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答「你們九零後吃過什麼苦」這個問題?


在暴走大事件上, @王尼瑪說過這樣一段話:

一直以來,總有人批評80、90後如何思想墮落,如何離經叛道,如何的扶不起來
還有人說他們是道德毀掉的一代人,是「垮掉的一代」

特別的不理解,自顧自跳廣場舞擾民的不是他們,不讓座就拳腳相加的也不是他們,
碰瓷耍賴的不是他們,炒高房價的不是他們,開黑心食品加工坊的不是他們建小工廠亂排污的更不是他們。

是誰自己道德缺失反過來教育下一代人說這就是現實呢?
是誰自己跌倒了還要反訛把自己扶起來的年輕人?這到底是誰扶不起來?

當然
那些值得尊敬的長輩們,給80,90後樹立了榜樣讓他們不斷的成長,不忘自我反省,
於是我們能看到身邊大多的80,90後都能夠遵守公序良俗。他們會主動讓座,
會羞於插隊,最壞的行為也就是在電梯裡面按亮所有的樓層。

如果要給絕大多數的80,90後一個整體的印象,可以這麼說,
他們是剛一就業就被延遲退休,他們是干二十年都買不起房、結不起婚卻每天努力工作的一代人,
他們是吃這各種黑心食品長大卻每天還在茁壯成長的一代人,他們是等著惡劣的就業環境、
自然環境,頂著高高的房價、住在北上廣的出租屋裡卻沒有怨天尤人,每天還在追求自己的理想,
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一代人。

如果誰硬要說他們是「垮掉的一代」那也是被現實壓垮的

然而

即使是跪著,前方的路,他們也會一起走完。

就像麥田裡的守望者那樣,每個國家飛速發展的時候總會有人宣稱這是垮掉的一代。那些人會用種種言語告誡甚至是帶著誇耀的語氣說:你們這吃的苦算什麼,我們當年.....甚至以偏概全,以此來概括一代人的特性。

而我覺得,任何試圖以一兩個特徵就概括一類人的行為都是耍流氓。這類行為不僅愚蠢,而且還十分缺乏教養。
更不用說是90後這樣一個龐大的群體了。這個龐大的群體里有貧有富,有勤奮有懶惰。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90後開始嶄露頭角。他們在這個社會的各個角落綻放出光彩。有些人甚至在這個年紀就已經做出了令前輩與後輩難以企及的成績。再過個十年,90後這個群體勢必會接過時代的接力棒,承擔起屬於他們的責任。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現實。

人類社會原本就是靠一代代人的努力來進步的,而這個進步不可能因為某些長輩的一兩句否定就被化為烏有。這是最壞的時代,社會一直處於變革的分界口,人口爆炸,社會壓力,競爭就業等一系列矛盾在這個年代變得比前面任何一個時間點都要來的尖銳突出;這也將是最好的時代,我驚喜地看到即使是頂著這麼多的壓力,我們這一代人也沒有像傳言的那樣墮落下去,反而變成了這個社會的中堅力量,在不遠的未來,90後這代人會推動和引領著這個社會向更好的地方發展。

我是這麼一直相信著的。


匆匆寫就,得了這麼多贊覺得有些不好意思。剛剛又想了幾點,略作補充:
1 90後這代人,恰逢國家高等教育普及的一個年代,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到高等教育。而近幾年的出國和留學熱潮,也讓90後越來越多地走出國門。教育的普及,是崛起的關鍵。而受過教育的人,也更傾向於理性思考和追求公平。
2 世界正處在一個信息和技術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新名詞,新概念和新的技術湧現出來。而當下的90後基本都是在20歲左右,正是接受新事物能力最強的一個階段。這個優勢,是之前幾代人累計創造出來的,也是之前幾代人望塵莫及的。也正是這個優勢,使得90後這代人更加好地順應這個社會,乃至於改變它。
3 社會的學科細化和包容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強。相較於以前重理輕文,現在社會對於人才的要求更全面,也更多元。這也讓身具不同才華的人得到更好地發揮而不至於被埋沒。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這個社會上找到自己的舞台。

但是,這個社會存在的問題也依然尖銳。人口老齡化,養老保障措施,生活壓力,社會階級固化,能源危機,環境問題,核污染與核威脅,社會政治格局與意識形態的不穩定。這些問題也比之前要尖銳地多。很多年輕人,在這個社會也是夾縫中求生存。這些問題,可能是我們上一代人從來沒有想過,也遇不到的。因而,將環境不同的兩代人進行比較,也是荒謬之論。

