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春秋戰國的時候沒有人像曹操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呢?
春秋戰國時和東漢末年相似吧,都是群雄割據,天子只是名義上的天下之主,為什麼那些霸業雄主不選擇挾天子號令諸侯呢,這樣討伐天下都佔據了大義的名分吧?
總的來說有2大方面原因,一個是政治制度,一個是人們的意識。
政治制度方面:
春秋時期,周王朝實行的是分封制度,每個諸侯王擁有完全獨立領土王國,以及土地上的人民。因此諸侯的獨立性很強,起初需要聽命於周天子完全是因為軍事實力上不如中央,當然封國之初的契約也有一定作用,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弱,沒有了硬拳頭的周天子就再也管不動各諸侯。
漢武帝以後,漢朝就基本上摒棄了封國制度,實行了郡縣制,皇權和中央集權大大加強。 各地的人民從只知自己封國的君主而不知周天子變為了只知天下有漢皇, 這是一個極為關鍵的變化。到了東漢末年,所謂的各路諸侯只不過是地方官員豪強,與諸侯王不同,這些軍閥徵兵征伐是名不正言不順,人民也不會臣服,這時候天子就是一道政治旗幟,他意味著正統,意味著權威,意味著正義。
意識思想方面: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各路思潮紛紛湧現。學術界的現象折射出民間的現象。此刻的天子在人們的心目中只是一個高級貴族,當時孟子都還提出過民為重,君為輕的理論,可見天子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並非是絕對權威。
但到了漢朝。秦始皇一統天下,讓人們第一次有了大一統的概念,天下擁有一個共同的領導者,皇帝。 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更是讓綱常觀念深入百姓心中,天子的權威逐漸變得不可動搖。 因此,這時候的天子才能成為民心所向的旗幟,落魄的周天子充其量是個政治符號。題主可知問鼎中原的典故?【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周朝是分封制度,每個國家都是獨立的,周朝很難管得到各國如何治理,三家分晉說分就分,只要利用輔佐周天子的名義獲得霸主地位即可。東漢是中央集權政府,州郡受中央政府支配,儘管東漢諸侯彼此割據,但這個名義上的中央政府還具有任命官員的影響力。
春秋時期打著維護周王室的旗號謀取中原霸權的不要太多。。。最典型的,「尊王攘夷」,這不跟「挾天子以令諸侯」一個性質?
五霸不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嗎?比如齊桓公:尊王攘夷,不是和荀彧說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一模一樣?周天子比漢獻帝好的地方在於,周天子還有一小塊屬於自己的地盤,而漢獻帝則沒有立錐之地。
五霸誰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誰不是打著天子的旗號去痛揍別人的?從小霸鄭莊公開始就這麼做了好吧。
你知道「尊王攘夷」么?
挾天子是政治手段,令諸侯是政治目的。周天子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只要你歲歲來朝,稱臣納貢,朝覲述職,拱衛王室就行了......雖說有天下共主的名號,可是自東周開始,王室衰微,西周的周室諸侯畏其實力,不能挾。而東周是諸侯害怕挾天子而給其他諸侯起兵的口實,不敢挾。再有一個就是,反正大家心理清楚,天下喪亂,禮崩樂壞,都不聽天子的了,挾持一個沒有兵的司令,不等於給自己找不在么。就像呂思勉在《三國史話》里說的那樣,曹操挾天子,照樣有劉備、孫權抵抗,諸侯就不聽天子的,挾天子令諸侯就是廢話。(庄王和齊桓晉文都是聰明人,知道利用周室,而王孫滿說的最清楚,在德不在鼎。)
根本原因可能是政治制度的差異。
東周是分封制,而東漢是郡縣制。
挾天子就能令諸侯了?蠢!呂布挾天子,照樣被西涼軍打爆,李傕郭汜挾天子不也讓曹操搶了去。
東漢天子可以任命官員賜予封號職位,有天子在手就具有法理上的優勢。而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法理繼承自西周開國的分封,此時的天子不可能褫奪諸侯的爵位土地轉封他人,所以只要打著維護周的旗號就可以了,天子本人其實沒有更多的用處。
應該說這就是官員和諸侯的區別了吧,官員可以隨意任命,諸侯就很難更改,即便官員已經具有諸侯的實質,法理上也天然矮中央一頭。
平王得國不正,諸侯可以不承認天子的合法性。
同意樓上,即使挾天子了,諸侯也得聽啊……
推薦閱讀:
※崇禎皇帝殉國,手握雄兵的左良玉為何見死不救?
※歷史上的杜月笙是怎樣的人?
※明太祖朱元璋為什麼在太子朱標死後不傳位於其他兒子,而堅持傳位於皇太孫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