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界定心理諮詢中的二次傷害?

不當的心理諮詢操作可能引發來訪者的情緒問題,進而影響治療,請問如何判斷心諮詢是否給來訪者造成二次傷害?

補充一個問題,創傷打開無法處理是什麼情形?


應邀!

這是個好問題,我邀請因為在前一次心理諮詢中傷害了心理諮詢師和自身受傷的來訪者回答。 如果對方願意,可能直接回答,也可能我幫助來訪者轉載所寫的具體情況。

等等吧。 (對方願意了,所以具體附在文章最後面。 PS:我估計兩位當事人知道,其實我覺得您們兩位也很適合回答這個問題,而且能豐富地從心理諮詢師和來訪者彼此的角度來描述,類似榮格和他來訪者,一位寫一個角度。
PS: 對方今天私信我要求刪除。剛好我之前也在回答別人的評論時候居然回答錯了,寫「從心理諮詢師的角度,儘管對方不是我的來訪者,但是這樣的公開是我有所不安的;而從社會工作角度的社會化資源探索,這樣做又是可以認可的。「)
(好在對方的要求幫我處理了這個不安,後面已經刪除了,不過我會附加一些從心理諮詢督導技術上的內容作為我提供的補償)

————————————————————————————————————
如果要我從心理諮詢師的角度來回答的話,我會覺得,所有的傷害都是必然的,從一開始起的存在就是一系列的傷害,我們在傷害中存在,成長,感受人生。
那些殺不死你的會讓你更強大,很多厲害的人,或者在生活中讓我們感動的平凡人往往都很多(讓我)驚嘆的傷害和努力。
傷害是種必然的,也是種危機,是種機會看會發展什麼。


普遍來說心理諮詢最大的傷害之一是心理諮詢忘記了自己的職業身份,以自身好奇等為主而忽略了來訪者利益最大化

特別是之前我看到有些來訪者控訴心理諮詢師本身的性興趣更大而對來訪者做出過渡探索等,特別是異性心理諮詢中那些性的細節化來滿足其個人的獵奇。 這對於很多本身害羞敏感,自體不那麼確定的,甚至是單純年少的來訪者絕對是傷害。 有精神的侵犯,甚至有身體的侵犯投射的也有。那麼這類情況就絕對是心理諮詢中的二次傷害。

所以界定心理諮詢的傷害的一個關鍵是從職業倫理道德角度去參考。

1 來訪者利益是否最大化,心理諮詢的目標,和彼此工作的內容方式是否緊貼目標並彼此協商,而不是一方施加一方,來訪者的情況是否屬於自身心理諮詢有效處理的範圍中。 (我除了做和教心理健康與諮詢,也從事社會工作的教學和督導,從TA(2003)危機處理(2004)現實療法(2003),焦點解決策略療法等入行,2006年開始,受的是榮格分析心理學和心理動力九年的訓練,中間繪畫藝術療法、沙盤遊戲治療、薩提亞治療模式、家庭治療等都學都做;所以我一般嘗試看來訪者傾向哪個方式,從現實和深度心理兩個角度同時入手,既是此時此地也直接聯繫家族系統等)

2 在開始評估階段,心理諮詢師是否遵守目前的精神衛生法,不診斷,不亂貼標籤,對於來訪者本身的描述,做人性化、精細的探索,隨時評估和調整;從來訪者適合或者選擇的心理諮詢技術去完成來訪者的心理諮詢目標,而不是心理諮詢師會什麼就只能用什麼(好吧,我承認我學的雜和多,而且我擅長探索來訪者個人歷史,找其自身的故事和描述,我是整合派。)

3 在心理諮詢開始過程中,創傷是來訪者自身主動緩慢安全地打開,遵守來訪者的步子還是拉著走(這點我本人做的並不是很好,我有的時候太快,太極) 這也涉及匹配,比如我屬於節奏相對比較快的。

—— 不過我基本不刻意打開創傷,有些問題我能直接看到,但是來訪者不相關涉及或者直接說我一般不會說,而是嘗試探索,尊重對方的選擇

4 在心理諮詢結束的時候,是來訪者滿意結束,還是轉介,還是怎樣。
心理諮詢的還有一大傷害莫過於創傷打開了卻無法處理,甚至可能心理諮詢師本身的情結被激發而導致無法以工作的職業狀態面對來訪者
按照心理諮詢職業倫理守則來說是應該轉介。
糟糕點的…… 看別的來訪者願意的話,這個話題可以交還來訪者來講。

