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能推薦幾部有關於中國社會現狀的紀錄片?

各個角度都可以,比如有關教育的《盜火者》,只要是客觀反應社會問題和現狀的都可以,謝謝。Y(???)Y 蟹


1.China on Four Wheels 駕車游中國

傳送:http://docuwiki.net/index.php?title=China_on_Four_Wheels

2.China『s Bleak House

傳送:Chinas Bleak House

3.The Chinese Mayor 大同市長

傳送:The Chinese Mayor

4.China"s Sexual Revolution

傳送:China"s Sexual Revolution

5.China"s Stolen Children

傳送:China"s Stolen Children

6.How China Fooled the World

傳送:How China Fooled the World

7.China"s Lonely Hearts

傳送:China"s Lonely Hearts

8.Fame in China

傳送:Fame in China

9.Dirty Secrets

傳送:Dirty Secrets (China)

10.China: Triumph And Turmoil

傳送:China: Triumph And Turmoil11.Made in China (The Big Smoke)

傳送:Made in China (The Big Smoke)


周浩的幾部作品應該比較符合題主的要求。

周浩是一位半路出家的記錄片導演,早年曾在《南方周末》任攝影記者。他是一個高產的紀錄片導演,12年時間數十部作品,涉及農民、工人、警察、毒販、學生、醫生、市長、書記。他自詡也許是中國紀錄片導演里涉及題材最廣泛的。雖是攝影出身,周浩的紀錄片的畫面往往不讓人討好,但是真實是最大的特點。周浩的攝影機像是他手中的武器,猶如筆之於魯迅一般,洞察中國社會的現狀,每每都能切開生活的痛處。

鑒於已有知友推薦了《高三》和《中國市長》,我著重介紹本人比較喜愛的《龍哥》和《棉花》。

龍哥講述的是一個癮君子的故事。周浩為我們展示了處於社會邊緣人的種種境遇,阿龍無家無業,僅有妻子阿俊依然不離不棄,賣毒品還是小打小鬧,他總想來個大手筆,賺個大錢,急功近利。然而每次都是無功而返,做一些小偷小摸來維持生活,每次到最後不得不向周浩尋求幫助。在阿龍的身上我們又可以瞥見自己的影子,我們都在不斷抵抗肉身的某些慾望,但總是敗下陣來,心裡明知鬥爭無果,卻嘴上還要做個鬥爭的姿態。片子的最後,阿俊離開了他,阿龍也鋃鐺入獄,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死亡。在看的時候不禁想起了鄭智化的《阿飛和他的那個女人》,都是落魄的人,縱使曾經有滿腹的理想,事到如今依然一事無成,逐漸學會了抱怨,開始厭倦身邊的一切。

圍繞一株株棉花、縱橫中國上萬公里的生產鏈的背後,棉農、摘棉工、紡織工、牛仔褲製造廠工人沉重的生活,在80分鐘里,被《棉花》平和、舒緩地表達出來。在中國,這一群體達至幾億人。紀錄片呈現了今日中國棉花史,也是一頁農工生活史。


提起紀錄片,也許對於絕大多數的中國觀眾來說,他們會想到諸如《舌尖上的中國》等電視紀錄片,而對於一些文藝青年,他們可能還會想到某些代表性的獨立紀錄片。

但現實是很多導演做獨立紀錄片都是賺不到什麼錢的,往往全部由自己出錢製作,大部分優秀影片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時間成本和紀錄片作者的心血是難以用金錢來衡量的。

說起來紀錄片似乎一直是行業內沉重的話題,做紀錄片難,看紀錄片難,播紀錄片難。如果不是近兩年「舌尖」的熱播,中國的紀錄片人一定每年都面臨著不聞不問的局面。

然而,有了「舌尖」們,紀錄片仍然擺脫不了被定位為「小眾」藝術的態勢!

在國外,雖然紀錄片擁有成熟的產業鏈條和專業的市場環境,但運作的主體仍是BBC、NHK、PBS等國家公共電視台。國內,能有一定影響的紀錄片也基本是出自CCTV、東方衛視等等國家電視台之手。

說回去年十二月,迎來了歲末衝刺強檔,一時間眾片雲集,在一片國內外大製作包圍之下,竟然有兩部紀錄片同時登陸院線,這本身就是難能可貴的一件事。一部叫《我在故宮修文物》另一部叫《生門》。


《我在故宮修文物》

年初的電視版三集紀錄片在彈幕網站狠狠的火了一把,作為目前為止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還是蠻清新的,質感和工匠生活的「慢」都拍出來了。重點是填補了這一塊的缺失,讓更多的人走進了故宮文物們。但缺點是比較淺嘗輒止,每一塊都浮光掠影,對人和對物的表現都不深入。

年底這部大電影的上映,不是一部全新的創作,實際上是年初三集紀錄片剪輯後未採用的疑似邊角料零碎素材勉強拼接起來的超長版本花絮集錦,可能部分空鏡是後拍的,去掉了旁白。奇奇哥建議先去看電視版三集紀錄片,意猶未盡的話,可以看一下電影版。

