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蕭紅的《生死場》?


先上封面!

先看看同時代的人怎麼說!

1935年月12月,《生死場》以「奴隸叢書」的名義在上海假借容光書局的名義出版,魯迅作序,胡風作讀後記。二人對《生死場》的評價都很高。魯迅在序言中稱讚:「北方人民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品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它顯示著中國的一份和全部,現在和未來,死路與活路」。而胡風更是把蕭紅與前蘇聯作家肖洛霍夫(Михаил А Шолохов 1905-1984,《靜靜的頓河》作者)相比,稱「她所寫的農民們的對於家畜(羊、馬、牛)的愛著,真實而質樸,在我們已有的農民文學裡面似乎還沒有見過這樣動人的詩篇……我們看到了女性的纖細的感覺也看到了非女性的雄邁的胸境。」

後輩怎麼說!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在書中評價蕭紅的《生死場》: 蕭紅在書上所展示給讀者的「戰爭」並非所謂的理想性、浪漫愛國性的「戰爭」,她對戰爭的刻畫多半由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上的細節著眼。作者並沒有站在宏大的愛國角度在寫戰爭,而是以一種微妙有力的手法來敘述村民的生活和村民並無法察覺的麻木生活。

許鞍華說:「雖然蕭紅和我們的時代相差了70年,在我看來,兩者卻有一種古怪的相似。我們這個時代,又輕鬆又殘酷,這與蕭紅所寫東西又暗合起來,不僅吸引我,也是如今大家又重讀她作品的原因。」

夏志清:蕭紅的文學成就一點也不比張愛玲遜色。中國現當代小說史沒有收錄蕭紅是不可饒恕的疏忽,她是20世紀中國優秀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將成為此後世世代代都有人閱讀的經典之作。

林賢治:蕭紅是繼魯迅之後的一位偉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蘭河傳》和《生死場》,為中國大地立傳,其深厚的悲劇內容,以及富於天才創造的自由的詩性風格,我以為是唯
一的。

看看媒體怎麼說!

其(《生死場》)影響力是強大的……散文體的,深刻清晰的。

——《科克斯評論》

極具畫面感,令人驚嘆!……彷彿置身電影中,聲音畫面皆栩栩如生。

——《紐約客》

卓越不凡……蕭紅在寥寥數筆之間,讓我們看見了人物是如何來到了命運邊緣,又是如何被推向了邊緣線外。

——《亞洲周刊》

蕭紅的一生都在漂泊,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我們試圖沿著這條軌跡,去重現蕭紅的人生,去體察一個女人在那個時代的情感和命運。她在文學中找到了個人價值和心靈自由,像「大鵬金翅鳥一樣飛翔」,而在人生際遇上則顛沛流離,終於「跌入奴隸的死所」。

——《三聯生活周刊》


你總不會以為這麼多人合夥在騙你吧?


全書經歷了春夏秋冬。
一年四季一輪迴,一生一死又一年。
我總覺得,無論放在當時或當下,那故事,都是同一個。
北方一個未知名的小村莊,人們想要改變,卻又無力改變的無措感,人們想要改變卻又不知如何改變的不安感。
書里的他們,總是不能擺脫命運之手的拉扯,也不知如何掙脫時代帶來的惶恐。

有人想要去撕出一個豁口,對生活賦予了自己的寄託。好比老趙三,好比你我;
有人無力抗衡,只得順從著命運這條大河,好比金枝,好比你我;
有人被著輪迴所折磨,苦於無奈苦於無助最後放棄掙扎,好比王婆,好比你我;
總有新人來,總有舊人去。
有人生來安樂,好比那些「惡毒」的地主;有人生來苦痛,好比那些「二里半」。
他們每個人,都曾有過活下去的希望,他們都逃不過世道變遷。
最後還是匆匆的來,匆匆的去。好比你我。
村莊是孤獨的,它在靜靜的老去,書里的人是孤獨的,他們在慢慢的死去。
新我誕生,舊我消磨。
死不過是生的另一種狀態,我們在這個狀態里,靜靜等待,靜靜孤獨。
你我生來孤獨。


蕭紅的《生死場》終於開始顯露其不輸於任何人的環境渲染了,靜靜的山村卻暗流涌動,生死離合。世道改變,人也浮沉。人生本是一場迷茫的夢,莫將任何人責怪,也切莫責怪自己,不像百年孤獨那麼孤獨,山村也是多年孤獨。


