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英國以 Theresa May 為首的新內閣的所謂「官方中文譯名」?

最近香港媒體放出新聞,給出了英國新內閣的「官方中文譯名」,如下圖

請問各位知情人士,該譯名的來源是什麼?是否是真正的官方譯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否承認?


我來簡單補充下傻飛的答案。所謂的「官方」是指英國官方,都是英國政府的人(回歸後主要是由駐港總領事館的人)自己改完然後專門給香港媒體的(谷歌了下沒找到駐港總領事館的中文網站,只有一個英國政府網站的英文頁面,所以譯名由香港各大媒體公布也就比較合理了)。

2016年8月29日補充:彭定康為什麼叫彭定康?看英國官員中文譯名的來歷
(上面這文章解釋得比較詳細)

以下是明報的來源(來源不是蘋果的某些人總該信一下了吧?)

順帶一提,「文翠珊」這個名字老早就出現在了英國政府網站的中文頁面當中:
簡化的簽證服務使中國訪客更便利地獲得英國簽證

英國內政大臣文翠珊(Theresa May)說:

前往英國旅遊和經商的中國人數在不斷地快速增長。

中國民眾已經在享用一流的英國簽證服務,而今天宣布的這些新變化將會確保前往英國前所未有地便利,並保證中國民眾能親身體驗英國這一偉大國家所展現的一切。

擁有一套簽證體系對於保護英國邊境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將不會為加入申根體系而放棄對我們邊境的控制。

但我想確保,我們的簽證體系是儘可能的高效,以便歡迎來自全世界的遊客和商人。

(這篇政府公告是2014年的,「文翠珊」這個譯名應該就是2010年出來的)

根據部分香港媒體的視頻,有些英國官員的香港中文譯名有引經據典,有些就沒那麼講究,當然共同點都相當「中文化」。

至於北京方面用不用這些譯名,那不是英國政府能控制的,反正除了彭定康,我還真沒見過北京用過多少個英官港式譯名。


現在中國大陸在人名翻譯上傾向於「名從主人」原則,連發音都要特別講究「信」,以原本語言為準(比如普京和普丁之間,就是俄語和英語的區別)。

而港澳台這種「本地化」的翻譯方式,是從晚清傳下來的。那個時代翻譯外國人名,總會往中國式姓名上靠,給他們安一個像是中國姓氏的東西。
對比:
喬治·伯納·蕭與蕭伯納
貝休恩與白求恩
恰巴耶夫與夏伯陽
斯大林與史達林
奧巴馬與歐巴馬
柯林頓與柯林頓
肯尼迪與甘乃迪
扎克伯格與祖克伯

這種翻譯方式非常考驗譯者水平……翻譯好了可以做到音義皆佳,翻譯不好就聽起來非常可笑了。
比如台灣翻譯《哆啦A夢》時就把主角的名字譯為「葉大雄」,而出木杉竟然叫「王聰明」。


@涼宮春日孝順女

也可·亦個列思·兀魯斯一眾新官每本怯里馬赤翻譯了也,你每休要笑者~

禿烈撒每

必里不花忙答

按不魯

不理廝主侖先

買口豁憐

答兀答必

憐忽思

禮思禿魯思

主思丁革里寧

撒的罕

阿兒答兒莽的羅答蒙脫班思/蒙脫班思台吉阿兒答兒莽

捏怯剌思禿斤

哈溫主侖思

阿兒憐豁脫


-

英國官家這套方法行了沒有五十也有七十年了,一開始就只限於香港地方,是港英政府指導華文報紙做報導時的名稱而已。本就不與大陸官家用的。

-


@涼宮春日孝順女 @土豆燒牛肉貼木兒
有人想看大唐風味的,俺就來獻個丑:
夫英伽蘭陀國,其地去玉門關外二萬里,其女主名伊梨娑勃,宰相亦婦人,曰呾梨娑彌,自宰相以下,朝中大臣十數人,曰非立罕文陀,曰闇婆律,曰菩利純孫,曰彌闊發侖,曰陀弻陀毗,曰廉富,曰梨似怛盧,曰車真俱梨寧,曰娑的汗,曰阿陀曼盧陀瞞闍般,曰尼枯羅絲闍塵,曰柯顰純,曰阿侖敷司多,其餘大小臣工,不復一一備述矣。


土豆燒牛肉貼木兒:如何看待英國以 Theresa May 為首的新內閣的所謂「官方中文譯名」?