總結就是,這個時代擁有更廣闊的舞台和更多的困難,就像遊戲調高了一個難度,真正進入了Hard模式。而我相信,我們能夠遊刃有餘地應對。


「你們九零後吃過什麼苦?」

如果這個問題出現在正常的討論中(而不是因為你事先做錯什麼事了),
那麼,說句難聽的,能問出這種問題的「前輩們」,通常都混得不咋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吃苦根本就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資本

苦難就是苦難,它不能給你帶來成功,也不會為你帶來財富,只會束縛你前進的腳步。
如果可以,每個人都想躲開苦難,沒人會去迎接它。

一個經歷過眾多苦難而最終小有成就的人,不會真心感謝苦難,他們感謝的,是沒被苦難擊倒的自己。誠然,或許在苦難中,他磨練了意志,得到了成長,但這絕非是因為他們享受苦難,而僅僅是因為苦難無法躲開。

如果再給他一次選擇的機會,他一定會選擇一條順利的道路。在那條道路上,他會成長得更快。

如果讓他給後輩們提一些建議,他也一定會呼籲大家不要為了磨練意志而接觸苦難,
因為他們深知,那些苦難,對人來說,弊遠大於利,只有少部分優秀的人,才能在苦難中脫穎而出,大部分人,只會逐漸被苦難磨掉意志,最終比平庸更加平庸。


那麼,為什麼會有人會把吃苦當成炫耀的資本呢?

因為,對他們而言,除了經歷的「苦難」,再無「亮點」。
他們可能一生平庸,唯有一段苦難的經歷。

但他們也需要找到自己的「價值」啊。

因此,其中的一些人,在回望自己經歷的其實並沒有太高價值的苦難的時候,試圖用一種感動的方式,來為這段苦難賦予一種崇高感,藉此來安慰自我,逃避價值的虛無,消解對自己無能的恐懼。

然後,他們揣著這種莫名的「崇高感」,來給我們 「90後」 傳輸錯誤的價值觀:
什麼 「苦盡甘來」 啊,什麼「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啊。
當然,也包括 「你們 90 後吃過什麼苦?」

這句話,不僅抬高了自身苦難的價值,更是把 「90後」 這整代人和他對立起來了。

人生可不是比慘大會,千萬別被他們騙了。

對於這種「不懷好意」的問題,千萬別為自己辯解 —— 他們就喜歡看你氣急敗壞的樣子。

不管是否真的吃過苦,你都應該抬起頭來,微笑著,字正腔圓地說道:
「是啊,我們沒有吃過什麼苦,我們過得可幸福啦!」

對了,如果對方是你的親人或不好得罪的人,那麼,建議你用一種平和的方式代替:
「說得是啊,可是,正是你們當年的吃苦,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呀!」

【完】


我吃過葛軍的數學題!


關於這種質問,沒有必要浪費哪怕一秒在打嘴仗上面。說出這種話的人,通常會有一種被迫害的同理心,覺得他吃過的苦、受過的罪,你沒經歷過,你受的磨難比自己少,憑什麼還能好端端地站在這裡?

所以這些人心裡不平衡,必須要找到一個角度來打敗沒自己苦,前途卻還要比自己光明的人。(關於前途光明,90後有一個這些人永遠無法企及的巨大優勢:年輕。)

思來想去,他們只能把苦難意淫成難得的財富,並向你炫耀:你看,這財富我有,你沒有,打敗你了吧。

但他們心裡明白,我們心裡也清楚:苦難根本就不是財富。

說出這些話的人,只是變相的自我安慰罷了,不用理他們。

最後,放一篇我自己的公眾號曾經寫過的文章,一個真實的故事,看看苦難會把人折磨成什麼樣:

01

畢業那年,我一個人來杭州。人生地不熟,舉目無親,也沒朋友,心裡難免會有些悵然。好在入職第一天,公司許諾可以免費住三個月員工宿舍,算是新員工的緩衝階段,我才稍微心安了些。

宿舍是雙人間,但幾天下來,卻還是我一個人住。我去前台詢問,才知道我是有室友的,只不過他沒買到這幾天的火車票,要遲一些才會來,我便也沒多想。

第二天是周末,我在宿舍里鼓搗電腦。門突然被撞開了,門口站著個瘦弱的人,白襯衫被划了幾道污漬,手上拖著的不是行李箱,是麻袋。後面跟著個中年男子,兩個人像同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想必是父子關係。