《生門》

導演陳為軍1994年開始從事紀錄片創作,2004年反映河南艾滋病家庭的紀錄片《好死不如賴活著》獲多項國際大獎。2007年,講述小學生班級選舉的《請為我投票》入圍2008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此外2013年還有關注教育的《出路》。

《生門》顧名思義是聚焦醫院產房裡外的故事,題材和呈現都很生猛。中國人常說「未知生焉知死」,生門裡有人生百態有普世的價值,而且作為一部紀錄片故事性竟然非常抓人。

同題材優秀的紀錄片也很多,周浩的2013年的《急診》是聚焦廣州一所醫院的急診室里發生的故事,攝製組用了十個月的時間拍下了很多表面上離奇、荒誕的故事。紀錄片中可以看到很多不懂得愛惜自己生命的人,導演也表現出對一個健全有效的醫療保障體系渴望。導演有把醫生這個職業去神聖化的做法,但也面臨著紀錄片的道德問題。由於導演並沒有徵求那些被拍的普通人的同意,所以也承諾不進行任何商業運作。優酷上導演周浩的自頻道可以觀看此片。

現在這部《生門》是部大熒幕之作,能否吸引更多的人去影院觀看,老實講,奇奇哥並不看好,但是畢竟邁出了第一步,加油!


再有就是東方衛視推出的兩部《急診室故事》《人間世》,豆瓣上全部是9.6的高分。《急診室的故事》算是真人秀紀錄片,影片24小時跟蹤直擊常人視角無法觸及的急診室真實故事,記錄生死關頭的人生百態,直面社會廣泛關注的醫患矛盾、信任危機,讚頌生命的力量與尊嚴,弘揚社會正能量的作品。

《人間世》相比之下,更加成熟,也是一場以醫院為拍攝原點,聚焦醫患雙方面臨病痛、生死考驗時的重大選擇、通過全景化的紀實拍攝,抓取一般觀眾無法看到的真實場景,還原真實的醫患生態,人性化展現醫患關係、全民參與、全民討論的電視新聞紀錄片。希望通過觀察醫院這個社會矛盾集中體現的標本,反應社會變革期,構建和諧醫患關係的艱難前行,通過換位思考和善意的表達,展現一個真實的人間世態。

這兩部電視版的紀錄片在上映期間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視,後續的影響也十分巨大。


關於紀錄片,之前著名的紀錄片策展人張獻民覺得2000年之前有2000年之後的紀錄片最大的一個區別就是,2000年之後是允許主觀的。但是也正因為這些影片的主觀、獨立而無法登上電視台,某些影片當中的裸露問題,歸根到底只是視點問題,冷靜客觀的立場,電視台是可以播的,而非常主觀、個人的視點是電視台不能接受的。


下面奇奇哥就為你介紹幾位紀錄片導演以及他們優秀的作品。

周浩:

周浩出身「紙媒記者」,骨子裡面和他的作品裡面有濃重的記者烙印。為人熟知是因為在金馬獎上憑藉《棉花》《大同》連拿了兩屆最佳紀錄片獎。作品有《厚街》《高三》《龍哥》《書記》《差館》《棉花》《急診》《大同》,幾乎是部部精彩,奇奇哥大力推薦。

《厚街》《差館》

厚街是珠江口的一個小鎮,差館是廣州火車站站前派出所,都是通過關注一個萬象生的地方,來讓你看到社會發展的各個折射面。

《高三》

關注一個高三班級一年時間,製作成了此片。善良嚴厲的班主任,緊張刻苦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差生」,執著愛情的「早戀生」,學生的父母,每個親歷高三的人都有各自的感悟和超越高三的期望。影片的紀錄真實、直白,透過高三生活的紀錄,讓人感到的不僅僅是為理想執著拼搏的浪漫,更有一種如鯁在喉的悲哀。

《龍哥》

導演認識了兩位吸毒的「朋友」,與他們之間的交往構成了這部片子。開始,他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計劃要製作一部紀錄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開始有目的和他們交「朋友」。「朋友」們奇蹟般地允許導演進入他們的生活,他們吸毒也販毒的生活。影片英文名 Using很值得玩味,紀錄片的製作者和被拍者之間到底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這部影片給出了它的解釋。本片展現的吸毒者龍哥阿俊們的落魄、逼仄、毫無尊嚴的生存狀態,還是讓人觸目驚心。

《書記》

本片講述了一位即將離任的縣委書記,在離任前三個月內發生的故事。書記叫郭永昌,真的是真實呈現書記離任前的三個月,後期書記甚至忽略了攝影機的存在,一些貪腐問題也很隱晦的表現了出來,後來聽說書記被雙規了。

