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網路上每天都充滿了大量的謾罵之聲、惡俗之語、骯髒之言?

每天上網都會發現網上有大量的網民不遺餘力地、樂此不疲地對一些公眾人物、各級政府、社會事件等進行大肆批判,其語言之惡俗令人咋舌。我想我大概可以理解他們一腔正氣的情懷和義憤填膺的心情,但我特別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非得用這種粗俗、骯髒的語言來表達呢?我泱泱華夏五千年文明禮儀之邦為什麼在網路上蕩然無存?


謝邀,這個問題邀請我真是有點,是覺得我罵街太多嗎?

其實題主問的問題大概是這樣的, 為什麼謾罵的聲音在網路上是佔主導的,而理性的聲音比較小?

因為謾罵的聲音一般都被頂的比較高

部分同意 @馬文彬 的觀點, 尤其是第一點。

首先, 建立幾個假設:

1 人們更趨向於做一些受到正向激勵的事情


2 大部分人的素質和思想境界並不高 (這是正態分布的問題)


3 很多人需要靠轉嫁矛盾(罵政府,罵社會)才能掩飾自己的無能。

在這三個假設下,我開始我的推論

舉例, 外媒:反腐讓中國畢業生對公務員職業興趣減少

我只是隨便找一個新聞而已。

我們假設, 發布評論的人,有素質較高的,也有素質較低的,但是根據原則2 我們可以知道,大多數人是會發出一些沒有任何實際參考意義的吐槽的,其中也有少數聰明的抖機靈, 比如 @子歸 在哪些名言存在邏輯錯誤? 中的回答。

根據第三點,我們可以知道大多數無能的人會更趨向於贊同這樣的觀點, 把所有問題歸結於社會和體制,導致這樣的論點贊同數暴漲,以至於頂到評論區首頁。

這是一種正向激勵, 由於假設1 ,我們可以知道,一個人發出了低俗言論但是獲得了大量贊同,於是他認為下次繼續發這樣的東西依舊可以得到大量贊同,於是讓他繼續發這樣的東西。

而對於一些理性客觀言論的發表者,更多情況是根本沒有人理,甚至回復者全都是罵街。 想想對於一個高素質人來說被罵娘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這樣的負面激勵會導致人們趨向於不再發表類似言論。

所以決定了,現在的人口素質,決定了現在的評論區必然是這樣的烏煙瘴氣。

當然了,這件事也不單單發生在中國,我相信全人類都是如此,因為對於全人類來說也都是平庸的人多,精英少。
---------------------------------6.8 第二次補充-------------------------------------------

其中謾罵的聲音可以佔據主流,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在70-80年代出生的人,他們受教育的時候雖然已經不再是文革,但是依舊會有一些文革的思想,那個時候鼓勵英雄崇拜,鼓勵忽視個體而注重整體,而到了改革開放之後這種思想潮流被劇烈的衝擊,尤其是到了90年代之後,標新立異成為了最新的趨勢。
最後就導致了,很多東西不需要很合理,只要提出了和以前不一樣的想法,就可以被承認,因為大家都「被洗腦」了,所以敢站出來說話的人,敢出來罵政府的人(因為之前的人的教育導致了他們大部分都不敢這麼做)就是先行者,就會受到被人的尊敬。 而他們大多是有思想的,無論他們的想法正確與否,至少他們是獨立思考者,是先驅。

但是後來,這樣的先驅越來越多,導致很多平庸的人也想過一把先驅的癮,這樣很多人就開始無腦罵,讓更多的無知追隨者以為這些人是「良心」, 是「敢說話」 , 是「義士」。 實際上只是嘩眾取寵的小丑而已。
-----------------------------6.9 第二次補充------------------------------------------

@天下為公 我也不知道我點的對不對, 是你要請我回答的這道題

真是慚愧,我到了今天發現我根本沒有回答這道題的資格。

因為我今天看到了這個:
如何評價高考作文題原型遭人肉,考生留4萬評論諷刺?

我也看了一下博主微博, 從最後開始看 幾乎全都是謾罵

我真的理解不了,為什麼有人會這麼明目張胆的,用自己的無知去侮辱別人。

我唯一的解釋是,這些高中混了三年時間的人,為自己的無能找了一個借口,免於大家恥笑。

剩下的不發了,大家一百度就出來了

如果這張照片影響了當事人,請告知,將馬上刪除。

看來這道題我可能真的答不了。


我想其他答主是誤解題主的意思了。
題主並不是沒有看到主流的好的信息,而問的是:為什麼有人、而且是有這麼多人要用粗俗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

