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攻桶岡時,派人勸降。敵人因此軍心大亂、爭執不下。王明陽就命令士兵全力攻打,大獲全勝,這樣好嗎?

王陽明去剿滅桶岡山賊時,因為桶岡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難以勝站,便派人去勸降。敵人見有人前來勸降,軍心大亂,上下意見又不統一,無心防範。王陽明趁機全力攻打。這樣的做法,對日後作戰會不會影響個人信用?


王陽明平生雖然只是在軍事上小展手腳,沒遇到真正強悍的對手,然而,從王陽明精彩的指揮藝術來看,他堪稱一位一流的軍事戰術大師。
打仗不是請客吃飯。
你面對的,是活生生的有著切身利益需求的敵人,山賊在當地為亂多年,平時經常隱蔽在老百姓家裡,用來躲避前來討伐的政府軍,等政府軍無功而返之後,他們再度上山為賊,如此狡猾,讓官方屢剿屢敗,完全不能從根子上解決問題。
王陽明剿匪開始,就是抱持著永久解決匪患的目的,他的分析和應對,事後看來,無往而不利,匪寇一窩,本來就是心不能棄,流氓湊伙,遇弱則欺,遇強則跑。王陽明其實根本就沒有打算招降他們,因為山匪毫無信用可言,他們吃慣了當土匪的甜頭(連政府軍都只能撫慰招降咱們哩),你除了根除他們,沒有更好的辦法。
所以,一則,王陽明利用匪心難齊的特點,招降,好言相慰,土匪其中一群人,他們不願意冒太大風險,政府給個甜果子,吃了散了得了,難道還真要建立獨立王國不成,大家有老有小的,犯不著捧某個村民當皇帝,給自己惹來殺身大禍,而另一方面,土匪中的另一群人,純粹就是流氓,有好處先吃著,待價而沽,他們甚至會有詐降撈取好處,打擊政府軍取得優勢談判地位的想法和計劃。
正當兩派人為各種打算爭執的時候,王陽明果斷攻擊之,這樣就造成兩個結果:
對於前面一群人,就算痛罵官方背信棄義,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強大的官方實力讓他們加劇了心中的害怕,官方軍強攻之下,他們加速投降(殺幾個匪伙表表忠的事要不要做一做呢?參考李鴻章招降蘇州的例子)。
對於後者一群人,政府軍越是強硬,他們反而越害怕,人家只想安靜的當一個流氓,不是要當太陽啊,這群人吃硬不吃軟,殺他們而立威,絕好的良策(參考曾國藩撲滅湖南境內意圖串聯太平軍的各個小流氓集團或個人的事迹)。
王陽明還採取了連坐的嚴峻法律,鼓勵鄰居之間互相揭發藏匿土匪的情況,並給與告狀者獎勵,同時嚴厲懲罰包庇犯,這樣子,就把山民們的利益驅動轉變過來了:掩護土匪絲毫不能再獲利了,出賣土匪成了大大的好事——既能保護自家安全(不被官府連坐),還能賺點外快。

縱觀王陽明一生的軍事戰績,你會發現他對對手利益驅動和內在心理動機分析,拿捏的相當準,採取的對策又往往是釜底抽薪的根本之策,不能不說,可惜了王陽明這麼一個頭腦,生在一個比較太平的時代,否則以他犀利的軍事戰略,能夠成就更輝煌的事業。

至於題主提出的會不會影響王陽明的戰爭中的個人信用,說實話,戰爭中,你需要的是別人對你畏懼,膽寒,而不是對方覺得你多麼多麼好,如果你想做一個講信用的好人,那你實在不應該在軍事行為中擔當任何領導者。


作戰要什麼個人信用……


樓主的顧慮是正確的,但應結合具體情況綜合考慮。恕我無能為力。
添加這個回答,只是吐槽上述所有答案,一個個白痴的緊。戰爭不是必須要講信用的,但不是不要講信用。是個具體問題具體討論的問題。要考慮現實情況能不能講信用,講信用會導致什麼,不講又會導致什麼。兵法,不僅有陰謀,也有陽謀。


如果你可以像諸葛亮打孟獲那樣吊打人家,就談理想和道德。如果不行,就老老實實無所不用其極。日後?死了哪來的日後?

