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健身房集體抵制全城熱煉小熊快跑?

之前一直在用小熊感覺也很不錯,但最近一周發現之前很多能去的場館都去不了,健身房說跟他們沒關係。其實我想說,這種情況該如何維權,那我想去的健身房去不了這算不算違約?

補充:這是那些健身房的聲明北京百家健身俱樂部強烈抵制「小熊、熱練99元包月健身卡」的聲明大部分之前在小熊微信上是可以約的


情理之中的事情。說到底,賣月卡(而且是低價的月卡)不符合目前商業健身房的利益。除非找到更好的合作方式,否則健身房會認為健身互聯網公司在拿走本來屬於他們的蛋糕。

我收集並閱讀了上百篇中國健身行業的調查研究。其中涉及了中國的數十個城市的數百家健身房和上千名私教。後來又寫了5篇文章談論當下健身行業,和健身互聯網行業的現狀。看過我這個專欄:「健身行業私人觀察 - 知乎專欄」里的五篇文章就能夠對中國的整個健身行業會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我半年前在《作為一個訓練者,我為什麼不喜歡大部分的商業健身房?》這篇文章里就說了:

為了銷售年卡,商業健身房往往把短期卡的價格抬到極高,讓顧客不可能考慮購買短期卡,而轉而購買年卡,這其實是衝動性消費。當然,有一些健身房會做一些短期卡的團購活動來來引流,但目的還是為了提高年卡的銷售量。

為什麼健身房只賣年卡而不賣短期卡呢?因為健身房無法把當下的市場做起來,健身房如果要依靠顧客來健身房的次數結算費用,健身房是賺不到錢的。健身房只能做未來市場。在健身房裡,很多人來了一兩次就不想來了,健身房如果要做短期卡,就無法賺取這部分人更多的錢了。


健身房依靠銷售年卡來盈利。


銷售年卡本質上是在「租賃健身房未來一年的使用權」。


健身房的盈利模式,圍繞著兩個字:預售。私教的銷售很多時候也是預售模式。

當下健身房的主要盈利模式就是預售,因為不太好把現在市場做起來。前幾天國內某大型連鎖健身房還在炫耀自己手下的教練一單開出42萬的預付私教費用。

另外說一些無關的話題。

我和題目中的兩款健身APP的人員並沒有接觸。但是和許多其他的健身互聯網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和業務員都有比較深入的交流,我發現這些公司中的絕大多數人不懂健身,自己也沒練過。有些甚至一整個公司沒有一個人從事過健身行業——這比傳統健身行業經過幾天的培訓就出來一個健身教練還要恐怖。

在這種情況下,健身互聯網公司很容易和傳統商業健身房進行零和博弈,而不是產生雙贏。健身房會認為健身互聯網公司在拿走本來屬於他們的蛋糕。

國外的健身房流行月卡,中國的健身房不做月卡是有本土的原因的。這個原因我同樣寫在了《作為一個訓練者,我為什麼不喜歡大部分的商業健身房?》里:「健身房沒有真正做好教學,顧客無法不花錢或者低價學會健身,然後本來一個可能長期健身的顧客就放棄了學習,以後再也不考慮去健身房辦卡了,因為他覺得辦了也不會去訓練。」一年卡乃至二年卡、三年卡這種預支未來的方式很符合併不成熟的中國健身行業的現狀。

另一個需要提到的就是健身房的會籍顧問。現在的健身o2o產品,很容易侵犯健身房會籍的利益。恐怕也是不受健身房討好的原因之一。

以下是我寫的相關文章鏈接,分別講述了健身房的盈利模式、健身房私教的業績壓力和水平、健身房和健身工作室的異同、健身工作室在中國未來的發展趨勢還有健身行業和互聯網行業相結合的八大模式:

一《健身產業革命 - 健身行業私人觀察 - 知乎專欄》
二《作為一個訓練者,我為什麼不喜歡大部分的商業健身房?》
三《健身工作室是否能取代健身房? - 健身行業私人觀察 - 知乎專欄》
四《來自二十個城市的健身行業調查 - 健身行業私人觀察 - 知乎專欄》
五《健身互聯網,與互聯網健身 - 健身行業私人觀察 - 知乎專欄》


作為運動愛好者、小熊快跑短暫用戶和ClassPass模式腦殘粉的我不請自來的寫了個分析得很表層的答案(快來個這些平台做BD的人分享內幕啊),期待和大家一起討論?(^?^*)
BTW,我已經把知乎當成新聞網站在用了,新消息都是從新冒出的問題中Get的,簡直棒呆惹!

ClassPass
在討論小熊快跑全城熱煉之前,我們可以先來看看ClassPass模式是怎麼做的。

  • 是什麼?

ClassPass 最初是將紐約不同的健身房連接起來,用戶只要每月交納 99 美元的會費就可以成為 ClassPass 的會員,去遍紐約所有健身館。

  • 為什麼成功?

會費價格:美國地價便宜,健身器械也相對便宜,大量的連鎖健身房費用低,很多健身館的月費都低於 ClassPass 的 99 美元,有些甚至只需要 30-40 美元。以美國的餐飲費用來看,實際上是 2-3 頓的飯錢,實際上健身費用本身就不是一筆大支出。因此,即使你的運動頻次不高,這筆費用也完全是可接受的。而國內目前健身房年費都在 2000 左右,甚至更高,往往是一次性付清,99 元人民幣的超低定價偏離了原有的健身市場。
場館品牌:ClassPass 的對於消費者的吸引力之一,是他們爭取到不少高端品牌的健身房資源。 這一點雖然在國內也有初步嘗試,但是還是少數,在國內絕大多數的健身房是不願意開放給這些互聯網顛覆者的。

此處參考自《大家都在討論的 ClassPass 模式,究竟是什麼?》(http://36kr.com/p/5035224.html),我在其中摘錄了兩個非常有意思的點,而這也恰恰是ClassPass的中國模仿者在本土化過程中的水土不服。

  • 怎麼做?