他們顯然沒有料到宿舍里還有其他人,愣在原地,過了幾秒才拘謹地笑笑,一言不發,做賊一般,躡手躡腳地安置行李,似乎生怕影響到我。過了沒一會兒,他們安頓好了,簡單和我點了點頭,便又迅速溜出門去,也不知是去做什麼。

這便是我第一次見到鄒紙父子時的情形,要我用兩個字來形容,便是「奇怪」;換成三個字,那是「真奇怪」。

他姓鄒,但不叫鄒紙。因為他瘦得像紙一樣,似乎被壓平了,所以我才給他取了個名字叫鄒紙,他倒覺得這名字比他本名還好,有書卷氣。公司伙食不錯,他一個月胖了好多,這回不像紙了,倒像火腿腸。

鄒紙是地地道道的鄉里人,他爹務農,他爹的爹也務農,後來爹們開了竅,讓鄒紙去讀書,砸鍋賣鐵把他拉扯大。鄒紙也爭氣,成了他們村高考分數最高的孩子,仔細問來,比我高出幾十分。我又對他多了幾分敬意。

鄒紙是個安靜的人,話很少,平日工作繁忙,沒什麼機會聊天,空閑時我也只和他扯一些無關痛癢的話題。雖然很想知道他的身世,但剛認識了沒幾天就要調查戶口,似乎不太妥當,於是便強忍住好奇心,相安無事。

02

過了一個月,我們都安定下來,每日工作、吃飯,倒也充實。不過公司食堂卻漸漸滿足不了我們的胃口,即便有菜有肉,卻翻來覆去就那幾種,嘴裡再無滋味。

這天難得清閑不加班,我和鄒紙沒在食堂吃飯,跑去外面下館子改善生活,專點公司食堂不會做的菜。

服務員端上來一條清蒸鱸魚,鮮得很,鄒紙卻盯著出神。我嘲笑他還怕被刺扎了不成,他不說話,慢慢夾起一塊放到嘴裡,抿一抿,咕嘟一聲咽下去,喉結一突,像在喝水。之後便不再動筷子。

我以為他不喜歡吃魚,也沒太在意。過了一會兒,他卻打開了話匣子,自顧自地說起話來。

他說,自己小時候家裡窮得很,一年到頭也不見幾頓葷腥,能吃飽,也就不再奢望別的。他家門口有條河,鄒紙經常去河裡耍。

有年夏天,鄒紙照例在河裡游,卻見一條魚七拐八拐,像喝醉了酒,撞到鄒紙懷裡。他順勢拿起塊石頭,照著那魚猛砸下去,還真就砸到了。鄒紙高興壞了,他想著中午能有魚吃了。

鄒紙的娘也開心,她說把這魚賣給別人,能賺兩天飯錢。鄒紙捨不得,脖子一扯,嚎啕大哭,哭得他娘心軟,就把魚給燉了。

他說,那是他這輩子吃過最好吃的一頓飯。

他又說,現在也沒口福再去吃娘做的魚了,娘覺得日子實在太苦,又眼見著已經把鄒紙拉扯大,所以幾年前改嫁了。

我半晌說不出話來,只得夾了菜放進嘴裡,卻似乎看見了鄒紙他娘,瘦削的身子,扛著行李,一步步離鄒紙遠去。

我似乎知道他為什麼不喜歡吃魚了。

03

三個月過去了,搬離公司宿舍的約定時間快到了,我們商量在公司附近合租間房子。我這人沒安全感,如果小區安保不好,晚上睡覺會擔心家裡進了賊。但好一些的房子,價錢又不便宜。

鄒紙挑來挑去,最後卻選了個價錢低廉,月租不到500塊,但條件很差的房間。這種房間,在公司被戲稱為「民工房」,他卻不以為然,說這床舒服得很。

我有些不樂意了。新員工互相之間都私下交換過勞動合同,我知道他月收入不低,比我多了將近一倍,所以完全不理解他為什麼要這樣吝嗇。但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和他合租了同一間房,權當有個照應。

又到發工資的日子。當天晚上,鄒紙說我們出去溜達溜達,順便找找哪裡有農業銀行。他走得很急,也不說話,我只能小跑著跟上。

過了半小時,我們找到了一家農行。他三步並作兩步走過去,掏出卡來,在機器上按了好長時間。待他出來時,我瞧見他的臉色,像是完成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任務一般,長舒了一口氣。

