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我們的挑戰節目中,醫生公開對薛之謙採取空椅療法?

我們的挑戰節目中除了薛之謙的心疼,還有很多對節目的批判聲,節目這樣的安排有什麼合理及不合理的地方,如果只有沙盤部分會不會顯的節目太單薄,怎麼評價這一期的節目呢?


剛看完。
老實說剛開始公布明星身高和身體狀況以及突發情況下的第一反應,我還看得挺津津有味的,但是到了沙盤那裡我已經覺得不妥了,但是覺得可能節目組事先和藝人溝通過會有這種稍微會泄露隱私的內容吧。
但是!但是!但是!到小嶽嶽開始進小房間那裡已經深深衝擊了我的舒適區,到鏡頭切換到薛之謙,一邊面對醫生的問詢一邊強忍眼淚局促的撥弄手機的模型,眼淚流到鼻涕都出來只能哽咽著冒出一句上海話「不記得了」,我真的為自己之前還喜歡看這一集節目感到羞恥。
我覺得節目組想讓藝人敞開心扉面對自己固然好,但是我覺得絕對絕對不是以這種方式,醫生難道不知道這節目是要在上星衛視和視頻網站播的嗎?這種偷拍和心理醫生的私人談話,還公開治療過程,難道不是讓明星更加心理設防,甚至對心理醫生都產生抗拒情緒嗎?節目號召大家理解藝人,但有沒有意識到,可能正是由於太多這種不負責任的揭露隱私和對藝人的不尊重才使得他們壓力這麼大,所以節目最後的煽情不覺得突兀和牽強嗎?
最後,我是這個節目第一季的鐵粉,這一集,老實說真的看得我有點不舒服。就算是這些藝人知道錄節目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都可能被剪成節目,我都覺得這樣不應該。


是有些不妥,不過醫生不是藝人,不太了解娛樂圈的彎彎繞繞,對他來說,只是行使了他對病人的職責,so……也可以理解;值得讚許的是薛之謙的態度,沒有藉此炒作或搏取同情,但觀眾不由自主的產生好感――無論薛之謙心裡狀態如何,他是一位情商極高的藝人,或者說他天生就是招人喜歡的那種人


作者:李可
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549419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兩天朋友圈被潘潘老師的《心疼薛之謙,我代表心理醫生說聲sorry》的文章刷屏,當我第一眼看到這標題時,臉上感覺火辣辣的。距離上次震驚台灣的來訪者殺害諮詢師事件剛過去不到兩周,違背心理諮詢專業設置與倫理的事件再次出現。為什麼心理諮詢總是被無知消費,受傷的總是認真且克制的從業者?

所有的誤解濫用,都來源於我們對專業缺乏敬畏之心。從來沒有一個服務像心理諮詢一樣,有嚴格的服務設置,以及倫理規範。然而,這些最基本的要求,卻在最難抑制的人性慾望中淪陷。於是,我們痛心的看到諮詢師與來訪者從諮詢關係中發展為戀愛關係,最終鬧出人命。諮詢師被當作情感挽回助手,只要購買xx套餐,保證挽回情感,或勸退小三,如果不成功,全額退款等等超出心理諮詢範疇以及專業設置的服務。為什麼會出現這些不符合專業規範的服務呢?一方面是市場確實存在這樣的需求,而且還很大,據某些機構透露的數據,每年收到上萬個這類需求。另一方面是缺乏專業的人發聲,以及對專業的敬畏之心。提供這類服務的絕大部分人都達不到專業訓練的標準,更別說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賺錢」才是他們的根本追求。

中國的心理諮詢正處於早期市場階段(詳細分析請閱讀:《心理諮詢行業發展現狀、未來以及機會在哪裡?》),由於行業特殊性,類似醫療服務一樣,需要平衡好商業利益與職業倫理。如果缺乏統一的行業服務標準,服務規範,以及監管系統,這類傷害當事人的事件還會不斷發生。

如何保護好心理諮詢行業,讓大眾正確認識心理諮詢的價值?