在選擇了良好的市場切入點的前提下,ClassPass採用了「整進散出」的模式,通過資源整合,將一座城市中數百家健身會館聯結在一起。
整進,就是平台與合作方簽約,以折扣價大批量訂購門票(或會員資格);散出,即指平台吸引用戶按月繳納一定費用,使用戶能夠跨地區跨場館甚至跨項目按次消費。通過課程搜索引擎,用戶可以隨意自主安排健身計劃,多家合作方的資源+不限次的消費+高自主性會對其形成巨大的吸引力。
對於健身會館來說,這些客戶雖然都是通過折扣價吸引而來,但仍能為企業帶來增量收入,消費者越多給健身會館收入就會越多。而由於每門課能註冊的人數有限,會讓折扣健身機會變得更有饑渴感,這將有助於會館發展更多的固定會員,以獲得更高收益。所以ClassPass可以較為容易的獲得用戶和健身會館的青睞,選擇與之合作。

此處參考自《我們能從創立不到兩年估值達2億美元的健身卡公司ClassPass身上學到些什麼?》

  • 總結

ClassPass 的模式事實上是一種垂直領域的團購形式,它針對的不是具體商家,而是提供同一類型服務的多個不同商家。這種模式幫助單個健身房降低空置率,同時健身房聯盟讓他們獲取單個用戶的成本下降,相當於每加入一個用戶,都可以成為任何一個健身房的客戶;而對於用戶來說,選擇可以更多樣,同時價格更加優惠。

此處參考自《一波 ClassPass 的追隨者出現了,是落地生根還是水土不服?》(http://36kr.com/p/220472.html)

小熊快跑 or 全城熱煉

  • 是什麼?

小熊快跑全城熱煉都是ClassPass 在中國的忠誠粉絲,用戶以 99 元/ 每月的價格即可享受當地超過百家運動場館的精品健身課程(自由器械、團課等)。課程按照時間排列,通過app端提前預約,之後憑藉簽到碼就能上課。

  • 怎麼做?

這種模式運轉起來需要三方的參與,因此關鍵是得協調好三方的利益訴求。
用Xmind畫了個渣圖如下:

  • 為什麼出現問題?

1、對於商家而言,此類平台對其的引流作用有限,甚至還有一些負面影響
一方面,ClassPass實際上將各個健身房資源整合起來,做了一張通行的會員卡,它的前提是健身房在與ClassPass合作開放會員資格時與它單獨的包月價格沒有太大落差,健身房也都發展得比較成熟。而當前中國健身房的價格仍然很高,各個健身房的水平也參次不齊,搭建類似ClassPass的健身房聯盟很不現實,健身房更多的還是希望通過平台拉新(將小熊的客戶轉換為自己的客戶)。
另一方面,中國的健身文化還處於起步階段,平台推動一大批小白用戶踏進健身房固然是好事,但對於健身房來說,對於這一批來源分散、目的不明確、流動性大的用戶,他們所能獲取到的用戶資料很有限,留存難度大,管理難度也大。

2、對於平台商而言,供應商擴展和用戶留存都至關重要

司維還強調,全城熱煉跟團購是不一樣的,團購做的是體驗性消費,客人到了商家以後根據體驗滿意度來選擇要不要購買商家服務,最終交易還是發生在商家一方;而全城熱煉與團購不同的是,打造的是一種可持續習慣式消費, 讓用戶認可包月購買運動套餐的模式,從而刺激用戶在平台內進行每月的持續消費。

參考自《【獨家】全城熱煉:99元環城健身降低運動門檻,麻辣燙式挑選項目,已獲百萬天使融資》
平台當然不想為健身房導流,他們想做的是membership制,就如同ClassPass做的那樣。平台的美好構想撞上健身房的現實考量,怎麼平衡雙方的利益訴求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點。

  • 怎樣解決?(短期內)

1、限定使用時間,降低健身房空置率
2、與更多小工作室合作(尤其是舞蹈、瑜伽等常以單次或多次計價的健身場所),繼續拓展SKU品類

最後,一點自己的感想:

  • 去年就在36氪上看到ClassPass的報道,作為運動愛好者的我立馬眼前一亮,恨不得自己身在紐約。個人非常喜歡這種整進散出的資源整合再利用,迫不及待地等著ClassPass for everything,未來那些需要繳納較高額會費以致於用戶需求被抑制的行業都有可能被這一模式改變。沒多久不出意外地等到了ClassPass的中國模仿者(全城熱煉、小熊快跑、燃、開練等)。
  • 健身之風今年格外來勢洶洶,除了O2O領域廝殺激烈以外,工具類教程類也不逞多讓。我周圍很多從不運動的人都開始下個Keep或者Fittime跟著動動了,七月初小熊快跑和全城熱煉跑馬圈地的49元包月更是吸引了一大批朋友跟風去買。
  • 我也在打折的時候買了一個月的小熊,一是因為在北京暑期實習,兩個月時間去買健身房的卡時間實在有點尷尬(並且大家都知道健身房的卡時間越短越貴)。二也是被app上各種舞蹈工作室的課程吸引,想去不要臉地挑戰一下自己。這一個月我一共約了五次課,兩次器械三次舞蹈,翹了其中的兩次。身處中關村五道口地區的我實際上有很多健身房可以選擇,但是比較來比較去還是覺得大部分健身房都設施堪憂,有一次我都走到了某個健身房門口結果看到它冰冷陳舊地窩在地下一層,頓覺一陣陰風刮過,默默撤離了。
  • 當前健身房的模式的確有問題,完全贊同知乎大V陳柏齡老師的相關觀點。但相比在不成熟的健身市場推小熊快跑、全城熱煉這種類ClassPass的平台,我更看好開練、初練、燃等類垂直領域團購或P2P交易平台的模式,之後會試著寫寫這一個領域的文章~

多數健身房根本不需要一個O2O App來給他引流。
現在有哪一個APP的影響力、覆蓋面能大得過美團、大眾點評?同樣是賣低價單次體驗,O2O APP比團購強在哪?

健身房目前普遍面臨兩個問題。
1、高峰時段過於火爆
2、冷門時段無事可做

高峰時段人越多,健身體驗越差,就會影響會員續卡,還會惡化健身房的口碑,最終健身房裡只會剩下一群能忍受低質量訓練環境且根本不會買私教課的人,這些人一般都會在健身房逗留很長時間。到了這個時候,健身房的經營基本就達到天花板了。

健身房也不像餐廳,可以在冷門時段清潔、備料,為用餐高峰做準備。在健身房裡,上班時間能做的也就只有開開會,討論下晚上哪個會員買課意向最強,比較好拿下他了。

這兩個問題,小熊和全城熱煉並沒有能夠幫助健身房解決。反而給他們帶來了更多零散的、以體驗為主的客戶,對於老健身房而言(就是經營基本達到天花板的那種),這種客戶會讓高峰期變得更加擁擠,把健身體驗進一步惡化,他們自然不會歡迎。

