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的蔬菜和水果真的是越來越無味嗎?
本人,算是 80 後中比較年輕的一批人, 南方某地級市人。我所在的市,各個區之間至少都隔了半小時的車距,中間都是各種農田 菜地、各種果林、各種工廠。
菜市上買的菜都是村裡人自己種、自己踩著三輪車來買的 ,特新鮮。小時候喜歡跟外婆去買菜,因為回來的路上幫忙拎菜 回到家後,外婆就會獎勵點零食。
一般是新鮮買的大黃瓜(綠色帶刺),去皮 摸粗鹽,或者一個大西紅柿。
在沒有就在做飯的時候,在爐灶火邊上埋幾個土豆或者地瓜,吃飯或者飯後給我。所以我從小愛吃各類生的蔬菜,比如什麼黃瓜 、西紅柿、大白菜、生菜、上海青、小白菜 、娃娃菜 、芹菜、 西芹、 苦瓜等等等等。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蔬菜變的更大了、更硬了,卻完全沒有味道了。西紅柿已經沒有小時候吃的那麼多汁了,完全的不酸了。黃瓜乾脆無汁不香,青菜大飽滿多汁 ,但不鮮美了。各位從小愛吃西紅柿炒蛋的應該跟我有一樣的想法吧。其他各種蔬菜也是一樣。
我想知道的是 如果我現在想去買一些非轉基因的食品 或者自己種點。能找回以前的那種種類和味道嗎!?
第一次修改這個問題。蔬菜蔬菜蔬菜 我問的說的是蔬菜。
回答中提水果的是跑題還是不會審題。水果越來越好吃,甜脆多汁薄皮。我也這麼覺得。至少我小時候不愛吃水果 現在愛的不行不行的。
但蔬菜真的沒有以前的好吃了。
提情懷的簡直是對做為資深吃貨的我的侮辱。這個問題是我接觸知乎第一天提出的問題。因為輸入和標點的疏忽給各位造成不少的閱讀困擾 真是抱歉。
----------------------------更新分割線--------------------------------
這麼一條吐槽答案都能上日報,我實在是驚呆了。
有些小夥伴們一看到我說的和自己想的並不一致,就急著來吐槽我,可是你仔細看看沒準會發現我說的是另外一個意思呢。原答案比較長,也夾雜了一些對某地質學博士的吐槽私貨,要是新來的小夥伴沒有時間把原答案看完的話,不妨直接看以下總結:
0.原題目問是不是因為轉基因導致的味道降低,答案是「絕對不是」。但是有小夥伴非要和我爭:「不可能,轉基因肯定能導致風味的改變」。我只能說,學好語文太重要了。
1.現在吃到的和以前吃到的味道不一樣(更好或者更壞),這是事實,我不否認。但是同時這個也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感覺。
2.現在的蔬果(感覺)沒以前好吃,導致這種感覺可能的原因有許多,情懷只是眾多原因之一。
3.總體而言,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都是在提高的,這一點毋庸置疑。而且老的品種,並不一定就比新的品種好吃
4.「小時候的味道」很可能還在,但是得去郊區,去農村,去土菜場,去農民手上買,或者自己種。
5.超市、大菜場和土菜場、農民自銷是兩套完全不同的供應體系。
6.這兩套體系各自有自己存在的意義。
總結結束,歡迎仔細閱讀原文,更歡迎理性討論!感謝某些小夥伴們對我的味蕾表示的關切,我的味蕾很好。還有某些小夥伴提到國外(歐洲)的菜啊肉啊比國內的好吃。坐標荷蘭的我表示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好。尤其是豬肉雞肉,簡直不能忍受。!
---------------------原答案分割線----------------
首先,這事兒和轉基因一點關係都沒有,微博上崔、顧、趙還有那個什麼希望農業天天在嚷嚷的什麼轉基因導致味道不好全是瞎扯淡。
然後說正經的。
1.溫室也好,大棚也好,從來都不是以降低質量為目的的。
2.品種真的很重要:拿個蘋果給你能有概念這個是富士還是喬納金,給你一番茄恐怕你真不一定知道是什麼品種,這也沒關係啊,但是你得知道品種和品種之間味道不一樣吧,你吃了個鮮食品種覺得味道不錯,然後過幾天你要做番茄炒蛋,去買了個那種粉色大個的,然後你切開順手嘗了嘗,卧槽一點番茄味道都沒有,這能比?
3.種植方式很重要:同樣的品種,給不同的人種,都能種出不同的味道來。有的設施好,環境好,技術好,種出來的產量高味道好,也有能種出又搓又難吃的。
4.產地很重要:誰都知道新疆的哈密瓜甜,那是因為新疆的環境適宜哈密瓜的生長。你說你想在上海種哈密瓜能不能種?當然可以。但是你要麼種不到那種產量,要麼你要額投入很多來控制環境。正因為有的人又要嚷嚷著說我要吃哈密瓜,又嚷嚷著說我才不願意跑去新疆呢,所以才有那麼多人研究水果采後保鮮等技術。
5.知識和心態很重要:你在農民手上買的歪瓜裂棗味道比菜場買的要好吃,但是你卻不考慮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供應鏈和產量。很多情況下,所謂的「風味」,無非是酸甜苦澀香鮮辣,取決於糖分含量、次級代謝物等的含量等。你在農民手上買的水果蔬菜,是在菜園裡成熟到極致了摘下來,這個當然風味是最好的。可是這也意味著摘下來你得趕快吃。超市裡買的水果,是需要經過整個供應鏈的,並且是需要保證產量的,同時也是需要保證安全和外觀品質的。可是你買的時候,完全忽略了這些事實,卻抱著「我花了這麼多錢,從大超市買的,還沒有鄉下農民種的好吃」的心態,那可不就是自己給自己添麻煩么。而這些,都還是不考慮你買的是哪兒產的番茄,什麼品種,買回家之後放了幾天呢。
說完正經的,再來說些吐槽的話
1.回答問題別老是「推測,假設,感覺,好像,似乎」。要是說推測,就說明其實並不知道,那麼別人有的人知道,並且拿出事實來告訴你,你也別一副好像被打了臉的樣子和人家撕。用事實和數據說話,這叫討論辯論,用推測假設感覺相互掐架,那叫耍流氓。
