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俄狄浦斯王》中的命運悲劇?

命運悲劇


文:魚鮮支

這個故事的弔詭之處在於:

一,假若當初父親拉伊俄斯不相信神諭,那麼,俄狄浦斯就會在他和妻子的撫養下長大,就絕不可能在不知情的狀況下,犯下「弒父娶母」的罪行。

二,假若長大後的俄狄浦斯不相信神諭,那麼,他就不會離開養父母身邊,也就不可能回到忒拜,犯下「弒父娶母」的罪行。

正是因為拉伊俄斯和俄狄浦斯都相信了這個預言,才讓這個預言一步一步成了真。

這,就是「預言的自我實現」

預言本身是假的,但它被說出來、被相信,就變成了真的。

不是預言預測了俄狄浦斯的悲劇命運,而是預言造成了俄狄浦斯的悲劇命運。

假如這個預言真的是神的諭旨,那麼,這個神一定是個惡神。

假如惡神的本意就是捉弄人,那也是因為人的愚蠢的頭腦、虛弱的心靈,使自己掉入了神的陷阱。

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在《歷史決定論的貧困》一書中,把這種「預測本身可以影響被預測事件」的現象,稱之為「俄狄浦斯效應」

俄狄浦斯效應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廣泛存在著。

譬如,股市傳出消息:明天某隻股票將會暴跌。持有這隻股票的股民們相信了這個預言,就會紛紛拋售股票,造成該股暴跌。預言就自我應驗了。

而這,也正是迷信的危險所在:

因為參與迷信活動的人總是不負責任、無所顧忌地說出預言。而這些被說出、被相信的預言,是具有「自我實現」功能的。

被預測的人就很有可能受到傷害。甚至,其中有些人的命運會因預言而改變。

我的家鄉是個小城。在那兒,迷信是很有市場的。我自幼親眼所見的,不只一個、兩個人的命運是類似這樣的版本:

她快結婚了,長輩拿著雙方的生辰八字去算命。算命先生告知兩人八字不合,不宜結婚。

兩個年輕人當時是不相信的,年少氣盛的他們還是堅持完婚了。但算命先生的預言已經在兩人的關係中埋下了陰影。

在後來的共同生活里,她和他只要發生了矛盾,就難免想起當初的預言。他們開始相信,這也許是命中注定。於是,他們不再為維護這段關係,付出更多努力。這就使得他們的關係逐漸惡化,朝著預言的方向一步一步發展。

更糟糕的是,在有些故事版本里,她還有個極愛兒子的婆婆。婆婆一開始聽說兩人八字相剋,就不滿意這樁婚事,對她橫挑鼻子豎挑眼。遭到百般挑剔的她,對婆婆的態度當然也好不到哪兒去。

而後來,只要她的丈夫有任何不順利,婆婆就會聯想到當初的預言,認為這一切都是她的過錯。於是,婆媳關係進一步惡化。

就這樣,一段糟糕的夫妻關係,再加上糟糕的婆媳關係,最終擰成了一團麻花。她和丈夫的婚姻還能有什麼好的收場呢?

而這時的她,完全相信了算命先生的預言。因為當初的預言已經「自我實現」了。

更可笑的是,當她的兒子長大了要結婚的時候,她會特別積極地去給兩個新人算命,以免他們陷入自己的悲劇命運。

而她的迷信的努力,最終又將造成下一代的悲劇命運。

如此代代輪迴。


更多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我常這麼想,假如完全褪去這個故事中的,父親,母親,妻子這些稱呼,一個人殺了另一個人,佔了那人的財產,女人,是不是一個所謂個人奮鬥成功的故事?問題是,人類社會強加了倫理道德,有了不同於動物性的文明,另一方面又開始為這束縛所痛苦。每個人都是一個單獨的原子,不存在什麼父子母子之類的關係,這樣看,是否會不是悲劇了。自然的力量受到人類規範的制約,或者反過來,都是悲劇么。