要想獲得健身房的信任,想從健身房身上分到利益,不奔著這解決這兩個問題去做產品是不行的。


我看前面基本都是用這些軟體用戶的回答,我就從健身從業者的角度談談我的看法,畢竟問題總要從兩面看

本人小教練一名,所在的健身房之前和這幾個App都有過合作。因為最近也在準備和朋友一起合夥開工作室所以對這些App也多多少少有些了解。

我的觀點是,對於這次的抵制其實兩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我所在的健身房其實是沒有和這家App中的任何一家簽過正式合同的,當初所謂的合作很簡單,就是他們來找銷售買次卡,銷售嗎,為了業績基本除了殺人放火你讓他們幹什麼都肯的。因為上到店長會籍主管下到普通銷售每月收入都是直接跟賣的卡掛鉤的。基本上一合計覺得沒什麼損失就直接賣了。我也問過幾個別的健身房比較熟的朋友,情況基本是類似。一開始來的人不多大家也沒太當回事兒,但時間長了來的人越來越多這就紙里包不住火了。這幾個App在我們店買的次卡加起來錢估計也就是幾張年卡的錢,如果你是老闆知道了你肯定也不幹啊。

健身房的責任很明顯,內部管理疏漏很多,理論上這種商業合作肯定需要老闆點頭合同蓋章簽字才可以的,但實際執行下去底下人為了自己的業績獎金就直接瞞過去了。一方面確實現在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水平太差(前兩天剛剛還爆出來健身房實習的小姑娘沒完成業績被逼著喝醋的新聞了),但硬說根源的還是現在這個賣卡賣私教的商業模式,讓所有從業者腦子裡只有沖業績(吐槽一下,作為教練基本上一大部分時間都用來推銷賣課了,你覺得這教學水平能上去么)。在業績面前其他什麼服務質量全都丟在腦後。

但同時這些App也免不了責任。正規商業合作你連合同都不簽,那人家翻臉不認賬你能怪誰呢?明知道這個圈兒的人口碑差還不做好預防工作。這件事兒都過去一周末了(在健身圈兒已經沸沸揚揚炸開鍋了),你看有一個App站出來說要給自己用戶維權的么?還不是自己心虛理虧。談合作圖方便省事兒的時候就該想到相應隱患後果。你們自己都不把自己用戶的權益當回事兒,還能指望健身房么。怎麼說呢,天下烏鴉一般黑,我是健身圈兒的人也不會避諱這個圈子的種種問題,但通過這件事看這所謂互聯網公司其實也沒好哪兒去,大家彼此彼此。

這個情況的發生其實是遲早的事兒,必圖拳館的楊老闆總結得很好,我直接從他微博上搬過來了

「健身O2O軟體與實體店撕逼了,總結一下原因。1、盲目抄襲國外軟體,卻不知國內行業情況與美國完全不同。2、盲目的資本運作,靠數據坐等接盤俠。3、幾個軟體根本沒有清晰找到行業痛點,從而站在了行業的對立面。4、欺騙實體店店簽約,用軟體綁架實體店投資人方式不可取。」

作為一個在健身圈兒混了幾年但還尚存些理想的年輕人,我心底是希望互聯網可以改變到健身行業的,因為這個行業現有的問題太多太多,教練教練當銷售使,銷售當牲口使,老闆不賺錢用戶抱怨還多,大部分人對行業現狀都不滿意。但即便如此這個行業依舊封閉,指望自己改革是很難的,有時候確實需要藉助外力才行,但前提力得使對地兒。

我記得之前看 @陳柏齡老師寫過一句話印象特別深刻,大意就是在國內健身應該屬於教育行業。國外整體健身水平已經比較高可能已經能算是服務業了,但國內的話進健身房跑一會兒步再隨意擺弄兩下器械的明顯還是主流。人已經進入吃飽了需要變著方的換花樣的階段了,而我們還處於飢一頓飽一頓呢,這種情況下生搬硬套國外的模式很明顯不靠譜。這些App明顯還是沒有弄清楚中國健身行業真正的痛點。這樣其實是沒法兒做大健身市場的,他們做的,只是從健身房口中搶走一塊肉,但本質上對這個行業的改造依舊有限。

不知不覺打了好多發現邏輯也亂了題也偏了,總之作為教練希望這個行業能夠健康發展,畢竟市場做大對誰都有好處。健身房你們在抵制同時是不是該想想為什麼消費者對你們怨氣那麼大?不從自身改變的話那麼早晚會被取代。而這些手機軟體也是,除了生搬硬套國外的模式外是不是也該了解一下這個行業真正的痛點所在呢?


瀉藥:不光是北京,現在廣州也開始了,估計,他們的大本營上海也會有抵制現象

我的合伙人 @謝奕煒 已經拒絕了不下於十個來面談合作的APP推廣人員。

上面 各位已經說了不少,所以我就說一點點東西,歸根結底,這些互聯網企業的通病是「沒有一個好的商業運轉模式」 這也是最近所謂的「O2O寒冬」的根本原因。
互聯網帶來的價值 是什麼?信息流通,信息流通產生價值的基礎是,它對實物流通和實業生產提供了良性助益。
比如,網購對實物貿易產生的價值,貨物成本+物流成本 仍然少於貨物成本+房租成本,而客戶渠道卻寬了許多倍。這也是互聯網能顛覆實體店貿易的原因。
但是 服務業呢? 因為客戶接受的產品本身是要親自去接受服務的,互聯網拓寬客戶渠道的優勢 遠遠不足以達到滿足商家需求的標準,而商家完全不能象實物貿易行業一樣 減免最大的成本--房租。
我合肥有個朋友說過 :互聯網帶來最大的優勢是利於傳播,而要傳播的優勢是行業模式本身極易複製。而健身哪裡有這麼容易複製呢?

這些互聯網行業整天聲稱要打造平台,要平台化,標準化,但任意一個有技術門檻的行業,要做到行業標準化,提供最大平台的一方一定是有著技術權威的,行業標準化的源頭是福特製,當年的福特汽車,當今的特斯拉對於電動車,索尼對藍光格式,這種做標準化的哪一個不是行業中的個中翹楚?目前的健身行業沒有。而這些靠砸錢,靠賤賣卡來鋪渠道的互聯網企業,絕對沒有可能做出來這種平台。


如 @陳柏齡 答案中所說,全城熱戀、小熊快跑與健身房做的是零和博弈,受到抵觸是必然。

健身愛好者三個最主要的行為/場景:吃、練、秀。吃和練都是為了秀,秀是為了滿足虛榮心。滿足虛榮心(獲得他人和自我的認可)是最深層的需求。如果說互聯網可以顛覆健身行業,那也必然是從這三點出發。然而很多創業者選錯了方向。因為(純主觀認為),「吃」才是健身愛好者最大的痛點。

原因如下:

  1. 健身設備、裝備、教練教學、團體操課、運動補劑等等絕大部分與健身相關的產品和服務的使用場景都在健身房,妥妥的兵家必爭之地。但整合健身房(包括教練)資源難度極大,因為現有模式是健身房和用戶的零和博弈,小熊快跑和全城熱練現在正在吃這個苦頭。另一方面,很多APP教學課程看似目的是幫助愛好者入門,實際上是要把愛好者請出健身房,把健身場景豐富化,培養用戶習慣其定義的健身場景,顛覆健身房在整個產業鏈的地位,進而把圍繞健身房的資源吸引到自己的平台。此種方式的短板在於,用戶只要花錢找個好教練就都解決了(不是說沒有機會,而是很難);
  2. 背後受罪還不是為了人前顯貴!滿足虛榮心是健身愛好者最核心的需求,但又是最容易滿足的。因為秀照片獲贊實在太容易了,隨手掏出手機咔嚓就到朋友圈了,還能虎一虎身邊的小白。發到健身社區,能達到讓愛好者佩服的程度真的太難,絕大多數健身愛好者也只能圍觀。
  3. 「三分練,七分吃」,誰都知道要想有好身材,吃最重要,而痛點最多的也是它。真正願意在健身上花錢花時間的,一般都栽在了吃上。現在的年輕人有多少天天有時間做飯的?家或公司周圍,除了不加醬的賽百味,還有啥能吃的健身餐?更別說賽百味的營養元素比例也不符合大多數愛好者要求了。是真能來個定製化的健身餐/健康餐服務,每天肯拿出100-200元預算的大有人在。

誰能讓健身愛好者在追求深層需求的過程中省錢、省時、少遭罪,誰就有可能有前途。而省時和少遭罪比省錢重要多了,不然你天天花那麼多時間遭那麼多罪工作為了啥?

以上論斷純主觀判斷,受我所處環境和自身健身需求的影響,肯定有偏頗。

完。

參考: @陳柏齡 的專欄文章健身互聯網,與互聯網健身 - 健身行業私人觀察 - 知乎專欄


此類APP為充分(非法)利用閑置次卡,嚴重增加了健身房營運成本,眾多健身房認為其嚴重擾亂健身房秩序……但是!所謂健身房的正常秩序是什麼?說白了,就是忽悠大部分消費者衝動消費,去幾次付一年的錢!我知道你們會說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但是!我想說,雖說99包月不是很合理,但花幾千辦年卡練幾次後悔了又不能退,同樣很不合理……有人來革你們的命啦!掙扎吧!兄弟!


唉。。。。太悲哀了,我是小熊快跑的用戶,之前去的英派斯現在去不了了,就因為抵制!其實我想說健身場館你以為抵制這些包月健身的,我就會去辦你們的年卡嗎?根本不可能的事兒。之前我也疑惑過小熊快跑的模式,覺得價格這麼低不是搶年卡的生意嘛,健身館怎麼會同意合作,後來我明白了,小熊快跑針對的人群就是像我這樣每天加班沒時間,只能周末去健身一兩次的用戶啊,一個月根本不去幾次的我怎麼可能掏那麼多錢去辦年卡?看著99實在便宜就去健身館練,如果它真的消失了,估計我就不會再去健身館了吧,還是自己跑跑步算了。
小熊快跑有用戶交流群,當時購買的時候,客服把我也拉進去了。平時大家在裡面瞎侃,評價自己去過的場館啥的,最近出了這個「抵制」,大家討論的也是熱火朝天,很多人跟我一樣,覺得自己就是想先探進健身的領域看看,還沒有到去辦年卡的重度用戶的程度,如果小熊真的掛了,應該不會去場館健身了,又恢復到了沒有健身的日子。
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在嘗試著踏進健身房,但是出於種種的考慮並不會馬上下定決心拿出個大幾千去辦年卡,那這些99包月的對我們多麼合適啊,上個月我總共去了3次器械健身、3次游泳,我發現自己比以前愛運動的多了,可能幾個月後當我真正養成了健身習慣,覺得自己辦年卡也可以堅持去的話,我肯定會選擇一家我在小熊上體驗過的健身館辦年卡的,但是現在,我覺得自己的這個目標實現離我越來越遠。
說一件氣憤的事兒,今天我又預約了一家之前去過的健身館,給場館那邊打電話,一聽我是小熊快跑的,立馬回了一句「我們沒有跟小熊快跑進行過合作」汗死~~~然後還不等我說下一句話,就啪,給我掛了電話,這是心虛還是什麼????你當我們用戶是瞎子嗎?當初跟平台合作賺錢,現在風向變了,立馬一副打死不承認的態度,關鍵我也算是你們的目標客戶啊,你們這樣的素質我也真是呵呵了。然後我轉頭就給小熊客服打了電話,那邊語氣倒是可以,向我解釋說最近是有部分場館不能使用,他們也正在積極溝通中,雖然還是很氣憤,但是想想他們也是不容易。
唉,,,一口氣寫了這麼多,也不知道到底要說什麼,我不知道這場抵制最終的結果會是什麼,我只是希望健身場館和小熊快跑平台的人都能看到一個普通用戶的真實想法,然後給用戶帶來最好的解決方案吧。別再一次將如我一樣想踏進健身房的人拒於門外。


說白了,當初健身房給你辦年卡,就想著你不要來,後來健身房給你發次卡,也想著你不要來,結果次卡發出去,被人充分使用了次數,健身房利潤低了,不幹了...還是挺不要臉的...


自己也算是運動愛好者,前面一段時間也在關注運動健身這個市場,從個人來看這塊未來幾年的增長會非常大,先只說一個原因國人的健康健身意識會越來越強,健身人群未來幾年的增量市場很可觀。扯遠了,回到本問題。

說實話,健身房抵制小熊快跑和全城熱煉是遲早的事。我們先從健身房的心態來看,一開始大部分健身房都會把小熊們當做線上引流渠道或者團購渠道,希望從這幾個渠道來的用戶能轉化成為自己的年卡會員或者私教會員,最後發現轉化很低根本達不到預期,再加上傳統健身房本來的成本結構、商業模式原本就支撐不了按次的消費模式,所以抵制或者說健身房與小熊們的合作破裂是遲早的事情。


先來說說用戶這塊:
個人認為健身是一個生活服務業務,但是跟餐飲、電影這種生活消費有著本質的區別。因為有兩點不一樣:

第一,地域性,這個地域性可不是指的北京、上海這樣的地域,而是四惠和十里堡華堂的區別,我聊過一個健身的朋友絕大多數健身要麼是在家附近要麼是在公司附近。很少會為了健身,跑去好遠(狂熱健身愛好者除外)。但是國內的健身房密度並沒有很大,大部分人公司和家附近的健身房可能就那麼一兩家,當然像帝都大CBD這樣地段除外。
第二,長期性,這裡面的長期性是指健身用戶會跟著同一個教練長時間去練,我有好幾個教練的朋友他們有好多會員是跟著練了好幾年的。