《大同》

和書記郭永昌的拍發同出一轍,這次是個大咖,級別來到了市長,時任大同市長的耿彥波(現已調任太原市長),周浩記錄了耿彥波拆拆,試圖重塑大同昔日的輝煌的計劃與實施。導演客觀呈現,不置褒貶,卻讓你看完後,自有一番體會。這就是中國,某種意義上,書記和市長構成了中國的體制,體制里有中國。

值得一提的是市民看到導演的拍攝,隨口說出了安東尼奧尼,很有意思。(註:安東尼奧尼1972年名導安東尼奧尼應邀來中國拍紀錄片《中國》,幾乎人盡皆知,後因不符合當局要求禁止上映。)


徐童

1965年生於北京。1983年就讀於中國傳媒大學新聞攝影專業。現在工作生活於北京。紀錄片作品《麥收》、《算命》、《老唐頭》,合稱「遊民三部曲」。之後相繼完成紀錄片《四哥》、《挖眼睛》。2013年長篇小說《珍寶島》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2014年四川傳媒學院、福建外經貿學院授予客座教授。徐童導演自己曾說道:「我的片子是用不幸的故事,講述幸福的秘密。透過鏡頭接近生命和人生的真相。」

《麥收》

影片圍繞麥收的前後,記錄了一個人的兩種處境,兩種生活。導演徐童藉此表達出了複雜人性的本來。

《算命》

以長卷的篇幅,中國傳統小說章回體的形式,《算命》的場景隨人物轉徙,在不同的地域空間提供的社會背景中,讓人看到小人物微不足道,顛沛流離的人生以及其中的人情世故。

《老唐頭》

導演用一個冬天拍攝黑龍江的老唐頭井噴式敘述著的自己的傳奇一生。這是部鮮活的小人物傳記,它把正在進行的生活和老唐頭的回憶交織在一起,時間跨度近八十年。它描述了中國社會裡的小人物在宏大的歷史變遷中既傳奇又卑微的個人命運,同時也是上個世紀中國歷史的折射。


王兵

《鐵西區》

1999年起,王兵開始執導獨立製作,歷時4年最終完成。三部分分別為《工廠》《鐵路》《艷粉街》,三部近十個小時的影像,完整真實的記錄了鐵西區乃至東北一段時期的歷史。主題是沉重的,裡面有東北人逆來順受隨波逐流的下的幽默與堅忍。在奇奇哥心中,王兵與張猛互為表裡,勾勒出了東北的人生百態,他們是東北的賈樟柯們。

《和鳳鳴》

導演王兵的第二個紀錄長片。影片主要通過主人公和鳳鳴的敘述,記錄了中國從20世紀四十年代末到90年代一個個體經歷的漫長而悲慘的經歷。那是一段中華民族的沉重歷史,建議和導演的劇情片《夾邊溝》參看。

《三姊妹》

講述了在雲南某個村莊里的三個姐妹生活的故事。
影片緣起自王兵拍攝完成《夾邊溝》後,到雲南去拜祭已故的作家朋友,在看望完其母親回程的路上,偶然遇到了這三個孩子,由於飢餓,王兵到三個女孩家裡吃飯,老大英英為他燒了土豆,這一舉動感動了王兵。而後有製片人提出要王兵拍攝一部電影,三個小女孩的形象就出現在了他的腦海里。

國內還有許多優秀的獨立紀錄片的導演,由於種種原因他們的優秀作品還沒有讓更多的人看到。奇奇哥之後還會給大家陸續和大家分享那些優秀的國產紀錄片,不為別的,就為它關注的是我們身邊的事、我們的祖國。

當很多人陶醉於仰望星空的時候,還有這麼一群人在腳踏實地;當很多人要我們安於新聞聯播的時候,還有這麼一群人在用自己的眼睛記錄中國;當很多人在用資本和明星打造一個個商業巨制時,還有這麼一群人心甘情願地不圖回報;當很多人都在順勢而為的時候,還有這麼一群人在順心而為。這個心就是中國的良心,這群人是民族的脊樑。

而我們的祖國能容納星辰大海,更容得下這些虔誠的鏡頭。


NHK 激流中國 系列

鳳凰衛視 冷暖人生

獨立紀錄片 周浩,艾神,胡傑,艾小明等作品


兩年多前寫的問題最近忽然又有許多人點贊,再結合這兩年的觀影體驗來更新一些內容。

2017/4/30更新


上海青年

導演:高子鵬

時長: 510min

主題:新疆知青、歷史

因為特殊的歷史問題,原籍上海的新疆知青在回到上海之後難以獲得與當地居民同等條件的醫保社保政策,表面上在講公民抗爭的問題,實際上說的是革命年代群體動員能力的烙印。老知青們如今仍然保有的群體組織性力量在中國社會是罕見的,並且已經成為了感情紐帶。導演在映後觀眾交流會上說,上海知青是上海的一號維穩對象。從此可窺見「阿拉新疆人」這群上海老知青們的力量,當年為爭取回到上海,他們在新疆阿克蘇絕食抗爭,其中幾名學生頭腦也在紀錄片中出現。