一、我們經常說:謾罵除了顯示你本人的素質低下,其他一點用都沒有。——這個結論是錯的。
俄羅斯科學家研究統計發現,每天接受持續30分鐘以上的謾罵,就會徹底破壞這個人一天的潛意識心情,從而做出違背本心的錯誤決定。並引發血壓升高、血液粘稠度提高等生理現象而導致器官受損。所以罵人等於慢性謀殺(恭喜大家找到了除二手煙、耽誤他人時間以外的第三種慢性謀殺他人的方式)。

二、所謂的低俗語言、骯髒文字等本身基本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發言者比接受者地位、學識高;第二種,口頭意淫占對方便宜。(大家自己去分類吧,我就不舉例了,以下同)。通過這種言語表達,能夠舒緩發言者的心理壓力,釋放情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阿Q精神勝利法經過高度濃縮和提煉,終於成為了我們常說的低俗語言。這是人類保護自己心理的自我調解模式。——再簡單一點就是:罵人的人會感覺爽。

三、獲得環境認同。語言本身是人類交流和構建社會的基礎,為了能夠融入身邊的社會,人會主動或不自覺模仿他人的語言、行為、思考模式。
不記得哪一部小說了,有這麼一個情節。一個海外留學歸來的黑社會頭目的兒子,因為父親被謀殺不得不接手黑幫老大的地位。第一次在幫會群眾面前正式露面,他穿著西裝、戴著眼鏡,頭髮打理得一絲不亂,在走進會場,看到台下各種紋身、非主流、弔兒郎當的幫眾那一瞬間,雙方都愣住了。於是他拿起話筒,有生以來第一次,用一種藐視到近乎蔑視的口氣,說了一聲:操。

人類會用相同的語言來表達:我跟你是一夥的。所以有條理性的規範化文字對於那些習慣於用粗俗文字的人來說會形成「站隊壁壘」,所以如果想寫給低層次的人看的話,用「我認為,政府在這件事情上有他的角度和道理。」就不如「我CTMD,但是不得不說那個SB說得還是有點道理的!」更容易讓他們聽得進去。

四、網路匿名環境和語言審核不嚴格。
人本身無論身份、教育高低,都會有一定的「向善」心理或者說是為了面子不願意承認自己素質低下(不過話說,說髒話就是素質低下也是由大多數人共同約定的,很有趣的現象)。但是在網路上,低下的語言不會受到高素質者的鄙視,因為沒人知道你是誰,但是會獲得低素質者的認同,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在網路上發表低俗的言論能夠迅速吸引眼球而無需支付額外成本,那麼低俗言論就是最優選擇。

如果能做到像我這樣每一篇我發表的文字都帶著我的名字、職業,更甚一點還有家庭住址電話號碼,你看還有人敢亂罵不?或者說但凡帶有侮辱性文字的發表都會第一時間被刪除,自然也就沒有人使用低俗言論了。
可惜部分論壇和意見討論區,為了顯示人多,故意放縱這種低俗言論,導致了整個評論區都是亂七八糟的玩意。——又及:誰在我的答案下亂罵立刻刪除的哦。

五、我們要有創造性的罵人
目前,網路語言環境要凈化的大背景下,很多網站和論壇都開啟了「關鍵字屏蔽」系統,用於過濾不潔文字。但是很多人客觀罵人和尋求素質低下者認同的需求沒有消失,於是不斷採用非不潔語句來代替不潔語句,一方面顯示自己的小聰明,另一方面在輸入過程中同樣達到了發泄心理壓力和獲得低素質認同的需求。
這裡可以稍微舉個例子:我去年買了個表。
所以整個網路環境來看,不潔語言越來越有創造性,也許有一天,這種創造性被發揮到極致,反而會形成另外一種文學。

令堂日夜為君忙,
看家護院鎮國邦。
不為金銀香火氣,
但求殘羹哺玉郎。


謝邀!

一百個人在一起,九十九個人都在和別人竊竊私語,只有一個人大聲叫罵。
--你如果不深入去聽那些竊竊私語的聲音的九十九個人在說什麼,自然只會關注到那個大聲叫罵的一個人。


瀉藥。其實罵人乃世界民情,不過人家都能上街遊行舉著牌子罵,咱只能上網噴而已。


很明顯,那個曾經受人尊重的,豆瓣上教英語的同志最近真的瘋了


因為真實世界裡這些人要麼膽小如鼠,要麼唯唯諾諾,虛擬環境里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幻想中的英雄。


首先得說,我也是個時不時講一些髒話的人,尤其是看到無腦噴子的時候,也會混蛋蟲上腦,嘴裡念叨著」來而不往非禮也「 的祖宗言,錙銖必較的噴回去。善哉善哉。
題主的這種疑問,我也有過。不過後來我明白了,這個可能真的和我們經常關注(或者說被關注)的媒體有關。以下是一篇我在去年世界盃後寫的文字,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拋磚引玉。