模仿一個,用印度風格來翻譯一下:

Theresa May 諦梨娑·梅

Philip Hammond 毗梨·訶牟

Amber Rudd 阿蔑吠·樓提

Boris Johnson 菩利斯·耆蘇

Michael Fallon 彌憍·梵盧

David Davis 陀毗提·陀毗斯

Liam Fox 梨阿蔑·梵烏斯

Liz Truss 梨賜·怛樓斯

Justine Greening 周蘇提·俱梨尼

Sadiq Khan 娑提藝·乾

Nicola Sturgeon 尼支羅·窣堵藝

Carwyn Jones 遮羅溫·耆斯

Arlene Foster 阿勒內·佛斯帝利

相關回答:知乎用戶:以對印度名字的音譯風格來翻譯歐美名字,畫風如何?


哈哈哈哈 ,文翠珊?卓慧思?本來好好的英劇,翻譯之後一股TVB的畫風。

但是再怎麼Official都是Official Cantonese啊,「文翠珊」三個漢字,按照粵語是Man Ceoi Saan,還蠻像 「Theresa May」的 , 但是按閩南話就是Mun Cui San, 按照上海話是Ven Tseu Se。你的official Chinese把人家May改成了Ven還有Mun有沒有跟人商量過啊?

而且只有文化正統、峨冠博帶的嶺南仕人才會用音意譯來翻人名,本朝這種胡虜就只好笨拙地搗弄出一套標準的對音表,粗鄙無文地用對音來轉寫(英漢譯音表),就像以前的沾染了胡風膻腥的朝代一樣:

1)唐式翻譯,即按照唐代梵漢對音的方式翻譯英文名

Theresa May = 呾黎裟彌,Amber Rudd =闇婆邏路多

這是唐代天竺僧人的畫風

2)明式翻譯,即按照《華夷譯語》、《元朝秘史》中漢蒙轉寫來翻譯英文名 ( @營三千 @土豆燒牛肉貼木兒 @萱叔寶 @安定醫院在德勝門 )

Sediq Khan =薛迭黑合罕 , Boris Johnson =孛里思主侖先 ,Philip Hammond = 必里卜合忙惕

這是元代達魯花赤的畫風

3)清式翻譯,即按照《清漢對音字式》的譯法來轉寫英文 (@村學究村學究 @佟佳斡啜 @瓜爾佳百川 )

Liam Fox = 里阿木福羅奚, Nicola Sturgeon = 尼郭拉斯都爾吉溫

這是清代貝勒的畫風

好了,不玩了,言歸正傳… 我想在一個英文程度很高的社會如香港,用文采很好的音意譯的譯名沒有任何問題,因為大家在寫下「文翠珊」的時候都心照不宣所指的乃是英文的「Theresa May」;但是在一個平常不怎麼用英文的社會如大陸,這樣翻只會取「雅」而舍「信達」,捨本逐末,造成混亂。


扯一點無關的:

黃仁宇寫到一個前輩教給他的理論:不管書寫得好不好,罵人的總能暢銷。

一番反省下來,答主自以為答案拿到贊是因為探索了各朝代的譯名風格,但其實也有不自覺地在網路爭執的兩方中「懟」了香港,暗合了知乎眾對香港的某種不滿,所以才收贊的因素。

包括答主一周前一個答案也是,那個答案甚至沒有反對台獨和港獨,但只是發泄了一下對港台一些勢力煽動敵視普通外省人和大陸人的不滿。也收了不少贊。問題在於每一個在港在台的普通大陸人雖然弱勢(這是我一直強調的一點),但大陸整體卻是強勢的,於是雙方的心態都是防禦性地「自保」,根本就不想交流。

這種答主帶著情緒懟人=大傢伙喜聞樂見收贊的事幹上癮會毀掉一個知乎號的,必須打住。而且「部落心態」是人最原始的情感,多糾纏也沒意義。


【改名的藝術】英官員中文名點嚟?原來有4大原則

英國政府內閣成員上任,官方同時公佈內閣官方中文譯名。1997年回歸前,香港仍為英國殖民地,當時英國官方人員的中文譯名多由香港政府中文公事管理局與英國駐港商務專員公署等官方機構制定,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制定中文譯名的責任則大致落到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手上。由於香港人普遍使用粵語,官方譯名也以粵語的廣州話發音作標准,並會盡量將譯名漢化,使華人有親切感。

