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面,為什麼要把孫權的草船借箭放在諸葛亮身上?諸葛亮在歷史上是否過譽了?
因為尊劉是三國演義的主線,一切都要為主線服務。諸葛亮不但有了草船借箭,還有空城計,這些本非諸葛的事迹。其實這也不能怪羅貫中,諸葛亮在歷史上本不是長於詭謀的人,這種特別精彩的事迹很少,所以他要把諸葛塑造成一個多智似妖的形象,就必然有虛構和借用的部分。
至於諸葛是否被過譽,則要看你以啥標準了。比如諸葛的軍事奇謀方面,以《三國演義》的描述來看,顯然是過譽了。諸葛不是那種神仙妖怪式的軍事奇才。如果以《三國志-諸葛亮傳》裡面的評價為標準,諸葛亮真心沒有被過譽。諸葛在歷史上,民間以智聞名,精英階層以忠聞名。諸葛之忠,不僅僅是忠於劉氏(其實他這種權臣式的事君方式,本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忠君),他是忠於自己的信念。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是他最令人感動的地方。其實他和曹操集團的荀彧非常像,都是看重自己內心操守的人。他們侍奉不同的主上,卻同樣懷有對於大漢,對於那四百年的秩序與和平的執著,他們生死以之。這樣的人,無論成敗,都是值得尊敬的英雄。
更何況諸葛以小國抗大國,連年出兵,並且是在主客矛盾,民族矛盾都異常嚴重的蜀漢,還能將那裡治理得如此好。在西晉時代,蜀地人民對諸葛的懷念還猶如鄭人歌子產,這是多麼不易,這是怎樣的治國才能!諸葛最大的長處在於治國,而不是行軍,他是真宰相。他的這些才能反而被民間的智多星形象遮蔽了,我覺得挺可惜的。
可拉倒吧
孫權那也叫借箭?
魏略曰: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被人射的跟刺蝟似的,趕緊調頭回家,也叫借箭?當然吳歷里說的是壓根沒放箭,不知道誰真誰假
謝邀,首先我覺得這問題問得有點彆扭,但提問的思路大致能明白。不知道題主小時候有沒有聽過《朱德的扁擔》,反正我小時候在那種有圖冊的故事書里看過,將朱德努力挑糧食,為了防止戰士把自己的扁擔藏起來還把名字刻上去了。但是有那麼一段時間,這個故事的名字變成了《林彪的扁擔》,當然過幾年又被改回來了,中間這個變動顯然是出於政治因素拿來塑造人物形象的。我還記得中學老師跟我們講過,小說這種文學體裁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雖然是出於文學上而不是政治上的考慮,但是張冠李戴可以達到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應該沒什麼爭議。
草船借箭的故事記載在《魏略》,在孫權身上根本沒有借箭的目的,只是船被射歪了的時候機智地調個頭平衡一下;等到《三國志平話》里,借箭的主角是周瑜,事先也沒有借箭的目的,調頭當然也是防止翻船,但事後意識到借來的箭可以用,對了後面還有個情節,曹操打算用同樣的方法把丟了的箭找回來,結果周瑜軍隊打過來的是石頭,總之是個周瑜調戲曹操的故事;最後到《三國演義》里主角換成了諸葛亮,故事情節自然也就加到了諸葛亮身上,故事也由之前的無意得箭變成有意借箭,總之是為塑造人物形象服務的。《三國演義》這種規模巨大的著作很難實現現編現寫,主線按照歷史進程,支線細節往往取自各類雜史、民間傳說、文藝作品小說戲劇之類,再根據人物形象的需求加以改編和取捨。
第二問雖然提問思路大致能理解,但邏輯關係不太對。我們知道傳說的諸葛亮的故事有大量是後人編造的,但是這些不是諸葛亮本人的意思,他當然不應該為這些編故事的人背鍋。諸葛亮在民間傳說中被過譽了是顯然的,但是這跟歷史上被過譽是兩碼事,比較嚴肅的流傳下來的史評中都以可靠的記載為依據,沒有根據民間傳說進行的。按照事迹的記錄以及當時和隨後的評價,諸葛亮執法公正嚴明、擅長治國、治軍嚴整、忠於職守、工作勤奮、學識淵博等優點早已是定論,惟獨領軍作戰能力這方面有爭議,因為他的軍隊始終無法出秦嶺太遠。
