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种植大米/小麦的边界是什么体验?

据说中国北方种植小麦吃面多,南方则种植水稻吃米饭多。
但是生活在面区和米区中间的人(根据附件的地图, 这群人很多,包括江苏,湖北,陕西)是吃面多还是吃米多?


生长在东北,三餐90%以大米为主。面很少吃,面主要就是饺子,馒头。


终于可以回答问题了,家乡河南信阳人,从小是把淮河当游泳池的,在外面真的不知道该说自己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因为淮河离我家就几百米啊!

说正经的,首先早餐:家里面一般是吃馒头或者炒干饭(炒米饭)+稀饭(米熬的粥,我们那的粥都是加碱的,煮粥的时候加一丁点,粥熬出来特别香,等到粥温热的时候、我一般不吃菜可以吃三碗这样的粥-吃货有木有),我们那边把粥叫稀饭,把米饭叫干饭,稀饭是熬出来的粥,一定是熬的才叫稀饭,只沸腾过一次的叫米水,我们那边早晚吃饭一定是干饭+稀饭,缺一不可。

外面的话早餐摊一般有热干面(最多的),这个热干面不是武汉的热干面,

是信阳改良版(信阳的热干面当然毫无例外的是从武汉传过去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阳人民的智慧。信阳人根据信阳本地人的饮食习惯和特点,对热干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吸取了武汉热干面的精华之处,就这样逐渐的演变,最后信阳的热干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口味而独树一帜,让人吃后回味无穷。--百度百科信阳热干面),稀饭、米水、还有油条、菜角

豆腐脑、糍粑、我初高中六年早餐全是靠吃热干面、豆腐脑、糍粑和菜角度过的,近年来信阳以北的胡辣汤也渐渐多了起来,但吃最多的还是热干面。

午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米饭加炒菜,夏天会吃米水或者面子子(一种把面加水搓成米粒大小然后下锅里煮沸的东东)加饼(自己家烙的饼---香软脆)。

晚饭一般也是粥加馒头,或者是面条,不是神马烩面、拉面等东东,我们那边吃面条就是下的挂面煮沸,加上油盐酱醋再加青菜,所以本人从小就不喜欢吃面条。

还有我们偶尔也吃饺子,小时候冬天没事的时候,一家人会坐在一起包饺子,可是可是,我们的饺子跟别人家的不一样啊,我们的饺子是这样的:

我吃了二十年的饺子,在大一的冬至那一年,大家集体包饺子,我包的饺子竟然被人叫做馄饨,我吃了20年的饺子竟然变成了馄饨,虽然现在知道了这个的确是馄饨,可是,我们那里还是把这个叫做饺子,家里包的还是这种饺子,并且我们那边会嘲笑不会包这种饺子的妇女,不贤惠。

恩,这就是生活的中国南北交接线上的一员的米面杂事。

补充:我们那有句古话:有钱难买息县坡,一半干饭(米饭)一半馍(馒头),很直观的反映了:米食面食一半一半


和地域相关。
这条分界线的西段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所以几乎不存在“生活在吃米和吃面的分界线上的人”。吃米的陕南和吃面的关中泾渭分明。
东段则没有地理隔阂,完全取决于个人喜好。
再举一个例子:中国东北地区盛产优质大米,但当地人多是喜食面食的山东移民的后裔,同时该地优质玉米、马铃薯也获得广泛种植。所以选择那种作物做为主食更多的受人们的主观喜好。


我家新疆的,主要吃肉


刚好我有资格回答。我家处于河南西南部豫陕鄂交界的南阳。处于秦岭末端,淮河起点。南水北调起点就在我家半小时车程以内。家乡大部分种植小麦,当然在水量多的地方也可以种植水稻。平常以面食为主,早饭烙饼,包子。午饭面条,蒸面,捞面,糊汤面,饺子。晚饭基本跟午饭一样,如果渴的话跟早饭一样。很少吃米饭,吃米饭大都是换口味的。现在在上海上学,几乎没有找到面做的很好的饭店。大四换了校区,终于找到了一家做捞面的食堂 尼玛一连吃了两个月了有没有。吃‘饭’的时候想吐啊有没有。大冬天的打了冰凉的饭,咽米糠一样。


先说地点:安徽阜阳。(接近秦岭淮河一线)

爱吃啥吃啥啊!
我爹爱吃面条因为面条下起来熟得快省事儿又好吃,我爱吃米饭因为米饭用勺子挖起来省事儿又好吃,所以我们家做饭就想吃啥做啥啊。科技这么迅速发展,科学家这么呕心沥血不就是为了让我们更自由,想吃啥吃啥么。


家乡在陕南安康,位于秦岭以南,农作物普遍是一季水稻加一季油菜或小麦,所以米和面都有。
我家在农村,小学到高中的一日三餐基本如下:
早餐:肉夹馍或油饼加稀饭或豆浆
午餐:在家吃的话就是面条,食堂就是米饭
晚餐:米饭


