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所說的「個人體驗」是什麼?

很多機構要求心理諮詢師需要多少小時的「個人體驗」指的是什麼?


所謂個人體驗,其實就是諮詢師接受心理諮詢的經歷。因為行業的特殊性,一般成熟的諮詢師都經歷過或正在經歷一個長程的心理諮詢。諮詢師有自己的諮詢師,會和自己的諮詢師討論ta的個人議題。

這個過程很重要。
1. 通過在諮詢中做來訪者的角色來體驗來訪者的感受,從另外的角度增加對這份工作的理解,增加對來訪者感受的理解和共情。很多諮詢師在和自己諮詢師去討論問題時候會真切的明白為什麼有的來訪者會有這樣那樣的感覺。

2.每個人,即便是很心理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成長的缺陷,諮詢師的職業會對諮詢師的人格完整性和健全性要求很高。所以個人體驗是幫助諮詢師修復自身人格中的不足。同時諮詢師也會知道自己可能存在的人生議題,也避免在工作中受到來訪者的影響。

3.有不少人是因為想幫助自己而進入諮詢行業,那麼完成個人體驗,修通自己的個人問題之後再開始助人工作尤其重要。否則會傷害他人也傷害自己。


通常情況下,諮詢師個人完成100-300小時的個人體驗是基本需要的,短程的諮詢一般對於深層個人議題的處理是有限的。


根據 @李曉漫 說的第三條,說些自己聽聞和了解到的情況。以下所述內容,如有不實和冒犯之處,請從業的老師們多包涵和指正。

「個人體驗」是國內接受心理諮詢培訓和從業的人,作為來訪者接受心理諮詢(包括心理治療)的專有名詞。這個名詞的由來不詳述了,感興趣的可以網上搜下。

國內有為數不少的人,為了幫自己進入了心理諮詢行業(國內現狀和相關調查數據見 如何改善國內心理諮詢行業的混亂情況? - 徐凱文的回答)。

以往就聽聞和接觸過好些患病後從業和準備從業的人。他們罹患的疾病從抑鬱症、焦慮症、創傷後應激障礙、人格障礙、雙相情感障礙和精神分裂症等。這幾種疾病,大多數雙相情感障礙和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需要長期的藥物治療,難以從事涉及臨床的精神醫療及心理諮詢服務,會被限制從業。抑鬱症和焦慮症屬於神經症範疇,發病期間不能勝任諮詢工作,不發病的時候可以執業。創傷後應激障礙就要看患病程度和治療的情況,通常恢復到不影響臨床工作的程度才可以從業。心理諮詢師的人格健康度是會影響到咨訪關係及諮詢效果,接下去會提到。

我接觸到的這些人里,有些接受過精神醫療、心理諮詢的專業幫助,部分通過系統治療後可以勝任臨床工作,部分接受過一階段的專業幫助就停掉了。有些人忌病諱醫到發病幾次,出現持續的幻覺幻聽癥狀,在屢次規勸之下也不肯上醫院看病及接受治療。始終不肯承認自己患病,受訓後會把需要接受長程心理治療的情況,說成是在接受「個人體驗」。

遺憾的是,不是誰都可以通過長期的專業培訓、個人體驗和督導成為合格的心理諮詢師。如「受傷的治癒者:心理治療中治療師個體經歷的意義」中描述的那樣「曾經經歷過痛苦,有時甚至是非常嚴重的創傷,這些傷痛卻成為了他們智慧、靈感和治癒力量的源泉。事實上,這些受傷的治癒者由於這些創傷和痛苦他們經歷了一種轉化並超越了它,然後他們被引導著走上一條為他人療傷的歷程。似乎是創傷本身使其經歷了一次內省的旅程,而這次旅程又使得創傷轉化。」

聽聞過個數據,心理諮詢(包括心理治療)只對60%的來訪者起到不同程度的幫助作用。相應的,受訓及從業者在「個人體驗」上得到專業幫助的概率也差不多是這樣。心理諮詢師公開資料中的「個人體驗」小時數和對他們起到的幫助效果有可能不成正比。此外也聽聞到有的執業者通過「個人體驗」改善的部分問題,不一定是會影響到咨訪關係和諮詢效果的核心問題。使得一些人帶有影響從業的心理問題,一直未被察覺或得到有效改善。

如「受傷的治癒者:心理治療中治療師個體經歷的意義」文中另一段所述,「同時,「受傷的治癒者」這個概念也提示人們,雖然求助者常常希望找到一個全能的治療者,但在這種期望下形成的治療關係可能是不健康、不符合現實的。治療師不是全能的,也不是完美無缺的,他們照樣經歷過創傷,遭受過痛苦,同樣有一些無法解決的情結存在,他們只是知道如何去避開它。

