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中國人喜歡吃熱食而西方人喜歡吃冷食?是的話為什麼?


這道題問為什麼西方人習慣吃冷的,中國人喜歡吃熱的。

下面的答案各種清奇:美食家告訴你冷盤的好滋味,大家各自談談中國有什麼冷盤,或者什麼我就愛吃冷的啊,什麼西方人也吃熱的啊……

真是………………

講故事的補充:

正片答案中談到的德國早餐是標準德國早餐哦,不是乞丐版哦!!其實我絕大部分的德式早餐都是因為各種活動而在賓館啊飯店啊吃的,所以我自己並不知道這東西到底值多少錢以及是否是乞丐版,直到——

上次土豪大學霸 @Eric Zhang (天啊,大神來這兩天的故事都被我挖光了)來科隆蒞臨指導工作,非要和我去吃「正宗傳統德國頂級奢華早餐」:

「倫家要吃正宗傳統德國頂級奢華早餐!」

「……我們還是去吃土耳其烤肉卷吧……」

「不要,倫家就是要吃正宗傳統德國頂級奢華早餐!!」

「……麥當勞也挺好的……」

「不要,倫家就是要吃正宗傳統德國頂級奢華早餐!!」

「好吧……」

(Eric大神不要打我23333)

於是我們去了科隆著名的百年老店,坐落於萊茵河畔和大教堂之間的xxxx,我們還特意點了個比較高級的#$%^(嗯哼,永遠高大上的名字)套餐(貌似結賬花了20歐?……好吧其實還好)。

詩情畫意,陽光旖旎。

可是這份頂級奢華早餐依然是:

黑麵包*2

白麵包*x

蔬菜*幾片

果醬*2小碟

各種培根*x

豬肝醬*1

以上全是冷的!!!(包括麵包!)

咖啡*2

水煮蛋*2

這兩個是熱的

好典型的德國早餐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續信用卡門之後,Eric大神再次露出了生無可戀的表情:

「卧槽,大英·黑暗料理帝國的早餐都比這個好啊啊啊啊啊啊!!!」

「嗯哼~」

我這種身經百戰的倒是淡定得很,把豬肝醬吃光惹哈哈哈哈

但是請各位不要跟德國人吐槽他們的早餐哦!!!

這是倫家的傳統!

傳統懂嗎?

懂嗎?

嗎?

不然涉嫌乳德哦!

2333333

作為德國冰早餐一生黑必須要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德國人的早餐,除了一定是熱的咖啡和也許是熱的水煮蛋和完全看手氣(然而一般都手氣不佳)的極小概率是熱的的烤麵包之外,全是冰的!冰黃油/冰果醬+冰的培根+冰的牛奶+冰土豆(?)沙拉+(當然是沒有溫度的)麥片/玉米片+冰橙汁。

這些個東西本身就沒有非常好吃,還TM是冰的!剛從冰箱拿出來就放在那裡!好吃程度直接打一折!!!!

上面一堆答案在那裡我最愛吃涼的了啦,你看有……………………(口水流一地)

但是當涼的東西本身就不太好吃的時候我讓你愛吃啊!!!!!愛吃啊!!!!!吃啊!!!!啊!!!

好嘛,到了萬眾期待的午飯時間。

德國人一堆冷漠臉地走到小飯堂,買了個冷的黑麵包(!!)三明治(夾了一片培根、一片生菜、一片芝士),冷漠地吃完,繼續上課。

或者從家裡帶來的各種黑暗料理——各種三明治啊甜點啊沙拉啊。

(當然,還是有很多人去飯堂吃熱午飯的)

晚餐:

冷漠臉.jpg+沙拉

(當然,很多人還是會正經吃熱的晚餐的)

吐槽完了開始回答問題。

我想到剛來德國讀大學語言班時自己的一個小故事,覺得可以說明問題(以前好像分享過?):

我:老師什麼時候有空啊,我想找你改作文。

師:周三中午十二點?我只有那個時候有空哦!

我:可是我12點剛下課啊!

師:有啥問題?

