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獨立人格?

以前都是活在別人眼裡,為了不給別人留下壞影響而失去自我,如何從失去自我人格開始逐漸走向擁有獨立人格的正常人,並在別人的眼中逐漸建立自己的人格魅力,這個過程需要注意什麼


這個問題我自己也困惑過,現在在美國學習了成長理論這門課,有一個理論可以跟你分享一下。前面的闡述是理論基礎,想看結論可以直接跳到最後兩個問題。


Marcia Baxter Magolda提出的理論:Theory of Self-Authorship。這個理論揭示了一個人如何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如何理解知識和信息,做出人生選擇的歷程。


個人的觀念成長可以橫向分為三個方面:Cognitive(認知的,即 「How do I know?」人如何理解外界的事物,比如如何看待一些熱點問題,如何分析學習書本知識等),intrapersonal(個人內部認知,即 「Who am I?」 人如何了解自己定義自己,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interpersonal(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How one perceives and constructs one』s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比如如何與外界互動,如何和家人同學朋友打交道)。這三個方面是相互獨立又聯繫緊密的。


縱向上來說,人的觀念成長可以分為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的主要區別就在於一個人如何看待上面三個問題。


第一階段:依賴外部環境 (Following external formulas)在這個階段,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是受環境和他人影響和決定的。打幾個比方:一個小孩看到別的小孩有什麼玩具,也會想要;在父母的安排下選擇專業/工作/結婚;跟著朋友互相炫富攀比;等等。當然,這個階段主要出現在幼年到青年時期,畢竟,這個時候人還沒有正式接觸複雜的社會,在相對簡單的家庭和學校的環境影響下,眼界相對較窄,不會意識到有其他的選擇和生活方式。如果跟隨外部環境能夠滿足某個人的需求時(比如:我能夠接受父母給我安排的路),那麼,這個人可能就一直維持著依賴他人的狀態;如果不能滿足(比如:我不喜歡別人的安排;這不是我喜歡的生活),那麼,這個人就會發展到下一階段:十字路口

第二階段:十字路口 (Crossroads),我覺得也可以稱為迷茫期。當一個人發現他一直按計劃在走的路,不適合他了,就會去想做其他的計劃和選擇了。這裡說的不適合可能包括兩種情況:一是覺得自己的生活很痛苦;二是生活工作很順利,但是不開心,沒有滿足感。同時,他也會開始意識到要開始尋找自我,而不能人云亦云。他會開始思考是成為別人眼中希望變成的人 (External formulas),還是成為自己眼中希望變成的人 (inner voice)。這個階段在某些時刻很容易發生:工作(比如想換職業),人際關係出現重大變化(比如結婚/生育/遠離家鄉或者習慣的生活環境),原本的信仰受到挑戰,等等。當一個人在迷茫中探索中逐漸變的自信,在別人的質疑中也能堅定做出自己的選擇的時候,他就來到了下一個階段:堅持自己


第三階段:堅持自己 (Becoming the Author of One』s Life)。這一階段的特點是:一個人即便與他人和外界的想法出現了衝突,也能堅持並捍衛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這時候他們會自我反思,謹慎的做出決定,同時,也會找到自我 (self-concept)。由於這個階段的人經歷過想法和觀念的巨大改變,他們知道一個人的觀念和想法是會由於環境和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所以在人際關係中,他們會考慮到變化這個可能性,而不太願意做出承諾 (commitment)。


第四階段:建立內心信念(Internal Foundation)。這個階段的特點是:一個人已經建立了成熟、獨立、完善、牢固的觀念體系。同時,即使自己的生活狀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和動蕩,他們也能樂於應對。他們的內心平和、充實、堅強。即便外界的影響無處不在,他們也能根據自己的內心信念和直覺作出決定。他們知道,儘管不能改變現實,但可以改變看待現實的方式和態度 (You could not change the reality, but you could change your attitude to the reality)。他們也會對自己和他人有清晰明確的責任感。來到這一個階段可能會使人走向新的旅程,比如改變職業、結婚/離婚、其他重大決定等。


在這個理論中,達到Self-Authorship包括了三個內容:相信自己(trusting the internal voice),即我們不可以控制每一件事每個人,但是我們可以控制我們自己的態度;建立內心信念(building an internal foundation),即人生信條;堅持內心承諾(securing internal commitments),即能夠真正自如的與外界和諧相處。


怎樣促進一個人成長?