其實香港早於第16任總督司徒拔(在位年期:1919-1925)已經開始將英國官員名字漢化,當時司徒拔因主責處理新界原居民的問題,有感殖民地有需要與華人的距離拉近,而且亦要有套標準來統一英籍官員的名稱。最初譯法主要採用音譯法翻譯姓氏,然後略為附加中文寓意,直至近數十年則有些變化,先取其姓氏首個音節漢化,然後再在名字中找兩個與漢字相近的音節改名,譯名與本地人無異,但至上任英國正副首相卡梅倫及克萊格,破例沒有改漢化中文名。

領事館回覆《蘋果》查詢時指,他們為內閣官員改名時,大致有4原則:一是以英文發音為主,取中文諧音,如新首相Theresa May,May譯作「文」,Theresa本有3音,取重音節音,譯成「翠珊」,中文名就為「文翠珊」;二是儘量挑選常見的中文字作姓,名則要好聽、意思好;三是中文姓與名的順序與英文姓、名對應;第四是通常會取3字中文名,若姓氏已可譯出具意義3字中文名,便不理其名字,如英國新財政大臣Philip Hammond的中文名為夏文達,只取自其姓氏的譯音。
過往英國官員官方譯名
Mrs.Margaret Thatcher/戴卓爾夫人
John Major/馬卓安
Sir David Wilson/衛奕信
Chris Patten/彭定康
Caroline Wilson/吳若蘭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60715/55362381

【改名的藝術】唔畀衛奕信叫「魏德巍」 英高官譯名好講究
英國最新內閣名單出爐,各位大臣都有一個相應的中文名字,究竟這些譯名是如何得出來的呢?而原來,前港督衛奕信曾為自己取名為「魏德巍」,但因「鬼」字意頭不好等等,才改成衛奕信。

英國官員譯名選字傾向好意頭及優美,話說前港督衛奕信曾習中文,為自己取了個中文名「魏德巍」,但香港傳媒認為這個名字「雙鬼拍門」(「魏」和「巍」中有兩個鬼字),加上諧音似「危得危」,於是官方便建議他更名為衛奕信。
香港在殖民地時代,英國大臣的官方譯名多數由中文公事管理局、與英國駐港商務專員公署負責,前者於1996年改組為法定語文事務署。1997年回歸後,改中文名的責任就落在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身上,領事館提供的譯名為港澳兩地中文傳媒使用,從總領館的譯名可見,官方改名時會盡量符合華人命名習慣。
不過,中國、台灣、新加坡等地,以及英國廣播公司、美國之音等媒體的中文版,就會採用自已的譯名。例如新上任英揆文翠珊(Theresa May),在兩岸三地都有不同的中文名,中國譯為「特蕾莎·梅」,而台灣就譯成「梅伊」。
此外,前倫敦市長約翰遜(Boris Johnson)意外入閣擔任外相,但相信因為他本來已有相當知名度,本地傳媒慣用此稱,故總領館亦以約翰遜為其中文譯名。
【改名的藝術】唔畀衛奕信叫「魏德巍」 英高官譯名好講究

英國內閣譯名列表

英國政府內閣成員名單(二零一零年五月十二日起生效/英國駐港總領事館致函,函號184021)

The Chinese names of the UK Cabinet Secretaries are given to the local press in order to ensure consistency when the Chinese names of Cabinet Secretaries are mentioned. The Chinese names in the UK Cabinet List have already been decided and we welcome the local press to use these translations.

英國內閣大臣中文譯名將予以刊行予本地傳媒,俾能以提及大臣時譯名得維統 一。中文譯名已作決定,歡迎本地傳媒採用。 (以上藍字英文版為英國駐港總領事館提供,中文版則由本台翻譯,僅供參考。)

Prime Minister, First Lord of the Treasury and

Minister for the Civil Service

首相、首席財政大臣兼公務員事務部長

David Cameron

卡梅倫(本台將續用甘民樂)

Deputy Prime Minister, Lord President of the Council (with special responsibility for political and constitutional reform)

副首相兼樞密院議長(特別職責為政治及憲制改革)

Nick Clegg

克萊格(本台將續用紀理歷)

First Secretary of Stat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Affairs

