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詩在日本歷史上和現代的發展狀況如何?


  在日本的漢文學中,漢詩是最重要的一種。所謂日本漢詩,就是日本人直接用中文按照漢詩格律用韻創作的詩歌,廣義尚包括律詩、絕句、古詩和樂府等。作為中日文化交流產物,日本漢詩曾經有過高度繁榮的歷史,據《漢詩文圖書目錄》記載,從奈良時代至漢詩衰替的明治時代,先後問世的漢詩總集與別集達769種、2339冊,收入詩歌在20萬首以上。


一、

  日本早期沒有產生本土獨立文字,一直到三世紀邪馬台國時代,才開始從中國輸入漢字以記錄語言。應神天皇時期,被視為第一位把漢字帶去日本的來朝鮮半島百濟的阿直岐,向天皇推薦五經博士王仁,王仁來到日本後獻上了鄭玄注的《論語》十卷和《千字文》一卷,應神天皇聘其為太子菟道稚郎子的師傅,學習中文典籍。這大概是漢字在日本上層廣泛被學習和使用的開端。除了頗為裝逼的三神器廣受日本人民喜愛之外,詩歌這種比其他漢文書籍更為淺顯易懂的文學,也成為了日本貴族的心頭之愛。

  由於受中國和朝鮮半島的新文化、新技術影響,日本歷史的發展是跳躍式的,社會快速由原始社會邁入奴隸制社會,經大化改新又突然跳入封建社會,形成一種獨特的四不象的社會形態。

  公元607年(推古天皇15年),聖德太子派遣小野妹子、鞍作福利為遣隋使,向大隋遞交國書,同時大量引進中國的先進文化、制度等。漢學文化在日本又一次掀起了熱潮……詩歌,當然也不能免俗。

唐本聖德太子像


  661年,當時的聶政王中大兄皇子遂想通過介入朝鮮半島戰爭(高麗、新羅、百濟三國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於是對東亞地區產生重大影響的「白村江水戰」就此爆發了……唐朝新羅聯軍以少勝多,啪啪啪的反覆扇了日本百濟聯軍的臉並蹂躪了一番。(唐13000餘人、新羅5000餘人,戰船170餘艘Vs日本42000餘人、 戰船1000餘艘;百濟5000餘人 )之後,中大兄皇子被迫遣使前往唐朝重修舊好,日本從此以中國為師,數百年間不斷派遣唐使向唐朝拜師學藝。在唐朝的「舶來品」里,唐詩這顆最為璀璨的明珠,日本人當然要大學特學!正如日本學者村上哲見在他的《日本人與漢詩》中寫道:「大唐的詩,如同最美麗的長天,讓人只能仰視。」所以在當時,如果那個貴族不熟悉唐詩不會吟兩句,出門簡直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至於下面回復讓我寫詩的。。喂喂。。老娘可是文不成武不就的……最多也就吟個春天不是讀書天的歪詩。

圖為:《吉備大臣入唐圖》

二、

  日本漢詩從開始就是積極模仿中國詩歌,從時代順序上來看,可以分為王朝時代,五山時代 ,江戶時代,明治以後,四個時期風格各有特色。

  王朝時代早期漢詩創作深受中國齊梁體及唐初詩風影響。而在《懷風藻》中被誇出花兒的大友皇子(648年至672年)、川島皇子(657年至691年)、大津皇子(663年至686年)等人大概是最早寫漢詩的詩人。

五言侍宴一絕·大友皇子(存詩2首):皇明光日月,帝德載天地。三才並泰昌,萬國表臣義。

五言山齋一絕·川島皇子(存詩1首):塵外年光滿,林間物候明。風月澄游席,松桂期交情。

五言臨終一絕·大津皇子(存詩4首):金烏臨西舍,鼓聲催短命。泉路無賓主,此夕誰家向。


還有一首我很喜歡的藤原宇合的《奉西海道節度使之作》:往歲東山役,今年西海行; 行人一生里,幾度倦邊兵。

  到了奈良時期(710年至於794年),寫作漢詩蔚然成風:無論是貴族宴飲,還是迎接外國使節,都要賦詩!詩多為五言,內容多侍宴、應召、從駕之類的應景之作。當然,總體質量並不太高……不過漸漸也出現了一些品質不錯的詩。比方說下面這首《詠月》,便是文武天皇在夜宴時所作:

《詠月》

  月舟移霧渚,楓楫泛霞濱。台上澄流耀,酒中沉去輪。

  水下斜陰碎,樹落秋光新。獨以星問鏡,還浮雲漢津。


  另外說起這個時代的日本漢詩,有一個人絕對不可不提: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漢名晁衡的遣唐使阿倍仲麻侶。他同吉備真備(一個牛人)、玄昉一行於717年入唐,受業於太學,師從唐初十八人學士之一,被皇帝譽為:「才比丘明,學兼儒墨,敘述微婉,講論道德」的國子監「四門助教」趙玄默。晁衡聰敏勤備,與唐朝著名詩人王維、李白、儲光羲、趙曄(驊)、包佶等人都有親密交往。

圖為《小倉百人一首》中的晁衡像


《洛中貽朝校書衡,朝即日本人也·儲光羲》

萬國朝天中,東隅道最長。吾生美無度,高駕仕春坊。

出入蓬山裡,逍遙伊水傍。伯鸞游太學,中夜一相望。

落日懸高殿,秋風入洞房。屢言相去遠,不覺生朝光。

  天寶12年(753年)晃衡乘船回國探親。臨行前,與玄宗、王維、包佶等人紛紛作詩相互贈別,表達了對這位日本朋友深摯的情誼。

《銜命還國作·晁衡》

  銜命將辭國,菲才忝侍臣。天中戀明主,海外憶慈親。

  伏奏違金闕,騑驂去玉津。蓬萊鄉路遠,若木故園鄰。

  西望懷恩日,東歸感義辰。平生一寶劍,留贈結交人。

《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王維》

  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九州何處遠,萬里若乘空。
  向國唯看日,歸帆但信風。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
  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

  而傳聞他在海上遇難時,李白聽了十分悲痛,揮淚寫下了著名詩篇《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倖存的晁衡後輾轉反回長安,終生仕唐,埋骨中原。

  題外話:阿倍仲麻呂和現在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同出於孝元天皇,但在公元8世紀前兩個家系就分開了。安培晉三據說是出身奧州安倍氏……至於到底是是真的是還是類似我姓這個就是我祖上。。仁者見仁了。

順便提一句吉備真備,因為後面會說日本漢詩的發音……
  吉備真備是日本奈良時代的學者、政治家,曾兩次出任遣唐使,官至正二位右大臣。後來在任大學助時期,在大學中增設了音韻學新課。他重視矯正中國的吳音(江浙一帶的語音,在六朝時傳入日本)而學用漢音(唐代長安一帶的語音)。還有吉備真備利用漢字的偏旁和部首曾對創製日文字母「片假名」和「反切法」起過重要作用。
----------------------
  另外正如提中國古典詩歌不能不說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一樣,而研究日本漢詩也繞不開天平勝寶三年(751)成書的日本最早漢詩總集《懷風藻》。該書收錄64名詩人的120首作品,作者多為皇族顯貴等,如文武天皇、大友皇子、川島皇子、大津皇子等。詩歌以五言八句為主,內容方面包括侍宴從駕、宴遊、述懷、詠物等,借用儒道老莊典故,文風浮華,講求對仗,似是深受中國六朝文學影響。作品卻不盡成熟。可看出日本文人在還不熟悉漢文創作的情況下,戰戰兢兢的符合押韻、對仗、格式,深怕做出不倫不類的詩詞。如此造成本詩集內的作品,風格死板而缺乏新意,自我風格不強,對後代詩集的影響亦小。除了大津皇子的幾首漢詩以外,極具價值的作品不多。