有的時候我們在評價人會說,誰很成熟,誰很幼稚,誰沒有主見,誰很獨立,等等。而區別關鍵就在於經歷。如果一個人自己面對了很多的挑戰、選擇、成功、失敗,相對來說他會自主獨立成熟,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自己要怎麼做;如果一個人被父母老師保護的很好,並且習慣於這種保護、不會獨立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話,相對來說他會服從家長老師帶他做的決定。因此,成長的關鍵就在於多體驗生活,多體驗不同種類的生活,多和不同的人接觸,多去嘗試不熟悉的東西,多走出你的comfort zone


作為老師、伴侶、家長、朋友,我們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四個階段的發展並不是一個單一的線性過程 (Linear Process),而是由每個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環境、遇到的不同的挑戰和支持 (Challenges and Supports) 所決定的。這個問題 Baxter Magolda 給出了一個很好的比喻---坐在後排騎自行車的人。作為旁觀者,我們就像坐在后座的人一樣。我們可以幫助坐在前排的人,可以鼓勵他們,可以告訴他們路怎麼走,但是握住自行車龍頭的人,永遠是他們自己。而我們的目標是,學生有一天,可以自己獨立的騎著自行車上路,而且,清楚自己的方向在哪裡同時,我們也不能指望一口吃成個胖子,或者拔苗助長。從量變到質變需要一個過程,每一個人有不同的發展軌跡和發展歷程,個性和想法都是不一樣的,不能強求,也別恨鐵不成鋼,更別理所應當的繼續代他們做決定。


------------------------------------------ 2015/09/18 編輯添加----------------------------------------------------------

Critics? 這個理論有什麼不足?

美國教育最看重的就是批判性和邏輯性。Baxter Magolda的理論近乎無懈可擊---她的理論建立在對一百名學生的長達二十年(20歲到40歲)的跟蹤採訪和分析上,理論基礎非常紮實 ,分析方法非常成熟,應用性強;在理論的基礎上她提出了廣泛的應用領域和方法,也被證實非常可靠;她的理論也被證明適用於美國數個群體的學生。然而,美國教育界還是能夠挑出她的毛病---文化多樣性有待考證。她的樣本全部來自於邁阿密牛津大學的本科生,而美國的大文化環境也崇尚獨立自主個性,而非崇尚集體和諧的文化。那麼,她的理論是否適合集體性為主的文化群體(who come from more communally oriented cultures)呢?不得不說,像中國文化這種強調和諧統一,家長、老師、領導、男權等地位較高的環境下,第三第四階段被看作高級階段是否合適呢?


參考書目:

Nancy Evans et. al.: Student Development Theory in College: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ition

Marcia Baxter Magolda: Authoring Your Life: Developing an Internal Voice to Navigate Life"s Challenges


1 別人說你不獨立時,堅決反駁他。能夠傾聽別人的看法,屬於「三思而後行」,這也是一種活法。

2 「不讓周圍人留下壞印象」,這是一種共情心理,而非「失去自我」。

3 為了「不失去個人魅力」而建立獨立人格,我想大可不必。你的個人魅力或許就是「理解人」。

4 我曾經也懷疑過自己是討好型人格,找過心理諮詢師和周邊人詢問,最後得到的答案是,我很成熟,為什麼要時刻裝作自己很獨立?那是孤獨,不是獨立。懂得暴露自己的脆弱,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因為「我知道自己是安全的」。

5 獨立是可以自處,也可以傾聽別人的聲音。如果只有前者,那大家還要學習溝通與合作做什麼?

6 不要和judge你並貼標籤的人在一起。你有喜歡你的人群。

——————————————————————————

孫嘉禧:有哪些事是你找到對象後才知道的?

孫嘉禧:在愛情里會犯哪些常見又難以察覺或改正的錯誤?

孫嘉禧:有哪些比較文藝的情書?

孫嘉禧:最讓你心動的一句表白語是什麼?

孫嘉禧:從女性的角度看,男人具有什麼樣的品質會非常有魅力?

孫嘉禧:男生的哪些細節或品質會讓女生加分?

孫嘉禧:IT 男身上哪些地方招女孩子討厭?

孫嘉禧:男生什麼狀態才體現出他已經愛上你了?

孫嘉禧:男朋友在網上從未提及我的存在,彷彿依舊單身一般是何意?

孫嘉禧:什麼是過度解讀?

孫嘉禧:前男友聯繫你的時候,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孫嘉禧:物質上富養女孩有沒有必要?

孫嘉禧:好看的皮囊和有趣的靈魂,你想要哪一個?

孫嘉禧:你童年的夏日記憶是什麼樣子的?

孫嘉禧:人可以樂觀到什麼程度?

孫嘉禧:在你最想死(自殺)的時候是什麼念頭讓你活到了現在

孫嘉禧:如何預防抑鬱症複發?

孫嘉禧:什麼瞬間讓你想留住那一刻?

孫嘉禧:人遇到挫折、打擊後該如何調整心態,讓自己重新振作起來?

