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有「壽司之神」,卻從來沒聽說過中國有「煎餅果子之神」、「肉夾饃之神」、「麻辣小龍蝦之神」?
好不容易評了個神出來,做了一碗神一般的手擀麵。
山西人:醋少了,不好吃
廣東人:沒福建人,不好吃
四川人:沒花椒,不好吃
湖南人:不辣能吃?
山東人:不是電腦操縱挖掘機做的,不行。
……
神:我也很絕望啊。
我們更熱衷評出燒餅西施,豆腐貂蟬,煎餅美女,奶茶妹妹。
中國傳統流行的是行業神崇拜,即俗語中的「祖師爺」,這是各行業組織增強凝聚力的一種方式。在行業神的選擇上往往將歷史上對該行業作出很大貢獻的人賦予神格,比如茶葉行業對陸羽的崇拜、盜賊對盜跖的崇拜、妓院對管仲的崇拜。在這種傳統背景下,中國各行業是很難把現世的從業者賦予神格來崇拜的,我想這就是和日本的文化差異吧。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給予現世的從業者「神」這樣的稱號,實際上是把名譽制度化、形成一種文化資本,用以在商品交換時去的更多的附加值。這是一種商業行為模式,和傳統的行業神崇拜僅是表象上相似,實質區別還是很大的。
首先,這是日本的一個習慣。如果你看過日本的綜藝節目,你會發現日本介紹一個人的時候很喜歡誇大化,xx最強王者,馬龍也被稱為 最強的男人六角邊的男人,或者看看海賊王、中華小當家就會發現,不只是在漫畫,現實中也很喜歡取這些頭銜。台灣綜藝也一度首次影響,打造了一些美容大王等等。
中國的習慣是 以祖傳xx,百年老店,老字號xx。
因為中國人太多啦,中國還有一種想要挑戰神的衝動,你要是說你是煎餅果子之神?手藝中等的要被噴成狗了。
如何成為驢火之神?
要選正宗的徐水野外放養的毛驢!其它地區的毛驢堅決不行,缺少徐水毛驢的驢火之氣!其次,毛驢宰殺之時,必須要先聽一個小時的「喜洋洋」,讓其心情充滿熱情但卻不失穩重,以期望將肉質保持在興而不燥的狀態;宰殺千萬不要採用機械、電力等方式以免失其傳統。必須要從業超過20年以上的老師傅手工宰殺!一刀放血斷驢生機,為的就是保持經過「喜洋洋」浸潤之後的驢肉的原生態!一頭驢只選最精華的肋板部位的精華!這個部位合適的肉,只能做10個火燒!取肉之後不能直接燉煮,必須要佐以秘制香料按摩驢肉2個小時!用手部的熱力將香料的香氣完全的浸入到驢肉之中!
面!必須選用正宗本地小麥手工磨製!採用白洋淀源水過濾和面以接地氣!用油毫無疑問必須要用同一頭驢身上採集到的配套驢油,以達到琴瑟和諧的效果!和面的水面油比例是基礎中的基礎!學徒們必須要從和面做起。只有和了10年以上的面,才能進行到下一個步驟的學習。
製作的過程必須要和面超過10年的學徒才能參與!和面10年之後再做麵餅10年,做完麵餅10年之後才能真正的開始最關鍵的滷製驢肉的學習。驢火的精華全在滷製的驢肉上。瘦而不柴,肥而不膩的要求只是最低!要讓食客品嘗出:1、那頭為美食聽了一個小時喜洋洋的驢所具有的捨身取義之情懷精神。2、為了做出這個完美的驢火,師傅30年的功力+2個小時的手工按摩的工匠之道。
那麼,怎麼樣才能讓食客品嘗到這種獨特的滋味呢?要知道,要成為驢火之神,食材的選擇,辛苦如苦行僧般的修行只佔20%的成分。真正的秘訣其實在這裡:
1、本身年齡60歲以上。(如果達不到,可以採用父子聯合的方式)
2、在北京的某個隱而不秘的地方找個小門臉。必須要是北京,千萬不能在保定。必須隱而不秘,方便米其林美食家們直接打飛的而不用再到八里橋倒一趟長途大巴;但是又不能如同肯德基一樣讓人太好找到,最好是某計程車都進不去的二環某衚衕內,下了的士還需步行5分鐘。