鄒紙這才開口和我說,來杭州已經有三個月,生活安頓下來了。從這個月開始,他要給家裡打錢了。父親生了病,每月要吃上千塊錢的葯;妹妹今年上大學,學費和生活費都要他來撐著。

這些錢扣下去,他剩在手裡的工資,比我還少。我突然明白鄒紙為什麼不租好一些的房子了。他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我想安慰他,卻發現他並沒有半點落寞。也許在他眼裡,能找到一份這樣的工作,還有什麼其它的奢求呢。

04

過了半年,公司透出口風來,說有可能會裁員,新員工根基淺,首當其衝。

我從沒見過鄒紙如此不安過,他像是丟了魂,經常見他自言自語,晚上睡覺時,也能隱約聽到他的嘆息。短短一個月,他就又瘦回了以前的模樣。

最終,公司手下留情,沒有把我們二人裁了去。消息一放出來,鄒紙像是中了化骨綿掌,整個人從繃緊的狀態鬆弛下來,我竟隱約覺得他的腰似乎有些彎。

我理解鄒紙的緊張。每月的房租,加上給父親和妹妹的費用,一旦他丟了工作,不出幾個月,他的所有積蓄都會被掏空。鄒紙冒不起這個險。

他這樣的境遇,換作誰,都冒不起這個險。

後來,鄒紙被調去了別的部門,我們之間的聯繫也漸漸少了。房租到期後,我換去了稍好一些的小區,鄒紙仍然堅守在民工房,白天西裝革履,讓人欣羨,下了班便換了一個人,滿臉疲憊。

我曾經問過他,到底喜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他搖搖頭,說自己當初報考計算機專業,就是覺得賺錢多。上大學之前連電腦都沒摸過,哪裡談得上什麼喜歡。

05

最近,我大學一同學創業中,前途光明。他和我說,公司在擴招,有沒有靠譜的開發工程師推薦,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鄒紙。我試著和鄒紙聊這事兒,不料卻被他一口回絕。

他說自己在公司過得挺好,工資也不低,還是以穩定為主吧。我便不再作聲,突然明白,如果公司不倒閉的話,鄒紙也許會在那裡干一輩子。

他聰明得很,能從如此貧困的地區走出來,就是最好的證明。但他沒有年輕人應有的夢想、衝勁、對未來的嚮往、對現實的不甘,他都沒有,他似乎就是一頭疲憊不堪的牛,拉著爬犁,永遠也不會停下來。

如果鄒紙家裡不是那麼貧苦,不用他去抗這些沉重的負擔,能讓他有機會喘息,停下腳步抬頭看一看自己的路,憑他的能力,一定會有更光明的未來。但他不行,他的錢要拿來救命。

他沒有女朋友,沒有業餘愛好,沒想過出去旅遊,也很少和同事出去聚餐。他的餘生一眼就可以望到盡頭。

06

有人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但你卻只見到了一個鄒紙,沒見其他更多的孩子在窮鄉僻壤里窮盡一生。有人又說吃點兒苦好啊,懂事兒的早,聽話。可你不見鄒紙吃了多少苦,現實又把他折磨成了什麼樣?

苦難永遠都不是什麼財富,它是不幸,莫大的不幸。來了,就得受著,不管你能不能抗得住,天都會塌下來。苦難也不會使人成長,它只會抹去歡樂、讓人麻木,把好端端的人,抽干成一架機器。

如果可以選擇,又有誰會去刻意體會諸多苦楚呢?

鄒紙是幸運的,他考上了大學,坐在空調房裡敲著鍵盤,拿著不菲的工資;他同樣也是不幸的,歷經的種種苦難早已壓彎他25歲的脊樑,他的軀殼還在,他的靈魂已死。

這是鄒紙的故事。

這也是千萬個在大城市打拚的窮苦孩子的故事。

願你靈魂不死。

(完)

=================================================
[習慣性小尾巴]自己的公眾號,把生活揉碎了,給你看。

在公眾號中回復「知乎」,為你講述一個我永遠也不會在知乎上提及的,關於「毒藥」的故事。

微信號:mengshuhz

http://weixin.qq.com/r/KEhVTczE2ZGmrYgu9x06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不知道這句話的提問背景是什麼,但就我淺薄的閱歷來看,能說出這番話的一般都是一群出生於50-70年代、經歷過文革變遷、沒事愛拉著你傳遞人生經驗的所謂長輩。作為拜苦難教資深教徒,他們在教育理念上有一個共性:信奉苦難教育,尤其喜歡用倒敘口吻去做對比,標準句式為「想當年,我們XXX多苦多苦,而如今你們只不過遇到一點xxx就覺得受不了了。」