家在阜南县,淮河流经我县的王家坝镇【每次发洪水,蒙洼地区的人们总是要迁走也是蛮拼的,致敬】,算是米面结合区咯~

我爸在县里稍微偏北一点的镇上某个庄(现在划给阜阳市了),奶奶家种的是麦,小时候每年割麦我爸会带我回家所以印象很深。我爸超喜欢吃面,每天中午必须吃面。。。


我妈妈那边我觉得气候湿润一点呢,感觉比较靠近淮河支流,所以那边也有种稻子的,所以我妈午饭喜欢烧米饭。。。而且,,,非要说是我喜欢吃米饭。。。我明明都无感的,好吃就行。

由于到我这代不用下地干活什么的,每年奶奶家的面,姥姥家的米都有送来,我吃什么都很开心啊,只要好吃就行啦~

至于早饭和晚饭,貌似每个镇都有不同习惯,我奶奶和姥姥那里早晚饭都是喝稀饭的(到大学后稀饭变成了粘糊糊的粥,不习惯),在县城里的话每天的早点铺上一般供应稀饭,沙汤(我们那有的店里写成“啥汤”,感觉好萌啊),豆腐脑,鸡蛋茶,包子,咸馍等,据了解,小学有同学早上竟然吃面条!完全不理解!(不过是因为她爸妈懒得熬稀饭,这是个例别在意)

嘤嘤嘤,不说了,今天在食堂喝了碗不知道加了什么的粥,黏黏的(不是熬时间长的那种黏哼),元旦回家喝稀饭去!


我是陕西西安人,家里基本上米饭面食都吃,但是面食多,原因大概是面食种类多呀,羊肉泡馍,烙饼,煎饼卷菜,饺子,包子,水煎包,肉夹馍,面条,麻食,炒饼,馒头,油条,菜盒,凉皮,油糕,煎饼果子………再举例我口水就止不住了。
这么多种类而且每一种还能再变,比如普通饺子变身酸汤水饺或者煎饺,面条可以是细面或裤带面或面片等,浇炸酱或西红柿鸡蛋或油泼或香菇肉丝等,做法可以是汤面或干拌或炒面等。所以这样看,每天吃面食都不会吃腻。
而米饭就一种,纵然配千百种菜,可是吃的还是米饭,天天吃不换那哪能着住呀!至少我不行,但是南方同学表示,天天吃米饭他们没问题……
所以你要单说米饭和面条,那基本上吃的频率差不多,但是说米饭和面食,那面食完胜。


安徽淮南,作为中国南北分界线的淮河从本市中部穿过。
我们那有句话:"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要米有米要面有面。" 因为我们那每年种两季庄稼,稻麦轮作。所以吃的主食就是米面都有了。
饮食情况和顶楼说的情况差不多。
早餐:简单的菜、馍馍(就是馒头)加稀饭(冬天红薯稀饭比较多,夏天南瓜稀饭)或者是面条,我们那的稀饭就是南方的粥,南方的稀饭貌似是开水泡饭。
中餐:中午主食是干饭(米饭),炒菜。
晚餐:跟早餐类似,菜会丰富一点。

另外插一点节日吃的事物。

元宵节:我国南方吃的是手捏成的汤圆,北方吃的是滚成的元宵。我们那吃的是其实是汤圆,但是我们把它叫做元宵。
端午节:我在江西上大学,发现这边包粽子是用箬叶,还加碱,还有咸的粽子。我家那里是用芦苇叶子包粽子,不加碱,不放盐,里边也不怎么加东西,所以我从小就不爱吃。
困了,先睡觉吧。=_=


家在河南濮阳范县,黄河岸边,小麦玉米水稻都种,虽然范县大米挺有名(我妈告我挺有名),但是我们几乎不吃大米饭,平时除了会有面条年糕之类的花哨饭,都是主要吃馒头,印象中我家一年也就吃个三两次米饭吧,小时候各家总是蒸馒头,现在很少有人蒸了,都是买馍房里现成的。现在在哈尔滨上学,不太适应总吃米饭,在食堂还是买馒头吃。


我也是河南信阳的。
我想可以这么说,淮河南边米饭是主食,北边面是主食。
我家是农村的,早晨基本是稀饭,中午干饭。晚上杂一些,面食出现在晚饭要多一些。

稀饭是一锅水加一点米熬出来的,比粥要稀很多。干饭就是那种蒸的米饭。


我从小在陕西长大,按说这是麦子的产区,可是因为我家在城市,而且米饭更适宜上下班的生活节奏,所以米饭和面食基本上对半开吧。
自打我爸在我小时候出去打工以后,我妈更爱吃米饭,所以米饭比例还上升了呢。

所以总结一下,在城镇,或者城市化发展比较快的地方,应该差不多吧,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方,分化的倒是明显些


老家甘肃东南部,49年以前甘肃省的大米基本上出自我们老家,我们老家有一种饭,就是将大米熬熟,然后将筒状面片下入锅中,煮熟的米粒钻入筒状面片中,美其名曰鱼钻沙。我外婆还给我父母教过米酒的做法。另外,我们这边人普遍把白鹳叫稻鹳,因为这种鸟主要生活在稻田旁边。