——————————————————————————————————————————
剛才微信看到這個我覺得很經典

再牛逼的大神也有拿不出手的過去,超級勵志的一組圖

2006年時候有位榮格派的分析師,剛好當時有幸給他和某位翻譯。這是網上他後來講座提及的一些內容,我是也很有感觸的。榮格心理學講座01 視頻 這是他的視頻。

之前看知乎上某位大V寫的心理諮詢方面的描述,感覺那些所提及的來訪者根本沒有涉及最基礎的心理諮詢目標到底是什麼。
圍繞目標開展才容易有效,降低傷害。 至少彼此知道在做什麼,哪些方式方法,避免傷害。

————————————————————————————分界線————————————
以下內容是為知友作為來訪者和其心理諮詢師諮詢後受傷的私信轉載,已經得到了授權

「*** 授權曹舟力,(曹舟力不是我的心理諮詢師,我們沒有建立心理諮詢關係)幫助我轉載以下「 」分享我和我上一位心理諮詢的心理諮詢情況。 如有覺得不適我也會請曹舟力幫我刪除。」

————轉載內容(私信是從近期開始,需要的可以從最下面網上一封封看)————————
應***的私信要求,我把其答案刪除。


首先是關於肢體碰觸這個問題的:"3.觸摸:除握手以外的身體接觸,過分表示親昵或關愛行為,討好當事人。 "
換句話說,當來訪者在講訴很痛苦的事情並且要求提出擁抱的時候心理諮詢師是不應該做出擁抱的動作,同性異性都不適合。

幫助對方言語化提高心智:」感覺你很希望得到一個擁抱來感受支持和溫暖,我們在這裡就是希望能夠通過對內心的探索來提供內心支持和理解並感受溫暖,這不只是通過身體獲得暫時,而是通過探索獲得長久的能力「 —— 這個要評估來訪者是否是挺這麼長時間話的人

如果是在結束的時候:」你提出的擁抱是你內心一直想要的,這對你很重,很高興你能提出來,如果你願意的話,我希望下次我們能探討這個擁抱對你的具體影響「 —— 而不是去實際的擁抱對方

如果是創傷性來訪者的話,EMDR裡面有一招很好,我個人很喜歡,蝴蝶擁抱,Butterfly Hug--a self-directed EMDR method for children and ...
搜索下可以找到。 教來訪者學會擁抱自我的方法,學會怎麼為自己做什麼,而不只是提出要別人對其怎麼做,這也是有很大區別的。

——
當然以上操作還要根據來訪者那個狀態是傾向,「做什麼」還是「探索為什麼」的模式,就是自我功能在當時的情況和傾向性,是需要支持為主,還是探索為主。明顯的是缺陷多過於衝突的,蝴蝶擁抱直接應對。而不是去抱對方!


————————————
我們/心理諮詢師在工作的時候很容易出現一致性反義情(互補性反義情),有時候來訪者陳述的時候我們或許比來訪者還要感受強烈的悲傷,憤怒和痛苦等;而工作中的職業狀態是理解和耐受,幫助轉換成可以容忍的情緒情感和內容交還給來訪者;而過渡難以負載的淹沒性狀態出現的時候就需要去找督導學習技術上的,找自己的心理諮詢師處理自身激發的問題。

心理諮詢師的二次傷害不是對來訪者而言,也很可能對心理諮詢師而言。

而我們都在傷害中成長。 覺察,探索,理解,應對,包容……


感謝***所提供的這些具體信息,儘管您不是我的心理諮詢來訪者,但是在回答您和這個問題過程中,確實也展現了如何能成為更好的。


看到這個邀請,我心想這麼大這麼重要的問題,實在是我個人無法解答的,首先推薦幾個資源。
1. 建議@張海音,他在註冊系統倫理委員會中擔任要職,是當仁不讓的權威,而且也在知乎有賬號。
2. 參考這個網頁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工作倫理守則