心理諮詢師在從業的時候清楚自身有局限,懂得避開修通不了的地方也能避免從業的時候害人害己。

頭疼的情況是,受訓及從業者缺乏自省能力、不清楚或不認為自己有局限、自戀到不去避開修通不了的地方。聽資深的心理諮詢師提過,業內把這類受過專業培訓及從業多年也沒解決掉自身影響心理工作的心理問題,諮詢操作上會給來訪者帶來二次傷害的從業者稱為「專業病人」。

國內心理諮詢行業起步比國外晚,考取資質和行業監督管理方面存在很多亂象。比如,國內考下心理諮詢師資格證就有資質可以從業,美國需要累積1500-3000小時(每個州的規定不同)的諮詢時間才可以正式從業。國內心理諮詢上出了狀況,缺乏像國外那樣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出面管理和監督。來訪者或第三方缺席,有時難以評估諮詢敗局具體是怎樣的情況。聽聞和接觸過好些來訪者顧及隱私的保密性,即使在諮詢過程中受到嚴重傷害也會忍氣吞聲,部分想投訴的也苦於找不到地方投訴和維權。儘管國內有些老師一直致力於讓心理諮詢行業的管理和發展變得有序,改善起來仍需時日。

種種因素的影響之下,聽聞有些「專業病人」已經從業了二十多年,已經混成了督導,接個案時沒找督導就出過不小的事故。有的督導老師給人做督導的時候,遇到處於精神分裂症發病期的醫師。當然患有精神分裂症還能執業的人極少,遇到人格不健全的心理諮詢師相對概率高些。

對於尋求心理專業幫助的人來說,花錢當來訪者想得到的是專業的服務,花錢買服務反而遭到二次傷害,這是多麼填堵的情況。心理諮詢中出了「事故」,加重來訪者想通過諮詢處理的負面狀況不說,形成對今後接受其他醫師心理諮詢的心理阻力,也會讓來訪者精神崩潰後出現自殺傾向,危及到生命安全。希望有意向和正在接受心理諮詢的人們,多了解國內心理諮詢行業及醫師從業的情況,通過正規渠道給自己找位靠譜的醫師。


「個人體驗「究竟是什麼?

到底有沒有必要做呢?

相信很多初入諮詢坑的小夥伴都會有和題主一樣的困惑,這裡我們也來分享一下自己的觀點,供題主參考哈~

什麼是個人體驗?

所謂的「個人體驗」(Personal Therapy),就是心理諮詢師自己接受的心理諮詢/治療(Macran Shapiro,1998)。可以是一次或幾次(短程),也可以是長期,甚至持續多年的(長程);可以是一對一的個體諮詢,也可以是團體諮詢。換句話說,只要是心理諮詢師本人接受的心理諮詢,任何取向、形式,都可以稱為「個人體驗」。

你可能會有疑問,諮詢就諮詢唄,叫什麼「個人體驗」,有必要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個人體驗的起源與目的。個人體驗的概念基於精神分析的理論背景,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認為,精神分析的工作是探索無意識對人們想法與行為的影響,而精神分析師在幫助他人之前,首先要能夠有效覺察自己的無意識想法與慾望,並在工作中識別與避免自身無意識的影響。因此,精神分析師在受訓過程中,自己也必須接受分析(Personal Analysis)。

從這裡我們也不難看到,個人體驗除了「諮詢」本身之外,更承擔了「幫助諮詢師更好地工作」的功能。Digiuni(2011)在他的博士論文中將個人體驗的目的總結為四個方面:

1)幫助諮詢師不帶偏見、中立地工作,減少「盲點」;

2)通過自己體驗諮詢過程,對諮詢的有效性更加確信;

3)自己的諮詢師同時也是學習諮詢的榜樣;

4)幫助解決諮詢師神經症水平的問題,使諮詢師能夠更好地應對壓力情景。

由此可見,對諮詢師,尤其對新手諮詢師而言,個人體驗不僅是作為來訪者在接受諮詢,也是對諮詢過程的一種切身體驗;而諮詢師也會比非心理諮詢從業者更重視在諮詢過程中的這些體驗。

個人體驗有什麼用?