生死場——生與死間的歷歷場景

杭州近日多雨,天氣陰沉,幾場雨下來也是有了林花謝了春紅的況味,應景的看完了蕭紅的《生死場》,致郁也是情理之中的結局。

1934年,兩座大山(黑暗無能的民國政府和日本侵華軍)依舊重重地壓在人民頭上,死死地將人們的頭部摁下,人們的視線只被允許促狹在一個人站立起來與地面之間的距離,七尺便是四萬萬中華兒女生(站起來是個人)與死(荒山野冢黃土一抔)的距離。哈爾濱城郊的一個小村莊,沒有名,根本就無人在意,故事的序幕沒有被刻意拉開,歷史推著它向前進。

故事情節無須贅述,主要就說說金枝這個人物吧。

用一個小標題就能概括總結金枝的一生

一個女人偷食禁果後悲慘一生的命運

這個小標題也許有些以偏概全,不可置否,在那個相當於未開化的年代裡,一個女人的童貞即是她最值錢的賣點。金枝的第一次亮相便是與莊稼漢在野地苟合的場景,在只有刺激感官才能產生婚娶需要的年代,女人不過是不花什麼本錢就能得到的勞動力和洩慾工具,這樣的惡劣行徑還算人嗎?是的,它們還是。注意,我在這裡用的是動物它,他們是作為動物屬性活著的,人的性格中「無意識」的一面即獸性被激發出來——殘忍的、貪婪的、虐待狂的..「活該願意不願意,反正是干啦!。」

作者對金枝進城的情節編排的十分巧妙,出走——反鄉——出走。日軍在中國東北農村的肆虐猖狂讓金枝這樣的寡婦和只要看上去不是連眼都瞧不上的婆子們不得不另尋出路。金枝打扮成沿街乞討的老嫗躲過了日軍的盤查,一步一步終於捱到了都市的邊緣,成為在都市討口飯吃的一粒草芥,巧妙之處就在於,對吃飯喝水都成問題的金枝來說,作者沒有安排她直接委身人下賣娼苟活,而是先尋了一份給人縫襪子衣被的工作,這說明在作者心裡,還是堅信面對生活,人是不會那麼容易就輕言放棄的。一個從鄉下新來做工的寡婦,金枝打心眼裡是真想要靠自己的雙手討生活,為人的尊嚴和人性的光輝一下子就擭住讀者的心,這也是我為什麼想要重點分析這個人物的原因。當然,小說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值得細細分析,但還是就最牽動我心的來吧。

金枝最後還是在一次替人縫被的時候被強了,她沒想死,也活不下去,她想反鄉找娘總歸是生路一條,娘在,家在,生活在。找著娘後,娘拿著金枝被人強後施得的一元錢,一面細看票子上的花紋,一面快樂有點不能自制的說「來家住一夜就走吧!」,原文中對娘的心理活動是這樣描述的「她只跟了一張票子想到另一張,在她想許多票子不是都可以到手嗎?她必須鼓勵女兒。」發現沒,在人吃人的社會裡,陌生人吃陌生人,熟人吃熟人,親人與親人之間照樣都可以吃的連渣都不剩,身陷囹圄社會,你不吃人,活不下去,只有吃人,唯得生命養料,儘管人靠這種養料生出的心是黑的,血是冷的,但,還能活。

金枝最後的寄託是到尼姑庵里找庇護,「金枝又走向哪裡去?她想出家廟痷早已空了!」只一句,金枝的故事結束,為什麼連廟痷都要成為亂石墳崗中的堙沒?它不該是生命的最後寄託嗎?何來出路一說!何來信仰一說!國國靠不上,家家倚不上,唯有淚千行,轉世求得好皮囊!