2.這個問題還真就跳不出情懷。就像我爸爸做的粉蒸肉,手藝是和我爺爺學的,可是不管他做的再好吃,也做不出爺爺做的味道,而這個差異,就是情懷的差異。說實在的,你真的不知道你小時候吃的是什麼,是什麼味道。你知道的只是那時候吃了你很開心。這不是一個只關於情懷的問題,但是情懷在裡面一定是有作用的。
3.水果也好,蔬菜也罷,超市的供應鏈和你找周圍農民買都不一樣。很多時候我們記得小時候的水果好吃,可是卻忽略了那時候還有很多東西沒得吃,很多東西因為產量低而吃不起。打死我也不相信當年楊貴妃吃到的荔枝味道能比現在超市西安里賣的荔枝好吃。這些從少到多,從無到有,從貴到平的變化的背後,是無數農民、農業工作者、農業食品行業從業人員和科學家一代又一代的努力。
4.過日子,心態很重要。你家周圍有農田,或者你自家有地,再或者你超級有錢,想去哪兒就去哪兒,想買什麼就買什麼。那無妨,買你喜歡吃的想吃的就是了,你也開心農民也開心。要是你家住在杭州,然後你非要吃新疆的哈密瓜,然後你只能在邊上的超市找到,但是味道不如哈密本地現摘的,那怎麼辦?要麼你就接受這個事實,有比沒有好,買一個吃了,沒準到最後味道還不錯,皆大歡喜。要是你買了,吃了,然後覺得不好吃,因為沒有在哈密吃的那種味道,然後你就把整個行業批判一番,說現在的人只為了賺錢不管品質,那我只能說你活得太累了。要麼搬去新疆,或者就努力賺錢成為要什麼有什麼的人,要麼就期待農業科技的發展,在杭州本地也能種出和哈密一樣的瓜。只是希望你到了那個時候要記得我們這些搞農學的人的好就行。
5.你要是有條件,自己搞個地種,不考慮成本,種出來很有可能比外面買的好吃,但是你要知道,有人要靠著養家糊口的,是有成本的,是要盈利的。
6.還是那個問題,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找一個朋友,去超市隨便買幾個番茄,再從菜場買幾個,不告訴你哪個是哪個,切開了讓你閉著眼睛吃,然後讓你排序,沒準結果會讓你釋然很多。
7.套袋還真不僅僅是為了防蟲防鳥。同時還有助於著色、糖分積累、防止自然環境的影響、避免農藥殘留等。
8.不要動不動就把味道不好歸功於大棚、溫室。還有,真沒聽說蘋果在溫室種的。
9.嫁接的砧木主要用處是實現特殊種植目的。所謂嫁接改良(假設真有這麼一說),主要是提高特定品種在特定環境下的生產,對品種本身沒有任何改變。比如接穗物種或品種特別好吃,但是某個地方沒法種或者種不好或者長不好,但是砧木這個物種長的特別好,可是不好吃,那就讓砧木的根系來為接穗提供營養就好了,結出來的還是接穗的果實,特性取決於接穗的遺傳性質。你說完全沒有影響?不好說,「嫁接雜交」的概念也是有的。雖然獲得性遺傳這一說法早已不被人支持,但是真核生物在一些條件下存在的基因交流的確是有報道的,但是具體的機理和條件並不清晰。但是簡單來說,就比如之前著名的番土豆(上面長番茄下面長土豆),長出來番茄也沒有土豆味,土豆也不是番茄味兒。就是這個道理。至於蘋果嫁接在李子樹上吃得出李子味道。。額。。首先蘋果和李子本來就是一個科不同亞科的近親。再一個,什麼是李子的味道?還有,常見的蘋果嫁接通常是在野生蘋果,海棠等同屬的植物作為砧木,還真沒怎麼聽說蘋果嫁接在李樹上的,都不是一個亞科,更不是一個屬。
10.強迫症必須湊夠10個。
吐槽比科學多,一個因為實在是著這個問題太難受。還有就是上面其他同學已經把科學的道理講的差不多了。
-------------------------------------------------------分割線----------------------------------------
答 @飛花落雪 前輩:
不是非要抬杠,以下作答:
答1. 溫室的存在,使得原本吃不到的東西能吃到了,原本產量低的東西產量上去了。整體提高了園藝作物的生產水平與質量(「好吃」只是質量的個方面)。
答2.你的專業是地質學,自然可以說出關於我家地板磚的背景,這一點我尊重。恰巧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我能說出市面上不同的番茄類型之間的差異。這便是我列這條的原因。正如不同的石料在功能性質上有差異,所以有的拿來做地磚,有的拿來干其他的,番茄也是。有的產量低,風味濃,有的產量高,但是風味淡。還有產量又低味道又差又難看但是某種營養物質含量巨高的。而風味本身,也包含了各種方面。而很多時候我們說的「風味淡了」,就是由於買到了不一樣的品種。而很多時候這種品種差異,水平再高的農民也改變不了。所以我才說「不知道是什麼品種沒關係,但是要知道品種之間的差異」,就像蘋果,很多人都知道這個品種酸,那個甜,這個粉那個脆。
答3.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是一個寓言故事,說的是事物因環境導致的變化。當然了,晏子當時哪兒知道橘和枳這倆看著相似的東西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植物。南方蘋果沒有北方蘋果好吃,是因為蘋果適宜種植在我國北方地區,這就決定了適宜在北方種植的品種到了南方註定長不到那麼好,除非額外增加成本控制環境等因素,這指的是在南方生長的蘋果。同樣,很多時候「南方蘋果」其實是「在南方買到的蘋果」,而實際上很有可能就是從北方運過來的,運輸的成本和要求也導致了品質的差異。所以,南方蘋果沒有北方蘋果好吃,並不是由於「社會發展時代進步反而農業倒退吃不到小時候那麼好吃的蘋果都是現在大棚惹的禍」這樣的原因。再舉個反例,我猜飛花落雪博士是北方人,請您回憶一下,小時候在北方吃的火龍果,榴槤,荔枝,菠蘿蜜這些水果,和現在在北方吃到的比起來,如何?