在與諮詢師一起討論這些日常煩惱的過程中,個人體驗的作用也會慢慢顯現出來。86-90%的諮詢師表示,個人體驗給他們帶來了很大幫助(Digiuni,2011);而這些幫助主要體現在個人成長與諮詢工作兩方面。

成長:幫助諮詢師成為「更好」的自己

1)緩解壓力,穩定情緒。諮詢師在諮詢與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會遇到壓力事件,或受到來訪者情緒的影響。當諮詢師陷入抑鬱、焦慮情緒時,個人體驗可以有效緩解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壓力,及時調節情緒,減少癥狀,讓諮詢師能夠以更好的、更安全的狀態工作(Digiuni, 2011)。

2)長期的心理健康與人格的成長。除了解決即時的個人議題之外,長期的個人體驗能夠提高自我覺察與自尊水平,改善人際關係,更成熟地應對壓力,讓諮詢師得到全面的成長(Bike et al., 2009)。

工作:成為諮詢工作的助力

1)個人體驗給初入諮詢行業的新手諮詢師提供了學習的榜樣(Digiuni, 2011)。在學習心理諮詢,尤其是心理動力取向的諮詢的過程中,新手諮詢師很難對諮詢的整個過程產生直觀的印象。而個人體驗恰好能夠為「一次完整的諮詢到底是什麼樣子的」這個問題提供一個答案。諮詢師怎麼接待來訪者,說什麼樣的話,怎樣探索來訪者的困惑,甚至穿什麼,在哪裡工作……這些都可能成為新手諮詢師學習的榜樣或者模板。

2)從來訪者的視角理解諮詢(Strozier Stacey, 2001)。諮詢師自身作為來訪者接受諮詢,能夠切身體會到諮詢師的反應對來訪者的影響,更深刻地理解來訪者的感受。這樣的視角轉換也能夠打破諮詢師與來訪者角色的界限,更深刻理解移情-反移情對諮詢的作用。

3)提高自我覺察 (Norcross, 2005)。作為一名諮詢師,自我覺察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個人體驗能夠幫助諮詢師分辨自己的感受,了解自己的固有信念與價值觀,自己對壓力情景的慣用應對方式等,從而避免在諮詢中受到自身相關議題的影響,提高反思能力。

諮詢師一定都要做個人體驗嗎?

既然個人體驗對諮詢師發展有這麼多好處,那麼是不是每個諮詢師都需要去做個人體驗呢?

答案也沒那麼絕對。

正如我們所知,不同諮詢流派對個人體驗的重視與參與程度本就有所不同。研究表明,心理動力與精神分析取向的諮詢師進行個人體驗的比例最高(82-97%),認知行為取向的諮詢師最低(44-66%),而人本主義、系統家庭等流派的諮詢師則在兩者之間(Norcross Guy,2005)。也就是說,除了心理動力學派對個人體驗的要求較高外,對其他流派的諮詢師而言,個人體驗更多是一個自願的選擇

作為一名諮詢師,個人成長是整個職業生涯中必要的主題,也是我們需要畢生修習的功課。而個人體驗只是諮詢師個人成長的一種方式,而非目的,更非唯一的答案

我們鼓勵諮詢師尋求個人體驗,也更希望諮詢師能夠找到適當的方式去探索未知的自己,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

——這是回答結束的分割線——

原文發表於:溫暖別人前,先要照亮自己 | 個人體驗的正確打開方式 - 知乎專欄

在國內做心理諮詢師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遇到有自殺傾向的個案如何干預?

「高危行業」中的心理諮詢師如何自我照顧?

你要的專業靠譜內容,都在這裡啦: 簡單心理Uni - 最有態度的心理諮詢學習社群

我們還有公眾號喲~ 關注簡單心理Uni (微信號:jdxl-uni) ,就能和大咖諮詢師一起輕鬆讀經典,參加全國諮詢師的線上/線下分享會與大爬梯,與3萬+成長中的諮詢師一起學習一起飛!

參考文獻與資料:
1. Digiuni, M. (2011). Therapists" personal therapy (Doctoral dissertation, Canterbury Christ Church University).
2. Macran, S., Shapiro, D. A. (1998). The role of personal therapy for therapists: A review.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71(1), 13-25.
3. Norcross, J. C. (2005). The psychotherapist』s own psychotherapy: Educating and developing psychologists.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 60, 840-850.
4. Norcross, J. C., Guy, J. D. (2005). The prevalence and parameters of personal therap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J. D. Geller, J. C. Norcross, D. E. Orlinsky (Eds).The Psychotherapist』s own psychotherapy: Patient and clinician perspectives (pp.177-20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Strozier, A. L., Stacey, L. (2001). The relevance of personal therapy in the education of MSW students. Clinical Social Work Journal, 29, 181-195.