這類苦難教育總體上有三大槽點:


1. 忽略社會變遷,以自己的成長模式為標準去定義、丈量苦難,凡是跳出自己認知框架的,統統都是年輕人的「為賦新詞強說愁」。作為「社會三定律」的忠實信奉者,他們認為

  • 任何在我出生時已經發生的苦難都只是人類歷史發展必然階段的一部分;
  • 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經歷的苦難都是永不磨滅的記憶和人間慘劇;
  • 任何在我35歲之後的社會發生的苦難都只是無病呻吟。

你作為一個90後的可能遭遇的苦難——失戀、畢業即失業、蝸居北上廣、買不起房,他一句「想當年,我下鄉的時候,三餐不繼,在牛棚旁邊點著油燈看書,蚊子咬得跳腳,那才真叫苦,你們現在經歷的那都不叫事」就可以把你噎得半死。


2. 錯誤地認為吃苦和人生價值的實現這兩者之間有相關關係。實際上吃苦在更多的時候是一種懲罰式的人生體驗,你年輕時候受的一些苦,如果不能給你帶來人生觀念的轉變,它就只是一種不斷打壓你自信心的負反饋,會影響你的身心健康,會導致你價值感和自我認同的喪失。苦難教育模式下的出現的問題少年還少么?——比如那些明明家境尚可卻為了推崇勤儉樸素故意讓孩子穿不合身舊衣服去上學的家長,簡直讓人無從理解。


3. 掛羊頭賣狗肉,借苦難教育之名,行施粗暴教育之實,以此為借口向孩子轉嫁痛苦、轉嫁焦慮和責任,掩蓋自己教育上的無能和失敗。


最後價值觀這東西是深入骨髓的,與其說是認知問題,倒不如說是老一輩獨有的邏輯問題。下次再遇到這種以代際去定義你的蠻橫問法,你只需點著頭彎著腰說道:哈哈,您說的是,所以還是得向您看齊啊。


對方簡直無從反駁——因為打一開始,他要的就從來就不是一個具體的答案,而只是質問後輩時得到的一種虛擬的權力感和儀式感。


難道革命先烈拋頭灑血,我們父輩艱苦奮鬥就是為了讓子孫後代繼續受苦的么了


-
肉體的苦痛和靈魂的煎熬是兩回事。

前者隨著時代的進步減輕了,後者只是不斷變換花樣罷了。
-


60 70貪官多,服不服


能少吃苦,正說明了社會的進步。

你們的努力,讓我們可以少吃苦;我們會更努力,讓以後的孩子們更幸福。


你吃了那麼多苦有什麼用?

可能有些人覺得我語氣太沖,但我這句話是一個真誠的問句,一個人問別人吃過什麼苦,他自己總得告訴我們吃苦的用處在哪裡吧?不然他自己都不知道吃苦的用處就來給我們傳授人生的經驗了?我希望他可以回答「吃苦讓我成了科學家/董事長/作家等等」哪怕僅僅說「讓我成為了一個堅強的人」也好,如果他要是勃然大怒——那麼顯然說明,他吃的那些苦並沒有卵用。

去年在上海的大舅舅退休了,論吃苦,恐怕很難有人比得上他。他是家中長子,家裡特別窮,他的父母幾乎是逃難一樣帶著一家子去了上海。7歲喪父,從此他就沒有了童年,一邊上學一邊持家,居然還能省出一點錢寄給老家的窮親戚。初中畢業趕上下鄉,回到故鄉做農活,長江邊上討生活,江風愣是把二十歲的年輕人吹的像三十歲,夏天悶熱蚊蟲多,冬天江邊冷風冷水。跟他一起下鄉的城市青年基本上天天哭,大舅一邊幹活還一邊堅持讀書,恢復高考時重新考回上海。他有4個弟弟妹妹,母親身體不算好,就靠這個大哥一人養活,老家還有一堆窮親戚還要救濟,外公這種從花園口黃泛區逃難出來的老農提到大舅都是誇個不停,說他能吃苦。一個這樣的人最後做到銀行高管,想必是無爹可拼的,當然,他也沒讓親戚有機會蘸點油水,他最小的弟弟只是個工廠看大門的普通工人,只能算是衣食無憂的過了一輩子。
我問過他吃苦是不是他成功的原因,他回答
「你外公吃了一輩子苦,你看他成功么?有用的不是吃苦是你自己的奮鬥」
他這樣一個喜歡吹牛B的人,要吹吃苦還不是手到擒來,然而他並不以此為榮,因為他的地位和能力不需要靠吃過的苦來證明。