我:然後下午一點又上課了啊!

師:有啥問題?

我:我……中間要吃飯啊!!!!

師(勃然大怒地):吃飯吃飯!!!你們中國人啊!吃個午飯搞得像個神聖的儀式一樣!!吃個飯五分鐘還不夠?????

我:……

下一堂課:

師(拿著個從食堂買來的黑乎乎的三明治走入教室):歸先生,看好了,午飯:一口、兩口、三口,吃完了,上課!

我:……

總結:

1)西方國家(至少是德國???)上班上課時間和國內不一樣,不會安排專門的「飯點」休息時間——國內的上課時刻表,中午12點到下午兩點,下午六點到八點一般都會空著給大家吃飯,但是德國經常會出現10-11:30,12-13:30或者16-17:30, 18-19:30連續上課之類的鬼畜課表……這就要求學生和老師能夠快速解決吃飯問題,這時候,冷餐無疑是比較方便快捷的選擇。

(沒有進過職場,但是德國的工作時間經常是9-18點這種,中間好像只有茶歇和短暫的午飯時間,也對大家吃頓熱飯熱菜很不友好)

2)某些西方國家的人(比如德國人???)並不像中國人那樣那麼重視吃,只要「還湊合」就可以了,怎麼方便怎麼來,怎麼快捷怎麼來,所以雖然冷的東西沒有熱的東西好吃,但是攜帶方便,操作快捷,還可以邊走邊吃,就隨意了。如果覺得這種思維很難理解的話,你就感受下中國男生對「出門打扮」這件事的態度就可以了。

3)這些國家的人力成本極高,這就導致我們常常會看到,早餐從製備(對不起實在不想用烹調這個詞)、裝盤、擺上桌、收拾善後全部由一個人完成,這就導致烹飪複雜且要求不斷給予關注的熱早餐變得奢侈了。

食色性也,我想大家還都是知道,熱的東西更好吃的(至少我覺得德國人是知道這一點的,哦,熱開水除外,被吐槽很多次了),因為如果吃早餐的地方有吐司機,大家還是樂意排隊把吐司加熱一番的。


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是食物要熟的才好吃,對冷盤冷飯印象不佳,絕對不能用來招呼朋友,好像只能施捨乞丐,我不能苟同。

我一向吃得慣冷飯,就算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豬油撈飯,我總是放在一旁,等不燙口時再吃。這個習慣或者是天生的,我從小就喜歡等飯涼了,澆點菜汁就吃,一直給母親罵,也頑強不聽。

長大後當窮學生,半工讀留學。在日本一住八年,他們的東西也吃冷的,更如魚得水。後來踏上電影這一行,一開始就當主管,飯盒來了,做阿頭的沒有理由搶著來吃,讓各個工作人員分完,見有剩,才輪到我,當然已經冷了。冬天冰凍凍的食物,最後還有點難於下咽,但肚子一餓,討論甚麼冷吃熱吃呢。

在印度出外景時期,地上鋪著一張香蕉葉,供伙食的把碎不成粒的粗米飯舀了放在上面,連咖喱汁也沒有,澆上胡椒水,就那麼吃上好幾個月,當然也是冷的。

在泰國拍戲時,雖有一個煮食團隊,每天做不同的佳肴,讓工作人員用一個碟子裝了飯,加上菜,拿到一旁蹲著吃,我也照做,但飯是冷的。回到香港家務助理做好菜,我很自然反應地用個碟子裝點菜,不在飯桌上,拿到客廳一角蹲著吃,家裡人看了心酸,我倒覺得一點問題也沒有,自己喜歡做甚麼就甚麼了。

漸漸地,發現只要食材夠新鮮,冷吃也會吃出好滋味來,像河豚,冷了一點也不腥,潮州人的凍蟹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大家都吃冷的。