個人體驗是諮詢師的必備一課,就是去了解自己,探索自己,理解自己,在理解自己的同時能夠深度的去理解到來訪者,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他人。 當然諮詢師首先也是一個人,每個諮詢師都是有自己的特點的,那麼為自己找到一個合適的諮詢師,這就非常重要。


自我體驗是准心理諮詢從業人員在成為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之前受訓的一個部分,目的是為了讓心理諮詢師清晰自己的「盲點」,擁有作為來訪者的感受,並有一定程度的「修通」;

心理諮詢師需要意識到自己可能也有心理問題,只有在自我體驗等訓練中把自己放在來訪者的位置,接受其他諮詢師的諮詢,才能消除自己因抑制強烈願望而產生的衝突,理解自己的痛苦和憤怒,日後才能感同身受地了解來訪者的創傷,做到包容、共情和價值中立;

大量考取了證書的准從業者嚴重缺乏相應的職業訓練,如自我體驗、案例督導和技能體悟訓練等,他們興沖沖地去治療別人的心靈創傷,結果造成了來訪者的再次創傷,這在國外臨床心理學的同行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也是對來訪者極度不負責任的。

如果你發現自己更想要「解決自己的心結」,而不是成為一個諮詢師。那麼你可以精心挑選一名你信任的心理諮詢師,開始真正的心理諮詢。如果你是想成為一名真正的合格的心理諮詢師,那麼你更需要這樣的體驗幫助你了解整個心理諮詢的過程,幫助您理清自己,從而更好的幫助來訪者。

一般的【體驗類型】

成長類心理體驗:每個人在人生各個階段,都可能產生困惑和障礙,這時我們就需要了解自我,探索自我,接受生命中的不確定、未知、茫然和孤獨

健康類心理體驗: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避免面對各種壓力、焦慮、緊張、抑鬱等各種情緒問題,或各種挫折打擊,導致心理平衡被打破,影響社會功能。

【體驗時長】

1、國際臨床心理諮詢界要求一般的諮詢師自我體驗500小時,精神分析師需自我體驗600小時,團體心理治療師的團體自我體驗300小時。各類臨床心理諮詢師均需要接受案例督導1000小時;

2、目前國內約定俗成的標準是自我體驗最少150小時;

其實個人體驗不一定是想要成為諮詢師的才有必要哦,每個人都可以做的。身邊好多做諮詢的朋友說,心理諮詢就像是健身一樣,是終身需要的。


個人體驗其實就是長程(以年計)的開放性心理諮詢。所謂開放性就是它並不是針對某一具體心理問題的。你可能沒有什麼心理問題,而是想了解自己,進行自我探索,最終獲得人格成長與完善,所以也叫個人成長。當然這些最後都會帶來非常好的現實收益,比如人際關係親密關係人生價值實現成就能力等等
國內流行一個說法,諮詢師應該要做個人體驗不少於200小時(關於多少小時,說法有很多),特別是對動力學取向的諮詢師。然而並沒有強制規定,甚至有國外研究數據表明是否做過個人體驗與諮詢成功無必然關係。我自己是傾向於要做個人成長的。
對諮詢師,做個人體驗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自己,看清自己的盲點,同時一點點的修通。理解自己,讓我們可以看清我們接來訪者做諮詢的時候如何進入反移情、投射性認同的,幫助我們更好的處理個案。看到自己的盲點明白我們自己沒修通的部分,知道自己的局限,就清楚哪些來訪者是不適合自己的是自己暫時沒辦法處理的。


心理諮詢師的個人體驗:這個詞兒是不存在的。因為心理諮詢師在工作時只要兩個狀態,即諮詢與被諮詢(或說治療與被治療)。
關於「個然體驗」:只不過是心理諮詢師個人的「自戀」還沒有修通,不能放下架子接受其治療老師對其的「諮詢」(或說治療)。
另一種說法:傳說「中德一期」班裡的學員,不能接受外教老師給他們做諮詢(治療)的做法,所以改了個名字——個人體驗。其實也是一種「自戀」沒有修通的狀態,這是心理諮詢師的一個障礙。


推薦閱讀:

为什么会抗拒别人的关心?
如何成為一名兼職心理諮詢師?
如果心理諮詢師做不到共情,是否有解決問題的希望?
心理諮詢師新人與資深從業者的差距通常存在於哪些層面?
諮詢師行業中,對半路出家的心理諮詢師的普遍評價是怎樣的?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心理諮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