「蟻子似的生活著,糊糊塗塗地生殖,亂七八糟的死亡,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種出糧食,養出畜類,勤勤勞勞地蠕動在自然的暴君和兩隻腳的暴君的威力下面」

83年,整整一代人的時間,回過頭來再看如今得到的一切,好的,壞的,都受著,甘之如飴的受著。

關於蕭紅這篇《生死場》第一遍讀下來的觸動試著記下了,當然,這本書一遍讀過還存在一些問題,因為是初行白話寫作的年代,作者的敘述方式很奇特,句子成分的不完整有時候會對人物的理解產生偏差,這一瑕疵也可看做是一優點,正是因為句子的編排混亂,更能渲染出作者因面對民族生死存亡時刻又無力回天的如喪心情,也更符合農名階層不加以精雕細琢的日常敘事。本就想除金枝外,再寫寫王婆和她的丈夫趙三,無奈,一遍下來後人物關係網凌亂,所以就草草分析了人際關係單純的金枝,最後說一個題外話,寫「人吃人」社會的,不只迅哥兒一個。


慕名去看的.沒有耐心看完.................
個人比較喜歡看蕭寫的她怎麼想吃麵包怎麼挨餓的文字,有點搞笑又挺真實的.
生死場可貴之處是在於她的視角很特別....

不過質量就不怎麼樣了...............可與魯迅寫貧民生活的小說比一比,&<阿Q正傳&>不用說, &<風波&>..........

蕭寫書容易不自覺地粉飾自己,讀她的書,你會覺得,除了她就沒一個好人,和三毛一個德性,除了她和她認同的一切,其它人都涼薄都偏心都壞都無理取鬧...................
她還挺擅長煽情的,不過我不吃這一套.............
總之她的風格我吃不消...


蕭紅在書中說:「在農村,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

一句話高度概括了一本書,一輩子,一代人,一個世界。可是這麼厲害的一句話卻讓她說的那麼樸素,甚至是冷漠。
《生死場》圍繞這一句不起眼的話,主要表現了兩個特點:一是樸素,二是渲染。

之所以是樸素,因為樸素體現在①語言②環境③人物的生和死,這三方面上。語言細緻卻並沒有太多華麗辭藻,環境就是北方的平時自然環境,人物的生死看來就是這些人們樸素生活下的自然因果。無一不夠樸素。

而渲染則體現在她對於環境的極為細緻的描寫勾勒上,這樣的環境烘託了人物的心情與命運,人物的命運又最終融合在這環境之中。生與死就在這樣的環境中讓人覺得是那樣的情緒激動與眾不同,可是又是那樣一件平常與樸素的事情。

我能看到的只這兩點,可是就足以讓我對她深厚的寫作功底和非比尋常的風格佩服不已。讀完《生死場》之後,讓人覺得即使是農村人的生生死死也是如此無知盲目卻轟轟烈烈,每個人只是歷史大河中的一小粒水滴,小到甚至不值一提。

總有人用蕭紅與張愛玲相比,我倒是覺得兩人確是旗鼓相當。都是善於觀察人,觀察人生,而以至於能在筆下把人的命運安排布置地如此傳奇的兩位女作家。張愛玲和蕭紅,一個擅寫人與社會,一個擅寫人與自然。(當然跟兩個人的成長環境離不開。)一個把社會中人們的愛恨交織無限放大,一個把自然中人們的命運沉浮顯於無形。你又怎麼能說那種更好呢?哪種都是人生,都是兩個受盡委屈的靈魂繼續在人世間的冷眼旁觀,是對世界上的這些人們自作聰明卻誤入歧途和人們無知又不自知的冷冰冰的失望罷了。


在鄉村,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

這世界就是一個生死場。這生死場如永年悲慘的亂墳崗子,連個烏鴉也不落下。唯有卑賤過菜顆和茅草的莊戶人家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翻刨著生活。

他們大概是脆弱的,流言蜚語都能奪去一個人的性命;他們又是堅韌的,一點泥土和雨水,甚至不需要陽光,就能讓他們生生不息。他們大概是滿懷希望的,東家別有用心的施捨和救助都能讓人感激涕零銘記終生;他們又是絕望的,日復一日的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人同草芥,隨意的生,隨意的死,甚至不如一隻雞,一頭羊。他們大概是甘於平凡的,任何逾矩之事都會避而遠之,所有出格之事都被千夫所指除而後快;他們又是不願沉默的,膏藥旗升起的時候義勇軍也開拔救國了,他們分明也有滿腔的熱血。

