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 (1996-2016) 羽毛球拍的設計與製造技術有多大進步?
比如外形, 材料等.
還有未來的趨勢是怎樣的?
謝邀,這個問題裡面有些也是我曾經非常想知道的,所以也是有主動去了解這麼些年球拍材質和框型的革新。
下面我先說外形吧。
拍框外形:整體分為卵型和小方頭兩種,還有種水滴型。
目前卵型的越來越少見了,小方頭由於甜區面積相對卵型有一定的增加,深受廣大愛好者歡迎。
拍框面積也算是一直在革新,大拍面,中等拍面,小拍面,還有迷你球拍都有份額,不過份額依次減少。
大拍面比如凱勝100ti,納米7,中等拍面象極速鮑,極速10,小拍面象NRzsp,迷你球拍大都作為訓練拍,用一段時間對其他拍面大小的球拍擊中甜區的概率會有所提高,容易擊打拍框或者單線的朋友,可以試試,手裡的不同拍面的球拍不全,就不上圖了,大家遇到的話可以對比一下。
網上找了張圖,迷你拍和常見球拍的對比。
拍框橫截面的外形:分為卵型(像個對稱的雞蛋),翼型(像個雞翅膀),箱性截面體(像個雞腿,沒肉的那部分),破風框(像兩個雞嘴背靠背),甚至還有長方形(雞籠?),各有千秋,主要是為了適應不同的打感,並且在球拍撞擊時盡量保持完整。
比如傳統的卵型,表現算是中規中矩,手感紮實,容錯率高。
翼型橫截面內部或外部會有一個槽,拍框外部減少對線的剮蹭,內部可以適當增加甜區面積,勝利的超級波系列算是這種框型的加強版,內凹大波浪,號稱超級波,在線孔部位做了一點小文章,保持拍框強度的同時也可以增加甜區面積。
而箱性截面體,又叫鑽石截面體,外面棱比較多,所以單拿出來的話,拍框應該是最穩定的,代表的是勝利的尖峰系列,本身80孔的設計網壓就比較高,再加上甜區也大,線孔多了以後其實拍框強度會適當下降,類似於撕郵票,小孔越密集的越好撕,這種設計的框型就可以適當彌補高網壓對拍框的壓力。
而隨著業餘愛好者水平的提高,對抗中多拍越來越多,對實戰中揮拍速度和殺球力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破風框這兩年很火,比如勝利的亮劍系列,還有李寧的立體風刃系列,用過的應該都知道。搞的老大YY很惱火,馬勒戈壁,我的納米銳速系列被搞到快停產了都,於是朵拉系列應運而生,一邊玩個近似卵型,另外一邊來個破風,不能跟泥腿子做一樣好嗎?於是這把雙面陰陽拍出爐,兩面兩種手感,好比兩個人背對著捆在一起,一個飛毛腿,一個拳擊手,理論上能打能跑,不過實戰中要背著另一個,應該是打不過一個拳擊手,也跑不過一個飛毛腿。
應評論區要求,補些拍框橫截面的圖,基本常見的拍框橫截面都有。
護線孔的革新:最早的球拍基本上就是插個塑料管子就完事了,最近幾年逐漸發現不同護線孔對拍框打感的回饋會產生一定的增益或是削弱,而且不同位置的護線孔對球拍的壽命影響也非常大,所以這一點各品牌也是慢慢的在做文章。
比如連釘設計,可以大幅度降低球拍長期使用後拍框塌陷的問題。
比如錯位設計(雙線孔部位有些線釘故意打偏),可以大幅度降低穿線時的過線難度,並且降低使用過程中拍框外延線的磨損,雖然磨損也沒事,但是明顯過線非常容易,哪怕是新手穿,也不容易壓線,我是喜聞樂見的。
還有在拍頭加連釘來增加揮重的設計
這個設計經常讓我感動的半夜坐起來流淚,我非常欣慰。
品牌終於不再掩耳盜鈴的說你看我這個球拍,換個重底蓋纏個厚手膠,我就是一把頭輕的球拍,揮速極快!我再換個輕底蓋來個薄手膠,哎呀我的媽呀,殺球力MAX啊!
我經常持這種觀點的品牌默默的豎起中指,你們這種反物理常識的設計,連我一個學文科的都糊弄不了。
這一點還是尤尼大法好,其他品牌看著學,我配的圖大都是勝利的圖,勝利就是在學尤尼,學的還很像,就像有一次開訂貨會的時候,副總說,有人問我們是不是抄尤尼,我說是,尤尼就是走在前列,學習好了,體驗深了,才能創新,我深表贊同。
接下來是材料的更新。
96年大概還是有木拍,碳鋁拍,鐵拍的,雖然碳素球拍已經凱勝生產十年多了。
其實碳素球拍可以追溯到1980年左右了,到底是誰第一個生產,至今還在爭論,我也沒見過,那會我還沒出生,較為靠譜的是肯尼士。
所以96年以後,碳素球拍開始成為主流,材料的更新主要是製作工藝和添加材料的變化。
比如碳素納米管(增加韌性)。
疊杯碳素納米管(增加韌性和彈性)。
石墨烯(增加拍框硬度和剛性,只要是T頭)
加鈦金屬(利用鈦的記憶功能,增加回復性)
加鎢(增加拍框硬度)
利用不同強度的碳紗,比如M40J,M46J。
又或者簡單的叫高剛性碳纖維,超高剛性碳纖維。
還有各品牌自有的黑科技,比如核甲膠囊,克維拉縴維,亞麻纖維,石磨炭黑,火山岩纖維等等等等。
再配一波圖。
這其中的玄妙之處有多少是吹的,有多少是實打實的,只能靠大家自行判斷了。
我覺得大都是噱頭,或許會帶來一丁點的性能提升,對極高水平對抗或許會有幫助,但是一般愛好者其實都差不到哪去。
接下來重點來了,這是我一直關心的問題。
就是未來的趨勢。
碳素球拍高彈,手感回饋直接,但是碳素球拍長期使用會塌陷,不能熱不能冷,不能見火不能見水(主要是木柄),還是略顯嬌氣。
關於智能球拍,我覺得只能給它滅燈,我試過,相當麻煩而且不靠譜。
而各品牌新材料和新增加的科技也逐漸變的同質化了。
接下來材質上如果還有革新的話,我想羽毛球界還會有一場大洗牌,比如某種其他素代替了碳素,假如我們叫它尿素。
這個尿素纖維不僅抗拉,而且耐撞,耐磨,耐高溫,耐腐蝕,具備記憶功能,該硬的地方增加密度就能硬,該軟的地方降低厚度就可以彈,那就完美了。
而且我們可以在中管部位做文章,採取液壓的方式或者旋轉內置物的方式來調節平衡點,提高或降低揮重。
因為球拍材料強度足夠大,所以球拍可以做的更輕卻並不影響揮重。
那該是多麼完美呢?
不過我覺得或許根本沒有必要再去開發新材料。
未來或許採取VR設備,在身體各部位裝上感應器,在家裡進入羽毛球場模式,一個人寂寞的開打,想和誰打就和誰打,像一個神經病一樣自嗨。
推薦閱讀:
※打羽毛球,自己發力不對,如何改善呢?
※弓箭10拉什麼樣的yy線比較合適,多少磅?
※600到700有什麼牌子偏門卻很好用羽毛球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