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沒有類似中國的人口政策,雖然享受人口紅利,未來的發展會是怎樣呢?

印度和中國都是人口大國。中國上世紀開始實施人口政策,目前已經走到人口紅利(demographic dividend)轉折點。但是印度沒有。印度雖然擁有人口紅利,但是是否會出現中國當初作出人口政策決定時預見的資源以及其他問題呢?

補充:
答主們強調,印度的人口紅利不是紅利,因為他們的教育水平和素質都不太高。目前來看,誠然是正確的。但是人口紅利本身是說勞動力人口和非勞動力人口的比例很高。
最近看到的文章,說Bangalore周邊地區的外資吸引了很多人前往打工。Surat 和Nashik也是瘋狂蓋樓。外商投資之後,人們開始有錢,於是開始消費,繼續刺激經濟增長。
和當初中國享受人口紅利時候發展的模式有一定相似。我想,當年改革開放的時候,我們的勞動力文化水平可能也不會太高吧(文革十年之後)。可能還不如現在印度呢。當然這只是我自己主觀揣測啊。求解答。
但是印度的人口紅利不像中國因為計劃生育而很快用完,但是的確人口增多會導致很多問題。那麼它未來是會怎樣?整個國家的資源會被消耗殆盡,還是人們一定會有解決的方法?


有競爭力的人口是紅利,沒有競爭力的人口是負擔。

中國的人口紅利是對當時的對手來說的。
當時比中國便宜的沒中國受教育好,組織度高;
比中國教育好,組織度高的沒中國便宜;
和中國一樣便宜又教育好,組織度高的沒這麼大規模。

現在印度同等教育程度和組織度的人口並不比中國便宜,規模也比不過。也就是說總體競爭力依然是幾億人口之後,所以被資源瓶頸卡脖子的概率很大。


謝邀請。
一個國家的趨勢沒辦法確定預測。有幾個點。有利有弊。總體偏積極。
缺點:
1、印度現在的階層、民族之間、民粹、貿易保護主義嚴重,所以人力沒法完善變為勞動力。
賤民幾百萬人,備受歧視,在印度落後地區,主僕關係很多,這些人力變勞動力是有困難的。
伊斯蘭人、印度教、錫克教矛盾尖銳,主要民族比例低。
游擊隊在好幾個地方橫行,宗教分子的、民族分子的、還有印度共產黨的。
由於印度民主制度從上到下都有,普選完善,所以民粹爭取選票就更加惡化。手工業者等群體抗議都會限制技術進步的應用。
作為新興國家,民族意識強烈,外資受限制很多。
2、地方政府權力大,制度困難多,中央政府權力有限,控制力差。政治家族化多。政治推進經濟發展有困難。
印度類似於聯邦制,各邦權力很大,有權收稅,經貿國內貿易都很多土政策。中央權力受制約,發展推進有困難。
家族化比如著名的甘地家族。多少任總理了。
3、基礎設施差,教育、醫療、投資環境差。
由於普遍私有化與民粹,基礎建設困難,而地方稅務、政府部門辦事力度差,外來投資困難。
教育比較弱,醫療同樣。治安差。
4、地區惡劣。巴基斯坦是打很久了,與TG領土矛盾,斯里蘭卡關係一般,印度洋關係印度發展命脈卻沒在它控制之內。
5、軍隊人數多,軍費開支大。
印軍100多萬,准軍事部隊很多,外購武器多,阻礙經貿投資。
潛力:
1、民主政體下,政治走向穩定。
這裡的穩定指的是中央的穩定。印度建國以來沒有大規模叛亂,沒有啥軍事政變。文官政府與文人管軍執行的很好。這樣就給人感覺印度沒可能突然淪落,亂只是亂局部。
2、外交形勢優越。軍事壓力一般。
與美、日為首的西方,俄羅斯,中東伊斯蘭地區、東南亞關係都比較密切或平和。吸引外來投資基本沒有外來政治阻礙。在外群體比如在美印度人,勢力在一直增加中。TG雖然有領土矛盾,基本表現為對峙,經貿穩步發展。巴基斯坦是打很多,但巴基斯坦基本沒膽量開第一槍。即使TG支持。斯里蘭卡更是雞蛋跳舞。沒能力挑釁印度。發展的外部勢力壓迫很弱。
3、人口狀態好,勞動適齡人口多。耕地面積廣。資源豐富。
人口增長快,年輕人多。耕地面積比TG都多。資源同樣很多。
4、政治近期去家族化、中央權力潛在增加。
莫迪總理的出現就是家族化退化的可能表現。而且從他在古吉拉特的表現,未來中央權力可能增加很多,阻礙投資的政治因素同樣可能少很多。
總體感覺印度是有可能迅猛發展的。因為在政體確定、政治走向穩定,外交形勢很好、人口狀態好、面積多人多的前提下,發展好很有可能的。差距就在於緩慢還是迅速。畢竟外來干涉與軍人勢力干政這兩個禍亂國家的因素沒有,其他的素質低、民族矛盾、基礎設施都是可以改善的問題。