十年前村中的山、山下的小河,而今依舊似十年前,河水靜靜地在流,山坡隨著季節而更換著衣裳,大片的村莊生死輪迴著和十年前一樣。可是這些人分明又變了,年輕時壯志未酬的老趙三開始希冀重返青春拋頭顱灑熱血,跛腳的二里半也要投奔人民革命軍了。山水萬年亘古,人世變幻無常。至少,他們在變。

每個家庭是病的家庭,是將要滅絕的家庭;每個家庭是春雷涌動的家庭,是破而後立的家庭。

每個人一生的痛苦都是沒有代價的,每個人一生的痛苦又都是永垂不朽的。


讀過兩遍.第一遍讀得時候前半段昏昏沉沉的.到後半段日本子介入後節奏快了許多.讀完感覺不夠明白.轉頭又讀了一遍.覺得蕭紅的作品前半段總是會鋪陳很多.看似隨意不加修飾.但細讀又發覺布景確實壯闊.每一個人物的性格和背後所承載的東西勇氣都很豐滿.夫權和父權.卑賤的生命和血淋漓的蒙昧都讓人感覺厚重而又有深度.看過呼蘭河傳.作品在描述鄉村的苦痛和人性上有異曲同工的地方.想著現如今我們國家頹敗的鄉村.覺得時代變了.好多事情還在.那一股股得無奈透人心髓.沉甸甸的.


剛看完
看的時候不知不覺不知不覺,直到最後二里半要離開回頭看到羊。
「這條老羊……替我養著吧!趙三哥!你活一天替我養一天吧!」

港真我一下子雞皮疙瘩就起來了。這樣的日子誰活的下去啊,沒想到最後竟然是一開始那隻嚼榆樹根的那隻山羊活的最長久。
怎麼講呢,這篇看的時候其實也沒有那麼專心,但是就是完全被吸引住了。


剛剛看完生死場

並不能肯定我第一遍看得有多麼的細緻或者理解多麼的深刻 但看完的無力感 一直籠壓在我心頭 加之最近情感悲涼 淚水在眼眶裡打彎卻不敢落下
因為並不是在大城市裡長大 小城市的孩子有著足夠的經歷去體驗農村 她所講的一切 我略有耳聞或者稍有體會

但蕭紅筆下的農村被赤裸裸地剖開了 像被劃開肚皮的動物一樣 骯髒的乾淨的全部都流出來 噁心的誘人的全部都散發著味道 我喜歡她描寫的鄉村之景 但作為一個恐怖片愛好者 卻絲毫接受不了她平淡文字下的死亡

短短5、600字 可以無牽無掛地死掉三個人 她的冷漠 她的嘲諷 既笑眼相看那些可悲的農村人 也冷眼相對自己的人生 她徹底改變了我對生死的觀念 原來 人可以那麼輕易的就消失了呢 沒有人記得 沒有人同情 因為活人的日子還要繼續

可以說 她喚起了我對死亡的本能的恐懼 我不否認我的懦弱 因為沒有人在死亡面前是無畏的 我最害怕思考的一件事 就是死亡 因為我對它沒有絲毫把握 也一無所知

既是如此 人生也並沒有那麼重要 得到什麼失去什麼都不重要 我們這短短的一生 只是演場給自己看的戲了吧 我現在做什麼 不做什麼 對我註定要死亡沒有絲毫影響 我現在所學 所取得 都將在我肉體停止運動的那一刻化為烏有

人生何用

只求一死


生長在農村,讀了第二章菜圃沒敢再讀下去。


活著像死,死為向生。


看完了,有一種寒冬的絕望,但是好像能感覺嫩芽要出來了,好看,最近在看蕭紅作品


明明離我們這個時代那麼遠,可又離我們現在那麼近。
書里的很多地方可以產生共鳴。
明明的血淋淋的事情,讀著讀著只會覺得心裡一抖,細細琢磨一遍之後,並不覺得有什麼難以接受,反而覺得是真實發生的。
讀到昨夜凌晨一點,放不下書,也睡不著覺了。