生門

導演:陳為軍

兩年前還在說陳為軍的《請為我投票》,2016年12月觀眾就能在院線看到陳為軍最新的紀錄片《生門》。婦產科是希望,也是窺見醫療問題的窗口。


垃圾圍城、塑料王國

導演:王久良

豆瓣沒條目,故不放出海報了。百度雲一搜即可。

王久良耗費兩年時間(?記不清了),拍攝了北京300多家垃圾廠的現狀,成片作為內參性質的東西遞交給政府。王久良拍完垃圾圍城之後跑到國外學習垃圾回收知識,後來又拍了塑料王國。拍片不是他的第一生存要義,解決問題才是。


天降、大路朝天

導演:張贊波

兩片豆瓣上都河蟹了,大路朝天同名書不知道現在能不能買到。天降講的故事比較離奇,一個小村莊是衛星殘骸的降落點,往往有深夜殘骸降落打壞房屋田地的情況發生,村民向地方政府反映,要求賠償。歸根到底仍是魔幻現實的底層與地方政府間的碰撞、妥協與無奈。大路朝天講的是一條高速公路的建成史,張在工地上待了一年時間,拍出成片。成片據說現在被一個公司買去了版權,所以沒法再做免費放映。能有上院線的哪一天嗎?


上訪、悲兮魔獸

導演:趙亮

同河蟹。趙亮跟蹤北京一上訪村的訪民長達十年多時間,最終趕在2008年剪出成片。《上訪》帶有地下紀錄片的粗糲感,但在趙亮後期的《悲兮魔獸》里,這種粗糲感被極大磨平了,《悲兮魔獸》拍攝的是內蒙礦場(如果我沒記錯)和鄂爾多斯鬼城。攝影具有藝術感,甚至在裡面加入了詩性旁白和人體模特的部分,使整部紀錄片變成了類實驗性質的新銳作品。

除此之外再推薦一個紀錄片民間放映組織:

豆瓣小站:瓢蟲映像的小站

從這些紀錄片的簡介里你能發現,紀錄片導演拍片時間都非常長,在常人看來,這幾乎是難以理解的——在《上海知青》的映後交流會(是的我參加了)上,有一個人問高子鵬導演,為什麼要拍這片?從投入產出比來看,這是極不划算的。導演說,我沒想要什麼回報,我不考慮回報。那人很困惑。這兩人幾乎不在一個對話頻道上,完全沒法溝通。

這些紀錄片工作者是令人敬佩的,因為有了他們的鏡頭,才讓我們看到真實的中國。在影片背後,還有導演因為扛著相機被驅逐、被毆打的經歷,難向他人言道。

向所有紀錄片導演致敬。


————————————2015年原文———————————————————————

多圖 感謝各位點贊,6.17日更新

關注一些紀錄片節或電影節的紀錄片獎,大致可以知道一些不錯的片子。
亞洲的有CNEX和山形國際電影節,國際上的有聖丹斯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等。
至於資源,只能說紀錄片在國內還是比較小眾的東西,很多片子在網上很難找到。建議去紀錄片吧扒一扒,豆瓣上也有人會放出資源地址,當然,最好的還是求助淘寶。
如果你在一線城市,可以多關注紀錄片的線下放映活動,和大家一起討論,或許還能和導演本人交流,也是不錯的嘛 :D


幾個豆瓣豆列: 逼影共享の中國獨立[地下]紀錄片(已發布) 華人紀錄片大全(二)中國獨立紀錄片(1/2) 【中國問題】(包含一部分劇情片)
這些豆列基本上已經很全了,涵蓋了以中國為對象的紀錄片的各個方面。
圖片來自豆瓣條目劇照

台灣:

《看見台灣》(自然地理/大航拍)

《書店裡的影像詩》(獨立書店/商業運作/文化生存)

《他們在島嶼寫作:尋找背海的人》(小說家)

北京:

《流浪北京》(北漂青年)

90年的紀錄片,又是一部糙片子……

《北京的風很大》(群像)

對話形成紀錄節奏,對話內容即是時代。
拍攝者提出類似」你幸福嗎「的」你覺得北京的風大嗎「這個問題,拍攝下不同的人的不同反應。

《京生》(上訪)

四小時長描摹的上訪群體。

導演

賈樟柯

《海上傳奇》
《東》
《公共場所》
賈樟柯的《公共場所》特別有意思。不多說了,自己看吧。


杜海濱

《傘》
《鐵路沿線》
《少年中國》
《一四二八》(汶川地震)

我只看過《傘》,杜海濱的鏡頭敘事感很強,沒有解說詞,僅僅忠實於拍攝對象的言行。
【2007年拍攝的紀錄片《傘》入選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以及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最佳紀錄片單元」,並獲得法國國際真實電影節獲評委會特別獎。2009年,創作的紀錄片《1428》則獲得第66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競賽單元」最佳紀錄片獎。】