答4.並不理解為什麼我不好意思說產地很重要。現在看來,似乎答3已經包括了答4的問題。而且彷彿你完全扭曲了我的觀點,農田果園裡的產品當然好,超市裡的東西也不都壞。一個是現場熟透了現場吃,一個是需要從各地搜集過來包裝運輸上市銷售。正因為有這個差異,很多超市才會投入大量的資金優化供應鏈,或者優先考慮本地供應商,這都是因為產地的重要性。我並不認為這個觀點和我的本科學校有任何的衝突。
答5.這裡講的當然是好不好吃的問題,我想說的,是好不好吃的區別很多時候是由於「在哪兒買」造成的。而在哪兒買是一個選擇的問題,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奢侈的煩惱」。由於供應鏈,超市、商場的發展,使得市場上果蔬等商品極大的豐富了,這些都是進步。但是現在的供應條件,還遠不能達到讓每個超市裡的水果都能像從果園裡新鮮摘下來的一樣,這個自然需要依賴於科技的發展。就像《舌尖上的中國》里講的松茸的故事,採摘下來,幾個小時就分級包裝空運到日本超市,成本可想而知。而我們感受到的「沒有以前好吃」的差異,也有這個原因在裡面:即,為了保證充足的市場供應,不得不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犧牲部分產量和/或風味。 飛花落雪博士家中有蘋果園,固然是幸運的,但是那些家裡沒有蘋果園的人,換到以前,可能只能驅車很遠去買了。這並不是裝鴕鳥,而是去理解這個發展的過程。
答其他:
1.在我看來農民從來是一種職業,而我們學農的對農民的尊重也是毋庸置疑的。
2.同樣,農民是一種職業,科學家也是,相互之間如何比較?所謂行行出狀元,既然不同的職業的學習曲線和成長經歷不一致,自然也沒有辦法這樣簡單的用一個年份來衡量。不論20年是否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科學家。
3.你對你所學的地質學知識充滿自信,我理解和尊重。但是我知道,不是我專業內的東西,我不會輕易去和人爭執。而在你的回復中,似乎反駁少了,反問、反諷多了,這更像是爭執,而不是辯論。
4.新品種的審定與推廣的要求之一便是需要在性質上優於現有品種,而這是農學、育種學、栽培學裡的科學家的貢獻。比如當年番茄有一個著名的番茄品種叫「MoneyMaker」,顧名思義,能賺錢!但是現在在番茄大國荷蘭,這個品種幾乎已經不種了。
5.科學就是科學,不是情懷。我家有一片瓷磚,不管我看著他多少年,我也成不了地質學家。
6.並不認為我的回復有任何給母校抹黑的地方。
7.總結一下,我認為,大部分覺得「不好吃」的情況,是因為陷入了一個不平等且非常主觀的對比中。
以上。
----------------------再度更新的分割線-------------------
一會兒不上知乎,竟然都450+了。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為什麼一個「抄襲」「惡意」「人品低下」「水平差勁」「內容噁心」的回答會一夜之間這麼多人支持,而某個「專業」「不扯犢子」「不談情懷」「充滿科學」的回復卻反響平平?大家這樣捧,會有人不開心的。還有啊,我的答案都是一字兒沒改,都是在後面增加新內容的喲。歡迎大家從語言學心理學等方面分析前後答案的區別:)
看到一個評論說:
現在的水果為什麼這麼香,味道這麼明顯,沒有以前自然清新恬淡的感覺了,是因為轉基因嗎?我知道是的,怎麼防止轉基因以這種不正當的方式佔領市場?
為什麼現在同一種水果,這麼多種類的,有的香,有的不香,讓消費者感到困惑?這些搞轉基因的不能搞點有用的東西嗎?做這些表面工作有什麼用?
套一句老話,「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且不論這是不是轉基因的結果 (你說「我知道是的」,崔化鈉還說他知道黃金大米轉進去7個基因呢)。要是轉基因的成果這麼容易就上市就好了好么,比如 @Serena Yu 同學的答案中的例子。
沒味道&<- 轉基因惹的禍
有味道&<- 轉基因惹的禍
沒味道&<- 現在的水果不如以前口味豐富了
有味道&<- 現在的水果沒有以前清晰恬淡了
品種單一&<-你們這些搞育種的幹什麼吃的?我想吃個酸蘋果都沒有?
品種豐富&<-你們這些高育種的幹什麼吃的?我都困惑選擇不過來了!
p.s. R用戶們看到此內容請勿吐槽
這年頭雙標的日子真好過。
蔬菜和水果的範圍太廣,咱就以番茄為例吧,答案是
Yes!
這個研究還登上了2017年1月Science雜誌的封面。
文章的標題為「A chemical genetic roadmap to improved tomato flavor 」,翻譯過來也非常霸氣,番茄風味改良的路線圖!這個工作是由美國Florida大學和農科院深圳基因組研究所,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科學家合作完成的。背後的故事還挺好玩,有興趣的童鞋可以參見這篇報導:基因組學出手助番茄復「味」-科學網手機版
這文章的思路是,既然如今這麼多消費者在抱怨番茄不好吃,那咱就來做個評測唄,於是收集了398種不同的番茄,其中包括市場上比較多見的商品種、地方的「傳家寶」品種,還有一些野生的番茄, 然後找來170人的「品嘗小組」,給番茄打分,其評分範圍涵蓋了總體喜好,口感,甜度,酸度,鹹度,苦味,鮮味以及是否風格獨特等指標。除了利用品嘗小組進行感官評測,還分析了33種影響消費者喜好的風味物質,包括葡萄糖,果糖,檸檬酸,蘋果酸和29種揮發物質。
人們對於食物的風味的感知主要是從兩個維度進行的,味覺和嗅覺,它們互作疊加起來就是人們感知的風味,對於番茄來說,糖分和酸味兒可以激發味覺受體,而一系列可揮發物質可以激活嗅覺受體。就像下面@Juicytomatoes 提到的,番茄最好不要放在冰箱冷藏其實就是這個原理,因為冷藏會在不影響糖分和酸味物質的前提下,改變一些揮發物的含量,所以嘗起來就不那麼好吃了。
果實越大,甜度越低??
作者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的方法,發現在9號染色體和11號染色體的兩個位點與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關聯,這兩個位點以前曾經被報道過,跟作物馴化和種植改良有關 (domestication and improvement sweep), 可以看下圖,藍色的曲線就是栽培種番茄,在這兩個位點的核苷酸多態性都非常低,結論是在人工選擇的過程中,因為偏好於挑選較大果實的植株,所以和果實大小負相關的甜度位點就在現代栽培番茄中慢慢丟失了。為了驗證這個結論,文章作者還在分離群體里進行了同樣的分析,並且將野生番茄中9號染色體上的Lin5基因轉入栽培番茄 ,結果是果糖含量顯著提高。
@藏在瓦村的老季 的答案其實已經說得很好了,品種、種植方式、產地這些因素都非常重要。我再從育種角度補充幾句,近幾十年,植物育種更關注的性狀主要是產量、病蟲害、品相以及果實的硬度(這個硬裝對於儲存和運輸至關重要),相對來說對於口味不是那麼重視。而且吧,從育種角度來看,糖分和酸度倒是還比較好測量,但是和風味相關的揮發物濃度都是皮摩或者納摩這個量級的,非常難以測量。所以,一方面是重視生產上的性狀,一方面忽略口味這方面的性狀,番茄自然是越來越沒味道。
而這篇Science上的「番茄風味改良路線圖」,就為今後的番茄育種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基礎,當然,有的時候魚與熊掌也不可兼得,比如甜味兒和果實大小就很難兼顧,但是那些揮發性風味物質對產量的影響都非常小,所以通過育種的方法整合到現代栽培番茄里就能更好的改良番茄口味了。
荷蘭的番茄種植業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在這個問題里的師妹@Juicytomatoes 也提到過了,荷蘭的番茄一度只注重產量,生產出來的番茄一點味兒都沒,被戲稱為「水球」,在歐洲根本就賣不出去。後來荷蘭番茄生產者和育種者就開始改變思路,開始重視味道的培育,如今番茄產業又恢復了輝煌。我們之前就組織去過荷蘭的「tomato world」,參觀並品嘗了各種各樣的番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下我之前的專欄文章。你見過幾種番茄? 荷蘭番茄種植網路tomatoworld訪問 - 知乎專欄。所以說白了口味這事兒其實是看消費者啊,大家願意為更好吃的番茄付錢,種植者和育種者自然樂意去培育口味更好的品種。