就算白飯,像五常米,新潟和山形米,即使冷了,也發出一陣幽香,那不是熱飯中能夠聞得到的。細嚼之,吃出的甜味,也是一種享受。

西洋人的頭盤,也多數是冷的,像龐馬火腿和蜜瓜、牛油果和螃蟹肉,各種沙律等等,沒有一樣是熱的。還有冷的湯呢,用番茄或綠豆熬出來,凍了才有香味。

酒更是喝冷的,最好的花雕不必燙熱,就那麼冷喝最能感覺酒的香氣。日本高級酒像「十四代」,也都不煲,最多是室溫,或喝暖的,日本人叫為NURUKAN,你一那麼下命令,大師傅即刻知道你是老饕,絕對要好好招待。

壽司基本都是冷吃,一碗馬哈魚子和海膽丼,要是飯一熱,就把食物悶熟了,還能吃出甚麼刺身的味道呢?飯糰也基本上是冷的,包了一粒酸梅,或者一點點馬哈魚碎,就么啃將起來,有誰在乎熱吃?

在日本旅行,車站的便當叫做「驛便」,每一縣份和地區做出來的都不同,火車旅行的最大樂趣也是在吃「驛便」。每一地區都有特色,到了松坂站當然有牛肉便當,去了北海道多數是螃蟹便當,下關出河豚,就有河豚便當了。百貨公司有便當展覽,集合全國的「驛便」,那是一年一兩次的,長年都有的可在大都市的東京站,大阪站買到,樂趣無窮,但都是冷的。

冷東西吃多了,總得有點飲料來暖暖胃,從前的「驛便」配著一個陶器造的茶壺,中間放茶葉沏著熱茶,免費贈送,後來這種手工陶壺已成為奢侈品,就用塑料茶壺代替,茶葉也不是散的,以茶包代替,風味盡失。

在韓國,所有的泡菜都是冷的,餐前供應的十幾二十樣小菜,是韓國餐特點,最喜歡吃了。有時候還變本加厲,在冷麵中加幾塊冰,而最好的冷麵是來自寒冷的朝鮮,證明冷食不一定在炎熱的夏天才好吃。

日本人有他們一套的說法,他們一年四季都喝冷凍的啤酒,夏天喝,他們說:「熱死了,喝杯冷啤酒!」冬天喝,他們說:「乾死了,喝杯冷啤酒!」

回頭說中國餐的冷盤,那簡直是一個天地,無奇不有。基本上我愛吃浙江人的醬蘿蔔、鴨舌、馬蘭頭、醬鴨、羊羔等等。大閘蟹上市時,做出來的醬蟹更是天下絕品,那種蟹膏的香味,是要吃到拉肚子才肯放下筷子的。

搶蝦和血蚶,更是我的至愛。所有的凍食物,像蔥爆鯽魚冷藏後的魚卵魚啫喱、豬手凍等等,也忘不了閩南人的土筍凍。

上海人還有一種失傳了的魚凍,那是用網袋把九肚魚加入切碎了的雪裡蕻煮了,擠出魚汁來,再拿去做凍,好吃得不得了。

廣東菜的冷食更千變萬化,已不可一一枚舉,他們做的燒金豬,烤乳豬當然不可冷吃,一冷了皮就不脆了,但是燒臘店裡的半肥瘦叉燒,冷了更有一番滋味。

潮州人的魚飯,基本上都是吃冷的,蘸了普寧豆醬,就那麼吃,鮮美至極,凍蟹更是受歡迎。

讚美所有的冷食物,任何冷的我都喜歡。對於冷這個字,不喜歡的,只有冷言冷語。


其實說穿了就是老外對吃的東西不在意(法國義大利除外)。很多時候西方人不是喜歡吃冷食,而是因為冷食方便,吃的時間長了後就習慣了。

以前讀書的時候後,除了飲料以外,我也是不吃冷的。而且如果吃完飯立刻吃或者喝冷的東西,我就會拉肚子。後來上班了,我的第一份工作在德國華為上班,公司對過有一家麵包店,我幾乎每天都去買早飯。畢竟一上班就沒有時間和心情做早飯了。可德國人的麵包房裡買的三明治,和夾著各種肉類的小麵包都是冷的。走進店面,點一下你要哪種麵包,營業員從櫃檯里拿出來放到紙袋裡,然後收錢,全過程1分鐘都不到。方便迅速。