瀉藥,援引出處《百度論壇》。
這個問題分兩方面說。一個是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到底厲害不厲害?一個是歷史上的諸葛亮到底是什麼樣子。
先說第一個,讀演義的人,開始都會覺得諸葛亮最厲害,畢竟武侯自36回提起,到38回正式出場,一直到104會仙逝,總共出場了66到68回,其中有33個回目都和諸葛亮有關。在他出場之前和以後,還有另外五個回目提到了武侯。毋庸置疑,武侯是三國演義的書膽。可是,如果細讀演義的話,就會發現,武侯真的沒有那麼厲害。本人沒讀過幾遍演義,小學四年級開始讀,也就讀爛了三本演義。
首先說武侯一出場,火燒博望打得還算不錯,不過裡面提到放棄了樊城。火燒新野,把自己老窩都燒了。當陽大敗,雖然演義寫的和劉備贏了差不多。赤壁呢,殘害盟友,勾心鬥角。取四郡,強弱明顯,勝之不武。偷襲劉璋,算不上英雄作為。漢中智退曹兵還算不錯,可也有不敢和曹操正面對抗的意思。猇亭之戰,武侯沒能及時阻止劉備失敗,無論如何都是敗筆。七擒孟獲,不像打仗,倒像是刷活寶。六出祁山空無功,死的時候還引起了內亂。這樣的一個人物,很難和厲害劃等號。
歷史上的諸葛亮,則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他把西蜀,也就是今天的四川、雲南地區,治理的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他也可以稱得上一名比較出色的軍事家,在第二次北伐中,曾經用10萬嚇得司馬懿40萬人不敢應戰,最後司馬懿迫於滿寵的壓力,才勉強出戰,一戰即潰。可以說,在三國的中後期,沒有任何將領正面戰場上是諸葛亮的對手。
但是,諸葛亮的缺點在於戰略上的失誤。也可以說是不懂兵法。同樣是從漢中北伐,我們看看韓信,每戰必用「奇」,也就是一些非正常的招數。比如井陘之戰,背水列陣,大破趙軍。約降燕國,在齊國已經投降的情況下,偷襲齊國。獻十面埋伏計,圍困項羽。而諸葛亮北伐,卻缺少這方面的魄力,司馬懿守住正面戰場,或者僅僅是郭淮、郝昭守住正面戰場,武侯就沒有一點辦法了。比如魏延提出的偷襲子午谷,就是一個滅魏的良策。最後鄧艾偷襲陰平,導致漢朝滅亡的戰役,比之偷襲子午谷,要困難很多。要建非常之功,必定要有非常之舉,諸葛亮沒有這個魄力,那空談什麼「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有什麼意義。
且歷史上,諸葛亮和劉備的關係並沒有後人說的那麼好。劉備認為諸葛亮是個人才,這是肯定的。劉備同意諸葛亮的隆中對策,也是肯定的。但是劉備並不重視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以致在劉備有生之年,諸葛亮僅僅帶過一次兵。演義上的火燒博望,是劉備在請到諸葛亮前,擊敗夏侯惇的軍事行動。火燒新野,根本沒有這事。當陽大敗,劉備集團除非出現奇蹟,否則將面臨著覆滅的危機。這時候,奇蹟卻真的出現了,諸葛亮跑來對劉備說:「事急,請見孫將軍。」就這7個字,救了劉備集團的命。當然,劉備是個很具有逃跑經驗的人,他先讓關羽佔據了渡口,才使得自己和10幾個人順利逃到江夏。而劉備肯三顧茅廬(這個歷史學家有一定的爭議,但是既然武侯自己說:「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還是應該確有其事。只不過應該是三次都見到了,也相談甚歡,第三次劉備才決定聘用諸葛亮,也可能是諸葛亮才決定追隨這名劉表手下的客將。雖然這個客將的身份是漢前任左將軍,豫州牧、宜城亭侯,甚至比劉表的官都大。)