所有的專業人更要站出來,向大眾發聲,傳遞專業的價值觀。我無比強調要專業人士發聲,從業多年,發現一個特別尷尬的現象,心理學文章寫得好的絕大多數都不是心理學專業出身,他們要麼是暢銷作家、文字工作者,要麼是外文水平高的翻譯者。當然並不是說這些背景的人專業水平不夠,而是心理學專業人更懂得心理諮詢的界限,清楚的知道哪些能做與不能做。心理諮詢從業者,請走出來,不要溫和的走進那個良夜。我們需要你用專業視角,抵抗娛樂至上年代,不靠譜的觀點以及不合理現象。

自律,是你對行業最大的保護。諮詢師是否從來訪者角度出發提供服務,是否能高效與來訪者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不僅僅是對諮詢師專業的要求 ,更是對諮詢師自律的要求。如果個案本來只需要諮詢5次就解決問題,但諮詢師的私心認為可以從這位來訪者上多賺取資費,故意增加諮詢次數。雖然來訪者難以辨識這些行業套路,但作為從業者,我們的專業度以及倫理道德在哪裡?

自律是對人性的要求,但諮詢師執業規範才是根本之道。美國對心理諮詢從業者有嚴格的規範,如果出現倫理問題,嚴重情況可能面臨吊銷執照,甚至收到行政和法律處罰。而國內對心理諮詢師從業還缺乏嚴格的規範,即使對諮詢設置和倫理規範都有明確的規定,但缺乏有力機構和完善程序處理違規問題,對諮詢師的管理仍處於真空狀態。一旦出現違規問題,沒有相關部門介入,而違規的諮詢師依然可以自由的提供服務。因此,我們亟待完善諮詢師從業規範,建立諮詢師管理機制,成立專門機構處理咨訪糾紛,最大程度保護雙方「不傷害」。


先歪個樓,聊下他這個人。

每次看到薛之謙和他的段子,我都笑不起來。明明是一個心裡很落寞的人在那麼努力的假裝開心,除了心疼真的很難輕鬆起來。

先放一張他在吐槽大會的截屏,不知道大家怎麼看,我看到這個並不覺得他是開心的笑:

一直在想看他笑為什麼感覺不到開心呢?再看下下面我們的挑戰這期的截屏:

為了防止對錶情的過度解讀,我翻看了他很多檔綜藝,發現他的笑基本都是嘴基本沒有上揚的弧線,而且都是只露出牙齒的微張。笑肌幅度略小。(比較劉燁)

看一下人發自內心的開心的時候的樣子:

於是繼續找,想看看謙謙真正開心的時候的樣子,於是找到了這個:

這是吐槽大會裡面,他聽到好朋友李晨的發言時,很明顯的開心。其實他最多的表情,一定是認真。認真唱歌認真做生意認真寫段子。

對於一個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來說,只有在好朋友面前能讓自己真正的放鬆下來。

這也解釋了在這期節目里,為什麼他很快就察覺齣節目組安排的小女孩。

所以說到這期這個心理醫生。 我覺得最大的問題,並不在於觸碰到了薛之謙的最敏感的地方,而是強迫揭開了他的傷口。

其實在以前的專訪里,薛之謙也曾提及奶奶。談起奶奶去世的時候,他送走奶奶,一樣是整個人都奔潰掉。

過於敏感的人總會過於脆弱。就算用盡了全身的力氣,裝出堅強的樣子。

咬緊牙關想要堅強的樣子,真讓人心疼。

因為樓太歪,所以換了個問題繼續寫:

如何評價薛之謙? - 可子的回答 - 知乎


大學糖今天發了一個推文,張海音帶著人去採訪了那個醫生,比較客觀的還原了這件事的原委。
http://mp.weixin.qq.com/s/C23SzxvGHqif-tLpJR1B6w

「以後這種和媒體的合作,在全國範圍內肯定還會有很多。如果以我這個案例為借鑒,或者說作為一個分水嶺,引發一個新的合作或者一個新的熱點,這不是一件壞事情。

——當事醫生 」


3月2日早上11點半,在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主任——張海音的陪同下,我們見到了在最近幾日、因為【薛之謙沙盤事件】而引發輿論熱潮的當事醫生。