就在剛剛,讀完了生死場。記得當初看罷「黃金時代」電影后,就讀過,讀了一半,沒有讀下去。當時心境與現在大不同,不喜歡自然描寫,只喜歡故事性的小說,如平凡的世界,如百年孤獨。
今年突然對小說中細緻的描寫驚嘆,感覺真實而又意境非凡。
生死場做到了對自然,對格局描寫的細膩。東北淪陷前後,對鄉村生活的描寫細膩而又真實,彷彿眼前呈現出整個鄉村。好比作者把手頭上有一幅「鄉村上河圖」,化作文字,娓娓道來。
然而蕭紅對人物的描寫卻不夠有個性,總覺得每個人都缺少點什麼,缺少個人的為人處世和立身之道,缺少思想轉變過程中應有的心理描寫。需要讀者去想像填補。
這種看起來慵散的、漫不經心的方式,在寫物、寫景是極好的,寫人顯得太過平淡。這點我覺得更多地是時代使然,讓蕭紅略帶強迫性的寫下土地淪陷應該反抗鬥爭。那個時代為蕭紅創造了很多變動的、新鮮的素材,也丟給了她必須的必要的作為知識分子的掙扎。
總之,從小的方面,這是一本不錯的關於1930年前後哈爾濱鄉下的寫照。東北淪陷前,是對鄉村人民生死的同情,淪陷後,對人民死生的無奈與悲憤。從大的方面,是對封建社會中鄉村人民(更大的是對女性)的同情,是對殖民地時期,日本及偽政府假面具的痛斥。
大的方面的掙扎,那個時代的人都在進行著類似甚至更好的創作。小的方面卻不一定能多少人去追溯到如此細緻,所以我相信蕭紅會在文壇留下地位,因為她給我們再現了1930年前後的中國,至少是哈爾濱下轄的某村莊。這就如邊城一般,不必過分真實,美,本身就是文學追求的一種。


看這本書就像養一朵玫瑰一樣,能在很短時間裡觀看角色們的生生死死。像在哪樣的人間走過一場,卻當不了救世主。也在這樣的人間行走著,生生死死,我們不過是主角們的慢放版,加長版。

有時候覺得生活的外表皮裹著一層橡皮泥,任意怎麼擺弄,看似捏著自己想要的形狀,實則永遠捅不破這混沌。



01

《生死場》又叫麥場,是哈爾冰一個鄉村的麥場,也是大中國在那個年代的整個麥場的縮影。

文章開篇描繪的是一幅畫面。一隻山羊在路邊嚙嚼樹的根端。城外一條長長的大道,被榆樹蔭蒙蔽著。走在大道中,像是走進一個動蕩遮天的大傘。

在這樣的場景,羅圈腿出現,他是二里半和麻面婆的孩子。二里半嘴裡大大咧咧的罵著,誰偷了他們家的羊。邊走邊罵,邊罵邊走,在麥田邊緣,村子周圍找著。麻面婆做著家務,洗衣服,做飯。看到丈夫找羊,她又悄悄地,像一捆稻草似的跟在後面。

都說麻面婆傻,只是她不會抱怨。她遇到不快時,或是丈夫罵了她,或是孩子煩擾她,或是鄰里與她拌嘴,她都會默默忍受。

「她的心像永遠貯藏著悲哀似的,她的心永遠像一塊衰弱的白棉。」這就是她的寫照。

老王婆和趙三,平兒是第二組家庭。老王婆有點如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在閑暇時間,盡述說她無窮的命運。她總記得哪一年麥子收成好,她多買了牛,牛又生了小牛之類的話題。

她還會告訴鄰里鄉村,她把自己三歲的孩子,摔死了。起先她的心是顫抖的,可是看見麥田,她一點也不後悔,一滴眼淚也沒流。後來麥子大豐收,冬天,她和鄰里比著麥粒。雖然她手裡的麥粒比別人手裡的大,可是看著鄰里的孩子正在長大,她才想起她摔死的孩子。

讀到這裡,你會不禁的嘆息。那個時代,那個鄉村,每個人都承重的活著,那麼辛苦,那麼心酸。

王婆把用了五年的老馬帶到屠宰場,只因為秋收已忙完,老馬沒用處了。需要換些銀兩。當她把老馬賣後,哭著回家,兩隻袖子完全濕透。

誰知一路哭回家,銅板還沒捂熱,地主早已等在門前,拿走了錢。

平兒放羊,被打。回家後跟著父親趙三到城裡賣雞籠。趙三賣了家裡的牛,不打算耕種,而是做起了小買賣。比如編雞籠,賣鐮刀等,以謀取生計。

王婆喝了農藥,本以為死了。抬著棺材去亂墳崗,村裡的女人都大哭了,她們不是哭王婆,而是借著王婆哭自己。

不過,棺材抬到亂墳崗時,王婆醒了,說:「渴死了,快給我水喝。」

書中的第三組人物當屬金枝。她的命運更是多舛。金枝還是姑娘時,亭亭玉立,提著籃子,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本以為她的前途一片燦爛,不會如麻面婆那樣委屈的活,也不會如王婆那般苦澀。

