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新地形攝影是如何定義和理解的?


謝邀~先佔個坑,這可是我個人很著迷的風格,晚上回來好好答~

------------------------------我是等了好久的分割線---------------------------------------

終於抽出時間來寫答案,第一次寫這麼長的答案,,,,對攝影史的理解也沒有很到位,各位湊活看看~

----------------------------- 正文的分割線 ----------------------------


新地形追溯起來應該從新客觀主義講起,為啥?容我慢慢道來,新客觀主義,也有書上描述為新視覺,主要的發展時間是從1920年代到1940年代(只是很籠統的說,新客觀主義在當代還有很大的發展),差不多也就是兩次世界大戰發展中間。最開始在歐洲興起,探索了一些打破常規的視覺觀看方式,研究了一些新的表現手法,其中有一支就是用精確細膩的方式來拍攝所拍對象,此處暫且不多贅述。

新客觀主義產生於歐洲,然後影響到美國,在二戰的這麼幾年裡,攝影的重心開始向美國傾斜,在美國當時就流行起來了以精確見長的工業攝影。

大概流行的風格是:這樣,

保羅·斯特蘭德,《紐約阿克利車間的3號車床》,1923年


這樣,

拉爾夫·斯坦納,《打字機鍵盤》,1921-1922


和這樣的。

瑪格麗特·伯克·懷特

在這樣的流行風格的影響下就出現了像F64小組這樣的,以精確聞名的組織。除了那張聞名的《青椒》以外,還誕生了個超細膩的風光攝影大師,沒錯就是著名的安塞爾·亞當斯,區域曝光法的創造者。

放圖來認人。

但是要注意這些照片你看起來會發出「哇塞,看起來好美好壯觀!」這樣的充滿了情感的感嘆(真是好膚淺的讚美),這些照片雖然精確,但是有種濃濃的個人感情色彩在裡面,充滿了對自然的歌頌和讚美。


不是講新地形么!為什麼講了這麼多廢話!不要憤怒,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新地形攝影,既然叫新地形,那總得有箇舊地形吧???剛剛講的安塞爾·亞當斯就是「舊地形」中最著名的代表,那新地形有何不同?其實簡單,安塞爾·亞當斯拍攝的是原生的風景,是自然。而新的風景,新的地形,是人造的。在保留了原有的精確的細節和一絲不苟的構圖風格,這會兒的攝影師將鏡頭轉向了「社會風景」(soccial landscape)。這個詞是個叫薩那·里昂斯的攝影教育家在196x年提出的(記不清了),其實簡單的理解為「人造風景」更好懂,就是人為創造出來的景觀,什麼住宅、工廠、馬路等等都是人造風景。這種理念的影響下又蹦出來個亞當斯,這回的叫羅伯特·亞當斯,和前面那個亞當斯絕對不是親戚!他當時拍了組作品叫《新西部》,記錄了美國西部城市開發和變遷的場景,成了後來新地形的著名代表作。(這已然是二戰結束以後的好幾十年了,二戰期間和二戰才結束的時候盛行的都是紀實攝影這樣題材的東西)

放圖:

這些作品高度的結構化,看起來平淡無奇缺乏感情表達,但這正是新地形特有的風格,只是客觀地記錄真實的存在,而不用反映更多的社會觀點。看起來是不是有點性冷淡。既然都只是記錄風景,那麼就有人去做了同一地區以前的風景和現在的風景的對比,還有人用這些記錄的風景顯示了被工廠污染的土地等等。


為什麼我個人會如此喜歡這樣性冷淡的表現方式,是因為在我看來,越客觀的東西,越能讓觀者產生更強烈的情感,平鋪直敘的給你看,往往能帶來更大的殺傷力。就是這麼高,冷!