從工作開始後,我每天的早飯就是一份冷的炸豬排三明治或者肉餅三明治。剛開始吃的時候真的是一種煎熬,這東西冷的真的是咽不下去。可又沒辦法,我是無肉不歡的人。半年後,我吃這種冷的肉製品輕車熟路,反而是在家裡難得吃一次現炸的炸豬排或者烤雞腿的時候一不留神能把嘴吃出泡來了。不但是我的心理,我的身體也越來越習慣吃冷的了。有一次在公司熱飯,因為微波爐沒熱透,我吃到一半發現飯裡面還有涼的,結果我猶豫都沒猶豫,繼續吃,不高興再去熱了,反正吃不死。我就把涼的刀豆和肉餅嚼一嚼咽下去了。

工作以後沒時間和心情花大量時間做飯了,對吃的要求也開始越來越低。讀書的時候,廚房一周不打掃,就像被扔過原子彈一樣。現在工作後,有時廚房一個月不打掃衛生,看起來也像沒怎麼用過一樣。說穿了就是對吃不講究了,也不願意開火了!

連我這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都能這樣,對於那些從小就把吃飯當作一種生存的手段而非生活的一部分的西方人來說,吃冷的就變成理所應當的了。

但是在德國工作的中國人如果是成雙成對的,往往還保持著吃熱食的習慣。畢竟要不家裡有人讓你牽掛著,要不家裡有個牽掛你的人。回到家兩個人一起吃一頓美餐,還是很幸福的。像我這種孤魂野鬼嘛就和樊噲一樣啃生豬蹄吧,邊啃邊瀏覽Steam最近是不是又有打折的了。


去過一些西方國家,大部分情況都是熱食加冷飲。以冷食為主食的時候,多半是為了便宜和方便。要證明這一點並不難,打開米其林指南,找出各國各種菜系的代表餐廳,查看其官網菜單,你就知道,在正餐中,西方國家並沒有更加偏愛冷食。

對於吃的門道,冷熱是個有意思的觀察角度。

熱的易於消化分解,冷的易於保存。這個經驗,和我們中學物理化學課所學的,是不是很相似?

身體健康,有耐心的人,把冷食放在嘴裡,口腔就是鍋,舌頭牙齒是刀鏟,唾液起佐料的作用(提供融合食材的湯汁,銜接不同層次的口感,並觸發發酵),真正是現做現吃,食物加熱消解過程的每一道變化都被身體完整收錄,沒有一絲味道飛散在空里中。其實不是身體像炊具佐料,歷史的發生順序是炊具佐料模擬了身體的機能,替代了一部分人體器官的勞動,使脆弱的人類可以專註於享受環節。

所以冷食一般是小件,材料不大,口腔的火力就夠了。

冷食宜下酒、蘸醬——酒和醬都是對食物有攻擊性的催化劑。

冷飲一般搭配高熱量食物,擺一桌蔬菜就對冰水沒多大慾望了。

冷,不一定生。腌制、冷泡等常溫下的處理也能使食物變得易於消化。冷處理更耗時,但食材損失小。對於一塊肉來說,烹飪就像馴化就像修行,處理時間越長,回味越是悠長。這種節奏的烹飪真叫是:潛 移 默 化,耳 濡 目 染,深 入 人 心。所以鹹肉火腿吃得不是咸,吃的是他們的經歷。

生,則要生得徹底。冰鎮可停止食物的變化,低溫使風味清晰可辨。這有些類似星戰的Carbon-Freezing,在桌上放多久,都是原來的味道。沒有熱氣騰騰沒有香氣四溢,自然保存得很好。也類似神鵰的寒玉床。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炒菜的時候嘗鍋里的菜,常常摸不準鹹味,冷了以後才吃得出。所以小龍女說:「修道人坐卧其上,心火自清」 。擺在冷靜的底子上,圖底才關係更加清晰,能看得見真我。