孫嘉禧:突然覺得自己情商很低是怎樣的體驗?

孫嘉禧:得了超憶症是什麼感覺?

孫嘉禧:迴避型人格在親密關係中的需求是什麼?他們希望伴侶給予他們什麼?他們在親密關係中的內心戲是怎樣的?

孫嘉禧:時常感覺和周圍的人相處很累,是不合群嗎?

孫嘉禧:中國大學舍友之間的關係普遍是什麼狀況?

孫嘉禧:為什麼利用的撒嬌比真心的沉默更吃香?

孫嘉禧:你有什麼相見恨晚的知識想推薦給年輕人?

孫嘉禧:有哪些越早明白越好的人生道理?

孫嘉禧:生活中有哪些偷懶技巧?

孫嘉禧:有哪些多數人都喜歡,但你就是不喜歡,即使別人覺得你品位有問題,可你還是不喜歡的東西?

孫嘉禧:自拍特別好看是什麼感覺?

孫嘉禧:戴眼鏡的女孩怎樣自拍好看?

孫嘉禧:做手賬的真正意義何在?

孫嘉禧:怎麼做一本好看的手賬?


通過偽裝博得的所有評價都是無用的,從一開始即便漏洞百出也堅持表現真性情(但這不意味著完全單純信任任何人),利用自身的進取心和羞恥心,以及對於高層次交流的需求來促成自己的努力優化自我。


人格的建立開始於嬰幼兒、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期是在童年,所以這個問題,應該指向撫養人。如果撫養人在孩子的幼年、青少年,不是那麼溺愛、那麼強加自己的意志給孩子,而是懂得放手和信任,比如懂得給予孩子獨立思考的互動,在屬於孩子自己的事情上,懂得讓孩子自己抉擇、獨立完成,在衝突性事情上,引導孩子自行處理等等,那麼,這個孩子將會建立起獨立的人格。


允許自己被傷害

不允許被傷害的例子比如
自卑或者自信

如果說自信是梯子
自我價值感是梯子的基礎

其實根本沒有自信的人
自信關於自己的自信
關於能力的自信荒謬少些

或者,只有對自己防衛機制相信的人
這種相信被叫做自信

因為不允許別人傷害
譬如,不允許自己被看不起
於是注意穿著,髮型,汽車,舉止
覺得較別人好就自信
較差是自卑
非客觀的自信
不穩定,面對他覺得更好的人
自卑又催生了更深的防衛機制
兩者的行為依然是緊縮的
這種認同如此之深
只有直接允許自己被看不起才能發現其中的荒謬
這個刻意或無意的謊言是最大的惡

真正的自我價值感是不關心別人看不看地起自己
也因為如此,行為是專一銳利的
氣場的核心
領導力的核心

文字的貧乏在於
同樣是不關心
不要臉
自我價值感
物質堆砌的心高氣傲
三者的不關心是不一樣的
不要臉的不關心是單薄的
因為不要臉也是保護機制之一
不關心的核心是接納

允許是接納而不是縱容
因為他們的人格不需要仰賴別人施捨的認同
這種自我價值感是超越自信自卑的
因為自信自卑的核心還是有依賴


來聊聊自己靠不靠得住

2016這個666(綠綠綠)的出軌年讓我想聊聊一個鑽石般的真理:沒有人能永遠靠得住,能依靠的永遠只有自己。

雖然這句話自我得有點注孤的傾向,但摸著自己的肉想想,也好像沒有理由能夠辯駁。我們都需要獨立而不孤立。

當你發現父母愈髮長起白髮,高大的背影變得瘦小,你會懂得,現在是時候該換自己讓他們依靠了,不僅要讓他們依靠,還要靠自己變得強大。

當你發現身邊老友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不會再有每天膩在一起分享解決各種事情的時候,你得自己消化一些情緒。

當你領悟到工作上的夥伴其實沒有義務來教你、幫你走更好的職場路的時候,你得學習自己獨當一面。

當你發現想把一輩子交給對方的戀人出軌的時候,你需要堅強。

當然還有摔倒連個碰瓷裝扶的人都沒有,廁所堵了不會修等等尷尬的情況。

獨立,可享受孤獨卻不孤立。

首先,學會一個人獨處。獨處不會感到無聊頹廢。就意味著你需要有一個喜歡的興趣,或靜或動,能夠維持一個平衡狀態即可(葛優癱和玩手機不算)。

再者,騰出自己的生活。可能很多人都在為賺口糧而忙得不知天昏地暗,不停為別人服務,以致冷落了自己。給自己一些享受的空間,安排一個工作和休閑的合理節奏。

然後,戒掉某些情感的過分依賴。凡事有個度。感情種的越深,拔出來越難。不是無情無義,而是分清哪些感情可重,哪些可輕。

爸爸去哪兒里的安吉也會說:人生的路啊,要寄幾走~
最後,給大家安利一部6集的小台劇《荼蘼》,裡面講了一個靠自己的女性和一個圍繞他人而活的女性的生活過程,是一個比較好的結局,真的很適合將要奮鬥和已經在奮鬥的人兒。
pic from@花瓣網


1不依靠任何能依靠的。2有自己的信念、操守、原則、底線、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尊重、堅持、並保護它們。3不受外界影響第2條。挫折面前不改變;誘惑面前不動搖;成功面前不遺忘...