人口首先是紅利,才有了人口紅利
大量的,未接受過基本教育的,帶有明顯種姓殘餘的,不叫人口紅利


資源限制什麼的暫且不論,有人口紅利也得有地方用啊。
中國出產的是大批至少接受過初等教育、素質良好訓練有素的製造業工人生力大軍,正好遇上整個世界範圍內的產業轉移和產業鏈重組,國內也確實建設起了適合製造業發展的基礎設施,施行了開放的貿易政策,呼啦啦一下子就世界工廠了。就算中國始終在生產鏈底端,附加值很小,但是製造業的發展到底讓一代人脫貧了,而這一代人脫貧了,就會消費,就會儲蓄,就會投資,持續的經濟增長就是這麼來的。整體來看,中國經濟的飛速增長,與其歸功給人口紅利,還不如說要歸功於制度改革和技術進步帶來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印度所謂的人口紅利,對經濟增長的效應如何是不好直接判斷為正的。首先,其適齡勞動人口作為普通勞動者的教育水平和整體素質來說,是不如中國的,而印度的勞動法規、停滯的改革和基礎設施建設依然在限制製造業部門的迅速發展(儘管這些年已經比從前好很多了);印度引以為傲的服務業,實際上並無法吸納那麼多的勞動力人口。它可以培養出一個相當不錯的中產階級,但要讓更多的底層民眾擺脫貧困,可沒有那麼好使。印度打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改革,到了今天,依然有大量的適齡勞動人口都停留在所謂的非正式部門裡,有活就干,沒活的時候就閑逛,我覺得這可不是什麼好現象。
所以說,人口紅利不是萬能的。沒有人口紅利,大概也許有可能無法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但是有了人口紅利,也未必就能前景看好。就和當初的拉美一樣,拉美人口結構多棒啊,多該享有人口紅利啊,現在還不是副半死不活得過且過的樣子?沒有支持經濟增長的其他因素髮生作用,再多人口紅利也是白搭,在成為優勢之前,就可能先變成負擔了。


女性受教育、參加工作會延遲結婚年齡,會極大降低生育率;生活水平提高了,不會無休止生育進而簡單的吃飽喝飽生存下去。受過教育的人口加上相應的就業機會才能形成人口紅利。

從數據比較下未來10年、20年兩國人口變化:

印度現在人口數量: 1,273,910,000(2015年)
增長率:

中國人口: 13.6782億

自然增長率: 0.587
(百度的數據)

--------------------------------------------------------------

印度人口增長率:1.57% (2015)
1273910000*1.01578^10 = 1 489 825 224.0365 ,按目前增速10年後約14.89億;
1273910000*1.01578^20 = 1 742 335 956.3669 ,按目前增速20年後約17.42億。
10年增加2.16億。

中國人口增長率: 0.58%
13.6782*1.00587^10 = 14.50265464075 ,按目前增速10年後約14.50億;
13.6782*1.00587^20 = 15.37680335343 ,按目前增速20年後約15.37億。
10年增加0.83億。(這數字肯定有問題,以後死亡率會增加,出生率反而會減少,修正後數字肯定要變少。)

...