瀉藥 是中國人但是愛吃冷的 並沒有腸胃不適 私以為是因為食物種類 比如麵包冷的也好吃 但米飯冷了就…意麵冷了也能吃 但湯麵就…


我從來都覺得「中國人愛吃熱的,西方人愛吃涼的」是一種不經過大腦思考的結論。要知道正常的西方人也沒幾個愛吃冷的炸雞、漢堡、牛排、taco、麵條、烤肉等正餐的,甚至涼了的薯條都不會吃。

同理,正常的中國人也沒人愛喝熱的可樂、吃熱的冰淇淋,甚至中國人自己還會吃諸如冷麵、肉皮凍、醬牛肉、口水雞、老虎菜、花生米等一大大大大大大堆冷盤——要知道除了沙拉,歐美餐廳的大部分前菜(appetizer)也是以熱的為主。

唯一一個特例是一些涼的午餐肉做的三明治,典型的就是subway,但subway也是提供toast等服務,至少麵包和肉吃起來覺得熱熱的,而且你讓一般人比較一下冰冷的subway和熱熱乎乎的chick-fil-A,腦子正常的人基本都會選擇後者的吧。

哦對了,實際上唯一一類中國人愛吃熱的,西方人愛吃涼的東西,就是茶飲料和白水,但中國人愛喝熱的也只跟過去中國的衛生條件有關,因而才流傳下來喝熱水的概念——事實上,現在年輕人只要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反而都傾向於喝冰水、冰茶和冰鎮飲料,而且只要是腸胃功能正常的中國人,去美國直接轉換到每天喝冰水、冰茶的模式,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還有看到了一個回答,說德國的早餐都是涼的。我只能說,你去的這個地方條件比較惡劣,或者是離餐廳很遠,你可以試試在這些涼的bacon、麵包、果醬、午餐肉旁邊放一個waffle餅的機器,旁邊放上一桶香香甜甜的麵漿,估計排隊來自助做waffle的人要排一個大長隊了——如果你在旁邊放一大桌熱熱乎乎的麥當勞McMuffin和剛炸出鍋的脆脆的薯餅,估計那些冰冷的東西就可以全部扔掉了。


這本來就是一個錯誤的命題,不信你看:

中國:

涼拌花甲海帶絲豆腐皮雞絲

廣式手撕雞

鹽水毛豆

老醋花生

麻辣鴨脖

冰凍豆腐花

泡椒黃瓜

蒜泥茄子

香醋木耳

東北大盤菜

麻醬內酯豆腐、豆角、油麥菜

鹵鵝

爽口紫甘藍

薑汁皮蛋

蒜泥白肉

紅油百葉

口水雞

醬香豬尾

(想想,熱了都不好吃)

西方國家:

煎牛排

意粉

披薩

炸魚薯條

蒜蓉龍蝦

炸豬排

各種香腸烤腸

燉牛肉

各式鐵板燒

蘋果派、菠蘿派、香蕉派

蘑菇湯

玉米湯

蛤蜊湯

香煎土豆

烤春雞

熏肉塔

焗蝸牛

熱法棍

(再想想,涼了也都不好吃)