就這數日里,公眾眼裡的這次「倫理違規」事件,已經引起渲染大波,業內很多諮詢師也對本次事件,發表了評價與看法。

為了還原事實的真相,我們就【薛之謙事件】進行了進一步的了解和澄清。

本文前半部分,以當事醫生第一口吻,對引發較大爭議的焦點內容進行了還原。


在文章後半部分,我們邀請了張海音,對本次事件涉及的倫理,進行了解讀。



獨家專訪當事醫生


是否涉及隱私暴露?

關於說我揭露薛之謙隱私的部分,我有幾點想法:


第一,對薛之謙所有的拍攝,都是在明面上,包括是做所有的心理測驗。拍攝時,旁邊最起碼有4~6架攝影機,都是明著拍攝的。薛之謙知道這是拍攝。


你可以隨時喊停,就算拍完了你覺得哪裡不好,你要求不播出。


這個東西在幾個月前早就被錄好了,包括薛之謙本人、經紀人、影視公司,沒有不同意,都認為可以公開的。


為什麼要做沙盤測試?

在做沙盤之前,明星去做了很多的心理測驗,但因為心理測試是答題,從影視的角度上來講效果不好,導演希望能拍一個可視化的。


在給每位藝人做的測試前,工作人員都已經把能心理有關的場景都體驗過一遍了。他們感覺沙盤的可視性、畫面感會比較好,所以拿出來做。


在節目里,把這次沙盤稱為「沙盤測試」,而不是沙盤治療,因為這只是類似一個測驗。

我看到有人問,沙盤為什麼由我在進行解讀?


其實我當初一點都沒有解讀。我後面說到的,「在沙里埋埃菲爾鐵塔」代表什麼意思,埋蛇代表什麼意思,埋貝殼是什麼意義,這都是薛之謙說的。


我只不過是把薛之謙裡面所講過的話再回饋給他,這個沙盤本來就是他構建的,他去解讀,我只是做為一個旁觀者這麼去看而已。


為什麼薛之謙「奶奶過世」這件事

會被拿出來討論?

在做沙盤、挑選道具的過程中,每一個環節對每一個演員,我都有相應的評估。如果有需要就進行了一些相應的干預。節目播出時剪掉了很多東西。


我們當時給每個演員,都設計了類似情景表演的過程。這裡借鑒了一下格式塔中的空椅子的形式來進行的。

薛之謙為什麼看上去好像很憤怒?其實這一個片斷拍了半個小時。


在拍攝時,這部分不太順利,當時道具和場景出了一些小問題。拍攝之前一天,薛之謙患急性腸胃炎,治療後身體還是比較虛弱。這時已經拍了6個多小時,身體撐不住了。


拍到那部分時,薛之謙突然說:我已經受不了,我不能再談這個事情了。

一下子是有點出乎我們意料的。

我現場馬上對他進行了安慰,那一段話被剪輯了。當中我講了很長很長的話,包括有一些支持性的動作。


節目里你可以看到我的手有一個0.5秒鐘的縮來鏡頭,那時我在他肩膀上拍拍他。那時已經過了很長時間,薛之謙的心情已經平復下來了。

這一部分的確是有真實情感的流露,也是經過他們宣傳團隊同意播出的。


薛之謙最後也說,他知道他自己有問題。我們可不可以反過來理解和描述,他背負這麼多深深隱藏的創傷,仍然有能量去做一個有成就的藝人,不是可以給所有人以啟示嗎?


當然節目初衷是想說明任何人都可能有心理健康問題,需要重視,但另一方面問題也不是洪水猛獸,把它「正常化」,某種意義上可能更有利於正視它和處理它。


針對「標籤化」的討論

標籤化是什麼?打個比方來講,我們今天來看網上的報道,在你們印象當中,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有人會認為我「嘩眾取寵」,這就是一個標籤的東西。

我給他們六個人貼的標籤是指什麼?