3、不提供菜譜。只有驢火,附送一杯飲料為手工石磨豆漿。(大豆採購於璞谷塘)
4、每天只接待不超過30台客人,並且必須要預約。不能打包帶走或者外賣,只堂食。
5、現場滷製驢肉與製作火燒,讓客人一邊欣賞火燒製作的高超手法,佐以燉煮驢肉之香味,同時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時刻注意客人表情,一旦發現客人有吞咽口水的動作,或者聽到腹鳴之聲響,馬上起鍋現剁現夾,2分鐘內一氣呵成,這樣就可以保證客人在一口下去會發出滿足的呻吟。
6、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找到一個國外的紀錄片導演(歐洲最佳,美國其次,國產不考慮)拍攝一部:the dream of lvhuo 然後配上中文字幕,返銷國內。
做到以上,你才可以真正說自己是驢火之神了。
差不多一個意思。
輻射+5。
現代、近代和古代,中國人不管你多傑出,好像只有不在人世的才有機會封神。
當代不同了,「女神「、「男神」遍地都是。
還有人叫我「男神」……我連算命先生都算不上啊,哭。
日本有八百萬神明!
日本的八百萬神明這一說法出現在《古事記》中,八百萬是個虛數,認為「八」很吉利,且指數量之多,「八百萬」意指有無數神。書中指出認為神棲息在萬物之間!
而且日本人說他們的神和別的地方的神不同,世界中其他地方的神是需要供奉的,而日本的神明則是相信就會存在的,並沒有什麼需求。
所以日吹只要相信有壽司之神,那就一定有壽司之神,具體是誰都不重要,反正他們對人沒什麼需求。
對面有八百萬神明,我們的煎餅果子之神,肉夾饃之神和麻辣小龍蝦之神怎麼敢輕易現身呢?怕是一出現一要求我們這些吃貨供奉,就會被日本的神隔海大罵:「你們這些無產主義的神還要人供奉,還是我們日本好。」
由於規定建國後不許成精,封了神的那些個小龍蝦,煎餅果子和麻辣燙啥的,就更不敢輕易見人了。所以他們漸漸被人遺忘,也遭到了日本那些神的瞧不起。
什麼?你問我什麼時候能見到我們的煎餅果子之神?
書中記載日本每年十月又叫無神月,因為他們的所有神都要在十月集會到出雲大社,商量要再封一些什麼神。
那時候我們的煎餅果子之神,麻辣小龍蝦之神就會紛紛現身,而尊敬他們的吃貨就會在十月拚命吃,用腰間增長的肥肉紀念他們,又叫十月革命。其中黃昏的時候大家吃的特別多,天上的神們也聚在一起特別高興,又叫諸神黃昏。而當10月的最後一天,為了給日本那些數不清的神一個面子,中國的神會在吃完最後一頓晚餐後就歸隱江湖,也叫最後的晚餐。
誒,在中國當神真不容易啊。。。。。。
啥,你問我怎麼知道這麼多,因為我現在正在和我手裡的牛雜之神促膝談心啊。不信你看它多可愛。
我來試著造一個「手擀麵之神」。
你吃過最正宗的手擀麵嗎?這種面,已經被一對老人反反覆復做了六十多年了。
首先原料必須是我們村裡小山坡最上面那七分地里種出來的麥子,那塊地水管子上不去,開春後靠一場小雨澆灌,乾旱時需要我爺爺在半山腰一個石頭水井裡拿個杯子一杯一杯把水舀到桶里然後挑上去。
成熟後用鐮刀和滿是皺紋的手顫抖著收到框里,在院子里晾乾後,人推著幾十年歷史的石頭磨盤,一點點脫殼磨碎,做成麵粉。
然後用一個土法燒制的搪瓷盆和井水和面,必須是這兩樣喔,搪瓷盆是本地的黃土燒的,井水還帶著黃土高原的土腥味。和面之前要加一點本地的榆皮面和豆面,調出更為寬厚的口感和龍井茶一般的豆香味。和了六十年面的奶奶擁有最豐富的經驗處理這塊面,經過她特有的手法揉捏後,一塊軟硬正好,顏色略微透出榆皮面輕灰的麵糰呈現在眼前,面盆里乾乾淨淨,所有的面都被和到了麵糰里,沒有一點遺漏。