最後送上個彩蛋吧,扯了這麼半天,到底啥番茄好吃??接下來就奉上
「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推薦的番茄排行榜」
這可不是我編故事,170人的「品嘗小組」的品評結果就在這篇文章的附錄里,有興趣的就自己去看看吧:A chemical genetic roadmap to improved tomato flavor。 至於哪兒能吃著我就管不著了。。。國外一些網站有賣種子的,排名第一的Maglia Rosa Cherry 大概是0.5美元一粒種子~大家可以對比一下黃金每克的價格。。。另外大家可以默默腦補下平常吃到的番茄是幾分~
排行榜第一名:Maglia Rosa Cherry
評分:30.4777778
不少人覺得這就是聖女果,其實櫻桃番茄有各種各樣的品種啊,我可以100%肯定大家平常吃到的聖女果不是這個Maglia Rosa Cherry
排行榜第二名:Garden Gem (這貌似是那篇文章通訊作者Harry Klee自己培育的品種。。。)
評分:24.4756
排行榜第28名:Bloody Butcher(血色屠夫??這名兒起的真行。。)
評分:16.1684211,但是風味打分是32.1,排名第三。
接下來是倒數榜單。。
倒數第一:Floradade
評分:4.21 (你沒看錯。。。)
倒數第三:Japanese Black Trifele
評分:6.23
倒數第七:Watermelon Beefsteak (西瓜牛排。。喝喝)
評分:7.48
長成這樣兒了還好意思出來嚇人。。。
侯寶林有個相聲「改行」,裡面的老太太買黃瓜前要嘗嘗苦不。實際上從清朝到80年代,黃瓜一直都有相當比例是苦的。你小時候吃的黃瓜相當多是苦的。(你根本不會理解買黃瓜還要嘗嘗苦不苦是什麼意思)
金聖嘆名句「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過去老品種的梨中間很明顯是酸的。
你小時候吃的蘋果品種叫國光蘋果。那個酸爽現在仍記憶猶新。
你可以租塊地,專門種酸倒牙的國光蘋果,苦味的黃瓜,比小指甲還小的草莓,酸澀的野生獼猴桃,品牌叫「小時候的味道」。
(美國裝逼犯可以用情懷回憶小時候吃的各種香,但中國沒有這種資格。因為70,80年代確實蔬菜水果品種匱乏。那時候北方冬天有5個月只有窖藏白菜和大蔥)
崔永元生於1963年的天津北辰區(郊區)。他小時候從11月到轉年5月,超過7個月沒有西紅柿吃,有超過4個月只有窖藏白菜,他覺得小時候的西紅柿好吃是可能是切實的感受。
崔永元還可以說「這西紅柿還是文化大革命時候的味道", 畢竟那時候什麼味道我們不知道。
但你小時候已經是90年代中後期,來強行模仿崔永元,那肯定是在騙人了。從那時候到現在,蔬菜的品種和種植方式沒什麼變化。如果說農藥化肥激素膨大劑什麼的,90年代中期都已經普及了,你小時候吃的都已經充滿農藥化肥激素的了。90年代是使用化肥農藥最野蠻的時期。那時候各種農藥充足供應,國家又沒有監測機構,各種農藥激素都是一最大限量使用的,沒人管。
現在的各種農藥監測是在出了很多事以後,在胡溫朝才逐漸建立的。
要吃沒農藥化肥激素的,你得穿越到文化大革命時候去吃。不過,那時候沒有蔬菜和水果吃。
××××××××××××××××××××××××××××××××××××××××××××××××××××××××××××
中國劇毒有機磷殺蟲劑從1994年才有國家標準。在那之前連監測標準都沒有,隨便想上多少上多少,想殘留多少都沒人管(出了標準以後,也沒有監測儀器,又過了很多年才有能力真的去檢查)。西紅柿膨大劑氯吡苯脲,赤霉素,90年代初就已經普及。
崔永元1973年的老梗放到1993年就不好用了。
你還真說反了,如果允許轉基因,可以輕易做得很甜、很香,無非就是調控幾個酶的活性而已
ref.Natalia Dudareva , Eran Pichersky. 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plant volatiles.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Volume 19, Issue 2, April 2008, Pages 181–189
Eyal Fridman, Tzili Pleban, and Dani Zamir. A recombination hotspot delimits a wild-species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for tomato sugar content to 484 bp within an invertase gene.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0 Apr 25;97(9):4718-23.
Efraim Lewinsohn et al. Enhanced Levels of the Aroma and Flavor Compound S-Linalool by 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the Terpenoid Pathway in Tomato Fruits. Plant Physiology November 1, 2001 vol. 127 no. 3 1256-1265
Richard A. Jorgensen, Carolyn A. Napoli. Genetic engineering of novel plant phenotypes. Patent US 5231020 A. Dna Plant Technology Corporation
蔬菜水果的味道沒怎麼變。之所以你覺得變了,是因為嘴巴養刁了。
前兩天看一本書,裡面講了美國的一個營銷案例,說多年前一個大師,推廣「小時候的味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因為推銷的很好,每個人都想起了曾經小時候,在鄉下吃的東西的味道,或者祖母做的東西的味道,所有人都認為現在的東西味道不好了。
如果這是個真實案例,那麼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今天的中國人如你,和若干年前的外國人如那個案例中的美國人,都有同樣的感受。那麼,似乎也不是中國特色的問題,也不是2016年才有的問題,而是自古以來的全球性問題,跟你說的轉基因似乎沒有必然聯繫。
蔬果食物的味道並沒有變差。我自己在一兩年前親身體驗了一下這個事。
我想改變我的生活方式,於是我開始培養自己吃素。
首先,把重口味的日常飲食給戒了,把留夫鴨,火鍋,回鍋肉,油炸,香料,什麼都戒了。鹽少放一半。
如果可以的話,把葷菜也戒了。只吃乾淨清淡的魚。
如果可以的話,再進一步,大部分時候只吃生的素沙拉,加點橄欖油和調味品。
不吃大魚大肉,偶爾來一片雞肉或魚肉。
主食,吃全麥麵包,或那種黑麥的麵包。買麵包的時候,先翻開調料那部分看一看,大量加雞蛋加油加鹽的麵包不要。就要完全純粹的麵包。
結果會是怎樣?
嘴裡淡出鳥!人生無樂趣!媽蛋我要吃肉啊啊啊啊啊!
但是我為了健康,堅持下去了。堅持了多久呢?不用多久,只要三天到一周。
只要一周。大部分人相信都能有全新的感受。
如果你也這樣做了,我告訴你,你會驚喜的。
只撒一點鹽的素沙拉,非常好吃。
你會吃到蔬菜葉子,生的青椒,番茄,加一點堅果,都非常的好吃。不加任何烹調,僅僅洗乾淨了切開,一點鹽一點橄欖油。味道就非常可口。
我非常確信,現在99.99%人都不知道那有多好吃。
沒有任何調味料的原生態的素食,就能吃出很良好的心情來。
後來生活方式變了,沒有辦法,開始跟同事一起吃飯,點了兩個菜,有辣,有紅燒。闊別這些味道已久的我,一嘗 覺得我操!太刺激了。味道很濃!很強烈!
