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何有的頂級公路車廠商還在堅持給高端車型用外走線?

可能是一個比較小白的問題吧,拿BMC舉例子吧,slr02 03還是在堅持外走線,但價格已經逼進2w,幾千的ocr已經開始內走。佳能戴爾也一樣,高端車架也是外走線。想知道這只是某些廠商的技術活著情懷問題還是有什麼比較屌的講究?因為並不是所有廠商的高端車架都這樣。


這裡僅說公路車。

內走線的優點有三點:
1,外觀簡潔。
2,減少風阻。
3,延長線組壽命。

內走線的缺點有兩點:
1,手感差。
2,更換麻煩。

然後說說我的看法。
1,外觀簡潔這個優點實際和走線並沒有多大關係,一輛好看的車不需要內走線也可以做到外觀簡潔。

這裡用下微博網友的一張圖。
配色和諧,設定正常,裝配優秀,這就足夠了。
再上一個反面教材。

……
……
……
我只能說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2,減少風阻這個優點,我認為有必要靠隱藏線管來減少風阻的車型,
只有氣動大組和計時車。
只有氣動大組和計時車。
只有氣動大組和計時車。
3,國內環境差,常常會有洒水車,回到家一車泥點已是常事。
所以,延長線組壽命,這個優點是最明顯,最實際的。

但是呢?
缺點同樣很明顯,
1,手感渣,真的很渣,線組在車架里一拐三道彎,花著大幾百買的頂級線管組實際使用上和淘寶20多一套嘉威線管手感一樣,是不是感覺錢像餵了狗一樣?
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使用電子變速和油壓剎車。但是你還要讓自己能習慣點滑鼠的變速感覺,並且用上非主流的,維修麻煩的碟剎(或者油壓C剎)。
如果你買不起或者不打算用全套機械結構,再完美的校調也無法抵消內走線糟糕手感的debuff,尤其是你還是一輛氣動車。
2,如果是一支爬坡架你在更換線管組上可能還有親自動手的慾望。如果是氣動架,我想你可能會感覺這是交給技師性價比最高的一筆錢。
3,隱藏的第三條,現在還有可能有些車架有內線會有線組打車架內部的聲音……

總結:
內走線在氣動車架上才是效益最高的。
而在其他車型上更多只是一個高級車的象徵。

一些低端車上使用內走線,更多的只是一個讓這款車看起來更「屌」。
本來就不算好用的套件與渣手感搭配只會帶來更差的使用感受,而且很多低端車為了滿足不同的設定,線管長度有很大的餘量來,如果你為了讓它好騎一點,自行更換線管組,你就知道這個內走線對於你來說有多雞肋了。


「外走線」和高端與否並不矛盾。正如你所說OCR架子是內走線,那麼他高端了嗎?BMC的SLR依然用外走線,那麼他低端了嗎?走線只是個形式,不需要糾結,廠商愛怎麼設計,除了設計師,誰都管不了。車架本身的屬性才是最重要的,比如說使用的材料工藝,幾何設計,剛性或者舒適性氣動性等等,走線只不過是個次之又次的次要因素。外走線只有一個好處,維護方便,原來超六全外走,換個線很輕鬆,換成R3之後,換個線折騰了一下午。不過後剎線外走,扛車的時候不方便,所以超六後來改成後剎內走了。不過synapse系列一直是內走,跑古典賽的車型可能有另外的考量。。超六的設計師認為,兩根外走的變速線對風阻毫無影響,他都那麼說咯,我有什麼辦法。


當你喜歡自己倒騰車的時候,會覺得外走才是天堂,別的都是邪教


逼你用etap


這個全看消費者。消費者覺得內走線好,高端,大氣,上檔次。廠家覺得做內線能提升產品銷量。目前這個市場環境就是這麼認為的。外線不如內線有逼格,內線不如電線,電線不如無線。一個比一個高大上。很多消費者會為此掏錢。可是我的使用經驗告訴我,外線線最好用。穩定,簡單,實用,還有便宜,剎車手感優異。


Bmc slr03和01共用多少塗裝知道不?如果再都是內走,你讓01還怎麼裝逼


謝邀。
首先推薦題主在專業的自行車論壇提這個問題,可以讓更多更專業的人士看到(當然如果在論壇提了當我沒說……)

然後樓上說的對,走線方式和高端與否無關。甚至可以說外走線和風阻考量關係也沒那麼大

第一,現在頂級公路車有個特點(其實很多行業的頂級產品都這樣)就是廠商的「技術堆砌「,我能做出啥都得展示給你,甭管有多大用(多少有點用),你想要高端就付錢。
我花了老多錢買了最屌的商品,然後一看專業車手…嘿!咋venge vias 還有外走線版本的???(忘了是誰的了,薩甘的?前叉前面一個開口,不過沒走線)
所以你說,我和專業車手比,誰更看重風阻考量?我和廠商比誰更看重整體性?這說成技術過剩也行吧……

第二,風阻考量。題主提到了OCR的內走線,其實你看捷安特的山地也有內走線的,但是以前有人提過你只是上管「藏一下」線,立管就是出口了,頭管前面還是「看裝車經驗」,這就能減少風阻了?就是為了方便扛車吧?(確實方便扛車……)

第三,我覺得就是大勢所趨。內走線是技術的體現,但有沒卵用不一定。大家都這麼造車,你不這麼干,這應該不是個好的商業模式。車友覺得內走線高級,那我就搞內走線,誒我不僅有這個技術我還能下放呢~不過好像只是下放了「內走線」這麼個名詞,反正車架里走一段就叫內走線……