是給他們做完所有的心理測驗,看了他們平時的個人視頻、資料,給他們的一個大致的印象。

比如黃曉明和孩子特別親近,很有童心;

薛之謙警覺性特別高,跟小孩子談著談著,發現這個孩子是攝像組派過來的;

阮經天動作反應能力特別快;


這些只是生活中的一些片斷分析——只是你看到這些片斷,你會對這個人有一個大致的印象。

節目在剪輯時,把我給他們標籤的部分,放在沙盤後,給別人造成了「我給沙盤測試的結果貼了標籤」的誤解。


但其實我並不是給沙盤測試的標籤,我只是講我對他們的印象是什麼。


當時我給薛之謙的印象是「一個孤獨的奮鬥者」。薛之謙內心很封閉,防禦性很高,很多人走不進他的內心。同時,我們又看到他一個非常努力的創作者:他不停地寫歌,不停地開拓自己的事業,努力修復自己。我其實給他的,是一個很正面的標籤。

是看完節目組給我的視頻、資料,我給他們的一個我的主觀的印象。

我覺得沒有違反倫理,沒有侵犯他的隱私。

每個人都會對有別人一個主觀的印象,對不對?

我覺得這個標籤化本身不違反心理學原則。


是否存在誤導大眾?

真人秀節目,本身的理念是吸引別人,吸引別人對心理學、心理問題的關注。這個節目本身不足以到一個科普的程度。


只是借鑒沙盤這種形式,同時為了視覺效果對畫面進行了剪輯。(為了能宣傳心理學)我覺得這當中是有可以妥協的部分的。


看節目的大眾,可能通過這個節目,對沙盤比較感興趣,想通過沙盤分析自己,他就會去找諮詢師,諮詢師也會用正規的方式來告訴他,沙盤是這麼樣的。


我覺得能夠作為一個真人秀的節目,如果能夠吸引大家關注心理學,這樣就足夠了。

事實上,這個節目本身在普通大眾的反響是不錯的。事情在心理學圈內傳播開後,我也特意去問節目製作公司,它收到觀眾的評價,大部分都是好的。除了有一些薛之謙的粉絲,因為看到偶像流淚覺得不舒服。

我為什麼去參加這個節目?


我覺得這是一個新的形式,我們可以去探索怎麼去推動心理學本身的進程,我覺得這不一定是一件壞事情。

但我在這裡面的做法是否有紕漏,是可以討論。


我不能說我做的一定是完美的。


心理諮詢本身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這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繼承和不斷發展的過程,就像我們在宣傳的途徑上來講,也是不斷探索。


如果永遠不藉助宣傳的東西,諮詢師永遠只是待在自己的地方,守在門口等著別人來,這個是不現實的。

整個心理諮詢的行業的推廣,可以看到有藉助幾個熱點的事件:


一個是當年張國榮的跳樓自殺,催生了大家對抑鬱症的關注;

二是崔永元自己承認了有抑鬱症,引發了大家的關注;

再後來,是台灣的張怡筠做心靈花園。雖然這個形式有可能也會被攻擊也會被探討,但是本身也是激發了大家對心理學關注的東西,至少我們說這一件事情以後,我們看到是正面的效應超過了負面的效應,是嗎?


但是你說《心靈花園》是一個正規的諮詢過程嗎?這肯定也不是,但是讓大家開始對心理學有關注,越關注越會去找一些資料看,再加上這時候你們(指大學糖)發揮作用,你們進行的科普。讓大家明白,原來正規的諮詢到底是什麼樣子。


不過這一切的前提是,得先有人來關注。沒有人來關注,就沒有後面的事情。

這一期講「創傷」,講心理健康,其實和喬任梁自殺也有關係。當時我新增了有很多患者,都因為被喬仁良這個事情引發的。這也是引起了一個比較廣泛關注的事件。

電視台播出這個節目,是希望讓大家去了解明星不是完全戴著光環,他們背後也有自己的傷痛,也希望他們去關注自己的生理、心理健康,出發點、立意是這樣的。


而我的出發點,是想探索一個新的形式:


心理學怎麼和新媒體結合,怎麼讓我們的心理學發揚光大,讓大眾接受和了解。會達到什麼樣的效果,這是我們有所期待,但不一定能控制的事情。


大家對我的批判出發點是好的,大家不希望我去踩這根「雷線」,不希望我因為違反倫理而影響我的職業生涯。


我猜想有很多心理諮詢工作者不願意去上媒體的原因,也是擔心這部分。但這些新的形式總歸要有人去嘗試和探索的。

對參與媒體活動的心理諮詢師,有什麼建議?

第一個要慎重,倫理的這根線沒有絕對的標準,除了一些最基本的原則,例如保密原則。


有些東西我說了,你聽了覺得有道理,但你聽別人的,也會覺得他講得有道理。只不過是從不同的角度去看。


我要把這個事情呈現給大家,也是給大家一個參考。


所有的事情其實都有好有壞,看我們怎麼去從中吸取我們覺得有用的東西。


這其中有哪些東西是可以借鑒的,有哪些東西是可以避免的。哪怕我現在被人罵,至少也是做了一件好事。


張海音對本次事件的點評

  • 您怎樣看待這次事件,當事醫生是否存在違規?

張海音:首先這是一個錄製節目,肯定是節目整個流程,參與者都是被充分告知的。錄完後當事人看過,說明這個其實不存在隱私的問題,是當事人希望展現自己內心的自由。


倫理上我們比較強調,大家都是被告知的。相當於去做一個節目,不是直接的現場直播諮詢。

醫生上節目,爭議在於他是以個人身份,還是以專業的形象去做這個節目。


他的職業身份是醫生,但是他在節目組的身份是一個嘉賓,從我們醫療當中非常強調一點,他的行為是不是職業行為,是不是醫療行為。


節目組是叫他去做節目的,類同於讓你參加一個朋友的生日聚會,你是心理醫生,人家朋友叫你去參加生日聚會,這個過程當中,你用所謂的專業東西來對別人說一些什麼,你就不叫專業行為了。


本次事件和節目的明星既然不存在咨訪關係,也沒有所謂的違反倫理的說法。

  • 這次事件里當事醫生是以「心理治療師」的身份出鏡的,在這一點上,關於專業部分的非專業演示,是否存在「誤導性」?

依據《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工作倫理守則》:


「3.8當心理師通過公眾媒體(如講座、演示,電台、電視、報紙、印刷物品、網路等)從事專業活動,或以專業身份提供勸導和評論時,應注意自己的言論要基於恰當的專業文獻和實踐,尊重事實,注意自己的言行應遵循專業倫理規範。」

張海音:作為行業自律,我們會要求從業人員,比如在媒體中做科普宣傳時,要把握一個度。中國心理學會目前在嘗試,希望出一個指導意見,但是還沒出來。


這需要有,也要提示大家要注意這部分,強調肯定對的。

在目前階段,我想,以後做這一類節目是不是可以要求節目組聲明,「真實的諮詢不是這樣的」。


不過這是我們單方面的一廂情願。


但我想,這還是跟整個社會對於心理諮詢行業的了解和接受有關係。換句話,再說的極端一點,你做某一種聲明社會沒有發展到某一種水平,誤解還是會發生。


但是發生誤解,並不等於就是很糟糕的事,這樣也會讓大家更重視。從這個點上來說是有積極意義的。

  • 作為一個諮詢師,一個治療師,雖然他在節目里不是做諮詢,但是他其實也使用了技術去分析別人。隨意使用技術分析,這樣是不是不太好?

張海音:很難單單說合適不合適,因為昨天我們自己也在討論。


一個人暴露痛苦,到底是一種傷害和羞辱,還是一種自己嘗試面對的勇氣?