他必須痛苦,必須反抗,他的生命具有原罪意義,從出生之前就已經註定。殺父娶母的詛咒,像隱形的青色的烙印,刻在他的背上。如同普羅米休斯的鎖鏈,一輩子都擺脫不了。

這樣一種古希臘類型的悲劇範式, 充滿著不可抗因素。正如同中國明代一位詩人寫下的:

「我懷鬱塞何由開,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覺蒼茫萬古意,遠自荒煙落日之中來」

悲劇來源於個人意志與命運之間永恆的張力。


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告訴我們,劇透死全家。


我很喜歡勃拉姆斯第四。這個是根據俄狄浦斯王做的曲,表達很充分,就是英雄在不可抗拒的命運面前的無力和悲慘。殺國王殺怪獸,最終還是栽在命運手裡,逃不出智者在他出生時的預言;甚至殺國王除怪獸這麼牛逼的事,本身就是悲劇,被命運所控。牛逼和悲催是俄狄浦斯的正反兩面。

1.古希臘悲劇和別的悲劇不一樣,是宿命論式的,有點類似古典主義文學(1700-1789),強調自然規律、法律道德與個人的剋制,同時把人的自由和個性當作對抗自然規律的無力的抗爭。有文學批評家指出,希臘悲劇式宿命和古希臘對理性對科學的推崇是一致的:命運/自然之力/自然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逃脫不了命運/自然之力/自然規律的控制擺弄。感覺古希臘悲劇作家的超我很強大。

2.古希臘悲劇有現實可能性。因為個人在社會洪流面前是飄渺無力的,哪怕是君主國王,逆流而動也會被歷史車輪碾個稀碎。所謂「世界大勢 浩浩湯湯,順之者昌 逆之者亡」。

第一樂章我的感覺是俄狄浦斯把自己的眼摳瞎了,蹲在小屋回憶自己和命運作鬥爭的牛逼往事,然後連連哀嘆。有種諾貝爾、奧本海姆和馮*布勞恩的既視感:那麼牛逼發明了各種炸藥/核子彈/導彈,炸死幾百萬人/倆城市沒了/小半個倫敦沒了,但是炸死的都是底層小兵/老百姓啊,而且日後還可能再次使用…布勞恩說過「…不應該降落在這個美麗的星球…」這應該是懺悔吧,布勞恩原本是想搞火箭探索太空的,奈何大科學家、共和國部長之子,在二戰中也不能控制自己的命運~諾貝爾原來主要也是安全炸藥、雷管炸礦,但是後來的一戰各種絞肉機大家也看到了…諾貝爾晚年還發明過自殺機,不過專利被專利局斃了;後來他反戰呼籲裁軍,設立了和平獎。可能他自覺無力回天又發了戰爭財罪孽深重吧。

3.從比較文學的角度看看悲劇的來源。不對比不清晰。

對比浪漫主義文學(1789-19世紀初)悲劇,《巴黎聖母院》中的悲劇核心因素是副主教的陰暗個性和變態人格,是惡劣的人性,而不是規則和法律;相反,代表封建社會規則的教堂和法庭腐敗無能,是非不分,冤枉好人。如果巴黎聖母院按照古典主義寫,那結局一定是喜劇:劇一開始,明察秋毫、殘酷無情的封建法庭和法紀嚴明的封建教會,在可愛的女主角出場前就逮捕了副主教,當面宣讀了他十大罪狀並就地處死,一群圍觀的乞丐拍手稱快;然後風流倜儻的弓箭隊長由於濫交而遭到命運報復,感染梅毒面部潰爛而死;男女主人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

《俄狄浦斯王》的悲劇則來自身外的命運;而不是個性和自由。如果按照浪漫主義的寫法,那一定是毫無懸念的喜劇:以俄狄浦斯王的體力、智慧和反叛的個性,他必然打敗命運給他的重重困難,帶兵征服亞非歐、自創XX教遠播漢唐、身兼教皇國王一身、自己給自己加冕,就連所羅門王和他一比都是矮丑窮胖笨擼…但是古希臘悲劇中變數恰恰是能戰勝他的命運,這才是大反轉是核心。


