,但她就是騎自行車,要知道山東這個地方要上晚自習的,放學以後都很晚了。認識她以後的第一次期中還是期末考試,她就坐在我旁邊桌(按年級排名坐),我們相視一笑,原來我們的成績是差不多的,那報考的院校也差不多啊。
2004年考完高考買了手機,也是那個暑假終於要到了她的聯繫方式,約到了她,去了東炮台玩,也是那天拍了很多照片,也有合影,有幾張最後被她要走了,剩下的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回憶一篇篇都在眼前,有些細節永遠不會忘記。真希望回到那時,一定跟她講不去要亞丁。
她的願望是當兵,對於高中生來說,一個很好的選擇是報考軍校。但是最後還是錯失了機會去了青島一個大學,巧的是我也報考了青島的另一個大學。有個小插曲,大學開學軍訓的時候,我把她的照片(東炮台遊玩那次)洗出來放大放在床頭柜上,教官查宿舍,看見我擺的那張照片就炸毛了,當著那麼多人的面估計批了我半個小時,那時候聽話,教官說啥就是啥,以後在床頭再也沒擺過她的照片。
也是大學的時候經常給她打電話,打宿舍電話、手機,像朋友一樣聯繫著,當然我也知道不可能追到她,她不喜歡被拘束,像關不住的鷹。有次她手機沒錢了,聯繫不到她,就給她沖了些話費,就那一次估計是她怕我以後付出更多,果斷跟我講別這樣追她了,把她看作朋友吧。說的話有些我還記得,還是老套的「以後會碰見更好的」,「我就喜歡你這樣的」,「也會碰見像我這樣的」,「可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你」。
我是有自知之明的,那次之後就很少聯繫了。一天她給我打電話,我一看她的號碼很高興,卻在電話里跟我說她要去當兵了,這幾天就走,她在電話里說的開心極了,但那一刻我的心情不知道怎麼形容,知道可能就此斷開聯繫了,卻只能一直祝福她,真希望跟她說的最後一句是不要去亞丁。
她走了,去當兵了,她的願望一直是這個,從我認識她那時候起。後來的後來我們沿著自己的生活軌跡走著,一直到大學畢業我也再沒有聯繫到過她。後來大概研究生的時候在校園網上看到過她,看到了她那時候的近照,短髮,愛笑,行俠仗義的感覺。她應該定居別的城市了吧,她應該結婚了吧,一切都這樣猜想著,但一直沒想過要聯繫過她,那時的生活軌跡完全不同了。

第一次在朋友圈看到這個消息意外,又不意外,她就是那樣的一個人,大氣、善良、熱心,不喜歡麻煩別人,不喜歡被束縛,一個人走世界。她內心十分強大,內心美好,信任別人,但拋開這一切,她就是一個小姑娘,她高中的時候喜歡裴勇俊,喜歡看冬季戀歌,我一直都記得。冬季戀歌的主題曲很火,歌名是從開始到現在,以前有博客,有QQ,我的博客名字、QQ名字都是:從開始到現在。巧的是我的另一個朋友在4月21日晚上10點突然給我分享了一首歌—「從開始到現在」,我看了一眼沒回復,也沒聊天,現在那條信息還在,而荊茜茜是20日失聯的。一個人挺了9天,我不知道那9天是怎樣的感受,骨折後的疼痛、高原地區的低溫、無人區的恐怖感,預感到不測的恐懼感。

自己曾經這麼近的人出現不測很失落,特別是人已經找到了,最後卻沒能挺過去,跟別人說起誰也體會不到我的難受。記憶的閘門被打開了,以前的一幕幕在眼前浮現,卻怎麼也無能為力,只想找個地方說說。那麼多如果已經沒用了,誰也遇見不了未來,回不到過去,希望你在另一個世界像以前一樣那麼美好。


推薦閱讀:

現代狩獵裝備和登山裝備、徒步裝備有什麼區別?
中國哪有里適合徒步穿越的地方?
第一次參加徒步應該注意什麼。?
如何評價北風之神迷失海岸這款包?
全程徒步四姑娘山需要幾天費用多少?

TAG:徒步 | 探險 | 戶外運動 | 生命的意義 | 戶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