同樣,當學生問我怎麼學習的時候,我很少跟他們說勤奮,如果一個老師不能指出學習中的重點難點易錯點,不能從學生的提問中發現他們知識的欠缺處,只是籠統的說勤奮,這靠譜么?想必你我都是不信的。

我這種91年的90後(質疑我的人下次我給你看身份證 (╯‵□′)╯︵┻━┻)比之前的幾代人都更為功利,我們更希望知道成功的經驗而不是吃苦的炫耀,所以請不要裝逼。


我高一時候看80年代高考卷子再對比當年的分數覺得能直接拿狀元。


比起王思聰,我吃過的苦了就多了去了,你要先聽那一樣?


用一個故事說明這是個關於嫉妒的話題。
小明爹年輕時出身漁村,後來經過自己的拼搏,終於獲得了現在的成就。他覺得以自己現在的身家,不但足夠養老,還夠小明一輩子吃喝玩樂。可就一件事兒讓他耿耿於懷----那就是公司招聘進來的小年輕,一個個都是大學生,都敢理直氣壯的質疑自己幾十年的老道經驗。
於是小明爹在幾次栽面後,感覺他娘的有知識就是好,扭頭一看書架上那一行行印在精裝書脊上的鎏金大字還有幾個不認識,頓時泄了氣。不過萬幸的是,他兒子小明正上中學,正是多看書努力學習的時候。
於是有天借著點酒勁兒,把小明叫過來語重心長地說,兒砸,你要珍惜你爹給你打拚出來的這個環境好好學習啊,老爹我當年不是不想學,家裡那是真沒錢啊,那些年我們吃了多少苦,不是你們這個年代人能體會到的……
小明聽的心煩,嘴上連連答應,心裡想著二丫頭剛才肯定給我發信息來了,我這麼半天沒回,她得怎麼想呢……

啰里八嗦講完了故事,開始分析小明爹的心裡到底發生了什麼。

小明爹是受到了單位年輕人有意無意的嘲諷,覺得羞愧和羞恥。但這種羞恥感並沒有促成小明爹中年開始讀書學習的行為。
因為小明爹沒有讀書習慣,因此看到大本書籍就頭疼,很可能因為這些書勾引起他當年和學習讀書有關的創傷經驗。例如想上學缺被迫工作,讀書時被人影響,成績不理想。這些小創傷被壓抑起來,最終發酵成為對書籍頭疼。
一股力量讓小明爹覺得讀書很重要,另一種力量阻礙小明爹讀書。在二者的巨大衝突下,小明爹產生了兩個讓自己最舒服的想法:
1.我沒學歷是因為環境不好,不怪我!
2.我是看重知識的人,因為我讓我兒子多學知識!

小明爹強調自己當年的苦,實際上是為了給自己羞恥感找個理由和借口。
另外他也在幻想,如果自己能和現在年輕人一樣有足夠的經濟基礎,肯定也是大學生,肯定不用受這份屈辱。
因為屈辱,所以嫉妒,為了平衡嫉妒,所以拿出當年的苦難做砝碼。

能說出這種話的人往往忠誠於苦難,堅信苦難是收穫的閉經之路。他們與晚輩的溝通缺少設身處地的能力,也缺少不帶價值觀看待現象的能力。所以不要試圖去說服他們90後同樣很苦甚至更苦,他們不但沒有能力去理解,而且沒有勇氣去理解。
因為一旦他們承認90後比自己還苦,就意味著他們唯一的炫耀資本也沒有了。

那種感覺如同男人被切掉了小雞雞……


「如果是您吃過的苦讓您變得如此尖酸刻薄,那我覺得我們很幸運,謝謝。」

作為80後,我覺得如果能讓零零後壹零後不必在「吃苦」里掙扎,而是在比我們幸福的起點上去追求更多的幸福,這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而不是覺得不平衡的事情。難道人類進化了幾十萬年,是為了讓我們學老祖宗茹毛飲血去「吃苦」嗎?

「吃苦」本身確實可以磨練人的意志,但就我所見,只有少數心志堅定的人才具有這種品質。很多自詡「吃過苦」的人,只不過比別人更刻薄、短視、貪圖蠅頭小利,彷彿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的每個人都欠了ta什麼。吃過苦,但不忘初心,這是值得驕傲的事。但是「吃過苦」本身,未必是值得炫耀的。這就像你經歷過挫折失敗仍然不屈不撓,這是勇氣。但如果只是被虐過而已,有什麼好吹噓的?