這些過了兩天後,回去再吃素沙拉,那種可口的感覺就吃不出來了。
不相信你可以去試試。
覺得沒味道,不是因為食物變了,是你嘴巴被養刁了。
你每天吃到的都是調味品,重口味,你看看烤羊肉串的要撒多少調味料,你進廚房看看一份菜上面用了多少味精,鹽和辣椒,花椒。
你到果汁店去買果汁,榨完果汁後,他還會給你加上一勺蜂蜜。你以為你喝的是果汁嗎?不,你喝的味道大部分是糖。
你買麵包的時候看看調味料。你以為你吃的是白麵包嗎?那麵包可不是真正白的。那白麵包裡面加了很多雞蛋加了很多鹽加了奶油。
你把你所吃的東西仔細的分析一下,把所有零食的包裝都仔細的觀察一下。你的生活當中充滿了各種調味料。
如果你吃巧克力的話,裡面又有糖,又有脂肪,又加上了各種各樣好的味道。幾乎把最刺激食慾的東西素材都加上。現在所有的食品都有這個趨勢。
要好賣,食品就不僅僅要把傳統意義上最好吃的味道都加上,然後還要加的非常刺激。如果不夠刺激,那消費者就覺得很平淡。
我生活在上海,在商業區多逛逛,你就會發現,數量最多的就是川菜和湖南菜,為什麼?就是因為它們的味道最刺激。
你每天都在吃更濃更辣更刺激的口味。事實上你的味覺,已經被麻痹了。那種天然的食物的味道你已經根本吃不出了。你把你的味蕾放進了搖滾音樂的現場。然後你責怪他體會不出古箏的悠揚。
然後你覺得,是轉基因的錯?
據一些研究表明,中國人的日常飲食,鹽基本都是超標的,為了好吃,很多菜和食物都加了大量的鹽。如果你吃兩包薯條,或者在超市裡吃兩包零食,那裡面的鹽分含量多的令人髮指。
雖然沒有過相關的證明和研究,但是我確實相信,除了鹽以外其他的調味料,現代人的攝入量也是過多和超量的。你吃了太多的辣,太多的甜,那些味道根本不是天然的。你被味道的「重金屬搖滾」轟炸了這麼多年,聽力自然大幅度受損。
所以這就是我的結論:你丫日子過的太好了,不要扯蛋怪什麼轉基因。
起碼以城市菜場來說,以前的水果蔬菜絕對沒有現在的好吃。
比如西瓜,80年代90年代買西瓜必須得特別會挑,否則經常是買回家切開一看裡面都是慘白的瓤,比黃瓜還難吃。現在你買西瓜還用挑嘛?隨便拿一個吃味道都不會太差。
還有蘋果,以前買蘋果場面是挺大,都是成筐的往家抬,但是一筐裡面能有1/10是甜的就不錯了,其他的都是酸了吧唧的味道。
結果你就記住了眾多白瓤西瓜里難得一見的紅瓤的甜味(而且是被那些白瓤瓜襯托的),現在卻對著每個都很甜的西瓜說「你們味道變差了」,西瓜們一定覺得很委屈這話我奶奶也說過,說現在的小米不如她小時候好吃,熬粥不香。
民國的小米我沒吃過,無從比較。但是我覺得吧,就跟現在去飯館兒吃飯都講究個就餐環境一樣,同樣的小米粥,在那種年景不好分分鐘餓死人的年代,端著一碗坐在大門口看著路上來來往往的饑民喝,那指定是天下第一等的好喝,今天什麼品種都喝不出那個滋味兒來。根本就沒有大規模的轉基因蔬菜水果上市好嗎……請你不要隨隨便便亂歸因
我跟題主有一模一樣的感受。我非常懷念小時候的西紅柿,覺得現在好多蔬菜吃起來跟以前都不大一樣了。這主要是因為現在的種植品種和環境都跟以前不一樣了。小時候我姥姥家有個菜園子,種出來的西紅柿真是好吃啊!不過產量也很低啊,基本上是自產自銷。現在的種植模式不一樣了,栽培手段都旨在提高產量,希望農民都能有個好收成。而且現在的育種方向主要是高產和抗病蟲害,蔬菜的和水果的口味是近些年才成為熱門的育種研究方向的。所以不論是從品種本身還是從栽培技術上將,現在的重點是產量,但是有得必有失,我們失去的就是口味上的享受。以前的荷蘭農民,用盡一切手段提高西紅柿的產量,結果生產出來的西紅柿幾乎都沒有味道。被歐洲其他國家稱為water ball,這也作為荷蘭農業史上的恥辱,我們上課時這件事一直被老師拿來講。所以現在荷蘭非常重視蔬菜和水果的口味的研究。我相信過幾年,等與口味相關的基因組學的知識或研究技術比較先進的時候,小時候的味道會回來的,甚至可能變得更好。
..................................分割線................................................................................................2016.04.20 更新
我突然想起來一個讓西紅柿好吃一點的小技巧。此技巧僅限於放在冰箱中的西紅柿。
冰箱的低溫會影響西紅柿的揮發物含量,從而影響西紅柿的風味,也就是我們吃剛從冰箱里拿出來的西紅柿會覺得西紅柿味兒淡了。我們只要把想吃的西紅柿從冰箱里拿出來,讓它在室溫緩一小時以上,西紅柿的風味就會恢復一些。大概室溫放置6小時左右風味最佳。不過我沒有試過這麼久,因為我忍受不了西紅柿的誘惑,很快就會吃掉它。哈哈哈哈?( ̄▽ ̄?)。
題主你好啊,容我改個題目,因為你問的問題的確與轉基因技術無關,很有可能你吃的是沒熟的水果.......
首先說明,你的感覺是對的,並且根據你的描述來看,你的解決方式很大程度上也是對的(我是指的自己去種植.....不是啥買有機品種,非轉品種)。我以前回答過一個類似的問題
為什麼人們一邊抱怨轉基因水果蔬菜不好吃抱怨農殘,一邊不願意為綠色蔬菜買單? - Tony Stark 的回答
味道口感與是否是有機與否無關,與蔬菜水果內風味物質積累有很大關係。這些風味物質主要就是各種糖,酸等。並且最終你吃到口裡的味道取決於糖酸的含量比。也就是說,不一定含酸量高的就酸。
蔬菜水果基地不是慈善組織,需要維持一定的收益。就水果而言,成熟大概分成三個階段
- 形態學上的成熟,這個階段基本上就是外觀看起來成熟了,比如不再有明顯的提醒變化啥的。這個時候,水果里的糖還是非還原糖,大多數沒啥甜味,酸味物質還沒開始積累。我們吃這個時候的水果,說實話,不酸,但是和澀。
- 成熟(囧,忘記具體的名字了),這個時候的水果還原糖與酸味物質積累已經到了足夠的量,水果的顏色,香味都開始出來啦。這個時候的水果當然好吃,嘿嘿,你小時候在果樹上摘下來吃的多半是這種水果。酸甜可口,鮮嫩多汁.....