如果想健身或者有健身習慣和健身意識的用戶,其實更看重的是便利性(過去是否方便),健身設施(設備是否齊備我想練那麼器械有沒有),教練專不專業,在費用方面的關注是第二位只要價格不是高的離譜就行。
所以回來小熊們這邊來說,99元月卡每個健身房每月不超過三次能吸引的其實是價格敏感性用戶可以為了低價可以在很多個健身房之間來回穿梭,或者就是以前並不健身也沒有健身習慣和意識只是被低價吸引,這樣的用戶最後能成為有健身習慣的用戶我很懷疑(健身習慣在我看來是很重要的,有意識、有自驅能力,能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


說了這麼多我想說的是,小熊快跑和全城熱煉能獲取的用戶可能並不是健身的主流人群。

再說說傳統健身房
一提到健身房我想大多數用戶首先會想到的是年卡,再就會說到之前我辦了好幾張卡最後都沒有去幾次好浪費呀。其實這就提到傳統健身房一個模式和一個問題,模式就是幾乎所有的健身房都是年卡形式,問題就是很多用戶辦了年卡但是去不了很多次。這就接到我上面提到健身習慣的問題,在歐美國家健身是一個服務業大部分用戶從少就重視運動,有很強的健身意識也知道怎麼去健身。但是在國內,大部分用戶並沒有很強的健身意識同時也不清楚怎麼科學地健身,需要有人指導,有人監督,有氛圍引導才能慢慢培養去健身的習慣。說實話只要有意識,習慣養成了,那麼用戶健身的頻次就能保證。

這就遇到一個問題了,我們看到的大部分商業健身房的特點是:商業圈,大面積(一兩千平以上),大而全的器械,會籍顧問團隊教練團隊營運團隊,這每一塊都是成本。就個人看來我把這些都稱為營銷成本,為了讓用戶看到所有要在商業圈拿物業,大量的會籍顧問散步在健身房周圍的街道上不斷拉客,前台會客區都是為了銷售準備的。以一個2000平健身房為例,每月的運營成本就是大幾十萬,這樣的成本結構就導致了健身房需要大量地銷售年卡以便快速地回籠資金否則的話一次100元左右的收費那要收到猴年馬月,但是用戶辦了卡之後能提供的服務少之又少。相信很多用戶都很熟悉,辦了卡之後除非去再買死角課程,基本上你不會得到任何服務,自己去店裡做器械、做有氧、上個操課、洗完澡離開。

再來看看教練,說實話教練在健身房是身兼多職。可能很多並不了解,健身教練除了上課外還需要賣私教課程,也是基本上所有健身房都給教練定了銷售死角課程的指標,不達標的話教練收入分成比例就會降低。這樣導致了很多教練並沒有花心思在提供自己的健身教練水平上,反倒是在銷售上耗力不少。這也導致有些健身房銷售氣息非常嚴重,用戶也非常反感。

上面我說過,國內大部分健身用戶需要有人指導、有人督促、有氛圍引導的、有正向激勵,當這些缺失之後出現的結果就是用戶辦卡初期信心滿滿(說實話會籍顧問在銷售的時候也可勁忽悠用戶)但是過一段時間後可能因為工作忙(沒督促),健身房設備看似很多但是很多也不會用每次去就跑個步騎個單車整整啞鈴時間了也無聊(沒指導),自己一個人練也不認識健身房的其他用戶(沒氛圍)慢慢地就開始懈怠起來。這也導致了健身房年卡會員續卡率並不高,也使得不斷洗流量成了傳統健身房的必修課。

這也是為什麼我說健身房本來的成本結構、商業模式原本就支撐不了按次或者按月的消費模式:成本太高需要快速回籠資金只是利用用戶衝動消費心理先讓用戶辦卡再說愛來不來,沒有為非私教用戶提供足夠的指導、督促、沒有幫助他們創造氛圍,用戶也很難堅持下去這種情況下月卡或者次卡用戶的留存也極其低。


再來說說國內類classpass模式:
沒有仔細分析ClassPass在美國的具體情況就一味地模仿拷貝這是我最詬病小熊快跑、全城熱煉的。首先,剛才說了美國用戶的健身意識很強,他們從小就接觸各類運動,而且都知道應該怎麼去健身,這就是為什麼健身在美國應該服務業而在中國就成了教育業的區別。

第二,美國的健身房覆蓋極其密集,13年數據全美有超過4萬家商業健身房中國應該大幾千家。我在谷歌地圖上搜紐約布魯克林區,一個小街區方面一兩公里範圍就有6家健身房,健身房的密度極其大。同時,美國這兩年健身細分化趨勢很大,有很多健身房知道單一細分的服務,例如有專門的芭蕾舞蹈工作室、有專門的動感單車健身房等。

說實話ClassPass其實定位一個空白的健身市場,如果你想減脂周圍很多健身房並不知道哪家好先去花一個月體驗下然後再決定買哪家的會員。抑或你一直在上瑜伽,突然想體驗下附近其他拳擊工作室或者動感單車健身房的課程;有抑或你是個空中飛人出差時間非常多但又不想中斷健身,那麼ClassPass就是個很好的選擇。

第三,也是很重要一點就是美國健身房的月卡也是主流消費模式,而且月卡費用相比國內非常便宜.一般健身房月卡費也就4、50美元,高端健身房月卡也才100美元左右。ClassPass現在在部分地區月卡費用從99美元已經提到了110美元以上了。所以ClassPass並不是低價,他極具吸引力是在於在美國這樣的健身市場下他真正了為一部分用戶提供了便利解決了他們的需求,而且代表了一定的品質。

因為費用和品質的問題ClassPass是能夠幫助健身房掙到錢的,2015年ClassPass的目標是為合作健身房帶來超過1億美元的收入。反觀國內小熊快跑和全城熱煉們,說實話我很難看出要是不補貼的話他們怎麼能幫合作健身房掙錢。


這也回到最前面我說到的,抵制或者說合作破裂是遲早的事情。吸引的用戶並不是匹配,現在國內商業健身房問題多多其成本結構和商業模式根本支撐不了按次或者按月的消費模式同時服務上也是極度缺失。還有就是問題在國內這些健身o2o平台上一味地模仿,並沒有從根本上去研究用戶消費健身的習慣和心理,也沒有仔細去探討國外前輩到底是怎麼做起來的,最後就會出現了問題。

總的來說,小熊們有小熊們的問題。但是現在的健身房的商業模式有更大的問題為了籠錢而洗流量的模式不可能持續太久,不能回歸到服務的本質不能真正幫助普通用戶培養健身運動的習慣,那存在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現在都提消費升級,傳統健身房的模式應該怎麼變運動健身這個行業怎麼去擁抱互聯網這值得探討,不過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以上也是個人的一些看法,可能有些也不成熟。
僅供參考!