元暦校本萬葉集

  同時期,受漢詩的影響與相互借鑒,日本誕生了最早的和歌總集《萬葉集》。《萬葉集》中的和歌如前所述包括長歌、短歌等不同類型,因而各自皆有不同的形式特徵亦即格律限制。不過,當時種種格律尚未定型。此外,由於各類歌體中唯「短歌」最符合日本人的自然審美情感,所以,日後短歌獲得很大發展,而其他形式卻漸次消亡。
  《懷風藻》里佳作並不多,大多僅僅是在模仿大陸詩風。而《萬葉集》根植於民族生活,且與傳統的藝術形式「歌謠」具有承接關係,更接地氣。另外《萬葉集》問世之時,平、片假名尚未產生,因而所有和歌皆以漢字標記,但漢字畢竟是外來文字,運用時出現兩種情況,一是漢字字義符合日語的原有語義,二則完全照搬。前者為訓讀,字同音不同,借用了漢字,卻使用日本語原有的語音;後者為音讀,同時借用漢字的字型、字義與發音。此外還有僅僅借用漢字語音而與語義無關的用法,即所謂「萬葉假名」。日後「萬葉假名」進一步省略筆畫演化成為平假名、片假名。故而從《懷風藻》的文學史價值低於《萬葉集》。
  同時八卦一句:《懷風藻》中20餘位作者同時也是《萬葉集》的作者。也就是說當時的貴族視需要而選定不同的形式。雖然漢詩在當時比和歌更受推崇……。而更有意思的是:《萬葉集》的作者多為大伴氏(其中《萬葉集》收錄大伴家持的和歌多達470餘首),而《懷風藻》的作者多為藤原氏。大概是作為政治上失敗者的大伴氏,思想上奉守傳統,因此選定了和歌這種日本傳統文學;而藤原氏則是政治上的得勢者,在統治者的推崇下,漢詩佔據了主導地位。

下面是《萬葉集》中大伴旅人的贊酒歌選譯。
今世尋歡樂,酒足興津津;來生寧願作,蟲豸與鳴禽。
--------------
  奈良之後,日本進入平安時代。在平安時代,日本統治者崇尚儒家學說,進一步吸收中國文化,促使漢詩文創作繼續向前發展,以至出現了漢詩文佔據文壇的局面。平安時代的諸多漢詩作者中,最為出名的有名僧空海、嵯峨天皇、菅原道真、兼明親王等人。而此時的漢詩也開始以七言為主。
  在同時代詩人中,漢詩流傳下來最多,曾授命編選敕撰三集中的《凌雲集》、《文華秀麗集》(另外一個是淳和天皇授命編選的《經國集》集)等書來收錄日本漢詩的嵯峨天皇(786年至842年)。他不僅精通經史,還擅長詩文、書法,為平安時代三筆之一,其詩文、墨跡今尚有遺存。如他的一首七律:「三春出獵重城外,四望江山勢圍雄。逐兔馬蹄承落日,追禽鷹翮拂輕風。征船暮入連天水,明月孤懸欲曉空。不學夏王荒此事,為思周卜遇非熊。」中用了夏傑亡國和周文王遇呂尚的典故,對中國歷史的熟識由此可見一斑。

選自嵯峨天皇《李嶠雜詩殘卷》(李嶠·霧:曹公迷楚澤,漢帝出平城。涿鹿妖氛靜,丹山霽色明。類煙飛稍重,方雨散還輕。倘入非熊兆,寧思玄豹情。)

  說到嵯峨天皇,順便提一下他被譽為平安朝第一女詩人的第八女有智子內親王。她自幼能寫一首好詩,深得父皇鍾愛。詩作多收於《經國集》、《雅言奉和》中。如她在《春日山莊》:「寂寂幽庄水樹里,仙輿一降一池塘。棲林孤鳥識春澤,隱澗寒花見日光。泉聲近報初雷響,山色高晴暮雨行。從此更知恩顧渥,生涯何以答旻蒼?」 此詩為她爹去她居住的山莊時應命而作,借詠山莊景色表達了她對父皇垂顧的感激之情。
  同時期的空海和尚弘法大師(774年至835年,是日本佛教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作為遣唐使的一員,曾於唐貞元二十年至元和元年(804年至於806年)入唐到長安西明寺、青龍寺學習佛法。根據現有資料,終唐一世,中日文人漢詩往來作品多達一百二十九首,而其中真正的唱和之作是空海和尚《在唐日示劍南惟上離合詩》:磴危人難行,石險獸無升。燭暗迷前後,蜀人不得過。其《性靈集》序曾云:「和尚昔在唐日,作離合詩贈土僧惟上。前御史大夫泉州別駕馬總(806年至820年,曾為天平節度使等)。一時大才也,覽則驚怪,因送詩云:何乃萬里來,可非炫其才。增學助玄機,土人如子稀。」而他在離開中國時給他在青龍寺的同門義操所寫的贈別詩:「同法同門喜遇深,游空白霧忽歸岑。一生一別難再見,非夢思中數數尋。」離別的依依之意在詩中表達的淋漓盡致。
  同時空海不僅精通漢詩的格律聲韻理論,也是一位文藝理論家,其所著《文鏡秘府論》,全書包括序言,天卷(聲韻調聲說)、地卷(體勢論)、東卷、南卷、西卷、北卷幾個部分。其內容包括了四聲說、調聲說(天卷),十七式、十四例、十體(地卷),對屬論(東卷和北卷),病犯論(西卷),創作論(南卷)等方面,體大精深,是日本漢詩學的第一部著作。該書不僅給日本漢學和漢詩以極大影響,也為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理論保存了許多珍貴資料。(另外一部他編纂了一部三十卷的書法詞典《篆隸萬象名義》

題外話:當時除了遣唐使外也有不少僧侶同時來中國求學,所謂的「入唐八家」,就是指最澄、空海、宗睿、惠運、圓行、常曉、圓仁、圓珍等八人,他們所學的都與密宗有關,因此回國後,所傳的也都是密教化的佛教,由於教相判釋的不同,便形成最澄一派的台密,和空海一派的東密。開啟天台宗的最澄,和創立密宗的空海,他們最大的貢獻,是將由中國傳去的佛教加以日本化,使成為以皇室和國民為重點的國家佛教。
-------------