和面好之後,用本地的桃木做的擀麵杖擀開,切成麵條,在山西無煙煤的老式火灶上煮熟。
底湯是本地的大蔥和醬油調製的秘制絕味湯,特有的清香浸染了獨有的麵條。
然後從那口用了十年的鐵鍋里盛出剛炒的本地大白菜,蓋一勺上去,湯汁慢慢的擴散在底湯里。
端一碗來吃,汁水瀰漫著黃土高原特有的香味,麵條和白菜口味分明。
而且這麵條可是非賣品喔,吃完那七分地的小麥,今年就再也吃不到了。
前陣子,四川川菜標準化推廣辦公室的人給我打電話,問我願不願意給一部分資料做個審查,我當時就說了兩句話:
「美味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自由奔騰的大河,才最有生命力。」
對方很意外,忙問:「請問,您是晴X飯店的邊師父吧!」
我說:「啥,我姓變,是清穿快餐店的配菜師父……」
對方說:「哦,打錯了,打擾您了!」
還好他掛了電話,要不我非批評死他不可!
前陣子,我專門寫了個諷刺文《白開水之神》,主要是諷刺那些日本造神運動中的稀奇古怪的「神」。
中國的美食體系,我非常喜歡用兩句詩來說明:
苟……啊,不是,是:
美味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什麼意思哩,就是說,美味啊其實有各種可能,人們只能靠一雙巧手,偶爾的得到它。
中華系的很多美食,都是這樣來的。
麻婆豆腐,皮蛋,夫妻肺片,臭豆腐,怪味胡豆,霉乾子,熱乾麵……
好多都是因為失誤,失敗,犯錯,意外的創造出的美味。
這些意外得來的美味,又不斷豐富著中國菜譜的豐富與發展。
張家的煎餅果子,喜歡放香菜,李家的煎餅果子,喜歡加辣菜,一地一俗,一家一味,這便成了風味。
中國的廚師,站在高溫柴油噴火灶前,料多料少,全憑一把大勺子,在調料碗中一勾。
以米其林的星級評判來說,這是完全的不合格!
可是,正因為這些不量化,不過細的操作中,又有多少靈感的出現,多少美味的可能?
中國的菜,就是在這種大巧不工,妙手偶得中,漸漸壯大。
中國也有句古話,叫作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告訴我們,為了美味,絕對不要怕麻煩,要用心,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每一味加入,火候調整,處理順序,是要我們理解為什麼這樣做,而不是告訴我們,必須這樣做,否則完蛋。
標準化,要起的作用是解釋,而不是強制。否則就可能成了死板化!
那部《壽司之神》紀錄片我看過,覺得跟我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一個學徒,好像為了能煎「玉子」(忘記正確名字,就是雞蛋黃餅這樣),竟然要學好幾年!
我啞然失笑!
片子中煞有介事的說著各種近乎玄學的味覺體驗,但我始終覺得,我非常不喜歡這種店。
學徒一切可能都限制死了!
日本菜大概也就只能追求食材的特別,吹捧大師的手法了。傳承和進化,我看不到希望。
當年奧巴馬吃過這位壽司之神的大餐,餓肚子回飯店叫漢堡……(別問我為什麼知道!)
我作為一個參與接待過中曾根,與接待過尼克松的廚師有交流的廚子,我覺得,我有必要把我的想法說出來,無論會被多少人罵,我都要說:
日本的那些「神」,我看更適合的是叫機器!