作為一名九零後,我吃過以下的苦:

1、我已參加了一場2012年報名總人數達915萬的全國高考,統共耗時12年準備考試,期間參加大小考試進千場,高三一整年處於緊張備考狀態,被老師灌輸著提高一分擠掉千人的可怕思想。以致於我現在時常會夢見考試,夢見離交卷還差五分鐘,卷子還一片空白,驚醒一身冷汗以為天快要塌下來了。

2、我沒有經歷過青山綠水,從小就在深圳吵雜的城中村長大,藍天和白雲只是書里的風景。

3、因為沒有深圳戶口,我從小上學都需要交一筆高額的贊助費,小小年紀時常因為貧窮以及外地人的身份承受著本地同學的輕蔑。

4、如果我恰巧是一名獨生子女,我將在畢業後即將承擔起贍養父母、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的義務,隨著人的壽命延長,我還得承擔太爺爺、太奶奶的贍養義務。

5、而在畢業後,我將面臨著與915萬人爭奪高薪好前途的工作機會,我將承受著不一定努力就可以成功的結果,許多大學插科打諢的同學能夠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得高薪舒適的工作。

長久以來,九零後都被妖魔化,彷彿我們九零後只手能夠遮天,但明明每天在擺著用地溝油製成的路邊攤的人不是九零後,在官場上貪得無厭中飽私囊的人不是九零後,開工廠做工程偷工減料的不是九零後,為什麼就要不斷往九零後身上貼標籤呢?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這些路由不得你不走,五六十年代大饑荒時代出生的你,承受了溫飽線下掙扎的苦難;80年代改革開放的你,承受了貧窮、無法自由接受教育的苦難;而九零年代的我們,又能好得了哪裡去,縱然無需掙扎在溫飽線下,但我們開始承受著時代的高速發展、應試教育的殘酷、巨大的就業、贍養父母的壓力,你憑什麼問我說我們九零後吃過什麼苦?

還是想繼續寫點什麼,我並不是崇尚苦難的人,相反我更希望一生能夠順風順水,考上理想的學校,做想做的工作,見想見的人,陪著相愛的人一起終老。可惜現實不遂我願,總會有苦難,一輩子難過的時間一定比快樂的時間要長,九零後不是沒受過苦,只是這個時代的九零後不可能再受食不果腹、孤身一人北上或南下奮鬥的苦難。以下引用劉媛媛演講的一段話,說得真的很對。

在現實生活中那些尊重規則的老實人往往一輩子都默默無聞,反倒是那些弄虛作假的人到最後會名利雙收,於是乎像我這樣的年輕人就經常有那些看著很有經驗的前輩過來拍拍你的肩膀跟你說「年輕人你還不懂。」我想問的是我們年輕人你能為這個世界做什麼,總有一天銀行行長會是九零後,企業家會是九零後,甚至國家主席都會是九零後,當全社會都被九零後佔領的時候,我想問你們九零後們,大家想把這個社會變成什麼樣。

我身邊有這樣的九零後,還沒畢業就投身互聯網浪潮,每天飛到各個城市找天使輪融資,幾個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創起了業;我身邊還有這樣的九零後,從小到大循規蹈矩認真學習,至今也保研成功;我身邊也有這樣的九零後,文化水平不高但踏踏實實在家裡的幫助下做著點小生意,日子雖不富裕但過得實在;我身邊還有這樣的九零後,每天不務正業專心致志在網吧宿舍往返,除了lol就是泡吧玩樂。形形色色的九零後,構成了這個時代最年輕璀璨的一群人,可是為什麼你們總看到的,是那一群不務正業未曾吃過苦的浪蕩少年呢?真的,請不要一竿子打死整船人。

我真心感謝老一輩人為我們創造了如今的相對優渥的物質生活,但我真的懇請部分老一輩不要總以長者、以受過苦難的過來人的身份教育我們:你們九零後吃過什麼苦?