俺覺著「人口紅利」這個說法就是某些磚家提出來抹殺中國改革成就的說法,好像有了『』人口紅利『』經濟躺著也能發展,這些磚家才能解釋為什麼中國這個『』邪惡專治『』的國家能取得這麼大的經濟成就,中東那些國家沒有計劃生育,人口早就爆炸性增長了,一堆年輕人找不到工作又血氣方剛,反而是最亂的地方。


謝邀。印度確實沒有計劃生育,導致了兩極分化。窮苦人 也就是低等人,他們沒事就會生孩子 一家5.6個是常態,多得十幾個。他們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教育問題,只要有口飯吃就夠了,對於他們來說,多生孩子就是希望。所以你會看到如下場景,孩子無處不在。

而高種姓的人 也就是受過教育的人 也不會多生 一般1-3個就夠了 會為他們提供好的教育,保證將來的發展。
所以印度所謂的人口紅利 確實還是會存在的 但是質量很低 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的人 也只能做一些很低端的苦力活 有的學習能力還很差。這邊勞動力確實便宜,司機 服務生 苦力 都是一個月6.7百人民幣。
因為人多 工作少。


勞動力人口和非勞動力人口的比例很高這點沒錯,你舉的幾個例子也是存在的,但是規模卻是有限的。
勞動人口暴多,但是就業崗位暴少,政府投資偏少,開放程度不足,導致大部分的印度人處於失業,半失業的狀態下,這些過剩的勞動力稱不上是紅利,只是負擔罷了,為了讓他們不鬧事,印度政府的開支就會被迫擴大N倍,使得本應用於投資與教育的財政預算被擠壓,導致現有勞動者能力無法提高,新生勞動力文化水平偏低,就業崗位進一步縮小,就業難度進一步增大,政府開支被迫再次加大,投資與教育預算被擠壓……由此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雖然個別地區存在人口紅利現象,但是杯水車薪,改變不了總體情況。
——————————2015.09.04更新——————————————
還要加一點,印度在工會這一點上比起中國更像社會主義國家,這對於一個想轉型靠製造業崛起的國家來說並不算是一件好事,印度1.5億工人大罷工 打出共產主義旗幟
莫迪雖然被網友們調侃,但是他確實是想辦一些事的,可惜國內各種固有利益者並不配合,才鬧出了這種事,而這事會反過來對印度製造業造成相當大的損害,會更加地陷入惡性循環而難以自拔。


1. 人口紅利不會永遠持續,遲早會「用完」。隨著經濟發展,生育率會下降;印度目前為2.5,未來肯定會下降。所謂「廉價勞動力」退休後,會成為人口負擔。

2. 人口紅利可以幫助經濟起飛,但不會幫助國家實現富裕。經濟起飛時,最先發展的往往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口紅利的存在,幫助這一策略實現。但勞動密集型產業不會讓大家富裕,最終會被拋棄的。

3. 近10年,印度每年新增勞動力超過一千萬,但每年新增就業崗位很少超過一百萬。這說明,目前的印度根本沒有充分利用潛在的「人口紅利」。沒有就業的年輕人,會造成一系列社會問題。


謝邀,這個問題沒有深入研究過,不好做結論。不過印度在教育,基礎福利和城市化進程方面確實比中國差很多。某種程度上來說,稱之為棄民政策也不為過。所以印度的人均文化水平和生產力可能將會很低下。

所幸印度獨特的民族性和文化使得印度人對貧富差距加大以及分配不均敏感性較差(阿三真的很歡脫樂天知命啊)。所以把印度的龐大人口和中國等同起來恐怕不妥當。事實上印度廣大的農村和貧民窟盲流組成了印度人口的絕大部分,這些人口對生產力的貢獻和將來的潛在貢獻都很難說有多高。


我推薦你看一下葉海林的講座。
全面解構中印四棲並存的複合型國家關係
葉海林:印度人口紅利並不對我國構成威脅
中印雙邊關係中的合作與衝突


中國即便在文革時期,也保證了百分之90以上的人口脫盲,印度現在還有一半文盲,這就是差距。

也就是說,即便在文革時期的中國,中國人口素質也遠遠高於現在的印度。

印度的人,僅僅是人而已,不是勞動力。

印度如果掃盲,甚至讓每個人都有文化的話,就會直接動搖印度的種姓制度,種姓制度一旦動搖,印度會怎麼樣,沒人知道。

中國最慘的時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對吧。初中歷史都說過,而印度被英國完全殖民了300年!

這是什麼概念?而殖民印度所需要的僅僅是幾千(記不太清了,有知道的歡迎提醒)英國官員,印度人被奴化到二戰的時候,印度軍團每次都是衝鋒在前的,超級英勇,英國軍隊有句諺語「我們一定要耗盡每一滴印度血」也就是衝鋒都是印度軍團的事,印度獨立之後,這些軍團就回歸了印度,也因此,印度才有底氣發動中印戰爭,而在中印戰爭中,這些作為主力的印度軍團,只要軍官被俘,剩下的軍人連潰逃都不會,連跑都不會,就在那傻站著,也就是說沒人法號司令,他們就什麼都不會做。所以才有了中印戰爭中中國軍隊可以俘虜幾十倍自己的印度軍隊的事情發生

這樣的國家和人民,怎麼發展?