這個問題還要從2014巴西世界盃德國奪冠那天早上(北京時間)說起。看完比賽,作為德迷的我滿懷激動和喜悅的出門上班,心裡一直念叨著「德國奪冠了,德國奪冠了,嘿,這個世界真的很美好「。我路過巷子口,人們忙忙碌碌步履匆匆,沒有人為德國奪冠歡呼也沒有人為阿根廷惋惜,一如昨日;我走過公交站,人們翹首以待神情焦慮,沒有人為德國奪冠歡呼也沒有人為阿根廷惋惜,一如昨日;我坐在公交車上,人們玩著手機吃著早餐,沒有人為德國奪冠歡呼也沒有人為阿根廷惋惜,一如昨日。很多人似乎完全不知道發生了德國奪冠了這件在足球界很大很大的事兒,他們一如既往的按照自己的習慣生活。是什麼,讓我認為這一天很特別而有的人絲毫不這麼認為呢?是足球?是朋友?我想了又想,終於明白,其實是我最近一直選擇關注的體育媒體,它們在這段時間影響和塑造了我眼前的這個世界。於是我開始琢磨生活中類似的現象。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說是我選擇了媒體,而非媒體覆蓋了我呢?這是因為,在人們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總習慣於接受那些與過去經驗相符或相關的信息,排斥與過去經驗不符或無關的信息。這其中,包括了好惡(wu)感、是非觀、便捷性、認同度,並因此形成自己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接受信息的習慣。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親身遭遇的,還是心裡臆測的,人在處理信息時都會按照這個原則篩選和取捨,繼而慢慢形成自己收集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無論是舉個簡單的例子,小丁的父母和小夥伴們都喜歡籃球,他也受到影響喜歡籃球。然後,他開始並持續的關注籃球界的新聞動向,卻不太會留意板球、手球等信息。在這種情況下,他選擇的媒介可能就是門戶網站的籃球板塊、虎撲籃球、NBA官網這樣的專業網站和《籃球先鋒報》《灌籃》這樣的平媒。人吸收信息的時間和空間是有限的,選擇一部分必然要放棄一部分,那麼諸如板球、圍棋、美容這樣的訊息即便可以覆蓋到,但由於不被小丁接受,等同無視了。而雖然都是籃球信息,小丁從不喜歡蹦床籃球、花式籃球,在看到這些信息時,小丁過去的經驗不能或者不願意處理(因為興趣不足加上背景知識不夠,造成認知困難,大腦處理起來很辛苦),他就會選擇性無視。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不少人對NBA球隊如數家珍卻很少去了解CUBA。

第二個問題,它們如何影響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在信息的廣泛流通形成以前,人們的生活範圍相對狹窄,所接受的信息也非常有限,形成了很多偏見和錯誤認識。那個時候,父母說,貨郎說,村裡秀才說,官府說,是人們信息來源的主要渠道。後來有了報紙和廣播,但大多都播一樣或近似的內容,形式雖然變了,但實質上還是「有人說」。於是許多人認為,互聯網的出現會讓這一點大大改觀:我終於可以了解到更多信息,了解到這個世界的更多內容甚至全部了。實際情況呢?互聯網上信息較為自由和低成本的自由傳播的確改變了這個世界,但遺憾的是,這距離我們所期待的兼聽則明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原因在於,無論信息來源有多少,信息量有多大,人們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還是習慣於接受那些與過去經驗相符或相關的信息,排斥與過去經驗不符或無關的信息。簡言之,總的信息量雖然翻番,但人們能接受和願意接受的信息量並沒有同步增長,信息一旦過載,傳播效用幾乎為零。看看網路鋪天蓋地的各種信息,你不能說信息傳播不充分,但種種在過去就存在的錯誤和偏見,在今天不僅沒有因為信息的自由流通而消除,反而繼續影響和改變著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如果你常去網易,你無法忽視網易新聞後面的神評論,你以為那是中國;如果你常去知乎,你會覺得羅永浩和他的鎚子手機是這個世界的重要焦點之一,你以為那是中國;如果你常去草榴,你會覺得快播神馬的弱爆了這裡才是淫娃色鬼的樂園,你以為那是中國;如果你常去環球時報,你會發現列強環伺天朝奮起,你以為那是中國;如果你常去鐵血網,你會發現群情激憤鬥志昂揚,你以為那是中國;如果你常看新聞聯播,你會發現國富兵強民安心穩,你以為那是中國。當天天看網易的人遇到了天天看《新聞聯播》的人,當天天泡知乎的人遇到了鐵血網的活躍用戶,總會有那麼一些個瞬間讓大家覺得對方:「你特么白活了,這麼顯著的事實你都不知道、這麼淺顯的道理你都不明白?」更不用說那些活躍在網路每一塊屏幕上的地圖炮們了——他們往往根據自己經歷或聽說的個別遭遇就對某個地域的全部人抱有偏見。這就是媒介影響和塑造我們世界的範例。我們當然活在同一片土地、同一個世界,可是我們的世界卻又被我們習慣接受信息的媒體塑造的如此不同。

