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千年歷史的茶行業為何沒有誕生一個世界聞名的品牌?

中國茶飲文化千年,為何沒有誕生世界級品牌?根源在哪?


中國茶飲文化千年,為何「要」誕生世界級品牌?


滿足民族主義的虛榮?秉持宏大敘事的官宣風氣?世界聞名後呢?走向星辰大海?


有沒有所謂的「世界聞名的品牌」,對於茶,對於做茶人,對於喝茶人,並無任何實質益處。


所以,這個問題的回答者應該是能夠憑藉這個(或這類)口號獲益之人。


中國人吃麥子的時間比喝茶還長

不也沒有世界知名品牌……

中國吃各種肉的時間也不斷了

不也沒有世界知名品牌

大多數這類不需要太高門檻的產品,由於沒有集中資源的需求,所以都比較難以做大

假如真的有龐大的資本投入到茶行業,做出個知名品牌也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對於市場來說,並沒有類似的需求,而且,茶產品的正常回報率,恐怕也沒有太高的吸引力

吸引不來投資,談什麼打造品牌?

我們這裡一個把品牌做到茶行業百強的老闆,都改投資新能源電池去了,連行業內部的資金都留不住,更何況吸引外面的。

說一個數字

近幾年,中國茶葉出口的平均價格大概在3美元/公斤左右(不同茶類會有區別,但基本上都是在這個級別),試想一下,即使中國真的出了個世界知名的茶葉品牌,也這種價格出口茶葉,能賺多少錢?

在商言商,對於一個茶葉企業來說,與其去追求世界知名,還不如做到全國知名。

但是中國實在太大了,每個地區對於茶品的選則,都有自己的喜好,雖然北京人保不齊也真會有那麼幾個想要買午子仙毫的,但整體消費市場和陝西比起來,恐怕連零頭都夠不上。以北京為例,作為一個茶葉銷區,由於沒有自己所特產的茶葉,已經可以算是兼收並蓄了,但是不論是鐵觀音還是普洱,在北京市場開拓了這麼許多年之後,依然超不過茉莉花茶的市場佔有率,這還僅僅是以茶類來說,如果要提細化的品牌,更沒辦法和張一元這樣單店年銷售額過億的老字號媲美了。北京的例子,足以說明茶葉產品想要打入一個有著固定消費習慣的市場有多麼困難。

因此,對於渴望全國出名的企業來說,還不如做到本地區出名。

很顯然,本地區出名的企業已經有許多了,幾乎每個產茶地區都有。對於這些企業來說,做好本地的市場已經滿足了,有野心的,最多覬覦一下全國,恐怕沒什麼人會太過重視國外的市場。

中國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於茶企來說,做好產品算是修身,做到區域龍頭算是齊家,做到全國知名,算是治國,然後才能提平天下的事不是。

想要中國茶商跳過修齊治平這步驟,直接重視海外市場?估計得等中國茶葉出口平均價格至少提升10倍吧

而對於已經養成調飲習慣的外國人來說,10倍的價格不可能帶來相應的體驗提升,除非他們從調飲改成清飲。

將清飲茶作為一種飲食/健康文化輸出到國外?

以中國的逐漸增強的實力來說,未必就一定是不可能的任務

保守估計一下,50年?


如果想要的是像立頓一樣的世界茶飲快銷大公司,中國確實沒有,這個等下探討。但茶行業「世界聞名的品牌」不是沒有誕生,而是一直都在,只是被淺薄的我們忽略了而已。在立頓誕生之前,我們中國茶好這一概念早已傳遍世界,每個茶企都可以擁有的「世界品牌」就是「中國茶」。正因其歷史悠久、種類豐富、名優佳茗等特點,說到茶,誰都不能遺忘中國,但遺忘「立頓」之類的暢銷品牌,嗯,至少我可以。

所以小壺並不覺得沒有一個世界聞名的大品牌就是「輸了」,只能說在這一領域「暫時輸了」,厚積薄發的機會還在。我們茶人都在努力,從生產到銷售,從個人到企業,都在盡自己的一份力,試圖改善目前的茶葉市場。下面就談談小壺對沒能形成跨國茶飲大公司的淺薄看法:

1、根源——土地問題

茶葉要銷向世界,就要標準化,就要產量大。除去向世界各地收購原料的情況,就需要有大片標準化的茶園,但中國「打地主」之後,土地分給了農戶,難以形成大片有能力規模化管理的茶園,茶農手裡的茶鮮葉量小、品質不一。使得中國的茶廠長期保持「收購鮮葉-生產」和少量「基地茶園」的模式。現出現了一些科學管理的農村合作社的模式,給茶農科學管理茶園制定了指導、獎勵機制。但依然不足以達到量大標準的茶葉產出。因為土地問題,茶園栽種方式不同,相互阻隔;茶園機械化採摘、修剪的成本很高,導致茶葉大規模標準化生產很難施行。

2、地大物博、種類豐富

中國地大物博,飲茶歷史悠久,造就了六大茶類以及一些深入人心的歷史名茶。名優茶利潤好、產量低,很多有實力的茶廠也都傾向於生產名優茶,打造自身的品牌,這也就形成了中國茶葉的區域性。名優茶的出口量只能是少量的,區域間不統一也限制了協作,同時出口茶葉更多的是價格較低的中低品質茶葉。出口茶葉更像是出口茶企的事,而非整個中國茶行業的重點。