可是,生活在麥場,生活在生死場的人,怎能有一片好的前程。

年少不更事的金枝和村子裡的成業陷入愛河,並且偷食禁果。意外懷孕。這對那個時代的人而言,是天大的事,只能嫁過去。

金枝摘柿子魂不守舍,不小心摘了青柿子。金枝母親如老虎一般,撲向自己的女兒,撕扯著金枝的辮子,打破了金枝的鼻子。

文中寫道:

母親一向是這樣,很愛護女兒,可是當女兒敗壞了菜棵,母親便去愛護菜棵了。農家無論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過人的價值。

這種社會病態么?當然病態。可是又有誰能清醒呢?

金枝嫁給成業後,沒想到成業本性暴露,對待金枝粗暴無禮,摔死小金枝。這對金枝來說,是多麼痛的生活。

然而還沒完,丈夫死後,日本侵略軍的搜捕,金枝決定逃跑,去哈爾冰市裡。可是到市裡,依然要苟延殘喘的活著。出賣身體掙了幾個錢,回到母親身邊。母親還是讓她繼續出去,金枝萬念俱灰,當尼姑了。誰知,廟裡的最後一個尼姑也跟著男人跑了。

讀到此處,親愛的讀者,你的心此時是多麼的冰涼啊。人,活著,是多麼的不容易啊!

再說說月英。月英是打漁村最美的女人。長著一對多情的眼睛,每個人接觸她的眼光,好比落到棉絨中那樣愉快和溫暖。

可是這樣的一位美人,卻最終活的不成人樣。月英患了癱病,行動不便。起初丈夫替她請神,也跑到土地廟求葯,也進城裡燒香。不見好轉後,丈夫放棄。每天對月英不管不顧,任憑月英在炕上垂死掙扎。