夫為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至少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用自己士兵的命去換「個人信用」,我覺得並不那麼高尚。

下次?我不覺得陽明先生打算把這一招用到死,下次就換招了好么……

即使現代的戰爭法,準繩也是儘可能降低沒意義的傷亡,禁止詐降是為了減少殺俘、禁止軍隊冒充百姓是為了減少平民被殺傷,但是並沒有因此禁止在戰爭中使用詐術。

就算拋棄功利性,單單用道德去評斷,那也是對方解除武裝宣布不抵抗之後再去攻擊才談得上不道德。契約至少是要雙方達成的,契約達成之前,對任何一方都不存在「違約」。你跟妹子表白,對方答應了你再劈腿那叫不道德,對方拿你當備胎難道還得在她那弔死一輩子?


兵者,詭道也…


《王陽明年譜》中關於此事的記載:
十月,平橫水、桶岡諸寇。
  南、贛西接湖廣桂陽,有桶岡、橫水諸賊巢;南接廣東樂昌,東接廣東龍川,有浰頭諸賊巢。大賊首謝志珊,號征南王,糾率大賊鍾明貴、蕭規模、陳曰能等,約樂昌高快馬等大修戰具,並造呂公車。聞廣東官兵方有事府江,欲先破南康,乘虛入廣。先是湖廣巡撫都御史陳金題請三省夾攻。先生以桶岡、橫水、左溪諸賊荼毒三省,其患雖同,而事勢各異:「以湖廣言之,則桶岡為賊之咽喉,而橫水,左溪為之腹心。以江西言之,則橫水、左溪為之腹心,而桶岡為之羽翼。今議者不去腹心,而欲與湖廣夾攻桶岡,進兵兩寇之間,腹背受敵,勢必不利。今議進兵橫水、左溪,剋期在十一月朔。賊見我兵未集,師期尚遠,必以為先事桶岡,觀望未備。乘此急擊之,可以得志。由是移兵臨桶岡,破竹之勢成矣。」於是決意先攻橫水、左溪,分定哨道,指授方略,密以十月己酉進兵。至十一月己巳,凡破賊巢五十餘,擒斬大賊首謝志珊等五十六,從賊首級二千一百六十八,俘獲賊屬二千三百二十四。眾請乘勝進兵桶岡。先生復以桶岡天險,四塞中堅,其所由入,惟鎖匙龍、葫蘆洞。察坑、十八磊、新池五處,然皆架棧梯壑,於崖巔坐發壘石,可以御我師。雖上章一路稍平,然迂迴半月始達,湖兵從人,我師復往,事皆非便。況橫水、左溪余賊悉奔入,同難合勢,為守必力。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今我欲乘全勝之鋒,兼三日之程,爭百里之利,以頓兵於幽谷,所謂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矣。莫若移屯近地,休兵養威,使人諭以禍福,彼必懼而請伏。或有不從,乘而襲之,乃可以逞。因使其黨往說之。賊喜,方集議,而橫水、左溪奔入之賊果堅持不可。往複遲疑,不暇為備,而我兵分道疾進,前後合擊,賊遂大敗。破巢三十餘,擒斬大賊首藍天鳳等三十四,從賊首級一千一百四,俘獲賊屬二千三百,捷聞,賜敕獎諭。
  是役也,監軍副使楊璋,參議黃宏,領兵都指揮許清,指揮使郟文,知府邢珣、季斅、伍文定、唐淳,知縣王天與、張戩,指揮余恩、馮翔、縣丞舒富,隨征參謀等官,指揮謝泉、馮廷瑞、姚璽,同知朱憲,推官危壽、徐文英,知縣陳允諧、黃文鸑、宋瑢、陸璥,千戶陳偉、高睿等咸上功。
  酋長謝志珊就擒,先生問曰:「汝何得黨類之眾若此?」志珊曰:「亦不容易。」曰:「何?」曰:「平生見世上好漢,斷不輕易放過;多方鉤致之,或縱其酒,或助其急,待其相德,與之吐實,無不應矣。」先生退語門人曰:「吾儒一生求朋友之益,豈異是哉?」

-----------------------------------我是華麗麗的分割線----------------------------------------------