印度在英國殖民期間修了5萬公里鐵路,印度獨立到現在70年,一共修了8000公里鐵路,中國2015年修了9000公里鐵路。

印度現在嚴格意義的高速公路只有200公里,即便在印度的工業園區,停電也是常事的,上午從9點停到11點,下午從2點停到4點,你能去做什麼呢?

印度人信印度教,印度教就是告訴你,你這輩子沒錢,是因為你上輩子沒做好事,你只要這輩子安安分分的過沒錢的日子,死了往恆河裡一扔,下輩子就有錢了,所以印度貧民窟旁邊就是一棟耗資27億美元的私人住宅樓,也不用擔心老百姓有任何意見。這種事那個中國富豪敢幹?

印度有沒有未來很難說,印度現在需要工業化,但工業化的前提是國家對土地有管控能力,這點印度沒有,印度人不抗議強拆,是因為土地壓根就不是他們的,他們只是佃農,佃農就是奴隸。

工業化的第二個前提就是人人平等,普及教育,這點印度更不敢碰,所以印度死掉的可能要遠大於發展的可能。

印度其實算不算統一的國家都有問題,500多個邦,1000多種語言,甚至你在這個邦是大學教授,去臨近的邦,語言就完全不通了,而工業化是需要大量的人口聚集的,比如深圳,全國的打工者都有,但印度就不具備這個條件,你得配多少翻譯才夠用?印度火車基本都是用於短途遷移,不像中國大南大北的到處跑的。

而且印度人盲目自大,自大到成為全世界的笑柄。印度沒前途的,你多找點紀錄片看看就知道了。真可以用觸目驚心來形容。


因為想回答這個問題,所以寫了一長篇,已經單獨發布。「海外人口是印度獨有的優勢」。

主要是想從另外一個角度探討一下一個國家的人口紅利,那就是海外移民的數量和質量上,以及體現出來對移入國家和世界影響的深度、廣度和持續性。

從這個角度看,印度所享有的人口紅利,在世界範圍內,最為優質,其他國家(包括中國)都望塵莫及。

而且印度裔在世界範圍內的這種優勢,也是「贏家通吃」,給母國帶來的好處(隱形或者顯性),隨著時間推移,只會越來越強大。


先說一下定義。關於印度的人口優勢或者人口紅利,一般認為是兩點:
1)人口基數巨大,最近的新聞甚至說已經超過了中國;
2)年輕人佔總人口比例高,短期內沒有老齡化的困擾。

-- --- 這裡預先防範一下有可能引起的爭論:這個探討雖然說是「鼓吹」印度在海外移民方面的人口紅利,但並等於說中國或者墨西哥等其他國家就處於劣勢,愛較真和愛拿印度火車外掛做例子的朋友請了解,此答案不包括這種比較。