丈夫看到月英快不行了,拿走了被子,用磚塊支撐著身體。可憐的月英瘦的皮包骨頭,臀下腐爛,身體變成了小蟲們的洞穴。牙也變綠了,整個人被病魔摧殘的失去人樣。

讀到月英最後的模樣,我真的不忍心讀下去,那些文字,道出了一個女人悲慘不堪的命運,讓人毛骨悚然。

故事的結尾,二里半和他的羊告別,拖著他不健全的腿,顛跌著,漸漸消失在山崗和樹林。趙三坐在門前一棵倒折的樹榦上,回憶著往事,伴隨著羊的叫聲。

作者在文中提到:「在鄉村,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

02

故事結束了,那麼我們回頭看看這部作品。

《生死場》是蕭紅1935年發表的小說。這部小說不僅僅講的是東北哈爾濱的一個鄉村,而是整個大中國在那個時代下的縮影。

那時的東北,在日偽的統治下生活,本就受封建思想統治的人們,愚昧,無知,更加變的麻木不仁。

所有的人和動物一樣,都在忙著生,忙著死。

作者塑造的人物,也都是在那個環境下的產物。因為每個人的生死,自己甚至都不能把握,更何況別人的呢。

作者在這部作品中談及最多的是女性,更多筆墨都是描述女人的命運。不管是麻面婆,王婆,月英,還是金枝等,都是舊社會女人地位和命運的著實體現。

每個人對生活變的麻木不仁,變的自私冷漠。但是又有一股深的力量在體內積蓄,只是他們不懂得如何運用罷了。

所以,才會有王婆摔死自己的孩子,只是心顫抖了,沒有掉一滴眼淚。可是,當她把老馬送到屠宰場時,卻哭濕了袖子。

所以,才會有金枝母親如母老虎般扑打自己的女兒,只因為女子弄壞了棵菜,或者摘了青柿子。在她眼裡,自己的菜,柿子等其它物質比女兒重要的多了。

所以,才會有金枝丈夫生氣,直接摔死自己的女兒,毫無內疚之感。

所以,才會有月英病癱在床,身上生蛆,丈夫也不管的舉動。

是的,這是個病態的社會,人們都病了,都過得渾渾噩噩,沒有清醒過。

作者筆下的人物不僅僅命運多舛,更多的是慘不忍睹。但是,生活還得繼續,日日夜夜,依然要忙著活,忙著死。

03

再說說作者的筆調。

蕭紅的筆調,是我比較喜歡的。尤其是看《呼蘭河傳》時,她描述的東北的農村真的美到極致,不管是花草,菜園,還是火燒雲,她都以一種歡快,明亮的筆調書寫,幽默詼諧的句子讓人捧著書愛不釋手。

《生死場》依然用它獨特的蕭紅筆調,只是這部小說的筆調有點悲憫,細膩的文字在她的筆尖流出,給我們道出了東北農民苦難深重的生活。

她描寫環境總是那麼洒脫,那麼引人入神,而且相當有趣。比如以下兩段:

中秋節過去,田間變成殘敗的田間;太陽的光線漸漸從高空憂鬱下來,陰濕的氣息在田間到處撩走。南部的高粱完全睡到下來,接接連連地望去,黃豆秧和揉亂的頭髮一樣蓬蓬在地面,也有的地面完全拔禿似的。

把黃豆秧比作揉亂的頭髮,蓬蓬在地面,也有的地面拔禿似的。「揉亂」「拔禿」儘管幾個動詞,把田間的形象躍然紙上。

房屋的草堆上,溫暖在那裡蒸騰起了。全個農村跳躍著泛濫的陽光。小風開始蕩漾田禾,夏天又來到人間,葉子上樹了。假使樹會開花,那麼花也上樹了。

這段話同樣令人欣喜。你瞧,她把葉子用「上樹了」描述,既表現了葉子的生長,也突出了夏天的活力。

當然,她描寫人物,也頗具一格,對人物形象刻畫的深刻,具體。比如:

她寫月英的美。「長著一對多情的眼睛,每個人接觸她的眼光,好比落到棉絨中那樣愉快和溫暖。」

讀到這句話,是不是酥到了。這是多麼美的一個女人。

可是,在描寫月英被病魔折磨的最後的模樣,她如此描述:「她的眼睛,白眼珠完全變綠,整齊的一排前齒也完全變綠,她的頭髮燒焦了似的,緊貼住頭皮。她像一頭患病的貓兒,孤獨而無望。」

讀到此處,我是觸目驚心的,我相信你也一樣。畢竟,她的筆墨太厲害。對人物刻畫的更詳細,具體。

04

《生死場》這本書,除過《生死場》這部中長篇小說,還有其它短篇小說,分別是《小城三月》、《朦朧的期待》、《曠野的呼喊》、《蓮花池》以及《後花園》。

這五部小說,同樣也是描寫東北農民在這種水深火熱的生活中,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操勞,受盡壓迫。

人們對死亡麻木著,愚昧著,卻也漸漸覺醒著。

讀完這部作品,真的會為生活在此刻的時代,感到無比的幸福。起碼,我們不會那麼的苟且偷活,不會擔心戰爭,不會有日偽軍的掃除。

總想找個更合理的答案,對於生命是什麼?命運有怎樣的軌跡?

我想,簡媜在她的《水問》中給出了答案:

生命可以有不同的姿態,但同樣是航行於真理之海。萬物各有其迷人的韻律,而終究是以不同的方式在演算一道相同的定理,每張證明的紙上都寫著同一答案:一個最初及一個最後的坐標點,都是線段。


《堂吉柯德》讓我們笑著沉默,《生死場》讓我們哭完了釋然


人和牲畜一樣,忙著深,忙著死。太沉重太悲愴。


推薦閱讀:

韓紅表情圖為什麼突然火了?
如何評價堅果手機使用的某些「無實際功能的裝飾性設計」?
如何看待中國留學生在堪培拉被當地青年蹲點圍毆辱罵?
如何評價2017年10月新番《干物妹小埋R》?
如何評價大咕咕咕雞在 2015 年 6 月 2 日和電池君等的罵戰?其行為是否違法?

TAG:文學 | 蕭紅作家 | 如何看待評價X | 東北歷史 | 生死場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