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覺得奧森的環境算是好的跑步場地嗎?
作為一個跑者。其實我很多時候也無法完全定義奧森算不算的上是一個較為良好的跑步場地,
談談自己的幾點見解:
可能性優點:
1、專業橡膠跑道,整體坡度平穩;
2、眾多跑者及健身人群,變相的激勵;
3、公共衛生條件良好,廁所等公共設施配置良好;
可能性缺點:
1、園區過大,非專業跑者易迷路;
2、奧森再大,森林也凈化不完霧霾
3、停車是個麻煩事
4、離家太遠
······
你還有什麼想說的,咱們一起聊,一起跑吧
最近搬新家,發現了一處新的跑步場所,出門不遠處的興隆公園,環境優雅,小而美,世外桃源。最棒的是,興隆公園也標記了一條健康步道,一圈1650米,跑起來不遠不近,很適合刷圈。跑著跑著我忽然發現,刷不同的距離場地,有著特殊的心理建設意義。
日常訓練不同距離,可強化距離、時間、疲勞感之間的心理關係。
對我來說,跑LSD一定要去足夠長的大圈或者乾脆跑野外路線,這樣不會因為刷圈太多而產生非體力上的厭倦。比如25公里以上LSD在奧森跑非常舒服(北京奧森小圈5公里,大圈10公里),就算刷個42公里全馬也不過是4大圈的樣子,心情容易放鬆,不容易從心理上產生疲勞。
而10公里以內的節奏跑或輕鬆跑,興隆公園這樣的1650米圈也非常合適,實際上很多人選擇在小區跑,1公里-3公里的距離都可以用作目標距離圈。
而10公里以內的速度練習,操場400米絕對是不二之選。關於訓練速度,一定要有熟悉的、安全的環境,這樣才能專註於速度,而不會被路邊忽然跑出來的小朋友打亂節奏。
不同距離場地,更容易針對性地進行不同距離的練習。但這還不是重點,重點是,你有過各種不同距離的經驗之後,會對心理建設產生巨大的幫助!
完成任何一場比賽,我們都有會有一個類似於倒計時的階段。請仔細回想一下你的比賽,剛開始都是正向計數,跑了3公里、5公里、8公里……一定階段之後就會切換為倒計數,還剩8公里,還剩5公里,還剩2公里,還剩1公里……實際上人的大腦有一個不受控制的倒計時系統,會根據以往經驗來評估自己的能量分配,一般在80%階段會是比較輕鬆的體能分配,最後20%會拼一拼也能達到。所謂跑崩了,就是你的倒計時系統無論如何計算,也不能完成任務了,就會強制你去停下來,即心有餘力不足的降速。
跑過步的人都知道,42.195公里的馬拉松,多數會在32-35公里遭遇"撞牆",跑10公里會在8公里左右變得困難,跑400米操場圈會在300米的時候變得吃力……所有這些都是因為一條不受控制的」隱性體能控制輔助線「,即,每個人基本上到目標80%的時候都會變得吃力,無論他是多麼高的高手。
要成為一個有控制力的跑者,我們需要在倒計時階段給自己信心,用一些成功經驗的代入感來平衡奔跑時候的困難與糾結。這和你平日的訓練環境有關,不同距離你能想到什麼?
比如我的跑步倒計時,會從5公里開始。還剩5公里,我會想起在奧森小圈5公里跑步的感覺,我會忘掉之前的距離,把這個倒計時當做在奧森再跑一圈。還剩3公里,我會想起奧森的小圈,還剩1.6公里,我會回想起興隆公園的一圈,路過的那些房子那些樹,倒計時400米,我會想起操場上面飈速的時光。
總之,你有越多的訓練場景,越容易在比賽倒計時疲勞的時候給自己信心。
記得國外(主要是美國)的跑步書籍經常會提,當你熬不住的時候,就想一下再多跑一個街區,來增加你的距離,「再跑一個街區」絕對是美國本土思維,在紐約尤為明顯,麥哈頓地區基本上一個街區在500米左右,就跟遊戲中規划出來的一樣。所以,這個事兒的根本意思就是,如果你熬不住,就想像一下再跑500米的倒計時感覺。
綜上,多一些不同距離的場地訓練,能夠把不同距離的畫面和體驗凝固在你的腦海中,再進行疲勞的倒計時奔跑時候,能給你最好的經驗和動力。
不同距離訓練,強化你的技戰術心理,你值得擁有。
本文悅跑圈作者【王樂】
跑步攝影師、互聯網老兵、跑圈大牛
跑過83場馬拉松、參賽里程繪成線能從哈爾濱連到海口
很適合刷LSD
奧森公園周圍房價5萬起,鄙人小職員不敢想像。不祥!
推薦閱讀:
※跑步時用前掌跑還是腳跟先著地跑的好,有什麼區別嗎。自己已經習慣前掌跑?
※男子全程馬拉松進4在業餘級別算什麼水平?
※經常健身的人被從不運動的人嗤之以鼻怎麼辦?
※阿迪boost系列目前可以算是專業跑鞋嗎?與Asics等跑鞋巨頭來說還有沒有差距?
※中國業餘馬拉松愛好者最高水平怎麼樣?他們有哪些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