周浩

作品
《厚街》
《龍哥》
《差館》
《棉花》
《急症室》
還有下面提到的《高三》《書記》etc.
周浩原來是南周的攝影記者,後來轉拍紀錄片,也許是因為這個因素,他的拍攝對象分布極廣。

徐童
作品

《麥收》
《老唐頭》
《算命》
《挖眼睛》
徐童的《麥收》是講性工作者的,裡面有很多暴露被拍攝者隱私的鏡頭。這部片子卻在很多電影節上得到高度評價。從某種程度上說,紀錄片是觀眾一種窺視他人生活的貓眼,它在拍攝某一特定對象,並展示出某種問題時,也必然承載著把拍攝對象的家底兒全部抖露給觀眾的危險。
【《麥收》(Wheat Harvest)、《算命》(Fortune Teller)、《老唐頭》(Shattered),合稱徐童的「遊民三部曲」】,這三部片子關注的是底層個體的生活,討論的是「什麼力量支撐他們如雜草般的生命力?」

尤里斯·伊文思

作品

《四萬萬人民》

《愚公移山》

《風的故事》

【一位被上帝永久放逐的「飛翔的荷蘭人」,被自己的祖國宣布為叛徒,被美國聯邦調查局列上黑名單的紀錄電影大師】

看這些片名就知道,這是一位埃德加·斯諾式的中國人民的好朋友。我特別鍾愛那些將鏡頭對準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的片子,那些狂飆突進式的話語與紀錄片冷靜的基調構成一種有趣的反差,當時的真實在今天看來更像是一出全民話劇,荒謬又悲傷。

類似的還有

《從毛澤東到莫扎特》(默里·勒納)

ps.這些片子畫質還是挺糙的,沒點兒耐心和興趣恐怕真看不下去……


教育:

《高三》

《幼兒園》

《請為我投票》

農村:

《鄉村裡的中國》 (焦波)

《俺爹俺娘》(焦波)

《媽媽的村莊》 (農村計劃生育)

特殊群體:

《沿江而上》(三峽移民)

《好死不如賴活著》(艾滋病患者)

《麥收》(性工作者) (這片子拍攝倫理上也有問題)

《歸途列車》(打工者/返鄉/城鄉撕裂問題)

《偷》(新疆小偷)

《志同志》(同性戀)

自然地理:

《美麗中國》(BBC版)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

《第三極》(西藏)

歷史:

《客從何處來》

《鐵西區》(三部)(東北工業區)

外國導演拍攝的中國紀錄片:

《中國》(安東尼奧尼)

《風的故事》(尤里斯·伊文思)

《愚公移山》(尤里斯·伊文思)

政治:

《罪行摘要》

《中國市長》(周浩)

《書記》(周浩)

我認為目前中國最牛逼的片子在紀錄片里,因為中國的現實比虛構故事更有力量。

有人贊了再更。


《偷》

我的關注點可能跟大眾不同 在中國這個大環境下 我真正願意關注並且幫助的只有三類人:少數民族、精神病患、落魄藝術家。
這個紀錄片是陳東楠導演的留美畢業作品 36分鐘。拍了很多紀錄片導演不想、不敢、不願拍的故事 我真心佩服並且極其想要成為這樣一位勇敢、有見識的年輕女性。
我一直不了解新疆。新疆在我心中是文藝青年的西藏 好像很美很異域。我從小到大都以為新疆人 就像所有少數民族在中國課本里被宣傳得那樣 能歌善舞 熱情友善。我倒不是說新疆人實則陰險狡猾 分裂祖國 我只是在這幾年接觸一些少數民族之後才意識到 我作為一個漢族人是多麼不了解他們 政府跟他們貼上的標籤 坊間給他們貼上的標籤 都不是真正的他們 我為自己之前的無知和被洗腦感到慚愧。
陳東楠的電影提供了一個窗口 讓我了解新疆人生活的一部分——並不光彩的那一部分。他們被迫在伊斯蘭教、中國、維吾爾族、共產黨幾個identities之間徘徊 人性還作惡 很難想像他們的生活是多麼艱難。在國外作為minority生活了幾年 有些理解他們作為minority在中國生存的痛苦和迷茫。
我知道知乎 甚至整個中國的網路空間 對於穆斯林及相關群體的態度是敵對的。可能在國外被洗腦 我無論如何也不願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希望新疆人的生活可以越來越好。大概這種希望在目前中國的大環境下是徒勞而無意義的。

PS:紀錄片已被禁 資源請搜相關微博。


《歸途列車》 《麥收》 《算命》


1. 《權宜之計》Modus Vivendi
2014 | Color | 120" | Chinese
陳佳亮作品
內容:安利 狂歡 奮鬥 患得患失 迷茫

2. 《烏魯布鐵》The Solitary Mountain
2014 | Color | 60" | Chinese
顧桃作品
內容:孤山 鄂倫春 極限運動 偷獵