先說一下我所提出的「印度海外人口紅利」的好處,或者說表現吧。後面在說說幾個簡單的原因。

印度海外人口紅利的好處顯而易見,並將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印度國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商業機會、人才成長等方面發揮巨大影響,無須展開說。試舉幾個方面:
A) 公共傳播--- 藉助英語語言,影響世界輿論,引導世界關注、了解印度方面,有著極為強大的實力。
特別是英語傳媒信息來源的重要國家--英國,媒體從業人員里有數量龐大的印度後裔,看看主播、主編們的膚色、印度名字就一覽無餘。他們設定的新聞議題,很容易多方面多角度傳遞印度的信息,方便世人了解。這方面可以參考印度大量貧民的悲慘生活,很少被當做人權問題被世界批評。
(一個簡單的證據就是BBC里的印度新聞數量,遠遠超過中國新聞,而且有大量的「人情味」新聞。固然有印度新聞開放的原因,但跟印度收視人口、從業人員的數量等都有關係)
B) 跨國企業的中堅力量 --- 印度大量輸出管理人才。我個人的觀點是,如果說中國是全球化貿易的最大受益者,印度則是人才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此處不展開闡述(後文提到原因的時候會簡要分析歷史和現實因素)。
例子不勝枚舉:除了前文提到過,百事可樂、谷歌這一類企業的現任CEO都是印度本科畢業,還有大量的印度本科生,分布在全球的頂尖投行和諮詢公司里。前前任麥肯錫CEO,就是印度本科畢業。在各大國際商學院里,印度本科畢業的博士生和教授都是量多質優,就商學院領域來說,中國學生和學者的世界影響力,早已經明顯處於下風。(參考耶魯商學院陳志武教書文章,為什麼好的商學院不願意招收中國博士生)
C) 互相提攜的全球交際網、人脈圈和社群
印度人互相提攜的名聲與風氣,早就引起矽谷華人的抱怨和牢騷,在中文網路里已經聲音足夠大,據說已經激發了當地華人見賢思齊的決心。不過,沒有用,影響不了主流英語社區。
而印度人照樣一個串一個,技術員基數不斷增加,板凳儲備極度豐厚,金字塔沖頂小分隊絡繹不絕。
在大公司之外,成為很多私營小行業的壟斷者,比如說美國的汽車旅館,十個裡頭有六七個都是印度裔開的,英國的小旅館也同樣。
就連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這種社會裡,貨幣兌換這個行當,很大一部分也是由印度後裔開辦或者控制。這些都是特彆強調人脈和社群的行當。
海外印度裔的金融天分還不光體現在錢莊上,著名的國際大銀行如滙豐銀行、渣打銀行、花旗銀行、所有的國際大牌投資銀行如高盛、摩根等等,他們的全球管理團隊里,更不用提亞洲業務團隊里,相當比例都是印度裔。
更厲害的是,這些印度裔,在任人唯賢的原則下,常年直接從印度分行往新加坡、香港、東京和首爾調派新人,培養後續力量,人才金字塔十分完善。華人基本上都被局限在跟中國拉關係的業務上,流動又大,沒有辦法在體系里紮下根基,號稱是節節敗退。
渣打銀行全球,在一定的範圍內,就被公開地稱作「印度人的銀行」,大小管理層里,印度出身的人實在是太多。
D)海外印度裔同樣心懷故土
印度早就出台「印度裔」永久居留卡,所有海外印度裔自動獲得「印度綠卡」。中國最近才如夢初醒,也推出華人多年往返簽證,跟印度普遍的綠卡待遇還有巨大區別。
印度裔對印度的關心,不亞於中國出生的人對中國的關心。雖然他們自己也有「棕皮白心」等玩笑話,跟說缺乏中文文化認同的「香蕉人」華人類似,但是印度人的文化傳承和身份認同,普遍比較好,很少傳出極端的媚外醜聞。(注意:只是說不是「媚外」而已。崇洋是免不了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西洋本來就有太多有點值得崇拜。)
這種文化自信,可能跟海外印度人還保留有祖傳宗教信仰和文化習慣有關係,也跟他們與海外的聯繫歷史悠久並且沒有隔斷有關。英國和美國都有印度裔將孩子送回印度接受中小學和大學教育,然後再回到英美加澳新,直接就業或者繼續讀書,這是最有文化自信的表現。 (也可以搜索一下印度的本土國際學校。隨手一個:http://lis.ac.in/aboutus.aspx?aboutlancers=Overview)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聽說印度裔大規模返回印度,但是「抗戰」不分前方後方,在谷歌做工程師,在倫敦做醫生,在摩根斯坦利打工,就算是在蘇格蘭做護士,在新澤西做清潔工,莊敬自強,不給印度就業市場增添負擔,一輩子做個海外螺絲釘不好嗎??!!更不用提,身在海外賺外匯不說,作用比留在國內更大,遠的不說,就說個近的:印度軟體外包世界拿摩溫,基本上除了印度沒別人能做了,誰都知道是人家矽谷和美國銀行總部有人。這個就不用掰開說了吧?
(當然,說起軟體外包,硬是要民族自尊心發作的話,我可以說,中國試圖也走軟體外包跟印度學習,可惜怎麼也做不大。所以程序員都轉去開發互聯網了,成就了一大堆中國獨角獸,所以咱們天朝還是比印度要牛!)