對,「壽司機器」
我們可以羨慕日本人對食材的要求細緻,可以羨慕他們對美食的追求,可以羨慕他們巨多的美食節目。
在美食創造中,靈活的中國人,完全不用學日本那套精確到秒,準確到毫的操作。
自由奔騰的大河,比不上引水渠的漂亮精緻,卻永遠生機勃勃!
關於川菜標準化問題,我知道內容。
就是規定某菜必須是哪種原料,哪個產地,食材處理方法等等,就是為傳統川菜定個SOP這樣。搞笑,四川種辣椒才多長時間,到底什麼才是傳統?
只有變化,才是傳統。
中國菜的發展,千萬不要以日本人思維去做。《壽司之神》這部片,所有人都病態似的重現老頭的味道,解說也在說他開分店的兒子,始終達不到他父親的水平。
我要笑死了!去TM的。
中國菜向來是廚師尋找識味賞味者的過程,從來不規定你這菜一定要怎麼口味,有人喜歡你的風味,你就能立足,就有進步的空間了。
日本人則是「神」指導風味,「神」說什麼味道好就什麼味道好。這是病態的思想!做的味道和「神」不一樣,就說明你還不行!
大家有興趣的,可在網上搜下很多中國人到這家店吃的遊記,只要稍嫌口味不對,被店裡人家當SB一樣看待,下面評論的中國人也清一色的批評:「總之,你吃不了就別批評人家!」
「自己不識貨,只會亂噴!」
我去!這不是病態是什麼?
還好米國元大統領奧巴馬,跑去吃了不到一半套餐就跑了,回酒店吃漢堡去了。由更高貴的米國人無言的批評了下。
要不我們中國人連批評的資格都沒有……有部分中國人罵的比日本人還凶!
奧巴馬訪中幾次,我與朋友聊天,問小黑馬在中國吃的怎樣,朋友說:「吃的可歡啦!晚上還得宵夜!」
我歷來不願以外國人評論做中國菜標竿,但沒辦法,有些人吃這一套!
知道日本圍棋怎麼完蛋的嗎?日本迷信高冷的師傅帶徒弟,然後中韓直接上現代教育體系。
中國不是一個封建傳統濃厚的國家,還愛扎堆,從骨子裡痛恨權威。網上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現實里就會隔壁大廚寧有種乎。
如果有一家很親民技術也不高深的店,作出特別好吃特別賺錢的菜,很快各路模仿者就會紛至沓來,直到做的附近所有家常菜館裡都會,大家一起甭想躺著賺。這就是中國餐飲業水深之處。而且用料沒講究,沒門檻的菜,熟練的廚師吃幾次就能摸個八九不離十了。除非你的秘方真的很NB,否則根本禁不住一群眼紅的店和他們的廚師長期琢磨。
在中國,把大牌菜做好的,要麼是秘方實在複雜高冷(現在都越來越少了),要麼是有規模經濟受得了低價衝擊,要麼根本就是品牌營銷。或者本身就相對小眾,市場不廣,競爭不多,沒人深挖,收得起死忠的智商稅,比如烘培,專吃小資。
家常菜是什麼玩意?就是大家都琢磨爛了,往上再優化空間也有限了,誰也沒那心思深挖了。往往還因為口味大眾化,你高冷,把質量提升一些,也形成不了什麼溢價權。而且真覺得家常菜很簡單嗎?不少炒菜的工序就夠收拾一堆智商稅一地的日本料理了。
而且壽司真心是中國不流行,相對小眾而已。在日本保守固步自封的所謂匠人文化里可以這麼搞。但是要是在中國市場上風靡起來,分分鐘被遍地蒼蠅店做爛,做死,做的日本人懷疑人生。高票答案很讓喜歡肉夾饃和煎餅果子的大國國民們內心滿足,但很遺憾,答案是錯的。國內媒體確實一直在以「壽司之神」表述和介紹,但這個封神之舉確實既不來自於台灣媒體也不來自於大陸媒體,而來自於日本媒體。
大概是90年代後期吧,具體記不清楚了,日本媒體開始提「江戶三神」的表述,實際上是選擇了東京的傳統食物:壽司、天婦羅和鰻魚飯中三位年紀資歷都比較老的主廚,分別是「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天婦羅之神」:早乙女哲哉和「鰻魚飯之神」:金本兼次郎。
那個時候還沒有「壽司之神」的紀錄片呢,而台灣媒體是基於日本媒體的表述,才開始這樣說的,大陸媒體跟風就更晚了。
日本的營銷套路很成熟的,除了上面這些,其實還造過「咖啡之神」、「拉麵之神」等等,隨便一個食物或產品或餐廳的廣告詞也可以隨便就是什麼「夢幻」「絕品」「幻のXX」「神のXX」,比起國內現在流行的「手作」「古法」「農家」「匠心」,不知道水平要高到哪裡去了呢~
我倒是無意為沒水平且節操很低的諸多「美食」媒體們洗地,也不想討論二郎他老爺子到底夠的夠不上封神,只是這麼容易查證的問題,一個「政治正確」的錯誤答案輕鬆獲得這麼多贊,實在讓人看不下去...