莫若移屯近地,休兵養威,使人諭以禍福,彼必懼而請伏。或有不從,乘而襲之,乃可以逞。因使其黨往說之。賊喜,方集議,而橫水、左溪奔入之賊果堅持不可。往複遲疑,不暇為備,而我兵分道疾進,前後合擊,賊遂大敗。
這段是題主所問關鍵。
從這裡可以看出,在陽明先生的方略中,
使人諭以禍福,彼必懼而請伏「, 這是最好的結果。
或有不從,乘而襲之,乃可以逞。「這是備用方案。
題主看多了陽明用兵的例子,就知道陽明對敵向來是剿撫並用,並且一般是先撫後剿。
敵人若真降,陽明則真撫。敵人若假降或不降,則神速用兵,以期最小損失換來最大戰果。
此例中,敵人遲疑,未知態度,乘機破之,是最好的選擇。
因為這樣做,損失最少。
而這,是陽明先生最看重的。
"兵者兇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至於個人信用的問題,那肯定是會有後遺症的。

比如陽明先生逝世前引以為豪的那次兵不血刃的平思、田叛亂:
蘇、受初求撫不得,聞守仁至益懼,至是則大喜。守仁赴南寧,二人遣使乞降,守仁令詣軍門。二人竊議曰:「王公素多詐,恐紿我。」陳兵入見。守仁數二人罪,杖而釋之。親入營,撫其眾七萬。
敵人對陽明有疑心,而陽明對待真心投降的則報以真心。所以,信用不是問題,對待不同的敵人採取不同的措施才是核心問題。
這裡說一句,陽明速來不喜用兵,沒有必要打的仗絕不打。非打不可的仗,遇敵先撫,撫不了的,非要用兵的,就先用計,能減少多少人員損失就減少多少人員損失。
這樣,損失的可能確實是他在軍事上的個人信用,但會有非常非常多的人因此而免於死在戰場上。
這個看他經歷看的多了,也就會發現了。

-----------------------------------我是華麗麗的分割線----------------------------------------------

至於陽明先生用兵風格,我在下面引用了一些陽明先生讀《孫子兵法》的心得,各位做個參考吧。(其中有陽明先生對用兵者本身信用問題是如何看的彩蛋呦)

陽明先生讀《孫子兵法》的心得

始計第一
談兵皆曰:「兵,詭道也,全以陰謀取勝。」不知陰非我能謀,人不見,人目不能窺見我謀也,蓋有握算於未戰者矣。孫子開口便說「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此中校量計畫,有多少神明妙用在,所謂「因利制權」,「不可先傳」者也。

作戰第二
兵貴「拙速」,要非臨戰而能速勝也,須知有個先著在,「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是也。總之不欲久戰於外以疲民耗國,古善用兵之將類如此。

攻謀第三
兵凶戰危,聖人不得已而用之者也。故孫子作《兵法》,首曰「未戰」,次曰「拙速」,此曰「不戰,屈人兵」。直欲以「全國」、「全軍」、「全旅」、「全卒」、「全伍」。「全」之一字,爭勝於天下。「上兵伐謀」,第校之以計而制勝之道而已。「輔周則國必強」其在此將乎!

軍形第四
「修道保法」,就是經之以五事。其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也。此真能先為「不可勝」,以「立於不敗之地」者,特形藏而不露耳。

兵勢第五
莫正於天地、江海、日月、四時,然亦莫奇於天地、江海、日月、四時者何?惟無窮,惟不竭,惟「終而復始」,惟「死而復生」故也。由此觀之,不變不化,即不名奇,「奇正相生,如環無端」〔二〕者,兵之勢也。任勢即不戰而氣已吞,故曰以「正合」、「奇勝」。

虛實第六
蘇老泉云:「有形勢,便有虛實。」蓋能為校計索情者,乃能知虛實;能知虛實者,乃能避實擊虛,因敵取勝。「形兵之極,至於無形」,微乎神乎,此乃其所以「致人而不致於人」者乎!

軍爭第七
善戰不戰,故于軍爭之中,寓不爭之妙。「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分合為變」,「懸權而動」;而必申之以避銳擊惰;「以治」,「以靜」,「無要」,「無擊」,「勿向」,「勿逆」等語,所謂「校之以計而索其情」者,審也。匪直能以不爭勝爭,抑亦能不即危,故無失利。

九變第八
從古有治人無治法。國家誠得於「九變」之將,則於「五利」、「五危」之幾,何不燭照數計,而又何覆軍殺將之足虞乎?「智者之慮〔三〕,雜於利害」,此正通於「九變」處,常見在我者有可恃,而可以屈服諸侯矣。

行軍第九
「處軍相敵」,是行軍時事。「行令教民」,是未行軍時事。然先處軍而後相敵,既相敵而又無武進,所謂「立於不敗之地」,而兵出萬全者也。

地形第十
今之用兵者,只為求名避罪一個念頭先橫胸臆,所以地形在目而不知趨避,敵情我獻而不為覺察,若果「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單留一片報國丹心,將苟利國家,生死以之,又何愁不能「計險阨遠近」,而「料敵制勝」乎?