以下就扯幾點「印度人口紅利」的原因、歷史和特點。

1. 印度海外社群的人口紅利由來已久,也就意味著根深蒂固。在這一悠久歷史中,因為有大量管理者和專業人士的參與,對融入當地的經驗也就更為豐富。對比中國最早出洋的都是苦力、勞工,需要更多付出。
此處省略細節。
A) 大英帝國的榮光:南亞次大陸一直為大英帝國輸出著苦力、學者、教師、醫生、殖民地中下級官員、商人等各種人力資源。從某種程度上,印度是大英帝國的地理中心,西邊是非洲、埃及、伊朗、阿富汗,東邊是東南亞的緬甸、馬來亞,由此中轉前往澳洲。
印度人才輸出的具體例子:甘地就是在南非為殖民地政府工作時候,醒悟被殖民的真相,所以返回印度發起反抗運動。
在非洲國家,早期印度商人已經很活躍,而隨著大英帝國來到的大量印度人,也深入到殖民地國家的管理和運營當中。
例子也包括:東非的一些國家裡,印度人也享受到「華人「在東南亞的「經濟壟斷」的指控,並不是很受歡迎,如有過「排印」風波的烏干達。但是聰明堅毅吃苦耐勞的印度人,也堅持了下來。並隨著今日印度經濟的騰飛,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
B) 範圍廣泛,二戰之後,繼續不間斷地輸出各類人才至英語國家,也包括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
和大英帝國的千絲萬縷,今日還有「COMMON WEALTH」英聯邦這一組織來發揮。這種聯繫,一直都沒有斷絕,而中國中斷了幾十年,就算二戰前,因為不是大英帝國的一部分,文化上的關聯,也不如印度深厚。
也因為這個沒有中斷的原因,印度人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里的工作人員,數量也比較多。
C) 地理、種族、宗教、和文化,綜合起來導致印度人民移居海外具有廣泛適應性。
地理位置天然就是連接中東和亞洲歐洲的中心。自身文化和人種多元,宗教種類繁多,整個印度也有共同認可的傳統你能夠價值觀,如家庭、教育和堅忍不拔吃苦耐勞等等,適應能力超級強大。也容易融入更多國家。
亞歷山大就曾打到印度大陸;健陀羅藝術也一直被當做印度次大陸和歐洲文明交匯的產物,後來這種佛像藝術還深刻影響了中國佛教。
歐洲人對印度香料的需求也歷史悠久,沒找到真的印度,反而發現了美洲的「印第安人」。
中東、波斯、奧特曼帝國等等東西貿易連接點,就在印度邊上,這種交往歷史悠久。
印度人中的很大一部分,在人種上跟歐洲人有很大關係,他們天生從外形、文化和語言上,都容易融入西方和非西方國家。

2) 今天的印度,延續著這種人才輸出傳統,在通俗意義上的高、中、低端人才上,都大規模地進入發達國家。幾乎在所有的英語國家裡,印度裔都被公認是最成功的(少數族裔/非白人)外來移民。
此處可以參考其他網路信息,如矽谷科技公司里印度裔的成功,最值得欣賞的是,這些成功的印度裔,絕大多數都是在印度念的本科。而且也不光是科技界與企業界,高校里的印度裔教授也是非常厲害。
公共服務領域也是如此,知名記者、媒體人Fareed Zakaria就是CNN的節目主持人,之前是美國主流雜誌《外交》的主編,以及《新聞周刊》國際版主編。
文化領域更不用提。中美洲特立尼達印度裔奈保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關注印度的作品有好幾部,比如《百萬叛變的印度》等。
在英國醫療體系里,NHS裡頭有大量的印度出生、受訓的醫生和護士。
教育方面,至少有康奈爾、芝加哥、哈佛等幾所商學院的院長都是印度本科畢業。