先說在日本歷史上的漢詩。
毫無疑問,日本漢詩是中國古典詩歌在海外的最大分支,因襲借鑒自中國古典詩學。漢字於公元284年王仁獻論語傳入日本(手機憑記憶作答時間可能有誤,但大致是這個時間),日本第一本漢詩集《懷風藻》成書於公元751年。
從751年至今日本漢詩已經經歷千餘年的發展演變,一般分為:王朝時期、五山時期、江戶時期、明治後時期。
王朝時期約五百餘年,歷經大和時代、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文武天皇、嵯峨天皇、長屋王、島田忠臣、菅原道真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菅原道真提倡要擺脫對漢詩的單一模仿,將其本土化,即他在遺誡里講的「和魂漢才」。
對了,其中還有這個我們中國人比較熟悉的阿倍仲麻呂,中文名字晁衡,是李白的好朋友。晁衡回日本時遭遇大風,坊間謠傳他落水溺死,李白寫下「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為之哀悼。

此時正值唐宋,正是我天朝國力、詩詞都昌盛之時,日本為了學習先進的文學,派遣出了我們熟知的遣唐使,他們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實是我們單方面輸送)比如唐德宗年間隨遣唐使藤原野葛麻呂入唐的空海和尚。空海和尚所作的《文境秘府論》是日本最早的詩話,著重於科普寫詩的技巧,屬於入門級詩話,非常適合當時的日本,在日本漢詩歷史上地位極高。
王朝時期日本漢詩的代表作品如《懷風藻》、《凌雲集》、《菅家文集》等等。

接下來的五山時期是日本漢學發展的一個高峰期,包括鎌倉時代與室町時代,在此期間日本的漢詩在整體水平上比王朝時代有了質的提高,諸如別源圓旨、雪村友梅、絕海天津、中岩圓月、夢窗疏石等等非常優秀的詩人。《花上集》、《北斗集》收錄了這一時期的漢詩。

近世江戶時期,日本尚學之風蔚然,算是日本漢詩全盛時期。《日本詩集》、《日本詩紀》均選錄了江戶時期的數千首詩,尤其是友野霞舟所編纂的《熙朝詩薈》更是選錄了數萬餘首,由此可見江戶時間漢學之昌盛。

明治以後日本漢詩黯然失色,主要是因為我們自己都不行了,此時正是晚清,中國古詩自身也是江河日下。多說兩句,我個人是非常欣賞清詩的,但是此時中國的詩壇確實是沒有什麼活力及對外影響力。

明治初的漢詩主要分為三門,梁川星岩、岡本華亭和廣瀨淡窗。小野湖山、森春濤等在此時間段比較突出,森春濤的兒子森槐南的星社在明治後期影響力較大,包括野口寧齋、本田種竹也和他一起玩耍。這裡提下森槐南,森槐南有首《夜過鎮江》:他日扁舟歸莫遲,揚州風物最相思。好賒京口斜陽酒,流水寒鴉萬柳絲。這首詩里每一句都能在唐宋詩詞中找到典故出處。
到昭和時期,西學強勢興起,漢學越發衰落,雖有似飯冢西湖這種前輩支撐,卻已無法挽回。
我日語不是非常熟悉,因此語言文字的上的發展,片假名和平假名的混合表記就略過不提了。

日本當代漢詩界以石川忠久為代表。石川忠久及其同道成立了「全日本漢詩聯盟」,旨在弘揚日本漢詩,我是十分佩服。石川忠久有「寧為守拙讀書子,勝作功名場里人」一句,似就是他的寫照。這個日本漢詩聯盟2003年在東京湯島聖堂成立,湯島聖堂在相當於我們中國的孔廟,目前該聯盟大概有接近兩千人的會員。

日本漢詩聯盟目前的日常主要是發行雜誌、會刊和開會,目的是把分散在日本各地的漢詩愛好者聚集起來互相交流探討;雜誌名字叫做《扶桑風韻》,每年發行一期,發行時間是四月一日。《扶桑風韻》每年以一個題材為中心向外徵集漢詩作品(比如海、光、風等等),並將獲獎作品刊登發表。

從選錄刊登的作品來看,刊登漢詩所偏愛的題材多為風景,抒發閑適之情。這或是因為至今仍欽慕漢詩的人都是對中國文化心存好感,追慕其風雅,故而產生一種「雅」崇拜的現象,陶淵明、王維、李白、杜甫等都是他們仰慕的對象。此外他們也嚴守中國古典詩詞規則,韻律和平仄都極非常講究,對於漢詩的態度他們比現在的中國更為保守。