沒有辦健身房年卡,主要是距離不近、怕人多搶器械、還有最煩的推銷,另外價格也太貴。公司每年會發健身費,就去迪卡儂買點器械回家自己玩。單杠雙杠小區里有,需要就去用一下。家裡啞鈴,瑜伽墊,啞鈴凳基本就差不多了。就是沒杠鈴,還有繩索也沒有,對於隨便玩玩的來說也夠了。
這次在地鐵上看到99包月的廣告本來還比較感興趣去看看,結果發現這是線上商家買次卡偷雞,線下健身房其實很不喜歡月卡和次卡,矛盾就這麼產生了吧?抵制我覺得也算正常,點評上看到N多起會員和健身房撕逼的案例,見怪不怪了。
出國去旅遊的時候,經常看到一天、三天,一周,一月明碼標價。回到國內年卡還不算,還要兩年、三年地買,本身就讓人反感。後來想想應該也是成本所迫,主要是地價貴,會員也不懂得節約資源,帶衣服去洗的也不少見。健身房是商業水電,比家庭貴得多。再則就是健身房的經營者缺乏創新,靠那點伎倆挺讓人反感的。
應該要通過降低用地成本,降低消耗成本(刷卡出熱水洗澡等),提高服務水平,降低年費,峰谷調整、增加更加靈活的方案供用戶選擇,達到銷售的目的。


(應該算是小熊快跑的第一批用戶吧,那個時候還叫木瓜卡。)
抱著體驗新產品的態度註冊了一個月,然後去公司附近的健身房去跑了兩次步,然後發現同一個月一個健身房只能去3次,第二個月就沒有續辦了。然後有一天接到了木瓜工作人員的回訪電話,和她分析了一會產品,也寫在這裡吧:
1、小熊的宣傳點在於低價體驗不同的健身房,所以限制了一個月三次。問題在於,健身房這個東西,比電影院更在意地理位置。目前健身房密度的情況下,方便可達的健身房也就2-3個,顯然不夠一個月的鍛煉需求。
2、小熊快跑的另一個宣傳點是說一年1200的健身費,但是其實和一般健身房的年費差不了多少。(我家旁邊的健身房一年也就2000塊,有時候做活動還買一送一)。
3、回到健身這件事上,我是很相信科學訓練方法的,所以穩定的健身房和合適的私教課,對我來說更重要,至於月付和體驗多家健身房對我來說無所謂。
4、所以小熊移動作為各大健身房的宣傳和新用戶體驗平台(現在也沒有這樣的平台),還是對健身行業有一定價值的,可以考慮從這個方面去做。留住學員和賣私教課目前還是交給線下。同時也別月付99了,可以直接賣次卡了。

以上就是我當時和木瓜的同學反饋的一些東西,同時也建議他們多去健身房裡實際走走。
由於行業知識不足,當時沒有想到健身房和他們合作是沒有合同的。上不了檯面的合作,用戶最後利益受損也正常。

當然,作為一個互聯網從業者,還是希望app可以保障用戶損失,更希望互聯網可以幫助健身行業更規範,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


如果有個健身房能夠提供運動餐並且沒有教練一直給你賣課那我一定經常去


關於這次抵制我們先來看看時間表:
發起者是幾個連鎖健身房(小熊和熱煉沒有簽約)和停止合作的場館,時間是在8月14左右,,由於全城熱煉和小熊快跑價格太低了,老用戶抱怨,流失了不少用戶。
8.16左右,熱煉和小熊簽約的條件很差的場館也加入了 抵制(雖然加入了這個模式,但是條件差,基本沒有用戶去)
8.16之後,更多的場館加入了。

這件事雙方都有很大的問題,場館主要是利益保衛戰,所謂的擾亂行業,是扯淡;
全城熱煉和小熊快跑,一味的追求高速發展,忽略了場館方和用戶體驗(這個模式目前用戶體驗不是很好),做一堆數據給投資人看,吸引投資,細節問題沒有處理好,和場館簽約大多是買次卡,沒有真正和場館負責人溝通,商量。

在來說說這個classpass模式吧,在美國原來是99美元,現在是128美元(和美國一家頂級健身館的費用差不多),在美國健身人群太多了,基本是全民健身,所以需求擺在那。

中國目前健身行業人群基數太少了,全城熱煉和小熊快跑的模式,極大的降低了健身門檻,可以大量吸引那些有健身想法但是一直沒有去實施的人群以及健身觀望著。這個是把蛋糕做大的,讓健身這個行業更加健康的發展。
發起抵制的人,如果是想通過這個模式來警告熱煉和小熊,要循循漸進的改造這個行業 ,不能一味的追求一堆數據,我覺得是成功的。
如果只是為了保衛自己的利益,反對互聯網對健身行業的改造。你會失望的!


1.健身業是服務業。服務業我們看四個構成,一是場地,二是服務,三是硬體,四是產品。和餐飲對比,餐飲的所有利潤通過產品兌現,很不幸,健身業的產品就是服務,而沒有實體產品,至少目前階段中國就是這樣。
2.為什麼很多人說年費等於租場費?一是因為在他們看來年費里購買的各項獲得中,器械及場地使用是最可視及可衡量的,在沒有購買私教的情況下,軟體服務的質量和價值趨於0。
3.互聯網改變傳統行業,往往是充當渠道的作用。O2O的本質都是渠道重組,通過渠道改變或顛覆傳統領域。渠道為王並不過時,只是換了載體。但對不同行業,O2O能搭建的新鏈條長度是不一樣的,比如生鮮,可以直抵農場,但對服務業,就可能需要引導傳統產品的改造,形成不了新的共贏分配模式,就甭想嫁接進去。
4.所謂99元包月,手段並不高明,但大方向木有錯,健身業還會面臨下一次的可能更高明的手段。
5.鑒於這個行業的特殊性,本人也在思考可行的優化模式,這也是出於對健身的愛好,也希望有志者共同探討,甚至合作的可能。。
手機碼字,只說到這了。


8.19實在看不過去有些答案,補充一下。

健身房的盈利並不主要是那群辦了卡不來的人。相反,最支撐盈利的應該是那群天天來的人。

Why?