3)印度對其他非安格魯薩克遜地區的影響:
A) 東南亞地區--- 宗教和人種方面影響歷史悠久。這種內在的共通性,也是另外一種人口紅利,便於國家之間溝通和交流,以及發揮影響力。或者說,印度古代就已經很有「軟實力」。
典型的例子就是印尼的巴厘島,就是一個信仰印度教的島嶼。吳哥窟、泰國寺廟等,衣食住行都有印度影響的痕迹。所謂國家交流之間「走心」,發揮得好的話,印度文化的影響,也會轉化為印度在海外的紅利。
從另外一個角度可以理解這種文化親近的好處:中國雖然據稱在泰國、緬甸、柬埔寨都有著較明顯的影響力,但是這種國家之間交往,很容易被斷定為是經濟因素驅動,至少在一些地緣政治學家的眼裡,不是真心的尊敬。
印度裔在東南亞的優勢,已經開始顯現。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印度裔的成功,跟在美國是一樣。
一個例子是亞洲航空的創始人費南德,就是馬來西亞的印度裔,能夠創立這種玩資本和概念的公司,並很快鋪開到亞洲多個國家,這種推動力,其實體現了印度裔在跨國範圍內發揮影響力的強大能力。與之對照的是,當地的華人,在創業領域,給人的印象仍然還依賴地產、酒店、貿易等方面,像快速建立跨國航空公司這種空手套白狼的買賣,成功的大企業還不算多。雖然可以找出華人的成功例子,但這裡不是想比較高下,而只是說明印度裔的海外優勢。
B) 所有發達國家也歡迎印度留學生
中國學生雖然數量仍然第一,但是最近五年里,印度學生也曾幾度位居在美國的留學生數量之首。
生活在中國環境里,容易忽略印度學生其實也是全世界開花,而且由於上述歷史、文化、人種、和語言的關係,如果統計他們留在各個國家,並進入中產階級的比例和概率,有看可能比中國留學生還高。人們在分析海歸潮流的時候,常常說到,印度留學生不愛回國,是因為印度國內貧窮。這雖然是一個原因,但是也要看到,印度留學生留在外國,很容易生活得更好。人多、錢多、學問多,這就是海外人口紅利。

最後小結一下觀點:印度人口數量巨大,年輕人口眾多,雖然還有大量可以改善的空間,但是工業門類齊全,研究設施完備(上天入海包括昨天才查到居然也有21組核電發電機組),能夠有充足的人手去開展各種社會分工,人口紅利十分明顯。

印度國內的情況非常複雜,不是一個詞語或兩個詞語能夠界定。但是沒有爭議的是,印度的海外人口紅利相當明顯,在全球範圍內(主要指富裕國家),已經建立一個最大最成功的海外少數民族族裔社群,高中低端全部都佔領,留下了還不走,還呼朋引伴紮根社區,腳踏實地,不想著回印度出人頭地,而是努力在新國家踏實過日子。這其實是對印度最大的貢獻。
不偷不搶能養兒育女攢下養老金,就已經算是成功人士,何必計較一定要在印度居住才算為母國做貢獻?
以社群的人數、精英、深度,影響著目前最主流的英語國家們(複數),在各行各業,細水長流地積攢力量,隨時都可能給印度以助力。
這不是人才流失,這就是人口紅利的最高境界:國際人口紅利。任何一個有國際影響的國家,都得有人口的開枝散葉。


他們的新總理莫迪 之前在古吉拉特邦做的成績就像當年中國改革開放做的那些事情一樣。印度未來會重走我國80年代和90年代的那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輕工業。但是缺乏重工業的支持,他們想走中國改革開放後重工業之路會比中國慢而艱難。而且他們的社會制度導致人口受教育數量不會很多。也就是說他們雖然人口增長快,但受教育的中高素質人口增長無法配套,其紅利無法直接轉換。這導致其人口增長會拖累他們發展的質量。


答主了解未來的時代機器人產業發展嗎?機器勞動代替人力勞動,人口多並不代表紅利。看看歷史的進程吧。
中國趕上的時代和印度是不同的。


你有一點犯了非常嚴重的錯誤。建議你去看下,改革開放前三十年的經濟發展,以及鄧小平如何評價這它與改革開放後成果的關係。

簡單來說,毛時代,中國的工業基礎有了,人口素質有了很大的提升。印度到現在還有大量的文盲人口。

工業基礎有了。有大量的城市人口,也意味著有大量的勞動力和消費市場。

總之,毛時代已經為改革開放打下了基礎。


不樂觀,因為有中國的存在啊。印度的人口競爭力要和中國比才行因為市場固定,比不過中國印度的是失業人口啊。關鍵看中印工資差距和我們產業升級速度。


不控制人口的後果,只有去搶別人的資源,那就只有戰爭一條路了


推薦閱讀:

如果說落後就要挨打,那為什麼印度這樣的國家沒有被瓜分或者切割呢?
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中,兩個小女孩愛吃的餅是什麼?怎麼做?
印度神話人物神猴哈努曼和中國神話里的孫悟空有關聯么?
近年來有什麼值得一看的印度電影?
唐僧取西經時如何跟別人交流?他是怎樣翻譯經書的?

TAG:印度 | 人口 | 計劃生育 | 未來的發展 | 人口紅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