何為命運悲劇?
在劫難逃便是悲劇命運的一種。那些被「命中注定」的人們很努力地想方設法地想逃避命定的不幸。但是他們越是逃避,卻越是更深地陷入悲劇的命運。
傳說底比斯國王拉伊俄斯受到神諭警告: 他「會被自己的兒子殺死」。他擔心預言會實現,於是把剛出生的孩子扔至荒山中。這孩子被鄰國牧羊人解救下來,起名為俄狄浦斯,並成為該國的王子。俄狄浦斯長大成為後知道了自己會弒父娶母的事實,為避免預言成真,俄狄浦斯離開了這國家,去了鄰國忒拜。俄狄浦斯流浪到忒拜附近時,在遇一個老人並發生爭執,他失手把老人殺死。他不知道這個人就是他的親生父親。當俄狄浦斯後來解答出獅身人面獸的謎題拯救了城邦,被人民推崇為新一任國王,並娶了前國王的妻子。後來國家災禍瘟疫盛行,人們請教了神諭,才知道俄底浦斯犯了殺父娶母的罪行。明白真相的俄底浦斯用金鉤刺瞎了自己的雙眼,離開底比斯,跛著腳四處漂流而去。
俄狄浦斯正是害怕「殺父娶母」的預言會實現才狠下心來離開自己的養父(他以為自己是養父的親生兒子),離開自己的親人和朋友,只為了不犯下違背倫理的罪,只為了逃離被設定好的命運。於是他來到了鄰國,打算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到了鄰國忒拜,在經過狹窄得只容一人通過的山路上,俄狄浦斯遇到了一位傲慢狂妄的中年男人,這位狂妄之人挑釁俄狄浦斯。血氣方剛的俄狄浦斯便與之大打出手,失手錯殺了這位中年男人。這本來就是一段小小的插曲而已,但卻改變了俄狄浦斯的一生,讓他陷入了命運的羅網。
這位中年男子就是忒拜的國王,俄狄浦斯的親生父親。後來俄狄浦斯後來解答出獅身人面獸的謎題拯救了城邦,被人民推崇為新一任國王,並娶了前國王的妻子,也就是他自己的母親。最終,俄狄浦斯還是無法逃離已被設定好的命運。當他自己為拯救城邦查出真兇時,他發現殺父娶母的人就是自己。那一刻,他發現自己為抗爭命運所做的一切都全部落空,該發生的還是發生了,無論你怎樣逃避。
從小開始,我們的老師和家人灌輸給我們的觀念是: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人定勝天。大到整個人類社會都是提倡這樣的一種價值觀,人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改變不利於自身發展的狀況。但是俄狄浦斯的人生結局卻告訴我們命運是一種強大而又神秘可怕的力量,人在強大的命運面前是渺小的,是無能為力去改變任何事的。這就和我們一直倡導的價值觀發生了衝突,而這種衝突就是我們為俄狄浦斯的人生感到悲痛的重要原因。

----------------轉載吳婉姍百度文庫--------


正好寫過一個作業,簡單寫下吧,大意就是這種命定的天意其實也是一種法律,所以俄狄浦斯王的悲劇本身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的結果

古希臘自然法思想是樸素的自然法思想,這個樸素的特點可以與後世以及同時代的中國法律思想相比較看出來。

1、與後世的古典自然法相比,缺乏對理性的認知。古希臘的自然法非常簡單,古希臘的人們認識到天地間運行的法則,但是在解釋這些法則的時候,他們卻找到了宗教作為一切的解釋,即認為是神賦予一切法則。後世的古典自然法不這樣認為,他們將自然法歸結於人類的理性。孟德斯鳩認為,「由此可見,是有一個根本理性存在著的,法就是這個根本理性和各種存在物彼此之間的關係。」盧梭也認為法是公共意志的體現。儘管觀點有所區別,但是古典自然法學家們都將自然法歸因於理性。因此古希臘的自然法是簡單的,只是提出自然法的概念,而在宗教信仰的前提下,並不能給予論證,而只是歸因為神。