《扶桑風韻》刊行的內容多以七絕為主,內容單一,這說到底也是傳統文化式微受眾少的緣故,現在石川忠久到處做演講、搞宣傳,也正是為了復興漢學。

不畏其時,故斯文不喪;前路緲茫,唯正衣冠而行。
作為中國人,我們更應如此,與諸君共勉。
以上。


日本漢詩可以說是漢詩海外的最大分支之一了。按照普遍的說法習慣上把日本漢詩分為四個階段。
  我也先簡單說說其一階段就是王朝時代。
  日本漢學溯源要到應神天皇時期。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所載,應神天皇時期,百濟博士王仁為日本皇太子之師,為日本帶來了《論語》和《千字文》。漢學的傳入引發了一陣宮廷漢學熱。這個也是日本漢詩形成的重要基礎。
  但如果說真正的漢詩之濫觴應該追溯到天智天皇(也就是大化改新中與中臣鐮足密謀推倒蘇我入鹿的中大兄皇子)時期,當時的太政大臣大友皇子也是目前可考的最早的日本漢詩詩人。因為日本進入飛鳥時期後,經歷了聖德太子改革和大化改新兩個重要的歷史事件。那個時期也被稱之為白鳳文化時期。在當時,日本和中國的交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密切,同時派出了大量的遣隋使,遣唐使。中國也相應的派出了使者回訪。最著名的就是聖德太子時期的小野妹子和裴世清。處於六朝隋唐時期的中國正處於一個詩歌鼎盛的時期,這個也是日本漢詩興起的一個重要契機。
  大友皇子被認為是最早的日本漢詩詩人,在日本著名的漢詩集《懷風藻》中,收錄了他的兩首詩《侍宴》、《述懷》。《懷風藻》中記載:太子(大友皇子)天性明悟,雅愛博古。下筆成章,出言為論。江戶時期的漢詩評論家江村北海評價他「典重混朴,為詞壇鼻祖而無愧者。」此處摘錄大友皇子《述懷》一首:
道德承天訓,鹽梅寄真宰。
羞無監撫術,安能臨四海。
  壬申之亂後,大友皇子在與其皇叔大海人皇子的奪權戰爭中失敗自殺,大海人皇子即位,即天武天皇。天武天皇與京設立太學,於地方設立國學,文化大振興。此時的皇室漢詩詩人極多,如天武天皇自己,河島皇子,大津皇子等等。
  上文里提到了《懷風藻》,漢詩集《懷風藻》成書於奈良時期,與當時日本最早的和歌集《萬葉集》並稱。桓武天皇遷都後,日本正式進入了奈良時期。這個時期漢詩文已經成為了日本皇室成員的必修課。奈良時期的日本文化發展達到了一個頂峰,在各個方面都有極大的發展。其中誕生了萬葉假名記錄方式,誕生了《古事記》和《日本書紀》這兩本史書。在詩歌方面則是最早的漢詩集《懷風藻》和最早的和歌集《萬葉集》。《懷風藻》成書於孝謙女皇時期,傳言作者為大友皇子的曾孫淡海三船。收錄了天智天皇時期到奈良中期的64位詩人共120首作品。其中多為仿齊梁體的古詩,內容也比較單調,多數為宮廷中的侍宴,述懷,迎駕,遊樂等內容。其中詩人懂得用韻,用字典雅,好用偶而不合律,有些詩的內容也因過度典雅化導致生僻詞語較多。這裡摘文武天皇的一首《詠月》詩:
月舟移霧渚,楓楫泛霞濱。台上澄流耀,酒中沉去輪。
水下斜陰碎,樹落秋光新。獨以星問鏡,還浮雲漢津。
  受到了唐詩的影響,奈良時期的七言詩發展速度極快,使七言逐漸走上日本漢詩的舞台,同時平仄也趨於和諧。奈良時期也誕生了日本有記載的第一位女詩人孝謙女皇。奈良時期額外提起一個詩人則是阿倍仲麻呂。這個人在中國比較出名,它曾作為第八批遣唐使遠赴中國,入唐後改名晁衡。阿倍仲麻呂在唐五十四年,歷仕玄宗、肅宗、代宗三代皇帝,備受厚遇,官至客卿,榮達公爵。並且和李白,王維,儲光羲等大詩人結下了深深的友誼。在其獲准回國後,曾做《銜命還國作》,也被收錄了宋代編撰的《文苑英華》。摘錄於下:
銜命將辭國,非才忝侍臣。天中戀明主,海外憶慈親。伏奏違金闕,騑驂去玉津。蓬萊鄉路遠,若木故園林。西望懷恩日,東歸感義辰。平生一寶劍,留贈結交人。
  其中關於阿倍仲麻呂最有名的典故則是李白誤聽傳言以為阿倍仲麻呂在歸途中溺水而亡,而作《哭晁卿衡》。詩文如下: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此後,平安時期如《懷風藻》這類的漢詩集還有嵯峨天皇授命編纂的《凌雲集》、《文華秀麗集》和淳和天皇授命編纂的《經國集》,史稱敕撰三集。嵯峨天皇(也就是日本著名動漫《棋魂》的背景時期)擅長創作漢詩,這裡列出七律一首:
三春出獵重城外,四望江山勢圍雄。逐兔馬蹄承落日,追禽鷹翮拂輕風。
征船暮入連天水,明月孤懸欲曉空。不學夏王荒此事,為思周卜遇非熊。
  值得一提的是嵯峨天皇的女兒智子公主被譽為平安朝第一女詩人,也列舉七律《春日山莊》一首:  
寂寂幽庄水樹旁,仙輿每降一池塘。林棲孤鳥識春澤,谷澗寒花見日光。
泉聲近極初雷響,山色高晴暮雨行。感此更知恩顧渥,生涯何持答穹蒼?
  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後,日本正式進入平安時代。桓武天皇精通儒學,並大力發展文化,繼續派出遣唐使。平安時期,日本開始使用假名字母,漢詩也空前繁榮。日本漢詩宗唐詩,其中對日本漢詩影響最深遠的詩人是白居易。據近藤春雄統計《千載佳句》中收錄中國詩人149家詩共1083聯中,白居易詩有507首。在藤原公任編纂的《和漢朗詠集》中共收錄中日詩人80家,588聯,其中白居易佔有135聯。據丸山清子統計,平安時期紫式部的名著《源氏物語》中共引用了中國文學典籍185處,其中百居易佔了106處,足可見其影響力。提起白居易,這裡不得不提起一位著名的日本詩人菅原道真。
  菅原道真,是日本公卿階級的漢詩代表人物之一,官位最高至正二位右大臣。也是著名的遣唐使之一。他也是第一個提出廢除遣唐使的人。菅原道真是日本的學問之神,文化之神。其著作《菅原文草》中可見白樂天風對平安時期詩壇的巨大影響。列舉菅原道真詩《秋思》一首:
丞相度年幾樂思,今宵觸物自然悲。聲寒絡緯風吹處,葉落梧桐雨打時。
君富春秋臣漸老,恩無涯崖報猶遲。不知此意何安慰,飲酒聽琴又詠詩。
  而菅原道真改變日本漢詩發展的另外一個重大時間則是廢除遣唐使。菅原道真曾經做過遣唐使,在他作為遣唐使出使期間,正值唐朝末期(公元894年,唐朝於公元907年滅亡),國內形勢混亂,所以在菅原道真回國後提出要廢除遣唐使。遣唐使的廢除使漢詩的發展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宮廷皇室的漢詩發展幾乎處於停滯狀態,而漢詩走向了遊戲化等形式主義的道路。遊戲化雖然有很多弊端,但是體現了平安時期的日本漢詩對運用文字技巧方面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其中迴文詩和字訓詩是遊戲化的代表。這裡舉二例:
迴文詩一首:
寒露曉沾葉,晚風涼動枝。殘聲蟬慧慧,列影雁離離。蘭色紅添砌,菊花黃滿籬。團團月聳嶺,皎皎水澄池。(橘左列)
字訓詩一首:
周禾致瑞稠,人壽與仙儔。加馬馳高駕,求衣擁善裘。夏香蓮綻馥,秋木葉落楸。官舍飽門館,三刀幾九州。(源順)
  日本的漢詩在這一段時間並沒有因為遣唐使的廢止而停滯,相反,官派遣唐使的停止並沒有完全隔斷中日文化的交流。大量的僧人承擔起了中國文化接受的重任。詩僧也逐漸在詩壇佔據了一席之地。如果說日本關於佛教的發展還要追溯到飛鳥時期。佛教由印度傳向中國,再由中國傳向百濟,最後由百濟傳往日本。玄奘西行歸來後,唐朝稱為了佛教的傳播中心。唐代傳入日本的佛教在奈良時期形成了南都六宗與大乘六宗。最初的南都六宗之一法相宗的創始人道昭就是留學於唐朝的學問僧。孝謙女皇時期,鑒真東渡,開創律宗,平城京成為日本的佛教中心。時間到了平安時代後,大乘六宗中的天台宗和真言宗讓日本的佛教中心從平城京轉移到了平安京。最澄大師在比叡山延曆寺(這個也就是戰國時期織田信長火燒的那個地方)創立天台宗。比叡山也成為了日本佛教的母山。與天台宗同時並稱的是空海大師所建立的真言宗。在嵯峨天皇時期,天台宗與真言宗也成了護國兩大佛教宗派。空海大師也是相傳假名字母的創立者,編纂了第一部漢文辭典《篆隸萬像名義》。這裡單獨說一下空海大師。
  空海大師是真言宗的創始人,也是在唐朝交流的著名學問僧。空海大師於公元806年攜帶從佛典經疏﹑法物等回國﹐並帶走除了大量佛典之外的《劉希夷集》、《王昌齡集》、《朱千乘詩》、《貞元英傑六言詩》、《雜詩集》、《雜文》、《王智章詩》、《詔敕》等大批詩文作品和書法作品。並著有《文鏡秘府論》,到現在依然是研究六朝到唐代古近體詩的重要研究資料。這裡列舉空海大師的作品《後夜聞佛法僧鳥》:
閑林獨坐草堂曉,三寶之聲聞一鳥。
一鳥有聲人有心,聲心雲水俱了了。
佛教的極大發展影響了整個日本歷史,到了鎌倉幕府時期,詩僧也逐漸佔據日本漢詩的主導地位,史稱五山文學,日本漢詩也正式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先簡單說這些了。之後的有空再說。
======================================================================分割線======================================================================
發覺這個莫名地坑了,去年因為做微信訂閱號,曾經寫過一些關於漢詩發展有的沒的,裡面還有一些方便閱讀的簡單的注釋,也不特地刪去了,一股腦貼過來。