第三個問題,我有別的辦法不受或者少受上述問題的影響嗎?有人會說,我不相信國內媒體,新聞管制的鍘刀下出來的全是太監新聞,我喜歡翻牆看外國人怎麼說我們,我喜歡追隨公知、大V、意見領袖(以及其他類似的N種稱謂)們,他們的精闢點評總能讓我醍醐灌頂。對此,我只能呵呵了。這又有什麼不同呢?你翻牆出去,看到的信息來自於國外的媒體,似乎要比國內的新聞公平公正正確。可是啊可是,我們都應該知道,既然是媒體,就一定會有自己的立場和預設,無論他們怎樣標榜自己新聞獨立、只描述事實不評論對錯。新聞是記者采寫的,記者是活生生的人;新聞是編輯組稿發布的,編輯一樣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一樣受他們所習慣接受信息的媒體(媒介)的影響,按照他們自己過去的生活經驗和常識來判斷和處理問題,本質上和國內媒體並無不同。所謂的客觀公正,無非取決於自己的立場、偏見們被隱藏的深或者淺罷了。至於那些公知、大V、意見領袖們,不過也是些不被記者職業道德約束的隱性「記者」罷了,他們在講述、轉述、分析、判斷、界定、評論某個事情的時候,更不可能脫離他們習慣接受信息的媒體給他們所塑造的世界。更遑論還有些人收取國外情報機關的『資金贊助』呢。所以很遺憾,無論是在家裡看《新聞聯播》還是翻牆出去看CNN或者彭博新聞,或者關注某個公知的微博、微信、博客,你看到都是他們想呈現給你看的、他們心裡認為就是那個樣子的、他們的世界。

我們只能就這樣活在一個不真實的世界裡嗎?我認為,這要看你在意的是什麼。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如果每一天都執意要認識全部的世界、世界的全部,顯然是不可能的,也沒太多必要。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我們有限的生命服務,為我們每天的生活服務,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更快樂、更幸福。網路時代帶來的最大好處,未必是帶來了更多的積極的信息(某種意義上說,其實負面新聞更多),而是給了我們更多選擇和擷取的機會。如果我們本著讓生活美好、快樂、幸福的宗旨,自由的篩選信息、培養興趣、選擇信息源和信息解讀方式,而不是人云亦云,偏聽偏信,偶爾還能伸出頭去好奇的看看別處的風景,不偏執,不頑固,不也挺好嗎?

生活的真諦是什麼,我不知道。但我覺得,如果能夠懂得理解、尊重、寬容和愛,縱然不能博聞強識、綜覽群書,不能行萬里路知萬國情,生活一樣可以過的很好。弱水三千,一瓢足矣。


文化傳承本來就不是個全民運動。

愛罵人的那些人上學識了字,到網上把髒話變成文字,原本願意守禮節的人看了,覺得卧槽好爽,真特么真性情。禮節變成無趣,變成虛偽,只能嘆一聲大勢所趨。


回答這個問題你的首先明白
1為什麼很多人現實中罵的少而全部的情緒發泄在網路上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能隨意辱罵,或者做出過於偏激行為,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但是在網路上成為群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賦予他的力量,特別是網路上的語言暴力往往沒有任何必須的成本代價,那麼他將很容易會立即屈從於這種誘惑。出乎預料的變得狂暴,所以過多的人在網路上展示著偏激
2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在那裡辱罵
你真的了解這個社會構成嗎
一種情緒的產生必然有產生的社會基礎,這個社會發展遠不完美,存在著各種不合理,我們不能以自己的生活標準去衡量社會上不同的群體,真正的設身處地的走進各個階層,你會發現有美好的,可以隨意討論夢想的,也有悲哀的,正發出詛咒的聲音,無所謂對錯,你我大多數人處在同樣的環境下往往也會做出同樣的刺激反應,社會確實存在不公才是產生偏激的根本,說到底,經濟發展真的很重要,外加一個公平發展的環境


推薦閱讀:

特別愛生氣怎麼辦?
為什麼我不願意分享東西?
接吻時男友有了生理反應如何化解尷尬?
婚後父母在孩子叫親家爸媽時心理變化情況是怎樣?

TAG:心理 | 社會心理學 | 網民行為 | 網路暴民 | 網民素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