2、與同時代的中國相比,缺乏對自然法的追求。古希臘人將自然法看做神的恩賜,他們認為人類之所以知道自然法,是因為宙斯將自然法傳授給了人類。但是同時代的中國人卻不這樣看,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實際上表示人要學習或者體會才能知道道的存在,如果我們將道等於自然法,那麼我們對自然法的獲得就並不是因為神的恩賜,而是自身的學習過程。

從這兩方面,我們可以認識到,古希臘人對自然法的理解僅僅就是神為世間萬物所訂立的法則,這些觀念也反映在了《俄狄浦斯王》這出悲劇之中。

整個劇情中,俄狄浦斯的父親拉伊奧斯得知神意,希望改變這個結局,於是將兒子遺棄在山谷中,但是結果卻依舊在神意之中,俄狄浦斯在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完成了神的安排。這裡劇中的神諭——拉伊奧斯的兒子將殺死他並娶自己的母親為妻就是自然法。這個法則就不可違背,無論怎麼抗爭,最後還是無可避免的實現。因此我們可以將整個劇情理解為一個自然法實現的過程。

所以古希臘的自然法思想有兩個因素,第一就是自然法是神規定的法則,第二就是這個法則不可違背,對於自然法要服從。


我當年第一次看吧,我就覺得俄狄浦斯太想不開了,殺都殺了娶都娶了,逝者已去應當好好對待活著的人


簡單說幾點,就當是讀後感吧~【大致上改自一個作業,懶得重新寫了,有興趣的朋友們將就看吧hh】

「他們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為本身的罪惡或邪惡,而是因為犯了某種錯誤。這些人聲名顯赫,生活順達,如俄狄浦斯……」(亞里士多德《詩學》1453a)

亞里士多德區分了罪惡或邪惡與犯錯誤,從字面上說,與亞氏所區分的壞人做惡與好人犯錯是緊密關聯的。而既然「悲劇則傾向於表現比今天的人好的人」(《詩學》1448a),那麼可以印證俄狄浦斯在希臘人看來確實無罪惡可言。後世(尤其是文學形象)常在此基礎上肯定俄狄浦斯反抗命運的人類意志,確實,這是他成為悲劇英雄的魅力所在。不過,亞氏並未從命運的角度切入悲劇。以古希臘悲劇觀眾的立場看,「命運」本身是容易被忽視的,因為觀眾預先知道結局。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說是索福克勒斯在構建俄狄浦斯的命運,悲劇詩人的工作是為既定的命運填充合適的情節(即亞氏所謂悲劇之目的(《詩學》1450a)),其實現的方式是安排角色的行動

我們也許能憑此解釋命運的其他面向。

克瑞翁有一句台詞:「你盛怒時是那樣兇狠,你讓步時也是這樣陰沉:這樣的性情使你最受苦,也正是活該。」(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673—674)此時的克瑞翁絕無可能知道俄狄浦斯正步向命運的深淵,而這句話卻以儼然一副預言家的口吻,同時點出兩個至關重要的問題:1.俄狄浦斯的性格,以此我們可以估量和判斷他的行動;2.俄狄浦斯的命運,遭受苦難是他的命運,更是他行動的結果。

(一)關於性格和行動

克瑞翁既然無由得知俄狄浦斯的命運,他唯一知道的只有俄狄浦斯的性格,他傲慢自恃,既懷疑又輕信,他的行動自身就是矛盾重重的

面對忒瑞西阿斯的緘默,俄狄浦斯竟然直接誹謗對方,在忒瑞西阿斯還擊之後反而指責對方誹謗,繼而主觀臆測誹謗克瑞翁(《俄狄浦斯王》333—389)。對克瑞翁和忒瑞西阿斯疑心重重的同時,對報信人和牧人的言辭卻不曾思索。從曾經的俄狄浦斯輕信一個醉客而跑去德爾菲(哲布《俄狄浦斯王》引言)一直到最後以狂傲的威逼為手段得知自己的身份,他的行動本身就是他的命運。