辦了卡不來的人帶來的盈利只不過是一張卡的價格而已。有時候還會帶來部分惡評。

而天天來的人帶來的盈利可不僅僅是一張卡這麼簡單,更有後續私教課購買意向、蛋白粉補劑、營養餐、水吧、運動服飾、運動輔助周邊等等盈利增值潛力。當然,最看中的還有他背後的那群潛在客戶——親朋好友的健身卡、私教課、蛋白粉、營養餐、水吧、運動服飾、運動周邊等。轉介帶來的客戶質量和潛力還有對健身房美譽度的提升可不是一個頭腦發熱衝動辦卡的客戶可以比擬的。

有小夥伴可能會說:「我不在健身房買你說的這些後續,我可以在網上買呀。」嗯,機智,不過還是抵不住運營總監的誘惑。逢年過節給會員發發百元抵價券可買衣服手套補劑,沒事賣賣紅酒深海魚,做活動送送港澳幾日游,店慶送送蘋果光波爐雙開門冰箱,沒事來個平板大賽卧推大賽,七夕辦個相親會……都說運營部業績佔總業績的百分比低比不上私教部會籍部,一不小心一個月業績一二十萬不也是盈利么,芝麻多了也能比比西瓜的嘛。

在一個健身普及率極低的國度,讓健身房承擔大部分免費普及的責任,本身就是耍流氓。這不是一家健身房能改變的,也不是健身行業能改變的,它需要政府、社會、個人各個主體的共同努力。

低價不會有盈利,沒有盈利就沒有更好的發展,更好的服務,更好的體驗,就沒有整個健身行業的春天。

——————————————————

在這個風口浪尖上,我剛換頭像來實名答一下。

先亮態度:無條件支持。

不僅是因為曾經做過健身顧問這份工作,更因為作為一個消費者想要更好更實惠的消費體驗。

說實話,看到標價我就震驚了。特么99元包月?就我家一個小得沒線的城鎮一個月都至少300起,更不要說帝都這種西瓜都要貴三倍價錢的一線大城市了。

再繼續看,才明白。原來是被偽裝的次卡啊。

有些小夥伴們可能不懂啥是次卡,次卡就是不限制人只刷次數的卡。舉個例子來說就是
,我買了一張20次的健身卡,周末帶著男朋友一起去鍛煉啦,來到前台出示卡,前台小妹一刷,就出來刷次提醒,一看我倆人,會問,然後刷掉2次,告訴我們還有18次。然後我倆進去了,午飯晚飯帶著,我倆練夠了坐休息椅上蹭網等到快關門才出來,哈哈,多麼機智。

不過,要注意了,這個是有使用時間限制的。比如1個月。例子come on,結果吧,我跟男朋友接下來幾個周末外地出差都沒時間再去了,也沒有什麼認識的小夥伴送,只好閑置了,so,當然就過期了,不能用了啊。雖說有點可惜,不過這是[我自己放棄的],覺得也不賴,跟男友像個孩子蹭網蹭練蹭空調避暑Happy看肌肉男苗條女一天也不錯嘍。

看到這裡小夥伴們可能明白了,所謂的月卡原來不是想像中的樣子,月的意思只不過是使用期限而已,就跟食品保質期一樣,買了一罐牛奶,意味著我享受的只不過是在保質期內喝的權利,只不過例子里的我自動放棄了而已。

然而,有些人吧看到了這裡的商機。通過各種渠道整到了一麻袋卡,然後借用平台優勢,資源整合,利用bug謀利。

再說一句實話,哪怕真的就只想去樓下健身房游個泳只去這一次(即單次卡)2012年帝都最大眾的健身房都要100元起。老哥做過管理,一車熱水在小城鎮就要三五百。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我買了網上這種所謂的包月99元健身卡,享受到了人家899月卡的服務,我肯定覺得自己賺大了對不對?可是反過來看健身房,經理絕對要瘋了,倒貼出去幾張卡,不僅沒提高業績反而增加了運營成本。

當然不是說不能用這種方法挖掘潛在客戶,我覺得吧這種產出比低的方式也挖不到什麼有質量的客戶。

當然也不是說不能用這種方法擴大宣傳增加知名度,我覺得吧這種超過1000米半徑最優潛在客戶區域的方法對於不是全國連鎖佔山頭自家獨創的俱樂部還不如看起來好廉價的發單來的有效。

作為一個消費者,被平台玩的團團轉,沒有任何保障,如果,真的真的一不小心倒霉在健身房出現任何的意外,這種責任誰來承擔?

健身房?經理該站出來說了,你把跟我們公司簽訂的協議拿出來看看。

平台?打電話吧,那邊接電話的客服也沒那麼大權利給解決。

走走咱去打官司?在行業體制諸多不健全的這個時候,投入律師費時間成本等還沒辦法找到人來負責。君不見每年全國各地有多少家圈錢跑路的健身房,年前剛辦了五年卡,剛過完年老闆卷錢跑路只丟下一個空房子。

從健身效果來說,一個月連適應期都過不了,根本沒啥效果。拿以前經理的話說就是「體驗個啥啊,有啥好體驗的,直接辦卡就開始練唄。」

那麼問題又來了,作為屌絲想去體驗一把土豪健身的方式呢?尤其作為一個沒錢的學生黨,有啥子方法可以去體驗一場土豪的健身房呢?

福利來了。

1.遇到發單子的會籍顧問,聯繫一下,蹭一個免費體驗,沒準還能遇到一個可以做體適能測試的好心妹子,比如我這樣噠 。

2.有些比較大的健身品牌全國連鎖的官方,會推出一些活動,比如「轉發贏1元周卡」。

3.搜附近的人,勾搭個教練/會員,蹭一次。有些俱樂部是有員工福利或者贈入會會員親朋的單次體驗卡。

4.暫時想不起來了。

——————————————————

題外話
前幾天就看到朋友圈老哥經理總監轉發了,雖說起初在名單里沒有看到公司名字有點小小失落,不過,細想起來那麼大的集團只做全國大賽根本不可能跟這種小公司合作。

18號就看到公司最先做出反應,抓住機會借勢營銷。應該是第一家吧~威武。


潛伏知乎這麼久,終於遇到一個相對有把握和發言權的問題了。

本人背景,互聯網產品/研發出生,半年前開始經營健身房,坐標深圳。

小熊快跑當初找我們合作的時候我是直接拒絕的,不單單小熊,任何一家健身APP找我合作我都是直接拒絕,原因很簡單,純粹是浪費時間,那些你們眼光要放長遠點,雖然我們現在還小blabla...或者上來就我們有幾百萬用戶,要把這些用戶倒給你們blabla之類的言論有多遠滾多遠。

先說說小熊跟我們的合作方式,他們一次性買多少次次卡,單次價格跟我們談的是原價的五折(15元),然後他們的用戶來一次算一次,大家可以算下你一個月去多少次他們會虧本,所以他們很快推出了一個月只能去三次。他們之所以可以快速的跟那麼多健身房達成合作就是因為他們是拿出真金白銀去購買次卡的,健身房有錢拿自然很多願意合作,但達成合作的大部分還是中低端健身房。

小熊主打一個月99可以玩遍全城健身房,真正健身的都知道健身基本都是就近為原則,誰沒空到處跑?這樣有意思嗎?沒有健過身的小白可能會上當。。。所以基本上這樣的產品我都不願意花丁點時間去談合作,不是我高傲看不上你們,而是你們實在是不值得。

所有的健身APP都應該考慮這個問題,就是你們是賺誰的錢?用戶的?我們健身房老闆的?還是第三方健身配件營養品之類的?如果是賺用戶的錢,那你們要好好考慮給用戶帶來什麼價值讓他們掏錢,如果是賺我們健身房老闆的錢,那也非常簡單,你們能不能給我們帶來客戶?我們每一張健身房都是有營銷成本的(給銷售的工資),大概是卡價的20%到25%,如果你說我給你帶客戶,我只要10%,甚至15%的提成,我想都會有一大波健身房找你合作。

跟傳統行業合作一定要分清利益關係,互聯網顛覆不了健身行業…!!!