3. 《楊》Yang
2012 | Color 69" | Chinese
林加欣作品
內容:跑功 開封 午朝門廣場

4. 《水觀音》Water Buddha
2014 | Color | 80" | Chinese
陳紅作品
內容:船屋 棄嬰 嘉陵江 少年犯

5. 《浪》The Waves
2014 | Color | 114" | English
陳小雨作品
內容:迪拜 華商 華工 宗教

6. 《二十四》Twenty-four
2014 | Color | 74" | Chinese
姜紀傑作品
內容:農村 季節 成長 貧窮 家暴

7. 《生命的河流》The River of Life
2014 | Color | 103" | Chinese
楊平道作品
內容:死亡 家族生命史 傳承
這是一部根據紀錄片素材剪成的劇情片

~~~~~~~~~~~~~~~~~~~~~6月14日的浪線~~~~~~
~~~~~~~~~~~~~~~~~
既然是推薦,本應當只寫出自己看過的作品,可還是忍不住想把入選2014CIFF紀錄片展映單元和年度紀錄片十佳補充完整。因為時間問題和放映場次安排,我只看完以上7部,相當精彩。參加CIFF觀影,強烈建議把紀錄片作為重點內容。

一些獲獎作品在視頻網站可以搜索的到,一些不行。可以嘗試其他方法,比如關注導演微博號,留言試試。請尊重版權保護。

以下,補充。

8. 《邊走邊唱》
The Blind Storytellers
2014 | Color | 85" | Chinese
白志強作品
內容:盲人 陝北 說書隊 疾病 城鎮化

9. 《二人轉》Song And Dance Duet
2014 | Color | 191" | Chinese
張稀稀作品
內容:二人轉 民間藝人 民間表演

10. 《說廢話的人》
The Men Talking Nonsense
2014 | Color | 100" | Chinese
張陰暗作品
內容:邊緣人 謀生 創作 妥協 嬉皮

11. 《吾土吾民》
My Land And My Parents
2014 | Color | 81" | Chinese
朱禺之作品
內容:冷漠 農村 鄰里 市儈 古禮消逝

12. 《子非魚》The Fish Story
2013 | Color | 72" | English
黃肇邦作品
內容:香港人 內地人 朋友 家庭 媒體

13. 《知天命》Heaven"s Will
2014 | Color + B W | Chinese
李鵬飛作品
內容:黃土高原 煤礦 農民黑社會 神諭

14. 《傳道人》Preachers
2014 | Color | 162" | Chinese
林鑫作品
內容:信仰 陝西銅川 社會變革 教會

15. 《棉花》Cotton
2014 | Color | 83" | Chinese
周浩作品
內容:棉花生產鏈 中國製造 希望

16. 《那毛》Namao
2014 | Color | 66" | Chinese
莫華明作品
內容:代際 生存 價值觀 集權 糾紛

17. 《上海青年》Shanghai Youth
2014 | Color | 515" | Chinese
吳夢、高子鵬作品
內容:知青 晚年生活 返城 身份認同

18. 《似是而非》Appear Wrong
2014 | Color + B W | 80" | Chinese
孟小為作品
內容:流浪人 老人 群像 荒謬 種田

19. 《挖眼睛》Cut Out The Eyes
2014 | Color + B W | Chinese
徐童作品
內容:江湖藝人 內蒙古 私刑 二人台

20. 《營生》Making A Living
2014 | Color | 67" | Chinese
豐瑞作品
內容:陝西 古法榨油 旅遊業 拆遷

關於中國獨立紀錄片還可以關註:
ASD亞洲陽光紀錄片大會
iDOCS國際紀錄片論壇
CIFF中國獨立影像展


片名/偷

作者:遠方
鏈接: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如果這不是一部紀錄片該多好。

或者僅僅是以電影的形式出現,然後在片頭重重地打上「本故事純屬虛構」······

但這只是一廂情願的美好願望罷了。

木沙來自新疆這個美麗的地方,最後卻選擇了在安陽流浪。沒別的謀生方法,就只有這條路了。如同異類一樣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沒有人去試著了解他身後的故事。所有的目光猶如我們身邊大多數人一樣,都是充滿防備的以及些許害怕的。我們是在不自覺的遠離這些人。試著忘記他們的存在,試著將他們從九百多萬的土地上圈定在那一隅。放佛在那個美麗的地方,處處是天堂,人人都如畫裡面那麼慈祥。

一旦出了那個特定的區域,就不再是阿凡提了。放佛個個變成了被阿訇詛咒的異類。

他們兇惡,他們以偷盜為生。他們不思悔改,他們危險係數極高。我們要遠離他們,這樣才是和平。

事實真的如此么?我們總是在自己的道德制高點去對別人品頭論足。指出自己所謂的不足。但我們真正的去了解,去關注過他們么?我們是否會和他們坐下來吃一頓飯,會不會了解他們最初的夢想。