我們可以認為索福克勒斯是有意安排了不少的疑點來體現俄狄浦斯的輕浮,這樣或許可以解釋這些疑點的存在。

在克瑞翁和伊俄卡斯忒的證言里,殺死拉伊俄斯的是「一夥強盜,不是一個人」(《俄狄浦斯王》121—122)/「一夥外邦強盜」(《俄狄浦斯王》716),這和俄狄浦斯當時的狀態是不符的,和伊俄卡斯忒的對話中,俄狄浦斯還強調這個差異,後來他竟然遺忘了此事。後人雖然對牧人的動機有所解釋,但對於俄狄浦斯而言,這是理應不能忽視的。而俄狄浦斯這邊也有不能對證的地方,他表示自己「碰見一個傳令官和一個坐馬車的人」人數並沒有點明(哲布的注屬於補充的內容),更重要的是俄狄浦斯「把他們全殺死了」(《俄狄浦斯王》794—818),牧人何以目擊並逃脫成為謎團。

俄狄浦斯自以為是的性格,完美地配合了他的行動。我們很難不把這樣一個只會用誹謗和威脅來辦事的君主視為一個不傲慢的人,歌隊總是最明眼的:「傲慢產生暴君」(《俄狄浦斯王》874)「自己招來的苦難總是最使人痛心啊!」(《俄狄浦斯王》1231)哲布認為開始時俄狄浦斯沒有傲慢的神情,這是混淆了傲慢和暴君關係,即便愛護人民,俄狄浦斯依然和暴君一樣做出了傲慢的行動。

(二)關於神

哲布同時說到俄狄浦斯的敬神,我們確實看出俄狄浦斯是畏懼神力的。面對神示,沒有哪個希臘人不為其威力而擔驚受怕,但是,當這種威力受到懷疑的同時,對神的敬畏也就同時大打折扣。

伊俄卡斯忒首先指出神與神的代理人之間的區別:「我不能說那是福玻斯親自說的,只能說那是他的祭司說出來的」(《俄狄浦斯王》712),這成為她質疑神諭的理由:「再不因為神示而左顧右盼」(《俄狄浦斯王》857)。並且,這絕不僅是伊俄卡斯忒的特例,俄狄浦斯在聽聞波呂玻斯的死訊時,第一反應竟然也是從神諭中得到解脫:「我們為什麼要重視皮托的頒布預言的廟宇,或者空中啼叫的鳥兒呢?」(《俄狄浦斯王》964)——這無疑是不敬神的,如果不相信神諭,那麼神的威嚴無從談起。「阿波羅到處不受人尊敬,對神的崇拜從此衰微。」(《俄狄浦斯王》910,歌隊)

這時我們不能單純地講俄狄浦斯與伊俄卡斯忒是敬神還是不敬神的,懷疑派雖然已經產生,但劇中的涉及的仍然是信仰與理智的關係問題(哲布《俄狄浦斯王》引言)。

(三)關於命運的所屬和血污

為俄狄浦斯奠定命運的有兩個預言:1.拉伊俄斯將死於兒子之手;2.俄狄浦斯將弒父娶母。前一個預言來自父輩的罪孽,後一個則沒有根據。

父輩的罪孽是怎麼殃及俄狄浦斯的,這是個問題。其中,我們看到兩個預言中重合的部分:俄狄浦斯弒父在劇中屬於俄狄浦斯的命運,而從起源上看,卻是屬於拉伊俄斯的命運。這樣看來俄狄浦斯自然是無罪的。但是娶母的神示卻是阿波羅直接下達給俄狄浦斯的,這亂倫(以及其背後的第二條神示)究竟是為了懲罰俄狄浦斯的什麼?