- 種子成熟,這個階段,果實內的種子開始成熟,很多種子要經過這個階段後再種下去才有發育能力,但是這個階段的水果的果肉基本上開始腐爛了,聞著有一股酒精的味道。
由於大規模的生產與運輸啥的,很不幸的是,你吃的水果多半都是在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之間的......也不能怪基地,如果採集第二階段後的,爛的太快了。並且在運輸的過程中損耗太高,這個風險人家不願意承擔。
然後,現在的我國在水果蔬菜方面很多還是以產量優先,在肥料的使用上很不科學,N肥用的多,PK以及很多微量元素肥料用的太少。這個也有很大關係。
如果有一天轉基因技術真的完完全全解決了成熟期的水果蔬菜不耐貯藏的問題,被人們接受了,那你才能吃到大規模量產的,味道和以前一樣的水果.......
最後關於題主自己種植:兩點建議
- 選對品種,我們外人成為同一種的蔬菜與水果根據用處不同其實有很大差別,不要買了工業水果種植當成平時食用的種(比如釀葡萄酒的葡萄不一定比作為水果吃的葡萄好吃,別買錯了)
- 注意種植,採收時間.......
-----------------------------------補充-----------------------------------------------------------------------------------------------
有答主提到了溫室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飛花落雪
鏈接:怎麼看待越來越無味的蔬菜 水果? - 飛花落雪的回答
來源:知乎2超市的蘋果由於全年售賣,很多屬於大棚培植(猜測?),光合作用時間的長短導致裡面的含糖量相對於北方土地自然成長有限?
1.溫室也好,大棚也好,從來都不是以降低質量為目的的。
批准:是的,從來都不是以降低質量為目的的,那目前質量降低了是怎麼回事?
我覺得這裡是溫室背了一部分黑鍋,溫室本身設計師為了滿足水果蔬菜對光(對的,溫室又有能補光的)與溫度的需求,在一定的程度上其實是有利於風味物質積累的。目前質量降低其實與溫室「配套」的的一些玩意。比如催熟劑。
根據我同學在四川某蔬菜基地實習的見聞說一句大家可能不太適應的內容
我們吃的西紅柿,有位提到了有一點點紅就採集了,其實這種老闆還是比較良心的,真實情況是:完全是青色的時候,只要個頭滿足就採集了,剩下的直接藥物催熟就行了,好吃就見鬼了。
同樣也是溫室產品,四川江油地區有些草莓基地,在溫室裡面種植草莓,提供自主採集,由於你當然不會挑選沒熟的,你會發現那的草莓的確味道好很多,額 就是題主提到的小時候的味道吧(不是廣告......)。。。。。
我們一直把溫室作為一個貶義詞,諸如「溫室的花朵」等,其實在人類的角度上看,經歷了風雨的水果不一定好吃,被風雨摧殘的花卉也不一定芬芳美麗,雞湯是一回事,事實也要尊重不是?
轉基因技術是為了某個特定的問題而研發的技術,他只是一種手段。事實上,有可能今日轉入的基因在很久以後植物自己變異出來後然後用雜交的方式導入。相比傳統的很多育種手段比,轉基因技術實現了對基因組的精細控制。經過安檢的轉基因食品,無疑比傳統育種手段的食品更加安全。
------------------------------------------------------再來一個-------------------------------------------------------------------------
我發現知乎上只要說到關於轉基因的問題大家都容易亢奮,曾經有個問題大致問道為什麼挺轉派回答轉基因問題都是恢弘的虛實(具體不記得了,大概就是這意思),我當時嗤之以鼻,但是後來想了想。認為轉基因問題上,我作為一名學生物的,如果有人提問,我還是應該具體到問題。有人說這些很多都是高中生物的常識,我也是茲瓷的。但是我們不能保證每一位都會用已有的知識去推斷,甚至也不能保證大家都還記得,比如我也不記得土地改革是那一年發生的,雖然它也算是高中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對於文科或者沒分科的)。。。
最後,我本科做得是雜交水稻,有一個專業是園藝(學的超爛),我只能用我知道的內容加推斷回答問題,轉基因技術希望各位別邀請了......
人口眾多,如果都有滋有味肯定不夠吃啊
這是真的 我自己種過黃瓜,韭菜,小白菜和香菜等等。
自然生長的黃瓜根本就長不直,而且都是大屁股小身子,彎彎的,你想像一下有多醜,但是真的很好吃,很甜很鮮還有一股清香,都當水果乾掉了。
韭菜也是,炒雞蛋非常鮮,也是帶著清香的鮮。
小白菜一出苗就被蟲子吃的千瘡百孔。
香菜並沒有太多感覺,就是嫩的時候要趕緊拔,幾天就老了,竄出葶子沒法吃了。
我就用淘米水和魚缸里的水澆它們,沒有其他的化肥和農藥了。
這樣種出來的菜真的有一股獨特的鮮香,但是品相極差,不會有人買,而且一年只能很短的時候吃到,反季節是很難的。
欠餓,真的
我覺得不是轉基因的問題。應該是品種的問題。
其實同樣是西紅柿,土豆。看似就是一種作物。有好幾種甚至幾十種品種。他們都有很細微的差別。
打個比方,有些品種不愛生蟲但是不抗干
有些品種抗乾旱但是接果小。
有些品種就是題主說的那樣了,果子大但是不甜,味道淡。
就連草莓。都有好幾種品種。
也許你買的或者現在農民種的,就是那種個大但是不甜還有點空心的。
能賣上價,還不爛。
這個我以前一直都不知道。土豆品種就有好多好多種。
神奇吧!僅以另一個回答中的西紅柿為例,蘋果涉及到複雜的品種差異,本質上類似。
不談西紅柿品種、上市季節,畢竟西紅柿還是那個西紅柿,不會差太多。
重要原因就是保存期
兒時的西紅柿(包括口感上變化很大的黃瓜、蘋果),從採摘到來到我們的餐桌,時間大多在1天之內。因為種植地都在非常近的範圍內,每戶的種植數量也不大,農民伯伯可以通過顏色、硬度、生長期等因素判斷每個西紅柿的成熟期,從而選擇最好的時間採摘,然後推著小推車就到了小區門口。每天選那些成熟的果實個體,賣不完的回家自己吃,沒熟的過幾天接著賣。所以我們可以吃到口感酸爽的西紅柿、香脆的黃瓜、味甜皮脆的蘋果。
隨著大城市開始發展以及城市人口越來越多,但城市周圍可以進行農業種植的地方越來越少;為了滿足生活水平上升對果蔬的需求的增大,農場的規模也逐漸擴大。這就導致如下幾個問題:
1.果蔬從採摘到進入商超的時間變長,即使有農業綠色通道,通常也需要2-5天。這期間包括採摘、檢驗、包裝、物流、上架等多個環節;直接導致絕大多數都是在果蔬尚未自然成熟時採摘。題主也已把硬邦邦的西紅柿多放幾天也會變軟,和蘋果放一起效果更明顯,但和自然成熟肯定有差距;
2.商超通常有一定的進貨量和庫存量,加劇了對1中保存期的需求;
3.為了延長1中提到的問題,通常會採用4度冷藏等手段,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果蔬的口感;
4.種植量增大,不能再採摘過程中仔細分揀成熟度,通常就一股腦全摘了。
題主問為什麼要犧牲口感,原因有兩條:
1.大多數果蔬成熟之後 更容易變質,簡單說就是眾多酸性物質變成了糖,非常利於微生物生長;
2.大多數果蔬成熟之後會變軟, 運輸過程中損失太大。
所以這是一個商業行為,或者說是社會進步帶來的遺憾吧。
當然有錢的承包了魚塘+菜園子的人,請自動忽略我。@飛花落雪 回復太長我就單獨回答了。復旦直博生和你撕一撕學術吧,看看大家學術水平嘛!