同樣一個現象不同的角度看法是不一樣的。有人認為太難為情了,在公眾面前被撕開傷口;有人認為是有勇氣的。


這沒有標準答案的。只有發言權的是當事人本人,他最有發言權。

我原來做過節目的,包括中央電視台,心理諮詢師說的專業性大眾是不懂的。所以節目需要用一些形式,比如「沙盤」,讓人看到、覺得你在做專業的事。


我認為,像做節目只是一個形式,不用這個形式,我對他該了解什麼早就了解了。我感到說「貼標籤」太模糊。我們諮詢師說的「貼標籤」,是給來訪者下診斷才叫貼標籤。


但從廣義角度來講,我對任何一個人的看法、我的主觀評價都叫貼標籤。就是普通人帶有一定的歸類評價性質,不是專業人士也可以說這句話。


但是我們專業上特彆強調,醫生在什麼時候應該診斷,什麼時候應該公布診斷,這是是有界定的,你不是在診療場所不能去做診斷。

  • 這次事件大家還蠻憤怒的,關於這一點,老師說過是因為大家不了解情況。這種憤怒跟「倫理」在這個階段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是不是有關係?

張海音:當然有大背景的因素,因為最近大家都蠻敏感的,對於有關違反倫理的事情。


說到底還是這個行業不成熟,本身比較脆弱,特別害怕自己被批評,所以一旦同行當中有一個誰被說成是什麼,好像在說自己一樣,所以在說別人不好的情況當中,其實也是在保護自己,我千萬不要弄成那樣被別人說成很不專業。


但是我想肯定是說到了某些點,否則不會反應這麼大的。


說到底,這個行業還是不自信,還是剛剛發展階段,太過於敏感了,必然,跨不過了總要經歷這些。

  • 這件事也可以有一些反思。一個心理諮詢師上電視節目或公開場合,怎麼做會比較合適,能不能談談這一塊。

張海音:只能說原則上的套話,但同樣的原則,不同的人聽了把握起來會完全不一樣。

我自己的體會,首先,我當初到中央電視台去做節目,我肯定感到挺高興的,因為有人重視心理諮詢,想讓你去展示。


我內心肯定躍躍欲試的,好,我一定要去彰顯我們專業的存在感,再說的通俗一點,我還是顯得有水平的。


但到了現場,我馬上需要平衡:這個做法同行會怎麼看?公眾會怎麼看?對他本人到底意味著什麼?


這一點,每個人的標準是不一樣的。但至少要有這個意識——你要兼顧到你的專業的標準,要兼顧到觀眾的可接受性,要看到當事人,還要預判他事後會怎麼樣,都要考慮的。


但是說到底,沒有一個人告訴你該,具體該怎麼做,還是你自己把握。


能夠明確的還有一些現實的東西:


事先有沒有告知過,你本身作為什麼身份去參加,事先是不是簽合同,事後有沒有當事人同意,這些都是程序性的東西,但是這個過程當中許多東西還是要靠自己主觀把握的。這就是倫理最困難的部分,但是一定要去考慮這些,這幾個點都要考慮的。


但我想,不要因為有挑戰就縮手縮腳,全部去拒絕。


反正娛樂圈,或者說公眾媒體,我們專業人員完全不出頭露面我認為也不妥,這是一個專業工作者的責任。


在公眾場合,甚至還要強調,你要有一點形式當中要大膽探索,不要怕有爭議。照本宣科,沒人看的。


但是你要對自己的慾望也要節制,比如說很想展現你的專業水平,這個要節制的,甚至要準備好讓別人評價你沒啥本事,但是要面對這一點不太容易。


好不容易上電視,你總想弄一點什麼,這個時候要去把握這些部分非常重要。

  • 如果有來訪者投訴諮詢師違規,流程是怎麼樣的?