對這個問題我的思考是:
1. 界定二次傷害的問題,首先不應該交給個人甚至是權威,而是要有一個有公信力的第三方。通常這個由諮詢師所屬協會倫理委員會來承擔,必要時甚至可以訴諸法律。
2. 單方陳述肯定不能作為界定二次傷害的唯一依據,要充分的考慮多方意見,通過嚴謹的調查取證,乃至多次討論,才能夠界定,必要時可能要針對案例成立一個長期的倫理調查小組。
3. 心理諮詢的倫理問題是一個複雜的問題,輿論可以簡單粗暴,網友也可以簡單粗暴,但真正涉及專業性的處理絕不能簡單粗暴,必須充分考量人性中極端複雜的成分。

然而不幸的是,我國的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是嚴重缺失的,但業內建立這樣的類似於公檢法的組織,真的是迫在眉睫!


就像嬰兒在成長過程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來訪者在咨訪關係中體驗到的「傷害」也是無法避免的,因為沒有完美的諮詢師。為什麼要在傷害上打引號,是因為諮詢師同樣的行為在不同來訪者身上引發的創傷程度是不一樣的,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觀性。
那麼既然傷害具有主觀性,怎麼去界定是否是二次傷害呢?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當來訪者感覺到被傷害且反饋自己的感受後,諮詢師是否能嘗試理解和溝通自己的行為為何會對來訪者造成傷害,自己的行為對來訪者意味著什麼,來訪者的主體體驗是怎樣的,並反思和調整自身的狀態。在這個過程中來訪者反而會有所獲益,一些創傷感受被言語化了,一些對自己的新理解也形成了,從而打開一個諮詢新局面。如果諮詢師不對或不能對自身行為進行反思而是陷入將反移情行動化的狀態,那麼來訪者的創傷體驗得不到及時的抱持,諮詢也容易陷入僵局,這種情況可界定為「二次傷害」,可以考慮換個諮詢師。
傷害體驗處理得好是個獲得新理解和提高自體統整度的契機,處理不好則有可能造成二次傷害。一體兩面,世界充滿悖論。


在心理諮詢中,二次傷害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無可避免的,而最終決定傷害對於來訪者或諮詢師影響的,在於如何去面對和探討這樣的二次傷害。因為,諮詢中所發生的一切,包括傷害,都可以成為來訪者和諮詢師共同成長的資源。
謝謝邀請。


我本身有抑鬱傾向,但是並沒有多麼嚴重不會影響學習生活更不會自殺。
但是大一的時候學校做心理調查最後得出來的結果是中度抑鬱,然後就把我叫到學校的心理諮詢中心。問了一番愛情、學習、家庭的問題……但是在此之前我真的很開朗很活潑很好玩,從那次確診以後我便抑鬱了。
就像有些懷疑自己得艾滋病的人被誤診為艾滋病以後會覺得自己的身體機能各種下降。我是從那個時候才抑鬱的。


治療過程中出現不好的感受是正常的。問題是這種感受是諮詢師自身有問題引起的,還是規範操作正常的反應。出現這種不好的感受後,諮詢師是怎麼面對和處理的。是有本質區別的。

違背職業倫理的話和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像普通人的隨口說出的話和不圍繞治療目的說的話,引起來訪者的痛苦感受,諮詢師是沒有自覺的,是不合格的表現,自然也提不到處理這種不好感受的層面。而如果把自己不合格不規範的行為自我標榜為「利用心理操作技術故意引發來訪者的反應來投射其內心世界」,我覺得就很可笑了。

如果既沒有違背職業倫理又操作規範,而且有意識有目的有次序的,「引發,觀察,處理」這麼一個完整的過程,即使出現不好的感受也被跟進的處理療愈了,那麼這個不好的感受就是有積極意義的。這樣的反應才是真正的移情。