艾力難道是天生的小偷么,他要是從小沒有陰影他還會是現在的艾力嗎?小時候哥哥第一回賣了偷來的牛,第二回就把他賣了。這種身世有誰願意經歷。每個人都嚮往著片中「我們的祖國是花園」的幸福童年,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童年,陽光的照耀下的確實一片美好,但是陽光也有照不到的地方,那些黑暗面,是否也需要明媚的光線的眷顧么。

我們的保護策略不止是讓一些人在一些區域好好的生活不被打擾。更多的時候我們本就不該限定這樣的區域。

穆沙也有榮辱之心,他也覺得自己不是個好人,但是這是他原本的意願嗎?每一個別人眼中的異類,不外乎都有一個不幸的童年。

穆沙是這樣的,艾力也是如此。艾力的夢想是去上海看看,木沙小時候渴望開拖拉機。但是在純真的年代,他們的願望最終也只是願望而已。

劃定的區域只能使他們越來越看不到希望,因為一旦出了那個區域,面對花花世界,他們很容易迷失方向。因為手上的技藝已經不能使得自己在有生之年有實現夢想的希望。於是在矛盾中糾結著最後慢慢的被另一雙手帶到了被我們咒罵的路上。

片中麻木的人群,一次又一次強調著他們是來自異域的一群人。我們自詡是保護這些人,包容這些人。但事實上我們卻是以另一種方式扼殺了他們平等生活的權利。

真正的融合永遠不是流於表面,當哪一天我們覺得見到他和見到別的人么什麼兩樣的時候,這才是開始。

艾力死了,就像他說的一樣,中國人太多了,少他一個也沒什麼的。如螻蟻一樣,艾力的死最終只是給他常年相處的「敵人」以震驚。諷刺的是也只有這些「敵人」才是真正關心在乎他的人。別的人依舊是如同那些個「丟了手機的婦女」一樣的眼神。他們依舊在今後的生活中只是和他們保持距離就好。別的依舊是不去過問。

生活就這樣將就過得去,木沙和穆沙依舊是懷揣著美好願望繼續著自己的生涯,然而這一切艾力卻看不到了。發布

如片尾的從頭再來,很多時候確實再來不了了。很多次的回頭依舊會選擇自己之前的路。因為這條路熟悉了,就和大多數人一樣。只是習慣了這一類人,正如這一類人習慣了他們的生活一樣。


《最後的棒棒》

來自導演何苦的關於底層人民的社會紀錄片。棒棒是重慶人對於街頭充當臨時搬運工的社會群體的統稱。屬於山城的特有文化。重慶因為地理環境的原因,地形崎嶇不平,很多地方需要爬坡上坎,短途運輸非常不便,所以便導致了這一特殊職業的產生。在重慶的飛速發展中,棒棒們充當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但也正因為社會的發展,當今重慶對於這一職業的需求量在急劇下降,棒棒們越來越少了。導演何苦搬到了解放碑的自理巷53號,拜了50多歲的棒棒老黃為師,開啟了1年多的棒棒生涯。與大家一起住拆遷房,吃7塊的自助式盒飯,賺300斤兩公里的10塊錢。了解了大家為了什麼來到城裡,為什麼做棒棒,老了以後將何去何從。

非常推薦這一部片子。紀錄片的意義對於我來說首要的一點就是真實。記錄者應該把對被記錄者生活的影響盡量減少到最小,盡量真實的去記錄。沒有誇張的渲染,沒有設定的情節,沒有悲催的身世,有的只是每一個普通人都會有的吃喝拉撒,喜怒哀樂,愛恨情仇。以上的東西,這部片子都做到了。


1《穹頂之下》
2015轟動全網的柴靜紀錄片,聚焦中國的大氣污染
2《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
誠意之作,教育現狀的描述與質疑
3《鄉村裡的中國》
聚焦山東淄博的一處鄉村的巨大變遷
4《偷》
中國邊緣人,「新疆小偷」
5《遙遠星球的孩子》
感人肺腑,關於孤獨症的紀錄片
6《待業青年》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大學生毅然退學後用DV拍下的芸芸眾生。
7《國情備忘錄》
電視媒體第一次全方位展示國情的紀錄片
8《幼兒園》
中國全托幼兒園的生活
9《俺爹俺娘》
拍攝長達二十年父母瑣記
10《好死不如賴活著》
直擊「艾滋病」家庭


強烈推薦《差館》,廣州火車站派出所的一天日常。。。。。。。。完完全全的現實世界展示(從警察角度的)


NHK

日本良心(不確定以後還是不是,安倍這個混蛋,居然把政治玩到媒體上去了)