其實只要好吃,管它涼的熱的捏~┑( ̄Д  ̄)┍攤手


問題就不成立

中國人想吃熱的還是冷,完全取決於當時他想吃什麼和有啥可以吃

冬天了,涼皮涼麵拍黃瓜肯定不如夏天受歡迎……

你要是在南京的話,想喝口熱哄哄的羊肉湯,最好也得等到冬天,雖然夏天也有,但是很少了,都去賣小龍蝦了

一桌酒席,
先上六個或者八個冷碟,
接著是三四個小炒,兩三個硬菜,
然後是甜點和素湯
最後是下飯菜和主食
冷熱葷素都有

就算自家吃飯,拍個黃瓜,拌個皮蛋,也真真是家常飯菜

-----------------------------------------------------

剝兩個皮蛋

開盒冰過的內酯豆腐

撒把小蔥辣椒

倒點醬油和醋

澆上熱油

ciliu一聲,前後十分鐘,上桌開吃

-----------------------------------------------------

肘子一隻,去毛

醬料水(1000g水,50g糖,50g鹽,其他亂七八糟的蔥姜蒜八角大料什麼的)泡著,扔到冰箱里腌兩天。我的口味比較「淡」……如果要濃郁些,鹽糖多加些

洗凈

高壓鍋隔水蒸熟蒸爛

放涼切片

可以下酒,可以夾饅頭燒餅

-----------------------------------------------------


偏見啊偏見!誰說三明治帕尼尼飯糰一定是吃的冷的??你們去咖啡店或者便利店買的時候 難道店員都不會問「要不要加熱」的嗎?
我在美國三年從來沒吃過冷的三明治以及漢堡當早飯的,漢堡買來就是熱的,三明治是加熱的,培根是剛煎好的,蛋是sunny做法,土豆也是熱的
真的不是每個人都吃沙拉(冷漠臉)


謝邀
中國也有冷盤啊!
就這樣


謝謝邀請
給你看一篇發表過的文章,應該能說明點什麼
游牧民動蕩的生活對於生火做飯是個比較麻煩的事,因此就盡量的少生火。游牧民族的生產活動都在離居住點比較遠的野外,即使是想喝熱水也會因為距離遠時間長,而把熱水變涼。而且為了行動方便不可能帶有保溫的盛水裝置,因此將就喝涼水就成了這種生活的必然狀態.古老的游牧自然環境人類活動少,流動的溪水污染小,符合飲用標準,喝生水雖然原始,也並沒有引起嚴重的衛生事件。因此這個習慣沿用到了現在,只是他們依照現在的衛生標準把飲用水處理的標準很高,依然可以直接飲用。農耕民族集中生活,人員集中活動就會對水源有較大的污染。即使是講究的人家飲用自家井水,由於井水不流動,也會有微生物產生,這樣的水都不宜直接飲用。實踐證明飲用煮沸過的水就成了最簡單的消毒手段。另外農耕生活,居家還是生產都有比較固定的爐灶和生產活動場所,一般生產場所離家不是很遠,農忙時家庭主婦也可以方便的燒水和把熱水熱飯送到田間地頭,所攜帶的保溫裝置不會因為路途遙遠時間太久而變涼。喝茶的古老習慣,也是形成中國人飲用熱水的原因。實際上,在習慣喝涼水的美國也證明,在美國西部開發修鐵路喝熱茶的中國勞工相對於那些喝涼水的當地工人很少得腸胃疾病。可見喝熱水不但殺菌也可減少對腸胃刺激,更有利於健康。


只有工作餐或者更準確的說是午飯才有這種區別,很大程度上是工作性質不同導致的。

在古代,在田地上餓了就直接跑回家吃飯就行,或者家裡來送飯也行,反正田地就在家旁邊很容易找到。但是如果是放牧的話,一來吃完飯回來不知道羊還在不在,二來牧區很大找你找不到,只能自己早上把乾糧做好帶著了。
至於日本,戰國時代的足輕就算帶著熱飯糰出門一仗打完也冷了,德川幕府把把人口聚集到江戶使得平民家裡沒有灶台只能在外吃,而華族則沉溺於劇院沒空吃熱的(讓僕人穿過劇院給你送飯可是十分失禮的行為,而且熱菜更重的氣味就使得這更加失禮了)。而到了近代以來,日本的社畜與學生們只能早上把飯做好帶著留到中午吃,微波爐要等到二戰後才能發明,也就是說只能吃冷的。
至於中國,大規模近代化開展的時候,已經是20世紀50年代了,作為社會主義的一部分,公共食堂出現在了所有的工廠與學校中。而到了互聯網社畜公司大發展的21世紀,微波爐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

至於非工作餐,回家之後大抵都是熱的,當然日本因為貴族齋戒的原因也不太熱,然而味增湯還是要熱的。哪怕是社畜也是要用保溫杯帶味增湯去上班的!