橫向對比一下,同時期歐洲的貝徹夫婦開始拍攝各類的工業建築,比如水塔、礦井、冶煉高爐等,用幾乎統一的畫面去記錄這些工業建築類似性的特徵,以此開創了攝影」類型學「這一獨特的風格。

貝徹夫婦的拍攝內容:

幾乎客觀不帶感情的到極致了吧,他們的照片和新地形攝影表現出來的風格基本類似,但是兩者在表現內容和表現形式上還是有著差異的。這種攝影風格更加的原始,回歸到了攝影的本質——記錄,這樣不帶感情的舉動把照片這個東西概念化了,攝影是自我表達的需求,而不僅僅是呈現鏡頭前的外在的主體。

貝徹夫婦建立的杜塞爾多夫學派,也力求用一種無表情外觀的方式去記錄正在變化的社會風景,其中有個叫安德烈·古爾斯基的學生做出了世界上最貴的照片。

有興趣的可以戳這裡:Andreas Gursky 作品「Rhine II」為什麼成為世界最昂貴的照片? - 攝影


最後,雖然寫的不怎麼樣,但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新地形攝影產生的三個條件是
1德國新客觀主義
2地形學的科學方法的流行
3風景概念的轉化(攝影家的目光由自然的風景轉向人造社會的風景,這種轉變可看做人們對工業社會的擔憂的表現)
所以新地形的攝影的概念推倒為 以客觀的視角用地形學的方法拍攝,展露人們對大地的迫害


剛好寫完一篇相關的文章就順手貼過來吧……

然後發現居然和 @葉淺予 的答案高度雷同(只不過我的廢話比較多)……

……

……

……

……

……

……

……

……

……

……

下面是正文……

什麼是「新地形攝影」(New Topographics)?

?? Robert Adams

「新地形攝影」這個名字源自於英文中的 「New Topographics」。「Topographics」 的意思是「地形學的」,所以 「New Topographics」 字面上的意思是「新地形學的」。按照一般思維去想的話,既然有「新的」必然就有「舊的」,但實際上並沒有「舊地形攝影」這回事(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能「想當然」)。

實際上,「New Topographics」 是由策展人 William Jenkins 在1975年舉行的一次攝影展提出的辭彙,用於概括那次攝影展中所有攝影師展出的作品風格。那次展覽的全名是 「New Topographics: Photographs of a Man-Altered Landscape」,翻譯成中文大概是「新地形攝影:人為改變的風景」。那次攝影展中展出的攝影師包括 Robert Adams, Lewis Baltz, Joe Deal, Frank Gohlke, Nicholas Nixon, John Schott, Stephen Shore, Henry Wessel Jr 和 The Bechers (Bernd and Hilla Becher)。在這十位攝影師中,除了 The Bechers (Bernd and Hilla Becher) 是來自德國的攝影師夫婦之外,其餘八位都是年輕的美國攝影師。

新地形攝影的「前世今生」

新客觀主義的誕生

一般我們可以認為新地形攝影風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誕生於德國的「新客觀主義」(New Objectivity)。當時那些激進的德國藝術家們為了對抗當時盛行的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便提出了新客觀主義。表現主義是指藝術家為了表現自己內心情感進行藝術創作的風格,而新客觀主義則注重強調從抽象、情緒化、理想化的表現主義回歸到更加寫實、客觀的風格。最初的新客觀主義更多地是作用於文學、繪畫和建築的創作風格,


新客觀主義攝影(New Objectivity Photography)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盛行的攝影風格是畫意攝影(Pictorialism),也就是通過攝影去模仿繪畫的風格(比如模仿當時的印象派、表現主義什麼的)。直到20世紀20年代新客觀主義出現後,攝影的主流才逐漸回歸到強調寫實、客觀的風格,開始追求「高清晰度」、「焦點銳利」的攝影風格。


Ansel Adams 和他的 Group f/64(f/64 小組)