光是吃你們這些長輩的良藥都夠苦了


90後所面臨的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是前代人未曾經歷的。

由於國際化和信息的平坦化,90後所面臨的競爭不再局限於所在的學校和省市,而是直接和全國全世界的人競爭。我這裡不想強調90後這個概念,因為國際化是漸進的過程,所以也自然會包含部分80後,這裡並沒有明顯的分界線。

人們常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來形容1978年恢復高考當時的情況,誠然,那時候的錄取率是今天無法比的。但那時候的學生整體教育背景不高,且參差不齊,就好比歷史書上冷兵器時代動輒就百萬大軍交戰;而現代的學生由於有了更多的教育資源,就好比高科技信息化的現代化戰爭,幾萬人之間的戰爭慘烈程度不會亞於冷兵器時代吧?

從整體上90後會比前人過上更好的生活這點不假,但我想說的是,在任何領域想登峰造極的難度要遠遠大於前人。

機會多了,看到機會的人更多了,競爭也就更激烈了。


問出這句話的人,往往是無意識的。不信?那不妨去換位思考一下,什麼情況下會對你說出「你們九零後吃過什麼苦」這種話。

看你不爽。

當然了,「看你不爽」這話顯得太輕佻,咱換句話,看你不走正路。

因為覺得自己對,因為覺得自己走過的路、吃過的苦是正確的,所以看你沒有按照模式走,所以覺得你壓根沒吃過什麼苦。

這一連串的是思維模式自然而然。在他們看來說出「你們九零後吃過什麼苦」最自然不過了。

也許他們壓根想不到你在這個問題下面默默吐槽「要你管」。

也許他們早上幾年、十幾年、幾十年也被更上一輩人問過:「你們X零後吃過什麼苦?」

但被詢問過的人中,有的人那時便立刻反思並嚴格按照更長一輩的人要求的路子走,有的人慢慢忘記了自己當日的腹誹,有的人則一直堅持下來這輩子也沒有問過下一輩人。

注意,我用的是「腹誹」。

腹誹是什麼意思?

內心不滿,在心裡說,不說出口。

你想,能對你說「你們九零後吃過什麼苦」的人,會是誰?

是你的父母,是你的爺爺奶奶,是比你年長的上司……

是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在某種主流價值觀上凌駕於你的人。

在主流價值觀中被定義為「失敗」、自己也覺得「失敗」的人,哪怕吃過太多苦,怎麼會好意思說你?

在主流價值觀中被定義為「失敗」、自己卻不覺得「失敗」的人,本身就是反對主流的,自然不會來問你。

所以你的長輩,那是潛意識覺得應該讓你聽他話的人。

還有你的上司,那是很明顯覺得你就是那個應該服從的人。

這樣的人才會覺得自己「有資格」對你說,「你們九零後吃過什麼苦」。

怎麼回答?

答:「哎,是的,我們九零後確實沒有吃過什麼苦。這一點是我們欠缺的,多吃苦才能成功。」

然後這些「權威」會對你的回答非常滿意然後走開。

如果你像這個問題下那麼多答案里說的那樣,憤然反擊呢?

沒必要的,口頭之爭罷了。

真正該反擊的不是這樣的口頭之爭,而是你不會變成那樣的人。

可是我無比相信,我們當中的許多人,包括許多正在反擊那些被說「你們九零後吃過什麼苦」的人,在很多年後,會無意識地對自己的後輩說:

「你們X零後吃過什麼苦?」

這才是最悲哀的地方。


我覺得我們吃過最大的苦就是被某些人(比如題主你),一杆子打死。不分個體,一人犯錯整個90後遭殃。

當年有個loser女朋友被學弟搶了,我好心開導,我一句話還沒來得及說出口,人家直接指著我鼻子說了句你們90後真是腦殘。所以像你們這種分不清實際情況的人,在大街遇到我都是繞著走呢。


「如果單從體力方面的吃苦,我們肯定比不過諸位前輩。我也相信老一輩這麼批評我們還是因為我們所處的時代給予我們過多的恩澤,並且相對於老一輩,我們能享受的更多付出的更少,而我們所處的時代,正是你們創造給我們的,贈予給我們的。我們時刻懷著感恩的心情。我們知曉如此批評我們也是希望我們能上進圖強。然而現在社會是拼智力多餘拼體力。我們動的少並不代表我們尋求安逸而止步停歇。」


推薦閱讀:

第一次接片?
大學裡喜歡獨來獨往,怎麼樣?
為什麼中國的部分學校對學生的髮型要求苛刻?
如何與自己討厭的人和諧相處?越來越發現自己與身邊的某些人格格不入看到別人缺點很不爽又不想說什麼怎麼辦?
談話冷場時,你會用什麼話題救場?

TAG:教育 | 人際交往 | 90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