我今年春季學期的課表就像@歸伶昌 所說的那樣鬼畜:9:00開始上課,17:30下課,12:00-12:30休息,12:30開始上學術寫作。中間半個小時總要吃飯啊,所以我採取了這樣的策略:三明治加果汁/酸奶,或者ready to cook by microwave。三明治可以提前一晚上做好放到冰箱里,早上吃早餐拿牛奶的時候拿出來回溫。三明治做得儘可能小,尺寸近似於英式下午茶中手指三明治的尺寸。12:00下課後有的壕們去取定好的takeaway,有的去食堂吃飯,我去食堂/圖書館睡午覺。差不多到12:20-12:25左右,去教室找位子坐,順便吃三明治。如果老師來了,一邊吃一邊和老師胡扯八道;如果開始上課,吃三明治。因為體積小,老師注意不到:)我一般會給認識到妹子帶一份。
再說說熱食。我的腸胃功能偏弱,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喝一杯微熱的水,水溫40度左右,略微有點燙喉嚨。牛奶必定是熱的,煮雞蛋是現煮的溏心蛋,切開撒鹽和黑胡椒,有時候做作點撒乾的百里香X 牛至。都柏林的天氣,除了夏天兩個月不需要暖氣之外,餘下的時間巴不得都呆在有暖氣的房間里。自然,熱飯菜也是剛需。我認識的外國同學,我的室友們(非中國人),曾經表示熱的飯菜吃起來比較舒服。大概,在刮8級大風和下大雨的夜晚,沒有什麼比吃了熱氣騰騰的咖喱雞飯後來一杯剛剛沏好的烏龍茶更舒服的事情了吧。


跟習慣有關吧。

中國人愛喝熱水,但是別人能端起來就喝得很爽的熱水,我喝了只有感到痛苦,覺得順著喉嚨食道一路灼燒痛感下去。外國人不理解中國人為什麼到哪裡都抱著熱水喝我是很理解的,如果沒有喝熱水的習慣,首先食道就受不了。

西餐很少有一出鍋特別高溫的食物直接上桌,偶爾有比較熱的東西都要一再提醒燙。

我從小爸媽比較忙,我吃生冷多,腸胃從來沒有過任何問題。但是中餐我基本要上桌等很久很久才能吃,不然立刻燙出泡。火鍋撈了就吃在我是不可能的,一定是撈出來一碗晾涼了再吃,還要一直喝冰水才行,否則就覺得自己這個大腦都過熱降速了,三九天一樣如此。吃火鍋燒烤我立刻出泡的幾率很高,或者太熱有不好吐出來只能吞下去燙壞喉嚨。這個泡轉頭就會變成潰瘍,喉嚨也會疼好幾天...所以我個人是不太認同很多人認為吃火鍋燒烤因為「上火」才容易潰瘍喉嚨痛的說法的。

總的來說因為長期習慣不同,每個人對溫度的適應能力肯定是不同的。但是各種研究結果也提醒不要過頭才能健康,我覺得還是控制在不要勉強的冷熱程度比較好


加拿大多倫多,晚上7點以後到第二天早上7點之前,電費半價(0.6加幣),白天大概1.3加幣每度電。而國內群眾大概是不懂加拿大這邊的灶台,是用電的,新概念英語裡面叫做electric cooker(見下圖)
家裡這電爐、洗衣機、烘乾機、一年四季都開著的通風設備等。很多底層普通華人為了省電,也盡量少煮。很多華人不喜歡用烤箱,是因為那玩意太費電,對於早期移民來加拿大的華人,在國內節儉慣了,一直沒習慣外面這種「浪費」習慣,洗碗機之類也是基本不用的(很多新房子都標配烤箱和洗碗機的,結果都成了放鍋碗瓢盆的櫥櫃,沒有發揮一次作用)~~另外,上班時間也緊,早餐吃熱食的習慣滿多華人也開始改變,改吃麵包、冷牛奶等。