張海音:有各種地方投訴,像中國心理學會註冊系統也接受諮詢倫理投訴的,當然這是一個行業自律的學術組織。


像我們醫學界很簡單,哪裡上班哪裡投訴,一整套系統的。精神文明辦抓醫德醫風的,醫療糾紛辦公室有黨委,要管這個事的人好多,醫療系統有一大套班子等等。


當然有人直接訴諸法律的,心理諮詢當中發生,感到被侵害權利直接到法院起訴都可以。渠道肯定是有的,但是有的說到倫理其實是模糊地帶,因為倫理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大家都會帶有自己的感受。


薛之謙對著鏡頭說:我本來就是個有抑鬱症的人,我心裡沒有病就根本寫不出那些情歌,我看到燈光照下來那一瞬間就已經快要瘋了

我看的眼淚差點掉下來


覺得,節目組,還有這位心理醫生(都懷疑真的是專業的醫生嗎,違反了那麼多基本規則),不僅應該對薛之謙道歉,還應該對心理諮詢師這個行業道歉。
為了節目效果,毫無底線。多少不了解心理學行業的普通觀眾會因此對心理諮詢師這個行業產生誤解?國內這個行業的發展本來就夠艱難了。又會不會有需要幫助的人,真的湊巧因此不敢邁出腳步,哪怕只有一個兩個。
心疼薛之謙,心疼那些認真專業的諮詢師們。


最近《我們的挑戰》,娛樂化,公開化心理諮詢的內容,呈現在電視節目上。這個難道沒有挑戰諮詢倫理嗎? 感覺對整個行業來說,都特別的不合適。

現在為了收視率,毫無底線。消費薛之謙的傷痛,公開在屏幕上呈現心理諮詢的內容。歌迷只是為薛之謙難過,更多人沒有意識到這種做法的違規。大家本來就對心理諮詢不了解很多誤解。 唯一的一點認識還要這樣錯誤的呈現。節目看得我不寒而慄。


這個醫生,行業規定與倫理道德都不遵守,心理行業明確規定,要保護來訪者的隱私。他不顧薛之謙的感受,當眾進行野蠻分析,已經違反保護來訪者隱私的規定與作為一個人的基本倫理道德。


我是看綜藝,不是看綜藝折磨明星的。我不是看明星痛苦,以此為樂


心理諮詢被搬到了真人秀這個娛樂性的舞台,又何談專業性和職業倫理呢?在聚光燈下,傷害在所難免。對於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行也來說,一邊是不斷增加的需求量,一邊是不斷被誤讀的現實,恐怕宣傳科普急需跟進了。


有時候節目就是節目,但是不避免藝人付出真感情,個人覺得綜藝節目這樣拿一個藝人的心底事或者遺憾來博眼球的,真的有點過分。雖然像薛之謙自己說的一樣……拿錢做事嘛。但是有點太露骨啦……有些粉絲會心疼藝人的。


當心理諮詢和一檔真人秀節目向結合,由於心理諮詢的不成熟,它還沒有被很多人所熟知,不免會為人所誤解。節目組沒有理解心理諮詢,只是將其作為一種與眾不同的噱頭,而節目的播出是完完全全受到允許的,其中的剪輯,其中的真相,說不清。


首先要謝邀吧 哈哈
這是我第一次被人邀請回答問題 有點緊張
其實我喜歡薛還不到一年 但是小學的時候就知道他的認真的雪 當時真的覺得很好聽
回到這個問題上來
薛之前在節目上提到過關於奶奶的問題 可以說奶奶是他的一個遺憾 也是他最思念的人 雖然說我們的挑戰是個綜藝節目 但是薛都是很認真的對待 對於醫生的做法 我覺得應該是沒錯的 畢竟他是醫生 為病人治療是他的本職 但是這個場合有一點尷尬 而且明星也是普通人 如果換做是我的話 我覺得我也做不到在那麼多人的面前說出來 但是也不能說節目組做的不對 節目組的想法我們也無從知道 所以我不能妄下結論
我感覺我說的這些好像都是些沒什麼用的話 但是這就是我內心的想法 因為我覺得不理會他人的邀請是不禮貌的 哪怕我不能做出明確的回答


最新一期的我們挑戰是「關注我們自己健康」的話題,問自己一聲「你好嗎?」,說句題外話,最近幾期我們的挑戰都挺有意義的,看完也挺有感觸,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言歸正傳,最新的一期也是讓我看完流淚的一期。在和心理醫生一對一的訪問中,醫生問到薛之謙:「在所有的東西中,選一樣代表你最大的心愿?」
薛之謙:「我想再吃一次奶奶做的咖喱雞肉飯!」
醫生問到:「你還記得上次奶奶給你做咖喱雞肉飯是什麼時候嗎?」薛之謙說:「不記得了!」一度落淚!