九地第十一
以地形論戰,而及「九地」之變,「九地」中獨一「死地則戰」,戰豈易言乎哉?故善用兵者之於三軍,「攜手若使一人」,且如出一心,使人人常有「投之無所往」之心,則戰未有不出死力者,有不戰,戰必勝矣。

火攻第十二
火攻亦兵法中之一端耳,用兵者不可不知,實不可輕發,故曰:「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四〕。」是為「安國全軍之道」。

用間第十三
用間與乘間不同,乘間必間自人生,用間則間為我用。知此一法,任敵之堅堅完壘〔五〕,而無不可破,橫行直撞,直遊刃有餘了。總之,不出「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語。梅林曰:用間是制勝第一妙法,故孫子作十三篇,以此結之。其寓意遠矣,有志當世者,不可不留心焉。


如果宋襄公上知乎的話應該會回答這道題。


太天真。王陽明剿的這些匪都是慣犯了,之前地方武裝去剿匪的時候要麼因地勢難以攻下,要麼他們給你打游擊,有些即使投降了很快就又變節了,都是老油條。地方武裝一直那這些悍匪沒有辦法,才出動王陽明。打仗要是講信用,你就是下一個宋襄公。至於陽明先生的這一套,四個字可以解釋「知行合一」。很多人以為自己懂了,覺得就是字面意思,知與行合一。可以這麼說,先生之後,大明朝真正懂得知行合一的人不超過五個人。海瑞以為他懂,其實他是最不懂的。徐階是最懂的,但張居正是做的最好的。


會否影響信用,在這件事中不是看他打沒打,而是看他打下來怎麼處置,具體就是對於投降派和主戰派的處理。


我要說,王將軍打得好


怎麼著?王守仁要辦信用卡?


王陽明內心是掙扎過程是有一個邏輯的:
我如果不對你狠,你就會對百姓狠。我如果不跟你玩陰的,我手下的士兵就要付出更多的生命。這麼一想,一切都很自然。

王陽明是一個心善的人,但不是一個心慈手軟的人。


當年明月都說了,要是王守仁活在崇禎那個年代,就沒李自成張獻忠什麼事了


如果你和一群不講仁義道德的人去講仁義道德,那麼你從一開始就輸了,遊戲規則不一樣你怎麼玩兒?


兵者,詭道也。
很明顯王陽明看懂了。


兵者,詭道也


如果正義是指「絕對正義」,「只要目的正義,手段無所謂」,「手段無所謂」是顯然的,因為沒有絕對正義的手段,特別誠實地砍人就是正義的手段了?但同時,也不存在絕對正義的目的結果。

至於一般意義的正義,也就是遵守「利於所有人的總體利益的規則」,此時,手段不正義,必然得不到想要的絕對正義的結果。

王陽明這樣做,以後再勸降,不論真假,沒人信了。現在警察不會利用談判的機會解救人質,就是這個道理。


於是以後雙方還打個屁,評個信用模範輸者跪舔就完事了唄。

「我小時候撿到一分錢交給警察叔叔了,你今天便是要敗口阿!」
「口胡口牙,我曾經拿到別人錯轉給我的巨款,我二話不說便退了回去!你有何臉面敢和我比信用?!」
「你居然有如此信用之事!我X某人今天便是敗了!」

噁心不?


酈食其:韓信你算計我!


推薦閱讀:

毛人鳳是怎麼死的?
石勒的最終結局是怎樣的?
魯迅的母親曾送他一件令他「痛苦一生」的禮物,這件禮物是什麼?為什麼對他會有這麼大的影響?
齊桓公為什麼要幫燕國打山戎滅孤竹、令支還把北部的領土送給燕國?
東羅馬帝國和保加利亞的百年戰爭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TAG:歷史 | 王陽明王守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