然後呢,加拿大每周只有一次倒垃圾的機會,而且垃圾桶只有兩個小小的,一個可以回收,一個不可以回收的,你放多了,指不定多出來的那一點人家還不收走。這兩個垃圾桶放的東西包括瓶子、罐子、包裝盒、紙箱……(見下圖)
而煮東西,就涉及很多食材了,容易產生垃圾,比如吃螃蟹吧,就會產生很多蟹殼等,這樣家裡垃圾很容易超量,而且這些東西放一周,可想而知味道也不好(還好多倫多溫度相當於北京,其他地區更冷)。於是,麵包等就比較好了,吃完連渣也不剩~

你們以為加拿大人民有錢?接近37%的稅負,還要還房貸、車貸,這基本就是沒什麼剩的了,當然這些日常電費也要省電啦。。。這邊1.1加幣的油費都喊苦呢(原來0.7加幣左右)~

所以,不是因為不喜歡吃熱食,而是生活地區的各種習慣、政策等等諸多因素,直接、間接等導致熱食物比例下降。

電灶:

垃圾桶:每個家庭藍色一個、綠色一個。


冷吃熱吃,這個看吃什麼口味、吃什麼東西。更多我覺得應該是個人習慣。我個人習慣是,熱吃咸鮮辣、冷吃酸苦甜


我一個人代表不了中國人,就談談我對日本冷食的一點看法吧……
月初去日本玩,想著既然已經到了當地,一定要入鄉隨俗吃點本地美食才行。有天晚上有一盤刺身,看著挺好看的,我強行沾著sauce和芥末吃了兩片,吃蝦的時候實在受不了那種涼涼軟軟的口感,感覺和吞蟲子一樣……
於是就把剩下的放到小鍋里煮了
暴殄天物
但是我高興地把它們熱乎乎地吃完了

結合蔡瀾老師的文章,我覺得這東西大概還是看個人喜好吧……


外國人懶得做飯而已吧。我也喜歡吃熱的,但考慮到要炒菜,要煮飯,要燉肉燉湯,吃完了還得刷鍋,自己吃一頓飯只花5分鐘,做一頓飯要半個多小時,感覺得不償失。所以需要自己做飯的時候也經常吃些能生吃的蔬菜,麵包或速食肉什麼的。據我觀察外國人在做飯這檔子事上比我還懶得多,吃冷的也不奇怪了。


其實主要是文化和整體環境不同。

人家歐美人大早上起來直接整盒整盒的喝冰牛奶,冰咖啡,從小就這麼長起來的,腸胃早就適應了。咱從小就被爹媽逮著灌熱水,吃熱飯,猛的讓你天天吃生冷食物你肯定也一下子受不了。

吃的東西我現在覺得口味啥的可能小時候就定下來了。我全家北方人,出生在北方,小時候跟著家裡人去南方生活,結果整個口味全偏南方了。

像我自己是個貓舌,東西從小就吃不了燙的。小時候飯菜都是盛好了然後放進冰箱,過一會兒才能吃。然後還熱愛刺身什麼的生食。←就這種,之後出國讀書的時候都有點受不了。有當地同學早上直接吃冷三明治,大冬天的啊,冰箱里剛拿出來那種就直接打開保鮮膜那麼吃,真心鬧不住。

而且外國你想吃熱菜還比較麻煩。現在國外家庭很多新房子裝修的時候直接用的就是電磁灶台,沒有明火的。你要想像國內那樣炒個菜,一個是要油多,還有一個是要炒回鍋才行。一個白菜得回鍋兩三次才能炒成國內那種口感。

另外這東西冷熱都挺健康的,自己吃著爽沒毛病不就好啦。認識的國外老爺子七八十歲了,每天各種冰水喝著,大晚上生牛肉吃著,一年到頭也沒見生一次病,身體倍兒棒。


不管其他,這是我在知乎四年來見到的第一個徹底貫徹落實「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的問題


推薦閱讀:

蜂蜜是如何造假的?什麼樣的蜜才是真正的好蜜?
肝臟不好有哪些徵兆呢?
三七粉可以天天吃嗎?
月經期間如何有效地運動?
經期吃了冷飲怎麼補救?

TAG:生活 | 飲食 | 養生 | 西方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