首席大臣兼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

William Hague

夏偉林

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

財政大臣

George Osborne

歐思邦

Lord Chancellor, Secretary of State for Justice

大法官兼司法大臣

Kenneth Clarke QC

祁淦禮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Home Department; and

Minister for Women and Equalities

內政部大臣兼婦女及平等事務國務大臣

Theresa May

文翠珊

Secretary of State for Defence

國防大臣

Philip Hammond

夏文達

Secretary of State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

商業創新及技能大臣

Dr Vincent Cable

祈維信

Secretary of State for Work and Pensions

就業及退休保障大臣

Iain Duncan Smith

施志安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

能源及氣候變化大臣

Chris Huhne

禤傑思

Secretary of State for Health

衛生大臣

Andrew Lansley

凌士禮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ducation

教育大臣

Michael Gove

高文浩

Secretary of State for Commun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

社區及地方政府大臣

Eric Pickles

白高志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ransport

運輸大臣

Justine Greening

(本台譯為:葛嶺林)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nvironment, Food and Rural Affairs

環境食物及鄉郊事務大臣

Caroline Spelman

施珮文

Secretary of State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國際發展大臣

Andrew Mitchell

麥俊高

Secretary of State for Northern Ireland

北愛爾蘭事務大臣

Owen Paterson

彭德森

Secretary of State for Scotland

蘇格蘭事務大臣

Michael Moore

(本台譯為:毛文浩)

Secretary of State for Wales

威爾斯事務大臣

Cheryl Gillan

紀卓琳

Secretary of State for Culture, Olympics, Media and Sport

文化, 奧運會, 媒體及體育大臣

Jeremy Hunt

侯俊偉

Chief Secretary to the Treasury

財政部首席秘書

Danny Alexander

(英領館譯艾德禮,本台譯為艾禮誠)

Leader of the House of Lords, Chancellor of the Duchy of Lancaster

上議院議長兼蘭開斯特公爵領地事務大臣

Lord Strathclyde

施瑞德勛爵

Minister without Portfolio (Minister of State)

不管部國務大臣

Baroness Warsi

韋倩婷女男爵

Other Cabinet attendees:

出席內閣會議的非內閣成員:

Minister for the Cabinet Office, Paymaster General

內閣辦公室部長兼財政部主計長

Francis Maude

麥浩德

Minister of State – Cabinet Office

內閣辦公室國務大臣

Oliver Letwin

利凱輝

Minister of State (Universities and Science)

商業創新及技術部國務大臣(大學及科學)

David Willetts

韋力生

Leader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Lord Privy Seal

下議院議長兼掌壐大臣

Sir George Young

楊佐義爵士

Parliamentary Secretary to the Treasury and Chief Whip

財政部國會秘書兼下議院國會議員領袖

Patrick McLoughlin

麥樂賢

Attorney General

檢察總長

Dominic Grieve QC

葛偉富


英國內閣譯名列表
英國內閣譯名列表https://tvrhk.wordpress.com/misc/british-tr


首先這不叫譯名,這叫起中文名。就好像很多人到了美國英國就改名叫Terry Wong, Henry Lo, Jacky Lam一樣。起中文名的時候,照顧自己原名的發音,是很正常的事,就好比原名叫做王二狗的想給自己起個英文名叫Algo Wang一樣。

至於看到自己的前殖民者起中文名就鼓掌叫好這件事情……不知道有什麼好評價的,大概是阿Q精神吧,兒子也要起老子的名了之類的。

順便說一句,香港人給外國人起中文名的時候就喜歡選一些高大上或者褒美的字,好像自己也與有榮焉,洋洋自得。這種字詞叫做「諛詞」,其實和古代中國臣子給死掉的皇帝皇后起謚號一樣,什麼「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之類的。看得多了就有點噁心。


文翠珊 夏文達 盧怡婷 霍理林 簡意寧

您要不說這幾位是英國人的名字本土化了,我真以為這幾位的國籍是中國越南馬來西亞什麼的……

——要是看個名字都得放百度才能知道哦這是個外國人還是國家元首,我覺得這譯名思路就有問題。


從金政委那裡得知,新華社對外國人物翻譯名字時,有一套成文的對照表。

其他媒體一般參照新華社的譯名。

至於他們自己想掛個什麼樣的名字,是她們自己的事。

另外網路上有網路上的習慣,網友們有自己的套路。

我看叫梅姨,抑或霉姨,都挺貼切的。


這就相當於一個官方的glossary

在翻譯項目中,官方給出的glossary是必須遵守的。

同樣地,人家自己給自己取的中文名,不管出於任何原因,都是要用的。不需要任何其他人認可。專有名詞就是這麼任性。


我認為人名翻譯,可以中英文相互反推是非常重要的。

隨意找一個英文人名比如詹姆斯-約翰遜,很容易就能反推英文是James Johnson,反之亦然。這樣在查閱中英文材料時不需要額外信息也能很好地對應起來。而一一對應性的前提就是一致性,用特定漢字嚴格對應英文音節就保證了一致性。