所以說,內走線跟高端沒關係,跟風阻關係不大,但高端車就是要內走線,然後貴。

說回SLR02/03的事……懷疑是不是BMC壓縮成本給設計師氣到了……或者是slr01的內走線方案在0203上實現不了,設計師也不想改方案……

以上瞎說,敬請指教


個人的一點粗鄙之見。現在自行車市場不景氣,各個環節的廠家總要炒作一些賣點出來。。。內走,電變(電變其實真的好用。。加進來有點不合適。。),無線電變(這個在我個人看來就純屬噱頭了),碟剎公路。最近又在炒鐵三。總之就是各種手段更新產品來刺激消費者購買。其實各個行業都有這個現象,例如手機。只不過手機作為電子產品消耗和更新速度本身就很快,變著手段刺激消費者購買的痕迹不像自行車這種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發展速度緩慢的產品這麼明顯(其實有的時候也是能看出來的,例如2k屏,火了那麼一兩年之後現在的大多數旗艦機還是老老實實回歸了fhd解析度)。


講個題外話
一叫做parlee的美國定製廠商,其昂貴的頂級車架z-zero居然也用外走線(除了客戶選擇電變),據創始人Bob Parlee說,他把車架當作一個整體,打孔會喪失整個車架的強度,(我對此表示懷疑)當然這家廠商找到了最優解:速聯etap
圖為PARLEE Z1,

答主本人也傾向於外走線、螺紋中軸這些「不思進取、落後於時代」的東西,畢竟自己折騰起來方便?_?


說到頂級外走線,那就要說一下兩屆環法亞軍戰車的focus izalco max
佩羅在13年騎著他拿了亞軍,巴代拿了第四

16年改款後,巴代再次拿了亞軍

改來改去調節了舒適性,強化了剛性,卻沒有改變他外走線頂級車架的設計。甚至連次頂級的izalco pro都是內走線設計了以後,izalco max居然連電變進線口都沒有,是一台徹底的外走線機械車架。
我是從內走線車架換成外走線,最典型的來說,內走線車架剎車不管再頂級,都還是有點澀。但外走線車架剎車非常舒適油碟一般的手感,我剛開始按的時候還不習慣,一不小心還容易按抱死。變速系統感覺也是敏捷了很多,而且拉線反應很迅速,調節也很方便,輕輕一撥就掛到了。總之我換了外走線之後,腰不酸腿不痛,剎車很靈敏,變速很順暢。
至於空氣動力學,我這種菜腿根本感覺不到風阻增加的那一點點n,純機械車架還給你一個不燒電變的理由。除了不懂車的人會有鄙夷的眼光看露在外面的線管以外,沒什麼不好。不要問我為什麼這麼喜歡外走線,當你有台頂級純機械外走線車的時候你就能明白,車架沒有洞意味著他的剛性十足,車架沒有洞意味著他的重量輕,車架沒有洞意味著他的全部精力都在設計合理的管型,優秀的舒適性,完美的操控性上!他不會因為有洞而做一些中庸的保護車架剛性的妥協!
這就是有些廠商的頂級車只能外走線的原因

當你擁有這樣一台車的時候,你就明白為什麼這車架是外走線卻依然能夠打敗眾多內走線車架了。騎車舒服節省的體力,大過風阻增加的那幾瓦輸出!


BMC slr算高端型號嗎?不是碳纖維入門型號嗎?


手感風阻什麼的其實並不重要。職業車隊有幾個不用電變。真是為了手感的話,各家的整合夾器,直裝夾器都應該去死了。閃電第一個去死(新款venge已經放棄自家整合夾器了,都開始用油碟了)


個人認為,商家主要從經濟利益出發。。
佳能戴爾萬年外走是因為對公路市場的不重視,產品線萬年不改款。現在改了也是內走線了吧。開模研發費用很貴的
bmc slr01開始也是外走線。要是slr02和03也內走了,勢必會影響到01的銷量。還要從新開模具。tmr01一開始就是內走,tmr02用的是同一套模具,所以也是內走線了

以上只針對高端碳架。


頂級品牌的頂級車架里堅持外走線的好像只有cannondale跟fcous。

樓主提到的BMC SLR 02、03用外走線個人認為純粹是為了跟SLR01區分開。BMC的車型幾何01 02 03貌似是完全一樣的,所以只能從重量、走線上做做文章。

cannondale是個奇葩,也可以說不思進取,或者說捨不得花錢重新開模?

至於拿手感來說事的基本上站不住腳,除了個別的隱藏式夾器的車架,大部分內走的車架手感也很好。

個人認為用外走線的好處是不在車架上打洞,不需要針對車架進行補強,擁有更輕的重量及更好的「剛性」。


走線彎彎越多,阻力越大,手感越差。


外走線
裝車 維護 調試 替換
都很方便
相當實用的方案
就是沒逼格┐(′-`)┌


外走線沒有線管所以輕
外走線不影響車架結構
外走線斷股不影響使用


論內走線我只服madone 9,其他的都是垃圾(手動滑稽)

其實相比內外走線,有些大廠堅持用彎頭花鼓才叫情懷。。。


推薦閱讀:

自行車滾珠花鼓是否應該更換更好的滾珠?
什麼人才會買幾萬塊一輛的自行車?
蘇州冬季騎行如何穿?
如何製作帶有騎行數據顯示的騎行視頻?
為什麼很多學生在上學的路上都會選擇山地車?

TAG:公路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