以下內容摘錄自您的答案,下劃線為我對您提出的質疑或給出的解釋及評註,請看:
極不想吵架,但是底下有同學的答案真是太讓人噁心了。你要是真學農學的,我只能說,你太慚愧你四年的大學教育了。最近心情一般,對你的答案,我一條一條的反駁。讓大家看看知乎上打著科學名義的人到底有多少點水準。
1.溫室也好,大棚也好,從來都不是以降低質量為目的的。
批准:是的,從來都不是以降低質量為目的的,那目前質量降低了是怎麼回事?
「目前質量降低」這一評價是如何做出的?是否有不同年代的實驗組內同項物品的採購成本,當時收入,各項所謂好吃的可量化指標,包括但不限於糖分含量,特定風味物質丰度等指標。如果有,請列出。但根據現實,現在買一個100元左右一斤的蘋果or西紅柿,味道也不賴。
農業技術進步並不僅是擴大產量,技術進步還能在可接受的損失範圍內儘可能擴大產量來獲得更大的市場以獲得更多的利潤,都能天天吃蘋果了,就別怨便宜蘋果不好吃
2.品種真的很重要:拿個蘋果給你能有概念這個是富士還是喬納金,給你一番茄恐怕你真不一定知道是什麼品種,這也沒關係啊,但是你得知道品種和品種之間味道不一樣吧,你吃了個鮮食品種覺得味道不錯,然後過幾天你要做番茄炒蛋,去買了個那種粉色大個的,然後你切開順手嘗了嘗,卧槽一點番茄味道都沒有,這能比?
作為一個普通人,大家炒菜之前還要知道這個西紅柿是什麼屬,什麼目,什麼科,什麼亞種的么?兄弟不才,也是地質學博士,我這裡斗膽問一下,你家地板的地板磚是什麼岩石,什麼結構,什麼構造,成岩於什麼時代,經歷了幾次地質構造,產地什麼地方?有本事你說啊?普通人炒菜,吃番茄,好吃就好吃,不好吃就拉倒,不是么?
作為一個對生活有追求的人,炒菜之前不需要知道西紅柿是什麼屬,什麼目,什麼科,什麼亞種,但需要知道,做什麼味道的菜需要配什麼品種的西紅柿。請注意,我說的是什麼品種,不是你詭辯中的植物學分類。當然,你偏要說你什麼都不知道,又要想番茄個個都好吃,我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去米其林三星,或者國內頂級私廚,就餐前請告訴侍者或者跟主廚說,你想吃到好吃又有味道的西紅柿,並附上你的各種其他需求,包括但不限於不要加人工增鮮劑等。這類專業服務做出來的東西,確實很好吃。
3.種植方式很重要:同樣的品種,給不同的人種,都能種出不同的味道來。有的設施好,環境好,技術好,種出來的產量高味道好,也有能種出又搓又難吃的。
你既然承認種植方式的問題,怎麼就不承認北方的蘋果比南方的好吃?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這句話聽說過么?
你說的並不是種植方式的問題,這是第4點中的產地問題。作為博士,請學會提出正確的問題。
4.產地很重要:誰都知道新疆的哈密瓜甜,那是因為新疆的環境適宜哈密瓜的生長。你說你想在上海種哈密瓜能不能種?當然可以。但是你要麼種不到那種產量,要麼你要額投入很多來控制環境。正因為有的人又要嚷嚷著說我要吃哈密瓜,又嚷嚷著說我才不願意跑去新疆呢,所以才有那麼多人研究水果采後保鮮等技術。
你怎麼好意思說產地很重要?農田裡面的水稻和果園裡面的水果不好吃,難道超市裡面的水果好吃?超市有蘋果樹?中國農業大學的同學就這點專業素養水平?
產地並不是指農田和超市,產地是指不同氣候,光照條件,雨水條件等的不同地區,你混淆了產品的生產方式——農田生長,銷售地——超市,生產條件——產地 這三個完全不同分類的概念。超市裡面的日本蘋果確實好吃,我估計一般你不會去這類超市消費。出於銷售的需要,有些類似超市的菜市場還真幹得出來搬個蘋果樹進去的做法,關鍵是這麼做能不能有益於銷售。and您這位博士就這點專業素養水平?
5.知識和心態很重要:你在農民手上買的歪瓜裂棗味道比菜場買的要好吃,但是你卻不考慮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供應鏈和產量。很多情況下,所謂的「風味」,無非是酸甜苦澀香鮮辣,取決於糖分含量、次級代謝物等的含量等。你在農民手上買的水果蔬菜,是在菜園裡成熟到極致了摘下來,這個當然風味是最好的。可是這也意味著摘下來你得趕快吃。超市裡買的水果,是需要經過整個供應鏈的,並且是需要保證產量的,同時也是需要保證安全和外觀品質的。可是你買的時候,完全忽略了這些事實,卻抱著「我花了這麼多錢,從大超市買的,還沒有鄉下農民種的好吃」的心態,那可不就是自己給自己添麻煩么。而這些,都還是不考慮你買的是哪兒產的番茄,什麼品種,買回家之後放了幾天呢。
這裡講的是好吃不好吃的問題。不是哪兒買的問題,你巴拉巴拉說的這麼一大堆,與題目有什麼關係?超市買的哈密瓜有新疆的好吃么?你說啊,有么?說了這麼多,還不是說,農民的好吃,但為了不要給自己添堵,裝作鴕鳥。
如果你這位博士看不懂人家講的,我來給你粗淺的翻譯翻譯。這點是說,你想要獲取食物的好吃程度和便利度,與你付出的錢的多少呈正相關。大規模生產和完整產業鏈控制,獲得更廉價的產品和更多的消費者以平攤成本,使你更加便利的獲得商品。如果需要更多的消費者,商品定價就必須和最多消費者能承擔的價格區間吻合,大家都只能消費到這個水準,那麼大生產出來的水準就是這樣。大意就是,窮,所以能方便的吃到能夠接受的味道就乖點,不要鬧。有錢,買貴价貨嘛,味道真的很好喲。細分市場有不同定位。這只是一個粗淺的現代商業邏輯。
@藏在瓦村的老季 你底下的那些吐槽的話,我就不分析了。這裡舉幾個例子,為了養家糊口,所以蔬菜可以種的難吃,你的智商呢?不是為了養家糊口把產品做得更好么,而是做得更差?連起碼的邏輯都沒有,你要是中國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的學生,我只能說你愧對你的母校了。有什麼問題不懂,我們可以傾聽別人的回答,就像你這樣的人,你對農業的理解還在最原始的層面。
你基本沒有現代商業銷售的概念。為了利潤最大化並不一定要把產品做得更好,獲得更大的市場也是一種可以接受的方案。一般而言,更大的市場就是向大量中低收入消費者靠攏。你真的連起碼的商業知識都不知道,而且作為博士,應該能夠有解決問題不同方案的可實現性的認識。不要隨便攻擊別人的母校,尤其是在人家本來就正確的時候。所以,敢問貴博,在哪裡拿的PhD?