至于本人,虽然在牛肉面的故乡生活多年,但还是更爱吃米,上顿下顿吃米都不烦,跟喜欢吃面的媳妇吃不到一块。


我来说说吧,我家住在江苏无锡,平时主要还是以米饭为主食,具体说说呢,早上主要是泡饭配上榨菜腐乳油条,然后还有本地的特长小笼包子了,其实面食在我们这也很常见,早上去面馆吃一碗面,一笼小笼包,那真是惬意;中午主要就是米饭了,菜以炒为主,面筋,糖醋排骨等等都是我们本地特产;至于晚饭,普遍是米饭加稀粥。对了,馄饨饺子年糕之类的我们这也很常见,像是冬至什么的还会吃团子之类的。


家在淮河南岸边上(安徽),父母是国营农场的。。。来答题合不合适-、-
图就木有了,先说下种植情况
PART I
水田大概两三千亩,但因为和旱田(我家在旱田这边)离的比较远,我也没怎么去过,没太深的印象。
印象里主要是种水稻和水产养殖
旱田大概是八千多亩,冬小麦、夏大豆的模式
你问我水稻呢?呵呵,这个~真没有
好吧,其实是有的,大概是2000年左右(可能再晚一些),场里开始琢磨在旱田这边种水稻
插一句话,毕竟淮河岸边,引水灌溉的条件还是比较成熟的,不过夏天长期缺乏降雨的时候一样会有旱情(不下就抗旱,下多了就抗洪-。-)
于是我老爹一马当先,开始在自家承包的地里试验起水稻来了。。。
用我娘的话说:“每次就拿自己家地做试验,别人家种XX种子能收多少多少,我们家种你弄的新种子就只能收多少多少了……”
结果嘛...自然是个略悲伤的结局……
好吧,经过实验呢。。。后来还是把水田给推起来了,还是相对比较好的那片地(BTW,同时弄出来的新花样还有草坪养殖,就是种草- -)
后来因为家里搬走了,就没怎么往圩(wei 第二声)里去过,就不太了解了……我的印象是没几年,就恢复了“冬小麦、夏大豆”的种植模式
——————————————
好吧,啰嗦半天,结论就是我们这种贴在南北分界线上的地方,是很少种水稻的!!

PART II
这次直接上结论,主食(午餐)妥妥的是米饭,但是面食很丰富!
按进餐顺序~
早餐
常见的面食包括但不限于:包子、油条(这个现在真的少了)、糖糕、烧饼、卷饼(卷馍)、山东煎饼、各种面条和各种形式做出来的馍……而和米有关的...好吧,只有饭团(和上海的滋饭团类似)和糍粑(也不太多),面食呈压倒性优势!
午餐
中午除非是来不及做菜或者实在是个人喜好突出,否则基本都是米饭
晚餐
米面参半!部分家庭会延续午餐的模式,继续以米饭为主,但据个人观察,多数家庭会煮粥(本地称稀饭)并买馍/馒头,以米面结合的方式用餐。
综上:我们这边的午餐是正餐,米饭具有统治地位;但早餐及晚餐,面食以其丰富的种类占据上风!
(BTW,作为一个祖籍在皖南的“南方人”,我可以保持一年365天三餐都吃米饭也木有异议)


啊喂!这个问题没有河北人来回答吗???!!!我们也是米面结合区啊!!!!!尤其是沿海一带广泛种植。完全不逊于东北大米。

老一辈儿爱吃面:花卷,馒头,油条,炸饼,面条,包子,饺子,菜盒子,肉饼,懒龙,片儿汤,馄饨,大饼,疙瘩汤。

我们这一代主要吃米了,不过爱吃馒头的也不是异端。也不少 。

即使像我这样的米饭党,家里汆丸子了也要吃上两三个花卷;西红柿炒鸡蛋的话,沾汤儿也能吃两个热气腾腾、宣宣呼呼的大馒头。

并且冬至一定要雷打不动的吃饺子。

还有头伏饺子二伏面!!

还有还有,上车饺子下车面!!

总之,大河北(偷偷地代表一下,欢迎河北朋友补充或打脸)的习性一般就是,平时吃米,逢节吃面。哈哈哈


北方以前出门打招呼都是,吃饭了没?意思是你吃过了没有,这里的饭指一切可以吃的,个人认为主食,包括米饭,面条,包子,馒头,馍之类的。而南方说吃饭,饭是指米饭。


山东人,我们地区面食是最爱,我不能忍受接连两顿米饭。
可是面食最容易长肉,奶奶个腿


好吧 其实我们天天就吃这些


推薦閱讀:

在家裡怎麼給柑橘保鮮越冬?
我的紅掌怎麼黃葉啦?是正常的新陳代謝,還是有病?請問懂的朋友能告訴我嗎?
大棚草莓灰霉病用什麼藥效果好?
為什麼今年冬季北方的大白菜賣的是白菜價?

TAG:地理 | 大米 | 农业 | 饮食习惯 | 小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