Ansel Adams 是一名以拍攝美國自然風光著稱的攝影師,他大概也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風光攝影師之一了吧(或許沒有「之一」)。在20世紀30年代,他一手創立了著名的攝影團體 Group f/64。f/64 是當時大畫幅相機的最小光圈值(因此也能拍出最大的景深),Group f/64 提倡用大畫幅相機的最小光圈來拍攝出儘可能清晰、細緻、精確的照片,意在表現 「pure photography」(「純粹的攝影」),也就是儘可能還原眼前景象的攝影(而非模仿繪畫)。

Ansel Adams 無疑是 Group f/64 中最著名的攝影師——他當時拍攝的美國西部自然風光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即使在今天看來這些作品也依舊是壯麗得震撼人心的:

?? Ansel Adams

?? Ansel Adams


「姍姍來遲」的新地形攝影

講了這麼多枯燥的歷史之後,我們終於要講到新地形攝影本身了。新地形攝影之所以是「新地形攝影」,不僅僅是因為這種「地形」是「新的」,更多地是因為攝影師的關注點從「自然風光」轉移到「人造風景」上。實際上,新地形攝影中拍攝的這些「新地形」並不算新——比如地區性住宅、汽車旅館、廢棄工廠、煙囪等等(這些在過去早都有了),只不過這些東西在過去很少有攝影師拍攝罷了。過去(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攝影師拍攝的風光照更多是像 Ansel Adams 那樣的自然風光,而在二戰期間及戰後的那段時間流行的更多是以報道攝影、戰爭攝影為主的紀實攝影。也許在今天看來我們可能並不覺得這些新地形攝影的作品有多麼地厲害,但在當時這可是首創的(也是攝影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新地形攝影的特點

對於新地形攝影的定義和特點,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看法——無論是那些策展人、攝影評論家還是那些新地形攝影師們,他們各自都有著各自的見解。接下來我就簡單介紹一下我個人認為的新地形攝影有哪些主要特點吧。


客觀性(Objectivity)

客觀性也許是攝影與生俱來的最突出的特點了吧——畢竟無論我們想「創作」些什麼,都必須在現實中取景。但在新地形攝影中,這種「客觀性」更多地是指攝影師在照片中不融入個人的情感,也就是儘可能地將自己的觀點和視角從照片中抽離出來。因此這些新地形攝影的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這些照片會給人一種非常「冰冷」、「冷漠」、「疏離」的感覺。這也是我為什麼喜歡這種攝影風格的原因。Ansel Adams、Edward Weston 拍攝的美國西部風光固然壯麗,壯麗到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與讚美。而在這些新地形攝影師拍攝的「人造風景」中,我們看到的都是些毫無感情的人造景觀。

至於新地形攝影是否真的具有這種「客觀性」這點,即便是拍攝這些人造景觀的新地形攝影師之間也有著不同的看法。Robert Adams 就認為照片中必然會有著攝影師的個人情感在裡面,他認為一張好的風景照應該要能夠體現個人經歷並且包含一定的隱喻;而 Nicholas Nixon 則認為世界遠比他個人對世界的認知更有趣,因此他將自己從照片中抽離出來,從「第三方」的視角去拍攝那些風景。

「New Topographics: Photographs of a Man-Altered Landscape」 這場展覽的策展人 William Jenkins 認為這些新地形攝影師們在極力避免自身的觀點、情感帶到照片中,他認為攝影師們的這種「力求客觀」的精神是這次展覽的核心所在,但參展的新地形攝影師們卻大多不這麼認為。無論如何,我個人不否認照片或多或少都會帶點攝影師的個人印記在裡面,但我依舊認為新地形攝影是「客觀性」極強的攝影風格(哪怕這種「力求客觀」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種主觀態度)。

系統性(Systematicness)