為什麼大家能說得那麼頭頭是道,明顯就是沒人覺得技能有價值,有什麼好崇拜的。最終大家選出來的,要麼就是好看的妹紙(各種西施),要麼就是有錢的男人。
要是大家崇拜技能,就不會有盜版問題了。你敢去搶西施做的奶茶嗎,多半只會再舔兩下(逃
這些小吃,在楊銳看來,現在不吃,日後都是絕響了。
不用等二十年,三十年,就等十年,許多小吃都是要變味的。
就比如爆肚,做的最好的爆肚馮,到了80年代,第三代傳人都已經要60歲了,從10多歲做爆肚做到60歲,中間40多年的經驗,彌足珍貴。
做爆肚40年,也不知道見過多少牛羊的胃,別的不說,肯定是比胃腸科的醫生要有經驗。
這樣的經歷,保證了大廚做的爆肚,一定是正好彈在了剛熟將熟的線上。
爆肚吃的不就是將熟未熟的味道嗎?
不同的牛羊肚,甚至牛羊肚不同的位置,熟的時間都不同,全靠師傅的手藝把握,等於吃的就是大廚的經驗。
做了40年爆肚的手藝傳人,帶來的滋味自然是無與倫比的。
但對手藝傳人來說,這樣的生活,想必是無比的辛苦的。
85年,國內才有個體戶沒多久,重新開業出山,為自家賺錢的爆肚馮,哪怕是六十歲高齡,也得努力幹活,凌晨起來挑選合適的牛羊肚子,清晨和家人一起收拾和準備,白天盯著大鍋舉大勺,流大汗出大力,都是少不了的。
如果是沒賺到錢,為生活所迫,那干多久都是沒辦法。
但在楊銳看來,前門外廊坊的生意實在是好,用不了幾年,爆肚馮就能賺的盆滿缽滿,再不會像苦力一樣的起早貪黑了。
換言之,第三代爆肚馮的手藝,吃不了幾天了。
而第四代爆肚馮傳人,因為年齡的關係,自然是經驗略遜,而生活條件更好的情況下,想必也不會****掌勺,第五代傳人就更不用說了,轉作管理幾乎是必然的。否則,費盡心思娶來的千金小姐,難道還要每天早上陪著他一起沖洗臭烘烘的牛肚羊肚?
到了那個時候,即使是領導人來吃,也不會有現在的爆肚馮的味道好。
——志鳥村《重生之神級學霸》第941章里關於爆肚馮的描寫可以完美的解釋這個問題,無他,經濟的高速發展而已,古老作坊式的經營遠遠比不上商業化運行所帶來的利潤。
小野二郎的確牛逼,但是我不覺得他賺的錢有把店面開到全國的全聚德多辛苦程度更是天壤地別。
因為我們只稱王,不封神。
喲,你就是傳說中的煎餅果子大王吧?
喲,你就是傳說中的桂林米粉大王吧?