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靠譜的健身APP,一些工具類的不包含在內。

…………………………………………………………………………


吐槽完APP,現在就來吐槽下健身房吧。

簡單說下健身房兩個比較奇葩的地方,1,這是一個前景很好但口碑奇差的行業,2,恐怕是唯一需要養一大批銷售的服務行業?所謂有抱怨的地方就有機會,所以我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才進入健身行業的。

健身行業的各種現狀大V@陳柏齡 說的差不多了,但他其實沒有很好的說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健身房內部的利益關係是比較複雜的,要想改進不是考慮但方面的利益就可以的。

最近的健身市場重新開始火爆起來,新店越來越多,投資規模越來越大,上千萬的投資都來了,相對應的卡價也越來越貴,國人的健身意識也確實越來越強,沒辦法啊身體差到扛不住了,一個摳腳大漢進了健身房一個十公斤的卧推都有可能做的甚是艱難。每當看到這樣的人我都會想起四個字:東亞病夫。。。

現在的健身房其實是個銷售房,銷售跟教練還是以銷售為主,有了業績才有一切。但健身我認為根本上來講是個服務和教育行業,正是這樣的分離才導致這個行業的怪象。

要想把身材練好是很耗銀子跟時間的,但一開始大家都是抱著辦張年卡然後想像成一年後就是施瓦辛格那樣,至少也是彭於曼那種的身材。我覺得大部分人都還是需要買私教的,當然你說我自己練一樣可以把身材練的棒棒的,這個確實可以,這跟讀書其實是一樣的,只要努力農村出來一樣可以考清華北大,對吧,但問題是有多少個可以做到?你自己的話是否可以做到?有好的老師帶是否會更快更容易達到目標?說到私教,這又是一部血淚史,這個我就不多說了。


我認為現在健身行業已經大到可以做細分市場了,專業的瑜伽其實就算是一種細分市場,我現在的計劃就是針對私教做細分市場,啊,這不就是工作室???目前的工作室模式還是太簡陋了,無法形成規模。再說一個為啥我覺得私教市場可以做細分市場的原因,在一個好地段的健身房,私教的收入已經可以達到總收入的40%左右,快要跟健身卡的收入持平,目前深圳的私教價格是低端200左右,高端或關內300以上,這是非常昂貴的,我們的計劃就是用更低的價格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現在健身房的私教課程應該是沒什麼服務的。


說太多都不知道說到哪裡了,先這樣吧,有空我再整理跟新下,已經寫了兩個小時了。。

------------------------------------------
歡迎大家批評指正^_^


給了你後悔的機會!就會影響健身房的資金鏈!同時讓健身房逐漸失去對用戶的約束力!而這些約束力在過去看來多數是不合理的!因此這是一場革命!


健身房,理髮店(把這兩項放一起比太沒有違和感了哈):
共同點就是身邊總有人不厭其煩的推薦你辦卡。而且一辦就是半年一年的時間,基本都是衝動消費!認為用花錢來約束自己。並且是不可以退的!而且工作人員流動率非常高!

經常去健身房的人都知道,次卡比月卡貴,月卡比季卡貴,季卡比年卡貴。健身房總是希望用最短的時間讓用戶購買儘可能長的會員時間,來達到資金回攏和運轉的目的。並且此類資金不會再倒流出去,再強調一遍!!!

而此類app按月收費,雖然一年下來也要1200,但是中途你完全可以反悔不玩,並且反悔成本變得很低廉了,無非就是花99塊錢認栽唄(不像你辦了年卡只能在58 趕集上二手打折轉讓)。這會讓健身房原本可以有一次性綁定你的機會變得轉瞬即逝了。

任何一個再好的健身房也不可能讓每一個人滿意,時間、人數、環境、硬體、軟體、教練等等。你接受了它的好,就得包容它的缺點。
而此類app將這些不同緯度的優勢和弱勢都拆分了開來,讓用戶自己去選擇喜歡的健身房玩。這才是健身房最苦惱的原因吧!
就像有些人說的,這是一場革命,讓原本不公平的遊戲逐漸變得平衡,最終適者生存。

ps:大家可以把月餅券,黃牛,消費者三者關係的文章聯繫起來看,有異曲同工之妙喲!


後來。。
小熊快跑全城自己開健身房了
反正用戶都在自己的APP上,隨便導流


小熊快跑和全城熱煉未來的發展必須要做自己的健身工作室,通過APP導流,吸引客戶。未來健身房的出路在於:互聯網低價化、設施精簡化、課程多樣化、服務標準化以及社區化。
設想一下,如果健身房能夠像肯德基、麥當勞、7-11或者鏈家地產那樣,不需要很大的面積,做快餐式健身模式,每人每次只允許健身2小時,廣泛進入各個社區,同時與健身餐飲結合,是一個多麼大的市場。

健身房就開在街邊或者社區內。

不需要太大面積,100平米足矣。有接待區、餐飲區、操房、跑步區、器械區、更衣間和洗手間。不提供淋浴房。
健身房提供免費Wifi,高清電視,背景音樂。
每一個健身工作室提供1個健身顧問,幫助初級健身者正確使用健身器材。
餐飲區提供健康食品,包括果蔬套餐、牛排+蛋白粉+魚油套餐等等。
健身工作室不強賣年卡,顧客主要通過「小熊快跑」或者「全城熱煉」APP購買並預約時間及課程。
把每一個健身工作室做到標準化,統一裝修風格、統一布局、工作人員統一穿著、統一服務、統一價格。毛主席說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種高度密集的「微健身」連鎖發展模式保證可以虐死這幫「高高在上」的大型健身中心。


推薦閱讀:

計算機軟體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所以計算機軟體的實際定價應該極低,對嗎?
今年的大蒜為什麼漲價那麼多?這其中有什麼經濟學原理嗎?
政策禁令是解決公共場所吸煙「負外部性」的最好方式嗎?為什麼?
量化寬鬆會讓財富分配更不平等嗎?

TAG:應用程序Application | 微觀經濟學 | 健身房 | 互聯網 | 健身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