系統性是新地形攝影的另一個重要特點。這個「系統性」有很多層含義。我們可以說新地形攝影本身就是一個系統,一個由所有這些新地形攝影作品構成的完整的系統,我們應該將他們的作品放到一起去評價(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我們也可以說每個新地形攝影師自己的作品構成一個系統——比如 The Bechers 拍攝的那一系列工業建築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系統;我們可以說這些新地形攝影師的創作方式具有系統性,比如他們大多都用大畫幅相機拍攝,拍攝內容都是人造景觀;我們甚至可以說他們拍攝的這些「新地形」、人造景觀本身就是一個系統——一個不斷「建造——摧毀——建造」的系統。在永恆的大自然面前,人造景觀都是脆弱的、多變的、易過時的,而只有攝影能夠記錄這些景觀曾經存在過(我知道我又跑題了)。


連續性(Seriality)

在過去我常常說到攝影作品中的 flow、storytelling 的問題,這些都涉及到照片的編排(sequencing)的問題。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一部精彩電影的情節通常都是跌宕起伏的——攝影也是一樣的,因此在過去我常常會強調要注意照片與照片之間的過渡、呼應、先後次序的問題。在一部優秀的攝影集中(比如我最喜歡的 Josef Koudelka 的 Exiles),固然有很多很精彩的單張照片,但也會有很多雖然單看起來不太出眾但能夠很好地起到銜接作用的照片。

在新地形攝影中,「連續性」指的不是照片之間的過渡、銜接的問題,而是指照片之間的地位是否「平等」,也就是指一組作品中不應該有太過出眾、太過「搶風頭」的作品,一組作品中的所有照片看起來都要是平等的、不分次序的(儘管排序仍然是需要的),這也是為什麼新地形攝影作品看起來都那麼「高冷」的原因吧。

?? Robert Adams

?? Robert Adams

?? Robert Adams

?? Robert Adams

?? Robert Adams

這種「連續性」在新地形攝影作品中的運用是無處不在的。比方說在 Robert Adams 的 The New West 中(上面的幾張圖都是),我們可以看到 Robert Adams 對美國西部生態環境的一系列探索,而這些生態環境都是受到人造景觀影響的——當我在看這些作品的時候我會情不自禁地去想在人類改造這些地方之前這些地方會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可以看到 Robert Adams 對光線的運用是非常講究的,幾乎每一幅作品的光線、影調都是「一樣的」——這能夠避免某一張照片過分突出,也能夠將觀看者的注意力放在照片中的主體(人造景觀)上,進而促使觀看者去理解這一系列作品之間的聯繫(這種聯繫是整體性的)。再比如說類型學攝影(typology)創始人 Bernd and Hilla Bechers (The Bechers) 在其作品中經常運用到的「分格展示法」(如下圖所示)也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將一系列作品並排展示,從而達到削弱單張照片作用的目的。

?? Bernd and Hilla Becher

?? Bernd and Hilla Becher

個人對新地形攝影的一些認識與心得

(中途插一段寫作感想:其實我並不是一個「學院派」的攝影師——雖然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我寫的這些文章會很「學術」,雖然我在學習這些東西的時候的確會去看很多很難懂的學術論文(感謝萬能的Google),雖然其實我並不是很在意這些風格的定義還有那些晦澀難懂的名詞的定義——畢竟現在已經不會有人說自己是「新地形攝影師」之類的話了。但我覺得這些學習的過程還是必要的,而且是有利於自我提升的。我寫文章的目的主要還是為了督促自己、激勵自己去不斷學習,文章本身更多地只是是學習積累的副產品罷了。)


標籤不重要

在知道「新地形攝影」這個詞之前,我一直將這種拍攝「人造風景」的風格稱為 「urban landscape」(從 Eric Kim 那裡學來的)。無論如何,儘管我很喜歡這種風格,也希望在將來能夠去嘗試這種風格,但我還是不會稱自己是「新地形攝影師」之類的。為什麼?因為我覺得「新地形攝影」更多地是一種現象而非風格吧(就像「新地形攝影」這個名字本身源於一次展覽一樣)。從廣義的角度去講的話,現在流行的「爬樓攝影」也算是「新地形攝影」,但我還是更傾向於將這個詞丟回歷史當中——畢竟,在如今這個攝影的盛世中,已經沒有辭彙能夠充分形容當今如此多元、深刻、複雜的攝影風格了。