喲,你就是傳說中的肉夾饃大王吧?
……
我想捧個豆腐腦之神,可怕遭到甜黨的刺殺。
因為中國太大了好嗎?!!!
而且本身這種街頭小吃說實話。
入門的技術含量幾乎沒有。
也正是因為技術含量不高。所以本身缺乏匠人精神的人們更少去專註於研究。
畢竟大部分人的認知不在於食物的終極味道。
它成功的體現在於掙不掙錢。
而且中國太大了。
煎餅果子和煎餅果子都不同!
要是有個做煎餅果子做了一輩子的說自己是煎餅果子之神。
天津人第一個不服。
山東人也要嫌棄一發。
而且廚師行業最近的風向一直是推陳出新。
而不是堅守本味。甚至傳承都有一些偏差。
而且經濟社會大環境下。匠人情懷不值錢。
所以自然出的就少。
不為人知罷了。
中國有God Mother——辣椒醬之神——教母 老乾媽 啊
因為日本是個玄學國度啊
如果肉夾饃是日本的小吃,想必也會有肉夾饃之神,描述會是這樣的:
豬的飼養者和小麥的種植者都充滿了敬畏之心,因為水,空氣,陽光,森林的精華都凝結在豬和小麥的身上,肉夾饃之神早丙男哲哉只選取每隻豬身上最精髓的半斤五花,和北緯39.73°的小麥,用富士山雪水滷肉和面,烙出的白吉饃帶有他手的溫度,剁肉的刀是祖傳的日本刀,融進肉汁的微量鐵元素賦予了滷肉不同於別家的微妙風味。夾好的饃必須在五秒鐘內遞到顧客手上,顧客必須在三秒鐘之內下第一口,也就是傳說中的"神之一口",顧客需用力咬,讓擠壓出來的湯汁沾滿嘴角,才是對夾饃師最好的讚美。
隨著饃漸漸冷卻,食客一共可以領略十二層次的味道,一如一年十二個月份,寒暑交替,肉香麥香縈繞在整個方圓5平方米的空氣里。
而早丙男哲哉從不覺得是自己烹制了這肉夾饃,是大地,是陽光,是空氣,是森林凝結的精靈。
早丙男哲哉收過不少徒弟,他們大多十歲學藝,從生火學起。火大火小,用木柴火、秸稈火還是炭火,最終鹵出的肉味道都不一樣,全都是學問,單這生火就得學十年。二十歲開始學選肉,如何從豬肉身上選出那最精髓的幾斤五花,精通這一項就又過了五年時光。二十五歲學切肉,切的不大不小,肥瘦均勻,每一塊都是53.19%的肥肉和46.81%的瘦肉,這是傳說中神道教的黃金比例,切肉這一項學精又是五年。三十歲起學煮肉,56味香料的精彩配比,秒到巔毫,這一項要耗去十年光陰。四十歲起學剁肉,刀法有三十六式,風味各不相同,這一項學成又得十年。十歲拜師的少年已是兩鬢微霜,年屆五十的大叔了。然而他並沒有另一個五十年來學習烙餅之術了,需要另一個少年同時拜師,用四十年光陰學習烙餅之術,待學成之後,兩人雙劍合璧,才算得了早丙男哲哉的真傳。然而天賦異稟的肉夾饃之神早丙男哲哉當年僅僅用了五十二年就同時精通了煮肉之道與烙餅之術!!
日本不僅有肉夾饃之神,還有肉夾饃道。關於肉夾饃道的介紹,請看我之前的回答。
評論里王瀟寫的:
他的大弟子坦言,做一個讓老爺子點頭的豚餅十分不容易。記得老爺子第一次對他滷製的醬豚點頭時,他激動的哭出了聲來
缺一個美國人來拍紀錄片。
成神不是因為好吃,是因為影片把成神的概念傳達給了你。
說美食,同一種食品不同廚師不同店做出來的水準確實是不同的,原料調料火候程序味道的理解不一樣。
所以好吃的店得挖掘。但是要成神就得有儀式感,有宣傳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