利益相關:北方高原上農民的兒子,二十七年農業經驗。歡迎打臉,但你這樣打臉的水平實在太嫩。農民這個職業對農業的理解,本來就應該比其他職業的更了解,不是么?
利益相關:西南四線小城市的兒子,生物博士在讀,基本上人家已經將你的臉打腫了你還不知道,別人給你留點面子你都不珍惜,我就不給你留了。
在中國從來就把農民當做一個階層符號,就是不當做一個職業,這裡我告訴你,農民也是一個職業。相信科學,但科學也要尊重現實。沒見過蘋果嫁接到李子上是么,要不要我教你一下?我還會把杏子嫁接到桃子上面呢,你見過么?
動不動就說不要使用推測等名詞,一個博士寫文章的人需要你告訴哪些詞在科研寫作中不能使用么?我這樣說恰好是為了嚴謹起見,因為我並不是物流從業者。你那裡來的自信認為自己對農產品的運輸和物流比我更了解呢?我這樣一個出身貧寒抹怕滾打到今天的人對這個問題的發言權,你自己想想吧。
不要動不動就那麼敏感,要來階級鬥爭。別人並沒有說物流,人家說的供應鏈。我實在是解釋不下去了哪位好心腸的來救救我給他科普一下基本概念........
很多事情笑笑就過去了,但是真理面前我絕不讓步。
【說出了我們的心聲。】
每一種都在當季去當地吃的話就不會有這種感覺了
反對排名最高的答案中說溫室和大棚不影響蔬菜味道的結論。
不知道這個回答下的答主中有多少是種過地的,或者家裡是扣大棚賣蔬菜的,我的家裡就是賣蔬菜的,同樣的蔬菜在溫室大棚和在戶外就是兩個味道,在露天戶外自然生長的味道明顯更好,而溫室大棚中的蔬菜相對來說則寡淡一些,如果在生長過程中再打些刺激生長的藥物,或者蔬菜還沒完全成熟就摘下來靠催化的藥物催熟,口味會更淡,而我們市面上買的蔬菜都是被打過刺激藥物然後在還沒完全成熟的時候就被摘下來再被催熟的,當然味道不好,這是事實。
之所以以前的蔬菜或者家裡自己種的蔬菜味道更好是因為光照足,生長期長,自然成熟的,味道當然好。
在東北,冬天屋裡都會種一些蔥蒜之類的,冬天的屋裡其實就相當於溫室大棚,這些屋裡種植的蔥和蒜就沒有夏天外面戶外長的大蒜辣,味道純正。
小時候,我們家在花盆裡種蒲公英,東北人特別喜歡吃,種在花盆裡的蒲公英味道就沒有外面的蒲公英苦,口味很淡。
我家有一片果樹地,種的是李子,全國各地的李子我吃過很多種,都遠遠不及我家李子的味道,可是我家的李子卻賣的不是很好,因為李子成熟後非常不好保存和運輸,很容易腐爛,所以我家李子都是未成熟青的時候摘下來,這樣才能遠途運輸,可是這樣李子的味道就大打折扣了,所以銷量也就一般般了。也就是大家在超市或者市場上吃的很多水果都是非自然成熟的,味道不好。
附兩張我家李子的照片
說實話,我覺得這個問題下的很多答主都很偏離實際生活
從小自己做飯,從農村到城市,生的熟的剛摘的現買的水煮的土炕燒的煤氣灶炒的,農村沒有撒化肥(一般都是澆灌廁所的屎尿)的蔬菜確確實實比城裡菜場裡面賣的菜味道要好得多。
不過這個確實跟轉基因沒什麼關係,我個人猜想,主要是跟化肥、催熟劑、品種、土壤環境這四個方面有影響。
另外黃瓜苦是因為被人踩了藤子(小時候家裡大人講的,葫子藤如果踩了結了果也會有些苦)
很多蔬菜,肉類,從大棚蔬菜種植基地出來的蔬菜和豬場流水線下來的肉類,味道確實和農村小時候自己家裡種的味道有很大的區別。
不是農村的別說沒差別!沒有到菜場買過菜的別說沒差別!不是農村的別說沒差別!沒有到菜場買過菜的別說沒差別!
不是農村的別說沒差別!沒有到菜場買過菜的別說沒差別!
是水果變了。
家裡以前種果苗,
在地里留了桃李梨椪柑橙子柚子板栗,
大部分是留著自己吃,
椪柑和梨打理好一點能多出一兩千斤到鎮上賣。
也不靠這個掙錢。
不在樹頂上,因為一天到晚曬著吃起來水分少。
也不是樹蔭下,曬少了不長個兒。
是那種居中掛果不多,枝葉不多的樹上結的。
一個個藏在葉子底下,圓溜溜,向陽的一面晒成金色,一口咬上去,全是略帶澀味的皮香和白糖水一樣甜的果肉。
但是這樣的果子很少,因為有很多大黃蜂,就是那種殺人蜂,就是圖示這種,每到梨子成熟的時候,就跑過來吸果汁兒,一個梨子只要被叮了一口,就會從被叮的地方開始腐爛,一直蔓延的整個果子。
所以想要有果子賣,就要包一層紙在外邊兒。圖片我這沒有,但我這樣描述一下大家可能就了解了:
兩層厚的紙袋子,大概像街上賣薄餅用的袋子那麼大,袋口有一道鐵絲,用於紮緊。很多超市裡也能見到還沒拆開的梨。
這樣包出來的梨,個兒大,顏色淺,賣相好,水分足。
只有一個問題,味道淡,真的淡。
會吃梨的寧願吃那些被叮過爛了一邊的梨也不愛這種包過的梨。
我的老家,
就住在這個村兒,
我是這村裡面土生土長的人吶。
雖說村子不咋大啊,
可它有山有水有樹林……
推薦閱讀:
※果實的色澤決定其外觀品質,那麼怎樣才能讓柑橘轉色更好?
※如果平時吃飯吃不到蔬菜,吃什麼水果或食物可以補充維生素?
※買一個小貨車,賣菜和水果做生意怎麼樣?
※什麼水果是胃炎患者不能吃的?
※榴槤吃了後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