中國出口的主要還是綠茶,但在小壺印象中,如果在國內說起「綠茶」,常常並不是一個終點概念,問及是什麼綠茶,答及「西湖龍井」、「碧螺春」、「太平猴魁」等等,這樣的指向才明確。但出口綠茶一般就沒有這麼多的種類,往往都是品質一般的大眾綠茶,只根據原料、梗雜等分類就可以。所以出口茶葉和國內消費茶葉在中國是不一樣的,出口茶價格低、品質差,在國內難以銷售;而內銷茶品質價格都更高,難以出口銷售。小壺看來,傳統的內銷企業一般都不會主動去做出口的。

3、國內經濟水平

立頓這些世界茶飲品牌有資本,可以全球收購茶葉進行拼配。要形成跨國大公司就需要大量的資本、政策支持等,但中國的經濟自改革開放後才開始迅猛發展,可以說,國內的整體經濟水平,限制了中國茶葉出口的水平,也限制了中國茶企去做世界茶飲大品牌的野心。使得「立頓」等品牌出現了,國內經濟水平大大提高了,我們才覺得眼紅。

曾經茶葉的出口也輝煌過,那時候茶葉作為重要的外匯收入。但隨著現在茶葉的外匯收入很小,且占茶葉總產值的份額也很小,而且增長乏力,反觀內銷市場卻一直增長。如果你是一個坐落在歷史名茶區域的茶企,有自己的一片茶園但不多,你是選擇做利潤高的名優茶供內銷?還是選擇做要求高風險大且平均售價較低的出口生意?

但有資本有基礎的茶企或者其它進出口企業,會看到「中國茶」這個大品牌。中國企業現在肯定比以前更有實力和機會了,雖然事實是,競爭也在不斷增加。所以就選擇「拭目以待」吧!

題外話,相比看到中國的茶葉世界品牌,小壺更迫切的是——想先看到一個國內較為統一認可的茶葉大品牌,雖然現在有一些大的茶葉品牌,但在小壺眼裡還不夠大,不是「西湖龍井」,不是「鳳凰單叢」,不是「大紅袍「這樣的茶類品牌,而是一個說起買茶,大家都知道的品牌,特別是受到年輕人認可的大品牌!


世界聞名的品牌,那只是營銷的手段,是段子手的事情,和茶的品質、歷史都無關。現在不是一帶一路么?再過幾年,可能大益,下關,中茶等等的都是世界品牌。

真正的好茶又有幾個懂,人總是喜歡挖寶,剛接觸了茶就開始找老茶,名茶,口糧茶,性價比高的茶,爺爺種孫子賣的茶。其實買的喝的全是學費茶。


把茶做好就行了,品牌不品牌不重要,商業性質太重遲早會毀掉茶,利益驅使,別說茶商,茶農也會不擇手段!


小茶可以去創業,期待「中國頓」的出現,。


茶飲千年又如何,你忘記了那段屈辱的歷史?中國底子本來就差,人民的生活水平現在什麼樣子了,現在又有多少人飲茶,本來就不重視的東西,你讓他怎麼聞名世界,沒有匠心的茶人虛有其表,路還長著呢!


不單是茶,各行各業也如此的。其實,這是特定條件下的問題。古時候是我國農業社會,就是古代咱瓷器那麼利害和有名了,也沒有所謂的牌子,是吧,因為農業為主且皇家掌控,這是歷史及當時社會條件等形成的,茶當然就更加沒有了。後來?後來一直……這大家知道的。然後這三十多年經濟發展很快的,但這個發展時期是人不會踏實,因為發展太快了,事實上任何一個品牌,要立下來,要長久,必須踏實的,會發現這三十年中國太多牌子起來快,倒下更快,更將持續。
要相信未來中國茶葉必有好的牌子,各行各業一樣,但前提是經營企業的人不是現在這樣經營,任何事都有其邏輯,有其道。


品牌文化這種東西進入天朝的時間本就有限,茶文化興盛起來的時間更是有限,這東西在天朝內部都還在生長過程中,遑論輸出了,更不要說天朝茶文化和西方對茶葉的認識和需求差別也很大。


社會演化進程發生了轉折。重新收拾舊山河後會生長出世界品牌。


這個涉及到中國近代史,國家動蕩,社會經濟不穩定,中國真正發展就這20年。
不單單茶葉,大多數行業都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沉澱,除了幾塊生活必需品和標準化產業,能達到一定規模。
茶葉的話還有一個弊端,不是標準化產品,沒有合理的國家標準,難以大範圍推廣。多數企業走的是差異化產品路線,追求一定經濟效益,無差異化茶品也是這兩年才有部分創業者在推廣。
所以,給大家一點時間!


首先,普洱茶一直都有。

中國茶產業處於有品種無品牌有其歷史原因。中國古代並非沒有品牌,其實類似北京張一元,天津正興德的銷售品牌,雲南宋聘號,可以興,車順號這樣的產地品牌是有的。其他產茶省份肯定也有類似的,我不太了解。但是到了56年以後公私合營,品牌,尤其是產地品牌實際上就被人為消滅了,歷史斷代,這是原因之一。

改革開放以後多數茶種由於土地性質和銷售模式偏向於產地、散茶以及小農銷售。茶葉品牌難以維持,可以說品種品牌做出來的只有勐海茶廠大益和下關茶廠松鶴。目前全國茶葉品牌做得較好的也是普洱茶品牌居多。原因就是普洱茶依舊採用的原始工藝,定量定裝包裝銷售,才給品牌有生存空間。

所以,中國茶產業要做品牌很困難。關鍵在於首先去除散茶銷售改為包裝銷售;其次重口感輕產地;再次熬得過超高利潤的誘惑。


推薦閱讀:

正山小種存在拼配現象嗎?
都說冬天要喝紅茶,說是紅茶性溫,這種說法正確嗎?
紅茶喝了真的可以養胃嗎?
哪種紅茶好喝?
紅茶保質期過了還能喝嗎?

TAG:紅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