個人認為索福克勒斯後來的辯白是一種解讀的可能:「我是先受害,然後進行報復的;即使我是明知而為之,也不能算是壞人。」(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在科羅諾斯》269—272)也就是說,亂倫不是俄狄浦斯的命運,而是伊俄卡斯忒的命運,因為伊俄卡斯忒是拉伊俄斯謀殺親生子的共犯。「她生了我,又給我生了兒女,那是她的恥辱。」(《俄狄浦斯在科羅諾斯》983)而俄狄浦斯「卻是不知不覺地娶了她的」(《俄狄浦斯在科羅諾斯》986)。

涉及到「血污」的問題,柏拉圖認為「沒有哪項法律允許他去殺他的父親或母親」,因為「共同的血已遭污染時,沒有別的凈化辦法可用;污染抵制著凈化,直到以謀殺對付謀殺」(柏拉圖《法律篇》卷9)也就是說,「血污」的根本問題是不能凈化的問題,在俄瑞斯忒亞的審判中復仇神的話能夠作為詳細的解釋:「他母親同他有血緣的血,已經由他灑在地上了,那麼他還能在阿耳戈斯住在他父親家裡嗎?還有哪些公共祭壇可以供他祭祀?哪一些族人會用凈水接待他?」(埃斯庫羅斯《報仇神》653—656)所以,俄狄浦斯雖然認為自己不是罪惡的,但一直認為自己沾染著禍害的污點(《俄狄浦斯在科羅諾斯》1134)。

同樣的,在俄瑞斯忒亞的經歷中當然也涉及家族的罪孽和血污的問題。卡珊德拉說那是一個「不敬神的家——它能證實裡面有許多親屬間的殺戮和砍頭的凶事——一個殺人的場所,地上灑滿了血。」(埃斯庫羅斯《阿伽門農》1890—1892)然而,密耳提羅斯的詛咒不止對珀羅普斯一人生效,而是對其家族世代都具有效力。俄狄浦斯的命運或許可以看做是家族命運的延續,而阿伽門農家族卻世代承擔著祖先的罪惡——我們容易看出,這種承擔是不公正的,阿伽門農的死是受到神的憐憫的(《報仇神》760)。柏拉圖認為「父親被處死刑並蒙受恥辱不應該連累到他的任何一個孩子,除非一個人的父親、祖父和曾祖父依次都被處以死刑。」(《法律篇》卷9)所以在阿波羅和雅典娜的幫助下,俄瑞斯忒亞得以解脫出家族詛咒的鏈條,而在後來的索福克勒斯筆下,這種鏈條已經是不合理的了。


所有人都遵循著天神給的神諭,為了避免人倫悲劇而不斷地逃避,俄狄浦斯王遵守著社會道德的所有命題。在他的生命選擇與被選擇中只要有一個環節脫離,他的命運都有可能不一樣。但是最好的遵守,得到了最壞的命運。裡面的人都在天神之下努力避免,做著無愧於自己的事,因此悲劇不來源於人性而來自於命運。

在我看來,這場悲劇在極大的渲染俄狄浦斯王的完美與悲劇時也在發出強烈的質問,天何以為天,是對天神崇拜的背叛。


宿命的意義,當然對後世的影響是生活悲劇與反抗掙扎的結合!


推薦閱讀:

上聯:舊情深難忘難捨,怎麼對下聯?
上聯: 生鐵是鐵,熟鐵是鐵,鎚子一敲,鐵打鐵。如何對下聯?
下聯:傲柳堅堤,雨打何曾弱我心。如何對上聯?
如何評價小說《達芬奇密碼》?
如何理解米蘭·昆德拉說的:經由福樓拜,它(小說)研究了過去未曾探明的日常生活的未知領域?

TAG:命運 | 文學 | 悲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