英方的譯法,連姓名順序都不具備一致性,並且出現了大量音節在翻譯中丟失,我認為會造成巨大不便。

信達雅信達雅,信達是根本談不上的,雅我也沒怎麼看出來。


對這些翻譯理解不能。文對May?粵語裡面「眉」就挺好啊。翠莎也比翠珊接近啊。而且應該叫翠莎眉才合音啊。

叫夏文達扔掉了別人的名。對比當年「碧咸」多麼合音啊,照以往標準應該翻譯為菲力函,這樣多合音啊。

跟著來應該是波瑞庄遜,米高伙倫。

這次官方版本,合家,潮汕的音都不像。難不成是新加坡漢語?


係簡單呀,這套譯法就是專屬香港用的。

要緊記一點,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不從屬在北京的英國駐中國大使館,是直接向英國外交部負責。

說跟境內的主流發音有沖突,因為普通話在香港就是非大眾言語呀。所以他們譯的名字只需要考慮於香港本土用語的發音在地化即可。

題外話一點,其實也有一些同樣駐港領事館並不如其它於境內的領事館般,從屬位於北京的大使館,而是直接向該國外交部負責的,如美國,加拿大那些。


常翻譯英國政治人物英文維基百科的表示對這一套譯名深惡痛絕


真搞不明白大家在鬧什麼。

用自己語言稱呼別人,愛怎麼寫就怎麼寫吧。很隨便啊,為啥一個對象只能有一個名字?

如果人家要規定自己內部文件上的什麼官方寫法,那當然也是他們的選擇。

就是不應該強迫別人都來遵守自己想出來的東西。即使想這樣也肯定是行不通的。不過他們好像沒有這個意思?

如果是覺得憑什麼英國政府用廣東話讀音來編這些漢字姓名,其實也挺好解釋的。英國那麼多香港過來的華人,占很大比例。那些在英國長大然後能混到英國高層公務員職位的華人,九成都是香港背景的吧。

那麼受不了廣東話?不好意思:中文普見的國家名字、海外城名、以及世界上各種地名;大多數也都是用廣東話音譯過來的。估計不少史上外國名人的漢字姓名也一樣。

這些地名之類的,就應該全部改掉改為聲音更接近(按照普通話)的嗎?也行啊?

反正我也多次經歷過別人亂貼的漢字姓名。然後不喜歡,最後也只能不放在心上了。有時候,如果遇到太難以接受的漢字地名 -(比如,我比較喜歡意譯)- 我也不管別人是怎麼稱呼它的,直接寫自己認為更能接受的。別人跟我爭某些歐洲的地方應該怎麼用中文寫,其實挺好笑的,是誰規定一個英文地名一定要翻譯成規定的那幾個字的?

(如果全球都去爭這種事,歐洲內部不就更加亂了嗎?每個歐洲語言對於每個歐洲國家歐洲城市,全都有自己獨立的寫法,有的還完全不一樣。再說,中國很多事物都用了更古老歐洲人自創的那些拼音方式去寫了,比如 Mao Tsetung,Sun Yatsen,Pekin,Canton,Hongkong,Tsingtao,etc。還有些完全不一樣的;Formosa,Amoy,Macau,etc)

(中國人到國外,很多也都有選自己當地語名字,都有這個自由吧???)


香港人很有趣,忙著給中國人取外國名字,忙著給外國人取中國名字。


這是官方粵語翻譯吧。。。


我覺得不好。。
我小時候一直以為彭定康是中國人。。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一網友去看展覽,隨便把自己的眼鏡放在地上看看路人會有何反應」?
如何看待人人投股權眾籌 1000 萬元?
如何評判柏楊的史學成就?
辛棄疾的《一剪梅》為何歷來不受重視?是庸作嗎?
如何評價蕭紅的《生死場》?

TAG:英語翻譯 | 英國 | 譯名 | 香港文化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