無聊,寫了段查詢當前頁面各紀錄片名字提及次數的小代碼片段。
主要思路是提取整個頁面中《》內字元串然後比較出現次數
由於提取的關鍵字只有《》內容、(e.g. 《中國市長》 提取出中國市長 然後字元串比較出現次數 ),錯漏不少。 而且按照行來讀取內容,正則表達式過濾《》關鍵字也有問題(e.g.
這是一行數據: 今年大一,推薦兩部關於這個年齡段的紀錄片,一部是《高三》,一部是《大四》。最後關鍵字提取出來是 「高三》,一部是《大四」) 第一個問題隨著數據量增大誤差會變小,第二個問題就是我正則表達式學藝不精了。
但是畢竟寫了點代碼,不把結果列出來不甘心啊。
中國市長6
書記5
高三5
棉花4
麥收4
算命4
龍哥3
傘3
幼兒園3
偷3
好死不如賴活著3
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2
沿江而上2
歸途列車2
激流中國2
大四2
愚公移山2
風的故事2
公共場所2
鄉村裡的中國2
俺爹俺娘2
差館2
挖眼睛2
上訪:悲兮魔獸2
阿飛和他的那個女人1
看見台灣1
書店裡的影像詩1
他們在島嶼寫作:尋找背海的人1
流浪北京1
北京的風很大1
京生1
海上傳奇1
東1
鐵路沿線1
少年中國1
一四二八1
厚街1
急症室1
四萬萬人民1
從毛澤東到莫扎特1
請為我投票1
媽媽的村莊1
志同志1
美麗中國1
舌尖上的中國1
第三極1
客從何處來1
鐵西區1
罪行摘要1
權宜之計1
烏魯布鐵1
楊1
水觀音1
浪1
二十四1
生命的河流1
邊走邊唱1
二人轉1
說廢話的人1
吾土吾民1
子非魚1
知天命1
傳道人1
那毛1
上海青年1
似是而非1
營生1
穹頂之下1
遙遠星球的孩子1
待業青年1
國情備忘錄1
一個人的戰爭1
中國之崛起1
今日中國1
中國:一個世紀的革命1
天安門1
為什麼貧窮:出路1
天降1
零點院線2
活著一分鐘,快樂60秒1
櫃族1
我的19791 1
請投我一票1
紅跑道1
BBC系列紀錄片 中國學校1
超級中國1
駕車游中國1
資本主義共和國1


今年大一,推薦兩部關於這個年齡段的紀錄片,一部是《高三》,一部是《大四》。

《高三》講述了福建一所普通高中畢業班的真實生活。有善良嚴厲的班主任,緊張刻苦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差生,執著愛情的早戀生,一定意義上比那些墮胎的青春電影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真實,真實是最大的特點與優勢。

《大四》講述了浙江大學電氣學院一個大四寢室四個工科男的生活,表現了四個普通男生面對人生十字路口的迷茫、努力、抉擇以及留戀。

這兩部紀錄片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真實的體驗會讓我們去反思我們的教育是否合理,推薦。


《上訪》


《為什麼貧窮:出路》


我喜歡地下紀錄片,最真實,像能上電視檯面的,多少會強調一種觀點,鏡頭也沒那麼接地氣,有引導性,這個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單純從問主要求很能反映社會現實這一點說,我推薦幾部足可讓你醍醐灌頂。

最深刻的莫過於徐童的遊民三部曲:麥收,算命,老唐頭。
導演鏡頭所關心的,多是妓女、乞丐、地痞、算命先生這些「江湖人」。我看完的感覺是原來我只了解社會的百分之二十。


然後,像高三這樣的片子也很難得,紀錄片的真實感很強,就是我們經歷過的生活。

電視紀錄片裡面,激流中國這部片子也震撼人心,是日本nhk電視台的中國記者拍攝的。nhk的很多講中國的紀錄片都很震撼,鬼子對中國的剖析令人乍舌,這部很全面系統,算代表 。不過電視紀錄片有些細節太刻意,剪輯痕迹很重,會製造一些煽情的地方,但反映的社會問題是真實的。

電影推薦光棍兒,很真實的河北農村題材,非專業演員演的,有一點紀錄片的感覺,作為電影敘事很流暢。

我已經很久沒看過好紀錄片了,特別是國內的,如lz的要求,推薦以上,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算命》徐童
《上訪》《悲兮魔獸》趙亮
《天降》張贊波
《書記》周浩
《老媽蹄花》艾未未
...


看了答案好像沒人提到過這個。
秉愛
講述了湖北婦女張秉愛在三峽建設期間的生活。這位肩負著全家生活的農村婦女,守著釘子屋,因為沒有分到應得的土地誓不低頭。這個片子大概可以了解一下我國的拆遷工程。
愚公移山強推
劫後天府淚縱橫
為什麼貧窮里也多次提到中國,可看,而且這個片子比較系統,有邏輯。


推薦閱讀:

你看過哪部電影的中文配音不遜色於原版?
看電影快進是什麼心態?
好的犯罪喜劇片有哪些推薦?
如何評價電影《達拉斯買傢俱樂部》?
《路邊野餐》如何營銷能在國內獲得 1000 萬的票房?

TAG:紀錄片 | 電影推薦 | 中國社會 | 社會現狀 | 紀錄片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