多半是由於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劉備很可能已經開始給自己找後路,因為他知道無論是自己還是劉表都打不過曹操。誰都能說:「事急,請見孫將軍。」但是沒點關係,人家孫權憑什麼見你?且魯肅見到諸葛亮,第一句話就是:「子瑜,吾之友也。」子瑜就是諸葛瑾的表字。雖然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甚至其他一些類似江表傳的沒譜書籍,都沒有說諸葛亮和諸葛瑾為孫劉聯盟做出的共同貢獻,尤其是諸葛瑾,但是這層關係肯定對孫劉聯盟起了不小的作用。赤壁一 戰,諸葛亮基本沒怎麼被提到,不過由於武侯的大功,終於使得孫權派周瑜幫助劉備抵擋曹操,最終擊敗了曹操。
後來攻取荊州,主要是四郡的戰役中,諸葛亮也沒有得到帶兵機會。在劉備入川的時候,帶去了軍師龐統,不幸遇難。才叫諸葛亮和趙雲、張飛前來幫忙。歷史上,雖然劉備節節勝利,但是卻打不下成都,當然,諸葛亮當時也在,可見諸葛亮缺乏攻堅能力,在這個時候就有體現。結果,靠著投降的馬超,帶著羌人,穿著奇裝異服嚇唬劉璋,才迫使劉璋投降。
漢中爭奪戰,基本上法正在幫助劉備出謀劃策,諸葛亮留在成都。
猇亭之戰,諸葛亮根本無法勸阻劉備出兵,可見劉備並不是對諸葛亮言聽計從。似乎從諸葛亮的語氣看,益州集團的代表人物法正,倒是頗受劉備重視。
劉備死後,武侯才有機會展現自己的實力,首先平定了南蠻之亂,可能是七擒七縱。然後北伐。
而劉備請諸葛亮,也並非像演義中說的那樣,諸葛亮是個名士,或者像某些歷史學家說的那樣,諸葛亮就是個種地的。實際上,諸葛亮也算是名士,也確實就是個種地的。可是,諸葛亮的舅舅和劉表的關係不錯,諸葛亮的姐姐就嫁到了劉表他們家,另一個姐姐嫁給了名士龐德公的兒子,龐德公就是龐統的舅舅。所以,諸葛亮在荊州還是頗有關係的,只是由於年輕,還沒得到被任用的機會。諸葛亮自己,也和當時的不少名士有來往,比如冰鏡先生,也就是演義里的水鏡先生司馬徽。還有徐庶、崔州平等等。所以,諸葛亮本身就是個人才,劉備找到他,也沒什麼意外,並不是天上掉餡餅的事情。當然,諸葛亮雖然叫伏龍或者卧龍,但是這沒有說「卧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他沒有被劉表重用,基本上屬於二流名士。荊州的一流名士是蒯良、蒯越、韓嵩、王桀等等。
我對武侯不成熟的評價就是,武侯的能力,比漢初三傑張良、韓信、蕭何,每個他都能當,甚至比他們更強,不過,武侯以一人之力,行三傑之事。最後,他和蕭何差不多,治理蜀中頗有成效。打仗就和韓信有點差距了,而在大的謀略方面,和張良就相差甚遠了。劉邦有了三傑,還不足以平天下,還有陳平、酈食其、絳灌、隨路、夏侯嬰、曹參等等人才。武侯像憑藉一人之力,平定中原,最終的結果只有累死。而他的蔣姜體制,也為蜀漢滅亡埋下了伏筆。
我又開始看演義了,看出了很多問題,如果是正史,就真的嚇到我了。小說自然有其誇張性,而且演義就是親劉的,是一味地讚揚諸葛亮的聰明才智。魯肅是東吳重要謀臣,不是個老好人,不會乖乖地被拉去借箭。諸葛亮學識淵博,有謀略,但打仗也許不行,當初兵出子午谷的奇謀如果被採納歷史就要改寫了。所以作者把「功勞」給諸葛亮,當然是為了誇大諸葛先生的綜合能力,與歷史是不符的。因為作者是親劉的,什麼好的都往劉備那邊放。題主看了演義,可以去看看正史,雖然也是一家之言,略有偏頗,但比較可信。
小說
推薦閱讀:
※魏延能打過張郃嗎?
※我也讀過三國志,木有看過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只偶爾聽說過,感覺為啥有些人覺得貶低諸葛就是讀過三國志?
※怎樣品讀諸葛亮的《誡子書》?
※如果把蜀漢放到十六國時期的處境上,讓諸葛亮去對陣十六國任何一個國家,他北伐能做到更好嗎?
※為什麼說諸葛亮怕郭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