剛結束一段帶有欺騙性質的網路文字心理治療,有醫學院的教師證,醫師證和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證,還自稱是申荷永的學生,榮格心理分析和客體自體心理學方向的。我現在都懷疑他的證是不是真的。網上國家心理諮詢師資質查詢的方式限制的東西我沒法輸入:因為當時只看了他的證,沒記著編號,只知道籍貫和姓名。
諮詢師真的特別會狡辯。職業素質和能力真的很爛。要錢還貴的要死。
真的覺得中國心理諮詢屆很亂,要選個真正合格的都很難,更別說有水平能解決問題的了。
真的覺得很傷心,我那麼真誠那麼信任他,都用qq文字精神分析「治療」一年了。
也是我傻,我家裡人說他是騙子我還不信,要不是因為精神病犯了我怎麼能這麼輕易上當呢?
我是最近半月通過查資料,正規渠道諮詢專業人士和榮格心理分析學派東方心理的老師,又試探質證他幾次才看清他真面目。果斷不再「治療」,真的覺得很受傷,因為進行網路文字精神分析的「治療」有一年了。
想想真的覺得挺不可思議的,其實一年裡我也經常有覺得感受有不好的時候,也懷疑過他問過他,我家裡人還多次給我說過他不行,還帶我去山東見了他一次,見他時我家裡人對他印象也不好,但是他一「解釋」我就相信他了。直到曾奇峰的精神分析課程光碟版我學到3/4,我不好的感受和對他的疑問越來越多,而他的解釋越來越說服不了我時,我才開始查資料什麼的。建議有心理諮詢需求的朋友一定要先有這方面的知識了再通過正規渠道好好篩選合格和適合自己的諮詢師,不要像我一樣精神病犯了急需心理諮詢師,飢不擇食的碰上一個就開始了。其實我們06年在網路上視頻就治療過幾次,那時他只是水平不行,現在水平提高點但是當諮詢師的人品真的掉的可怕,我當時也只是考慮這麼多年了他水平應該比那會兒強點吧才又選了他的,關鍵那時候病了現實里也沒有找到諮詢師又在網路碰到他的……傷心,這麼賺錢,還是沒工作的精神病人多年沒動的嫁妝錢,花完了又給老媽老公要了三四萬,你說當個諮詢師有良心沒有一直撒謊騙取我的信任?真以為有精神病大學就是白上的,不懂的東西永遠就不懂了嗎?能永遠欺騙下去嗎?上個月還給我說以後治療交年費便宜,我的情況得長期治,很漫長。我知道得長期治,但也得諮詢師合格正規不是?奶奶的,非逼著文明人發飆。前兩天我沒看清他的時候,還因為創傷被觸動感激他這麼長的時間陪著我而流淚,昨天我們因為他沒有過心理諮詢的設置等問題有分歧,我建議諮詢申荷永怎麼看,他竟然怕了說「不可以!」我答應他不告訴申荷永時,他居然不再辯解任何東西給我發了兩笑臉。後來我決定投訴給申荷永並告訴了他我讓他「老師」知道了,他到現在連個話都不敢說。本來我想不給申荷永說的給他留口飯吃吧,後來想想他這麼長時間治療時囂張的振振有詞騙人的嘴臉,覺得真他媽噁心。這種有過培訓因為謀生困難不要職業良心的諮詢師絕不能縱容他!

不說了,強烈建議有規範,監督和投訴懲罰不是或不合格諮詢師的機構,有專門的行業法律可以讓來訪者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

ps:
對這種受過訓而故意無良的心理諮詢師,我給他的最後留言是:
你對自己說的話相信嗎?
有些人的本性和發展趨勢,不是因為精神分析改變了,只是被心理分析更好的揭示出來而已。

你知道身心疾病關節炎的心理動力學的解釋是什麼嗎?
撒謊成性轉向對自身的攻擊導致的。
祝你健康哈!
(哈哈,我嚇唬他的,我估計他也不知道自己關節炎的心理動力學原因是什麼。我就是讓他再想撒謊騙來訪者的時候,讓他意識到他其實也知道自己不是個好人,身體有病跟自己品性不端的潛意識衝突有關。讓他作吧。
誰讓他在我決定不治療的時候還軟的硬的威脅我呢?!別以為人都那麼好欺負。)
呵呵,送給心理治療師最後的禮物。看官當做笑料笑笑吧


換諮詢師。


心理治療就像作手術,必須刨開表面皮膚,才能找到病根,然後將其剷除,所以二次傷害很正常。


推薦閱讀:

怎麼判斷一個男人是否真的愛你?
什麼讓你決定了素食?
被不愛的人糾纏怎麼辦?
求推薦最美的句子有哪些?
楊蓉微博上講的四歲時的故事是她自己的經歷嗎?

TAG:心理 | 心理諮詢 | 抑鬱症 | 心理諮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