作者:Xs Gao
鏈接:如何建立獨立人格? - Xs Gao 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第一階段:依賴外部環境 (Following external formulas)在這個階段,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是受環境和他人影響和決定的。打幾個比方:一個小孩看到別的小孩有什麼玩具,也會想要;在父母的安排下選擇專業/工作/結婚;跟著朋友互相炫富攀比;等等。當然,這個階段主要出現在幼年到青年時期,畢竟,這個時候人還沒有正式接觸複雜的社會,在相對簡單的家庭和學校的環境影響下,眼界相對較窄,不會意識到有其他的選擇和生活方式。如果跟隨外部環境能夠滿足某個人的需求時(比如:我能夠接受父母給我安排的路),那麼,這個人可能就一直維持著依賴他人的狀態;如果不能滿足(比如:我不喜歡別人的安排;這不是我喜歡的生活),那麼,這個人就會發展到下一階段:十字路口


第二階段:十字路口 (Crossroads),我覺得也可以稱為迷茫期。當一個人發現他一直按計劃在走的路,不適合他了,就會去想做其他的計劃和選擇了。這裡說的不適合可能包括兩種情況:一是覺得自己的生活很痛苦;二是生活工作很順利,但是不開心,沒有滿足感。同時,他也會開始意識到要開始尋找自我,而不能人云亦云。他會開始思考是成為別人眼中希望變成的人 (External formulas),還是成為自己眼中希望變成的人 (inner voice)。這個階段在某些時刻很容易發生:工作(比如想換職業),人際關係出現重大變化(比如結婚/生育/遠離家鄉或者習慣的生活環境),原本的信仰受到挑戰,等等。當一個人在迷茫中探索中逐漸變的自信,在別人的質疑中也能堅定做出自己的選擇的時候,他就來到了下一個階段:堅持自己

第三階段:堅持自己 (Becoming the Author of One』s Life)。這一階段的特點是:一個人即便與他人和外界的想法出現了衝突,也能堅持並捍衛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這時候他們會自我反思,謹慎的做出決定,同時,也會找到自我 (self-concept)。由於這個階段的人經歷過想法和觀念的巨大改變,他們知道一個人的觀念和想法是會由於環境和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所以在人際關係中,他們會考慮到變化這個可能性,而不太願意做出承諾 (commitment)。


第四階段:建立內心信念(Internal Foundation)。這個階段的特點是:一個人已經建立了成熟、獨立、完善、牢固的觀念體系。同時,即使自己的生活狀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和動蕩,他們也能樂於應對。他們的內心平和、充實、堅強。即便外界的影響無處不在,他們也能根據自己的內心信念和直覺作出決定。他們知道,儘管不能改變現實,但可以改變看待現實的方式和態度 (You could not change the reality, but you could change your attitude to the reality)。他們也會對自己和他人有清晰明確的責任感。來到這一個階段可能會使人走向新的旅程,比如改變職業、結婚/離婚、其他重大決定等。


在這個理論中,達到Self-Authorship包括了三個內容:相信自己(trusting the internal voice),即我們不可以控制每一件事每個人,但是我們可以控制我們自己的態度;建立內心信念(building an internal foundation),即人生信條;堅持內心承諾(securing internal commitments),即能夠真正自如的與外界和諧相處。


題主你對人格這東西定義都錯了。
第一,每個人都不是單一的人格,會有很多種人格同時具備。
第二,你說的獨立人格不是一種人格,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意識性的東西。
第三,你想要得獨立不過是為自己而活,這個不是通過建立,而是一種意識轉變,有的人在意別人的眼光,有的人天生我行我素,這兩種人都有優缺點,在不同情況下,利弊也很明顯,如果你很想要獨立,那你先試著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開始。


在別人的眼中建立獨立人格,不知這裡為何還要提"在別人的眼中"...


推薦閱讀:

怎樣練習拒絕別人的能力?
從心理學角度講,什麼樣的人做事容易"作死"?
為什麼一般人希望被別人關注?
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怎麼辦?
怎樣消除性格上的自負保留人格上的自信?

TAG:心理學 | 人格 | 人格心理學 | 人格魅力 | 獨立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