現場醫生給薛之謙設置了一個場景:聚光燈下擺放著一把椅子,醫生說你想像奶奶坐在椅子上正慈祥的看著你,你把心裡沒給奶奶說完的話說給奶奶聽吧!薛之謙渾身顫抖的說:「不能這樣!不能這樣!這樣我會瘋掉的!」

關於奶奶的回憶對薛之謙來說太痛苦,所以他才不願意當著眾人的面去觸及。平時的他用無所謂掩飾一切,他的內心是孤獨的,他是一個「孤獨的奮鬥者」。
我有他很相似的經歷,這是我落淚的最大原因。
我有一個很愛我的奶奶!我也很愛她!!
我是家裡第三個孩子,小時候爸爸媽媽都很忙,是奶奶把我帶大的,她教會我走路,教會我數數,教會我很多做個做事的道理,她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人。
現在奶奶年紀大了,爸爸擔心她讓她和我們生活在一起,她很善解人意,從來不會給我們添麻煩。
現在我最大的心愿也是能吃上一頓奶奶做的飯!!可惜她年紀大了,再也沒辦法做飯給我吃!那種味道在哪都吃不到!
我有四個姑姑,三個大伯,六世同堂,是個讓人羨慕的大家庭。奶奶曾是整個家裡的「領導者」,如今「寄人籬下」她已經收起了當初的傲氣,選擇做一個什麼事情都說好的「爛好人」。
人多相應的事情也多,你一言他一語,奶奶成了妯娌們譴責的對象,有人說她偏心有人說她糊塗有人嫌棄她事多!奶奶說:不管別人說她什麼,能忍的不能忍的她都要忍,唯有忍才能讓家庭和睦!聽到這些,我有些心酸。
奶奶一生養大了八個兒女,開枝散葉,才有了這樣一個大家庭,她為這個家庭付出了太多,到了安享晚年的時候還要為這個家庭犧牲自己,這到底為什麼…為什麼?!
因為學業我不能待在家裡陪她,我們心知肚明能和她在一起的時間不多了,我現在能做的只有多給她打個電話,多聽聽她的聲音,我知道在將來的某一天,這也會變成我最懷念的聲音!
最後祝奶奶身體健康!長壽!幸福!愛你!


我是主動來答的(希望不被打臉!)
目前是國內某農村大學心理學大二,當時選這個專業,是我喜歡,然後騙爸媽說,你看後面寫了師範,出來可以做老師,然後,皆大歡喜!
剛剛好,我不喜追劇,只追綜藝,然後又學了心理諮詢師的知識!
怎麼說!為心理學說兩句,我也是個謙粉,這一期看了各種心疼薛之謙,然而,其實,這應該都是有本子的吧!那個醫生那麼厲害,當然會知道各種職業道德,我這種小白也懂啊!(認真臉)
所以,應該事先都有通知吧!但是,可能沒想到醫生的突然治療,又在公眾面前,所以,會把這些東西放大了。
感覺這個鍋可以甩給導演組,心理諮詢師不背!
而且,心疼我謙!!!


冒昧說一下,我們的挑戰搞得什麼破玩意,莫名其妙而且超級尷尬,導演組搞得什麼,次品么。小撒那季多精彩,再來看這個,無語


推薦閱讀:

你喜歡他,他也喜歡你,但是兩個人沒法在一起怎麼辦?
如何改變像碇真嗣一樣的性格?
女生追男生簡單嗎?
同學去世了心裡不是滋味,大家有相同經歷嗎?
你選擇跟大多數人一樣帶著面具?還是摘下面具,做回最初真實的自己?

TAG:心理治療 | 心理 | 薛之謙 | 我們的挑戰綜藝節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