1、

天寶十二年,唐代偉大的詩人李白向東遠望,懷著沉痛的心情為一個遠去的日本友人,寫下了不朽的詩篇《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阿倍仲麻呂,日本著名遣唐留學生。入唐後改名為晁衡。和李白、王維、儲光羲等唐代名士交好。宋代「四部大書」之一的《文苑英華》中記載的唯一一篇外國人的作品也正是阿倍仲麻呂的《銜命還國作》。其詩如下:

銜命將辭國,非才忝侍臣。天中戀明主,海外憶慈親。伏奏違金闕,騑驂去玉津。蓬萊鄉路遠,若木故園林。西望懷恩日,東歸感義辰。平生一寶劍,留贈結交人。

這首詩親切感人,意味悠遠。可以稱得上是佳作。同時格律精嚴。如果不標註,是完全看不出和中國人創作的中國詩有什麼區別。而這並不是特例,能夠像阿倍仲麻呂一樣創作出嚴謹的中國詩詞在日本更是大有人在。而日本文化和中國詩在千百年歷史中不斷碰撞,終於形成了我們今日所能看到的日本漢詩。

中國詩在海外通常被稱作漢詩。而說日本是其在海外的最大分支也不為過。而日本漢詩比起中國漢詩另有別樣的風味,很大一部分歸結於日本人本土的語言習慣以及創作漢詩的方法。

古時的中國是真正意義的上國天朝,包括朝鮮半島與日本島都是能夠使用一些漢語的。比如說在電影《尋訪千利休》中的主角千利休與落難的朝鮮公主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可以使用漢語作為中間語言進行簡單的交流。而借用漢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義的假名則是其和中華文化交流的重要證據。但在日本的王朝時期的早期,還沒有假名的出現,所以所有的日語都是用我們中國看起來像蝌蚪一樣的文字來表示。那麼那個時候的日本人是如何閱讀並朗誦已經傳入的漢詩呢?這裡就不得不說日語與漢語之間的重要橋樑——訓讀法與音讀法。

訓讀是日本人依日語文法解讀漢文的方法。簡單來說就是用日語來翻譯漢語中字句的意思,舉一個例子,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在日本流傳十分廣泛: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按照訓讀法來看則是:

月(つき)落(お)ち烏(からす)啼(な)いて霜天(しもてん)に滿(み)つ
江楓(こうふう)漁火(ぎょか)愁眠(しゅうみん)に對(たい)す
姑蘇(こそ)城外(じょうがい)寒山寺(かんざんじ)
夜半(やはん)の鐘聲(しょうせい)客船(かくせん)に到(いた)る

括弧內實際上就是訓讀的內容。有點像我們翻譯英文文章。括弧內的是對前面漢字的翻譯,比如つき是月的意思,而括弧外的日文是一些對句子省略部分的補充的實詞和助詞之類的虛詞。以及語序則是依照日本人的語法習慣把中文的語意按照日語的方式加以實現。比如說第一句再翻譯回漢語就是:

月亮落下大地,烏鴉啼叫霜天在充滿的港口。

這樣的翻譯方式雖然說會出現表意不準確等問題,但卻無疑為日本人閱讀中國古典文學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

而音讀法則是通過擬音的方式,把日語漢字用漢語的方式讀出來。比如說成年是せいねん,按照音標是[seinenn],世界是せかい,按照音標是[sekai]。所以說我們有時候在觀看日本電影電視動漫時會聽到其中很多日語的發音很像漢語,也是這個原因。多說一嘴,日語並不只用音讀法來閱讀漢語,還可以用音讀法來閱讀英語,比如英語中的常見人名Smith(史密斯)的日語為スミス,音標為[sumisu]。而日本人正是通過將自己的內容先用日語寫出,然後佐以中國詩詞所要求的格律以及漢語語法,就形成了日本漢詩。成型的詩用音讀法的方式讀出來,就成為了一種起碼在聽覺上是那麼回事的中國詩詞朗誦。

世界文學總是可以通過不同的手段相通的,而訓讀法和音讀法無疑成為連接中日兩種不同文化的橋樑。讓這兩種文化實現了交流與碰撞,終孕育出了新的文學形式。

2、

如果把日本文學比作絢爛的星空,那麼毫無疑問《源氏物語》是其中奪目的斗杓。《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出生於一個漢學素養濃厚的中貴族家庭,父親藤原為時就是一位優秀的漢學學者和漢詩詩人。而《源氏物語》中共引用了中國文學典籍中的內容185例,其中白居易的詩詞竟然佔據了其中的106例。不僅僅是《源氏物語》,據近藤春雄統計《千載佳句》中收錄中國詩人149家詩共1083聯中,白居易詩有507首。在藤原公任編纂的《和漢朗詠集》中共收錄中日詩人80家,588聯,其中白居易佔有135聯。為什麼白居易會在日本如此受歡迎?那還要從源頭來說起。

日本漢學溯源要到應神天皇時期。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所載,應神天皇時期,百濟博士王仁為日本皇太子之師,為日本帶來了《論語》和《千字文》。漢學的傳入引發了一陣宮廷漢學熱。這個也是日本漢詩形成的重要基礎。而後經歷了聖德太子改革和大化改新,日本積極學習強大的鄰國中國,大量派出遣隋使遣唐使。當時的中國詩歌正處於六朝①末到初唐的時期,這個時期的漢詩風格也影響了日本漢詩的發源。

日本公認的第一位詩人是大友皇子,《懷風藻》中記載:太子(大友皇子)天性明悟,雅愛博古。下筆成章,出言為論。江戶時期的漢詩評論家江村北海評價他「典重混朴,為詞壇鼻祖而無愧者。」在《懷風藻》中收錄了他的兩首作品,試舉一例:

述懷

道德承天訓,鹽梅寄真宰。

羞無監撫術,安能臨四海。

壬申之亂後,大海人皇子擊敗了大友皇子成為了新一任的天皇,即天武天皇,在各地設有國學,使日本漢學得到進一步振興。遷都平城京後,日本正式進入奈良時期。傳說為大友皇子孫子的淡海三船對前人64家總計120首漢詩進行整理編著而成的《懷風藻》也成為了日本最早的漢詩選集。而這一段的日本漢詩風格主要還沿襲六朝詩風。

隨著遣唐使的不斷增加,日本與中國的交流日益密切,其中最著名的則是上一期我們所提到的阿倍仲麻呂。這時鄰國中國正處於盛唐,七言詩也在這個時期隨著遣唐使的風帆傳回到日本。到了平安時期,嵯峨天皇敕命編撰《凌雲集》與《文華秀麗集》,與後代淳和天皇編纂的《經國集》史稱「敕撰三集」。這個時期日本開始使用假名字母,漢詩也空前繁榮。日本詩風從尊六朝轉為尊唐,其中唐代詩人諸家中又以白居易為正宗。當時在日本言及漢詩的人必稱《白氏長慶集》。有這樣一則小故事:

嵯峨天皇對《白氏文集》最是鍾愛,相傳他在最先得到白氏文集時曾秘藏偷讀,視為珍寶。後來他要考驗臣子有沒有學問,就故意把白居易的詩念錯,考考這個臣子熟不熟白居易的詩句,若是熟,就代表這個臣子很強。一次嵯峨天皇在召見臣下小野篁時,賦漢詩曰:「閉閣惟聞朝暮鼓,登樓遙望往來船。」小野篁奏曰:「聖作甚佳,惟『遙』改『空』更妙也。」天皇感慨道:「此乃白樂天句,『遙』本作『空』,僅使卿耳,卿之詩思已同樂天矣。」

日本的很多天皇曾經開設過《白氏文集》的講座,而包括之前所說得紫式部也曾經為皇后講解過《白氏文集》。很多作品②中也會對白樂天的詩歌進行大量引用。這些都足見白居易對日本漢詩的影響力。

而提起白居易,不得不提起另一位日本著名詩人——菅原道真。菅原道真在日本的地位如同孔子在中國的地位,被奉為學問之神與文化之神。而菅原道真又是白居易的崇拜者與追隨者。《菅家文草》中引用、化用白居易的詩句更是高達500多處,也被稱作日本的白樂天③。試舉詩作《秋思》:

丞相度年幾樂思,今宵觸物自然悲。聲寒絡緯風吹處,葉落梧桐雨打時。

君富春秋臣漸老,恩無涯崖報猶遲。不知此意何安慰,飲酒聽琴又詠詩。

為什麼白居易在日本詩壇能夠獲得如此高的地位呢?首先是因為其詩存量多,取材範圍廣,在日本漢詩的傳入與發展時期,無疑是最優秀的學習素材。其二則是白詩相對通俗淺顯,容易學習。因為語言文字的隔閡,日本人創作出漢詩並不是那麼容易,而之如李白、杜甫這樣的詩人,學起來的難度要遠遠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而白居易「老嫗能解④」的詩歌既能讀懂,又好模仿,自然要容易得多。其三則是其「閑適」與「感傷」的思想,符合日本人的美學⑤欣賞角度。

而隨著唐朝進入後期,戰亂頻發,出於安全的角度,菅原道真提出廢止遣唐使。日本漢詩的貴族化也一去不復返。而遣唐使的廢止不能夠阻礙中日文化的交流,僧人承擔起文化交流的重任,而日本漢詩也進入了第二個時期——五山時期。

①指吳、東晉、劉宋、齊、梁、陳六個北方朝代。

②包括紫式部的《源氏物語》、清少納言的《枕草子》等

③那波道圓《白氏文集》後序:「...菅右相者,國朝文章之冠冕也。渤海客睹其詩,謂似樂天,自書為榮。 ...」

④宋·惠洪《冷齋夜話》卷一:「白樂天每作詩,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

⑤主要指物哀(物の哀れ)

3、詩有百道(上)

霜滿軍營秋氣清,數行過雁月三更。

越山並得能州景,遮莫家鄉憶遠征。

——上杉謙信《於能登對月有感,九月十三夜陣中作》

在今日的新潟縣與山形縣,依然流傳著400多年前的《上杉謙信家訓(輝虎の家訓 )》。在風雲動蕩的戰國時期,越後的大名上杉謙信高舉毘沙門天①與義的旗幟,一往無前,與當時傑出的軍略家武田信玄在川中島大戰五次,不分勝負。上杉謙信一生無敗績,贏得了「軍神」的美譽。就是這樣一位號稱「戰國最強」、「越後之龍」的大名,卻有著不為人知儒雅的一面。上杉謙信漢學造詣極高,精通四書五經,並擅長漢詩、琴曲、書道、茶道。最有名的就是在攻破長家的居城七尾城後的所做的《九月十三夜》。

日本漢詩起源於皇家,但真正在日本漢詩史上能夠留下濃墨重彩的往往並非王朝時期那些皇室詩人,反而像上杉謙信這樣的武家人、士庶群體和僧人。那麼日本漢詩在王朝時代後究竟有怎麼樣的發展呢?那麼今天就讓我們先說一說關於僧人的故事。

公元894年,由於唐朝末期的戰亂,日本廢止遣唐使。但是遣唐使的廢止並不能夠阻礙日本與中國兩個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又有一個新的群體撐起了兩國交流的重任,他們就是僧人。起初學問僧包含於遣唐使中,是遣唐使中在唐代學習的僧人群體。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弘法大師。空海,自號遍照金剛,謚號弘法大師。公元806年隨第十七批遣唐使入中國學習,並為日本帶回了大量的文獻,著有《文鏡秘府論》等。同時他也開創了日本的真言宗,是一代佛教高僧。空海精通漢詩,其詩多妙音禪意,如:

閑林獨坐草堂曉,三寶之聲聞一鳥。

一鳥有聲人有心,聲心雲水俱了了。

——空海《後夜聞佛法僧鳥 》

隨著鑒真的東渡以及空海、最澄②等學問僧的回歸,日本的佛教達到了鼎盛,分別形成了以奈良為中心的南都六宗和以平安京為中心的大乘六宗。佛教的興起震動了整個日本詩壇,從大唐歸來的學問僧個個精通漢學,並且形成特有的詩風。進入鎌倉時代後,漢詩不再是日本皇室的專利,在僧人的推動下,日本的漢詩也進入了五山文學時期。

所謂五山,是日本效仿中國設立的「五山十剎」。五山十剎受到鎌倉幕府的保護,並且作為幕府的重要參謀,不僅可以參與政治,還主導了當時的藝文與學問。

五山文學時期著名詩人層出不窮,其中誕生了放在整個日本詩史舉足輕重的角色。五山文化的始祖是一山一寧,宋人,本名胡一山,元朝時期作為「通二國之好」的使者遠渡重洋來到日本,並於日本終老。一山一寧是日本五山文化的發源,也是領袖。在日本極其受尊敬並被封為國師。日本的天皇贊稱:「宋地萬人傑,本朝一國師。」而正是在他的培育下,第一代五山漢文化的代表人物應運而生。在這些人中,最傑出的則是虎關師煉與雪村友梅。

虎關師煉,師從於一山一寧,是五山漢文學的先驅者,著有詩集《濟北集》。其人以博學著稱,精通孔孟老莊之說,又精通程朱理學。其漢詩文字清新洗鍊,開一代之風貌:

淺水柔沙一徑斜,機鳴林響有人家。
黃雲堆里白波起,香稻熟邊喬麥花。

——虎關師煉《秋日野遊》

同時期另一位著名詩人雪村友梅也是中國高僧一山一寧的徒弟,被稱為五山漢文學的代表人,著有詩集《岷峨集③》。精通古詩,試舉一例:

吾不歡人譽,亦不畏人毀。只緣與世疏,方寸淡如水。

一身縲紲余,三載長安市。吟哦聊適情,直語何容綺。

——雪村友梅《雜語》

而到了南北朝末期,室町幕府初期,出現了五山文學可以說最傑出的兩位詩人,被稱為「五山文學雙璧」。他們就是絕海中津與義堂周信。

絕海中津,33歲時入明學習,與大陸僧人交往密切,詩歌有宋明風味。他與同時期明朝著名文學家高青丘④年齡相仿,詩風相近,被稱為「海東之魁⑤」。絕海中津著有詩集《蕉堅稿》,詩被時人稱為「吐語輒奇⑥」。他曾經拜見過明太祖朱元璋,並在朝堂上應製作詩一首:

熊野峰前徐福祠,滿山藥草雨余肥。

只今海上波濤穩,萬里好風須早歸。

——絕海中津《應制賦三山》

當時朱元璋當場相應,依原詩詩韻合詩一首:

熊野峰高血食祠,松柏琥珀也應肥。

當年徐福求仙藥,直到如今更不歸。

先不說朱元璋合的詩質量如何,這個故事卻被時人所記載一直流傳到後世,作為中日文化交流友好的見證。

同時期的另一位詩人義堂周信,與絕海中津齊名,號空華真人,著有《空華集》。相較於絕海中津,義堂周信在「仕途」上走的更順。作為一直服務於足利⑦幕府的僧人,其生涯鼎盛時做到了五山中最高的南禪寺主持,所以也被稱作是「御前文學」最傑出的詩人。其詩以巧致著稱,最著名的絕句則是:

酒旆翩翩弄晚風,招人避暑綠蔭中。
誰將釣艇來投宿,典卻蓑衣醉一蓬。

——義堂周信《小景》

當時嘉興天寧寺的楚石梵崎曾看過《空華集》後驚嘆:「不意日本有此郎耶?明人皆雲,疑是中華人,寓其人者之作也。」足見其詩之高度。

以上所說的四位可以說在日本詩史上都是舉足輕重的,但是在這裡我們還要額外提一個人,這個人為廣大中國人所熟知,他就是一休,也就是日本著名動漫《聰明的一休》中一休哥的人物原型。

一休宗純,是室町幕府時代的奇僧,別號狂雲子、瞎驢、夢閨等。一休身處皇家,是南北朝時期後小松天皇的兒子,但由於足利家統一了南北朝,建立了室町幕府,本應享受榮華富貴的一休從小就被當時的幕府將軍足利義滿命令在京都安國寺出家。長大後的一休進入了五山十剎體系中的京都建仁寺,當時的僧人風氣已經不同於起初,外表祥和興盛下內部確實腐爛不堪。看透了一切的一休超越了世俗的物慾與法則,按照自己心中的大乘佛教修行方式去修行,因此也被後人稱為「瘋僧」、「狂僧」。一休精通漢詩,著有狂雲集,詩風如寒山⑧。其中又有很多詩所記述的內容正是自己的瘋狂之處,如謳歌自己與一個盲女愛情的:

盲森夜夜伴吟身,被底鴛鴦私語新。新約慈尊三會曉,本居古佛萬般春。

一休作為一個狂僧的形象,無論在日本的佛教史亦或是漢詩史都不能說有多麼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正是因為其獨特的性格特點,讓他在民間成為了一個傳奇,被日本人世世代代傳頌下去。

五山時期的詩人詩基本擺脫了王朝時期皇室貴族玩弄漢文學的「日本腔調」,更接近當時同時期的宋元明代詩歌風貌。在日本當地文化環境與中國詩歌的交融下,日本人學習中國詩歌並在其基礎上融入了自己物哀的文學特色,同時又不沉淪,懷有濟世思想。

室町幕府末期,守護代的衰弱與新時代大名的興起使得日本進入了一個下克上的特殊時代,史稱日本戰國時期。各地的大名為了爭奪天下重新重視起儒家的平天下之術,再加上幾次佛教的災難⑨也使禪宗的影響逐漸消退。五山時代的衰亡並沒有阻礙日本漢詩的進步。武人與士庶階層重新接起漢詩的接力棒,將漢詩傳承下去,形成了新的漢詩風格。

①在佛教中為護法之天神。上杉謙信特別信奉毗沙門天,曾在毗沙門堂得到感悟,自詡為毗沙門天的化身,一生不近女色,生活近似律僧。由於崇尚「義」,其行為在戰國亂世顯得很特別,出征時高舉「毗」字戰旗進行聖戰。

②與空海同一期的留學僧,天台宗的創始人。

③雪村友梅在唐時居住於四川時間較長,其詩集名用岷山與峨眉山首字。

④高青丘,即為高啟,元末明初人,與劉基、宋濂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

⑤天竺寺僧人如蘭在《蕉堅稿》跋文寫到:「誠為海東之魁,想無出其右者。」

⑥竹庵曾評價過絕海中津:絕海藏主力究本參,禪燕之餘,間事吟詠,吐語輒奇」。

⑦即室町幕府。

⑧寒山,唐代詩僧。一直以來受到日本學者推崇。

⑨如織田信長曾火燒比叡山延曆寺。

4、

隨著戰國時期的到來,五山文化也逐漸衰弱下去,而不斷進步發展的新群體一步一步地扭動著整個詩史的格局。

日本進入戰國時期後,守護代逐漸衰弱,而一些國內的豪族嶄露頭角,取代舊的守護代,轉化為新的戰國大名。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相模的北條早雲,美濃的齋藤道三與出雲的尼子經久。日本也進入了全國爭霸的戰國時期。在這個時期,各地的大名把重點放到了如何治國平天下,而通過朝鮮半島傳入的儒家文化無疑是最好的學習資源。

日本的武人並不是我們想像中那種「莽張飛」的形象,作為可以與公家分庭抗禮,控制國家的武家人在文化修養上也並不落後,比如在戰國初期最有希望的上洛①者今川義元,精修佛法,並喜愛漢詩與和歌。據《續叢書類叢》載其「愛讀宋景濂之富士詩」,留下詩歌眾多。而被稱為日本第一軍略家,甲斐之虎武田信玄也有很多漢詩流傳,最有名的則是《新正口號》:

淑氣未融春尚遲,霜辛雪苦豈言詩。此情愧見東風笑,吟斷江南梅一枝。
風送鶯寒意結加,梅邊吟履月橫斜。因思香雪齋前夜,春若有情吾約花。

萬曆二十六年(1598),隨著一代梟雄豐臣秀吉病逝與壬辰戰爭的失利,讓政局的天平愈加傾斜於德川家。而同時期一位日本人在伏見城會見了在壬辰朝鮮戰爭中被俘虜的朝方大臣姜沆,接受了朝鮮儒學家李退溪②的朱子學說,成為了日本朱子學獨立發展的濫觴,也影響了戰國末期以及江戶時代的思想文化體系,這個人就是藤原惺窩。

藤原惺窩,名肅,字斂夫,號惺窩。他是日本哲學家,江戶時期早期理學領袖。他一生沒有做官,卻為當時的天下人德川家康講過學,並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其中最有名的則是出林羅山、石川丈山、松永尺五、那波活所、堀杏庵。世稱「藤原五天王」。這一時期的漢詩徹底地從僧人轉為士庶階級,風格多清新自然,藤原惺窩在去世前曾留下漢詩《山居》:

青山高聳白雲邊,仄聽樵歌忘世緣。
意足不求絲竹樂,幽禽睡熟碧岩前。

與當時的明代詩歌相比少了幾分苦吟氣質,更加接近日本本土的主流文化思潮。而五大弟子在漢詩上的造詣更深,其中首推的則是石川丈山。

在儒學領域石川丈山未必是五弟子中最優秀的,還有人認為藤原門下只有四天王,並沒有石川丈山。但是在漢詩上,最傑出的無疑是他。著名漢詩詩人賴杏坪曾有詩歌稱讚石川丈山:

戎衣一脫住青山,竹徑梅關小有天。

不問雲台三十六,草堂六六畫詩仙。

那這首詩說的是什麼呢?坐落在京都的曹洞宗丈山寺,又稱詩仙堂。是石川丈山的山莊舊址。石川丈山號六六山人,詩仙堂上掛有中國傑出的三十六位詩人,足見主人對漢詩的尊重。石川丈山曾被朝鮮的使臣權式稱作日東李杜,更是留下了享譽日本的詩篇,其中流傳至今的則不得不提寫富士山的一首:

仙客來游雲外巔,神龍棲老洞中淵。
雪如紈素煙如柄,白扇倒懸東海天。

白扇倒懸,刻畫入骨,令人拍案叫絕。

藤原極其門下弟子開創了獨立的日本理學研究,而其後的儒學發展並沒有隻朝著這一條發展方向前進。伊藤仁齋,,名維真,字源佐,號敬齋、仁齋。京都人。江戶前期儒學家。古義學派創始人。著有《古學先生詩集》。而筆者最喜歡的一首則是其晚年的《漁夫圖》詩:

兩鬢皤皤霜雪垂,蘆洲水淺吐花時。
好將整頓乾坤手,獨向江湖理釣絲。

古義學派,顧名思義,是反對程朱理學,主張復古,傳承周孔之道的學派。後繼者有荻生徂徠、本居宣長與太宰春台等。本居宣長還有對日本漢詩的批判:

所謂「經學」之類,在中國無孔不入、洋洋盈耳,人們舉手投足均受其束縛,無論何事均以善惡相論,而絲毫不知人情風雅之趣。與經學相比,詩人之情趣遠為優雅。然以中國漢詩與日本和歌相比,漢詩雖有風雅,但為中國風俗習氣所染,不免自命聖賢、裝腔作勢,偶爾有感物興嘆之趣,仍不免顯得刻意而為。③

這些對漢詩的深入批判與探索無疑推進了日本漢詩的發展。也為之後的詩社群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江戶中期詩社鵲起,其中代表性的兩位詩人是菅茶山與賴山陽。其中又以賴山陽更為傑出。菅茶山是日本江戶時期大阪混沌社的代表詩人,其詩推崇宋詩的淺近之路,也為後代折衷詩派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折衷詩派推俗而非雅,一反日本文學一直提倡的風雅。而其代表詩人玉池吟社的梁川星岩也被稱作日本的李白。其詩風格狂放不羈,有李白的氣概,如其題壁詩:

寒來暑往互推移,眼已昏昏鬢已絲。禍福無門人自召,死生有命我奚疑。

老松挺立能千歲,芳槿敷榮只片時。博得一聞吾願畢,壺天日月太遲遲。

賴山陽,名襄,字子成,號山陽。長於詠史。其叔父就是前文所提到的著名漢詩詩人賴杏平。文化八年入京,文政十年獻上《日本外史》一越成名。其歷史觀貫穿了尊王愛國的思想,稱為後來幕末志士的精神武器,也曾在世界大戰前為日本軍國主義利用。其詩多詠史,可以說在日本漢詩詠史上獨領風騷。比如這首《不識庵擊機山圖》,描寫的是武田信玄與上杉謙信的第四次川中島合戰:

鞭聲肅肅夜過河,曉見千兵擁大牙。
遺恨十年磨一劍。流星光底逸長蛇。

同時賴山陽也長於古詩,如《過一之谷懷平源興亡事作歌 》:

播之首,攝之尾,吾視其地何雄偉。山勢北來迫海壖,松柏露根亂蘆葦。怒潮淘沙出白骨,啼小鬼兮哭大鬼。聞說平氏曾此簇大斿,厝厓為城,澎湃為溝。左控王畿右甸服,舊業自期唾手收。何料東人有機智,要害早已被耽視。九郎一身混是膽,伏旗仆鼓出不意。蜀道雖難不用氈,懸崖絕壁如平地。組練畫山訝懸瀑,蹄間三尋真是鹿。秦宮殿宇從一炬,晉人爭舟指可掬。桓伊弄笛終貽禽,劉琨嘯歌亦遭戮。勝敗有機少人知,繪畫徒傳娛童兒。一自貂蟬出介胄,上下文恬又武熙。豈知養虎自遺患,羽翼既成猶守雌。敢忘越人殺其父,白旄一出誰能支。宛如翡翠遇飢鷹,不怪毛血紛離披。獨有武州能捐軀,婦人群中見丈夫。吁呼諸君皆能學之子,不將寶劍付天吳。

詩寫源平之事,有多用中國典故來說日本歷史,足見其功底深厚。

詩說到此,我們的系列也接近尾聲。文化是一條津梁,可以跨越種族地域,把世界聯繫到一起。也真是這種不同文學的碰撞,才產生了奪目的火花,讓世界文學展現出更多美妙的光彩。

到了明治時期,又有像夏目漱石這樣知名的詩人出現。直到今日,日本的漢詩依然作為一項國粹傳承了下來。相反作為源頭的中國傳統詩歌到了今日卻已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日本近代詩人田邊碧堂曾有詩說:不上長城看落日,誰知天地有悲秋。也感嘆了中國的衰落。曾經的天朝上國如何重歸往日的榮光還要看一代一代人的傳承與奮進。

①上洛: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前,戰國大名帶兵攻入京都的行動被稱為「上洛」,上洛是諸如武田信玄等戰國大名追求的目標,如同中國春秋時期的「問鼎中原」。

②李退溪,即為李滉,朝鮮李朝唯心主義哲學家,朝鮮朱子學的主要代表人物。

③選自《石上私淑言》 第六十四節


「肥馬大刀尚未酬,皇恩空浴幾春秋。斗瓢傾盡醉余夢,踏破支那四百州」。


京都五條橋上,

大漢辯慶揮刀,

對準牛若砍去。

牛若連忙閃開,

勿扇躍上欄干,

拍手說來來來。

前後左右上下,

技藝神速如燕,

鬼怪辯慶折服。

我已經被這首詩的文采折服了


我還不曉得這麼刪除自己的留言,我再找找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太宰治的一生及其藝術作品和成就?
《源氏物語》中紫姬為何深惡明石姬?
請教下賴山陽兩首漢詩中的掌故?
我讀完解憂雜貨店 居然一點觸動都沒有 完全沒有讀白夜行後的百感交集 這是什麼原因呢?
俳句的結構和形式是怎樣的?

TAG:文化 | 文學 | 詩歌 | 日本文學 | 世界文學史 |