器材的重要性

通過對這些「新地形攝影師」的研究,我愈加發覺器材在攝影創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儘管這些「新地形攝影師」中並不是個個都用大畫幅拍攝的,比如 Henry Wessel Jr 用的就是35mm底片相機拍攝,但我終究還是認為他的那種「快照」風格更像是街頭攝影而非新地形攝影。無論如何,大畫幅相機拍出來的照片終究還是和一般小底片相機拍出來的不一樣的——不僅僅是因為大畫幅相機拍攝的照片具有更高的解析度和更豐富的細節,大畫幅在透視和降低畸變這方面也有著一般相機無法比擬的優勢。我甚至覺得用小底片相機拍攝的照片視角更像是第一人稱的角度(也就是我們人眼日常看東西的視角),而大畫幅相機拍攝則像是從第三方的角度去觀察,這種視角就像是「上帝視角」一樣(反正就是跟我們平常人眼看到的不太一樣啦)。這大概也是為什麼這些新地形攝影作品看起來都那麼地「高冷」、「客觀」的原因吧。


對社會發展、歷史進程的記錄

?? Timothy O』Sullivan

儘管「新地形攝影」這個詞或者這種攝影風格在20世紀70年代才被提出來,但實際上在此前的一個世紀前(19世紀70年代)就有攝影師拍過類似的題材了(儘管不是那麼的典型),不過無論是何種類型的攝影,攝影本身就是一個極佳的記錄形式了吧(哪怕這種記錄只是視覺上的)。透過那些19世紀的攝影師們的鏡頭(比如 Edouard Baldus、Timothy O』Sullivan、William Henry Jackson),我們既可以看到那個年代存在如今依舊存在的風景,也可以看到僅屬於那個年代的風景(無論是自然還是人造的)。也許,作為藝術形式的攝影在隨著不斷發展、演變,但作為紀實形式(記錄歷史)的攝影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將來,都會是社會發展、人類歷史的重要見證吧。

永無止境的學習

除了新地形攝影之外,最近我還對 Deadpan Photography 挺感興趣的。Deadpan Photography 也是一種很「高冷」的攝影風格,比如像 Alec Soth 的作品也能夠歸入這種風格。我還對拍攝(廢棄)工業建築、後工業時代之類的東西很感興趣(無論是 The Bechers 拍攝的廢棄工業建築還是 Koudelka 拍攝的廢棄工業區的風格我都很喜歡)。

以上這些大概只是目前我對「新地形攝影」的粗淺認識吧(越是學習越是發覺自己的無知)。每當我在閱讀那些國外的有關攝影的比較「嚴肅」的文章的時候,我總是很敬佩他們為什麼能夠將「看上去就那麼回事」的東西講得那麼深入、分析得那麼透徹。每當我在閱讀那些文章的時候總是會有很多感觸,然後我就會在 Evernote 上做筆記(記錄知識、心得和感觸),然後經過整理再寫成文章,但我總是發現自己不能夠很好地將這些筆記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或許是因為我的學識還不夠?因為每當我想將一個點寫得更深入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好像缺乏相應的知識(我總不能胡編亂造瞎扯啊)。還有一個原因或許就是因為我的英文翻譯水平和中文寫作水平不夠好吧——經常不知道怎樣將一個能夠用英文講清楚的東西用中文講清楚(感覺在嚴謹的寫作這方面英文好像是比中文有優勢),有一些很微妙的感覺也不知道該怎樣去表達(抓狂)。希望以後能夠在這些方面有點長進吧。

原文地址:什麼是新地形攝影?


推薦閱讀:

圖片評價?
Camera+中的曝光點 焦點分離有什麼用?
肖像照如何拍出人物眼睛裡的亮光?
陰天天不藍的情況下如何拍人文或者人像類的攝影作品?
去日本拍婚紗照可行嗎?

TAG:攝影 | 攝影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